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WUWOW線上英文】好評回文活動將延後於4/24開跑,為感謝配合,BBH將提供神秘加碼好禮唷,敬請期待!

艾葳

日期

#Tag

做孩子的心理醫生

2016年10月13日
公開
55

父母成長班(四) 游乾桂 教授 我在臨床做十六年,前幾年做的是精神病人,做精神病人對於我在做親職教育有很深的影響,因為精神病人其實是在囚籠裡頭不會回來的黑暗份子。原先我跟很多人一樣,一直認為一個人會住到精神病院一定是腦袋秀斗,前半段的假設是對的,但是有一部份的假設是錯的,我們以為他笨,事實上我在醫院裡頭看到很多孩子其實很聰明。 我在醫院曾經看到一個從台大醫科畢業的孩子,我花了很長的時間跟他接觸,他只要看到穿白袍的人走近,就會狠狠的瞪著對方,有時甚至會無預警的搥對方,所以所有的醫護人員都很怕他。我大概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才可以跟他坐下來慢慢談,大概半年後他才能意識到我對他的關心。我常常利用下班時間去陪他下五子棋,也就是從這兒開始,讓我覺得很難過。我常在想:「一個這麼聰明的孩子,為什麼現在只能跟我坐在這兒下五子棋?」於是,我開始追尋他生命的歷程。 我從他身上發現兩個秘密:第一個令我驚訝的是──他從小學到高中從來沒有考過第二名。這讓我想到了金庸筆下的一個人──東方不敗,這時我才領悟到原來東方不敗指的就是一敗塗地。有人是東方不敗,但是只要一敗就會塗地,所以由中抽離出一個很重要的物質就叫做成功。有人十幾歲就成功,有人中年成功,也有人老年才成功,但是太早成功所代表的就是壓力重重。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裡頭並不是靠第一名長大的,他要的是學習動機,學習動機及學習歷程比學習結果重要,但是我們現在往往只在乎結果,不重視歷程,這樣一來,對孩子而言就是壓力。我們期望孩子成績好,永遠名列前茅,而孩子就會想辦法保持第一,壓力因此而來。在心理學來講這就是「高期望」,但是「高期望」=「高壓力」。沒有一個人能夠永遠得第一,有一個專家勞瑞爾曾說:「我是物理學專家,所謂的『專家』就是在我的領域裡我會,其它的領域我就叫白痴。」但是現在我們要求我們的孩子全會,全會也就代表了全不會。所以一個人要演活自己,何謂演活自己?就是一個人演一個自己才能全心全意的演好自己,如果一個人分兩顆心,就叫做半心半意,一個人要學三樣好,就叫三心兩意,一個人要多才多藝、四項全能就叫做分明找死。因為一個人不可能什麼都會,如果什麼都會就不叫「專家」。 從這個孩子身上我又想到金庸筆下的另外一個人,叫做獨孤求敗,獨孤倒過來就叫做孤獨,獨孤求敗好孤獨,這意謂著人在高處不勝寒。我們看到我們的孩子成績很好,考試第一名,但是我們忘記了孩子他好孤獨、好寒冷,也忘了他有壓力。所以我們一直以為孩子成績好應該很有自信,但是由研究中我們發現:成績好的孩子大多沒有自信,成績差的孩子大多數很自卑。 以前有部連續劇叫保鑣,裡面有個人物我非常喜歡,叫做賈糊塗,我喜歡他那種難得塗糊的個性,所有不能解決的問題,最後都是賈糊塗解決。我們在老子裡頭有看到一句話:大智若愚。有的時候有些人看起來笨笨的,學習笨笨的,走的笨笨的,其實是最聰明的。有很多人都是這樣子,例如非洲之父史懷哲,他是一個醫生,他的成長過程並不順遂,他大學沒考上,後來因為他手風琴拉得很好,所以進了大學唸歷史系,他大學畢業後,三十歲才開始念醫科,卅八歲醫科畢業,人生過半的史懷哲畢業之後到了非洲創造了一個不朽的基業,成為非洲之父─慈悲的代言人。另外一位,印度的勝雄叫甘地,甘地是印度的國父,但是他在四十歲之前是紈跨子弟,他一直以為自己是英國人,穿著很英國、打扮很英國,直到有人告訴他,他是印度人,四十歲他的夢才幻滅。他四十歲的時候帶領著印度做和平的革命,創造了不朽的勝雄甘地。還有一位我們更熟悉的人叫做劉其偉,他今年九十二歲過逝,卅八歲才學畫,畫了廿八年,在六十六歲時才成名,活了九十二歲,但是他畫出了畫壇奇葩。