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呈妤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3個月寶寶成長紀錄

2008年07月22日
公開
66

第3個月 出生後的2∼3個月 「硬頸」的小嬰兒 這個時期的寶寶 趴著時頭抬的更高了,可以更長時間的趴著玩。日夜不分的情況逐漸好轉,開始可以晚上睡得比較長,白天醒著的時間相對的比較多了。而夜晚的睡眠時間拉長,媽媽也可能都不用在半夜起來餵奶了!另外,寶寶可能會開始發出聲音,也許是笑;也許是喊叫;也許是咿咿啊啊想說話的樣子。 日常生活現活力 開始獨自撐起脖子 這個月最大的變化,就是寶寶可以獨自撐起脖子。當媽媽將寶寶直立的抱著時,寶寶的脖子不再東倒西歪的,而是可以直直的撐起,同時也可以自由的向左向右轉動,視野變得更寬闊。周弘傑醫師說,快3個月大的寶寶,趴著時可以抬頭大約90度,躺著時也能將雙手碰在一起了,這表示他正在認識他的雙手,而這個時期,寶寶對於上半身的認識也逐漸開始。 認知、情緒發展 表達情緒.區分日夜 寶寶開始發出一些不一樣的聲音了,除了哭或笑之外,他可能還會在高興時大聲喊叫;不高興時,也可能會發出不一樣的聲音來表達情緒。劉明發醫師指出,許多寶寶在這個時期,日夜顛倒的情況會逐漸好轉,開始習慣了這個世界的白天與黑夜。通常也會出現夜晚睡眠時間較長的情形,也就會一覺到天亮,若是半夜寶寶沒有吵著要喝奶,也無須特意授乳。 寶寶飲食要注意 夜間睡眠比喝奶重要 前文提到寶寶開始可以區分白天和黑夜,因此若是規律性的培養寶寶,「天黑了就是要睡覺了!」的習慣,寶寶可能就可以在夜晚睡上6個小時以上,直到天色微亮才起床。這6個小時,有些寶寶可能還是會醒來(半夢半醒)喝奶,若沒有也無須擔心寶寶餓著。黃亮迪醫師提醒,只要記得在寶寶睡前,給予足夠的奶量,讓他一夜好眠,對於成長也是很有幫助的。 新手媽媽看這裡 建立規律生活.出門用汽座 寶寶出生快3個月了,有些寶寶已經可以適應的很好,且有規律的生活。還沒跟上腳步的媽媽寶寶,可以趕緊培養共同的規律生活。例如:晚上在固定的時間關燈睡覺;固定喝奶、出門散步、說故事的時間。此外,有些爸媽會在這個階段,開始帶寶寶出門,周弘傑醫師提醒,帶寶寶出門時若是開車,一定要使用汽車安全座椅,以維護寶寶的生命安全。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07年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改善溢奶4大辦法

