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雪(呱呱婷&小豬雯的媽)

不必大吼大叫教好孩子

2007年06月22日
和孩子一起用「好心情」玩遊戲


例1 泡澡時間結束:轉移注意力

人物:小可(三歲)、約翰(六十歲,小可的爺爺)

小可愉悅的笑聲迴盪在浴室中,當中摻雜著爺爺低沈的聲音,他正模仿汽艇的馬達聲。

對大部分的孩子來說,沒有比洗泡泡澡更好玩的事了。但如何讓孩子在皮膚還沒變皺之前,結束泡澡時間呢?

「現在馬上起來!」(接著上床睡覺)這句話大概嚇不了人,而且這種方式多半會產生反效果,反而讓泡澡成了靜坐抗議,或是讓小鴨、汽艇變得更吸引人。小可的爺爺也知道這個問題。

身為孫子的「啟發者」,他使用了兩個方法:加一些冷水進去。如果不舒服的感覺還無法讓小傢伙離開澡盆,還有一招就是──慢慢把水放掉。

1.在玩汽艇第一回合時,爺爺不動聲色地拉開塞子。遊戲繼續:汽艇繼續前進。「衝呀!衝呀!」興奮的小可並沒有發現澡盆的水位緩慢、持續地下降。然後水變冷了,小傢伙開始覺得不舒服。

2.在不舒服變成尖叫之前,爺爺已經準備好下一個遊戲。用毛巾擦乾身體之後,就是「噴射機」時間。「好耶,噴射機!」小可的眼睛又亮了起來。他知道這個儀式,洗完澡後吹風機會繞著他的身體轉圈。

3.讓孩子自己覺得遊戲與實際情形融合。澡盆裡的水流光之後,還剩一些泡沫,告訴他汽艇與鴨子要回到岸上休息睡覺了。爺爺用毛巾很快地把小可裹住,開始噴射機遊戲。

深度評論
一直到出生為止,人都是在水中生長的;我們可以說人就是「在水中製造的」。澡盆對孩童來說是一種經歷,並非只是單純的洗滌而已,所以大部分的孩童(除了那些怕水的孩子之外)都不會自願離開澡盆,也就不足為奇了。

為了避免孩子在「再生」的過程(從水中到陸地)中產生挫折感,大人的纖細感就很重要了。

基本(特別是耐心)原則是──讓小傢伙心甘情願。更具體一點,就是絕不可直接馬上把他從澡盆中抓出來!強迫是絕對禁止的!

要把小傢伙從一個地方引導到另一個地方,有個可行的方法:把這個地方變得不那麼吸引人或較不舒適,而讓另一個地方變得有趣。澡盆太吸引人了,所以這兩個步驟都得使用:水變得不那麼舒服,例如變冷或流光了。這時把吹風機變成噴射機,或是把浴巾變成躲貓貓遊戲的道具,「登陸」就會變成是件有趣的事了。

啟發技巧
「啟發者」以遊戲的方式告訴孩子:一個活動的結束也是另一個活動的開始。請您觀察孩童的節奏。您會發現有一些被打斷的「活動」,其實是他在幾分鐘之內自己就會結束的,因為小傢伙也是喜歡有計畫的。

童言童語
四歲的丁丁跟著父母去旅行,參觀新天鵝堡。導遊解說國王路德維希二世因為神祕的原因而溺斃。丁丁若有所悟地說:「我知道為什麼了。國王一定是掉進馬桶裡,但是他沒有帶泳圈,所以淹死了!」


例2 獨立自主:在超市中自己推手推車

人物:文希(二十八歲)、她的女兒小佳(六歲)

「為了回饋消費者,適合全家大小享用的脆笛酥今天大特價……」大賣場裡不斷廣播著特價訊息。超市對成人與小孩都有無比的吸引力。如果您知道自己到這裡的目的,也準備了採購清單,那就還好。

文希是一個具有啟發式教養概念的母親,她在採購時一直注意讓女兒小佳有事可做。一會兒讓她從架上拿自己喜歡喝的優酪乳,一下子讓她比較不同牌子布丁的價錢。但小佳最喜歡的是推手推車。手推車是給大人用的,小佳還不夠高,但她又覺得那些塑膠製的兒童手推車「太幼稚」了。要順利推動成人用的手推車也是需要技巧(甚至需要訓練)的,尤其滿載的手推車不容易轉彎,有時還會碰到正在卸貨的堆高機,對孩子來說並不簡單。

「你還不會,我來……」如果您這樣說,那就錯了。

文希決定伸出一隻「無形的手」。小佳的手伸直,剛好可以抓住推車的把手,文希則走在推車前面,一隻手拿著購物清單,一面看著貨架上的物品,另一隻手則不露痕跡地抓住推車的前緣,控制推車的方向。「媽媽妳看,我已經能推大車了!」小佳興奮地說。文希露出微笑,讚美女兒。

深度評論
每個人的個性(羞怯、信賴、自我意識等等)是與生俱來的,還是受環境所影響?

這個問題有很多理論研究。目前大部分的專業文獻指出是受基因的影響,但也有一些激進的論點指出教養與個性毫無關聯。不管怎麼樣,以鼓勵的方式來提昇自信總是好的。自信基本上是根植於成功。身為孩子啟發者的大人應該努力去激發孩子的自信,像上述例子中,文希在超市不露痕跡地「控制方向」,就有這種效果。但要注意,那隻「無形的手」是用來協助激勵孩子,絕不可做為刻意欺騙的工具。

啟發技巧
每個人的個性中都有「自信」與「成就」兩種不同的面向,都應該受到鼓勵和支持。即使孩子沒有達成目標,也應該以積極的回饋來讚揚孩子的「投入」。生命是一場馬拉松,想要抵達終點的欲望,會激發人的潛能,讓人加速衝刺。

童言童語
「寶貝,不是說好蛋糕要分一半給媽媽的嗎?你怎麼全吃了呢?」
「媽咪,我知道妳在減肥,所以我幫妳把它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