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翔翔媽

敘事治療

2009年10月15日
課程講師:李淑靜 老師
「解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信念就是『權力』、『權威』

就像是老闆與部屬,或治療師與案主,往往是老闆要你怎麼做,你就照著去做,在「解構」的過程中,必須先把「權力關係」給丟掉,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未來比你好,那你就不要要求孩子遵守或依照你說的去做,因為那樣就會在「框架」中,無法跳脫傳統的思維,而孩子就會走同樣模式的路。


知識的絕對正確適用生命

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生命腳本,而「知識」是經驗累積而來的,不再相信知識的絕對論。例如:一個癌症末期的病人,依照知識來說,阿!他快要死了,但這卻不是絕對的,因為也有些人活了很多年。所以敘事是要把「制式化」給丟掉。

身、心、靈的學者有一個『混沌理論』,就是在造物者創造世界初期,動物、植物都自由發展,使得萬物及百花齊放,而現在的世界反而因為太過科技化、數位化,使人的頭腦受到限制。

例如:你這樣做應該對你比較好,但是應該並不是絕對正確的,所以一個孩子壞,一定有他的原因,每個人的背後都會有一個故事。

例如:在輔導一個兒童課業時,怎麼教他都記不住,問他為什麼?他說沒興趣。那對什麼有興趣?

有很多案主是非自願的個案,可能是父母或老師教他來的,但我們還是要將他們導正,其實他們不接受,是因為我們所輔導的東西不是他要的,所以他無法走到你要他走的路上,人生的路上往往走完之後才會有真正體驗的東西,也就是「重新架構」,說故事的人因為有過那樣的經驗,就會重新編寫人生的腳本。



何謂「內化」,何謂「外化」

何謂「內化」,把經驗分享出來,讓別人走入你的思維
何謂「外化」,先把結構內的東西放開,看到結構外的東西,(自己經驗外的思維)。

例如:去貓坑玩,去的時候走一條小路,回頭時卻從另一條路走。
內化的反應:阿!貓坑其實還有一條路比較好走啦。(以自己的經驗來說)

外化的反應:好刺激喔!那後來你怎麼做的?(以好奇的問法引導)



改寫生命腳本
今天要分享的是一篇童話故事,然而每個孩子看同一個故事的反應是不同的,在敘事裡要充滿「好奇」與「探索」,如果問:你怎麼這樣想呢?(皺著眉頭)

這樣的肢體語言不是好奇而是否定,肢體是「結構」的而不是「解構」的。但是在敘事中問,你這樣想好特別喔!你怎麼會這樣想阿?(眼睛發亮),在問句中沒有加入任何的價值觀,只是加了「好奇」與「探索」,故事的敘述與結論都是由案主自己編的,讓案主從故事中看到不同的角度,如此案主由其中的經驗而重新改寫生命腳本。
例如:有一個朋友得了憂鬱症,很不想去上班
Q:你明明不想上班,但你還是會去上班,你是怎麼說服自己的阿?(充滿好奇)

A:就是去,但是沒有笑容。

Q:那如果你不去又會怎樣?(探索)

A:會很焦慮的在家裡吧。

Q:如果你沒去,那同事呢?

A:很快樂,因為不用看我的情緒。

Q:那你覺得去和不去,哪一種比較好?

A:去上班

Q:真的,那你很會照顧自己喔

(因為憂鬱症的人都不太會照顧自己,他選擇上班是因為他考慮到他自己的感受)

第二天他去上班,雖然一樣不愛上班,但是他了解上班比較不會焦慮,所以敘事並不是直接建議她,「那你不要去上班好了」。

『好奇』與『探索』

分組活動:每三人一組,選一篇童話故事討論,以「很想好奇探索的是什麼?」「你為什麼會這麼想?」發生什麼事情的感受或,「如果不這樣做又會發生什麼事?」再這樣的過程就等於是創作一個新的故事。要把肯定句、否定句便成一個開放句,「是」「否」都是我所「認定」的。
A組分享-小紅帽的故事

一般人都看到大野狼的負面,但我是由正向去看,就覺得大野郎很機警, 也很會照顧自己,我覺得自己這幾年的經歷就很像大野狼。

淑靜老師:在敘事裡有一個很重要的技巧,就是「引喻」,例如他覺得自己很像一匹馬,每天到處奔走,就是在形容自己每天都很忙碌,所以會把自己與馬作連結。在兒童工作中,由時我們會發圖卡給孩子,讓他們選擇一張最像自己的圖案,這各圖案最好是差異性較大的,例如:有的孩子會選羊咩咩,一般人都會認為小羊是軟弱的、善良的、溫馴的,這樣想就可能覺得他不需要輔導,但是羊也可能是受害的。如果選骷摟頭的圖案,可能會讓你不敢問他,可能只是他媽媽有一個這種圖案的戒指,所以每個人背後的經驗是很不一樣的。
在後現代及敘事裡,就是要把緊張全部放開,

