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妮&萱的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六十秒鐘媽媽息怒紀律法則

2008年10月03日
公開
40

六十秒鐘媽媽息怒紀律法則 60秒之前,孩子第N次犯錯;   60秒之內,聽不到哭鬧,聞不到硝煙;60秒之後,媽媽不再生氣,孩子乖乖聽話,這是個魔法嗎?   不,這只是我們送給媽媽們的一個管孩子的好辦法。   兩歲的兒子用你的口紅在牆上畫了比武的小人兒;在你第五次重申“今天不許吃巧克力”之後,4歲的女兒依舊掀開了她的糖盒子;你在孩子5歲生日那天發現他學會了撒謊……“那一個瞬間,覺得自己肺都快炸了!”我的朋友這樣描述她當時的感受。和她一樣,很多母親的第一反應是雷霆大怒,而發作之後的結果往往是媽媽筋疲力盡,孩子無比委屈,最後兩個人抱在一起,都哭得很傷心。然後呢?然後就是你懊悔、道歉,第101次下決心——要鎮定,對孩子要有耐心。   所以你需要一種方法來控制自己的情緒。   所以你需要知道當孩子再次挑戰你的家規或者將自己的健康安全視作兒戲,你正確的第一反應應該是什麼。   所以,請仔細閱讀下面這個60秒紀律法則。   能夠做到下面的6個步驟並不簡單,需要你付出很多的努力。比如要了解自己教育孩子的目的,同時鍛鍊自己的自制力。其實,規範孩子行為的目的不是讓他不往地上扔蛋糕,不在墻上亂塗亂畫那麼簡單,而是在向他傳遞你的價值觀,並且讓孩子學會像你那樣自律。總則:狀況發生時,你首先應該關注的不是孩子犯了什麼錯誤而是自己應該做出什麼回應。   期待值:你不再大動肝火,孩子會清楚知道自己犯錯的後果,你可以準確地告訴孩子你對他的希望是什麼。   做法:只需要做到以下6步: 0∼10秒:快速反應   你的第一反應應該是趕快把口紅拿走,把兩個扭打在一起的小孩分開,把兒子從窗臺上抱下來……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你應該馬上採取行動進行干涉,而不是站在那裏大聲喊“停!”然後等待孩子服從你的命令。   “安全第一”是與孩子相處的首要原則,任何情況都不例外。所以如果孩子的違規行為危及他的安全,你的快速反應就絕對重要。你要馬上將他帶離危險地帶,或者拿走他手中的危險物品。   快速反應的另一個目的是讓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你或者是你想要和他談論的問題上來。而他正打算一口吞掉的巧克力或者是在一旁糾纏不休的小朋友可能會分散他很多的注意力。   如果必要,你還可以先將孩子帶離“事件現場”,這樣做對你自己也有好處,在遠離了灑滿餅乾的臥室或者被塗得一踏糊塗的墻壁之後,你就會比較容易做到不發脾氣,不說那些以後會讓自己後悔的話。 10∼20秒:保持冷靜   搭過飛機嗎?還記得飛機上的安全手冊是怎麼說的嗎?“當需要使用氧氣面罩時,首先戴好自己的氧氣罩,然後再幫助你的孩子。”同樣的法則在處理情緒問題上也適用——先安頓好自己的心情。   心裏默念“我不生氣”往往只是給自己安排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反而會讓心情更糟糕。孩子們也會比你想像的更敏感,甚至能夠察覺你努力隱藏的怒火。所以我們希望你做到的只是學會處理或者是控制自己的怒氣。發作沒有關係,但發作的方式很重要。如果你想大喊,千萬別喊:“你這個討厭鬼!”你可以喊:“啊——”,或者是“天哪!”這樣你既發洩了自己的怒氣,又不會令孩子覺得受了傷害和侮辱。   冷靜不僅能幫助你更好地解決問題,而且更容易讓孩子聽你的話。面對一個大喊大叫的媽媽,孩子更多注意的是媽媽怒氣沖天的狀態,而根本聽不到她到底喊了些什麼! 20∼30秒:情勢評估   用幾秒鐘時間想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這對你非常重要。   我聽過一個朋友的故事:她2歲的兒子有一次用紫色的水彩筆在客廳中間畫了一條粗粗的線。這條線穿過朋友心愛的地毯,爬過她剛剛洗乾淨的沙發罩。“我當時氣極了,盛怒之下甚至折斷了兒子的筆。”朋友回憶說,“而孩子當時看我的眼神卻充滿了驚訝和無辜,似乎根本不能理解我為什麼這麼生氣。”