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芊芊&小可の馬迷

來無影去無蹤的蕁麻疹

2010年10月05日
高雄醫學大學 皮膚科 鄭詩宗主治醫師

 蕁麻疹是一種很常見的皮膚病,會使病人的皮膚出現極癢的膨疹,有如蚊子叮了一般的腫塊,雖可自行消退,但常反覆發生,來去有如風一般,故又俗稱「風疹」。它可發生在任何年齡,約百分之二十的人終其一生至少有一次蕁麻疹的經驗。這樣的皮膚腫塊……是因為皮膚內的血管擴張並且通透性增加所造成的。有時這現象位於較深層部位的血管時,皮膚的腫脹會加厚,又稱「血管神經性水腫」,常見於嘴唇、眼皮和手腳掌。如不幸發生於喉嚨,病人可能會有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可危及生命。

 一般說來,蕁麻疹可分成急性和慢性兩種。以急性的佔大多數,引起的原因相當多,較常見的是因為某些人的體質特殊,體內的免疫系統對外界的一些特定物質產生過敏反應;當這些人吃到、吸進或接觸到這些特定物質時,皮膚就會因過敏反應使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而發生蕁麻疹。這些特定物質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過敏原」。可引起蕁麻疹的過敏原很多,最常見的是食物和藥物,其它如花粉、灰塵、蟲咬、寵物毛髮及皮屑或黴菌等都可以使特殊體質的人產生蕁麻疹,其它少見的原因還包括有寄生蟲、細菌、病毒的感染或一些內在疾病如膠原病、惡性腫瘤等都可能引起蕁麻疹。對於急性蕁麻疹者,即使找不到原因,病情經治療後,大部份的人也會在數天或數週後痊癒。

 如果發作的時間持續超過六星期就稱作「慢性蕁麻疹」,病情可能持續數月或數年,另外,有的人則是隔一段時間就反覆發作一次,帶給病人相當大的困擾。醫師與病人也都很希望找到病因,可惜,有超過百分之七十的慢性蕁麻疹是找不到原因的,能找得到原因的在致病的誘因去除後,蕁麻疹很快就會消失。對於慢性蕁麻疹,曾經有人用皮膚過敏試驗幫忙,結果並不理想。若於病史中無法找到線索,而病情經治療後又無法改善時,則須做一些檢查,包括CBC、 total eosinophil count、IgE、ESR、肝功能等,看看是否有其他的問題,臨床上有時發現一些無症狀的感染,如齲齒、泌尿道發炎、陰道炎、肝炎或消化道潰瘍、腳癬等,經治療後,長期的慢性蕁麻疹也因此痊癒。

 如有懷疑蕁麻疹是由日常飲食所引起的,則可將發病前一、二天內所吃的食物記錄起來,多觀察幾次,再做嚴格的食物控制,先食用簡單的固定食譜,經兩三週無症狀發生時,再逐漸添加一種食物,若沒有症狀出現,則表示所添加的食物並非引起此病人發生蕁麻疹的原因,再依此方式繼續添加其他食物,觀察至蕁麻疹再出現時,表示過敏原就可能在其中。以上的方法,實施起來相當費時,須要很細心、耐心才能找到過敏的食物,但也是唯一最正確找到食物中過敏原的方法

 另外,有些特殊的蕁麻疹是與上述日常過敏原較無關係的,如部份的人在運動、流汗、高溫的環境、情緒緊張、洗熱水澡時會出現蕁麻疹,這種蕁麻疹被稱為「膽素型蕁麻疹」;而「皮膚劃紋症」則是在搔抓或劃過的地方會浮腫起來產生蕁麻疹;冷、熱、陽光、局部的皮膚的壓迫也可使某些特異體質的人產生蕁麻疹。

