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WUWOW線上英文】好評回文活動將延後於4/24開跑,為感謝配合,BBH將提供神秘加碼好禮唷,敬請期待!

安兒康

安兒康醫療團隊,從育兒、發展到疾病,提供最精準的專業照護。

安兒康醫療團隊,從育兒、發展到疾病,提供最精準的專業照護。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淺談28、31、33、36週出生的早產兒概況

2020年09月17日
公開
1177

37週以前出生的寶寶,我們稱為「早產兒」。在台灣,每年會有將近兩萬個早產兒出生,大約占所有新生兒的8-10%,比例並不低。   臨床上,早產兒依出生週期可分為四類: 極早期早產兒:28週以前出生的寶寶 早期早產兒:超過28週,但未滿32週出生的寶寶 中期早產兒:超過32週,但未滿34週出生的寶寶 晚期早產兒:超過34週,但未滿37週出生的寶寶 另外,如果用出生體重來分類,可以分成下列三大類: 極低體重早產兒:出生體重不到1000克的寶寶 非常低體重早產兒:出生體重介於1000~1500克的寶寶 低體重早產兒:出生體重介於1500~2500克的寶寶   一般來說,女嬰通常會比同期的男嬰來的略小一點。   早產的寶寶可能有較高的機率會出現相關的後遺症或併發症,而且出生週數越小、出生體重越輕的寶寶,出現健康問題的機率就越高。不過,隨著醫療的進步,早產兒的存活率越來越高,也有越來越多的早產兒未來都過著健康的生活。 多早出生的早產兒可以成功存活下來? 基本上,22週以後出生的寶寶是有可能活下來的,不過,介於22-26出生的早產寶寶,需要非常多的醫療照顧,而且將來可能會存在永久性的健康問題。   當寶寶超過26週出生,雖然還是會需要醫療介入,但後續健康成長的機率就會提高很多。不過,早產兒比起足月出生的孩子,在腦性麻痺、視力、聽力、神經性的問題方面,還是屬於高危險群。   越接近足月生產的寶寶,健康的機率就越高。在一個台灣1718名極早期早產兒的研究當中,23週以前出生的孩子,存活率約22%;28週左右出生的寶寶,存活率便提高到92%。除此之外,寶寶在媽媽的子宮中會持續發育和發展直到懷孕39週左右,因此,越接近39週出生,寶寶的神經發展就有越好的預後。   除了胎齡之外,其他影響寶寶存活率的因子包括出生體重、性別 (女嬰有較高的存活率)、媽媽的年齡和健康狀況、懷孕或生產時的併發症、單胞胎或多胞胎 (單胞胎有較高的存活率)、以及是否有遺傳方面的問題等。   以下是極早期早產兒到晚期早產兒的健康概況,提供給需要的家長做參考。     26週~28週出生的極早期早產兒概況   平均體重:800克~1000克 平均身長:33公分~36公分 平均頭圍:23公分~25.5公分   這個胎齡出生的寶寶屬於極早期早產兒,大約有8成左右的孩子能存活下來,28週出生的寶寶甚至有高達92%的存活率,而且,大部分超過27週出生的嬰兒,都不會留下神經方面的問題。然而,極早期早產兒還是屬於可能產生併發症的高危險群,而且可能會在新生兒加護病房(NICU)待上比較長的時間。   以下列出26~28週早產兒的概況: 大多數極早期早產兒都是極低體重。 