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WUWOW線上英文】好評回文活動將延後於4/24開跑,為感謝配合,BBH將提供神秘加碼好禮唷,敬請期待!

如如蜜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入學寶貝不「學壞」

2009年09月14日
公開
39

入學寶貝不「學壞」 文�艾廷軒,本文節錄自《學前教育》 自從承承上幼兒園以後,媽媽就覺得他「變」了。原本活潑愛笑的他,回家後卻常一個人默默蹲在角落。問他,他只是搖搖頭,問老師關於承承在學校的狀況,老師覺得跟其他小朋友差不多。那個活潑愛笑承承到底怎麼了? 就跟學步兒幾天前還不會走,今天就突然向前走了4、5步一樣,學齡前的寶寶成長相當迅速,但因為爸媽看不見幼兒園的學習,有些改變會令父母擔憂,譬如上學後變得安靜、愛頂嘴、講髒話或是多了一堆「壞」習慣。 想法以偏概全 幼兒園的生活,對寶貝來說是個蠻大的衝擊。首先,他原本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成為眾人的焦點,現在卻要在十幾、二十人當中,爭取老師的注意和喜愛。以前在家隨便堆個積木,眾親友熱烈的掌聲立刻隨之而來,但現在認真堆得比天高,老師卻只忙著處理那兩個打架的小朋友…。 「是不是只要我打別的小朋友,老師就會注意到我?」孩子無法任意轉換觀察焦點、顧及事實的全貌,以偏概全地以為吸引焦點就是被喜愛,於是他們開始誇大重複能吸引大人注意的行為,譬如粗魯的動作、大聲說話等。回家後,爸媽反而不習慣:我那個秀氣斯文的寶貝哪裡去了? 興致勃勃學說話 3、4歲小孩愛說話,興致勃勃學著各種語詞和聲調,爸媽開車時遇到冒失鬼,隨口一句「會不會開車啊?」坐在安全座椅上的寶貝可能就開心地學上一百遍。上幼兒園之後,接觸的人變多,學習的對象也增加,小朋友之間互相學習大人的口頭禪,或者交流在電視聽到的話語,難免會講出幾句讓大人頭痛的話來;即使爸媽嚴詞厲色說「不可以」,但不久後寶貝卻又冒出其他不雅的字詞。 這是因為寶貝不懂這些話語真正的意思,他們只是想表達「生氣」的感覺,或者像諧星可以逗人發笑。除了爸媽及時制止之外,之後其他新事物出現後,這類行為也會逐漸消失。 我想與眾不同 3歲以上的寶貝,有別於以往只是知道自己的名字、性別等外表,慢慢地發展出「心理我」,他們自我介紹時會以「我能做什麼」為主軸,譬如「我上中班」「我會自己穿衣服」「我喜歡騎三輪車」等。為了樹立自我形象、為了彰顯自己與他人不同、為了展現自己很棒,寶貝插嘴或唱反調的情況便增加許多。這不是因為寶貝上幼兒園「學壞」了,而是他想「做自己」的表現。 適應新環境過度期 幼兒園與家裡有很多的不同,除了友伴增加,他們也要學習紀律。有些孩子天生氣質趨避性高、適應性低,本來就需要較長時間適應新環境,所以剛上學個性變安靜或變焦躁,是可以理解的;加上寶貝還在摸索學習:老師講話時要安靜坐著,爸媽講話時是不是也要?所以會有一些不同以往的表現。 以不變應萬變6大妙招 ●立即制止 3∼6歲孩子還在「道德他律期」,他們不能自行判斷事情的是非對錯,需要大人的教導,所以當孩子出現不合宜行為或言語,爸媽得立刻制止。如果孩子自尊心比較強,也可以用眼神暗示,或者輕輕將他帶開,再小聲告訴他:「這樣說別人會覺得不舒服喔!」 ●教導正確表達方法 當孩子只是想引人注意、逗人開心,或想表達自我,爸媽可以直接教導寶貝合宜的表達方式。譬如,想講話,要等人家講完或先舉手,生氣時可以說「我生氣了」,而不是講髒話或打人等。當然,爸媽自己也要示範良好身教,適度收斂不雅的口頭禪和舉止。 ●引領孩子觀察全面情境 有時可藉助其他小朋友當範例,譬如當身旁有人做和寶貝一樣的事情,可以帶領他去觀察:「那個小朋友講話很大聲,雖然他媽媽停止和對面的阿姨聊天,但是你看,他媽媽的表情是不是很生氣?」 ●適時忽略 當孩子明知自己言行不恰當,卻還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想要吸引注意時,一開始爸媽可以先提醒他:「這樣不可愛喔!」然後就忽略他。久之當孩子發現自己的表演不受歡迎,就懶得再白費力氣了。 ●停止喜歡的獎勵或活動 倘若寶貝屢勸不聽,執意做出惹惱爸媽的行為,爸媽可以進一步暫停他正在進行的喜歡的活動,比方騎三輪車,或享用好吃的點心。讓孩子「痛」一下,他就會選擇是不是要付出這麼大的代價,繼續做出討人厭的行為。 ●適性教導 對於適應新環境需要較長時間的孩子,爸媽一開始就需要耐心陪伴。除了入學前多讓寶貝熟悉幼兒園環境,或許可以帶他和老師相互認識,並告訴寶貝:「老師會照顧你。」同時也讓老師初步瞭解寶貝的個性,一起分享協助孩子進入情況的法寶。

