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如如蜜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融]承認自己能力不及

2014年01月31日
公開
47

真的是花錢學教訓.... 融融近一個月來,不知道什麼原因讓他非常想養刺豚,一直吵著要養海水魚,我們不肯答應也不能答應,畢竟有許多專業的資訊我們不了解,更何況海水魚樣樣都得花錢,光換水就不像淡水魚那麼方便,水龍頭打開就能換。 爸爸拗不過他,陪他去逛水族館,融拿著自己的零用錢,在店裡待至少一個小時,向店員說明家裡即有的設備後表示不合適,光魚缸就太小了,過濾器也得換大一點的。即便如此,融融盤算自己手上的錢以後還是執意要買,爸爸勸說無效也只能任由他。 買了幾樣簡單的設備就花了一仟多元,還在除夕這天把海星買回家,就在高興的欣賞這些竉物時,發現舊魚缸不堪海水的鹽份浸蝕竟然漏水了。原本剩下的零用錢是用來以後買飼料的,這下得先動用了。 這次換我陪他去水族館,詢問之後才知道後續要添購的東西還很多,這回先替海星買新家599元,加上過濾器使用的石子及益生菌共1500元。這小子這才驚覺錢不夠用,真的應該多聽爸媽的話。我們没有多責備他,先陪他把事情處理好,將這群嬌貴的朋友安置妥當。 晚上,我們訂下了約定,在未滿18歲前都不能再買任何有生命的小動物回家養,且必須確實的負起責任,也就是這次透支的1500元,必須以每天2個單字及一件家事服務來還債。 終於"暫時"可以放心過年了,這小子之後不曉得會不會再給我們出難題,真的讓我們耗損許多腦細胞啊!

搶鍋麵

2014年01月24日
公開
45

2013/10/02 麵條兒 梁瓊白/聯合報 每到夏天,總會吃上幾回涼麵,這種清涼爽口的麵食,讓炎炎夏日苦於做飯的煮婦靠著它便能輕鬆些,而且不管是自己做還是買現成的,都能贏得和諧,不像有些簡餐,順了老的,小的有意見,聽了年輕人的,老的又嘟囔。 吃涼麵的日子,我習慣到菜場的熟食攤買它兩個鹽水雞的雞胸,通常這部位最不討喜,肉層雖厚卻乾澀難嚼,以至熟食攤剩得最多的都是雞胸,像我買鹽水雞就永遠只挑後段的腿部,吃涼麵需要熟雞絲,自己煮嫌麻煩,就挑這種便宜又方便的成品,剝除胸骨、將肉撕成細條便可搞定涼麵必備的這一味,因為肉層變細了,便不覺得乾澀,顯然店家也是樂見有人對這部位青睞,因此價格特別便宜,老闆娘還善意的提醒我可以做雞絲拉皮,我告訴她吃涼麵用,她有點恍然大悟的笑了笑,以後再去買,我們就都互有默契了。 涼麵有兩種做法,一種是煮熟以後用電風扇吹涼,另一種是過水讓它冷卻。我有位朋友他家賣了三十五年的涼麵,就靠著這攤生意把五個孩子養大,所以別小看它的利潤,只是他母親也因為長年吹電風扇的關係,如今年紀大了雙手一直鬧風濕痛。 朋友家的涼麵特別香是拌了蔥油的關係,她說:先用沙拉油把蔥爆得焦焦黃黃的,然後把油瀝出來,放涼了拌進麵條裡,這樣麵條就不會黏在一塊了。過水的涼麵則是用冰水,要先在冰箱裡冰好一鍋冷開水,把煮好的麵條用冰水沖掉外層的粉漿,口感便更俐索。 外頭現成的涼麵大都用油麵,這樣很省事,批回來的油麵直接裝盒,搭上配料就可以賣了,如果用拉麵,煮熟還要吹涼或過水,工序上麻煩些。但比起過水,油麵雖然有鹼味,還是比店家不知會用什麼水過要好些,我習慣用雞蛋拉麵自己下,再照著朋友的方子拌上爆香的蔥油,果然比拌麻油的香氣更溫順些。 