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善庭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轉po~停、收、等、慢 培養孩子11大能力

2007年01月25日
公開
27

看到這篇文章,就想到婆婆的行為和現在的老公... 所以~~我不要讓我的兒子變成這樣!! 這篇文章,大家共勉之~~~~~~~~~~~~~ ~~~~~~~~~~~~~~~~~~~~~~~~~~~~~~~~~~~~~~~~~~~~~~~~~~~~~~~ 停、收、等、慢 培養孩子11大能力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977 期 作者:李盈穎 父母給愛的方式必須設限,忍一時,能給孩子更強壯的心靈、更卓越的競爭力,停止溺愛,永遠不嫌遲! 「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愛而不教,使淪於不肖,陷於大惡,入於刑闢,歸於亂亡,非他人敗之也,母敗之也。」《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在《溫公家範》這麼說。 對溺愛世代的父母,這句話無疑是當頭棒喝。這群父母往往給了太多的愛,卻不知道「該給什麼」、「該給多少」? 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表示,現代孩子最需要具備的十一種大能力(編按:十一種能力包括:同理力、自信力、勇敢力、接納別人的能力、適度的表達力、決定的能力、等待力、親和力、尊重力、合作力、智慧力),經過核對後發現:被寵溺的孩子幾乎樣樣缺乏。 尤其,父母溺愛孩子的「首要傷害」,會造成孩子缺乏同理心。因為孩子從未被父母喝叱「不行!」,他就無法體會別人的情緒、需要、想法。被溺愛的孩子也容易沒有自信,因為父母為他做了一切,他還能做什麼?而總是伸出一隻手要幫孩子的父母,也要小心孩子表達力會有問題,因為在他還沒表達前,父母就已為之代勞了。 所以,不論你的溺愛是放任型,或是過度保護型,父母都要謹記四口訣:「停、收、等、慢」,收回一隻手,讓孩子自己面對問題。 首先,要停下來。 停:給愛前,先問這是誰的需要? 溺愛的父母在行事前要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現在要替他做的,是我的需要,還是孩子的需要?」 第十屆梁實秋文學獎散文創作類佳作,樊雪春寫的〈我看見我的女兒〉一文,內容就描述她母親給她的是一份「專斷的愛」: 成長的歲月中,她嫌我洗澡洗不乾淨,帶著菜瓜布好心的把我拎進浴室,做一場脫皮之旅,她洗得很高興,我則是低著頭像一隻代宰的羔羊,就這樣一直幫我洗到十八歲。她嫌我的頭髮太長,蓋住了眼睛,把我拎到理髮店,剪一個西瓜皮。理髮師一面剪,我一面掉著眼淚……如果我拒絕吃下當歸雞,她會滿懷憤怒的把雞吃光光……「沒人要的雞我自己吃。」她恨恨的說。 「母親的背影,是我最熟悉的姿勢。」樊雪春這段話隱喻著,母親的好意和子女的需要經常背道而馳。因此,父母在給愛的時候,一定要問自己:這是誰的需要? 收:孩子的問題,留給他們解決 第二,有些事要收手,好父母最好是少一隻手。父母應該問:「現在發生的問題,問題所有權人是誰?」 