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庭庭的娘

為娘真的不簡單啊!

為娘真的不簡單啊!

日期

#Tag

給孩子一點不聽話的空間

2009年12月04日
公開
17

給孩子一點不聽話的空間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有一天中午吃飯,順便看一下舊報紙,突然之間斗大的幾個字「國三生活,不是念書,就是被念」映入眼簾,原來有一個國三的學生上課上到一半不見了,全校緊急搜尋,最後在樓頂的水塔旁找到他。這個學生說,自從升上國三,每天不停的考試與念書,已經疲乏得像機器人一樣了;回到家還不能放鬆,如果稍微休息一下,父母就念,連吃飯時看個電視也會被念,他覺得每天都是念書、考試、挨罵,這無止境的循環使他很煩、很累,所以想去找解脫。我看了非常難過,這種日子的確沒什麼意義,不能怪孩子輕生,問題是,有必要讓孩子過得這樣生不如死嗎?   我們先不談教育制度,因為這是我們升斗小民無能為力的地方,但是回到家來,父母的態度就是我們自己可以掌握的,為人父母的眼光一定要遠一點,現在考試成績十年後一點意義也沒有。孩子如果在學校受到挫折,回到家裡,父母一定要支持他。   耶魯大學醫學院基因的研究發現,即使身上遺傳到兩個有缺陷的基因、容易罹患憂鬱症,但是只要有大人的關懷,讓孩子感到自己在別人心中還有一點價值,憂鬱症就比較不容易出現。   父母一定要給孩子一點自由的時間,隨他怎麼支配,不可以每一分鐘都計算在內,分秒必爭,緊迫盯人,這對孩子內心的感受非常重要。我的孩子一直都肯替我做家事——從小學四年級開始,一直做到他離家去上大學——重點就在我給他做事情的自由空間,只要他把工作做完,我不限定他怎麼做或什麼時候做。比如早上出門前,我交代他洗衣服,下午我回來去收衣服時,發現有的衣服乾了,有的還是溼的,一問之下,原來他晒了一兩件後覺得這件事很無聊,就進屋裡去打電腦,打了一陣子再出來晒個一兩件,所以到我下班時,雖然衣服都晒上去了,但是乾溼程度不一致。     一般人遇到這種情形會很生氣,因為中國人的傳統是要孩子有始有終,做一件事就要從頭到尾做到完才停止,可是我想這個從頭到尾並沒有規定中間不得停頓,只要他做完了,中間的過程應該可以有些通融。所以我並沒有罵他,只告訴他為什麼衣服要晒太陽的原理:晚上許多昆蟲出來覓食,會在衣服上下蛋,而大太陽的紫外線正好可以消毒。   孩子小時候曾經看過加州大學一位昆蟲系教授去亞馬遜河採集標本時,被一種小蟲叮了一口,把蟲卵下到他的皮膚內,結果這位教授手臂紅腫不消,當醫生用手術刀劃開紅腫,裡面跑出來好幾隻蛆。這件事令兒子印象深刻,經我一講,他就覺得有道理,下一次他晒衣服時,就儘量在中午以前晒好。   給孩子一點自由的空間,他便不覺得是被逼在做事。一旦他覺得有主控權、是他自己的決定,他心中就甘願得多了。更何況,我們自己做事情的方式也不見得就是最完美的,沒有必要強迫孩子完全按自己的方式去做。   孩子慢慢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父母要稍微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如果孩子完全照著大人的方式去做、一成不變的話,人類怎麼會有創新出來呢?只要目標達到了,請給孩子一點自由發揮的空間,人類的文明就是來自不完全聽?