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有一位是日本人叫小才昌俊,他研究微粒子。他念書時的成績是慘得不能看,但他在得獎時說過一句話:「成績單不是人生的保證,我就是例子。」 我花很多時間在做研究、做實驗,所以我不可能背很多東西,「背」跟「思考」、「想像」、「創意」是有差別的,我們現在的教育就是背得多分數就高,但是你可有想過,有位禪師講過一句話:「這一分鐘你找到美好,這一分鐘你就不會找到不美好」。而我的理解是:「這一分鐘你拿書來背,這一分鐘你就不會思考、不會想像、不會創意。」因為它同時進行,但是未來的世界是送給會想的人,不是送給會背的人。196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叫費曼,他曾說過他爸爸送給他三個能力:會思考、會想像、有創意。從他爸爸的教育中他才知道,一個問題可以有很多個答案。宇宙是無限大,而地球在宇宙中並不是唯一,我們的孩子也許可以贏得全台灣、全亞洲,甚至全世界,但是他在宇宙中還是渺小的。很多事情以前是對的,現在卻是錯的。例如:飛機在以前不會飛是對的,現在卻是錯的。所以,我們的腦袋如果只是死記,我想孩子未來有的只是壓力,未來學歷並不難拿到,而未來徵才要的是會工作的孩子,不是會讀書的孩子。因此,我們要培養的是孩子的能力。未來有些東西是很重要的,例如:志氣要高、勇氣要足、骨氣要硬,我想這是一個孩子應該要俱備的。而這些是我在這個台大醫科的孩子身上所發現的。 另外一個秘密,就是他告訴我:「如果我學音樂,我現在會是一個快樂的音樂家。」換言之:如果他學音樂,他就不會住在精神病院,如果他沒有住在精神病院,他就會有人生。還有另外一個個案,原本應是孩子住進來,最後卻是媽媽住進來。一個孩子他的求學過程很辛苦也很順利,因為他媽媽對他的期望很高,而他也很順遂的考上托福出國留學,在他畢業拿到學位的當天,寫了封信寄回台灣給媽媽,之後便跳河自殺死亡。信中有句話非常刺痛人心,他說:「媽媽,妳的夢,我幫妳圓了,請妳放我一馬。」媽媽看完信之後受不了,住進了精神病院。 我們千萬不要忘了,每個孩子都有適合他的位置,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心理學家早已提出多元智慧的理論,意思是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舞台,都有一套不同的智慧結構,有些人長於音樂,有些人長於科學,有些人長於運動,會音樂的人學不成科學;會科學的孩子藝術並非頂尖;我們不要老想把孩子當做科學家來養,重要的是找出孩子擅長與眾不同的智慧。我們一定要記住一件事情:行行有狀元,而且未來一定是每一行每一業都有狀元。當然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必定是跌跌撞撞,所以,我們要教孩子:這一條路走不通可以走另一條路,不要因一時的跌倒而失志,人生是可以轉個彎的,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是可以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你是否記得當你的孩子小時候哭鬧時,你敏銳的聽聲音便能知道他是尿床還是肚子餓。我發現在孩子六歲以前,每一個爸爸媽媽都像心理醫生,為什麼孩子長大以後,你就不像了呢?你以為孩子長大了嗎?還是你敏銳的特質不見了?還是有些東西去阻礙了你敏銳的特質?或者是你不夠用心呢?其實這些因素都包括,但是我認為不夠用心是最重要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請你記住,孩子的名字永遠叫『小孩』。」縱使是資優,他還是小孩。專制成性的中國父母最不會利用同理心了解孩子心裡想什麼,我們以為孩子自己生的,應該了解的;其實不然,孩子在每個年紀都有一些不一樣的成長使命,三歲的孩子與十一歲的孩子絕對不一樣,孩子需要我們做父母的用心去了解。何謂了解?