2008年06月24日
公開
49

改善溢奶4大辦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黃丹青指出,通常滿月之後的嬰兒,因奶量開始快速增加,加上食量較大,但是相對胃容量小,發生溢奶機率將大大提升,加上此時嬰兒食道和胃賁門連接處的括約肌尚未發展成熟,讓胃與食道的交界處較鬆弛,尤其嬰兒多食用液態食品,容易從胃內反流出來,造成溢奶。   另外,由於嬰兒胃容量較小,若是吃完奶後,出現哭鬧、咳嗽或扭動身體等動作,會使腹腔壓力上升,因而將胃中的奶水擠壓出來,也是溢奶原因之一。   黃丹青表示,雖說溢奶是嬰兒期常見現象,但約等到孩子4∼6個月大時,肌肉發展逐漸成熟,情況就會慢慢減緩,父母無須過度擔心,卻務必了解“如何改善”和“緊急處理”溢奶狀況。     大多數嬰兒的溢奶情況不會太嚴重,但也有案例會因嚴重溢奶,而導致嬰兒營養攝取不足,她提醒父母,假如幼兒每個月的體重無法增加0.5∼1公斤,建議可挑選低溢奶奶粉供幼兒飲用。   改善溢奶4大重點   餵食器具   若奶瓶孔洞過小,幼兒吸吮牛奶時,容易使嘴巴兩側同時吸入空氣,間接提升幼兒溢奶機率,太大則奶水容易淹住嬰兒咽喉,阻礙呼吸氣管通路。黃丹青醫師表示,適當奶瓶孔洞應是將奶瓶斜放時,牛奶可以一點一點滴岀。   幼兒奶量   她說,假設父母知道嬰兒容易溢奶,建議應盡量以“少量多餐”方式餵食,以免餵食過多,造成嬰兒腸胃負擔,就容易吐出來。但當孩子本身不會有明顯溢奶狀況,父母即可依嬰兒狀況自動調整餵食量。   休息姿勢   黃丹青醫師建議,餵食結束之後,不要直接讓孩子躺下,應先讓孩子趴在自己肩膀上,並且輕拍幼兒背部,將嬰兒吃入胃中的空氣排出,而後,至少維持直立約10∼15分鐘,再把嬰兒平放。平躺時,須將嬰兒頭部墊高,她說,最佳狀態是嬰兒身體與床面成30°。   不宜進行激烈活動   黃丹青醫師表示,餵完牛奶之後,父母不宜和孩子進行劇烈活動,例如過度搖晃、上下拋接,以免間接造成幼兒溢奶。   緊急處理   當bobo溢奶時,父母必須“鎮靜”並且“快速”處理,雖說因溢奶而危及性命的可能性不高,但若不小心處理,也可能會讓溢出的奶水流入氣管,造成吸入性肺炎,會使狀況變得非常危險。   1. 轉變姿勢   當父母發現幼兒出現溢奶現象時,若正處於平躺狀態,黃丹青醫師說,必須立刻將嬰兒翻身成“側躺”,以免溢出的奶水嗆入氣管,造成吸入性肺炎。   2. 快速清潔   黃丹青醫師建議,家長可用手指包覆乾淨的小毛巾,幫孩子擦去流出嘴唇外的奶水,以免嬰兒產生噎食的危險。   3. 拍出奶水   若家長髮現嬰兒溢奶時,膚色已經變暗,黃丹青醫師說,此時須讓嬰兒趴在家長腿上,父母輕拍其背部,讓他咳出口腔內的奶水。   黃丹青醫師說,當父母確實執行以上步驟,之後,幼兒開始會哭鬧,且未持續溢奶,父母即可安心。倘若情況未見改善,嬰兒不哭鬧、臉色變暗、唇色變深,甚至出現不呼吸症狀時,必須立即送醫治療。   吐奶vs.溢奶   黃丹青醫師指出,原則上,吐奶和溢奶都是牛奶從胃跑到口腔的過程,差別只是在於“量”以及“速度”不同。 文章轉載:http://news.sina.com 2008年06月12日 22:59 聯合新聞網