Q:「好特別喔!你怎麼會選這個圖案」(不能有訝異的表情)

「你喜歡他哪裡?」

A:因為他不會樣我一樣很多肉(可能他被別人嘲笑肉太多)

所以愈開放的問句,愈會有開放的答案進來。所以「引喻」在兒童治療中常用布偶、戲曲、繪本故事的角色,來投射與連結。
有兒童會說:「小紅帽很笨ㄟ,為什麼一個人走在森林裡,而且還穿紅衣服」,讓孩子自己去解讀,把故事中的「對」與「錯」拿掉,一般都覺得大野郎吃了奶奶很壞,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去看,這也是他的生存之道,否則他早就不存在了。
這裡對大野狼角色的「外化」:不再看牠吃人的部份,而是看他為什麼吃人的能量?看牠其他好的部份,就像我們人類吃漁一樣,對海龍王來說人類就很壞嗎?


B組-王子與椅子的故事

感想:覺得一個孩子被照顧的無微不至,而寵壞了,一旦遇到挫折的時候就會無法承受。
淑靜老師:可以問王子你怎麼作到的?
因為不是每一個人原來養尊處優,當環境變的很艱鉅時,寧能屈能伸,往往體驗的過程就是一個「能量」。如果有一個媽媽很無助的來求助,就可以問Q.如果你是那個國王,你的感覺如何?

Q.如果國王堅持又會怎樣?Q你覺得你像國王嗎?

這就是在敘事裡「引喻與發問」,從別人的經驗中內化。

建穎:現在的父母沒有按照孩子的發展而放手,像「直升機父母」,國中生去露營家長也都會跟著去,有很多30歲了也不工作,住在家裡讓父母養,所以孩子的承受挫折能力很差。

瓊華Q:有一個媽媽很無助,因為他兒子是追星族,都會ㄟ媽媽的錢去追星,因為我的朋友的一起去,追星對我很重要,不知道要如何運用敘事治療?而且協助案主時,有很多負擔,當情緒激動無法負擔時,可能影響自己的生活,又該怎麼辦?

麗麗:助人時要劃清界線,不要把別人的情緒變成自己的,只要讓對方感受到愛,有人關心他,當他紓發的過程中就能找到方法。
淑靜老師:剛開始作輔導的時候,分界線是「你是你,我是我」,在敘事裡我們可以做到「我是他,他也是我」,會覺得被打敗了,是因為結構太強,--你覺得很無聊,怎麼會去做這種事。在敘事裡會問到,你在生活中這種快樂的感覺,在你(從小到大)做其他事情也可以讓你有同樣的快樂?

敘事的故事是一段時間,而不是現在,所以要強調(從小到大)。



生命中的「本質」

要探討的是生命中的「本質」,因為它本質裡面是生命沒有意義的,所以他在找快樂,他覺得追星、電玩在感官上是很容易滿足的,我會說:「很棒,你找到了快樂,但是在他與媽媽爭錢的時候,也用掉很多的能量」,可以問他

Q:你覺得這些能量可以用幾年呢?

他可能說:等媽媽死了就有房子了,(所以他自己是有評估過的)。

敘事是要引導他沒有開發的部份,在本質裡他是沒有被愛,可以問
Q:你覺得明星對你淺淺一笑是什麼感覺?

A:他很愛我

Q:在你生命中是否有人也這樣對你笑過?

A:沒有

這個「沒有」是他自己真實的感覺,他認為的,不是我們看到的,我們可能會覺得媽媽一定有對你笑過,但重要的是當事人的感覺,可見那一笑對他很珍貴。所以故事要聽完,從問題中找到究竟出了什麼狀況,讓他知道好像除了追星外他還可以開發什麼,因為他看到你愛他,在「本質」只是需要「愛與關心」,但是在之前的十幾年,他是生活在沒有愛的狀況下,(他認同的狀況)。

在助人的過程中「愛心」是很重要的,但是要有技巧,因為如果說「我好愛你,所以你幫我做什麼…」,要求對方作什麼就會造成壓力,如果只是讓他感受愛,則他也會無條件的愛你。

在敘事裡沒有說治療師不能哭,但佛洛伊德理論就不能哭,因為會情感轉移,你投射太多情感所以會哭,但敘事裡是真情流露感動的哭,不是同情,當事人如果問你位什麼哭?一定要真實回答。我們有很多的情感,但是我們要回到他的現場,他的真實,你的真實就是想哭,也可以和案主分享,有些小孩很壞,他真的不知道怎麼追求快樂,為什麼他的父母沒有教過他怎麼尋找快樂的方式,例如常去戶外野外求生,觀察昆蟲,自然累積對生命的熱愛與尊重,愈長大愈清楚,要不斷體會的。

助人的工作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因人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