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貢丸

沙門氏菌資訊

2006年10月17日
馬偕醫院小兒胃腸科主任 李宏昌
沙門氏菌的感染來源
好發於夏天的「沙門氏菌」,雖然號稱「五月殺手」,但在台灣,卻是一年四季均流行,尤其最大感染來源的雞蛋,在冬天是常吃的食物。如眾所知,雞蛋的蛋殼上幾乎都遭雞糞污染。中華民國養雞協會的資料顯示,一個雞蛋的蛋殼約含三萬四千個細菌,這其中當然有可能含許多的沙門氏菌。因此如果我們從市場買回的雞蛋,不經清潔就收入冰箱,則很有可能污染到其他的食品。不過,標準的「洗選蛋」,則可除掉大部份細菌(並非絕對)。

冬天,全家吃火鍋時,將生蛋打在沙茶醬中,是國人所喜歡的佐料,然而在打蛋時,又有多少細菌會同時落入我們的碗中?沙門氏菌不僅污染蛋殼而已,它也會侵犯蛋本身,所以,喜歡吃生蛋或半熟蛋的人更得小心。一般在吃到污染物後十二至廿四小時症狀出現。輕則黏便、水便、腹痛、發燒;重則血便、腹脹、高燒不退、劇烈腹痛。典型的沙門氏菌腸炎糞便最適當的形容是「無人清理的臭水溝中,長滿青苔的污泥又加上一些番茄汁」。

沙門氏菌腸炎的症狀與預防
由於腸道受侵犯極為厲害,黏膜受損較一般病毒性腸炎嚴重,因此除急性期症狀較毒外,慢性期長期腹瀉,導致營養不良和生長遲滯的機會亦遠較其他腸炎為高。急性期的合併症尚包括:壞死性腸炎、腸出血和腸破裂穿孔。由於腹瀉造成的急性脫水和休克,是任何一種腸炎均可能發生的,沙門氏菌腸炎也不例外。如果病兒抵抗力不足,病菌可能侵入血液而成菌血症、敗血症,侵入腦膜而成腦膜炎,或造成肝腫瘍、肌肉腫瘍、骨髓炎……等。通常,年紀愈小,合併症機會愈多,嬰兒或就沒有得敗血症及腦膜炎的機會遠超過學齡前幼兒。一旦有這些合併症出現,一定得用抗生素,而且施用時間需較長。

急性期過後,雖然病人之症狀已獲得改善,甚至外觀看來完全正常,但是,沙門氏菌還是可能在病人體內停留一段時間,造成公共衛生上的問題,而病人在某些時候(如病毒感染或體力變差時),亦有再病發之可能。沙門氏菌腸炎固然愈來愈多,卻是可預防的。注意公共衛生,及上述感染源之隔絕或預先處理,給寶寶餵食前一定先自己洗手……等,均可達到預防效果,否則,一旦得病,對嬰幼兒健康和生命的威脅實在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