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WUWOW線上英文】好評回文活動將延後於4/24開跑,為感謝配合,BBH將提供神秘加碼好禮唷,敬請期待!

如如蜜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轉貼:讓「家庭聯絡簿」變成「讚美日記」-作者:鄭宇樑

2010年06月29日
公開
39

讓「家庭聯絡簿」變成「讚美日記」2010/06/14  祥祥現就讀幼稚園大班,已經快畢業了。可能是為了讓孩子們日後能順利銜接國小,所以從5/31那天起,每天都要練習抄寫聯絡簿,我和老婆也正式進入每天看聯絡簿與簽聯絡簿的「家長」行列了。 聯絡簿由上而下,依序是:「日期」、「今天的作業及明天應帶物品」、「老師家長聯絡事項」、「老師簽章」、「家長簽章」。 5/31∼6/2這三天,祥祥的聯絡簿拿回家時,在「老師家長聯絡事項」都是空白的,表示祥祥在校沒什麼特別的事。 我自己也當老師,很能理解與體諒老師的處境 ─除非必要,否則根本沒太多時間寫聯絡簿。老師在校與孩子「互動的時間」與「做雜事的時間」是相互排擠的。我不會提出「想多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如何,要老師常寫聯絡簿之類的要求,我寧可希望老師有多一點的時間「實際」的陪伴孩子。 今天,我和老婆在提到:「聯絡事項,好像『沒什麼』可寫的 … …」就在當下,感覺是,但又覺得,好像「不應該如此」。此時,我的角色是「家長」,既然孩子在學校沒什麼「特別」的事,老師就不會留言,但是,我可以啊!完全都空白,好像也怪怪的吧! 於是,這個問題就迴盪在我的腦中 … … 祥祥在快吃完晚餐時常有個習慣,常會拿起學校的書本來看。今晚不知為什麼,他竟自己背起九九乘法,讀注音符號及英文字母,最後還拿起閱讀本來讀。這時,靈光一閃:「對啊!聯絡簿可以搖身一變,成為『讚美日記』,可以發揮正向教育的功效。 想到此,我就在祥祥的聯絡簿上寫下這段話: 祥祥今天主動拿墊板起來背九九乘法,讀ㄅㄆㄇ、英文字母,以及讀閱讀本 … …,謝謝老師用心的教導,讓他喜歡學習。 在寫下這段話的同時,我是公開的說出來的,讓祥祥知道他自己好的表現已受到父母的肯定,而且還會讓老師知道哩。當然,他相當的高興(增強了)。 本身「中性」的聯絡簿,卻蘊藏著無限的應用可能,我不想讓「簽聯絡簿」這件事消極的成為每天簽名、無聊的「例行公事」,相反的,我決定讓它變成一本「讚美日記」,每天寫一些好話,來個優點大轟炸,這樣做來會比較有意義。 同樣的,身為家長的您,也可以試試看喔!它除了是親師溝通的工具之外,也可以發揮親子教育的功效喔! 均媽:為了避免老師回覆的壓力,要跟老師溝通,講清楚我們家長「留言」的用意 ─ 只是要鼓勵孩子,老師看看就好,不必每次都回覆。 ------ 作者:鄭宇樑 文章出處:快樂百合的奇摩部落格

還給孩子閱讀權

2009年06月05日
公開
48

還給孩子閱讀權(96年12月15日) 文�陳翠宜   前不久,到朋友開的繪本館買書,聽到一個母親向朋友要幾份最近的新書介紹給女兒參考,不禁佩服這個母親的用心。     那個母親離去後,我對朋友說:「那個媽媽好用心,為了幫孩子選書,跟你索取書訊。」     朋友不以為然的說:「她是為了幫女兒完成讀書心得報告,才來要資料的。新書書訊除了有書籍的『大意』外,心得報告上需要填寫的『項目』也都有,很好用;最重要的是,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許多本書的進度。」     聽完這番話,讓我回想起孩子讀小學時寫讀書心得的經驗,不禁惴慄。     當時,為了推動學生閱讀風氣,學校實施「書香滿校園學士進程」計畫:「讀完五十本書並做成閱讀紀錄簿,裝訂成冊,給予階段性獎勵。五十本書為『小學士』,一百五十本書為『小碩士』,三百本則晉級為『小博士』。」得到榮譽的學生,將會被公開表揚。     我和孩子平日就有閱讀習慣,剛好藉由學校的活動借力使力,除了可以增進孩子的閱讀量,還可以為他爭取榮譽,何樂不為?     於是,我說動孩子努力執行得獎計畫。     為了讓孩子早日晉級,我除了帶孩子逛書店找好書,自己也常跑圖書館幫孩子借書回家。就這樣,孩子念小四時,順利晉級為「小碩士」。     當孩子把「小碩士」的獎狀帶回家時,他的臉上並沒有得獎的「喜悅」;更令人不解的是,孩子竟然在獎狀上畫了「一坨大便」。     我問孩子:「怎麼了?」孩子說:「媽媽!我喜歡看書,可是我不喜歡寫心得