就是三歲時就把他當做三歲的孩子來看,五歲時就當做五歲來看,十歲時就當做十歲的孩子來看,這才是了解。 一個孩子的學習需要動機,動機是成就的原動力。例如:閱讀是一種動機,假若閱讀不是一種動機的時候,閱讀就是一種考試,如果閱讀是一種考試,那麼閱讀不會持久,也就不會有成就。因為人生是一輩子的事,閱讀也是一輩子的事,假如你唸完書就不再閱讀,那麼你就會變成草包。而做學問不是死記東西,是要知道它在哪裡。所以爸爸媽媽們對面孩子的詢問時,可以常常用「我不知道,我們一起來查書」來回答。「我不知道」表示人有進步的空間,如果全知道,就是全不知道,假若一個五歲的孩子全都知道,那就完了,表示他已經滿了。有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孩子在這個年紀不夠飽滿、不夠豐富,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也正因為他不夠,表示他正等待吸收很多東西。所以滿分哲學到底是對或錯?一個每一次都考滿分的孩子,對他而言已經足夠了,因為他沒有再進步的空間,也不能夠退步,那麼下一次的考試該怎麼辦呢?這時他的壓力就來嘍!所以我們應該要讓孩子有進步的空間,即使退步了,我們也要給孩子鼓勵使他有唸書的動力。 孩子專心的時間會因興趣而有變化,例如對數學有興趣的孩子,他的專心時間就會加長。若孩子常常忘東忘西並不表示他不夠聰明,因為在十歲以前的孩子腦袋裡頭只能專心做一件事情,但是我們可以想別的方法加強孩子對事情的專注,使他不容易忘記。例如:下雨天時,我們可以將雨傘掛在電梯門口,提醒孩子不要忘記帶雨傘。教育是可以用很多種不同的方法,如果一種方法行不通,我們可以用二種、三種,甚至更多種,盡量少責備、多了解。 在做教育之前,我們要學會一件事:會愛自己的人才會愛別人。人生有四個要件,而這四個要件是做教育的準備:健康、快樂、時間、美好生活,若再加上一點金錢,就叫做富有的人。如果一個人只是努力工作、努力賺錢,然後逼著孩子好好讀書未來努力工作、賺錢,那麼這就叫做有錢人。人生裡頭有二件事情是很重要的:一是努力得到我們想要的;二是享受我們得到的更為重要。我們常常盲目的生活、工作、賺錢,而賺錢的目的不就是要讓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嗎?但是大多數的人卻不知道要享受我們得到的。我認為人生過四十之後一定要有兩個圓在交集,一個圓是「精神」、另一個圓是「物質」。四十歲之前我們可能為了過更好的生活而每天工作、賺錢,假設人的一生能活八十歲,四十歲已是過半了,所以四十歲之後,我們不能永遠只想到工作而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要擁有美好的生活,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健康,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之母,心理健康是家庭健康之母。沒有健康,教育便是虛假,所以有健康的身體才會有好心情,有好心情就不會對孩子亂發脾氣,也就能夠有耐心聽聽孩子說的話,相對的親子關係就會更融洽,家庭氣氛會更和諧。 另一個重要的要件便是快樂。現代的孩子普遍都不快樂,因為功課太多、壓力太大,所以如果孩子有機會開懷暢笑時,我們不要去嚇阻他,要尊重孩子的快樂。研究指出:快樂的人比不快樂的人學習效率多了1.76倍,假若我們的孩子是快樂的,那麼他的學習≠壓力、學習≠高期望。我們甚至可以花點心思製造快樂,例如:每天找個時間全家坐在一起說說笑話。當孩子說笑話給我們聽時,即便不好笑,我們也要笑得很開心,孩子會說得更多,並且從中得到自信與快樂。 童年,對我們來說已經是很遙遠的事,有些人甚至沒有美好的童年回憶,但我們別忘了,現在正是孩子的童年,我們有機會再過一次童年,陪著孩子一同成長、一同過童年。所以,我們要學習拒絕忙碌,錢是永遠賺不完的,事情是永遠做不完的,而孩子的童年卻只有一個,撥出一些時間陪陪孩子、了解孩子,親子關係才會建立,互動會更好。