教孩子情緒管理

2009年05月18日
公開
55

教孩子情緒管理2009/03/27 洪蘭 人的大腦是終其一生不停的在成長與改變,而改變最快的時期就是童年。嬰兒剛出生時,他大腦中的神經元比他成年以後的還更多,但是因為大腦用掉他重量十倍的能源,所以嬰兒自出生後,大腦便一直不停的在修剪,把很少用到的神經元修剪掉,把常用的聯結成強的迴路。決定誰被留、誰被刪的就是經驗,尤其是童年的經驗。 我們的感覺皮質區在幼年時就已成熟,掌管情緒的邊緣系統在青春期前也發育完成,只有掌管自我控制、理解力、抑制力的前額葉成熟最晚,要到十七、八歲才成熟。童年和青春期的情緒管理經驗,對大腦神經迴路的形成很重要,童年更是一生情緒特質形成最重要的時機,這時期養成的習慣會崁入神經網路的基本架構中,不太會因後來的經驗而改變。 最近的研究報告發現童年的精神受虐(被譏笑、排斥、忽略)會改變基因,造成長久性的傷害,如憂鬱症和自殺。加拿大麥吉爾(McGill)大學的神經學家解剖了三十六名突然死亡者的大腦,其中十二名為無受虐紀錄的自殺者、十二名為曾受虐的自殺者,十二名為車禍意外死亡者。他們發現童年的受虐會改變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HPA)這個壓力反應機制,增加自殺的傾向。小時候情緒的創傷造成大腦永久性的傷害,包括結構上的改變,如聯結兩個腦半球的胼胝體變小。 過去「行為主義」盛行時,很多人說孩子哭時,不要抱他,抱就是鼓勵他哭,要等他不哭了才可以抱。忘記了嬰兒不會說話,哭是他表達需求的方式,不准對他的需求做反應,等於是忽略他。 現在的做法是嬰兒的搖籃直接放在母親的床旁,使嬰兒眼睛一張開就可以看到熟悉的臉,給予他安全感。安全感是孩子情緒成長最重要的條件,直接影響他人格的成長。父母應把孩子帶在身邊,讓孩子從觀察父母的待人接物上,學習自己的情緒管理,例如四兩撥千斤,用幽默來化解尷尬及用正向思考來處理問題。 父母更要在孩子情緒風暴未形成前,跟他談,把情緒化解掉。目前坊間很流行的用毆打不倒翁來出氣,是個錯誤的情緒教育方式,這只會使憤怒者憤怒的情緒更亢奮,因為它更加活化大腦憤怒的神經迴路,而且養成遷怒、洩憤的壞習慣,從研究得知,負面情緒應從認知去化解。 哈佛教授凱根(Jerome Kagan)的長期研究發現孩子的脾氣是可以改的,四個月大聽到巨大聲響會嚇哭的嬰兒,長到四歲再測驗時,只有一半還會如此,小時候害羞的孩子,長大不見得害羞。所以只要給予適當的教導,孩子先天的脾氣可以被導正。凱根認為「情緒維持幾秒,心情維持一天,性情終身打造」,他教父母從情緒著手,改變心情,穩定成性情。 在現在講究人際關係的社會,教導孩子妥善管理他的情緒,是給他一把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不可等閒視之,更要從小做起。 如何教出好情緒的孩子?更多資訊請見4月號《親子天下》雜誌 http://www.cwbook.com.tw/common/magazine.jsp?productID=2892 ------------------------------------ 親子對弈 溝通有力2009/01/19   放寒假了,這是難得的親子相處好時光,但是許多父母反而憂心:「這麼長的時間待在家裡不知幹什麼好,跟孩子大眼瞪小眼的。」有個媽媽甚至說,「你們有什麼冬令營的消息嗎?」我才發現很多父母平日忙於工作,已經不知道如何跟孩子做心智上的溝通了。 其實,雖然親子是天性,但是感情還是要培養的,父母必須跟孩子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回憶,孩子才會跟你親。所以趁孩子小,還願意跟我們大人一起玩的時候,培養出一個親子都喜歡的活動,如下棋或打籃球,使它變成溝通的管道,在孩子情緒出問題時,能藉由這個媒介,和親子對話。 棋藝是一個雅俗共賞的文化活動,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販夫走卒,大家都喜歡,野史還說康熙的棋藝非高強,贏過吳三桂的兒子。棋品和牌品更是古人選女婿的門檻。中國人下棋時講究「棋中不語真君子,起手無回大丈夫」,這其實就是一個做人的道理。棋下得好的人,必須要考慮到前面很多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因此,棋手腦海中已經盤算好了該怎麼走,表面上看起來下得好像不對,但是其實是聲東擊西,他在布局。看棋的人若不知道人家已成竹在胸,開口問,會打亂人家心中的計畫,這是最忌諱的。同時,如果他因為你的提醒,贏了這盤棋,他不會感謝你;但是因為你一出聲攪和,輸了這盤棋,他會怪你,這叫「吃力不討好」。人應該避免吃力不討好的事,所以看棋時,不可出聲,更何況君子本來就不該多管別人家的閒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因此中國人講究「棋中不語真君子」。 至於「起手無回」:下棋是訓練一個人的品格,凡事「謀定而後動」,決定了就不要變,如果變來變去就表示沒有思考周全就貿然動手,這種人不可取,用了他會誤大事。這是下棋的棋品,做人講究誠信,下棋也是一樣。 下棋能更幫助孩子大腦神經元的連接,因為下棋時要思考,而思考正是促進神經連接的好方法。最近在腦造影實驗上已經看到「沙盤演練」為什麼有效的神經機制了,因為它是同樣神經迴路的活化。有多方思考習慣的孩子,以後遇事不會慌亂,因為他的大腦某些迴路已經連接過一次了,瞬間可以提取出來應用。所以棋藝幫助孩子專注、沉著、穩重,這些人格特質都對他以後出社會就業有幫助。古人把琴棋書畫定為「士」的基本條件,就是因為這四樣技藝能陶冶性情,提升孩子的品味。 在這麼多天的年假中,或許家長可以多跟孩子一起遊戲,多教他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在過年忙著餵飽肚皮時,別忘了心靈的需求更是重要。