精學修辭不如讓孩子廣泛閱讀

2009年05月18日
公開
45

精學修辭不如讓孩子廣泛閱讀 2009/03/27 洪蘭 自從小學生考修辭學這個問題出現後,各界對現在國語文教學的不滿像潮水般湧出:有家長說台灣的教育為整人之本,他小四的孩子家庭作業為五十題的成語填空,他們夫妻集二人之智慧,做了一晚才填出,想不到作業發回來後,孩子翹著嘴巴跟他說,「爸,你害慘我了!你錯了二十六題,我永遠不要你幫忙做功課了!」令他們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這對夫妻都是大學教授。 很多人問,教育部的國語文教學政策是什麼?是廣讀還是精讀?因為目前走的是精讀路線,一篇文章拿出來解剖分析,一個字一個字教,但歐美、新加坡和香港走的是廣泛閱讀的路線,讓孩子看很多書,從書中學會詞彙的運用。 從大腦和記憶的研究來看,廣泛閱讀的效果較好,因為記憶是個熟悉度,常用字的神經迴路連接得比較緊密,記憶比較好,同時,因為它反覆在不同情境下出現,這個生字的正確用法可以透過內隱的學習而得之,就不會發生「天黑了,爸爸陸陸續續回來了」這樣的造句。 大腦神經迴路連接的強弱有兩個因素,一是出現的頻率,二是活化的強弱。廣泛閱讀除了讓生字因多次出現,增加它神經迴路活化的頻率,也因每次在不同的情境中出現,增加了活化的強度。一個單獨出現的生字不及在文章中出現時記得牢,因為故事內容提供了更多的提取線索。 大腦有自動組織、歸類的功能,實驗發現,在不同字單(list)中出現的同一類別名詞,如傢俱類、職業類,會在總回憶(final recall)時歸類聚集出現。所以廣泛閱讀會使相同類別的字歸在一起,增加孩子對這個字的形、音、義的了解。閱讀最忌一直停下來查生字,它會中斷閱讀、喪失學習的樂趣。 其實學英文也是一樣,不要一直查生字,它會中斷文意的了解,要先看過一段,把書本蓋下,試著把剛剛那一段的大意寫出來,如果寫不出來,就再看一遍,若其中有生字,先猜這個生字可能的意思,寫在一張紙上,再繼續看下去,把這一章看完時,如果某一個字一直出現,這個字就是key word,就需要翻字典查,若是查出來的意思跟紙頭上寫的類似,你就有看懂這段文章,這樣認識的生字也不易忘掉。 香港的學校沒有使用注音符號,他們是一開始便廣泛閱讀,透過閱讀認識生字,變成熟字,更透過閱讀,掌握這個詞的正確用法。 二○○一年香港的「促進國際閱讀素養」(PIRLS)排行第十四名,到二○○六年一躍而成為第二名,他們在小學教語文的課堂節數跟我們一樣多,只是用的策略不同而已。他們強調閱讀不是課堂的事,它是生活的一部分,一學期只讀一本課本是絕對不夠的,要將課外閱讀課內化。 我們現在也深切感受到台灣孩子一學期只讀薄薄一本課本是不夠的,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或許不要叫孩子去背映襯的定義,把這時間釋放出來讓他多讀一些書吧! (本文轉載自天下雜誌http://www.cw.com.tw 418期)