認識寶寶溢奶和吐奶

2008年06月24日
公開
45

認識寶寶溢奶和吐奶 找出原因 對症下藥 認識寶寶溢奶和吐奶 採訪撰文�張采妮 諮詢�國泰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 喻永生 萬芳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護理長 戴仲宜 當新手父母第一次嘗試哺餵小寶寶的時候,不但容易手忙腳亂,倘若又遇到寶寶將奶水吐出, 更讓新手家長傷腦筋∼那麼,家長該如何避免寶寶發生溢奶和吐奶的情況呢? 假使寶寶經常性的吐奶,又代表什麼特殊意義? 溢奶和吐奶的定義 國泰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喻永生醫師表示,造成寶寶溢奶和吐奶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過多 的空氣進入寶寶的胃部,加上掌管食道與胃部的連接關卡-賁門的肌肉尚未發育 完全,無法緊密的阻擋奶水逆流回食道,因此小寶寶若受到太劇烈的搖晃,很 容易就會發生溢奶或吐奶的情形。 不過,溢奶和吐奶在程度上仍有些許差異,喻永生主任表示,當寶寶喝完奶水過一段時間後, 若在沒有出現類似嘔吐之前的胃部收縮下,就從嘴巴或鼻孔流出奶水,這種情 形稱為「溢奶」。相反地,若寶寶喝完奶水一段時間後,寶寶的胃部出現反覆 收縮,進而從嘴巴噴出如小噴泉似的奶水,這種情形就稱為「吐奶」。一般來 說,直接哺餵母乳者,因為乳頭與乳房的形狀剛好符合寶寶的口部,因此寶寶 吸吮時可以完全吸到奶水,比較不容易吸吮到空氣,造成脹氣或溢奶。不過, 喻永生主任強調由於現今職業媽咪眾多,並非每位媽咪都有時間可以隨時哺餵 母乳,因此假使您是以奶瓶餵食寶寶,就得特別注意餵食的技巧,降低寶寶溢 奶的機率。 為什麼寶寶容易會溢奶或吐奶? 一般來說,嬰幼兒的胃部比較垂直,加上賁門發育尚未完全,無法穩固地緊閉阻擋奶水逆流回 食道,因此寶寶的胃部只要稍受刺激,便容易發生溢奶或吐奶的情形。喻永生 主任表示,寶寶溢奶的情形較常見,幾乎每位寶寶都有溢奶的經驗,直到寶寶 成長到約4∼6週,賁門的肌肉發育完善後,溢奶的情形就會趨於好轉;不過, 若寶寶出現吐奶的情形,就得小心注意寶寶是否有腸阻塞、腸套疊或感染的問 題,假使家長發現寶寶有出現腹絞痛、哭鬧、不明原因的發燒之情形,就得儘 速讓寶寶接受診斷治療。 寶寶持續吐奶?小心患有「肥厚性幽門狹窄」 胃部連接十二指腸的連接關卡,稱之為「幽門」,假使此處的肌肉過於肥厚,會阻擋食物進入 十二指腸的順暢度,食物容易堆積在胃部,造成寶寶持續吐奶。典型症狀是寶 寶吐奶的頻率逐漸密集,約在出生後2∼3週時(也有少數患者在出生5個月後才 出現此症狀),最容易觀察出寶寶有此種情形,寶寶不僅會出現噴射狀的吐 奶,吐完之後又會因為飢餓而繼續想喝奶,吐出的奶水中有時會摻雜少許血 絲。 喻永生主任表示,造成肥厚性幽門狹窄的原因至今尚無法明確肯定,根據醫學統計發現,男 寶寶的機率較女寶寶高四倍,血型為B型、O型者的患病機率也較高。不過,家 長可放心的是,現今的醫療設備及技術已相當進步,寶寶經手術後並不會影響 日後的發育,反而可能幫助吸收更多營養呢! 避免溢奶或吐奶的方式 方法A:以奶瓶餵食者的技巧 方法B:哺餵母乳的技巧—讓寶寶吸含住整個乳暈 方法C:讓寶寶順利打嗝 方法D:墊高寶寶的背部 方法E:少量多餐 結語 關於寶寶餵食的技巧,當媽咪產後尚未出院時,護理師便會前往教導媽咪相關的餵食技巧,假 使出院後遇到餵食上的困擾,也可電話諮詢醫院嬰兒室的護理人員或衛教師; 此外,醫院定期舉辦的媽媽教室也有提供相關育兒課程,大多數都是免費報名 參加,歡迎新手爸媽參加,不但可以幫助解惑,還可互相交流育兒心得呢! (詳文請見2007.10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

