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蕓媽

轉載自跳舞有時彭蕙仙文章~心有戚戚焉啊

2009年07月20日
昨天的《娘家》劇情讓我看得百感交集。



話說向來是「乖乖牌」的彭建弘(李政穎飾,他演得真好!)因為種種現實考量(當然也許是當年舊情有了些許復燃), 和外遇對象、也就是過去的老情人劉安琪(江祖平飾)復合,妻子林麗芸(方馨飾)無法挽回丈夫的心,決定離家出走,心裡也有了離婚的打算。



建弘那位強勢的母親李春莉(朱慧珍飾)知道後死命狠批兒子,又搥又踢、又哭又打:「我怎麼會這麼命苦!」、「兒子做這種見笑事,我有什麼臉見親戚朋友?」、「你死死出去好了啦!」又一直跟媳婦道歉:「我對不起妳啦,妳要原諒媽媽啦!」鬧了一個鐘頭,把兒子趕出去,硬把本來想出走的媳婦留了下走。



雖說八點檔的連續劇本來就很會哭鬧,我也早已練得處變不驚,但是這一段卻看得我非常厭煩。煩的倒不是這這位婆婆的呼天搶地(是說朱慧珍也真的很會哭鬧啊),而是婆婆(長輩)的心態。




傳統型的父母常把兒女繫在褲腰帶上,把孩子當一輩子沒斷奶的嬰兒,名為關心實為干涉地不斷介入孩子的生活,不管孩子早已為人夫(妻)為人父(母),始終不肯放孩子自己做決定、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兒女就算做錯了決定又如何?那是他的人生。建弘的母親卻什麼都要處理,兒子外遇,她出面大吵大鬧,向媳婦賠不是,還要媳婦不要拋棄她,等等。



即使發生婚外情是不對的行為,我也不認為父母需要用這種方式介入──為什麼不給當事人一點空間、讓這對年輕夫妻自己想辦法去打開那個結、解決問題?



男人若變了心,八匹馬也拉不回來,女人可憐楚楚有時不過是自取其辱,若長輩介入,不斷把罪惡感用力壓在這個男人身上,只會讓他逃得更快。其實應該讓兩位當事人冷靜一點,至少不要一直指責男人(或者,出軌的那個人),給他一點時間用「正常」的方式過生活,不要天天吵鬧;如果他與外遇對象確實只是一時意亂情迷,時間久了,他們自然會分開,畢竟一時激情最後仍要通過現實生活的考驗;如果他們的確不是一時的意亂情迷,你又哭又鬧當然更沒有用。



長長的婚姻,少有人沒有犯過錯,婚姻出了狀況,家裡的長輩就氣勢汹汹地插手,通常這個婚姻是留不住的;或者,當事人為了避免被家人長輩責備,形式上勉強維持住了這個婚姻,骨子裡卻早已離心離德,結果婚姻也只是為了「做給人看」的,這樣真的有意義嗎?



有位朋友的先生出軌,她沒讓娘家父母知道,有苦寧願說給好友聽,也不跟父母講,理由就是因為她知道父母愛她又有威權,一旦知道女婿做這種事,一定「殺」到女兒家把女婿罵到臭頭,這樣只會讓他們夫妻關係更破裂而已,於事無補;「先生不會因為岳父岳母罵他就回頭愛我,反而看到我的家人就怕,更不想回家。」我覺得她真的是有智慧的人。



很多父母並不適合介入處理子女的婚姻問題,因為他們太情緒化,又很威權,常常話講不到三句,就訴諸個人感受、或是強要替當事人做決定。像建弘的老媽說的:「我怎麼這麼命苦生一個做出這種見笑事的兒子。」兒子的婚姻已入水深火熱,媽媽關心的其實還是自己,這媽媽看起來很愛兒子、媳婦,骨子裡,其實是自私。但是包藏在「愛」裡面,合理化一切的哭鬧眼淚,她一輩子也不知道自己有多自私。 



傳統價值勸合不勸離、以和為貴,也許出發點是好的,但有時很可能是流於鄉愿,無助於認清問題、並進而走出箝制。今早看報紙,看到一篇文章說某位女孩考上博士班後,父母卻大罵浪費錢,老爸認為女生總要嫁人,讀了那麼一身好學問,最後嫁給人家,還不是人家的,有什麼用,云云; 女孩回想去年哥哥考上博士班時,爸媽高興的請了一桌子客人慶祝,但自己考上博士班(而且還是「台北的第一學府」),父母卻是這種態度,不禁傷心地找人訴苦;被她訴苦的人則告訴她,其實她的父母只是因為擔心她讀博士班會太辛苦了,捨不得她吃苦才會這麼講;女孩聽了「豁然開朗」。



這篇文章同樣讓我讀得感慨。女孩的父母到底為什麼會用這麼不同的態度對待考上博士班的兒子和女兒,實情我不知,但從文章中的敘述讀來,這對父母重男輕女的可能性確實很高,為什麼勸她的人要逃避現實呢?天底下就是有很多重男輕女的父母,身為這種父母的孩子(尤其是女兒),要學習的是穿越父母自己都穿越不了的迷障,愛自己,重視自己,肯定自己,學習不要被父母的價值觀和態度給摧毀了;並且體認到父母也是軟弱的人,他們也可能不夠認識自己、不知道自己也會有錯誤的觀念;學習饒恕父母,並且看到他們在其他事情上依然愛你的事實。



努力學習著不要執著於父母做錯的一面,卻並不是阿 Q 地告訴自己沒有這種事,老爸老媽絕對不會這麼想,之類的。粉飾太平的結果可能讓父母一輩子都沒有機會知道自己想錯了、做錯了,也就沒有機會去改正自己的行為。



於是,一輩子,孩子都有心結;一輩子,父母始終不知道自己就是造成兒女人生不快樂的人。多少父母(尤其是上一代)一旦做了父母,人生就停止學習停止成長,因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他們沒有機會認識到自己的軟弱錯誤,沒有機會讓自己在父母這個角色上更成熟、更有智慧。



部分傳統型父母有無所不用其極介入孩子生活的威權,再加上處理事情的態度幼稚,我會建議,有這種父母的成年孩子,人生重要的事還是少讓父母知道的好,或者報喜少報憂,因為聽到憂,父母通常也並沒有能力幫你解決問題,他的關心擔心往往只是增添你的煩惱。人生的事,自己去面對吧,即使碰撞得頭破血流,那也是自己的人生,也是成長的過程。有些父母不願意放手讓孩子跌倒,又自以為可以幫孩子阻絕一切跌倒的機會,所以孩子到了四十歲、五十歲,婚姻出問題,工作有困難,他都不知道自己才是那個該負責的人。



如果你已是個成年人,應該要懂得抗拒繼續被父母照顧、影響和控制、主導的生活模式;很多人厭惡父母事事介入卻又享受被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甚至在經濟上依靠父母的接濟 ── 走不出這種舒適圈,走不出慣性依賴,就別想走出父母無時無刻不在你的人生出現的圈套。矛盾和痛苦常常是自找的,天下很少有父母可以一方面把孩子當個沒有生活能力的小 baby 般照顧,但一方面又懂得要尊重孩子是個大人、放手讓他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老媽在你的人生出多少力,她就會在你的人生發多少言。是你的懶惰因循邀請了她,讓她無所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