學會放手,讓孩子向前走 洪蘭

2009年12月03日
公開
11

我很喜歡看繪本童話,因為不贅言但意義深遠,它藉故事所表達出來的含意常比我們大人說了千百次的話還有效。我們只要看小孩子聽故事時,聚精會神的樣子就知道故事的魅力了。 本書也是如此:一個小男孩用鐵罐、鉛筆、軟木塞和一小塊白布做了一個小船。人對自己做的玩具都特別的珍愛,因為它獨一無二,買都買不到。他去哪裡都帶著它,尤其喜歡去湖邊放船。有一天,天上烏雲籠罩,要下雨了,母親來湖邊叫他回家,母親手一拉,男孩手中掌控小船的線不小心脫落了,小船就漂走了。雖然孩子大叫「我的船!」但已來不及了,小船開始了它的歷險記。 小船在湖中到處漂蕩,碰到各式各樣的大船,每一艘船的引擎都大聲喊著「向前走!向前走!」要它閃開,別擋路。小船沒有主控的能力只能隨波逐流,任人擠推。雨停了,月亮昇起了,小船孤伶伶獨自在湖上漂流,又冷又害怕,它想念小男孩,更懷念與小男孩在一起的安全感,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又有什麼辦法呢?天亮時,有一艘看起來不起眼的漁船出現了,它兩側都是凹痕,顯然了解被其他船推來推去的感覺。這艘船奇蹟的使小船的帆鼓滿了風,不一會兒,小船發現自己在往前走了。自己能走了,它走、走、走、走向了陸地,看到了它的舊主人在岸上招手,小船就回家了。 小男孩現在偶爾會鬆手讓小船漂走,但是他不擔心,他知道小船自己會回來,因為小船自己知道它最想待在哪裡。 這故事簡單,但意義深遠,尤其前幾天發生了一個明星學校高三學生,因為大學填志願的問題與母親意見不合,憤而從樓上一躍而下。那天下午有一個學生在我電子信箱中寫了一句話:「生命到底是誰的?如果我不能走我要走的路,我還活著做什麼?」每年到了填志願時,都會發生這種衝突。其實孩子長到十八歲後,父母應該要放手了。只要孩子知道哪裡是他最想待的地方,他會回來的。我曾在路上看到一個房屋廣告「千山萬水,回家最好」。只要家是溫暖的,孩子會選擇回來。有時讓他去受點風浪,像這艘小船似的,也沒什麼不好。小船若沒有在湖中那番歷險,被別的船推來擠去,晚上孤孤單單的在月色下漂流,它怎麼會感到小男孩的好呢?最主要是在萬般無奈時,出現了一艘破漁船,雖然每艘船都在叫它「向前走!向前走!」只有這艘船了解被人推擠的滋味,它幫助小船的帆鼓滿了風,讓它自己「向前行」。我們要扮演的就是這艘破漁船的角色,在必要時推他一把,助他一臂之力,使孩子自己可以揚帆而去,乘風破浪。一旦孩子有了這個能力,父母就可以像小男孩一樣,偶爾鬆開手,讓它漂遠,因為孩子自己會知道哪裡是他最想待的地方。 小故事,意義深遠,唸給孩子聽時,記得告訴孩子,我要你鵬程萬里,飛得比我更高,走得比我更遠!

給孩子跌倒的機會 洪蘭

2009年12月02日
公開
43

給孩子跌倒的機會 ◎文/洪蘭 我以前教書的學校有個附設幼稚園,我常帶學生去觀察,幼稚園中有個沙坑,內有一些玩具,如小鏟子、空瓶子及漏斗,小孩子很喜歡把沙裝在漏斗中再裝到瓶子裡。 因為學校很大,各種國籍的人都有,我看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當外國的小孩子用小鏟子把沙裝在漏斗中,因漏斗會漏,沙裝不滿,小孩子便把手指頭塞到漏斗底去堵住漏口,當沙裝滿時便把它移到瓶子旁邊,把手指放開將沙漏放進瓶子中,但是沙漏的速度很快,從手指拿開到對準瓶口,沙便漏的差不多了,這時孩子會鍥而不捨,一點一點累積,手指移開的速度也越來越快,突然之間,孩子開竅了,他把漏斗口直接對準瓶口再倒沙,瓶子很快的就滿了,這時孩子發出勝利的笑聲,高興的回頭看媽媽,媽媽會拍手以示鼓勵。 中國的母親便不一樣了,當孩子拿起漏斗,沙從底部流失時,中國的媽媽便立刻蹲下去說:「來,媽教你,把漏斗對準瓶口,再把沙從這裡灌下去。」 中國孩子比美國孩子早學會用漏斗,但他很快的便不玩漏斗了,爬出沙坑要媽媽抱。 在這裡我看到了中西教育方法的不同,我們什麼都願意為孩子做,多替他做一些,孩子少辛苦一些。 我們忘記了冤枉路其實也是學習的方式之一,有些發現是要在走了冤枉路之後才會出現的,而且自己辛苦後的成果特別甜美,它帶給孩子「知」的喜悅「Eureka!我知道了」 這個喜悅會使前面的挫折感一掃而空。 反觀我們的父母,剝奪孩子從失敗中求經驗的機會,也剝奪讓他證明自己能力的機會,別人告訴你的解答,不及你自己作出來的解答有意義,所以孩子很快就沒興趣了。 這種動不動就找大人幫忙,輕易就放棄挑戰的現象在上學後非常明顯,中國的孩子碰到不會的問題時,常停下來等大人幫忙,不會自己想辦法。 我們無法永遠保護孩子,但是可以教他保護自己之道,我記得在美國時,老師說人生免不了會被人騙,美國父母教導孩子:第一次被人騙是shame on you,但是第二次再被人騙就是shame on me,自己的錯了,因為我怎麼沒有從上一次的經驗中學到教訓,還會繼續被你騙,因此是shame on me。 人生很多經驗是要付代價的,但是也使我們了解這個錯誤,痛定思痛,以後永遠不再犯它。 適量的挫折也培養孩子的忍受力與同理心,以後容易與人相處。 父母不可能一輩子陪伴著孩子,及早在遊戲中訓練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是很重要,鼓勵孩子去試新奇的做事方法,不必事事都依你的想法來做,孩子們自發性的創造力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