窮得只剩下錢

2010年11月30日
公開
47

最近在讀書館借了王陽明牧師寫的一本書:窮的只剩錢 前些日子看過王陽明牧師的訪問 非常有趣他說從不曾想過主會讓這本書 因阿扁事件而紅遍全台.只能說主你真有創意 窮的只剩錢內容是告訴我們:人生有兩條路, 一條是生活的路.是追求豐衣足食.功名利祿, 一條是生命的路.是追求平安.永恆的歸宿, 現在的人生活富裕但心靈卻空虛.希望大家不只是追求功名利祿的生活之路, 也要走好心靈豐富的生命之路.生命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喜樂~ 其實我在40歲前也一直忽略生命之路 經歷恩典後才開始思想生命信仰 總之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 重點是附贈的心禱靈修CD 非常適合剛開始靈修的小羊 哈哈老實說我常在靈修中就睡著了 真害喔 出版社精彩試閱 人生兩條路:「生活的幸福」不等於「生命的幸福」,兩樣幸福我們都需要。 這是一本從「現實人生」切入,來帶到「生命信仰」的書,並以「生命的原則是追求幸福」為主軸,透過三個問題來貫穿整本書。這三個問題是:人為什麼沒有平安?人如何跳出無奈的困境?人如何追求幸福的進深? 書中以一連串人類核心的需求與省思,諸如「人性是什麼?人活著到底是為什麼?我是誰?人存在的終極意義是什麼?」,來帶出一套明確、簡單、清晰、具體可操作的「生命經營系統」。 人生兩條路──生活的路與生命的路。生活的路追求食衣住行、功名富貴;生命的路追求平安喜樂、永恆的歸宿。我們這兩條路都要走。如果生活的路富有,而生命的路貧窮,則雖然豐衣足食卻不安空虛,這就掉入「窮得只剩下錢」的困境。這本書的價值在於為我們釐清這兩條路。 關於如何走好生活的路,我們的社會在這方面的好書,非常普遍,但關於如何走好生命的路,卻較不普遍。而這本書不僅為我們釐清生活與生命的分際,還為我們清楚解說如何走好生命的路。為了自己的幸福,非常值得一讀。 希望人人都能把握到真正的幸福,不要一生奮鬥下來,落得「只剩下帶不走的錢」,唯獨遺漏永不分離的「幸福的源頭」。 不要只剩下錢 相傳有一位旅居美國事業相當成功的女企業家,住在山邊風景優美的豪宅。有一天,女企業家接到一通很久沒有聯繫的高中好友的電話,說有事要到美國開會,想順道飛去看她。她非常高興,要求好友一定要多住幾天。屆時這位女企業家開了一部非常高級的車子去接機。 抵達家門時,果真是一棟氣派十足的豪華住宅,四周是一片翠綠寬廣的草坪,其間還有花園、網球場、以及游泳池 除了到機場接機的車子之外,車庫裡還有一部非常高級的汽車和一部跑車。豪宅裡面有十幾間空著的房間,任由這位好友選擇,每個房間裡面並且掛有高價的名畫. 安頓之後,這位好友問說家人呢?這時女企業家臉色一沉,說「我先生有外遇,很少回家這位好友為了緩頰,馬上問:「那孩子呢女企業家嘆口氣說:「孩子大了,有自己的理想,住在別的城市。」 接著嘆口氣說: 你不知道,我現在是『窮得只剩下錢』。」 人不是要拼經濟賺錢嗎?為什麼會窮得只剩下錢?人的需要是什麼? 簡單地說,人的需要有兩大項,一是「階段性」的需要,一是「終極性」的需要。能夠滿足這兩項需要的事物,如果以玻璃珠與珍珠來做為比喻,則玻璃珠滿足階段性的需要,珍珠滿足終極性的需要;前者會煙消雲散,後者則永不分離。 因此我們需要釐清什麼是「階段性」的需要,什麼是「終極性」的需要。 進一步說,為了釐清這兩項需要,我們需要追根究底了解到底「人是什麼」,「人生涵蓋什麼」,「玻璃珠是什麼」,「珍珠是什麼」。 我們不要一生只把握到一大堆的玻璃珠,卻把珍珠給遺漏了,那才是真正的貧窮。 本書就是針對這一點來寫「人生兩條路:『生活的幸福』不等於 『生命的幸福』,兩樣幸福我們都需要。」 「窮得只剩下錢」表達生活富有而生命卻貧窮;雖然豐衣足食,卻是不安空虛。 本書的貢獻在於指出生命要如何上路,如何把握到神,如何除去不安空虛,以及得到真正永恆的平安喜樂。 作者簡介 王陽明 牧師 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美國德州大學公共衛生學博士(主修醫療組織與管理),美國肯州路易維長老會神學院道學碩士與神學碩士。曾任彰化基督教醫院行政副院長,馬偕紀念醫院行政副院長,以及台灣大學醫學院兼任副教授。目前從事雙愛心禱事工。 .