涼麵好吃的關鍵在醬料,芝麻醬一定要新鮮才香,放太久已經沉澱了的醬,不但香氣少還帶油耗味,調味用的醬油、麻油、醋、蒜蓉要一樣樣加,慢慢的調,集合香、鹹、酸、辣、麻於其中,讓原本單調的小吃變得口感豐富,其實這種醬料不盡然都是拌麵條,也有些是塊狀或切成寬條的涼粉,把醬料淋在面上,吃的時候再拌勻,口味重的還加辣,吃得滿頭大汗的痛快成為另一種涼快。 相較之下,日式涼麵的視覺最清爽,漂涼的麵條盛在墊有碎冰的竹簍裡,用一小碗加了佐料的湯汁沾著吃,味道溫和,吃相也優雅。東南亞的口味著重酸辣,還加有一些特殊的香料,都是以開胃為主,在胃口較差的大熱天,涼麵兼具的效果,在哪兒都受歡迎。 涼麵除了麵條還要搭配菜碼,卻也可繁可簡,簡單的小黃瓜絲、紅蘿蔔絲、銀芽就打發了,講究的,蔬菜之外,雞絲、燒鴨絲、醬肚絲、醬肉絲、洋洋灑灑可以擺滿一桌,澆頭還有蔥花、蒜末、芫荽、花生末、芝麻醬汁、芥末汁、紅油,辣的、不辣的、嗆的、不嗆的,花樣和口味多著呢。 習慣米食的南方人拿吃麵當主食的比例不高,但是從小家裡因為靠著配給,每個月都能領到些麵粉,於是眷村媽媽們就變著花樣的去做不同的麵食,最陽春的吃法是煮麵疙瘩,把麵粉加水調成糊,然後用湯匙舀到煮開的水裡,再加些青菜、肉絲煮成一大鍋,有時間的就揉成麵糰,然後揪成片狀或扯成丁狀的入鍋煮,那時候我們並不知道北方人管這種造型叫揪麵片兒或貓耳朵,反正煮熟就吃了,每家都有四五個以上的孩子,又都是發育年齡,特會吃,這種麵食雖然賣相不怎麼樣,口味也一般般,但就是能餵飽每張能吃的嘴,虧得有這些配給麵粉,才讓那時候的小孩雖然吃不好卻都能吃飽,而且麵食營養好,只要能吃就沒有營養不良的問題,照樣一個個都長得人高馬大的。 五○年代前後的台灣,還有機會領到美軍或教堂送的奶粉,掺一點在麵粉裡,不管加點鹽和蔥花煎成鹹口味的,還是加點糖煎成甜口味的攤餅都香氣四溢,特別好吃,那香氣總在下鍋加熱時散發,每當氣味飄散,很快便引來聞香而至的自家兄弟姊妹,以致一片剛起鍋的餅一會兒就被分光了,還不時引起些爭吵,就這麼樣的零食,在那年代也是香的,多年之後,偶爾想起那些不成熟的烹調術做成的吃食,更確信少就是好,欠缺才讓人回味的真理。 我的父母都不是擅長做麵食的好手,花樣不如慣吃麵食的北方人多,也不像眷村其他媽媽們會用它來做各種廣式口味和造型的油角、煎堆、蛋饊。他們常常東聽一點、西問一點的回來實驗各種點心,只要他們動手做,廚房就會出現各種奇怪的成品,例如麵皮不夠發的包子、饅頭、硬得像麵棍的油條、不酥也不脆的燒餅,我發現他們還挺愛挑戰高難度的麵食點心,總想靠自己做那些沒有多餘預算買給孩子們嘗的食物,應該是他們一做再做的動力吧。 我們家失敗率最低的麵食是擀麵條,本來,如果拿著配給的麵粉到街上的麵條廠去換,一斤麵粉可以換回六兩裁切整齊的乾麵條,母親覺得不划算,就自己和麵自己擀薄了切成細條,偏偏我們家連擀麵棍也沒有,就用酒瓶代替,有幾次失手,酒瓶匡啷一聲跌落地面,立刻四碎,母親馬上叫大家原地別動,然後由我拿掃帚掃乾淨那些碎片,再換支瓶子繼續擀。這麼克難的工具,那時候好像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對,因為不常吃麵食的緣故,沒有工具,在當時的環境並不算例外。 我家吃麵條的方式,向來都是所有材料一鍋煮,用一個大鍋,放油爆香蔥段後加水,水開之後放入麵條煮幾滾,接著放青菜、蝦米、偶爾有肉絲;然後調味就算完成了,一大家子吃著那鍋連湯都有點糊的麵條挺習慣的,人多就有這種好處,什麼都好吃,再多都能吃完,一大鍋連湯帶菜的全在內,七個孩子都是這樣吃大的,直到多年之後我做了烹飪這一行,才知道這種煮法叫做搶鍋麵。

