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樺媽Karen

轉貼商週-我的哈佛孩子

2005年09月26日
一個台商父親,為了培育下一代,舉家移民美國20年,他失去公司上市的機會,卻得到一個哈佛子弟——這是全世界5千萬個高中畢業生,競逐的1,650個機會。

文/陳雅玲

Harvard is you. Welcome to Harvard Nation!"(歡迎來到哈佛國度!)

九月十一日,美國東岸最宜人的季節。下午三點的陽光,斜射過一棵棵超過兩百歲高齡的美洲榆,在草坪上映照出濃淡不一的團團綠蔭。白色的教堂尖塔,在耀目陽光下,像皚皚白雪,也像聖潔的真理,以標竿之姿,指引著哈佛學子。

尖塔的下方,正是今年進入哈佛大學的新鮮人。在這一大片由紀念教堂、圖書館、大學樓等建築共同圍繞的草坪廣場上,排列了幾千張椅子——一千六百五十位新生與他們的家人們,正以飛揚難抑的心情,迎接這人生很珍貴的一刻—— 參加哈佛大學開學典禮。

穿著「哈佛紅」校服的鼓號樂隊,吹奏著旋律奮昂的進行曲,大步進入典禮會場。「爸爸,後面!」一句標準國語——席間一個身穿藍色襯衫的大男孩,提醒他專注著錄影的父親,別擋住了樂隊去路。

他是台灣小孩?沒錯,這個大男孩,叫楊程鈞。他與畢業自新竹實驗中學的盧卓民,都是今年打敗全世界五千萬名高中畢業生,申請到哈佛大學的台灣孩子。

哈佛,是全美國,也是全世界第一流大學。根據哈佛大學統計,今年共有二萬二千七百九十六名美國和世界各國最優秀的學生,申請進入哈佛大學部。這群申請者有多優秀?別的不說,端看入學的基本門檻SAT(英、數兩科學業成就測驗)分數,就有五七%,約一萬三千名申請人,分數高達一千四百分以上(滿分一千六百分);更有一四%,也就是三千二百位的申請者,是高中畢業典禮致答辭的畢業生代表。

獲得「提前入學許可」的楊程鈞,自然是箇中好手。在申請資料上,他的SAT考了一千五百九十分,(只差十分滿分)、在校平均成績GPA四•六六分(四分為滿分,但特別困難課程滿分為五分)。而且,他入圍過美國奧林比亞高中生物代表隊決選、美國科學研究院高中生研習營、美國英特爾獎入圍初選、西屋獎入圍初選、伊利諾州年輕科學與人文獎第一名、美國中西部中文識字賽冠軍、美國高中拉丁文比賽三次金牌……,及美國童子軍最高榮譽—— 老鷹勳章。

即便有這麼輝煌的紀錄,沒收到入學通知以前,誰也不敢說,自己一定能進哈佛。因為,他要進去的是哈佛,一所比美國建國歷史還久、曾經出過七位美國總統、五十七位「富比世五百大企業」執行長的世界第一學府。

記得那是去年十二月十七日,哈佛大學寄發「提早錄取」通知e-mail的晚上,從事衛浴五金製造、貿易的楊鴻銘,正與台灣的妹婿通電話,討論公司業務。門被敲開,他看見兒子楊程鈞笑盈盈地把一張列印出來的紙,放在他桌上。

「我很高興通知您,入學委員會已經准予入學……」他瞄了一眼,力持鎮定,跟妹婿提了一句:「David申請到哈佛了,」繼續把事情交代完。等兒子衝上樓通知媽媽這個好消息,再下樓回到他身邊,他才伸出一隻手,把兒子緊緊摟住。別過一邊的臉,眼睛、鼻子早已酸熱一片。

那是積壓了多久的目標、期待與渴望啊!

帶他千里移民:落腳最適合孩子成長的城市

出身台灣鹿港鄉下的楊鴻銘,一九七五年從中興大學經濟系畢業。他的家鄉彰化頂番婆,是台灣衛浴五金的群聚重鎮,許多小工廠林立。他經營的台灣唯楊公司(建廠後改名唯勝),在一九八○年代年營業額約有一千萬美元,是台灣當年衛浴五金前五大貿易商之一。

一九八五年,楊鴻銘一方面為就近拓展市場,一方面為下一代找一個更好的教育環境,夫妻倆決定移民到美國芝加哥附近的瑞柏市。

瑞柏市曾被USA Today評為全美最適合小孩成長的城市,有全國第一名的圖書館、多科評鑑名列全國前百分之一的「北區高中」,距離芝加哥博物館、科學館、水族館都很近。加上附近高科技公司林立,如朗訊的研發中心、美國國家能源實驗室……,居民水準高,種族多元,加上位處美國中部,他出差到東、西岸都方便,便決定在此落腳定居。

這位中小企業主如何培養出哈佛子弟?回想起來,楊鴻銘夫妻認為,移民美國的大方向基本上是對的。楊程鈞本身就資優,在美國的課程是更有彈性的個人化學習,課程內容充滿創意。在成長過程中,楊鴻銘又藉由十二年的童軍活動,訓練出孩子的毅力與自我驅策力,這兩項特質,不但使楊程鈞拿到哈佛門票,更是他人生最珍貴的資產。