事情過後很久這位母親才發現,兒子當時之所以那樣做是在模倣他剛看完的圖畫書——《我有一支紫蠟筆》。在小男孩看來,他所做的是一件非常有創意的事。“我當時要能冷靜地想想就能早發現這個事實了。“朋友懊悔無比。   早發現這個事實當然並不能挽救漂亮的地毯,但卻能完全改變你看問題的角度。   可是怎麼能夠讓自己的頭腦保持足夠清醒,來對事件做出準確的判斷呢?我們來假設這樣一個場面:你無意中發現孩子在撒謊。那一刻你的第一反應是:這已經是他第四次撒謊了,隨後你想到他今後會成為一個不誠實的孩子,他會習慣於欺騙和編造,他長大了會因此遭人唾棄……你越想越生氣,越生氣想得越多,於是你給了孩子一巴掌。   所以,你一定努力使自己只考慮事情本身,而不要去想孩子過去做過些什麼或者將來會有什麼影響,這樣做只能讓怒火越燒越高。   除了冷靜地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你還要弄清楚“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比如,一個3歲的孩子開始蠻不講理地吵鬧有時只是因為他覺得餓了,而6歲的孩子拒絕吃早餐可能是因為他昨天晚上睡得不夠。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應該問問自己該做些什麼來防止同樣情況再次發生——比如嘗試調整一下孩子的作息時間,而不是對孩子嚴厲地訓斥——“我都跟你說過多少遍了……”其實對小孩子來說,有的事情你說一百遍也不管用,你需要重複,再重複。 30∼40秒:對孩子說什麼?   “我數到三,你把手裏的東西放下!”“不准在牆上畫畫。”類似這樣的話,不管你說得再聲色俱厲,其作用也只是讓孩子覺得他被迫做了什麼,而無法讓他學會如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所以,更有效些的方式是告訴孩子你為什麼不允許他那樣做以及他那樣做會導致什麼後果——比如彩筆在牆上畫的痕跡就再也擦不掉了。   解釋緣由的時候,你的語言要儘量簡潔——孩子越小,你就要說得越簡單。你要蹲下來,平視孩子的眼睛。孩子除了需要了解自己做錯了什麼,他還得知道怎樣做是對的:“我們一般都不畫在牆上,而是畫在紙上。”或者是“你不能再吃巧克力了,因為你今天已經吃得太多了。不過你可以吃個蘋果。”   說完這些,你就該就此打住。讓這件事這樣過去吧。小孩子的接受能力有限,簡單的話往往容易給他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而說得太多反而讓你想傳達的資訊變得模糊和容易忘記。   “如果孩子拒絕聽話或者堅決反對怎麼辦?”——那就另找時間再跟他談,那時大家的心情可能都會比較好。 40∼50秒:需要給孩子留個教訓嗎?   有的父母認為處罰對管孩子非常重要,但專家們卻不同意,認為處罰只有在你所有的解釋和說服都不管用的情況下才需要,而這種情況其實很少見。通常,你只要把孩子手裏的巧克力拿走,同時告訴他:“今天不可以再吃巧克力了。”就能達到目的了。而所謂要給孩子留個教訓或者讓他長點記性的處罰方式都沒有必要。如果孩子在客廳裏扔球,你只要把球拿走就行了,而不需要再處罰他。如果孩子觸犯的是一些你認為很重要的原則,那麼你可以換個大家都比較心平氣和的時間再跟孩子談。   只有某些特殊的情況你需要給孩子一點小小的處罰,比如孩子故意犯錯,並且對你明確的制止毫不理會。而最有效的處罰就是讓孩子嘗到他的不聽話的行為的直接後果——比如他打了其他小朋友,那麼他就不能再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了。 50∼60秒:強化效果   兒童教育和心理專家們那裏流傳著做父母的8字箴言:“始終如一,說到做到”。別看孩子小,他們的思維方式可是很有邏輯性的。他們會認為:“如果爸爸媽媽沒有說到做到,那他們的話也就可以不聽了。”所以,在規範孩子行為方面,你的規則可以很少,但一定要堅持貫徹到底。   記住永遠不要對孩子說一些你根本不會做到的威脅的話,什麼“你從今以後再也不能吃巧克力了!”“你這一年都不能看動畫片了”等等。這樣做的結果只可能是傷了孩子的心又降低了你自己的威信。   好了,60秒的滴答聲已經響過,你有收穫嗎?