台南三味

2014年01月24日
公開
52

台南三味 焦桐/聯合報 2013/02/24 圖/潘昀珈 就像卓別林的喜劇藝術,觀眾看電影總是從頭笑到尾,歡笑過後,又難掩淡淡的憂傷。我愛吃鳳梨,煮這湯習慣漬鳳梨、鮮鳳梨並用,有效豐富層次感…… 鳳梨苦瓜雞 大一那年僥倖獲得時報文學獎,那筆飛來的橫財相當於我三十三個月的生活費。所有朋友忽然都出現了,我們每天到紗帽山的土雞城吃飯痛飲,好像《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第二幕的台詞:「我們白天睡得天昏地暗,夜晚喝得天旋地轉。」(We did sleep day out of countenance, and made the night light with drinking.)不到一個月我發現,那筆獎金已用罄。 之後三年我幾乎天天在山腰間行走,踏在鋪滿小徑的落葉上,呼吸山嵐霧氣,和濃厚的硫磺味。阮囊羞澀,自然沒有能力再享受鳳梨苦瓜雞、痛飲啤酒了,我獨居山谷讀書,偶爾買一瓶便宜的紅露酒喝。 可能是多風多雨,陽明山火山群顯得非常清潔,風雨散去時,這些峰巒就透露一種靈氣,心事似乎被滌洗乾淨,或被洗得清楚,山嵐從溪底溫柔升起,白雲流連在山頭或山腰間徘徊不去。 從中國文化大學觀看紗帽山是最佳角度,我常常坐在教室裡望著嵐霧和滿山的杜鵑發呆。紗帽山又叫屁股山,圓錐狀山巒,山頂兩端性感隆起,中間凹陷,像古代的烏紗帽,也像圓圓胖胖的屁股。校園中抬頭便能望見紗帽山,它總在雲霧縹緲間,彷彿白雲擦屁股。 陽明山火山群溫泉種類多,包括白磺泉、青磺泉、鐵泉、冷泉;餐廳亦相當密集,形成獨特的飲食風景線,如紗帽山一帶的土雞城,大抵每一家都供應有鳳梨苦瓜雞,我大學畢業後仍偶爾帶家人和朋友上山,最常去湖底路的溫泉餐廳如「櫻花」、「六窟」,和行義路「椰林」、「櫻崗」、「天祥」,回味溫泉記憶。 鳳梨苦瓜雞的豆醬鳳梨用青果醃製:以粗鹽、麴豆、糖、甘草、米酒醃製。美味藏在細節中,麴豆須先用米酒或鹽水清洗過,以免發霉。麴豆品質直接影響漬鳳梨成敗,用劣質漬鳳梨和苦瓜同煮,宛如缺乏愛情的婚姻,充滿怨懟之氣。 此乃台灣土雞城的標準湯品,漬鳳梨、苦瓜燉煮汆燙洗淨的雞肉,苦瓜久經漬鳳梨湯溫存,苦味輕淡,取而代之的是甘味,並釋放自身的蔬鮮。苦中帶甘,甘中藏酸,酸中蘊果鮮,又有蔭醬的陳香;若再加上丁香魚乾入鍋同煮,形同山珍邀請海味,苦酸甜鹹諸味交響,最像人生的滋味。 就像卓別林的喜劇藝術,觀眾看電影總是從頭笑到尾,歡笑過後,又難掩淡淡的憂傷。我愛吃鳳梨,煮這湯習慣漬鳳梨、鮮鳳梨並用,有效豐富層次感。這湯品最適宜和老朋友共享,裡面有一種溫潤,諸味平衡。 苦瓜宜用白玉苦瓜,取其苦味較淡。竹北「老范」的鳳梨苦瓜雞使用山苦瓜,山苦瓜的苦味較明顯,相對需用較多漬鳳梨來修飾。漬鳳梨和苦瓜互相發明,缺一不可。龍泉街「龍涎居」的鳳梨苦瓜雞不見鳳梨,只有苦瓜陪伴雞肉片,那湯像單親家庭,有一種悽苦落寞之味。可惜了,它離我書房最近。 關廟盛產鳳梨,因而衍生了相關菜肴,附近風景名勝的土雞城不乏美味的鳳梨苦瓜雞,最出名的是「阿輝土雞城」,經營者黃欽輝兄弟熬煮豬大骨作為湯底,加入文蛤、苦瓜、調味料,和自製的蔭醬鳳梨煮土雞肉,上桌以小火續煮,邊吃邊煮。我初入伍服兵役時在附近,新生訓練那三個月完全不知鳳梨味,如今回想,難怪當兵時會產生一種英雄末路的蒼涼感。 花蓮也盛產鳳梨,瑞穗鄉「富興客棧」就以鳳梨作主題菜肴,客棧在花東公路,一邊是巍峨拔高的中央山脈,一邊是忽然展開的太平洋,在風景壯闊中吃鳳梨苦瓜雞,宜有親愛的人相伴。 鳳梨苦瓜雞總是越煮越有味,此湯品可當火鍋享用,架在爐上邊吃邊煮,大家圍爐,吃飯飲酒喝湯,很快就讓所有人暖洋洋。尤其冬日裡吃,跟老酒、老朋友一樣動人。人生往往比苦瓜更苦,更苦,有時靠一罈窖藏老酒來矯正苦味,和親人、老朋友相聚亦能化解苦楚,再艱困的環境也要珍惜共飲同食的機會。 二十年前曾邀請柯靈夫婦、汪曾祺、劉心武、李銳來台訪問,有一天就帶他們上山泡溫泉,喝茶,吃鳳梨苦瓜雞。