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如如蜜

鄭伊雯-抗拒霸凌之思

2009年06月12日
抗拒霸凌之思(97年7月19日)

文�鄭伊雯

  當我們討論「校園霸凌」現象時,大多會鼓勵孩子站出來拒絕霸凌,但這對一向乖巧、聽話的臺灣孩子而言,需要多麼大的勇氣呀!與這個現象對比,讓我想起德國教育小孩的方式。

  在孩子只有兩歲多時,我們從臺灣返回德國度假,一同前往住處附近的公園遊樂場玩耍。幼小的孩子,望著溜滑梯的高臺,不知所措的站在那裡,因為總有年齡較大的小孩在高臺上據地為王,並且高喊:「這是我的地方!」不准其他幼小孩子上去。

  當時,我總會出聲制止:「這是公共的遊樂場,每個小孩都可以玩,不是你一個人的地方。」或站在一旁,盯著「鴨霸」的小孩,令他們不至於欺負我家孩子。
  這種戲碼,幾乎每天都會發生,我總是訝異且百思不解:德國家長為什麼可以若無其事的坐在一旁聊天,無視遊樂場中「強欺弱、大欺小」的可惡現象,卻沒有人出面制止?

  當我詢問德國友人時,他們的回答多半是:「基本上,遊樂場就是屬於小孩子的世界,父母最好是站在界線外觀望,不要主動介入孩子的紛爭,因為他們必須自己去處理、爭取。除非是那些還在學步、走路搖晃的小孩,父母才會在旁看護,但只要是跑跳自如的孩子,一般德國父母都會放手讓他們去處理與其他孩子的遊戲規則。」

  當四歲孩子為難兩歲孩子時,較年幼的小孩,不是摸摸鼻子識趣的離開,就是漸漸學會據理力爭,反問:「為什麼不能一起玩呢?」也有可能他們會展現超強的耐力與磨功,堅持不走,讓大孩子習慣他的存在,直到能參與;還有的孩子會好言相勸:「拜託,請讓他一起玩,好嗎?」種種過程,都可說是學習,都是非常實際的生活教材,讓孩子學習相處。所以父母不宜介入太多,孩子的問題,讓他們去協調解決,學會因應世界的生存之道。

  這種對待方式,與我們華人傳統價值觀「孔融讓梨、愛護幼小」的庭訓截然不同。

對我來說,這不但是極為強烈的文化震撼,也是極為殘酷與嚴苛的兒童教育觀,因為,兩歲的孩子就得開始學習「順從或反抗」、「接受或反對」的遊戲規則。

  去年,當我家五歲孩子與鄰居四歲孩子打雪球仗並壓制對方時,我急忙趕過去制止孩子,提醒他:「Dustin比你年紀小,不可以欺負他。」結果,Dustin爸爸很酷的回應我:「沒關係!Dustin要學會反抗,他自己得設法解決,不能怕年紀大的小孩。」

  當我們兩歲多的老三總是凶悍面對哥哥的無理,老是走過去就踢一腳;我往往想要嚴格制止。但有許多德國媽媽告訴我:「這是好現象,表示他懂得捍衛自己、保護自己。請不要抹殺他天生的生存本能。」

  漸漸的,我從這些話中體會:看似父母漠視子女行為準則的教養,其實是更深層的希望大人儘量避免介入,讓孩子從小學會自己挺身而出,不仰賴別人,懂得爭取、抗爭,學會自我保護。如何產生「抗拒霸凌」的勇氣,恐怕是我們教育十分缺少的一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