轉貼:媽媽是最初的老師-對談整理

2008年07月24日
公開
41

媽媽是最初的老師 bubu's Blog 只有非常幸福的人 才能在愛裡相遇 做為親子 或為手足 成為伴侶 識為知己 對談整理 對談整理〈一〉 鄭主編問: 從書裡,我看到你們家很注重責任感的培養,為什麼許多家長都很關心孩子的成績或才藝,而你們覺得責任感那麼重要?這又是出於什麼樣的價值觀?您的價值觀又是怎麼來的? Bubu答: 在我還沒有聽過「責任感」這三個字之前,我已經在充滿責任感的環境中成長了。因為我的父母親都是非常有責任感的人。我稍有記憶就看到他們對祖父母及家中的長輩親戚善盡他們對家庭的責任;在工作中他們不只是勤奮,還對屬下或員工盡到照顧的責任;所以我選擇責任感做為教養孩子的主價值絕對是從家庭的傳承而來。 每一對父母都會從回顧自己的童年來尋找教養孩子的經驗,我也想把我所得到最好的東西給我的孩子。在我初為父母的時候,我檢視自己的生活,發現所有最好的推力都來自「責任感」,所以我決定要以它來做為教養的主軸。雖然知識與才藝也很重要,但是我很清楚真正促使我的生活更進步的基本力量是「責任感」,經驗也使我相信,有責任感的人在知識的追求與才藝的發展這兩方面都不可能太荒廢。 從父母、自己以及帶領孩子的經驗中,我看到有責任感的人會延伸出兩種人格特質──他們比較能幹也比較熱情。因為責任是任務的完成,要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會觀察、學習並尋找更有效的解決方法,這種累積的學習經驗使一個人變得能幹;而有責任感的人也比沒有的人更容易維持對生活的熱情。 我的大女兒在賓大因為生活費很高,所以她想再找一份兼差,那份學校報社的廣告部是許多人想要的工作機會,所以她經過了幾次的面試。最後一場決定性的對答中,主試者問她:「如果有一天妳被我們解僱了,就妳對自己的了解,原因可能是什麼?」Abby告訴我說,她想了一想,回答說:「如果有一天我被解僱了,我認為最可能的原因是因為我工作過度。我一向對工作很熱情。我的另一份工作是在ITA當經理,因為我一直都很努力工作,所以去年他們差一點付不起我的薪水。」結果她被錄取了。〈這一段我沒有說,事實上她的熱情與努力工作又使她在第一個學期過後成為那一期中唯一被升等的員工)。 責任感使我們因為比較熱情所以也變得比較快樂,這些理由使我堅信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有很多益處。 鄭主編問: 請問洪蘭老師,您每年演講四百場,走遍了全省,親眼看到非常多的教育問題,可不可以請您談一下價值觀和責任感的培養和教育問題有什麼關連? 洪蘭老師答: 現在的孩子最後一個離開教室不會去關心燈有沒有關,這是沒有責任心的表現。我看到許多孩子會把「不關我的事」掛在嘴上,如果我的助理幫我排課出現了同一個時間重疊的狀況,在我追究這個責任時,他們最好的答案是:「那是上一個人弄的。」這就是沒有責任感的表現,然而,責任感與價值觀都是很基本的人生態度,必須從小培養起,很難用嘴巴對孩子講「你要有責任感、要有價值觀」。我常常說,父母教的東西不一定馬上就展現出來,有時候它會在你離開他身邊的時候顯示出你給他的影響。 我的兒子有一次去嘉義參加小學同學會,晚上搭飛機趕回來參加婆婆的生日聚會時竟然從機場一路走回家,我急得差點去報警。他到家時滿身大汗,我問他為什麼用走的,他說:「你不是常常說,走走就會到嗎?」我想起這是我的父親教我們的生活哲理:「能走路就不要坐公車,能搭公車的就不要坐計程車;沒有走不到的地方,怕到不了就提前出發。」當我把父親這套想法澆灌到孩子身上時,它不是一下子就產生作用,但是你不在旁邊的時候他就會用出來。就像給植物的營養一樣,從根下去從枝葉發花,父母的身教最重要。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一輩子的,我的父親從小要我寫日記,即使我睡了,他看到我的錯別字還會把我叫起來,我就這樣揉著眼睛改正錯字。一直到現在我還維持寫日記的習慣。有一天我的妹妹突然提醒我說:「爸爸已經過世多年了,妳還在寫日記?」我突然想起,對呀!不再有人會檢查我的日記了嘛!但是父母為你留下的東西就這樣生根了。它變成了責任感、變成我們自己的東西。 對談整理〈二〉 鄭主編問: 蔡女士,以您的經驗來說,孩子從小到大的每一個階段,責任感的養成方式會不會有什麼不一樣?可以舉幾個例子嗎? 在我的家庭中,責任感的養成是循序增加的。方法大約相同,但是量不同、性質不同,隨著年齡,責任會一項項加重。 我的孩子知識啟蒙很晚,小的時候我看重她們是不是能把自己生活上的小事學會、照顧好。我在美國聖荷西曾聽過阮大年校長在教會的一場談話,他說:「日本人教幼稚園的小朋友如何洗手、如何自己擦屁股這樣的生活小事;我們台灣的小孩,卻從小就學救國救民的大業。」 除了照顧自己之外,在這個階段我也很重視孩子去體會自己與環境的關係。大環境雖然並不是我的私人產業,但每當看到這些美好的公共空間或器物受到不被約束的孩子無心的破壞,總讓我很心疼,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能體會這種關心環境的責任感。 我曾帶她們在購物中心開門前去觀察店員阿姨們是如何花心力清理環境的,那些美好的結果只要她們隨意用手塗抹或破壞,環境就會變得髒亂。〈我應該再說一下大聲喊叫或隨地亂跑以及廁所清潔的維護問題。〉 上小學後,除了前兩個大項之外,最重要的責任問題當然是對自己的功課盡心盡力。雖然我們也帶領也陪讀,但許多份內之事,孩子是一步步自己負起照管的責任的。我們的分享與關心從未間斷,但不是替孩子管理她自己的時間、她自己的工作。〈我忘了舉例如:我們絕不會幫她整理單字卡或整理重點,甚至我還看到有媽媽幫孩子背書包、拿提琴、帶水壺。〉 功課之外就是家庭服務。除了幫忙做家事(已經在書中提到很多),我的孩子都從小學習關心家中的長輩。我喜歡論語中那句話:「有事弟子服其勞」。上了高中後,他們的責任感就從家庭服務延伸到社區服務。責任感的實踐是由近至遠、由自身到社會的。我相信這些年來洪蘭老師之所以對社會背負著這樣重的責任感,也是從自身、從家庭先做起的。如果我的孩子放著家裡的事不做,先去做社區服務我是不會同意的。 我的店裡有位單親媽媽,兒子兩歲 時先生就過世,這位媽媽已經在我們店裡工作了九年,那個孩子等於是我們的孩子。我交待兩個女兒在放假中一定要幫弟弟上英文,這是她們能做也應該做的事;孩子們也想方設法讓弟弟對英文感到興趣。 樂旂(Abby)上了大學後,增加了一個非常實際的責任。她唸賓大,四年的學費與生活費,根據學校的預估,約台幣六百萬,這是個非常驚人的數字。在Abby入學前,我們夫妻與她有一番討論。我問她懂不懂得六百萬台幣的價值?然後我打了一個比方幫她物化這筆錢:如果她不去唸書,我們現在出門去可以選四部賓士車回家(儘管我們連一輛也沒有,但她倒是知道那是什麼意思),我們告訴她,經濟獨立是一個人獨立的一大步,她可以考慮貸款去完成學業。但更最重要的是,思考到自己運用了這麼大的資源去求學時,要珍惜!我們絕不贊成以家庭的資源送她去美國渡金,所以如果她不是真心想努力求學,應該把這個機會讓給別的年輕人。 當時Abby因為常常在店裡打工,所以她還問了我一個問題:「媽媽,我們店裡的優格賣一杯能賺多少錢?」當我回答她說:「稅後淨利大概五塊錢」的時候,她對我點點頭說:「我知道六百萬的意思了。」接下來她寫信給學校,從花旗銀行貸款去支付第一學期的學費,並且以在ITA工作的收入每週支付部份利息。 以下這段在對談中沒有談,但是因為相關所以我一併補充進來。 上完第一個學期Abby回家時,把整個學期的生活帳做出來給我看,然後指著零食那一項說:我下學期不應該吃那麼多零食了。我看了一下是「56」元,心中換算一下,一千多塊,四個月,還好吧!但她說:「不行!不行!錢只有那麼多,我要面對現實。」然後,我看到生活雜貨那項,於是建議她何不從這裡想辦法節約,只聽到她輕叫一聲說:「媽咪!衛生用品總要買吧?!」我臉都紅了,我這媽媽是怎麼了,連這種生活事也會忘記。 Abby在第二年順利的申請到一份獎學金,所以目前她是以獎學金、學生貸款及兩份打工在維持她所有的學費與生活費;她已經懂得了什麼叫做真實的生活。 這學期,書旂(Pony)也因為一位家長的邀請而當起鄰居一位小朋友的家教。我們的孩子從小不曾有過零用錢,對於她們自己打工賺的錢我只囑咐好好收,別亂丟。