訓練挫折忍耐度的八個方法:

2008年10月02日
公開
35

訓練挫折忍耐度的八個方法:   一、疊疊樂積木 做法: 1.準備一盒疊疊樂積木,告訴孩子遊戲的方式。 2.合作將積木疊起來(剛開始可以疊低一點),依孩子的能力增加難度。 3.輪流擲骰子,抽掉積木。 4積木抽倒後,就結束這局遊戲,再來一次。 重點:在抽積木的過程中,家長提醒孩子觀察較安全的抽法以及評估各個角度的安全性,讓孩子了解做決定前先看清楚當下的情況,再下手不遲;積木 倒掉之後,討論為什麼會倒,是已經沒有安全的積木、手碰到、判斷錯誤,讓孩子知道遇上挫折時,有很多的可能性,重要的是,記住錯誤,重新修正 做法,再挑戰一次。 技巧:思考前因後果、記取失敗經驗。 二、把球拍上去 做法: 1準備兩、三顆吹好的汽球。 2家長和孩子一起來玩拍球遊戲。 3球掉下來之前,必須出力再拍一下,才能使球一直不掉下來。 4看誰可以撐得最久。 重點: 拍球可以訓練孩子手、眼及肢體的協調能力,讓孩子從遊戲中學會控制力量及快速移動。在拍打的過程中,孩子也能得到情緒的發洩,更重要的是,為 了不讓球掉下來,孩子能學會一而再、再而三,堅持下去的耐心。 技巧:良性的情緒發洩、培養挫折忍耐力。 三、一起來溜溜球 做法: 1準備一塊板子,將它固定成斜坡。再準備幾個小球及可以接住小球的筒子或盒子。 2家長與孩子輪流,一個負責將球從上方滾下來,另一個就要負責在下方以筒子或盒子把球接起來。 3家長可以改變斜度及使用不同材質的球,例如乒乓球、網球、球團球等,讓滾球速度不一樣。 4看誰可以接到最多的球。 重點: 這個遊戲非常重視合作的精神,兩個人必須多玩幾次才有很好的協調默契,成功接到滾下來的球。孩子可以學會如何互助、與他人溝通、手眼協調能力 等,未來當孩子遇上問題時,能了解很多事情都必須合作才能完成,可磨練他的應變能力。 技巧:相互合作、應變反應。 四、雙面人 做法: 1準備一個紙杯,將一面畫成開心的笑臉,另一面畫成悲傷的哭臉。 2家長及孩子輪流翻轉紙杯,當笑臉出現在面前時,就要分享一件令你快樂的事,例如去吃冰淇淋、去買玩具、媽媽陪我玩遊戲。 3當哭臉出現時,就要說一件令人難過或生氣的事情,例如妹妹弄壞我的玩具、今天下雨不能出去、和小朋友吵架。 4除了孩子表達情緒之外,家長也能對孩子說大人的心情。 重點: 這是訓練情緒表達的好方法,可以讓孩子了解每個人都有好與不好的心情、成功與失敗的事情,特別是把不好的感覺、失敗的事情說出來,情緒能得到 紓解,未來孩子面對困難時,就有勇氣說出來,如果家長此時扮演我支持你、我理解你的角色,相信孩子能得到十足的安全感與信心。 技巧:把喜怒哀樂說出口、體諒別人。 五、我要去旅行 做法: 1安排一趟旅行(去附近公園、兒童樂園、兩天一夜之旅都可以)。 