寶寶溢奶、吐奶的處理法

2008年06月24日
公開
55

寶寶溢奶、吐奶的處理法 才喝完奶寶寶就吐得地上都是;有時還呈噴射狀,甚至有一次還從鼻子和嘴巴流出來,著實嚇了Mary一大跳!怎麼會這樣呢?本文從認知篇、觀察篇、判別篇、疾病篇和照護篇詳細介紹,讓寶寶喝奶順暢不煩惱。文�蘇祈維 採訪諮詢�屏東基督教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高迪偉 執行�蘇麗華寶寶一吃完奶後,常常會出現嘴角有些許奶水流出,或是嘔吐量更多一點的情形,對於很多新手的爸爸媽媽們,一時間會手忙腳亂、不知該如何是好。現在就跟著醫師的解說,一起了解溢奶、吐奶的原因與應對之道。認知篇溢奶、吐奶的區分【溢奶】定義:通常幼兒喝的奶水從嘴角溢出來,稱之為溢奶。原因:出生不久的正常嬰兒都會有這樣輕微的現象,會造成這類的情形,是由於生理性的食道下括約肌閉鎖不全。人類的食道與胃之間有個括約肌,寶寶的括約肌因其力道不夠,才會使得食物容易從胃逆流而上。【吐奶】定義:如果是從嘴巴以噴射式的動作噴出,就稱為吐奶。兩者的差別只是在於方式以及動作上的不同而已,都是一般常見的現象,根據有些醫學報告指出雖然有這樣的情形,但是由於一些媽媽們不覺得有太大的問題,因此而沒有太多的配合數據,所以在吐的奶量上應該是多少的比例,就沒有臨床上更正確的統計了。觀察篇留意吐奶方式 而非吐的量一般來說,對於尋求新生兒門診,有六到七成以上的父母有溢、吐奶的問題,其實差別只是在於輕重不同而已。通常寶寶在出生的第一天,當進食第一餐或第二餐的時候,幾乎就有八成的幼兒會有這樣現象發生,不過多吃幾餐後,症狀就會開始趨於和緩。【醫師怎麼說∼】「寶寶在每次吃奶後,有時只是嘴角溢出一些奶水,父母勿需太過擔心,因此,該症狀需注意的重點不是吐的量多寡,而是注意是否每次都是噴射狀,或是量大從鼻孔中冒出來的吐奶。」屏東基督教醫院新生兒科醫師高迪偉如是說。判別篇年紀愈大症狀趨緩和消失隨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在4∼6個月大期間,寶寶溢奶、吐奶現象就會減緩,尤其在6個月大過後,父母會開始添加副食品,例如米糊、其他配方奶等,這些食物能增加奶水濃度,變得黏稠後,溢吐現象自然就會減少。【父母這時可放心∼】溢奶、吐奶單純只是一種現象,而不是一種症狀,身體狀況會隨著年紀增長而自然緩解。*如果寶寶體重增加良好*沒有嗆到造成吸入性肺炎*不會每次噴射狀到肺炎的或是愈噴愈厲害的以上情形,大都可以放心。【寶寶這時要就醫∼】反之,如果父母在寶寶4∼6個月大的觀察期間,發現異狀就要急時處理。*寶寶每餐都會吐*甚至在初期一個月有時溢有時吐,看似表面正常的現象,卻在這期間過後頻繁吐出,就要盡速就醫了。因為,孩子可能是因為先有了先天性障礙,才會導致有這方面的現象產生,這種要靠超音波去排除,也要同步去做治療。疾病篇寶寶溢、吐奶嚴重時,高迪偉醫師表示,就要懷疑寶寶是否有以下情形:【肥厚性幽門狹窄】新生兒在1個月大時,如果溢、吐奶呈現噴射狀且愈來愈嚴重,醫生這時會懷疑是否是因為幽門狹窄,也就是胃部幽門肥厚和收縮異常。寶寶喝奶狀況:喝得慢或是喝不下。原因:這些寶寶在喝奶時,不但喝得慢或是喝不下,是因為奶水在通過食道時,就卡在胃部幽門下不去,最後奶水竟然連著胃酸全吐了出來,其症狀是因胃幽門的環狀肌肉變得肥厚(胃接十二指腸的區域)造成胃出口阻塞。