但是我發現從她第一次領了薪水開始,就不再跟我們拿午餐費了。有一次,她的學生家長忘了給她薪水,讓她沒錢吃飯,我看她自己煮兩個白煮蛋要帶去學校當午餐,那時我們才談起錢的事。她說,用自己賺的錢感覺好好。有一次她和同學去買一杯巧克力,雖然要四塊新幣(約82元台幣)但是,因為是用自己賺來的錢,所以就不會有不安的感覺。 我的孩子周遭一直有很多富豪子弟(家長捐款給學校一出手就是六千萬台幣《鄭主編以為這是我的筆誤,但三百萬新幣確實是六千多萬台幣》,或給孩子的畢業禮物是一部保時捷),但是,我很肯定,金錢在她們的心中自有價值,它不能使心中貧窮的人變富,也不能用來買品格、敬重或友誼。金錢只有在因勞而獲的當刻才能帶來快樂與價值。 對談整理〈三〉 這份整理中,如果有各位當天沒有聽到的內容〈如微積分那段〉就是我合併前一天我在高雄聽到洪蘭老師演講的內容,因為我認為與我的問題相關,所以把它合併起來。 在對談中鄭主編提到我喜歡大家叫我「Bubu」,洪蘭老師輕輕笑了起來,她說:在泰雅族,bubu的意思是「Grandma」老祖母,所以我不能叫妳Bubu,還是叫蔡穎卿好了。在台下的朋友因為距離也許感受不到洪蘭老師的天真無邪,我很想為大家記下那一刻她臉上特有的溫柔與慈愛。 Bubu問: 在我的女兒升上大學之後,我開始很關心大學生的教育,但是很多更資深的父母告訴我,孩子大了,輪不到妳操心了〈他們通常還會再加一句:沒錢時他自然會回來找你〉,而事實上我也看到,我們的社會是不夠關心大學生的。老師覺得這是個正確的觀念嗎?您又會給我們這些父母什麼樣的建議來帶領上大學的孩子呢?〈當時我也問了現場的朋友,這是不是也是他們所關心的問題,我記得答「是」的聲音很大〉 洪蘭老師答: 父母是一輩子都要跟孩子一起成長的。當他們說孩子長大了就不用操心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這些孩子出問題時能找誰商量?還不是找朋友,這些朋友都是跟他們自己一般大,生活經驗與思想深度是一樣的,他們出的主意還不都是一些餿主意。〈此時全場一陣爆笑〉。我為什麼鼓勵從小親子共讀?重要的不是你為他讀了什麼?而是你把他抱在膝上、摟在懷裡那種感覺最重要,長大了他會記得這一切,從這裡也可以延伸持續的關心。 青少年總有很多的問題,如果父母能持續跟孩子對話,比要他們去簽那張「不自殺保證書」來得有用多了。我的兒子去美國上大學後,常常打電話回家,有時候只說:「我要去睡了」或「早安」這一類的家常話,我起先想,用越洋電話講這些豈不浪費?但我先生說:「沒關係,他可以少吃一餐,把錢拿來打電話,因為孩子想跟我們說說話。」期待孩子在離家後還想跟父母保持緊密的聯繫,要從孩子小的時候就做起。 有些父母會說,孩子大了,看不起父母,他們把:「你不懂!」掛在口裡,這種時候把他們抓過來,問他:「哪裡是你懂我不懂的?」當父母的也要想,現在各方面的資訊都很豐富,網路上什麼知識都可以蒐尋得到,也許我們有些事真的沒有孩子懂得多了,但是再怎麼說,我們都比他們心智成熟,人生經驗豐富,一定可以跟他們一起成長。 我兒子上高中時有一次微積分有問題,他問我能不能教他,雖然我多半忘光了,但又覺得孩子來找你就是看得起你,就算跟他一起研究也好吧!所以就坐在桌前開始跟他討論題目。那時我心裡真的沒有把握,所以就開路要他講給我聽,心想一邊講再一邊想,沒想到我都還沒弄清楚前,孩子筆一丟說:「我懂了!」然後跑掉了,留下這個還沒懂的媽媽。我講的只是一個例子,這個例子是孩子與我之間許多互動的反覆,陪伴的意義就在這裡。我想起我的父親從小愛讀書給我們聽,讀什麼?讀左傳,雖然那個時候我們不一定聽得懂或愛聽,可是爸爸認真讀書的神情深深留在我們姐妹的腦中,父母給我們的愛就是這樣存留下來的。 孩子的成長無法重來,我們一定要跟孩子一起成長,當父母的最重要的一個信念是 ──永不放棄 Never ever give up 後記: 在貴賓室那短短討論的幾分鐘裡,我已經提過大學生的教育問題了。老師的第一句話是:「這當然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因為她剛從審議公費留學的會議過來,所以開始跟我們講了一個學生申請的故事,故事才起頭就被搶著要來打招呼的人打斷了;又過了一會兒,老師說:「現在的孩子人人都只想當林志玲,他們想不遠,不知道老了以後,容貌不再時,要靠什麼生活…..」也是話都還沒講完又被打斷。但是我特別喜歡聽到這一段。 有人因為我的兩個孩子長得很高就愛說:「去當模特兒,去把林志玲比下去。」我最不愛聽這樣的話,所以我會回答:「她們應該還有很多事可以做。」這個回答使人因此認定我對模特兒這個行業有偏見。 我想洪蘭老師跟我不約而同提起林志玲的時候,我們要談的並不是這個行業的價值問題,而是我們十分擔心在這種強勢的外貌取向與扭曲的價值觀之下,青少年無論在心靈、知識或生活經驗上的營養都不良。在生命力最旺盛、吸收力最好的青春的年代,他們只關注外表、命理和流行。我常常在想,有一天這些漂亮的孩子會不會只剩下好看的皮膚、大大的眼睛、時尚的服裝,卻沒有生存下來就一定要有的實力?等到暮去朝來顏色故的時候,難道他們會突然堅強茁壯起來,面對一定要面對的人生問題嗎?還是就像洪蘭老師說的「變成別人口中的食物」? 對談整理〈四〉 當您覺得孩子對自己的責任沒有處理好時,身為媽媽的妳,是怎麼反應的?您從來不會有情緒嗎?假如您和先生對教養孩子有不同意見時又是怎麼處理的? Bubu答 我跟先生在教養孩子的大方向上沒有出現過不一致的問題,但的確在看待問題的輕重上是會有不同的。媽媽因為跟孩子們生活細節接觸很多,所以有時候問題在我的手上自然會被放大。 我喜歡聽我先生分析孩子的事情,如果我覺得自己做得不好的時候,我會跟他討論我的憂慮,他也常常勸我不要太緊張,不要覺得孩子做錯一件事好像長大就會禍國殃民。 當孩子們沒有處理好自己的責任時,通常我要做的事是尋找沒有負責的原因,所以我常常用職場上的角度來看待孩子負責的問題。我很喜歡有一句話說:「任何問題的出現,都有一段時間大得無法視而不見,而又小得可以解決。」這就是我解決孩子負責問題的黃金時間。我常常用討論或說服的方式來跟孩子談責任問題,我希望能在保留她們的自我當中,以對事不對人的角度來尋求一個共同點。 比如說,Pony喜歡在飯後先去做功課再洗碗,改變這樣的習慣用強硬規定我想是不合理也不一定有效的,所以我跟她商量,說服她接受我的建議。我告訴她以後外出工作有很多事是不能憑著自己的時間表進行,配合環境的需要而調整自己的工作節奏是很重要的;我也以衛生的角度說服她。我覺得這種尋求共識對責任教育是有效的。 對談整理〈五〉 Q:有責任感是一回事,落實責任感又是另一回事。請問蔡女士,從孩子觀念的培養到化為真正的實踐力,您碰到過什麼樣的困難?有哪些經驗是可以給我們參考的? Bubu答 我所遇到最大的問題大概是當責任落實在生活中時,有些很重要的細節問題會與大環境的價值觀有所拉扯。比如說,以社區服務這一類的事情來看,因為這些活動也被認定在大學申請的參考之一,所以如何讓孩子真正懂得服務與責任的真義,而不是為了大學申請做表面工作也成了我的教育要項。除了鼓勵她們做社區服務要非常誠懇真心之外,我也要他們自己去克服一些小問題。每個星期三、星期五Abby和Pony課後會去老人院工作,對於這項自願的服務我堅持她們要自己搭公車去。我跟孩子們說,如果她們不能為這些老人們忍受一些交通上的不便而要人接送,相信這份工作她們也不可能堅持太久,而這樣的愛心說來也不過是一時興起,又有什麼可取?我很高興有幾位媽媽們聽了我的話也開始捨棄開車接接送送的服務。 問題整理到這裡的時候,我的思路又岔開了,想到一篇舊文章,貼在後面做為補充,在有限的時間中無法表達的也許這篇文章會有幫助。 新加坡小鮭魚日記﹝二十二﹞──仁慈 八月中開學後的一整個星期,Abby的選課還在混亂中,她每晚都用網路電話和我談論課業和生活的狀況,有個深夜在電話中,她說功課很多,而且後天有個全校社團的公開演講。「好緊張!媽媽,我該說些什麼才好呢?」Abby在很多事情上雖是個獨立的孩子,但情感卻很依賴家庭;她喜歡聽長輩的意見,也因此我常常要小心地處理自己對她的影響,讓她在深受關心中,也能培養主見和遇事果斷的能力。 我在電話中對她說:「就說妳想說的吧!」Abby在老人院Villa Francis已經工作了一年,我曾跟她同工,親眼見到她與老人們相處時那種自然與天份,我相信只要她簡單地說出心中的感受就會是最好的一篇演講。 