facebook pixel code

吳 雪莉

創作下的犧牲品

2009年08月12日

曾經看過一張照片,一位骨瘦如柴的盧安達小男孩,奄奄待斃的倒臥在地,在他的後方是一隻虎視眈眈的禿鷹,一輛車子忽然停駛在旁,一位攝影師下了車,構好圖,拍了照,又塵飛影遠的離去,見死不救!!男孩死了,禿鷹吃飽了,而那張照片,也得了普立茲獎,用那個男孩的性命換來的。前些日子,遊覽“九二一地震科學園區”,赫然看見幾張當年的救災照片,不需要血腥的畫面,不必強加聳動的標題,就可以緊緊地揪著你的心底,重重地踩在你的胸上,我不禁暗忖,按下快門的當時,攝影者的思緒?!一種令人窒息沉重透過景觀窗,倒映在眼裏,烙印在心裡,回到家後才發現,你可能再也無法離開那片哀鴻遍野的災區,像個無法被超渡的亡靈!
不管是禍起蕭牆的兵慌馬亂,還是天地肆虐的滿目瘡痍,對攝影者來說,是充滿故事性的現場,難能可貴的精彩畫面。看著新聞轉播,災民們哭天喊地的著急,真情流露的悲悽,如果…我能…持起相機…按下快門…就可以得到很棒的照片嗎?我能不帶任何私人情緒,偽裝成一條快門線,僅僅只為了成就私慾的創作?關於“禿鷹與男孩”的照片,據聞,那位攝影師得獎後,便自戕了!
也許,快樂的創作仍是我應該堅持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