讓孩子處理屬於他自己的問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政大心理系教授鍾思嘉指出,父母這樣做並不意謂停止對孩子的愛,而是肯定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這個管教態度對子女而言,就像送給子女一份『信任他』的禮物,不用花錢,卻是一份無價禮品。」 如何劃分問題所有權?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這事有沒有干擾或妨礙到我的生活?」、「這事對孩子和他人是否造成傷害,甚至危害生命安全?」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就不關父母的事,父母要收手,不要剝奪孩子解決問題的機會,父母只要從旁鼓勵和注意就夠了。 等:不立即服務,讓他為自己負責 第三,父母要學會等。等一等,不要立即反應,讓孩子經歷自然與合理的行為結果。 父母一直為孩子做太多不必要的服務,叮嚀嘮叨,結果讓孩子養成不在乎的習慣,父母就得一直扮演「為孩子負責」的角色。 張老師基金會桃園分事務所總幹事涂喜敏舉例,很多父母一早就耳提面命要孩子帶外套、到學校後要記得隨溫度變化穿脫,出門前又親自將衣服穿上。如果這時父母能夠停下來,讓孩子自己嘗到沒帶外套的自然結果,父母往後就不需再吃力不討好的提醒了。 鍾思嘉也輔導過一個個案:田先生有四個女兒,在一次家庭會議後,他們同意在晚餐後負責收桌面、洗碗筷,但幾天後,他們忘了該盡的責任。隔天,田太太也停止做早、晚餐,孩子不解。只見田太太說:「很對不起,我實在沒法在又髒又亂的廚房裡做飯。」 接著,田先生夫提議出去吃飯,孩子歡呼的問要去哪一家。想不到田先生說:「我沒有說要帶你們一起去啊!你們得照顧自己,自己想辦法了。」結果,等到他們回來,孩子都吃過了,而且也把廚房整理乾淨。 第四,要慢。因為延後孩子享樂,是他以後競爭力的來源。 慢:延後享樂,競爭力更強 這是個非常有名的實驗,心理學家華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針對史丹佛大學附近社區的四歲小朋友們,進行一系列為期十多年的追蹤研究。當時,他手上拿著兩種零食,讓每個小孩區分出最喜歡和次喜歡的。然後他告訴小朋友說,他會出去這個教室,但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不想等的小朋友會拿到次喜歡的食物;如果可以等,但不知會等到何時的小朋友,會拿到最喜歡的食物。 十多年後,米歇爾發現:「等待越久的小孩,長大後處理挫折的能力越好,比較專心,表達力、邏輯力、計畫力等也越好,且其日後SAT(美國大學入學的學力測驗)的分數越高。」這就是被稱為「延後享樂」(delay of gratification)的經典研究。 改變給愛的方式:先降低頻率,再找出孩子真正的需求 要父母突然改變與孩子長期相處的模式,並非一蹴可幾。初期,父母可先將溺愛的頻率降低,然後再將「給愛」的方式移轉成孩子真正需要的。元智大學校長彭宗平舉例:「很多高中生的父母,花一千小時為他們補習上學接接送送,但大學基測出來,卻只能以分數落點去找志願科系。其實父母應該做的,可能是花五十個小時陪孩子去瞭解適合的科系,這五十小時的影響遠比一千小時的接送要重要。」 「停、收、等、慢」,將你的愛昇華,才能真正對孩子有幫助。