陪孩子寫報告 一次最好的企畫訓練

2008年09月19日
公開
47

陪孩子寫報告 一次最好的企畫訓練 事先詳讀導覽手冊和相關報導,是參觀科展必要的功課。 【聯合晚報╱邱瓊平】2008/09/14 「請幫幫我!我急需要長毛象的資料… 」很多學生看科展,常常是為了「順便」做報告,但有時看完仍一頭霧水,報告不知從何做起。自然老師建議,學生只要對展覽內容有充分認識,再把握報告內容應有的幾大關鍵,最後真實呈現自己的感受,就會做出一篇好報告。 台北縣安溪國中自然科教師王邦雄表示,以長毛象特展為例,展場內的文字說明就是最好的「家教」,充分介紹長毛象的特徵、歷史、生態意義,如果學生認真聽導覽、看介紹,報告內容就會很豐富。 台北縣三和國中校長張錫勳也建議,一份基本的報告必須具備主題、結果和自己的感覺,例如題目為「認識長毛象」,可分為: 一、長毛象起源、習性、歷史、滅絕原因;二、展覽介紹;三、觀後心得。 王邦雄也說,報告內容要有自己的觀點,就是作者與長毛象特展的聯結,還可以寫出最喜歡的展品與原因,這樣報告才有屬於作者自己的特色,而不是和別人抄的都一樣。 另外,記得對展品主題的特殊科學意義多加著墨。例如這次展出的長毛象是萬年冰封的長毛象遺骸,學生可在報告中多加介紹古生物的冰封和滅絕,強化生命科學的意涵。 最後,多在報告中談一些「長毛象給我的啟發和心得」,讓看展的收獲,真正內化到學生的生活和心靈裡,報告更可增色不少。 如果年紀較小的孩子,家長或老師不妨先設計一份學習單,讓學生在看展時可以一邊回答問題,就不會有看沒懂。無形中更培養孩子融會貫通、組織企畫的能力。 台北市蘭雅國中自然科教師高永遠則認為,要學生交科展報告的目的不在作業,而是希望小孩能清楚表達心裡的感受。做報告的過程中,家長最好能從旁協助,引導孩子去整理、分類、歸納、探索,其實也是一次最基本的企畫訓練和經驗,一生受用無窮。