死前會後悔的25件事

2010年10月26日
公開
54

死前會後悔的25件事 黃民 日本紓緩醫療專家大津秀一(Otsu Shuichi),他除了醫治病人的身體之外,還用心聆聽他們的心事,當他聽過超過1000位臨終者的心願後,發現他們心中有許多遺憾,他便將這些發現,撰寫成書《死前會後悔的25件事》(詹慕如譯、台灣天下文化2010年出版),這本書去年出版後,成為日本去年最暢銷書籍之一,受到日本社會廣泛討論,帶到許多人心靈巨大的震撼和提醒。 大津秀一醫生發現臨終者在臨死之前,大概會後悔下列的廿五件事(排列次序不是按照重要性): 1. 不重視健康 2. 沒有戒煙 3. 沒有表明醫療預設指示 4. 看不清治療的意義 5. 沒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6. 沒有實現夢想 7. 曾經為非作歹 8. 一輩子受感情操縱 9. 沒對他人體貼 10. 以為自己是最好的 11. 沒有決定如何處理遺產 12. 沒有計劃自己的葬禮 13. 沒有回故鄉 14. 沒有吃好吃的東西 15. 太全心工作,沒有培養興趣 16. 沒有到想去的地方旅行 17. 沒有見到想見的人 18. 沒有談過刻骨銘心的戀愛 19. 沒有結婚 20. 沒有生孩子 21. 沒讓孩子結婚 22. 沒有留下自己活過的證據 23. 無法超脫生死的問題 24. 不認識宗教信仰 25. 沒有對所愛的人說「謝謝」 筆者作為寧養/紓緩服務的同工,每天探訪及關懷不少臨終病患者,絕對認同大津秀一醫生的發現,許多臨終病患者不只是肉體上的煎熬,而心靈上的痛苦更加難受。在我接觸的院友中,或多或少都有些未完成的事,儘管程度不同,但大家都曾經後悔過。 快樂的人生,其實很簡單,就是活著時總是把每一天當作最後的一天而活,後悔自然比較少。如果我們想在離開世界之前,能夠說:「我已了無遺憾」,就要比一般人更早開始做準備,以求不留下遺憾。面對人生的態度,就是不留下問題,這樣,無論我們甚麼時候死去,都會盡量減少後悔的可能。 但願每一位兄姊能及早完成這些課題,設法預先做好準備,這樣,我們的人生就不會留下太多的後悔。 (作者為基督教靈實協會靈實寧養院主任院牧) (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10.10.19)

記住25條了,你就成熟了

2010年10月08日
公開
51

轉貼 記住25條了,你就成熟了 1、 遇到不想回答的問題 :直視對方的眼睛 ,微笑、 沈默 。 2 、走路抬頭挺胸,心情不好時,不想跟人招呼,點頭微笑,逕直走過 。 3 、請記得 :好朋友的定義是,你混的好,他打心眼裡為你開心,你混的不好,他由衷的為你著急 。 4 、做自己的決定 ,然後準備好承擔後果 。從一開始就提醒自己 ,世上沒有後悔藥吃, 而我永遠有個 B計劃。 5、 自己分內的事情 ,努力做到一百分 。 6 、接受自己不過是個"小小的我" ,但眼裡要能夠悅納"大大的世界" 。 7、 如果你真的喜歡一個人,就給他自由。如果他能回到你身邊,他就是你的,如果他沒有回來,那他也永遠不屬於你。 8 、不要試圖給自己找任何藉口,錯誤面前沒人愛聽那些藉口。 9 、不要隨意發脾氣,誰都不欠你的 。 10 、不說謊話 ,因為總有被拆穿的一天。 11 、別低估任何人。 12 、你沒那麼多觀眾 ,別那麼累 。 13、 過去的事情可以不忘記 ,但一定要放下。 14 、別人說的記在腦袋裡,而自己的, 則放在心裡。 15 、社會是有等級的, 很多事不公平, 別抱怨 ,因為沒有用 。 16 、你永遠沒有你自己想像中那麼重要 。 17 、錢能解決的問題統統不叫問題。 18 、無論何時說"我愛你",請真心實意, 無論何時說"對不起", 請看著對方的眼睛。 19、 永遠不要以貌取人,慢慢地說,但要迅速地想。 20 、找點時間,單獨呆會兒 。 21、 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 ,就是再喜歡也不行 ,要懂得放棄 。 22 、不要覺得是生活虧欠了你 ,其實是我做的努力不夠 。 23 、努力向前,再努力向前,再努力一下下,願望就會實現 ! 24 永遠沒有堅持到底的失敗,也不會有半途而廢的成功。 25 三人行必有我師,沒有人會比你弱,好學、上進的心態。多問問自己:"我努力了沒有?"。