隔天她已把講稿寫好,在電話裡對我講了大致的內容,我一聽就心動,我說:「Abby,很棒!趕快把稿子傳給媽媽」,幾分鐘後我看到她用附件寄來的檔案,看完後我說出我的感受:「太好了,沒有任何一個句子需要改。」她很安心的說:「那我去睡了喔!希望明天我不會太緊張。」,以下是她的講稿: In their everyday lives, the elders at Villa Francis are mostly very lonely. Although they are well taken care of at the home, there always seem to be something that’s missing. And it’s not that the food is not good or the bed not comfortable enough but these elders have much greater needs than just material fulfillment. Then I think of my own grandparents, how much they love spending time with me and how excited they are whenever I call . Are the elders at Villa Francis any different? You will be surprised how quite the place is, even though it’s so crowded with people. What they need is laughter , energy and young voices pouring down the hallway. These are things that we can so easily give to them, with whatever talents we have – for example, come and sing away the silence of their dinnertimes, come and dance butterflies into what would’ve been just another afternoon, come and read them a book, draw a picture or just hold their hands and listen to their stories. You realize that, simply by being there, we can make the place feel almost like home. We can give these elders the same love that we give to our grandparents. Visits to Villa Francis are every other Wednesday but not limiting to that day.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going at another time just let us know – we will be more than happy to take you there, any day of the week. 一如我所預料,真誠的聲音永遠有打動人心的力量,Abby這篇講稿引起的迴響,比我、也比她自己所預料的來得大得多。不只是很多高中部的學生聽了她的演講之後願意參加這個活動,那天的講辭也深深打動了老師們的心,她的歐洲史老師開玩笑地對她說:「我們現在可是有一個Abby迷的俱樂部。」高中部的校長看到她的時候也說:「那天的演講太棒了!彩排的時候我還感覺到妳有些緊張,但是當面對所有的人正式開口時,妳是那麼的有架勢,從妳的聲音裡我可以感受到妳所說的就是妳所深信的。」校長跟她握手而後離去,Abby說她心中感覺備受鼓勵。 又隔一天有四位老師聯名寫一張卡片給Abby,隨卡片附上的是一隻草梅棒棒糖,信封上一張便利貼寫著── "Hi Marthe! (Abby homebase的老師) Can you give this to Abby in your homebase? Thanks! - Bridget 卡片封面上有 snoopy 站在屋頂上 For service above and beyond the call of duty -- 內頁寫著 Dear Abby - A little thank you for all the time and effort you've put into representing Villa Francis. The speech you made the other day was excellent! Thanks for your hard work, Ms. Gambell和其他三位老師的簽名 當Abby告訴我這件事的時候我心中浮上的是論語中一段話的兩個情景──老者安之,少者懷之。多年來孩子們因為帶領、因為家族愛的影響而喜歡跟老人相處,幸運的並不只是這些老人,而是孩子。我為Abby和Pony感到高興,她們一直有鼓勵她們去體會人生更深刻情感的師長,這些言語與情感的互動,讓她們年輕稚嫩的心在真實的人生中日漸成熟。 對談整理〈六〉 終於把這份對談草草整理完,最後一段當時在台上很緊張時間無法控制,我的記憶也似乎是很紛亂的。希望洪蘭老師的部份沒有錯過任何要點。 聽衆問題〈一〉 要怎麼幫助孩子決定自己未來的路? 〈此時洪蘭老師很客氣要我先答,於是我恭敬不如從命〉 在孩子面對自己的前途時,我沒有給她們太多的限制。我只是分析一個人在決定自己的前路時要考慮三個因素,志向、興趣和能力。這三個要件完全吻合的人當然是非常非常幸運的,如果不是的話,要思考它的平衡。 老大在進大學時,我給她唯一的建議是「允許自己改變」。我覺得人在探索自己的過程中會有新的發現,這種改變是被允許的,我希望孩子能給自己保留這樣的機會,以免日後後悔自己選錯了路。 幫助孩子看清事情也是我想做的事。Abby進賓大後表現很好,大一結束時她詢問我們轉到商學院的意見。這是我們給她最具體的一次意見,希望她大學時留在人文學院。我告訴她,這並不代表我們反對她從商,而是希望她能利用大學四年,多花時間把人文學科的底子打好,不要一出高中的門來就直接進入商學院專業的世界。我們並不擔心她不懂得金錢的意義,但的確害怕在這個價值膨脹的環境中,她會因為眼光的限制與接觸的領域狹小而過度肯定金錢的力量。〈我知道華頓學院有很多學生在大四就往來於費城與華爾街之間工作唸書,但這不是我們希望女兒在大學的歷練〉,如果她希望從商,我也希望她能因為有好的人文素養而成為一個好商人。 洪蘭老師答 我想喜歡你選擇的比選擇你所喜歡的重要得多。正如蔡穎卿剛剛說的,興趣與能力相符合的人少之又少,所以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引導孩子去喜歡自己已經選擇的路。我覺得敬業很重要,不管選的是什麼,孩子是不是在這個過程中盡心盡力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 問題〈二〉 我和大孩子的親子關係出了問題,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沒有辦法跟他好好講話,不像我跟小兒子那樣貼心,我該怎麼辦? 洪蘭老師答: 你要想辦法趕快彌補這個不足的相處。我有個朋友原本都利用接送孩子上下學跟孩子講話,有一陣子他覺得開車來來去去非常浪費時間,所以停止這樣的接送,但是孩子不能再像以前那樣講些自己生活上的事給父母聽,等到孩子出了一些小問題,這對父母才驚覺那樣的「麻煩」其實是很重要的。你一定要從生活中找出更多跟孩子相處的機會,如果他有任何讓你覺得叛逆的行為,要去找出原因。 Bubu答: 洪蘭老師已經提出具體的方法,我覺得你可以動手去試了。我們是父母,只有做或不做的選擇,如果是我,知道了方法之後就是行動了。 我們的對談在此時因為時間已經超過一些而不能不匆匆結束,有讀者在部落格上留了自己的經驗要給這位父親,希望他們的親子關係逐日進步。