山路上散發著硫磺味,和草木氣息,鳥鳴蟲叫得很放肆,我和劉心武、李銳在溫泉池中坦誠相見,溫泉汨汨,面對好山好水,我們都沉默了,有一種震耳欲聾的寂靜。 那些雲霧山嵐和硫磺氣味,那鍋熱騰騰的鳳梨苦瓜雞湯,能重振精神,撫慰心靈,像山林的呼喚。 棺材板 四十年後,我重訪「沙卡里巴」商場。它已搬遷到中正路,商場被新南國小新建工程圍住,店家招牌努力地高豎,一副奮力突圍的表情。商場裡面有點昏暗,曩昔的繁華已杳,似乎只剩下榮盛米糕、老牌炒鱔魚、阿財點心、赤崁點心店固守著我的記憶。 我點了一客棺材板,切開,裡面的稠湯流下,整個酥炸土司泡在湯中。滋味依舊在,只是,彷彿多了一點滄桑孤獨的況味。相傳棺材板即創始於赤崁點心店,乃店東許六一先生突發奇想製出的西式點心,原名「雞肝板」,用土司麵包炸成金黃色,挖空成酥盒;裡面的配料包括雞肝、雞肉、墨魚、豌豆、胡蘿蔔,煮熟後以牛奶勾縴。味道跟台南大部分食物一樣,偏甜。此店創立於1942年,可見棺材板之問世應在40年代。 在貧困的年代,雞肝一類的內臟是昂貴的食材,現在已漸少使用,第二代掌門人許宗哲先生,為了迎合現代人的養生飲膳觀念,捨棄棺材板的雞肝內餡,易為海鮮蔬菜。 沙卡里巴是「盛り場」的台式日語,繁華街道的意思,當時是隨著花街柳巷而興起的。日據時代,現在西門圓環一帶是台南最熱鬧的夜市,聚集了戲院,酒家,算命的,賣草藥的,變戲法的,和各式各樣的小吃攤。光復後易名康樂市場,不過人們仍習慣沿用舊名。盛り場,中間有「り」明顯表示要訓讀,這詞彙出現於江戶時期(17世紀左右),如今叫喚它,竟覺得濃濃的懷舊味。 老夜市屢遭祝融,前後一共燒了五次,最嚴重的一次是在1990年,從海安路一直燒到友愛街,許多老鋪毀於一旦。店面燒光了,手藝流傳到別的地方繼續營業,如炒鱔魚、米糕、鼎邊銼、棺材板等等。 據店主許六一追溯,台灣大學考古隊來吃雞肝板,其中一位教授說:這東西的形狀很像我們正在挖掘的石板棺。店主聞言覺得有一種聳動視聽的挑戰性和好奇心,遂而易名。另有一說是成大附屬工業學校的教授。可見我們的社會一直非常尊重教授;市井小民一向比教授謙遜,覺得他們書讀得多,見聞廣博。 當時夜市裡有四十家在賣棺材板,唐魯孫追憶:「亞航有位美籍工程師史密師,是夜市小吃攤的常客,他發現有一個賣棺材板的攤子,當爐的少女長得秀麗爽朗,她做的棺材板,是咖哩牛肉餡,炸得酥而不膩,頗合那位洋朋友的胃口,於是成了天天座上客,也問出了小姑娘叫蔡阿綢,洋朋友有一年吃了一百七十多次紀錄,追了一年多,有情人終成眷屬。」這洋人真幸運,吃美食又能看美女,不過一年才吃一百多次,太少了,太少了。 我還是窮高中生時就很愛吃,曾專程搭火車去台南,直接就到沙卡里巴吃棺材板,好像當時是長立方形,蓋上一片炸土司,形狀更似棺材。然則這名字總是令人不安,有些店家為求吉利,遂易名為「官財板」,如花蓮自強夜市「蔣記」、「法式」,花蓮的官財板另起爐灶,強調在地創意,土司先沾蛋液再油炸;餡料融合烤肉、熱炒概念,捨棄傳統的濃稠高湯,內餡較乾爽,性質接近漢堡;也不提供刀叉,僅用紙袋裝著,可邊走邊吃。以上兩家皆贈送飲料,口味甚夥,諸如宮保雞丁、三杯雞肉、鳳梨蝦球,以及沙茶、沙嗲、蔥爆、糖醋、蜜汁、泡菜等等各種口味的肉品。 棺材板可謂台灣飲食國際化的先聲,無論是作為容器的土司、濃湯形式,或刀叉器具,都屬西方元素,雞肝又令人聯想法國的鵝肝,不料加在一起卻變得台味十足。其實,這種濃湯並不適合使用刀叉來吃。 那是一種想像的西式點心,想像西方人的主食是麵包,想像他們在餐桌前例用刀叉,想像西餐都喝濃湯,於是產生了雞肝板。反正雞肝、鵝肝差不多啦,學習西方是一種必要,日本也是明治維新時全面仿效西方,才逐漸壯大的啊。 近代華人遭受幾百年的屈辱,進步,文明,已成為集體渴望。棺材板留下西餐東漸的脈絡,西方飲食文化衝擊的痕跡,烙印著求新求變的精神。如今是一種逐漸式微的小吃,性格又憨又拙。 魚丸湯 章景明教授退休後允諾回校兼課,一天中午相遇,他說走,去大稻埕吃魚丸。