讀書會~~47

2007年01月24日
公開
25

字卡由一個熱心的媽自願帶,他之前也幫忙帶律動...很熱心不怯場得媽,很讚!!今天的字卡,椰子~寶說:鞋子,挖勒!!寶很認真的看著活動媽,接著說:歡石榴,寶寶也跟著說:歡石榴,我在寶後面說:番,番石榴!!寶依然認真的說歡茄跟歡石榴,還好第2輪有變成蕃茄和番石榴了,寶對這次的手偶一點都不捧場,只黏一個耳朵,今天最期待的應該是judy媽幫忙買的神奇泡泡水了..哈哈~~有很好吹的,有一罐裡只有2分之1的,有完全鼎扣扣,壞掉的..品質不固定!!那幾罐超濃的,我加了些水,第2天可以吹啦,只是沒有好吹的那麼厲害,大寶媽的看起來像茶葉蛋的饅頭不見了,真的不見了...期待那麼久,付了前~~卻只有看到,還沒吃到是啥滋味,都不見了...差點哭出來@@"|中午..蔚雯又大包小包的糖果,挖勒~~又花很多錢買貴的糖果,原來是貴在造形(衛生棉,大乃寶,ㄋㄟㄋㄟ˙,保險套,鋸子,螺絲起子,班納,鐵鎚....等)...酷!!糖果阿姨當之無愧,寶的眼睛都在糖果上打轉...@@"|彤媽的英文教學很有趣,寶回家都會唱或說片段,還熊熊說"舉若輔"問我是啥?還好我有聽到那句英文單字,我回答:是豬嗎?寶說:亂說,是長頸鹿!!哈哈~真好玩~這次的猴子跳床故事,我個人很喜歡~很好笑!! 這次看到辛媽,覺得他的臉看起來很累的樣子,謝謝至始至終的扶持和打理一些麻煩事和雜七雜八的事~~

讀書會~~46

2007年01月17日
公開
29

其實讀書會日記幾乎都是有感而發寫下來的,前幾篇沒寫是有懶,但最大的原因~是又被婆稿的鬱卒起來,從月初的那通電話,到現在還是很多問號讓我氣憤難平,非常賭蘭,低陶ㄤ沒有解釋更沒有安慰,只有推托和藉口...那就來看看暴風雨啥時會來!!!!我的氣還是沒息...還是賭蘭,很賭蘭!!!!最近寶寶學了我說的一句話~可惡!!!從台北下來後,寶寶一直怕我不見,一直說叫我不要去台北,前幾天睡覺還一直抓我的手,叫我不要去台北,我稍有動作,就問我要去哪裡,連到垃圾都沒法自己去了.........誰造成的....可惡!!!!!! ~~~~~~~~~~~~~~~~~~~~~~~~~~~~~~~~~~~~~~~~~~ 在讀書會認識了幾個可以喇低賽的媽們,多了很多幫忙的媽...幾乎都是認識的人,相處起來輕鬆自在許多,JUDY媽畢業了..還是會來喇低賽,帶好康來~~~嘿嘿..那泡泡真令人興奮,為大人小孩帶來許多歡笑~應該是我最樂吧!!那神奇泡泡水是我很愛的東西^^~長頸鹿DIY拖鞋,沒現場看到操作...我連問都不想問,本以為又是給娘們的手工藝,結果看了JUDY媽的簡單解說,還真有趣...那根塑膠針,我想~BB們會很喜歡!!這2次讀書會寶寶怎麼變成都要我站在他旁邊??!!都叫我不要走,是個性變了?還是分離焦慮??!!我問天使媽說:買餐包有送烤箱嗎?結果辛媽說他有新烤箱要送給我..好好笑喔,怎麼會喇低賽喇出一台烤箱??!!寶寶銘言:媽媽,我有分享~我叫他的玩具給我玩,所以我有分享@@"|最近看到了幾個媽的真性情,所以說~人真的是要相處才知道啦!!!還有奇怪耶,不是說過活動進行中不要吃東西嗎?BB們看到只要是吃不飽的東西都會瘋狂,引起騷動...對活動媽很沒禮貌耶,聊天聲也快淹沒活動媽的高分貝了~~自己瞎忙,忙安撫寶寶...把要講的話都忘了,V交代的試吃也忘了說@@"|金害!!!