轉貼:媽媽是最初的老師-馬來西亞講座提問

2008年07月24日
公開
45

媽媽是最初的老師之馬來西亞講座提問 馬來西亞講座提問〈一〉 周律師問 ──在這個知識競逐的時代,父母既想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又想給他們一個快樂的童年, 蔡女士怎麼看這個平衡。 Bubu答: 快樂的童年與扎實的學習過程應該沒有抵觸。回顧一個人的童年是否快樂無憂時,我們想到的多半是「穩定的情緒環境」、「關懷與愛足不足夠」這些問題,好像還沒有人提到,自己的童年是因為什麼都不用學習而特別快樂的。 我的孩子從年幼就經歷語文與學制的大轉變,所以在學習上她們的體會,我想是「因學習而快樂」而不是「無憂的學習」。 所有的學習都有實質的過程,但我不認為這些總是被同義為「壓力」的負擔,對每孩子來說都不堪負荷。 前一陣子,我的小女兒跟我說,她覺得自己對十七、十八世紀的英文不夠熟悉,再過幾個月要考英文AP,她問我能不能給一些補足的學習建議?在這件事情上,我看到她所承受的壓力並不是「學習」,而是沒有找到一個好的學習方向使她憂慮。 隔天我馬上到圖書館借了一本牛津出版社的文學史,建議她從文學史所介紹的知名文學家開始,先選讀著名的篇章〈網上都可以找得到〉。這個建議因為十分具體,所以當天她已經開始工作,雖然這是要在例行的課業中再抽時間自修,但她每天跟我談論起所讀的文章時,並沒有負擔的感覺,反而有一種喜悅,這就是我說的「因學習而快樂」。 同樣的,當我們看到街上老是有一些孩子只想殺時間、為自己無事可做感到無聊時,我並不覺得那些無事的孩子真的一身輕。 孩子需要好的學習方式,但大人不能以期待不勞而獲的心替孩子找捷徑;我之所以反對補習教育,就是因為這當中有太多因為代勞而換取成績的技巧〈幫忙整理重點、單字卡、各種卡,使孩子失去統整的訓練〉,長遠來看,這對孩子非常不好。我的女兒去美國上大學之後,我更感覺到高中之前的好成績未必是大學學習成功的保證。她有很多同學在大學中遇到難以克服的問題,所以,這些經驗讓我更確定,不要為了達到任何目的去「包裝」孩子的能力,教養一個腳踏實地的孩子才是成人給社會的禮物。 「補習」的定義是補救學習而不是搶先學習或代為整理重點。我的孩子在轉換教育制度時最需要補救學習,我們也都一直在做,不同的是,我們留在家裡做、自己牽著手做,並不是因為她們沒有出門補習就在家玩樂。 如果一個孩子覺得自己需要協助,那當然應該幫他找一個好的方式補習,但是,如果父母把「補習」當成「送出門」或「為孩子管理時間」的同義詞,那我覺得父母自己就該好好省思。快樂的學習不是替他走一段、或硬拉著他往前走,而是教他站起來,使他因為喜悅前面的目標而自己走。 快樂童年奠基在穩定的家庭生活與良善的環境,如果我們對孩子真心關切,生活照顧得好、家庭安全和諧,一個孩子就可以在快樂的童年中努力學習。 周律師問 ──妳的孩子沒有叛逆期嗎?妳怎麼在他們的叛逆期教養他們? Bubu答: 一個孩子不會在一天之間就變得「叛逆」,我的孩子在青春期之所以看起來特別平順,是因為我們解決了無數的小問題,當每一次觀念的差異與衝突都能得到真正的協調與相互的了解時,大的叛逆鴻溝就不會築成。 我對孩子的觀察很敏銳,又無法存放問題,所以我跟孩子討論時是非常細微也非常清楚的。好比說,有一次當我聽說一個男孩要約Abby去看電影,她回絕的理由是:「很抱歉!我的外公外婆來,我不能去。」我就跟她談自己對這件事的看法。我覺得她的回答是不夠誠懇的,如果她直接說:「對不起!我們家規定我還不能約會。」那情況會更簡單些。 在那次的討論中,她也承認自己並不想去,卻覺得這樣說很難堪,所以我們一家四口因著這次機會而更深入的討論我們的「家規」,仔細說明背後的用意與大家遵守時心中的想法。當然,如果在青春期要與孩子們有不斷溝通的機會,從小給孩子好好表達自己的機會很重要。我常常看到很多小小孩在表達自己的時候,父母親總是很不放心的在一旁下指令,也許這是應該想一想的問題。誠懇的對談方式要從小在生活中培養起來。 從別人的經驗中,我也看到青春期情緒被過度放大的不良後果。如果一個孩子不斷以情緒來要脅父母的退讓,父母應該好好處理這些問題。社會有很多極端的例子使很多父母不敢正常教養孩子,我不覺得這是對的。如果父母在檢視過自己的行為與想法並沒有不妥之後,按著為人處事的標準要孩子好好守規矩,我想這並非過份的要求。 我們可以當很有權威的父母,但是這個權威無法來自強求,而應來自尊敬。孩子總會看到你如何執行工作、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實踐你所要求他們謹守的生活規則,當我們自己都做到了,就算輕輕開口也會很有份量。 青少年不是魔鬼野獸,但是如果我們看輕他們、用無謂的寵溺、沒有是非的退讓、事不關己地看著他們成長;那麼,當他們真的變成這個社會的怪物時,我們就不能怨天尤人。 馬來西亞講座提問〈二〉 周律師問 ──這個時代的性開放問題很嚴重,妳如何在這樣的大環境教導妳的孩子? Bubu答: 我先生跟我都是觀念保守的父母,卻得在西式開放的環境中教養兩個女兒,大家可以想像到我們的不適與困難。這個世界每隔幾年就有一個大變化,但是不見得每個變化都帶來喜悅。我無法因為要跟得上時代而假裝我喜歡某些開放的觀念,我更不諱言那些似乎被社會怡然接受的狀況常常使我處在教養的恐懼中。 我第一次看到大女兒八年級的同學和男朋友在我們面前親熱地摟摟抱抱時,我心中的感覺並不是理解這個孩子因為長得美所以比較早熟;我的疑問是,為什麼她的爸媽會捨得這麼小的孩子就讓她失去孩童應有的生活方式〈不是嗎?才十四歲〉。我常常跟孩子提,請她們珍惜自己人生的每一個階段,特別是十八歲以前的生活規範與清純模樣,真的是一生只有一次;不必濃妝艷抹、不必學著大人去過那種社交生活、故做老成狀,不必在人生的路上急闖紅燈。 「性開放」的問題給教養環境帶來很大的不安全感,對我來說,這種不安全感如果刻意壓抑,會帶來煎熬。我無法只暗暗擔心卻不跟孩子誠懇對話,所以,在生活中看到別人的例子或想法,我們總會直接跟孩子討論我們對這些現象的擔憂與感受。我覺得這樣的傾訴,幫助她們了解父母保護孩子的心情,也幫助她們接受我們訂下比別的家庭更嚴格的家規。 跟孩子討論這些觀念的的時候,我們是根據一個個實例而不是只訂規則。我們的批判或許是嚴厲的,但是也會聆聽孩子不同的聲音。比如說看到服裝暴露的問題、社會過度探討容貌外表的問題。最近我們也討論舞會,我們對學校舉辦高中舞會的想法並不認同。學校來信說,舞會辦到凌晨一點,學生一點後的行為請家長多費心。這種舞會都在大飯店舉行,有許多人會在飯店訂房間繼續派對到隔日。我不懂,為什麼不在正常時間好好辦一個舞會,而需要這樣一邊擔心,一邊又覺得要像「大人」一樣給予孩子這些「自由」?這不只是SAS的問題,我相信其他社會中的學校也有相同的問題。當我看到這些矛盾時,我就更加有勇氣讓孩子知道,我不認同的事情並不是盲目的反對,我能提出清楚的理由。 我希望孩子知道我們多麼想要當「好大人」,好的大人並不是要在給予過度的自由之後再來耐心收拾殘局〈就算我們都願意收拾殘局,承受傷害的也是他們自己〉。好的大人應該設法使他們在慢慢適應成人的世界時也提供安全,不放任他們用無知的方式去遍嚐青春的苦果──那些苦果因為包著歡樂的外衣而使他們誤以為可口。 全球商業化讓成人失去擔負世代教養責任的道德。當我們看到孩子的時候,想到的商機比任何念頭都強。性開放不是一個被動的選擇觀念,在各種媒體中,它已經主動地強行占據孩子的心靈空間。就在這些或許並非刻意的腐化中,這一代的孩子付出了許多代價,可以想像,還會有更多。 性開放看起來只是一個單點問題,但是如果你實際去了解,各個學程的孩子跟我們的時代有多大的差別,你就會了解那實在不只是一個觀念的改變而已。這個失守的準則,已經大大改變了他們生活中的許多事。提前交異性朋友、體驗兩性關係、生活方式以歡樂為前導、性別認同的大幅改變…..。在這些錯綜複雜的影響下,我看到的是他們不再信任人生中有堅實可以倚賴的穩固力量。那種成天歡樂卻極度迷惑,整天在部落格上大嘆不快樂!不快樂!就是他們的特徵。 一看到這些孩子,我總是會想,我們這一代的父母自以為給了孩子許多自己年少時所沒有的東西,但是,我們也同樣能確定他們的心靈比當年的我們穩定、富足、快樂嗎?這麼疼愛孩子的我們,難道沒有能力多給他們一些更能留駐心中的愛嗎?