他們的外觀看起來和足月出生的寶寶會很不一樣。他們的皮膚比較皺,而且呈現紅紫色;這些寶寶的臉和身體都覆蓋著柔軟的胎毛,而且他們很瘦,你甚至可以直接看到他們皮下的血管,因為他們的脂肪層還來不及發育。 這些早產寶寶的眼睛通常是閉著的,而且他們還沒有長眼睫毛。 這些小寶寶只有很微弱的肌肉張力,而且動作幅度都非常小。 大部分的寶寶都需要提供氧氣、表面張力素或呼吸器來協助他們呼吸。 這些寶寶的吸吮、吞嚥和呼吸功能都還不夠成熟,因此他們需要靜脈注射。 他們還不會哭,或是因為他們的喉嚨裡插著管子,所以你聽不見他們的聲音。 他們幾乎整天都在睡覺。     28週~32週出生的早期早產兒概況   平均體重:1000克~1700克 平均身長:36公分~42公分 平均頭圍:25公分~29公分   28週後出生且體重超過1000克的寶寶,幾乎都能成功地存活下來,不過大約有80%的機率會有些許長期的健康或發展問題。   以下列出28~32週早產兒的概況: 早期早產兒物的外觀和極早期早產兒有點像,但他們長得比較大一些。 大部分的寶寶都需要提供氧氣、表面張力素或呼吸器來協助他們呼吸。 有些寶寶可以透過鼻胃管喝母奶或配方奶,有些則仍然需要靜脈注射。 有些寶寶開始會哭。 這些寶寶的動作雖然還是很生澀,但是開始活動得比較多一點。 他們可以抓住大人的手指,而且可以左右轉動他們的頭部。 這些寶寶可以張開眼睛了,而且也開始可以短時間保持清醒。     32週~33週出生的中期早產兒概況   平均體重:1700克~2000克 平均身長:41公分~44.5公分 平均頭圍:29公分~31公分   中期早產兒有嚴重健康問題的狀況相對比前兩期的早產兒少很多,不過相較於足月的寶寶,中期早產兒還是有較高的機率會出現學習和行為上的問題。   以下列出32~33週早產兒的概況: 比足月的寶寶輕,而且看起來瘦很多。 這些寶寶有時候可以自己呼吸,他們可能只需要輔助性的供氧即可。 他們有時候可以進行親餵或瓶餵。但是他們有可能會有呼吸困難的狀況,因此也許還是需要使用鼻餵管進食。     34週~37週出生的晚期早產兒概況   平均體重:2000克~3000克 平均身長:44公分~48公分 平均頭圍:31公分~33公分   這個胎齡出生的晚期早產兒,比前幾期要來的健康許多。不過若是相較於足月的寶寶,晚期早產兒同樣可能有較高的機率會出現學習和行為上的問題。   以下列出34~37週早產兒的概況: 晚期早產的寶寶可能還是比足月出生的寶寶要瘦一點。 這些寶寶在健康上還是有比較高的風險,像是呼吸或餵食的問題、調節體溫的問題以及黃疸。不過這些問題通常不會太嚴重,而且大部分的寶寶很快就可以恢復了。 大部分的寶寶可以接受親餵和瓶餵,不過有些還是會需要短暫的鼻餵管輔助,尤其是那些具有輕微呼吸問題的寶寶。 大約到35週左右,寶寶就會具備足夠的肌肉張力,開始可以呈現一般新生兒常見蜷縮起來的姿勢。 這些寶寶的抓握開始變得比較有力,因此在寶寶抓住大人手指後,把手輕微往上提寶寶還是可以抓得住。 寶寶開始有比較平順且具有目的性的動作。 有些寶寶在這個年紀就可以把手放到嘴邊,並開始吸吮。 根據估計,胎齡35週左右的寶寶,腦部的重量大約只有足月寶寶的65%。     文章來源:babycenter.com 修改校閱:安兒康 蔡舒帆醫師