五招收服孩子愛頂嘴

2010年09月13日
公開
48

五招收服孩子愛頂嘴 文�楊俐容 明明是好心提醒孩子多帶件衣服、交朋友要小心而已,孩子就覺得「你很囉嗦」。什麼樣的表達,才能讓孩子認同父母的關愛呢?請問楊老師:我孩子讀國中,對他說話,他常常假裝沒聽到,要不然就回嘴:「你很煩耶!」請問我該怎麼辦? 青少年愛頂嘴,常常是因為父母無法調整關愛;沒能順利轉型,就會嘮叨,孩子也會長不好。打個比方,你把幼苗種在栽培箱裡,結果它長大了,你還繼續放在栽培箱關照,它能不長歪嗎?你必須移開保護罩,讓它在自然環境裡茁壯,才能順利轉型。 舉個例子,現在許多孩子有過敏體質,父母經常提醒孩子不能吃冰。孩子還小時,只要父母不買,他就沒得吃。國中以後有辦法嗎?他下課去買冰,喝完再回來,你還真的不知道呢。父母不轉型肯定落得嘮叨之名。至於如何轉型?我提五招供大家參考: 第一,體認「嘮叨其實為自己」。 孩子日漸長大,同儕的影響愈來愈大,父母則逐漸式微,頂嘴就是不想被管那麼多。這很自然。可是對父母來說,就很痛苦。當你發現裡子漸失,卻還想贏得面子,就會嘮叨。這嘮叨,是試圖要拉住過去那個親子關係,留住那段甜蜜時光。 很多父母會說,「可就因為是你媽,我才講你。誰會像我那麼關心你?」父母對孩子的關愛,永遠都是孩子的需要;可是父母必須體認到,表達關愛,一次就夠了;一直講,是希望孩子聽你的。而這招,已經完全無效。 但也不需要賭氣收回關愛,一句話都不說。很多父母就這樣忍三天,不講;然後孩子覺得愧疚、害怕你不愛他,就設法找台階下;於是過了一段短暫蜜月期,接著你又開始嘮叨,孩子繼續頂嘴不耐。大多數家庭每天都上演這種戲碼。 孩子這麼大了,你說的道理他不會不懂。何況你教那麼多年了,他依然故我,你繼續老把戲,不嘗試換新招,怎麼會有效。 父母表達關愛,但要尊重青少年的獨立判斷跟自主行動。譬如說,天氣冷,你提醒孩子帶外套,孩子要不要帶,隨他。他自己冷了,下次就會注意;如果怎麼冷都無所謂,表示他體質好,你也不用煩惱。只要不至於產生嚴重後果的決定,你可以表達關懷,但一句就夠了,然後尊重他的獨立自主。如此,孩子感受到你的關懷,也明白你無意壓迫他,就不會頂嘴,也不會嫌你煩。 第二,默唸「孩子獨立真可喜」。 父母要常唸這個魔咒。記住這句話,就不會那麼難受。父母通常因為焦慮擔憂,所以要不停的關照孩子。也許孩子走的這條路不見得順,可能會出問題。但他在這個關卡願意嘗試追求獨立,將來才有辦法真的作主;若他一切順服你,等大了,該獨立還不獨立,你就累了。 第三,宣布「習慣調整慢慢來」。 愛也是一種習慣。孩子小時候,需要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好不容易習慣成自然,孩子卻長大了,父母又得改變習慣,這真是上天給父母的功課。你可以跟孩子說,「不好意思,我已經習慣了,畢竟這樣關照你十幾年了,突然要改,好難喔!」。 即使被稱為專家的我,好像頗能洞悉各個階段,該給孩子什麼樣的自由,但大女兒剛上大學時,我家也上演類似的故事。 大女兒高中時,因學校遠、功課重,夜自習結束,我總習慣打電話給她,確認她怎麼回家。大一剛開始她因為社團活動晚歸時,雖然是談過、許可的,但九點一到,我就會不自覺的奪命連環call。對這個年齡的青年真是干擾,她實在煩了,就問「是不放心;或者雖然答應,可是內心不希望她晚歸」。 