治療:目前雖然造成此肌肉異常肥大的原因仍然不太了解,但是大部分做手術只要把幽門肥厚肌肉垂直切開,使其變鬆,這樣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照護:由於是簡單的小手術,傷口很小,爸爸媽媽不用太過擔心,通常只需做一次手術,很少會再復發,並且也恢復得很快,嘔吐現象幾乎可以完全治癒,父母如果不放心,可以請醫師做個腹部超音波確認診斷。【胃食道逆流】寶寶喝奶狀況:會有溢、吐奶的現象。原因:一般是為生理性結構的問題,人類的食道和胃有個地方叫做賁門,通常從食道到胃本就要避免食物迴流,但是由於賁門不像幽門有厚的肌肉當關防,其肌肉壓力本來就比較低,因此在正常情況下,還是很容易逆流回去。判斷:*要確定是否有此症狀,可用24小時的酸鹼值監視器診斷測試,其方式是將監控器放到食道中,觀察其酸鹼值。*基本上食道是鹼性的,一當胃食道逆流時,胃酸會使得食道的酸鹼值小於4,即認為胃裡的東西已經跑到食道中。*一般說來,會有5%∼10%嬰兒的營養會迴流上去,所以是正常現象,年紀愈大愈會漸趨好轉,2歲以後會完全好。*若監測器一整天測出超過10%以上,就是比較嚴重的胃食道逆流了。預防:*胃食道逆流是生理結構的關係,無法不逆流,所以,沒有預防方法。*不會遺傳,它是一種生理現象,非疾病病理性。*會隨著時間成長而漸漸消失。*若是嚴重到需要治療者,大多出現在一些腦性、麻痺肌肉問題、結構問題、神經問題、先天性心臟病、腸道畸形的幼兒。*特別是發生在腦性麻痺,會比較容易有溢吐,例如:腦傷造成的問題或長期臥床的寶寶,其本身在腦部受傷之後產生麻痺,更容易發生吐奶。*出生過程受傷、缺氧等問題也會產生。照護篇【餵奶後的處理法】*高迪偉醫師表示,平時只要在餵奶後不要讓嬰兒太快躺下,先維持直立*或將寶寶呈半直立的姿勢,讓地心引力將奶水移至胃中。*可將寶寶頭部抬高約30度,就可以改善狀況。*但是不建議趴睡或右側躺,因為趴睡容易有「嬰兒猝死症」的問題,而右側躺也要當心變成趴睡。【外出時的處理法】*平時出門時,要預防寶寶溢奶、吐奶,高迪偉醫師表示,父母可以準備簡單的圍兜、紙巾以備不時之需。*讓孩子平時少量多餐也是可以的。*不要強迫寶寶喝奶,否則容易造成溢吐。*在餵食的過程中,嬰兒喝到一半發生了吐奶,可先安撫一下,並試探幼兒是否有吸吮動作,若是,就可以讓孩子繼續喝奶。若沒有先安撫,寶寶也可能因為生氣、躁動,增加腹壓而導致吐的現象。多方面吸取相關資訊更安心總而言之,溢奶、吐奶不會有太多的問題,除非是先天性疾病的嬰兒,才會導致嚴重性的嘔吐奶水,對於此類的觀念,高迪偉醫師建議父母親們,除了平時可以多去參加各地的媽媽教室外,多閱讀一些相關的書籍也是很好的方式,根據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在美國當地,也常提供類似的服務,讓準爸媽們更加安心。打嗝有幫助嗎?許多新生兒的父母通常都不清楚溢奶、吐奶是正常的生理現象,自然對於寶寶吃完奶後,是否要繼續拍打至打嗝,就容易有誤解的觀念,高迪偉醫師建議爸媽們,打嗝對於溢奶、吐奶是沒有太大的幫助的。這個現象跟成人打嗝的狀況其實是一樣的,尤其吃母奶的幼兒,因為含的緊密,吸入空氣不似吃奶瓶的多,不見得都會有此現象,若拍打超過15分鐘,仍舊沒有反應,這樣的動作是更加無義的。一般說來打嗝只能讓孩子舒服一點,對於溢奶、吐奶沒有助益,從前的媽媽們,對於打嗝也不太認同,認為拍打動作也只是想讓奶水更快進入肚中而已。

