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樺媽Karen

發燒的應變守則 *轉貼

2005年01月20日
爸媽放輕鬆
  面對發燒的正確態度,是把發燒當作一種警訊,就如烽火臺點燃,只是告訴我們敵人來
犯一樣,必須找到引起發燒的病因對症下藥,才能釜底抽薪,不再發燒。
寶貝育兒房
  兩歲的芳芳夜裡突然哭了。先是發冷打顫,之後開始發燒,沒多久肛溫就升到39℃,芳
芳的爸媽非常擔心,趕緊塞一顆退燒栓劑,可是半小時過去了,體溫仍然繼續升高到40℃,
爸媽情急之下又塞一劑,結果一小時後,芳芳大量出汗,燒退得又猛又快,手腳發冷,肛溫
量起來只有36℃,爸媽只好用毯子裹住她保暖,才漸漸回復正常體溫。就這樣折騰一晚上,
忽熱忽冷簡直像洗三溫暖。第二天一早,爸媽帶著芳芳去找熟識的小兒科醫師,提出一串問
題:為什麼孩子容易夜間發燒?發燒前為何發冷打顫?發燒真的會燒壞腦子嗎?退燒藥什麼
時候才能用?如果退燒過度,會有危險嗎?

丁醫師門診室
  孩子發燒,是所有父母都會面臨的狀況,芳芳的爸媽所提出的疑問,的確是父母最關心
、最想知道的問題。兒科門診的病人,約有三分之一是因為發燒來看病的。有關發燒的迷思
和誤解很多,使得大家無所適從。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了解發燒的來龍去脈,以及正確的處理
方法。

一、為什麼會發燒?
  人體的下視丘有一個體溫調節中樞,作用就像冷氣機的設定溫度,正常的時候,嬰幼兒
設定的溫度比成人稍高,所以台語俚語說「囡仔屁股三斗火」很傳神,嬰幼兒肛溫大約
在攝氏37.5℃,上下變動1度左右。成人和較大兒童口溫大約攝氏36.8℃,上下變動0.5
度。
  人體感染病原,引起白血球反應,產生「熱素」,就會刺激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當
設定溫度被調到39℃時,身體藉著肌肉打顫收縮產熱,或者減少出汗散熱,將體溫提升到39
℃為止。所以發燒前,可能會發冷發抖,再突然高燒,某些細菌毒素,這種現象特別明顯。

二、為何發燒大都在半夜?
  許多父母可能觀察到,孩子容易在夜間發高燒。這是因為嬰幼兒身體含水比例較成
人高,只要輕度缺水就影響散熱,容易發燒。孩子生病的時候,體力變差,睡得久。夜
間長時間不進食喝水,體溫當然升高。

三、發燒真的會燒壞腦子嗎?
  錯!其實發高燒本身,是不會讓「腦筋變壞、智能變差」的,以往有這樣的誤解,是因
為醫療知識尚未普及,發高燒背後的原因沒有區分清楚。事實上,只有腦炎、腦膜炎等腦質
本身受疾病破壞,才會傷及智能或感官機能,而非發燒把人燒笨、燒聾了。嬰幼兒體溫控制
中樞穩定性不如成人,輕度的病毒感染也可能高燒40℃,發燒時家長只要知道如何處理,診
斷病因應該交給專業的醫師,不必過份憂心。
  根據統計,不論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發燒,體溫很少超過41℃,如果超過這個溫度,罹患
細菌性腦膜炎或敗血症的可能性比較高,應特別警覺。至於腦細胞所能耐受的高溫極限,可
能必須到41.7℃,細胞蛋白質才會因高溫變質,造成不可回復的損傷,這種極端的高溫,很
少伴隨疾病發生,臨床上唯有對麻醉過敏,引起惡性發燒,才可能達到如此高溫。