我仔細想,其實很樂意給她自由的,為何時間到,就忍不住會打電話?後來我跟女兒說,「媽媽真的認為,而且很願意,只要趕上山區小巴最後一班回家,都沒問題。但媽媽已經習慣,九點還沒消息,就要打電話確認你的狀況,不好意思啊!」我說了需要一些時間來適應,也請她提醒我。一段時日之後,慢慢的,我不再急著打電話,也覺得輕鬆許多,不用時時掛念她幾時回家。 我認為要青少年了解父母的心,那父母就要學習用好的方式,坦誠的讓孩子知道你的狀況。父母只要能坦承,青少年其實還是很愛父母、很能包容父母的。甚至請孩子適時提醒自己;時間久了,就會成功轉型。轉型是需要時間的。 第四,牢記「有效規範的三要」。 成功管教的配方有五個元素:了解、接納、引導、規範與欣賞。不同年齡層,配方的元素比例不太一樣。孩子未成年之前,有些行為還是需要父母的引導和規範,以下三個要點供父母參考: (1)要以行動取代嘮叨。譬如孩子說好玩電腦的時限到了,他還沒關;你不要在遠遠的地方,隔空喊話嘮叨不停。跟他說時間到了,同時走到他身旁明確要求關機,用行動取代嘮叨。 (2)要善用客觀的事實資訊。孩子聽到的聲音不會只有父母的,他需要學會判斷。因此管教青春期的孩子,要引用更多客觀的事實資訊,而不是「我是你老媽(或老爸),所以要聽我的……」。 (3)要使用自然合理的行為後果。父母不做什麼也自然發生的後果叫做「自然的後果」。譬如不洗頭、不洗澡,身上就會臭,同學會排斥,這就是自然的後果。如果那個後果對孩子有意義、有用,那不勞你多說,孩子自然會改。你就讓這個自然後果去教他,比你直接管他有用得多。 又比方說,很多孩子考試常常粗心大意,少拿分。該得分沒得分,除非他已經放棄自己,或故意要考壞來氣你,每個孩子都會懊惱,這就是「自然後果」了。父母一罵「你就是粗心大意!」為了保住面子,孩子肯定反彈,「我哪有粗心,我都檢查五次了!」 這時,同理他的感受就好,「一不注意就掉了五分,你一定很懊惱!」這是表明你知道他面對自然後果的感受,也會讓孩子擁有下次想改進的動力。 問題是有些事情經不起自然後果,例如吸毒。這時就必須運用剛剛提到的「善用事實資訊」,讓他了解為什麼要規範。譬如說孩子晚歸、跟朋友出去,如果不讓家長明確知道跟哪些人去哪些地方做什麼等,家長就不能答應。換言之,如果違背這個規範,下次可能某些自由就要被限制,這叫做「合理的後果」。 我常碰到國高中生,說社團有事,要跟同學出去,或去同學家住,父母關切是去誰家,這是合理的要求。但孩子就不講,這時你可以引用事實資訊告訴他,因為現在毒品氾濫、社會新聞頻傳,雖然我願意給你自由,可是你至少要讓我知道去誰家。我要打個電話跟對方父母聯繫一下,謝謝對方,這樣比較禮貌,也確認對方父母確實知道。 也就是說,如果孩子不能遵循規範,一點也不願意妥協,後果就是不能去。合理的後果就是有選擇性,如果選擇這個,會有這樣的結果,你必須配合;如果你選擇那樣,就有另一個後果,你也要接受。 最後,切記「親子對談有四不」。 青少年最討厭的嘮叨有: (1)小事不要一提再提。父母要管大事,不重要的小事儘量讓孩子作主。 (2)不要翻舊帳。沒有人喜歡被揭瘡疤,這最容易引發青少年反彈。 (3)不要否定孩子。經常否定孩子的感受或想法,孩子就會更想頂嘴、堅持到底。 (4)不要引發孩子的罪惡感。譬如「你翅膀硬了,不需要爸媽了!」 孩子長大,父母要隨著調整。以上五招讓你親子關係升級、完全收服頂嘴。