給他資優教育:自幼念到高中始終勤學不輟

在老師、校長眼中,楊程鈞確實是非常特別的學生。

「David是三千位學生中,少數有自信隨時找我溝通,提建議的學生,我認為這種關係也是老師所希望的。」校長Truemper認為楊程鈞因此可以得到學校最多的機會與資源。「以他的成熟度,我相信他到哈佛一樣可以很成功。」

「他會找困難的科目挑戰,不在乎因此可能影響成績。他畢業成績是全校第二名,差第一名○•○○六分。但是申請上哈佛的是他,不是別人。」生物老師Champion認為,楊程鈞不是某一科好,而是每一科都好,他搜索枯腸,表示英文中,沒有一個字可以形容這樣全方位的孩子,只用total package來形容他。「他不會被打倒,refresh everyday。他的自我動力很強,不是為了父母、老師學習,而是為了滿足自己。」

楊程鈞確實非常用功,「每天沒有超過半夜一點以前睡的,而且第二天早上六點五十分就到學校,參加數學代表隊訓練。」楊鴻銘夫婦擔心他身體累壞了,曾勸他少修一些大學先修課,結果「David 只有叫我們不要為他操心。」

要上哈佛,跟全世界最優秀的孩子,一起競逐區區一千六百五十個名額,真的要很拚。楊程鈞自我驅策的動力,究竟從何而來?

給他童軍訓練:從合作領導中學會挑戰自我

身為企業主,楊鴻銘很早就體認到,孩子未來不能只有成績好。「我們雖然是少數民族,但是也可以很傑出啊,」媽媽林玉葉說,很多早期留學生,專業能力很好,但因為缺乏領導能力,無法融入美國社會,影響了在事業上的發展,「我們不希望孩子受到這方面不利的影響。」因此,從幼稚園開始,他們就全力支持孩子參加童軍活動。

林玉葉記得,有一次露營週五出發。丈夫晚上才飛回美國,儘管還處於日夜顛倒的時差狀態,第二天硬是撐著身子,開五、六個小時的車去跟他們會合,然後「去睡在硬梆梆的草地上。」不善戶外活動的楊鴻銘,去了也只是陪在一旁,幫忙拍照、開車、運送東西。但是他出現了,孩子就不會有「沒有爸爸」的感覺。

此外,為了童子軍「家庭生活」課程,楊鴻銘還得陪孩子做親子散步、一起看歌劇、一起做家庭旅遊計畫……。為了完成「世界公民」這項課程,楊鴻銘也經常和兒子討論國際貿易、外匯、關稅、自由貿易、國際競爭如何影響國家和社區等問題。

十二年的童軍生涯,讓楊家兩個孩子學會合作、領導,更培養了他們挑戰自我的膽識與勇氣。擁有這些人格特質,就擁有了一塊成功人生的敲門磚。像美國甘迺迪、柯林頓、布希和福特總統等等,都是童子軍出身。

給他台灣讀書經驗:成功克服挫折化作驅策力

看起來,楊程鈞是在十歲的時候,就找到驅策自己的強大動力。

心理學家科溫頓(Martin Covington)認為,孩子若會自我激勵,期望出人頭地,自然就會訂定高目標,驅策自己努力達成。

他的研究發現,孩子在認識「努力、能力與成功」三者關係的過程,會歷經幾個認知階段。在第一個學齡前階段,孩子還在建立對實體世界的瞭解,多半不能瞭解抽象的概念,只是天真的認為自己無所不能。

但進入到第二階段,也就是六歲到十歲時,孩子開始能夠理解抽象概念,也可以在大人的說明下,瞭解成功需要兩項因素:努力與能力,要成功就一定要努力。

進入第三個階段,也就是十歲以上後,孩子將開始遭遇較多的受挫經驗,他們慢慢知道,努力也不一定會成功,甚至最後會放棄努力。

但是並非所有孩子都會有這樣的過程,仍有許多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後,對學習的熱忱依舊不減。關鍵,就在十歲以前養成勤學的習慣與態度。一旦十歲之前,父母形塑這個模子,孩子日後追求卓越的自我驅動力就會形成。接下來就是協助他克服挫折的功課。

事實上,許多美國心理學家也發現,亞洲學生學業成績普遍高於其他族裔,就是因為亞洲父母為孩子的學業設立了較高的標準;孩子也會把父母的期望,內化為自己的求學態度。

楊程鈞十歲以前,已擁有正向學習態度的第一步。但是突然回到台灣讀小學,在一個陌生環境裡,容易感到無助,如果受挫情況不斷累積又沒有處理,心理學家班都拉所說的的「自我效能」感就會慢慢降低,自信心變得不足,面對事情採取容易放棄的態度。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時刻。幸而,媽媽林玉葉一如在美國一般,勤於與老師溝通,一直從旁支持、陪伴。楊程鈞終於克服這個巨大的壓力,爭取到最好的成績,更加強化了「努力就會成功」的自信心。這就是他未來自我驅策最重要的動力來源。

他的高中老師、校長都強調,他們看過很多天賦很高的孩子,但是因為沒有勤學的態度和習慣,並沒有特別突出的表現;楊程鈞卻一直自我挑戰,努力不懈。「他沒有浪費他的天賦。他的努力,強化了他的天賦。」

人生,得與失,該怎麼算清楚、算得漂亮?在事業上,楊鴻銘失去成為上市公司企業主的機會,但兒子卻因此贏得進入世界一流學府的機會。對楊鴻銘,人生縱有遺憾,也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