我有幫你報仇~~

2006年12月22日
公開
29

自從看了蔚雯家的蒙古包蚊帳,考慮幾天..看兒子被蚊子叮,又打不到蚊子,真抓狂,想把蚊子碎屍萬段....把寶寶叮的跟低陶一樣,死蚊子!!本來都是用一體殺蚊的,可是那味道我很討厭,但不得不用~~~跟蔚雯一起買免運費,真是開始舒爽每一天,我還對著蚊帳外的蚊子嘿嘿嘿的笑,然後用事先準備的香水噴他,蚊子掉了,房間還會香香~~兒子一個人睡觉我都不用再擔心他被蚊子叮了!!有一天晚上看到老公從房間抱著棉被枕頭跑出來,還用力瞪我一下,就在沙發上睡覺了,進了房間,挖勒@@"|這味道少說噴了20下的香水,讓我頭暈@@"|我問:寶寶,你在做什麼?寶寶:用這個噴蚊子就會死掉...(自作孽)~~~~~~~~~~~~~~~~~~~~~~~~~~~~~~~~~~~~~~~~~~~~~~~~~~~~~~~~~~~~~~~~~~~~~ 這1個禮拜來,每天都打3~4隻肥滋滋的蚊子,都是低陶ㄤ的血...有一天晚上低陶ㄤ熊熊坐起來開燈,瞪著天空...都打不到蚊子,結果他去上廁所,回來時我跟他說:我有幫你報仇喔!!低陶ㄤ看我一下,我說:我這幾天都打了好幾隻很多血的蚊子幫你報仇喔!!低陶ㄤ又大力鄧我一下,睡他的覺了... ~~~~~~~~~~~~~~~~~~~~~~~~~~~~~~~~~~~~~~~~~~~~~~~~~~~~~~~~~~~~~~~~~~~~ 昨天晚上低陶ㄤ拉開蚊帳摸他熟睡的兒子,我在看電視還叫我去幫兒子脫一件衣服,說他太熱了@@"|我幫兒子拖了衣服,要走出來的時候,低陶ㄤ說:黑五單人ㄟ謀~~~~~蝦密??你也要用蚊帳喔?金摳連,被蚊子定嘎ㄇㄟ細~~

如何正確教養3~4歲兒童

2006年12月22日
公開
30

~~~~~~~~~~轉po~~~~謝謝*小桃子*分享~~~~~ 有些人稱3歲兒爲一種“完成期”,也有人稱之爲“所有的出發點”,其實兩種說法都包含著3歲兒的形態。 和1、2歲兒相較之下,3歲兒不管在哪一方面都已經開始成長。尤其是和混亂及粗暴的2歲兒互作比較的話,3歲兒可說是編制的完成期。同時,3歲兒也立足于人類文化性的出發點,他們透過文化認知,將所有最原始的本性隱藏起來;因此,3歲兒的成長可視爲一個階段分水嶺。對好動的2歲兒感到疲憊不堪的父母,可以從小孩到3歲後體會到安詳的感受了。 儘管3歲兒思考能力幼稚,但卻有靈敏而豐富的感情;在生活習慣上有著明顯的成長,而運動機能也已減少危險性。至於排泄方面,也不再那麽需要大人幫忙了。 在社會方面,3歲兒已有顯著的成長,交友的層面擴大,而遊戲的種類也更加活潑;另外,對他人的感情動向及表情也很敏感,當心情好的時候就會和別人保持和諧及友愛的關係。 不過3歲兒在夜晚時間比較難應付,假如這個時候由白天上班的父親來陪伴,情況可能好一些。 不感覺累時,3歲兒會活蹦亂跳地參與團體遊戲或獨自享受遊戲的樂趣,各種具有創造性的活動他都想試試看。在會話能力方面有進步,聽話及說話的態度也都非常認真,對指導及規則都樂於遵從,這時大人應多給予指導。而且,爲了博取小孩的信賴、尊敬和喜歡,大人要扮演著適當保護者的角色。 依照一般情形而言,3歲小孩有接受集體活動指導的必要,並且注意家庭以外的教育是否能爲小孩所接受。當然,小孩成長過程中,除了接受父母提供的各種新課題以外,大人有時也應該聽聽孩子的意見作爲參考。 1、敏感的情緒 感情中有一種最早萌芽的原始感情,我們稱之爲“情緒”,而幼兒的感情幾乎爲情緒所左右。嬰兒的情緒最初只有快樂和不快樂兩種,其後如樹分枝般地,2歲以後就有愛、得意、喜悅、憤怒、恐懼、厭惡等各種感情。 