哈佛管理世界中有這樣一篇小文

2010年08月16日
公開
57

哈佛管理世界中有這樣一篇小文 一:沉穩(1)不要隨便顯露你的情緒。(2)不要逢人就訴說你的困難和遭遇。(3)在徵詢別人的意見之前,自己先思考,但不要先講。(4)不要一有機會就嘮叨你的不滿。(5)重要的決定儘量有別人商量,最好隔一天再發佈。(6)講話不要有任何的慌張,走路也是。 二:細心(1)對身邊發生的事情,常思考它們的因果關係。(2)對做不到位的執行問題,要發掘它們的根本癥結。(3)對習以為常的做事方法,要有改進或優化的建議。(4)做什麼事情都要養成有條不紊和井然有序的習慣。(5)經常去找幾個別人看不出來的毛病或弊端。(6)自己要隨時隨地對有所不足的地方補位。 三:膽識(1)不要常用缺乏自信的詞句(2)不要常常反悔,輕易推翻已經決定的事。(3)在眾人爭執不休時,不要沒有主見。(4)整體氛圍低落時,你要樂觀、陽光!(5)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心,因為有人在看著你。(6)事情不順的時候,歇口氣,重新尋找突破口,就結束也要乾淨俐落。 四:大度(1)不要刻意把有可能是夥伴的人變成對手。(2)對別人的小過失、小錯誤不要斤斤計較。(3)在金錢上要大方,學習三施(財施、法施、無畏施)(4)不要有權力的傲慢和知識的偏見。(5)任何成果和成就都應和別人分享。(6)必須有人犧牲或奉獻的時候,自己走在前面。 五:誠信(1)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說,說了就努力做到。(2)虛的口號或標語不要常掛嘴上。(3)針對客戶提出的"不誠信"問題,拿出改善的方法。(4)停止一切"不道德"的手段。(5)耍弄小聰明,要不得!(6)計算一下產品或服務的誠信代價,那就是品牌成本。 六:擔當(1)檢討任何過失的時候,先從自身或自己人開始反省。(2)事項結束後,先審查過錯,再列述功勞。(3)認錯從上級開始,表功從下級啟動。(4)著手一個計畫,先將權責界定清楚,而且分配得當。

鳳信小主播-青少年媒體識讀營

2010年07月29日
公開
34

我是鳳信小主播-青少年媒體識讀營 各位同學!你曾經夢想過坐在主播檯前播報新聞嗎?你是否也好奇鳳信新聞裡的主播工作都在忙些甚麼呢?由鳳信有線電視與本館合作的主播營,將讓你更認識有線電視的生態,你的新聞播報畫面也有機會在鳳信有線電視播出喔! 指導單位:高雄縣政府 主辦單位:鳳信有線電視(股)公司 協辦單位:高雄縣婦幼青少年館 活動日期:99年7月28、29、30日 報名地點:高雄縣婦幼青少年館(高雄縣鳳山市光復路2段120號) 上課地點:高雄縣婦幼青少年館301會議室 活動對象:國小四年級至國中二年級 活動名額:每梯次50名(請勿重複報名) 報名方式: 1. 網路報名如果額滿,請電洽7466900分機245詢問是否仍有現場報名名額 2. 現場報名:請於開館時間至本館服務台 第一梯次99年7月28日(三)08:00-17:00 報名 第二梯次99年7月29日(四)08:00-17:00 報名 第三梯次99年7月30日(五)08:00-17:00 報名 瀏覽各梯次剩餘名額 報名費用:免費 活動內容:認識有線電視、表達技巧、攝影構圖、主播稿撰寫、採訪實習、小小新聞Live show 由於是免費參加的活動,我們也未收保證金,希望各位家長建立孩子「守信」的觀念,以免損失其他孩子的學習權力。 服務電話:7466900分機240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