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meg

父母教育態度如何影響兒童行為

2006年11月01日
父母教育態度如何影響兒童行為 (本文轉載自《社會團體工作與親職教育》,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日本田中教育研究所教育相談部的品川孝子在《親子關係》一書中,對父母親的教育態度如何影響兒童行為有所論述。他將複雜的親子互動關係整理為一般性的知識,把父母的教育態度分為七類:拒絕型、溺愛型、過度保護型、嚴格型(權威型)、期待型、矛盾型、不一致型等,有時有的父母會單獨表現一類態度,但有時亦會同時表現二、三種態度。本文將再加上筆者整合的通融型,逐一說明這八類態度,並描述孩子在父母不同的教育態度下會有何種行為產生。

一、拒絕型:
『父母的態度』
拒絕型的父母較常表現的態度有忽視、丟棄、否定、處罰及虐待、威脅恐嚇.屈辱等。

*忽視
 安全感對孩子而言是最重要的。當父母採忽視的態度時,最容易動搖孩子的 安全感。忽視的態度亦有輕重之分。
「輕」: 係指父母通常聽不到孩子所說的話,不關心孩子四肢及衣著的髒污,對孩子感興趣的事則興趣缺缺、漠不關心。
「重」: 則是置孩子隻身於陌生處等待父母,將孩子單獨留在髒亂的家中,不顧其飲食而在外流連忘返,出外應酬時將孩子單獨留在家裡。不論忽視的程度是輕是重,皆易造成孩子情緒的不穩定。會讓孩子不易養成飲食、排泄、睡眠、清潔、穿脫衣服等基本習慣,不易與朋友協調,而且也較不易學習社會性習慣。

*丟棄
 對孩子而言,與父母分開是一件痛苦之事,但成人卻不太明瞭,而孩子又無法(或不易)向父母傳達此等感受。常見到只想依偎在父母身邊,而不願與其他小朋友玩的孩子,或是父母若不留在幼稚園陪讀就不上學的情形,這是表示孩子對分離會感到痛苦。丟棄又可分為「行動上」實質的丟棄,以及將孩子留在身邊卻不時以「處罰式或口頭上」予以丟棄這兩種對待方式。

*實質的丟棄
 將孩子趕出家門、廿四小時托嬰、未達適合離家年齡便將孩子寄宿他人住處或學校。表面上父母是關心孩子,但在孩子實際的感受中,認為父母只在乎自己的方便與否。

*處罰性的丟棄
 將孩子關在廁所、門外、陽台等處,不時在口頭上表示要丟棄孩子,如:不乖就丟掉你、不乖我就不回來、或我討厭跟不乖的小孩在一起等。這裡並不意否定讓孩子獨處能建立其自主性的觀念,而是鼓勵父母若在日常生活中能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孩子必然能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