2歲兒的情緒大多是衝動性的,容易興奮、感情起伏大;和2歲兒相較之下,3歲兒情緒就穩定多了。此時,大人便可以發現孩子的感情非常豐富且敏銳。由此可知幼兒的情緒比其他語言、智慧發育得更早,他們對事物往往不加以理解而直接以感情直覺去判斷。所以與其對幼兒說教講道理,不如訴諸情感效果來得好。看見父母吵架,他們會在一旁哭泣;見母親與奶奶之間不和,也會安慰媽媽說“今天奶奶不在真好。” 還有,他們對成人之間親密的感情也會敏感地接受與反應。有一位母親說這樣說:“我在看一部三角關係的電影時,不知不覺爲劇中人物的命運而歎息流淚,想不到坐在一旁的3歲女兒也跟著掉眼淚,可真把我嚇了一跳呢!”3歲兒並不懂劇情,只是被母親的情緒感染,3歲兒就是這般的敏感。 如果雙親有困難,3歲幼兒會非常懂事,如需要幫忙他還會適時伸出援手。雙親高興,他們也很高興,甚至會說:“媽媽今天很開心!” 在這種情境下,雙親如果要管教幼兒或禁止他們做某種行爲時,只要以不愉快的感情去刺激他即可。不過說是容易,如果真正要做卻是相當難的。因爲每一位父母在命令幼兒時,自然而然都會變得嚴厲起來;而想禁止幼兒做某件事時,又會表現得猶豫不決、態度曖昧不明。 各種情緒當中“恐懼”對3歲兒最爲強烈。不曾見過的動物、黑夜或看不到雙親在身邊等。都會使他們感到恐懼。“忿怒”的情緒在2歲時達到頂點,到3歲則趨於緩和,所以3歲兒較少發脾氣。“嫉妒”的情緒多半由於弟妹分享父母的愛。3歲兒也較少啼器,因爲他已學會用哭以外的方式提出他的要求,所以哭鬧使父母心煩的情形也較少,他們已能體會雙親的心情了。 如果3歲兒若動輒發脾氣的話,雙親就得好好檢討。3歲兒在“愛”、“幽默”、“美”方面的情感變得十分豐富,由於情感會隨著成長而豐富,使經驗的累積變得穩定、多情,所以父母必須慎重處理。 2、愛的學習 當幼兒有了弟弟或妹妹時,他就要開始學習與弟妹分享雙親的愛,這對幼兒來說,是相當不容易做到的。對3歲小孩而言,學習分享這件事確實很困難。不過,能儘早讓他體會人生的無奈,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有所助益的;否則等到他長大以後,這份獨佔的愛才突然被分割,以致心理上受到打擊。因此,始終讓幼兒認爲一切的愛集於自己一身,那對他而言才是真正的難過。若是這樣,幼兒將來上幼稚園會認爲園裏的老師、朋友都只屬於自己所有,反而會受到取笑或責難。所以即使有些困難,也該讓3歲的幼兒知道“愛是必須與他人分享的”。 愛雖被分割,但是在3歲幼兒的心靈中,另一種愛卻悄悄萌芽了,而這種新的愛將能改變他的情緒;因爲愛雖是一體卻有兩面,那就是“愛”與“被愛”。 過了3歲,幼兒開始尋找愛的物件。有些人對這種說法也許不以爲然,他們認爲孩子所需要的只是大人的疼愛;事實上,小孩出需要擁有愛的物件。 當然,他無法一開始就去愛家中所加入的嬰兒,起初會滿懷嫉妒,但是天天與嬰兒接觸,日子一久,愛就會慢慢滋長。同時,在這之前,先讓他經歷愛其他物件也很好。 這時孩子的生活中已經出現了一些小寵物,像布制玩偶、洋娃娃、甚至嬰兒時期的玩具等,不過他最中意的還是有生命的動物。 然而,像小鳥、金魚等反應不明顯的動物,並不適於幼兒飼養,而貓似乎也較適合老人趣味;所以具有活動及積極性等特色的狗,才是最理想、最討人喜歡的。 孩子喜歡狗,而狗也喜歡孩子,他們之間的關係很容易成爲一體。由這種經驗可知,幼兒渴望照顧與疼愛比自己弱小的動物,開始嘗試與被愛不同付出愛的喜悅。 尤其是備愛大人寵愛以及兄姊呵護的老麽,更需要愛的物件;此時並不需要特別珍貴的名犬,反而是弱小的狗最適當。 