1~2個月寶寶成長紀錄

2008年06月21日
公開
63

第2個月出生後的1∼2個月 身體動作變靈活 這個時期的寶寶 脫離了新生兒時期的寶寶,身體的動作不再只有靜靜的躺著不動,手會揮動,腳會亂踢,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寶寶正在均衡的運動他的雙手雙腳呢!還有,寶寶可能會看著妳的臉微笑喔!媽媽只要靠近寶寶約距離30公分左右的位置,他就可以清楚的看到,那張愛他的臉喔! 日常生活現活力 趴著時.頭可以稍微抬起或是轉頭 新生兒時期,寶寶趴著時還無法將頭抬起,但是過了1個多月的時間,寶寶進步很多。周弘傑醫師說,1個多月至2個月大的寶寶,趴著時可以將頭仰起大約45度角左右,當然也可能更高。而寶寶的睡眠時間會較新生兒時期減少一些,且有時可以醒著玩上30分鐘到1小時,寶寶會揮動雙手、舞動雙腳,眼睛也會跟著看到的物體移動。 認知、情緒發展 聽覺變敏銳•易受驚嚇 這時的寶寶會特別關注熟悉的聲音,像是媽媽或是手搖鈴(從出生時就有給寶寶玩,才會有熟悉感。)的聲音。隨著身體肌肉的發育,寶寶會稍微將頭及眼睛轉向聲音的來源,搜尋發出聲音的人或是物體。若是媽媽在呼喚寶寶的名字,當寶寶轉過頭發現是熟悉的媽媽的臉,也會對媽媽微笑喔!新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劉明發說,由於視覺是五感中最晚發育的,2個月大的寶寶大約只能看到眼前30公分左右的影像。 寶寶飲食要注意 建立寶寶規律飲食習慣 現在,媽媽可以開始幫寶寶建立規律的飲食習慣了!雖然寶寶可能還是沒有規律的想吃、想睡,甚至吃、睡、玩、哭,都還是隨心所欲,但是媽媽可以逐漸與寶寶之間培養出授乳的規律性。黃亮迪醫師表示,每個寶寶的狀況都不同,吃多吃少要視情況而定,只要寶寶活動力正常,喝奶量也都大同小異,家長就無須太過擔心。 新手媽媽看這裡 揉揉捏捏.增進親子情感 滿月後,寶寶的情況大致穩定,接著就是爸爸媽媽與寶寶建立情感的好時機了!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暨小兒科主治醫師方麗容說,現代多為雙薪家庭,爸媽與寶寶互動的時間較少,變成逐漸減少直接溝通的機會∼撫觸。每天若是可以利用一點時間與寶寶互動,相信往後親子之間的溝通能更無障礙。寶寶一出生就可以進行嬰兒按摩,但是第一次進行時,應該要接受專業人士的指導。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07年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0~1個月寶寶成長紀錄