幼兒生活常規訓練-教出家事小達人

2008年07月21日
公開
41

幼兒生活常規訓練-教出家事小達人 採訪撰文�陳其暉 諮詢�國立政治大學實小附設幼稚園教師 魏玉枝 家事不只是媽媽的事,在學齡前試著帶領孩子開始洗洗刷刷,長大後他將不會視家事為畏途,而是自己動手做家事,這樣的習慣養成,不僅有助於孩子的動作與認知發展,更會讓孩子在參與家務的過程中玩出趣味來,並從此變身為家事小達人喔! 潛移默化孩子的清潔概念 國立政治大學實小附設幼稚園魏玉枝老師表示,孩子的清潔概念是從環境中感受而來,如果家中的環境都很整齊潔淨,自己本身也是乾乾淨淨的小天使,爸比媽咪只要懂得引導孩子參與、維持環境整潔的家事教導,他自然會喜歡上因為乾淨、整潔所帶來的舒服感受。因此,大人們,打理好家中環境、讓孩子體會到乾淨的舒適感,便是「清潔」概念潛移默化的第一步。 魏玉枝老師不忘提醒家長們,有些觸覺敏感的孩子,會有完全不敢接觸沙地的排斥行為,一碰到沙子就哇哇大叫,成因在於他從小的家庭環境與自己的身體都被要求須過度整齊清潔,產生「沙地、泥巴就是髒」的觀念,讓孩子不習慣身處於外在環境,進而會有排斥的行為發生。因此,教導孩子做家事時也不能過於一絲不苟,每天的盥洗、乾淨衣物的換穿等基本生活行為適度要求即可,千萬別讓潔癖媽媽養出敏感寶貝。 1歲半:打好動作基礎 1歲半的孩子已經開始發展「自發性」的概念,儘管你看不出他是想要做家事,孩子會有很多的動作發展讓他自己很想要去嘗試完成一些事情,例如:孩子開始會想要掌握自己的手腳(如:喜歡握湯匙、拿工具,使用小手來操作工具),這個時候,在安全環境的營造下,家長應該盡量讓孩子去嘗試自己動手做,儘管他的動作有些不協調,但是「學習」就是從這一步開始。有了實際的練習,3、4歲以後如果要讓孩子去幫忙家務,家長就會感到格外輕鬆、順利,例如:擦地板時,家長先準備好抹布然後請孩子進行擰乾、擦拭等動作,這些動作能順利完成,都是因為有了1歲半時建立的動作協調基礎後,再進一步學會做家事技巧所造成的結果。 2歲半∼3歲:參與簡單家事 1歲半開始打好動作基礎後,等孩子大約2歲半∼3歲動作發展較好時,可以試著讓他跟著大人們進行一些簡單的家事操作,不勉強他去完成能力不及的動作,而是讓他在玩樂中學會參與家事,建議家長也能藉此觀察孩子的能力狀況,慢慢加強家事的強度。 3歲之後:學習生活自理 洗襪子、折疊衣服、擦地、刷桌椅、挑菜等家事都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做,而且可以特別讓他學習照顧自己的家事,例如:自己扣釦子、穿脫衣物…,漸漸克服對照顧者的依賴心理。孩子有了自己動手做的機會,他的手眼協調能力、將來寫字的握筆能力,都是透過這些家事行為中精細動作操作的累積而學會的。 4歲之後:體驗合作樂趣 孩子進入幼稚園後,老師常會帶著一群小朋友一起打掃教室,透過觀察每個孩子不同的打掃方式,就可看出孩子的獨立性與特殊性。在孩子使用抹布進行清潔工作的過程中,除了用手操作抹布的動作練習外,也開始讓他們試著運用身體動作(如:蹲著去擦地),還要記得提醒孩子清潔的工作必須確實,並告訴他們打掃範圍,一起沿著直線,從這頭擦到那頭,讓他們自行發揮創意,速度有快有慢,讓他們體會分工合作一起完成大面積地板擦拭的成就感與趣味。 在家裡也能進行親子食物料理的製作,從帶孩子上市場準備食材、認識食物、計算與比較食物價格後,在廚房可以讓孩子透過捏麵團來發揮創造力,而在剝菜、燙青菜(把青菜放進水中)的過程中,可教導孩子了解生活中的危險(滾燙的水與爐火),孩子參與烹調食物的過程中,他會喜歡吃自己做出來的食物,也有助於改善挑食的習慣。 (詳文請見2008年七月號媽咪寶貝雜誌)