四、退燒有必要嗎?
  就因為發燒本身不至於傷害孩子,所以退燒是否必要,長久以來一直有爭議。主張不必
退燒的學者認為,發燒是一種正常的免疫反應,可以幫助白血球抵抗細菌。發燒的型態可以
幫助診斷病因,一味退燒反而誤導。
  但是有更多的醫師和學者贊成適度的退燒。因為發燒會增加新陳代謝,造成內在的消耗
,病人頭痛,倦怠,心跳加速,非常不舒服。嬰幼兒容易脫水,發燒造成水份蒸發,更是惡
性循環。八歲以下的孩子,熱性痙攣的比例較高,放任高燒,引起繼發的傷害是不必要
的。

五、必學應變守則 ── 如何正確使用退燒藥?
◎ 家中常備退燒藥
  家有0∼6歲幼兒的父母,都必須常備退燒藥,以因應不時之需,免得臨時半夜發燒束手
無策。退燒藥的使用也有技巧和原則,何時用、怎樣用,平時宜有正確觀念,才不會效果不
佳或甚至退燒失控。建議家長固定使用一種,熟悉它的用法,最安全。
◎ 了解退燒藥的特性
  退燒藥有水劑、錠劑、栓劑和針劑。一般以水劑較溫和,最普遍使用的是普拿疼糖漿。
阿斯匹靈錠劑退燒效果也好,但某些特定的病毒感染(例如:水痘或流感),阿斯匹靈可能
引發雷氏症候群,因此原則上不建議兒科的小病人使用阿斯匹靈。栓劑用來塞肛門,由直腸
吸收,效果快速,小孩半夜發燒或拒絕吃藥時也能退燒,非常方便,但用量寧取少量,密集
使用容易退燒過度(一般應相隔四小時),體溫陡降,或是反覆刺激肛門,造成腹瀉。
打退燒針,是最不安全的,有的孩子甚至過敏休克。退燒的方法很多,一定可以降溫,
不必一時心急,因小失大。
◎ 退燒三步驟
˙第一步 當嬰幼兒中心溫度(肛溫或耳溫)超過攝氏38.5℃,就可以使用退燒藥水或栓劑
,每次只用一種,劑量以體重計算,通常退燒藥水一次劑量為體重的一半,例如10公斤,給
5㏄藥水。退燒栓劑10公斤以下使用半粒,體重超過10公斤才用一粒(詳見藥袋上的說明)

˙第二步 使用同時,配合冰枕,觀察半小時,再量一次體溫。
˙第三步 如果未降,加上溫水(約30∼33℃)擦洗身體。

六、面對發燒,應有哪些正確觀念?
˙觀念1:發燒不是病,只是一種現象,代表體溫控制中樞失調了。當人體感染病原時,大
量喝水是預防發燒的最好方法。
˙觀念2:嬰幼兒平時喝奶完,就應習慣喝一些開水,因為漱口有清潔作用,避免蛀牙和口
腔念珠菌滋生,而且養成喝水的好習慣,在生病的時候才不容易脫水和發燒。
˙觀念3:每個幼兒的家庭都應常備體溫計和退燒藥。肛溫表和耳溫計測得的是中心溫度,
比較準確,耳溫槍使用快速且方便,但品牌良莠不齊,或者測量方法不正確都可能有誤差,
適合用來篩檢,高燒的情況仍應用肛溫表確認(時下常用的耳溫槍,要記得檢查電池是否充
足,測溫頭的耳套應注意隨時更換)。
˙觀念4:發燒持續的天數,比溫度的高低更重要。輕度的病毒感染,幼兒也可能燒到40℃
,只要不持續超過三天,並不奇怪。但是越大的孩子發高燒,或任何年齡小孩發燒持續超過
三天以上,即需要檢驗白血球,查明是否併發其他問題,不可掉以輕心。
˙觀念5:診斷發燒的原因,需要專業判斷,發燒退了,仍應去找醫師查明原因,特別是新
生兒和六個月以下的嬰兒,敗血症往往只呈現體溫不穩或過低,千萬不可以為燒退就沒事了


給父母的貼心話
  若不慎重疊使用過多退燒藥,有可能使體溫下降過速,造成四肢冰冷或發抖,此時改用
毛毯保溫或熱水袋保暖,體溫就會自然回升,不必再用其他藥物。這種失控的退燒,基本上
不會對孩子造成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