還在為了孩子的挑食困擾?來看看職能治療師的偏挑食解析

2020年08月12日
公開
282

媽媽們為了讓孩子好好吃飯,可說是用盡各種方法,從威逼利誘,到拿著飯碗追著孩子跑,一餐飯下來跟打仗一樣累人,最後孩子越來越抗拒乖乖吃正餐,媽媽也瀕臨情緒潰堤邊緣。孩子真的是偏挑食嗎?職能治療師教你如何剖析孩子的飲食狀況。 正常的進食發展里程碑 在開始正式進入偏挑食的成因和解決辦法之前,我們應該要先了解,根據正常的神經發展里程碑,孩子的進食狀態原本就會隨著年齡而產生變化。 孩子在1到1歲半時,可能會開始胃口變差,或是食慾變得不明顯;孩子2歲之後,會開始對食物有不同的偏好,等到2歲半左右,偏挑食的狀況則會明顯增加,一直到4至4歲半時,孩子進食的狀況才會漸趨穩定,可以順利嘗試吃不同類型的食物。 ↑正常的進食發展里程碑 因此,孩子開始偏挑食不是因為他們叛逆或學壞,而是孩子在身心自然發展的過程當中,本來就會有產生餵食和進食的變化,對飲食也會開展出各自不同的喜好。家長如果能事先了解這樣的發展里程碑,就可以提早做準備,避免給自己和孩子太大的壓力。   到底怎樣才叫偏挑食? 在談偏挑食之前,我們要先來化解一般人對「正常吃」的謬誤。 許多家長會認為,「什麼都吃」才叫正常吃;但事實上,就算我們已經是大人了,對食物都還是會有各自的好惡,像是苦瓜和青、紅、黃椒,很多大人明知道是對身體好的食材,卻也還是嫌棄不吃。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放下「什麼都得吃」的標準,用更人性化的角度來看待孩子的飲食。 那麼,到底以怎樣才叫做偏挑食呢?其實定義有很多種,不過,我最傾向於下面這個說法:「不願意嘗試熟悉或新的食物,足以影響到日常生活慣例,對親職關係造成影響。」 這句話的意思是,孩子的進食習慣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像是速度太慢導致耽誤上學時間,或是因為吃的問題導致親子關係緊繃。如有上述情況,我們就可以認為這個孩子有偏挑食的現象。 透過文獻的參考,我列出了幾個偏挑食的常見狀況: .對食物產生強烈的偏好 .需要特別為孩子準備他肯吃的食物 .接受或不接受特定食物的材質 .對新的食物害怕嘗試 .食物攝取的種類不足 如果我把上面的描述翻譯成一般家庭會發生的狀況,大概是像下面這樣: .不願意吃正餐 .飯菜一定要分開不能混著吃 .不吃肉/蔬菜/水果 .吃軟不吃硬 .只吃飯 .想玩玩具不想吃飯 您家裡的孩子中了幾項呢?這樣的偏挑食情況,是否為家庭帶來生活上的困擾了呢?接下來,我會從職能治療的角度出發,帶大家從三大向度剖析孩子的進食問題。   剖析孩子偏挑食問題 職能治療看待孩子的進食表現,會從三大向度著手:周遭的環境、孩子本身的能力、生活狀態三大面向。 每個面向又各自有不同的細節需要釐清,最終才能真正拚出孩子進食狀況的藍圖,並從中找出可以有效介入的途徑。 『孩子本身的能力』如何影響進食 1.生理功能/營養吸收:孩子的消化道結構、腸胃消化功能、排泄狀況等,都會影響孩子的飲食狀況。像是我曾經碰過一個案例,孩子吃東西的時候經常出現作嘔現象,詢問後才發現與嬰兒期的進食經驗有關,那時因胃-食道括約肌功能較差導致吃完後容易倒流而嘔吐,家長又擔心孩子發育,因此時常吐了再餵,餵了又吐。等到孩子長大後,雖然括約肌的功能已經改善,但在孩子身上仍殘存了被餵食後嘔吐的反應,因此帶來求診。 2.感覺 (觸、嗅、味、視覺):感覺過度敏感/過鈍,有可能導致孩子過於喜歡/討厭某些氣味、材質、韌度的食物。像是口腔觸覺過度敏感的孩子,可能會偏好吃流質的食物、不喜歡吃到嘴裡會糊糊稠稠的軟質食物;而嗅覺或味覺敏感的孩子,對於某些食物靠近時會閃避,甚至出現作嘔的反應。 3.口腔動作能力:包括舌頭、嘴唇、顳顎關節的結構和功能是否正常,以及這些構造之間是否能協調運用,都是影響孩子能否產生好的吞、吸、咀嚼動作的關鍵因素。 4.粗大動作:包括孩子頭頸的力量、軀幹核心肌群的控制等,讓孩子的身體能維持良好的坐姿,提供進食時的姿勢穩定性。 5.精細動作:孩子手腕和手指的動作是否控制良好,讓孩子可以拿取或捏取他想吃的食物;年紀大一點的孩子,則需考量手部小肌肉的動作控制和協調能力,是否足以讓孩子擁有使用餐具的技巧。 6.個性氣質/動機:有些孩子個性比較小心謹慎,對新事物少有主動嘗試的動機,這樣的特質也容易讓他們在吃東西時,大多偏好自己熟悉的食材或烹調方式。面對這樣的孩子,介入的重點會放在「如何提升他們的內在驅力」(文章的最後會談到提升內在驅力的方法)。 7.活動量:每個孩子對於動態/靜態活動量的需求不同,過多或過少都可能影響孩子當天的身心狀態,以及進食的質和量。 『周遭的環境』如何影響進食 1.