快樂學習最重要

2008年08月29日
公開
40

BabyHome首頁> 新知大耳朵 > 兒童話題 > 兒童教養 快樂學習最重要 文�紫茉莉 http://www.babyhome.com.tw/jaylin 孩子在求學的過程中,隨著年齡的成長、情緒的變化,而產生許許多多的問題。記得老大剛滿四歲時,原本不排斥書寫課後作業的他,卻開始天天抗議:「學校的小朋友都沒寫,為什麼我要寫?」「為什麼妹妹都只要畫線就好,我要寫加法」...就這樣,每天放學後,原本是最快樂的親子時光,卻變成寫與不寫的拉距戰。日子一天天過去,眼看孩子的學習狀況愈來愈不穩定,忙於教室與家庭的我,內心的矛盾與無力油然而生。 一直以為老大不肯寫作業是因為上學情緒不穩的關係,二月份時,因適逢春節與寒假,故決定暫時不讓孩子去上學。原本以為這樣的休息,可以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書寫更多的教材,但一個月下來,不但書寫量沒增加,書寫的情緒依舊不佳。我曾聽過,有些孩子邊寫邊哭,也曾聽過孩子書寫時,有些父母會放一把尺在桌上,我雖然為父母的堅持感到敬佩,卻也不免懷疑這樣做,孩子真的能吸收多少?學習不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嗎?學習的主體不應該是孩子嗎? 在經過半年的探究和溝通後,我終於找出孩子不寫的原因--那就是我,因為過度的期望與時間的分配,我變成一個只會要求的媽媽,雖然我不打小孩,但我卻把所有的時間用來說教,每天我和孩子都是在趕行程的時光中渡過,卻忘了留一點空白,與孩子快樂的相處,這是假性單親媽媽的通病,也是一大挑戰。 為了讓孩子快樂的學習,我做了以下的調整: 1.詢問孩子最適的書寫量: 每位孩子作業集中力不同,有的人可以一口氣寫十張,有的寫到第三張就開始哈欠連連,為了維持孩子高度的書寫樂趣,我讓孩子自己決定各科的作業張數,讓孩子書寫的時間控制在三十分鐘內,降低反彈與壓力。一個月下來,我發現孩子各科的作業時間,明顯縮小,書寫的情緒也從抗拒、排斥轉為高興、喜悅,學習效果當然也明顯提高! 2.降低過度的期待,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 我們不會去期望嬰兒整天就是乖乖,安靜地躺在床上自已玩,卻總是嚴格要求幼兒、小學生自動自發的完成作業。但這並不表示,幼兒和小學生就不可能自動自發,而是在於我們的作法,應該是培養,而不是要求。讓孩子從承擔後果中,培養自動自發;而不是為了避免錯誤,不停要求。為了怕他們翻倒東西,就一直要求他們坐好吃飯;為了怕他們被老師罵,就催促他們寫功課、整理書包。最後,吃飯變成是大人的責任,功課變成是大人的責任,起床上學也變成一天責任推卸的開始。 以前我為了讓孩子每日完成作業,提供一個香甜的果實:「八點以前寫完,可以看半個小時電視」,這樣的利誘,卻讓我從此掉進要求的陷阱;為了讓他們嚐食甜頭,我每天不停地要求他們,吃飯快一點,洗澡快一點,寫功課快一點,就為了趕八點讓他們看電視。 然而在我不斷地催促要求之下,時間好像還是我的,跟他們無關,孩子依舊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直到有一天,我決定讓他們承擔後果,錯過八點的卡通時間,直接上床睡覺,一陣驚天動地的哭鬧,持續了兩天。到了第三天,孩子們如願地看到卡通,展開兩天不見的笑顏,而我沒有一丁點的嘮叨與催促,只有微笑地為他們打氣、加油! 3.只看孩子,不看別人: 每個孩子在父母眼裡都是獨特的,既然是不一樣,為什麼我們總是要拿孩子和別人比較。我願意花幼稚園與小學的九年的時間,來培養孩子的學習態度,而不要花精力在孩子一分、兩分的成績上;我願意和孩子不斷溝通情緒不好、失敗挫折的原因,而不要花時間在要求他們要和別人一樣( 或比別人強 )。以前的我,在晚上睡覺前,我都會把孩子今天表現好的事情重述一遍,獎勵他們,並露出「I am proud of you」的表情。 直到有一天晚上,講完一本關於愛自己的故事後,我忽然有所體悟,我們不斷地告訴孩子,無論聰不聰明,漂不漂亮,都要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但我們又在平時的相處中,對於孩子的傑出表現就用力稱讚,有所失誤就直接責罵說教。在反覆稱讚與責罵間,不斷地在釋放一種訊息給孩子:「如果你們沒有表現棒,媽媽就不愛你們」...多麼可怕的訊息。從那天開始,我不再只愛他們好的一面,他們哭鬧、他們生氣,我都一起愛,我努力壓低生氣的情緒,抱著他們:「不管你如何,媽媽都愛你,但你用哭鬧、生氣來解決事情,並不是最好的方法」。 4.找回媽媽的角色: 由於身處老師、媽媽的立場,對於孩子的管教,總習慣拿出放大鏡來衡量,兩相推擠之下,發現「 媽媽 」慈愛的角色無形中被「 老師 」說教的角色掩蓋了。想起前些日子,大愛演出慈濟院長-林俊龍的成長故事,推就成功的最大原因,即是慈父慈母的大愛。既然溫柔與體貼可以教養出如此傑出的孩子,又何須打罵、何須嚴厲呢?父母平穩的情緒才是孩子最大的支柱。於是我給自己一個月的時間,找回媽媽的慈愛,溫柔的堅持,體貼的引導,孩子的笑容又漸漸浮現。 5.創造學習的成就感: 一昧地要求孩子念書、學習,不僅讓孩子誤以為念書是父母的事,更容易扭曲學習的本質。教育本身除了知識的傳授外,最應該著重生活經驗的傳承與配合。父母們在平日的家庭教育裡,並非限於書本的復習,應藉由實際的經驗來提昇孩子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感,讓孩子在生活中瞭解學習的重要性,每月預算的採買、盆栽的種植、時間規畫與分配...都可以讓孩子將書本裡的知識帶入生活,學習才會變成是一件快樂的事。 其實孩子抗拒某些事情,耐心追究原因,一定不止一個,但最大的因素,大部份是來自父母的態度與情緒;年紀大的孩子或許會有同儕之間的問題,但只要父母耐心陪伴,一定可以讓孩子找出自我價值;所以親愛的父母,當孩子們遇到任何因難或情緒反抗時,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用溝通與關心來取代責難與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