「佳興魚丸店」巷子口矗立的「第一大樓」,乃日據時代「第一劇場」原址,係稻江茶葉大亨陳天來、莊輝玉等人籌建,裡面有1632個座位,內附設咖啡廳、舞廳、撞球間,是當時台北最豪華的戲院之一。 佳興的主力商品是福州魚丸。福州魚丸多膨鬆而包有肉餡,口感軟綿細緻有彈性。福州丸美味關鍵在於肉餡:用豬前腿肉,拌油蔥、醬油,味道調得很香,咬一口,肉汁和油流淌出來。魚丸的外皮用鯊魚肉打成魚漿,現場製作,現包現賣;湯味濃郁,湯頭顯然是熬煮大骨而成。可惜別的東西很一般,像我吃的一碗乾麵,麵條用的是油麵,端上來時,碗沿有一匙因撒太快而未拌入麵裡的味精,閃著潔白晶亮的恐怖感。 福州魚丸主要特色是包著肉餡,咬開來,極易被裡面又油又香的肉汁燙傷舌頭。魚漿表皮雖然已冷卻,內餡仍滾燙著。這種性格很悶,明明還熱情如火,偏偏要武裝自己,一副不在乎的表情。 魚丸的材料各地不同,如澎湖多狗母魚,台南用虱目魚,高雄選旗魚,花東常見鬼頭刀魚。要之,須用活魚製作,選肉厚而刺少者,梁實秋追憶他母親做魚丸:「剖魚為兩片,先取一片釘其頭部於木墩之上,用刀徐徐斜著刃刮其肉,肉乃成泥狀,不時的從刀刃上抹下來置碗中。兩片都刮完,差不多有一碗魚肉泥。加少許鹽,少許水,擠薑汁於其中,用幾根竹筷打,打得越久越好,打成糊狀。不需要加蛋白,魚不活才加蛋白。下一步驟是煮一鍋開水,移鍋止沸,急速用羹匙舀魚泥,用手一抹,入水成丸,丸不會成圓球形,因為無法搓得圓。連成數丸,移鍋使沸,俟魚丸變色即是八九分熟,撈出置碗內。再繼續製作。手法要快,沸水要控制得宜,否則魚泥入水渙散不可收拾之虞」。這大抵是長久以來製魚丸之法,然則今人多用剁法處理魚肉,鮮見梁母的刮法。 台灣人製魚丸習慣加地瓜粉,求其口感結實,製作方式像福建的深瀘魚丸。不過深瀘魚丸除了圓形,另有條有片有塊,常用芹菜青蒜炒作;台灣魚丸則呈球形,多用來煮湯。冬日我煮酸白菜火鍋,例向南機場社區邱氏夫妻的虱目魚攤訂購魚丸,他們用新鮮虱目魚製作的魚丸嫩如豆腐,只能暫時冷藏,不能冷凍;一經冷凍,口感差矣,因此必須當天吃完。 虱目魚丸以學甲聞名,專門供應魚丸給餐館、小吃店的「廣益虱目魚丸」,店東每天凌晨三點半即起,取出冷凍庫的新鮮虱目魚肉,用削魚機削成薄片,再經魚絞機製成魚劑,添加鹽、糖、地瓜粉、蒜頭、味素、白肉角,在石臼內攪拌均勻,最後倒入成丸機製成魚丸。 台南堪稱朝食天堂,最適合我這種早睡早起的老頭居住。好丸多集中在台南,諸如「天從伯魚丸湯」、「永記虱目魚丸」、「阿川虱目魚丸」、「古早味魚丸湯」、「天公廟魚丸湯」。清晨即起,趿著拖鞋到鄰近的小吃攤。老闆,給我一碗肉燥飯加滷蛋,一碗綜合魚丸湯,再切一盤熟肉,一盤油豆腐和燙青菜。天公廟邊那家小店,沒有招牌,只賣魚丸湯,別無其他主食或小菜,其「綜合魚丸湯」含各式魚丸,另加虱目魚皮、魚肚、冬粉、生腸,湯頭用大骨、魚肉煉製,所有丸子都是店家手工自製,機器難臻此味。台南幾家出名的虱目魚丸湯系出同源,加上幾十年來互相影響,激盪出豐美的綜合魚丸湯,這是台南人的尋常早餐,有時習慣在湯內加油條。 有美好的虱目魚丸,才有美好的早晨。我忙得無暇出門吃飯時往往煮一包泡麵,加幾粒虱目魚丸和一顆雞蛋、時蔬;魚丸予泡麵一種豐富感,飽足感。 魚丸表現魚肉所無的彈性,爽口,兼具魚的鮮美,和肉的醇厚,既脆且軟。 高雄代天宮前的「哈瑪星黑旗魚丸大王」亦我所愛,其綜合丸內包含清丸、蝦丸和肉丸,吃罷魚丸湯,不妨順便嘗對面的「哈瑪星汕頭麵」,再閒逛附近的武德殿、英國領事館、打狗鐵道故事館,街上猶有一些老洋樓,訴說著故事。 這一帶是我出生的地方,磁場般,路過時總是吸引我駐足。哈瑪星原本是海域,1908年,日本殖民政府用疏濬高雄港航道的淤泥,填築岸邊碼頭與新市街,並興建了濱線(はません)鐵路,當地居民喚Ha-ma-seng,「哈瑪星」新生地。 我曾經帶家人吃魚丸湯,到渡船頭全家人共享一碗「海之冰」,再搭渡輪到旗津,那是么女雙雙生平第一次搭船,漁船,郵輪,軍艦,貨輪,海風陣陣吹著她綻放的笑顏。女兒生活中露出的笑顏有一種力量,總能柔化我僵硬的心神。

