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妮&萱的媽

轉貼--異位性皮膚炎

2006年10月13日
(1) ~ 異位性皮膚炎的藥物治療


治療異位性皮膚炎,往往是病童 、 家長 、 和醫師之間最難解決的課題 。難以忍耐的癢感 ,常造成病童在晚上睡不著覺,白天上課打瞌睡,成績和情緒也因此受到影響 。家長也覺得心疼 ,但卻礙於擔心藥物的副作用是否會影響小寶貝的生長發育和器官負擔,而對疾病的藥物治療有所卻步,反而加速疾病的惡化 。在此提出幾項關於異位性皮膚炎的口服以及局部塗抹藥物治療。

一 、 口服藥物

抗組織胺 ~
能夠有效 控制搔癢 ,並且相當安全,對於重要器官以及生長發育的影響非常小,是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治療藥物 。 有些孩子甚至必須 長期服藥 ,再 逐漸減少藥量 才能有好的控制 。 在治療上醫師最常碰到的問題就是家長不給孩子吃藥,只是不斷擦藥膏,反而對皮膚造成種負擔。
抗生素 ~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很容易受到 葡萄球菌 與 ?疹病毒 的感染。有研究顯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表面有較多的葡萄球菌落數,且 菌落數的增加 和 皮膚炎的惡化 有顯著的相關。在臨床上也發現,適度的使用一些抗菌物質搭配原有的藥物治療,可以有效減低皮膚表面的葡萄球菌落數,使得異位性皮膚炎獲得較佳的控制。
類固醇 ~ 只用於嚴重的急性期,會有快速的改善 ; 長期使用副作用大
二 、 局部塗抹藥物

外用藥膏以 類固醇類藥膏 為主,藥膏的強弱會因皮膚問題的 嚴重度 ,患者 年齡 ,病灶 部位 之不同而調整,請依醫師指示使用。有些家長不敢使用類固醇類藥膏的觀念是錯誤的,反而會延誤病情;有些家長則是自行買藥,根本不知藥物的強弱及使用方法,反而擦出許多後遺症。類固醇藥膏與抗組織胺為目前醫師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兩大武器,這兩種藥都有相同的缺點:病人用了一段時間後藥效會逐漸減弱,藥理學上稱為「 耐受性 」 “tolerance” 。

一旦藥物的耐受性出現,醫師就得考慮換藥。

** 使用類固醇時…你一定要知道的

依醫師指示使用藥膏,不要塗超過建議的次數。藥膏每次塗的量不要太多,擦藥後,皮膚上不能看到白白的藥膏痕跡。
濕疹很厲害的地方要擦強一點的類固醇藥膏來控制病情,反之濕疹較輕的地方所擦的藥膏強度就要挑弱一點的。由於類固醇的強度越強越容易產生皮膚萎縮,所以高強度的藥膏不可使用太久,一旦病情控制下來後就要趕快換成弱一點的藥膏,不要貪圖藥膏的效果好捨不得換藥 。
長期擦類固醇藥膏可導致皮膚萎縮,當濕疹醫好後就須要把類固醇藥膏停下來,單獨使用保養品來保養皮膚。
冬天皮膚乾燥的時候藥膏要挑油一點的,反之夏天皮膚較油的時候則要挑不油的藥膏。
擦類固醇藥膏要有恆心,該擦的時候一定要擦,且一定要擦到濕疹好了為止。不要濕疹好一點就不擦藥,等惡化了又急急忙忙找藥來擦,這樣永遠沒辦法把濕疹醫好。
絕對不要 天天使用 類固醇藥膏 來 預防 異位性皮膚炎復發或 當成保養品 來使用,一天擦很多次,如此效果不會更好,不僅浪費藥膏,還增加藥膏對皮膚的副作用。
覺得皮膚很乾燥,應擦保養品而不是擦類固醇藥膏。
異位性皮膚炎使用類固醇藥膏來醫治是一種 治標不治本 的方法,且所有的藥均有副作用,長期依賴藥物必會使身體蒙受藥物的副作用。所以異位性皮膚炎最重要的治療原則為 避免會讓疾病惡化的因素 。
• 局部塗抹的免疫抑制劑 (Tacrolimus & Pimecrolmus) ~

這是免於長期使用類固醇,所使用的塗抹替代品。藥物藉著 抑制 T 淋巴球 的反應,而達到治療的目的。使用藥物初期會出現 1~2 週的灼熱搔癢刺激。對於 輕、中度 的異位性皮膚炎病患有相當好的療效。異位性皮膚炎的徵候與症狀消失時, 仍須繼續治療一週後 ,即可停藥。

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除了常見的口服及塗抹藥物治療以外,還包括另外的非藥物治療 。 可以減低因藥物治療所引發的副作用及耐受性的缺點 。

紫外線光照治療 ~
用紫外線照射皮膚來治療皮膚炎 ( 好像曬太陽一樣 ) 。早期的 UVB 與 UVA/UVB 混合紫外線光療 已被證實對異位性皮膚炎有療效。 窄波段 UVB (311 奈米 ) 紫外線光療副作用較少,使用上效果也不錯。但唯一的缺點是 每隔 2-3 天 要跑一趟醫院照光,需要照十幾次 ( 三個月 ) 以上才有效果。
行為療法 ~
主要的特點是要改變病患對癢所產生的行為,減少因搔抓造成的角質層破壞以及其後的一連串免疫反應,因此適用於 較大 的小孩。 目的在打破“ 癢 ” a “ 搔抓 ” a “ 引發濕疹病灶 ” 這種惡性循環。但是要注意的是,改變 這種行為並 不是 說要家長 宣佈禁止 一切所有的抓癢舉動,或要求不能抓, 否則就要 接受處罰 。可以從下列步驟,逐一著手
第一個步驟 ~ 記錄

要病患每天用計數器來記錄抓癢的時間及次數,要逐次記錄在一張紙上,而不是到晚上睡覺前才回想當日抓癢的總次數。用意在於提醒病患抓癢次數的多寡,提示他這個不自覺的動作,變成一個自覺的動作。
有了記錄,可以用來了解病情,可以用來 追蹤病情 。有了記錄,也可以用來檢查什麼情況比較會引起癢感的出現 ( 尤其 心理因素 或者壓力因素 ) ,從而輔助 情緒控制 。
第二個步驟 ~ 改變抓癢的方式

正常的皮膚一旦經過長期搔抓,上皮開始 增厚、粗糙,水分喪失 增加,使皮膚變得更為乾燥。乾燥的皮膚癢感愈是增加,愈是引起搔抓,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一般人抓癢的方法就是反覆搔抓。我們是要病患覺得癢感出現時,手部握拳並且數到 30 ,然後再用手捏住最癢的地方,直到不癢為止。用以降低因搔抓造成的皮膚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