2008年05月22日
公開
73

第0個月 Part1 出生的第1天 剛剛來到這世界 這個時期的寶寶 「好亮喔!」突然離開黑暗卻溫暖的小房間,想必寶寶一定很不適應吧!眼睛還睜不開;手腳蜷曲著;小肚子裡還裝著些許羊水;腳還突然踢不到東西,對寶寶來說,這一切的一切似乎來得太突然,從離開媽媽的子宮開始,寶寶就是獨立的個體了,還有好多的事物等著他去認識、學習。 離開溫暖的子宮 在產房裡的新生兒護理 從離開媽媽的那一刻,寶寶就要學習獨自面對一切,當然過程中需要許多人的協助,還在產房裡的寶寶,也正在接受護理人員為他打理一切。慈濟綜合醫院台北分院產房副護理長林佩珊表示,每家醫院產房對於新生兒的護理並非完全相同,但都會有一些共通的原則(例如:剛離開子宮的新生兒,首要「暢通呼吸道」。)產房中的每位醫護人員,都是以謹慎且喜悅的心情,來迎接每一位新生寶寶。 第0個月 Part 2 出生的第3∼5天 從醫院回到溫暖的家 這個時期的寶寶 在醫院的嬰兒室待了幾天,寶寶可能不是吃就是睡,很少睜著眼,加上醫院嬰兒室開放的時間不長,往往親友到醫院要看寶寶時,他總是在睡。不過,相信大家看到寶寶那張天真無邪、正在熟睡的y龐,也就心滿意足了!生產完3∼5天,媽媽的身體也稍微恢復了,寶寶的狀況也正常,就可以準備回家去囉! 身體健康回家去 出院前的新生兒檢查 在醫院的這幾天,媽媽的身體正在復原,而寶寶也在努力的適應一切,接下來,媽媽與寶寶就要回家去學習、適應更多的事情。但是,在出院前還有件重要的事,小兒科醫師要先幫寶寶身體檢查,在確認沒問題後,才能讓媽媽寶寶安心的回家。萬芳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黃亮迪表示,新生兒出院前的健檢,項目較基本,多從外觀及新生兒反應來做判斷,依序從頭、頸、胸(尤其心臟)、腹、生殖器、四肢、背,到寶寶神經的反射及全身皮膚狀況。 第1個月 出生後的0∼1個月 一切都還在適應中 這個時期的寶寶 出生30天內的小寶寶我們稱為新生兒。他才剛來到這個世界,似乎還無法適應,整天都在睡覺,可是卻偏偏在大人準備要休息的時間,他又醒了而且還活力百倍,可能是張著眼不睡,也可能是哭個不停呢!這時期是一生中體重正常增加最多的時期,同時五官感覺也在慢慢發育。 日常生活現活力 吃和睡.填滿24小時 剛從醫院回家的寶寶,也許體重會比剛出生時來得輕,台大醫院小兒部新生兒科主治醫師周弘傑表示,這是新生兒生理性體重下降的現象,新生兒的體重若是在滿月時較出生時增加1公斤,就表示吃的量是足夠的。而這時的寶寶沒有白天和黑夜的分別,一天可以睡上20個小時,醒來的時間就是肚子餓想喝ㄋㄟㄋㄟ的時候。周弘傑醫師指出,新生兒平均的睡眠時間是一天16∼20小時左右。也就是說除了吃的時間之外,幾乎都在睡覺,甚至有時會邊吃邊睡呢! 認知、情緒發展 用哭泣與外界溝通 這麼小的寶寶唯一的溝通方式就是「哭」,無論是肚子餓、尿布濕、太熱或太冷,他都只能用哭的方式來告訴媽咪,其實響亮的哭聲也是寶寶健康的證明呢!周弘傑醫師表示,若是寶寶莫名的哭泣過久,家長就得特別注意。通常寶寶哭都是有原因的,主要是有生理上的需求。若是剛吃飽、也換過尿布,抱了好久也無法安撫寶寶的情緒,就得考慮是否有身體上的疾病問題了。 寶寶飲食要注意 吃飽沒?用尿量來判斷 新手媽媽通常會擔心,多數是因為不了解寶寶的狀況,他又不會說話,我們怎麼知道寶寶有沒有吃飽呢?黃亮迪醫師說,我們可以用寶寶一天尿尿的次數來判斷他吃的奶量是否充足。一天至少應該要有4∼6次的尿尿,而「1次」的定義是在更換尿布時,尿布是有重量的,而非尿一點點就算一次。黃亮迪醫師也提醒,餵完寶寶後,一定記得幫寶寶拍打嗝,降低腹部脹氣的機會。 新手媽媽看這裡 洗澡最佳時機∼午後 面對「軟綿綿」的寶寶,許多新手媽媽要克服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洗澡。也有些新好爸爸認為洗澡應該由他來負責,畢竟大大雙手剛好可以牢牢的抱住嬌小的寶寶。林佩珊副護理長建議,從醫院將寶寶接回家後,洗澡的時間最好是在午後,且在餵奶之前。因為午後的氣溫通常比較溫暖,寶寶較不會著涼,而餵奶後洗澡有妨礙消化之虞。另外,沐浴完畢的臍帶護理也是相當重要的,新手媽咪可別偷懶喔!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07年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