〈盤子總是會破的〉談寬容

2014年01月22日
公開
47

〈盤子總是會破的〉宇文正  幼年時我住的影劇六村有個公共廁所,後來看相聲瓦舍「戰國廁」的段子,拿咱們村子來消遣,他們已經藉「影劇六村」之名編了一系列眷村故事了,我笑說:「馮翊綱又在糟蹋我們村子了!」兒子追問:「你們眷村真的有公共廁所嗎?」這等於坦白自己出生於如何古早的年代,我很不情願地承認:還真的有,我很小的時候也使用過,忘了幾歲開始,慢慢家家都有抽水馬桶了,才不再去公廁。但記憶裡,直到我們家搬出眷村,那個公廁一直還在,我不記得什麼人負責打掃,只記得公廁外頭有個水龍頭,有些人會把碗或衣服拿到那裡洗。  那天我玩耍經過,鄰居小姊姊在那裡洗碗,一邊跟我講話,不知怎麼,匡啷一聲,我眼睜睜看見盤子從她手裡滑落摔在地上,破了。我驚恐地望著她,隔好久才說出話來:「怎麼辦?妳會不會被妳媽罵?」她的表情倒是鎮靜,沒覺得大不了的樣子。這時她母親(是蔡媽媽?劉媽媽?……我想不起他們家的姓了……)從廁所裡走出來,微笑地對我說:「為什麼要罵?盤子總是會破的。」我緊張地離開肇事現場跑回家,雖然盤子不是我打破的,還是覺得自己闖了禍。  連她們家姓什麼都忘了,這個畫面、她媽媽的那一句話卻深深刻在我的記憶板上。在那個年代,這個媽媽太另類了,那時眷村裡家家都窮,即使普通的盤子,也不至於打破可以毫不心疼的。而那年代的子女教養,打罵是尋常,打破了盤子,至少一定會被數落一番吧?如果是我媽,「你怎麼那麼不小心?!」「做事那麼不謹慎!」就算恰好是她心情最好的時候,起碼也會唸上一唸,她媽媽竟然說:「盤子總是會破的。」太意外,我回到家猶然怔怔想了又想。  小時候當然不知道這話對自己人生觀所產生「當頭棒喝」的效果,是後來,這偈語般的七個字時而在一些關頭浮上腦海,才慢慢懂得它對我產生的效應。我母親嚴厲,我總有不敢犯錯的無形壓力。母親的有趣是在她的「紀律感」常常與眾不同,比如她不認為孩子上學非得穿制服,她對有些制度、形式是很叛逆的;但如果功課很爛你試試看!我曾有九十七分的考卷不敢拿給媽媽看的經驗,因為錯的那題明明是早就會的,只是粗心錯了,粗心是不可原諒的。這個鄰居媽媽卻說:盤子總是會破的。  有時候是面對別人,有時是面對自己,這句話有種寬容的力量。我常被認為是個好脾氣的人,儘管其實個性急躁,有時粗心、神經大條,更有許多事情能力不足,但通常不會遷怒別人,對小孩尤其有耐性,也因此少有人見過我發脾氣。尤其對於物的損失我很少放在心上,幾乎沒有戀物癖。太喜歡孩子、動物,所以也不收藏什麼,便不怕「打破」。家中桌、椅、櫥、櫃的腳被小兔子啃是難免的。喜歡的書,赫拉巴爾《過於喧囂的孤獨》一度經常擱在床頭看了又看,某日發覺小狗認真啃食一個四方物體,從狗嘴裡搶下,精裝書背已經咬出花絮,唉,書總是會被啃的!  我後來讀到一個算命的故事,說某人算出自己某日他珍愛的那個杯子將會摔破,他想挑戰「宿命」,那天一早起來,便盯著那個杯子,心想,我牢牢看著它,它能在我眼下破掉嗎?那一整天他哪也不去,連他老婆喊他吃飯也不理。到晚上,他老婆火大了,跑到他書房一把拿起那杯子:「有什麼好看,一整天看這個破杯子!」往地上一摔,果然摔成了破杯子。那人先是一愣,繼而撫掌大笑:「原來如此啊!」這還真是個宿命的故事。 連杯子、盤子都有它們的宿命嗎?  前年(2011)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兩岸合璧展之前,反覆讀到此圖收藏者吳洪裕臨死前(清順治年間)囑家人焚以為殉,從子吳靜庵「疾趨焚所」,從火中搶出畫卷的故事。畫已燒去部分,斷為前後兩截,前段「剩山圖」藏浙江博物院,後段較長的「無用師卷」藏台北故宮。兩岸合璧讓台灣觀眾看到了這長卷畫作的開頭,雖然還是不完整了。畫有生命,也要無奈一嘆:畫總是會被焚燒的啊!然而經過火殉,破壞了完整,卻增添了故事,人生一次一次的毀壞、裂痕是否亦如此? 我鄰居媽媽的話語只是單純出於對孩子無心之過的寬容;當人們以一則傳奇看待火殉後的畫作,遺憾裡,有對「不完美」留下的想像空間哲學上的領悟,那就是對歷史、對藝術、對美的寬容了。 ──103年1月22日自由副刊

〈傳令兵找鞋事件〉宇文正

2014年01月20日
公開
40

小時候沒有這樣的經驗,但當了媽之後對這樣的場景卻特別有感覺… 文中提到,生氣著說要離家出走的媽媽把女兒拿來的鞋擦了擦卻擺了回去,這給我的感想是:在家庭、婚姻裡難免會受氣、流淚,但眼淚擦一擦還是要好好去經營、別孩子氣,用幽默寬容的心去包容別人也是解救自已,那夫妻、兒女或婆媳關係就能長長久久的走下去。 ------------------------------------------------------------------ 〈傳令兵找鞋事件〉宇文正  因為是老么,我從小是全家人的傳令兵,又最懂得取悅壞脾氣的媽媽,因此挨打很少有我的份。但有一次執行任務動作太快,突然讓我和媽媽兩個人都傻住。  那天我們三兄妹鬧太兇了,吵什麼?不記得了。小孩子存在的意義,不就是吵鬧和搗亂嗎?媽媽大怒,沒打我們,「我不要你們了!」她說她要「離家出走」,「ㄚ頭,去幫我拿鞋子!」我有點困惑,媽媽不會自己穿鞋子嗎?幹嘛要我去幫她拿鞋子?還是乖乖去做,我走到鞋櫃前,取出一雙媽媽唯一的、只有在吃喜酒時才穿的皮鞋,恭恭敬敬捧到媽媽腳跟前,我倆就忽然都愣在那兒……  不能怪我呀,我那時還沒上學,連「離家出走」是什麼意思都不太明白。  後來呢?不記得了。隱約的記憶只停留在找鞋子、捧去給媽媽這一小段過程。媽媽是哭了還是笑了呢?總之她沒走。  我後來問過媽媽,她說她發覺那雙鞋發霉了,把鞋子仔仔細細擦過才收起來。