2先教孩子準備自己要揹的行李,並告訴他可能需要走一段路或是遇上有點熱的天氣,問孩子去不去。 3家長在途中嘗試讓孩子了解,只要再走一段路就到目的地、堅持一下就玩到遊戲。 4利用各種情境問孩子,我們現在要怎麼做:例如排隊玩遊戲的人很多,我們是否先去吃飯;天氣很熱,我們可以撐傘、戴帽、走在樹蔭下等。 5讓孩子自己提行李,負責承擔他自己的需求。 重點: 出去玩是每個孩子都愛的事情,因此,利用旅行中安排一些挫折或選擇,讓孩子了解想要得到後頭的快樂就必須有所付出,可能是等待、走路、曬太陽 都很好,讓孩子學會樂於吃苦、而遇上問題時不是生氣,是找出下一個決定。 技巧:先苦後樂、對自己負責。 六、打破碗了 做法: 1當孩子不小心打破碗、弄倒湯時,父母不要僵在原地,不停責罵他。 2 應該當機立斷,告訴他趕快去拿抹布或掃把給大人,交代他去換一套衣服等。 3接著告訴他處理破碗時,要注意玻璃會割傷手,不要直接用手去撿;因為有散開的碎片一定要整個地板再掃一遍等。 4整理好之後,重新為他盛一碗湯。 重點: 孩子做錯事時,通常會覺得很緊張、不知所措,父母應該教育他,收拾善後的做法及技巧,等收拾好之後,再來討論剛才打破的原因,讓孩子了解有問 題時,盡快處理到最安全的情況,最後再反省自己疏忽的地方。也要讓他知道,大人在意的是安全問題、吃飯習慣,而不是一個碗值多少錢。 技巧:收拾善後的能力、記取經驗。 七、請等一下 做法: 1當孩子有問題或有麻煩需要你來協助的時候。 2如果家長判斷孩子沒有立即危險或是非得立即解決時,可請他等一下,但是要給他一個時間,例如下午三點或吃完晚餐之後我再幫你。 3之間可以請他自己再處理一次,如果還是不行,那請他等你方便的時間。 重點: 適當延宕孩子的需求,可以增加耐心訓練,讓他了解如果有些事情沒辦法立即解決,那麼可以等別人來協助,但是,父母切記不要食言,要讓孩子對等 待有信心,等待過程中,也可讓孩子平心靜氣重新面對問題。 技巧:增加耐心、換個方法。 八、改編故事 做法: 1媽媽先把原來的故事說一遍,例如龜兔賽跑的故事。 2接著媽媽告訴孩子,現在要來改編故事,媽媽先舉例:「兔子輸了之後決定再約烏龜比賽一次,這一次兔子記得帶鬧鐘,所以,沒有睡過頭,跑贏烏 龜了。」 3換孩子再想新的方法,例如烏龜改穿溜冰鞋,所以,跑贏兔子。 4兩人不停腦力激盪,看誰想的方法最特別。 5可以再改編其他的故事,例如白雪公主、青蛙王子等。 重點: 從改編故事中可讓孩子投射自己的看法,使他了解事情有很多種可能性,只要花點時間想一想,結果就變得不一樣了。 技巧:想像力、換個角度看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