體貼別人,也等於體貼了自己的心

2006年12月02日
公開
41

分享一篇短文-我們大人會如此教小孩嗎? 作者:海洋 參觀網站 時間:2006-10-21 10:05 http://www.babyhome.com.tw/calendar/0,o1de,mid182697,cid110012601.htm ------------------------------------------------------------------- 很棒的短文-我們大人會如此教小孩嗎? 這件事情是發生在普吉島的ClubMed渡假村,那時我在那裡擔任中英文的翻譯公關。 有一天,我在大廳裡,突然看見一位滿臉歉意的日本工作人員,安慰著一位大約四歲的西方小孩,飽受驚嚇的小孩已經哭得精疲力盡了。 問明原因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這位日本工作人員,因為那天小孩較多,而一 時疏忽,在兒童的網球課結束後,少算了一位,將這位澳洲小孩留在網球場。 等到她發現人數不對時,才趕快跑到網球場,將這位小孩帶回來。 小孩因為一個人在偏遠的網球場,而飽受驚嚇,哭得稀浬嘩啦的。 現在澳洲媽媽出現了,看著自己的小孩哭得慘兮兮的。 如果你是這位媽媽,你會怎麼做? 是痛罵那位工作人員一頓?還是直接向主管抗議? 或是很生氣的將小孩帶離開,再也不參加『兒童俱樂部』了? 都不是! 我親眼看見這位媽媽,蹲下來安慰四歲的小孩,並且很理性的告訴他: 『已經沒事了,那位日本姊姊因為找不到妳而非常的緊張難過,她不是故意的, 現在你必須親親那位日本姊姊的臉頰,安慰她一下!』 當下我只見那位四歲的小孩,墊起腳跟,親親蹲在他身旁的日本工作人員的臉 頰,並且輕輕的告訴她:『不要害怕,已經沒事了!』 就是要這樣的教育,才能養出寬容、體貼的孩子吧! 體貼別人,也等於體貼了自己的心。

孩子喜歡獨占玩具,怎麼辦?

2006年08月14日
公開
32

孩子喜歡獨占玩具,怎麼辦? 2006.06.02 您家中的孩子是否有獨占玩具的習慣?當孩子與人遊戲,發生這種狀況時,您可能認為這是孩子「小氣」的表現,同時也為孩子之間的紛爭困擾不已;其實,您有可能誤解孩子嘍!因中班孩子已懂得「合作遊戲」,但為何還會發生獨占玩具事件呢?您又要如何引導孩子學習「分享」呢?請看幼教專家為您一一解析。 前言: 「這是我的!」聽見客廳一角,傳來陣陣嚷聲,想也知道,平日相親相愛的姊弟又吵起來了!為什麼已經逐漸走出「自我中心期」的四歲姊姊還是會有這麼「小氣」的行為呢? 孩子知道「擁有權」  其實說姊姊「小氣」並不公平,應該恭喜的是:她已經有「擁有權」的觀念,了解屬於自己的物品是「我的」。這一個小小的改變,其實家長不難發現,因為和二、三歲時的發展相比,這時候的孩子已經能清楚分辨「你的」、「我的」、「他的」,而不再會「鴨霸」式的把所有喜歡的玩具,都號稱為自己的。正因為如此,他們更珍惜自己的物品,了解自己是物品的主人。只是如果此類事情經常發生,將直接影響孩子的友伴關係,畢竟社交技巧中,「示好」可以直接為友情加溫;反之,如果「拒絕」的次數太多,沒有「相互貢獻」的經驗,似乎就可預期孩子在幼兒時期可能會孤孤單單了!  在孩子的心中,擁有珍寶的感覺很好,能夠在眾人面前獨占則更能凸顯其重要性。爸爸、媽媽可能訝異於平常我們的小寶貝並不會有「獨占」的行為,為何在某些時刻或對某些人就特別出現如此異常的行為? 以下列舉幾個可能的原因供您參考: 一、太過珍惜,以致於害怕被破壞  我們都曾經有過屬於自己的寶貝,剛得到時必然百般珍愛,每天玩、甚至抱著一起睡覺,深怕一個閃失,就破壞了原貌。也許是過去不愉快經驗(被別人玩壞了)累積,逐漸影響了孩子現在對「新玩具分享」的想法;或是個性較為謹慎的孩子,對玩具有著屬於自己的一套操作和保管方式,這都是「獨占」玩具情有可原的理由。針對這類狀況,我們何不讓孩子自己挑選願意分享的部分。相信如果家長能對孩子以「你是我們家的小主人」為誘因,曉以大義,幫助孩子為「自己的家」角色適度扮演,必然會有其他玩具會被選擇可以釋放出來,一同與別人分享。如果在幼兒園,這個問題可能最常發生在「玩具分享日」,因為一般「學校的」玩具是公認「大家」一起玩的。當孩子執意將自己心愛玩具帶到學校時,爸爸媽媽務必提醒孩子「除非願意分享,否則不帶到幼兒園」的原則,因為如果玩具只有「炫耀」的功能,只會讓老師更難處理同儕間的衝突事件。 二、玩具還沒玩膩呢!  其實多數四歲的孩子已經了解「合作遊戲」的氣氛:大家有同樣的目的,共享小團體七嘴八舌的參與樂趣。只是了解並不一定願意做,這類「獨享玩具」的情形,通常只發生在「新」玩具上。當四歲的孩子沉浸在一人世界,專心的玩玩具時,我們就尊重他吧!必然是因為玩具有著神祕的吸引,緊繫孩子的專注力。家長們不妨等一等,等待孩子看透了、摸熟了再分享,也何嘗不是件好事!仔細想一想,我們大人不也常以「爸爸先看,等我看完了再給你看!」回應新鮮的事物嗎? 耕莘護專幼保科講師 陳紀萍老師 摘自巧連智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