有些神經質的母親深怕飼養的小狗一旦發生意外,會使幼兒痛苦而不敢飼養動物;但是果真有這麽一天,相位那只小動物留給幼兒愛的經驗已足夠彌補悲傷。更何況這種失去所愛的痛苦,幼兒遲早都要面對的。 愛與被愛二者平衡,幼兒才能理解“愛”的真義。 3、教養方法 在育兒的生涯中,父母也許會陶醉在1歲兒的天真無邪裏,以爲這種樣子可以一直持續下去;一旦目睹2歲兒的反抗情緒才有所醒悟。正當他們耽心這種反抗不知要持續多久時,步入3歲的幼兒卻又表現出另一種溫柔的面貌,令他們著實大吃一驚! 3歲兒有著可以治癒父母“育兒恐懼症”的沈著;他很安定,卻自我意識漸漸增強,凡事請求的情形也不見了,已不需要信賴父母來消除心中的不安。 在語言能力方面較以前進步,大人說話的內容比較容易懂,能自我表現,與人相處的情形良好,對於父母的命令都能聽從。 當他給予大人幫忙時,最喜歡看見大人高興並給予肯定,因此3歲兒特別喜歡幫助人。 無論在家裏、在朋友中,他開始培養忍讓、等待等耐性。 人們一向認爲3歲是開始教養的年齡,這表示3歲兒已經到達開始需要管教的年齡;不過,也不能操之過急,必須確實、按部就班地引導他自動自發去做。父母若急於教育、要求太多,會使3歲兒變得被動且扼殺了他的獨立性。 目前幼稚教育的科學理論正逐漸被確立,教導幼兒只要依循科學的育兒方法必能收效: (1)因材施教 3歲的安安小時候不管做什麽事總是慢條斯理,經常被其他小朋友催著“快點、快點”,連父母對她的緩慢有時都會覺得不耐煩。但是有一天,幾個小孩同時幫媽媽做一件事情時,就她做得最徹底、最仔細,這使媽媽恍然大悟,原來她花那麽多時間不是沒有道理的,如果要她快,勢必做得不仔細。 而她這種個性並非媽媽教的,而是與生俱來的。 父母在管教子女時,必須配合他們的個性,也就是因材施教才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選擇合適的課題 把5歲小孩的課題硬塞給3歲的幼兒,然後對別人誇耀:“我的孩子已有5歲的水準了!”這樣一來勢必苦了孩子。況且,這種情形不可能長久維持下去,終有一天他會失去興趣,所以這並不是科學的指導方法。 視幼兒的發育情形,最初給他稍低水準的課題,等他達成後給予誇獎;然後再提高標準,但給予不能過於勉強,否則幼兒會喪失興趣。 當然幼兒在完成課題時,千萬別忘了誇獎他,這是促進他學習的原動力。 (3)明確定出範本及目標 教導孩子時可先讓幼兒看範本,再告訴他:“在外面遇到認識的人要打招呼說:‘您好’”並示範給他看、讓他模仿,有不當之處立刻加以糾正。 不過,只教他形式,而不告訴他爲什麽要這樣做,即使他照做了,也缺乏打招呼的誠意。因此大人還得讓他瞭解打招呼的意義是“表示你遇見對方心裏高興,如果你不跟對方打招呼,他會以爲你討厭他。”幼兒懂得這些道理以後,跟別人打招呼時就會面帶微笑。面對3歲兒的微笑,任何人都會打從心底感到愉快,這樣就達到打招呼的目的了。 (4)機會教育 一次家中來了訪客,3歲的冰冰很興奮,但又無法加入大人的談話,於是他煩燥地在客廳裏鑽來鑽去,最後把一壺熱茶打翻,手也燙傷了。 從那次慘痛的經驗裏他學到了一件事,那就是——有客人的時候,小孩必須在自己的房間裏玩或看畫冊。許多事情都可讓幼兒得到機會教育,所以不管結果是好是壞,都應該讓幼兒想想“爲什麽會這樣”“應該怎樣做才對”。 (5)承認他的心理狀態並加以勉勵 凡是眼睛所看得到的,都容易成爲你教導幼兒的題材,但是孩子的心理狀態卻常被大人所忽視。