 蕁麻疹不會傳染,治療最重要的是儘量找出原因,除去原因,才是治本的方法。治療蕁麻疹最常使用的藥物為口服抗組織胺劑,在控制病情而長期服用下還算是一個相當安全又有效的藥物,如產生耐藥性,再更換其它種類之抗組織胺劑即可。在急性、病情嚴重時可給予些副腎皮質素,但不可長期使用,亦不可用於慢性蕁麻疹患者。而慢性蕁麻疹治療原則,除盡可能找出可能的原因而去除之外,則是使用使蕁麻疹症狀減至最輕之最低劑量的抗組織胺劑。

 蕁麻疹患者日常生活應注意的事項亦如其它皮膚病的病人,還是以避免菸、酒、辛辣刺激性及不新鮮的食物為宜。亦當避免其它會使蕁麻疹惡化的因素如搔抓、洗熱水澡、緊身衣褲、戴項鍊、激烈運動、冷天吹電暖器致皮膚乾燥等。患者如能確實做到,皮膚之不適,應可獲得最大之改善。

http://www.kmuh.org.tw/www/kmcj/data/8705/3595.htm

....................................................................................

劉思楨、許永川皮膚科附設醫學美容中心

蕁麻疹是一種很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它會在皮膚出現形狀不規則、大小不一、非常癢的塊狀浮腫,即俗稱的「風疹塊」。這些風疹塊大部分是全身性的,但也可能只出現在身體的幾個部位,每個部位的風疹塊通常在數個小時內就會消失,但是在其他部位又會有新的風疹塊不斷產生。

大多數的蕁麻疹為急性發作,通常在數在到一、兩個星期就會消失。但如果反覆發作超過六星期以上,則稱為「慢性」蕁麻疹,臨床上,有些慢性蕁麻疹會持續長達數月至數年之久。

一、常見引起蕁麻疹的原因:

1. 食物:海鮮、發酵食品、含人工添加食品〈如:罐頭、合成飲料、零食、泡麵〉、堅果類食品、含咖啡因食品、酒類、芒果、草莓、葡萄柚、蛋、牛奶、香菇、竹筍。

2. 藥物:所有藥品皆有可能,較常見者為止痛劑〈如:阿斯匹靈〉、抗生素等。

3. 感染:慢性蛀牙、牙周病、鼻竇炎、感冒、泌尿道感染、B型或C型肝炎、腸道寄生蟲感染。

4. 吸入物:花粉、黴菌孢子、粉塵、動物毛髮。

5. 內分泌:甲狀腺功能異常、自體免疫疾病。

6. 物理性:搔抓、陽光、溫度、壓力、運動、水

二、蕁麻疹的預防

1. 避免攝食容易引發蕁麻疹的食物,慢性患者應記錄飲食日記及蕁麻疹發作的時間與程度,以找出可能的食物過敏原。

2. 如曾因服藥而引起蕁麻疹,應詢問醫師,將可疑之藥物品稱記下,看病時先告知醫師可能會過敏的藥物。

3. 注意身體若有慢性發炎或感染之跡象〈如:牙痛、感冒症狀、小便灼熱感、腸胃不適〉,應儘速就醫治療。

4. 對花粉過敏者,不要種花、插花;對毛髮過敏者,不要飼養小動物;避免到灰塵和煙霧多的地方;並隨時保持室內空氣的流通。

三、蕁麻疹的治療及護理

1. 應遵從醫師指示,按時服藥,不可因病情稍有改善即擅自停藥。但有時候較嚴重的蕁麻疹,無法在一、兩天內完全控制病情,這時仍要耐心繼續服藥並按時回診。

2. 對於皮膚的搔癢,可使用醫師給予之外用止癢劑擦拭,或局部冷敷以達到止癢的效果。

3. 洗澡可使用香皂或沐浴乳,但水溫不要太高。

4. 剪短指甲,避免搔抓,以免皮膚損傷。

5. 不要使用酒精擦拭,因酒精會使血管擴張而加重病情。

http://www.skinclinic.com.tw/urticaria.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