綠光劇團-台灣文學劇場首步曲《清明時節》

2014年01月18日
公開
42

吳念真導演的台灣文學劇場首步曲及二步曲我們都没錯過 真的太好看!太感人了! 台灣文學劇場首步曲《清明時節》2014/01/18 婚姻經營要時常添加新柴火(共同記憶、興趣)才能使火爐不至熄滅,持續暖爐。 台灣文學劇場二步曲《單身溫度》2013/04/27 ---------------------------------------------------------------- 綠光劇團希望透過舞台呈現台灣文學的生命力 綠光劇團《人間條件》系列與《世界劇場》系列演出,多年來建立好口碑,尤其吳念真導演的《人間條件》系列演出,幾乎成了大家每年期待的舞台劇盛宴,如同一年一度老友聚會般令人期待。 綠光劇團並不以此為滿足。劇團藝術監督吳念真與柯一正在2009年綠光創意會議中提出,要創作《台灣文學劇場》系列,延續綠光《世界劇場》介紹國外好劇作的精神,將台灣這塊土地上知名作家、知名小說透過舞台劇讓更多觀眾看見。並於2010年10月推出台灣文學劇場首步曲《清明時節》改編自鄭清文作品。2013年推出改編自王鼎鈞作品的二步曲《單身溫度》 2010年 台灣文學劇場首步曲《清明時節》 平易近人、感動普羅大眾的文學作品 2010年推出的綠光台灣文學劇場首步曲,由吳念真導演改編知名小說家鄭清文先生《清明時節》與《苦瓜》這兩部作品,將女性遭遇婚變後的掙扎與痛苦,重新認識婚姻與自我解放的過程做了深刻與動人的描述,也將文學的細膩感具體呈現在舞台上。 鄭清文先生的小說善於用「自然」、「平實」、「樸素」的風格呈現「波濤洶湧」的內心感情,「文學,是生活,是藝術」之文學觀的美學實踐,是鄭清文先生所追求的藝術境界。這跟吳念真導演以其深刻動人劇本架構及其生活化的導演手法創作貼近一般人真實的生活,感動普羅大眾的【國民戲劇】風格非常雷同。尤其鄭清文先生小說中清淡的文字描述也讓吳念真發展許多的想像空間,架構《清明時節》中出完整的人物背景,增添戲劇上張力與衝突。兩人的劇場首度合作,引爆觀眾高度共鳴,在城市舞台首演之後,獲得觀眾熱烈支持與好評,隔年1月再加演。2013隆重加映! 劇情介紹 輝昌與秀卿這對夫妻原本平靜的生活,在梨花出現後改變了。二女一男的三角習題,感情上的取捨與輸贏,究竟誰可以真的逃脫這情感的糾葛? 《清明時節》主題圍繞著婚姻、外遇與人性的課題上打轉,想討論的不是男歡女愛,而是人性。女人為婚姻為感情的付出,到底值不值得?男人面對感情只是懦弱與逃避? -------------------------------------------------------------------- 《清明時節》 原著�鄭清文 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系畢業,任職華南銀行四十多年, 利用閒暇從事寫作,四十年不斷。1998年1月自銀行退休。 1958年,鄭清文在《聯合報》《聯合副刊》發表第一篇作品《寂寞的心》。1965年,鄭清文第一本小說集《簸箕谷》出版。1999年以《三腳馬》英譯本一書,獲得美國的「桐山環太平洋書卷獎」小說獎,此為台灣作家首次獲得這項重要的國際文學獎。2003年獲世界華文文學終身成就獎。2005年榮獲第九屆國家文藝獎。 鄭清文大部分的短篇小說,都由人內心生活的透視來浮現時代、社會的轉變給人內心的制約與反應,擅長以平淡無奇的筆觸來呈現驚浪怒濤迭起的深層心理活動。 鄭清文先生在榮獲第九屆國家文藝獎時曾說 我的文學,是屬於台灣的。我的作品,只是台灣文學大河中的一點水。大河從很遠的地方流過來,也流向很遠的地方。 台灣,過去、現在和未來,不斷有人在大河中注入文學的水。 台灣文學寫台灣。台灣文學將更茁壯,將永續長流。 感謝台灣。 導演、改編�吳念真 導演、改編�吳念真 因為電視製作人翟瑞瀝一句:「你的文字節奏很適合寫劇本!」而從小說跨入劇本創作, 因為替導演講故事給劇組人員聽-把視覺的構圖也連帶描繪出來,而被「慫恿」-開始喊起Camera! 因為當年的「台灣新銳導演」們都沒什麼錢,大家互相幫忙從路人甲演到男主角,不以外型取勝的走到了幕前。因為幾句直搗人心的創意語言,被封為「台灣最有創意的歐吉桑」:「認真的女人最美麗」、「呼乾啦!」、「一台車凸歸台灣」、「電腦也會選土豆」。 因為認識了一個劇場頑童,而愛上劇場裡「台上和台下的情感可以直接交流的感覺」。 