孩子本來就是獨特的 洪蘭

2009年12月01日
公開
15

在台灣,有關神經發展方面的資訊很缺乏,當孩子行為跟別人不一樣時,父母不知道是自己管教上出了問題還是孩子大腦出了問題,那種求救無門的驚慌常讓人看了很心酸,這本書的出現可以說是及時雨,解開父母很多疑惑。 作者是小兒科醫生,將他行醫多年來所看到的問題,以個案的方式詳細呈現,讓父母可以去按圖索驥,了解自己孩子行為偏差的原因,他同時附上治療的方法,使父母可以DIY;最主要的是,他給父母一個正確的信念:孩子本來就是獨特的,沒有任何一個心智必須藉由乞討去爭取原本就屬於他的獨特地位,父母必須懂得欣賞、尊重、肯定他孩子的心智。 父母師長的心態未改變 在台灣,因為對神經發展的功能與差異不了解,大人常把孩子功課和行為上的偏差歸因到懶惰、不上進、壞種(這是我所聽到最傷人的話),而隨意把孩子叫起來當眾羞辱他。「利刀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恨難消」,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幾乎沒有人沒有被當眾羞辱的經驗,尤其是所謂後段班學生,更是可憐,天天挨罵過日子。台灣的多元智慧提倡了這麼多年,父母師長的心態仍是一元——智育而已。我們一直無法打造出一個理想的教育環境讓孩子適性發展,也沒有一個正確的教育方針啟發孩子的智慧。而且知識是一直在更新的,孩子在學校學到的,將來出社會後可能都過時而用不到了,現在逼他背那些死書是不必要的,如果他因此而對學習絕望,不再有興趣,那麼這個孩子就等於報廢了,一個沒有學習熱忱的孩子是不會主動去追求新知的。如果我們不改變教育觀念與執行方針,以後我們的孩子會沒有競爭力。 這本書的作者透過個案,點出很多他對教育的理念。我很喜歡他的一個比喻:他說學校好像是個飛機場,學生猶如乘客,來自四面八方,有著各式各樣不同的背景,學生進學校的目的就像乘客去搭飛機,欲啟程往他人生的目的地。每個人的旅程不相同,因此他們的飛行計畫也不同。有人頻頻轉機,繞了一圈才到終點,有人搭的是直飛的班機,直接到達終點,這是個人的選擇,當然也跟他的財力有關,直飛的班機通常比較貴,但是有時及早訂位,也可買到便宜票。如果能從這個觀點來看孩子的一生,我們就不會對他苛求,因為機場只負責提供安全的飛機,不能強迫客人登機。乘客還是有主控權,我們不需打罵、強迫他登機,心不甘、情不願上的飛機,旅途也不愉快;但是老師父母可以描繪終點的景色,使孩子嚮往,鼓勵他朝那個方向走去。學校是一個提供孩子將來就業必備技能與品德的訓練所,飛機越新穎,設備越好,孩子的旅途越平穩,越愉快。我們若能啟動孩子的好奇心、向學心,那麼這一路上,他會努力看窗外的奇山異水,欣賞到很多人間美景,使他不虛此行;如果我們失敗了,那麼他可能一登機就睡覺,一路睡到終點,渾渾噩噩的過一生。 學校應提供長期的生根計畫 我們若能認請教育的目的,我們就會同意學校應該是提供多重教育管道的地方,它應該提供長期的生根計畫,而不是急就章的科學競賽,以「為校爭光」的大帽子,增加「好學生」-「壞學生」之間的差距。學校應該以孩子個人的步調來設定學習目標,不公開批評學生學習進度,將孩子分類,打入放牛班,最主要是學校要能提供老師和父母最新的神經發展的知識,因此而改變並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例如,過去我們要求孩子國、英、數樣樣都得好,現在從神經發展上已看到每個人大腦的功能特長是不一樣的,孩子做不到樣樣好,因此,現在的教育理念是鼓勵孩子去發展他的長處,再帶動短處的改善。 這本書有很多新觀念,很值得父母老師好好的讀,仔細的想,尤其第九章,如何幫孩子在學校中人緣好,受到同學的喜愛。對一天花八小時,在同一環境中、跟同一批人生活的孩子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想讓同學喜歡,最重要的還是對自己的自尊與自愛。父母很早就得教孩子「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這個道理,不可以金錢去買友誼;其實他在學校中所學的人際關係技巧,以後進入社會都用的到。這本書,不但大人該看,甚至可以就個案中的情形跟孩子一起討論,讓孩子從同理心出發,學習他的人生技巧。 (本文為「心智地圖-帶你了解孩子的八種大腦功能」序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