善解人意、忍人所不能忍的美德,在3歲兒身上經常可見。但是大人往往忽視而不加以適時的嘉獎或鼓勵。一位每次到超級市場就吵著要吃霜淇淋的孩子,某次跟媽媽去購物時,媽媽事先和他約定不能買霜淇淋,於是他拼命地忍耐;媽媽知道他一直在忍耐,便適時地誇獎他說:“你忍耐得很好哦!”小孩聽了也很高興地回答:“媽媽怎麽會知道?”由此可見因爲他的忍耐受到肯定,使他得到一種滿足感。 (6)教養必須徹底 有些父母管教子女都只有三分鐘熱情,想到時就說:“睡覺前要說晚安”、“吃飯時間要把電視關掉”,但講過之後自己也忘了;等到突然再想起時,才急急地訓示或加以責備,這就是他對子女的教養不夠徹底,小孩往往也不知道自己何時會被斥責而感到不安。西德的科學家曾經用貓作實驗,不定時給貓不同的食物,結果那些貓都顯得非常恐懼不安。 所以教養小孩不能隨興而行,一定要配合小孩的成長狀況立下長遠的計劃,按部就班地給予適當的課題與教導。

分享【三暖二涼】孩子不易感冒

2006年12月14日
公開
30

冬冷,要注意保暖,但也別給孩子穿太多衣服,以免背部出汗過多,容易招致風 濕。記者于志旭/攝影 【記者詹建富/報導】 最近天氣明顯轉涼,不少兒童感染風寒,咳嗽聲此起彼落,而且一旦感冒初癒, 卻又重複感染,病情嚴重時還可能併發肺炎,讓許多家長擔心不已。花蓮慈濟醫 院中醫科醫師柯建新根據古代醫書,建議家長在照顧小孩時,要注意孩子「三暖 二涼」,亦即背暖、肚暖、足暖、頭涼、心胸涼,如果能做到這五項要點,感冒 自然不易上身。 柯建新表示,時值初冬,氣溫大致還有攝氏廿幾度,但早晚溫差大,因此不論大 人、小孩如果穿衣不當,稍一不慎就容易受涼,有的小孩免疫力較差,會反覆出 現上呼吸道感染,咳嗽不止。因此,唯有平常多預防,注意保暖,尤其在感冒流 行季節,如果幼稚園或家裏有人生病,最好隔離以減少感染機會。 而根據明代徐春甫「小兒病源方論」,柯建新認為,其中的「養子十法」,可做 為家長平常照顧孩童的參考,簡而言之,就是應做到「三暖二涼」,包括背暖、 肚暖、足暖、頭涼和心胸涼。 他表示,在傳統醫學中,人體背部的「俞穴」是身體與外在環境交通之處,病邪 容易由此趁虛而入,所以時常保持背部溫暖,可預防感冒或疾病入侵。但要注意 的是,有的家長在冬天讓孩子穿很多衣服,反而會汗流浹背,如果背部出汗過多 變得濕涼,就容易招致風濕,因此,冬天穿衣要適當拿捏,以免過猶不及。 此外,許多老人家叮嚀,小孩子睡覺時要圍上肚兜,以免夜裏踢被子而著涼,其 實也是注意到肚子要暖。柯建新說,傳統中醫認為,脾胃與免疫系統有關,但由 於孩童的體質特色是「脾常不足」,因此平常唯有保持「肚暖」,就是保護脾 胃,讓脾胃功能正常運作,達到消化、吸收及營養各歸其位,就能保持良好的抵 抗力。 至於足部,同時也要保持溫暖。柯建新指出,由於雙腳需承受全身體重,而氣血 由上半身循環到下半身的腳跟時,就要轉而向上循行,所以足部健康非常重要。 古代養生家也都強調,冬天宜保持足部溫暖,每晚臨睡前按摩腳底百餘下,可促 進氣血順暢及保健效果。 背部、腹部及足部應保持溫暖,但頭部和心胸則勿過熱。柯建新強調,當人體發 燒之際,額頭就開始發燙,同樣的,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是最容易「上 火」的部位,而孩童發燒則有三分之一是靠頭部來散熱,因此平常就要讓小孩的 頭部保持涼爽,則必定神清氣爽。此外,「心胸涼」則是指衣著不要過於厚重, 進而壓迫到正常的呼吸及心臟功能,以免心煩氣躁。 ps謝謝BBH麻麻的分享

教會孩子遇事不逃避---【文�洪蘭】