說到他的創意,他說,來自生活。說到他的創作理念,他說,很簡單,就是自然呈現,讓所有的人都看得懂;而且,越真實越重要。 著 作: 抓住一個春天(聯經) 邊秋一雁聲(遠景) 特別的一天(遠流) 針線盒(旺角) 悲情城市(遠流) 多桑:吳念真電影劇本(麥田) 尋找太平天國(麥田) 台灣念真情之尋找台灣角落(麥田) 台灣念真情之這些地方這些人(麥田) 沒有人知道,我也有歌要唱(有聲書,麥田) 台灣頭家(非凡) 臺灣念真情(麥田) 八歲一個人去旅行(遠流) 921紀念繪本:鞦韆、鞦韆飛起來(遠流) 這些人,那些事(圓神) 電影劇本: 《兒子的大玩偶》《海灘的一天》《殺夫》《戲夢人生》《多桑》《戀戀風塵》《悲情城市》《太平天國》等七十多部。 電影導演: 《多桑》《太平天國》《阿祖的兒子》等。 電影演出: 《青梅竹馬》《太平天國》《麻將》《純屬意外》《一一》《愛殺》《總舖師》等。 舞台劇劇本: 《人間條件-滿足心中缺憾的幸福快感》《青春小鳥》《人間條件2—她與她生命中的男人們》《人間條件3-台北上午零時》《人間條件4-一樣的月光》《清明時節》《人間條件5-男性本是漂泊心情》《單身溫度》 ---------------------------------------------------------------------- 2013年 台灣文學劇場二步曲《單身溫度》 一個關於眼淚 與擁抱的故事 ~ 初到台灣的華弟,因水土不服住進醫院,救命恩人竟是知名廣播主持人菲菲,於是尋土計畫就此展開。 此時華弟也漸漸與細心照顧他的護士心蘭產生情愫,第一個在異鄉的溫暖懷抱,他們倆的愛情會就此展開嗎? 鄰家養女為何在半夜闖進華弟家中?兩個孤單的人能否從此互相取暖,不再害怕寂寞? 愛人的妹妹雪如竟冒名頂替來台,華弟能否就認了這個愛人替身,相守一生? 2013年綠光劇團推出的台灣文學劇場二步曲再次由吳念真導演改編王鼎鈞的《單身溫度》。王鼎鈞是公認的散文大家,寫了二十多本散文,文字精練,風格多樣,無論抒情、說理都極為出色。《單身溫度》收錄了王鼎鈞先生民國五十六到五十九年間陸續發表的十二篇作品,這十二篇都出現了「華弟」這個男性角色及分別遇到不同的女性,透過這些性格、相貌截然不同的女性與她們發生的故事,反映出社會的問題與時代的變遷。如今綠光重新改編《單身溫度》,也為這幾個女性賦予當代的意義,讓我們再次思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對於社會的關懷。 以小說中的鄉愁作為《單身溫度》舞台劇創作的骨架,吳念真以其個人寫作特色注入新血,賦予文學作品全新生命。《單身溫度》故事開始於現代的一間安養院,80歲的老華弟在彌留狀態下,回顧他的一生,20歲時被迫離開家鄉,與母親、愛人分開,來台後,背負著濃濃的鄉愁而萌生的一段段情感之旅就此展開,觀眾也將跟隨著華弟,重溫他生命中每一個女人的溫暖懷抱。這樣的跨時代愛情故事,讓台北的觀眾看完之後感觸良多,更懂得要去珍惜身邊的那個人。 吳念真說︰「人生有很多事情無法抓住它的重量,比如剎那間的離別、無法排解的寂寞、達不到的目標……,像是一種永恆的喟嘆。王鼎鈞所描繪的都是這樣的東西,用清淡的方式描繪人生的重量。」有別於電視劇碼的激烈,《單身溫度》以台灣人固有的情感表達方式緊抓住觀眾的心,從戲裡的人生反思己身現狀,我們無法預見未來的樣子或是經歷每段不同的人生,但是經由《單身溫度》我們能對當下有更深的感受並且好好把握。 原著/ 王鼎鈞 編劇/ 吳念真 導演/ 柯一正 演員/ 羅北安、姚坤君、張靜之、梁正群、吳定謙(副導演)、李明澤等 觀眾迴響 透過回顧去看見一個人的錯過、孤單與飄盪,追求心中的期待,同時著眼於當下也是重要的。~林小姐 人生的選擇題,對與錯都是過程,留下的都是回憶。~余先生 一種思鄉的寂寞,一種夢被打醒的悲傷。~吳小姐 雖然看完戲心情有一點點難過,因為「遺憾」、「錯過」、「無奈」…但是,卻也有著暖暖的感恩的情緒和溫度。或許,就更應該好好珍惜當下我們相遇的每個人、事、物。哪怕是單身,仍要愛著每一人、事、物,無論遺憾與否,都別害怕。~陳小姐 過去是每個人的回憶,同時也是綁住心的枷鎖,單身的溫度是可以調整為雙人溫度,只要懂得把握!~郭小姐 單身不等於寂寞,寂寞不等於單身,因為忘不了、放不下、回不去,所以單身溫度…很寂寞。~黃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