2006年12月13日
公開
28

勇敢嘗試,從做中學,孩子更能自我掌握。 最近又在報上看到有小朋友去溪邊玩水,一年級的弟弟不慎落水,四年級的哥哥怕被父母罵,不敢告訴家人,偷偷把弟弟留下的衣服掩埋起來,還懂得插一個湯匙作記號,等到家人發現去打撈已回天乏術,令人扼腕嘆息。記得不久以前,也發生過一件女童為了救另一個同學而落水,想不到其他三個人也是害怕挨罵,竟然不去求救反而跑回家去蒙頭大睡,失去了救人的先機。 知錯能改 經驗最寶貴 看到這種新聞一再發生,我們大人應該好好檢討一下,為什麼孩子犯錯不敢跟大人講?為什麼我們的觀念裡,不犯錯的才是好孩子?正確的觀念應該是──知錯能改的就是好孩子。我們不准許孩子犯錯,一犯錯就是重懲,使得孩子學會蒙蔽欺騙,以求眼前過關,不管後果如何,這種孩子長大後無法成為國家的棟樑,因為遇事畏縮,讓錯誤變大,是一個無用之人,難道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無用之人嗎? 教會孩子遇事不逃避 親子關係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孩子有事敢來找你求救。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孩子就不會變壞,因為他事事都告訴你,你自然就能防患於未然。 我們要教孩子不能有僥倖的心理,事情發生了,就勇敢的面對它,是自己的錯,就去付代價,不是自己的錯,釐清責任。人生有許多突發狀況,既然發生了就要有勇氣去面對它,有智慧去處理它,我們必須教會孩子遇事不逃避,當然,要養成這個態度,大人不可以動輒打罵,讓孩子心生恐懼而不說。 我曾在餐廳看過一個5、6歲的小女孩,一不小心打破了碗,立刻從椅子上下來想收拾,但手驚恐地一直抖,拾不起碎片,我看了非常不忍。人有失常,馬有失蹄,孔子都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為什麼這麼苛責孩子,不准他們犯錯呢?那天更離譜的是,她的母親沒有生氣打罵小孩,因為打破的是餐廳的碗,她不心疼。 父母放手 別過度呵護 中國的父母不給孩子犯錯的機會,也不准他們犯錯,我們常看到孩子在學步時,父母跟在後面亦步亦趨,生怕孩子摔著;反觀美國的父母很少這樣小心翼翼,美國孩子可能多摔了幾次跤,但是他們對自己身體感覺的掌握比我們孩子好,這也是鄉下孩子沒人教就自己學會了騎腳踏車,而城裡父母扶著車跟在孩子後面跑了許久,孩子還學不會的原因。如果不曾摔過,肌肉關節怎麼知道該怎麼調整才能保持身體的平衡呢?這種知覺叫「體動感知覺」。 嘗試錯誤 從做中學習 我們大人都很知道從做中學習很有用,因為透過實做才會知道出手的輕重,光靠眼睛是不夠的,同時手做所帶來的動感知覺也是記憶的一種,將來回憶多一條可提取的線索。既然鼓勵孩子要多做,從做中學習,就要有接納犯錯的胸襟,不要讓孩子養成一出錯就是大難臨頭,寧死不承認,把責任都推給別人的心態。 孔子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請父母鼓勵孩子多做多學,也請父母先問理由再決定懲罰,一定要教孩子犯錯不可怕,死不認錯才可怕。連續看到二則選擇逃避釀成大禍的新聞很是憂心,父母親必須要在孩子小的時候教好他品德及做人做事的態度,讓他成為一個有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