用餐情境:一起用餐的成員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因為這些人會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因此,如果一起用餐的人對某些食物表露了嫌惡的行為,孩子就會跟著學習。另外,用餐時成員之間的氣氛,也會影響孩子進食的狀況,像是常常被催促、被強迫吃自己不喜歡的食物,也會增加孩子對一起用餐的排斥感。另外,家庭中若是有固定的用餐儀式,可以讓孩子透過儀式的進行,慢慢進入用餐的狀態。 2.用餐環境:像是吃飯的座椅和桌子高度使否適合孩子、孩子是否有自己固定的座位和餐具、有沒有容易讓孩子分心的事物等,都會影響孩子進食的表現。 3.家庭文化 (態度):吃東西時怕不怕孩子弄髒、餐桌禮儀的要求、是否允許孩子邊吃邊玩或是邊看電視等,每個家庭都會有不同的規定或要求,但是該如何拿捏卻不是很容易,尤其照顧者對於孩子進食的態度,是鼓勵、隨緣居多,還是以命令、責罵、寵溺為主,對孩子都有很大的影響。 4.活動機會:孩子經常有機會到公園、親子館進行大動作的「放電」遊戲,還是比較常讓他們宅在家裡?有一定的活動量,孩子的胃口也會比較好。   『生活狀態』如何影響進食 1.醫療史:孩子相關疾病史、管線使用、是否開刀等,都會導致孩子產生不同的進食表現。像是早產兒因為使用鼻餵管路的關係,口腔進食經驗比較少,因此口腔感覺敏感的比例也比較高。 2.進食史:我們在評估偏挑食的孩子時,不會只看現在的狀態,而是會從孩子在嬰兒期的進食經驗瞭解起,讓醫師和治療師能更準確的分析孩子偏挑食的原因。像是我曾遇過一位個案,到兩歲才開始食用副食品,這樣的孩子口腔接觸不同食材材質的經驗很少,這類的孩子就非常容易有口腔敏感的狀況。 另外,我們還會關心孩子對不同食物狀態的接受度,像是菜梗/菜葉吃不吃、剁碎的食物吃不吃等。我們也會提供一個全食物表,讓家長勾選孩子喜歡或不喜歡的種類。藉由全食物表的篩選,我們可以了解孩子偏挑食習慣的特質及可能的原因,這樣的方式能讓我們與家長共同討論出最適當的調整方式。 3.進食作息:詳細了解孩子的進食量、進食的時間點、吃一餐飯需要花費的時間、以及進時的頻率為何,這些是非常重要的資訊。有時候家長以為孩子偏挑食,結果我們帶著家長把孩子一整天的進食狀況列表出來後,不用我們解釋,家長也能看出問題在哪裡,像是早餐到中餐之間,孩子又喝了120毫升的奶,難怪中餐時間孩子不怎麼想吃東西了。 4.行為問題:行為問題是令家長頭大的關鍵,最常見的就是孩子想玩玩具,不想吃飯。其實很多家長都知道,這樣的問題可以用「約定」的方式,因此與孩子約好「吃飽再去玩」。但是,「吃飽」對小孩來說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他們常常扒個兩口就說自己飽了,然後就迫不急待的回去玩他的玩具,於是,媽媽的一把火就開始燃燒了。 所以,跟孩子之間的約定,一定要越簡單具體越好,像是媽媽可以很明確的對孩子說:「吃完你現在碗裡面有的食物,就可以去玩了。」或是:「長針走到6,我們就要收碗了喔!」這些說法都有助於讓孩子更容易理解。 另外,還有些狀況是家長把自己變成「行動餵食機」,孩子吃一吃跑去客廳玩玩具,家長也就追到客廳餵他。有些家長甚至乾脆把玩具藏起來或暫時沒收,以為孩子看不到玩具就會乖乖吃飯,但結果通常不盡如人意。 其實,我們可以讓孩子選擇哪一個玩具陪他一起吃飯,然後把玩具放在孩子面前,並邀請他遵守好好吃飯的約定。此時,這個玩具會形成一種強烈的視覺提示,更明確地讓孩子知道,我把飯吃完就可以玩它了,才不會讓孩子看不到玩具,反而升起焦慮的情緒和唱反調行為。 5.角色: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扮演著多種角色,像我同時是爸媽的兒子、同事的主管、老闆的員工等,當原角色不同的時候,我們表現出來的行為與態度自然也會不同。 以我自己為例,我不喜歡吃青椒,在家爸媽要求我吃,我都會斷然拒絕;但是,當女朋友說如果我不吃青椒,她就不理我了,於是我就吃了(笑)。孩子也是一樣的,在家裡是小孩的角色時,就容易任性拒絕不喜歡吃的東西;但是到了學校裡,看到同學都吃了,或是在老師的要求下,孩子就成功的吃了。 因此,當我們在看孩子進食狀況時,也要一併了解角色轉換時,孩子會不會有不同的表現,如果像上述的情況,孩子就可能不是真的偏挑食,而是行為問題所造成的,因為真正的挑食應該不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都會有一致性的表現才對。   家長對孩子進食的正確觀念 根據夏威夷早期學習剖面圖 (Hawaii Early Learning. Profile, HELP)的觀點,進食有幾個觀念應該要建立: 1.內在驅力:建立孩子對進食的觀念,是因為肚子餓而吃,而不是被強迫或獎勵才吃。 2.保持平常心:當孩子生長發育無異常時,我們對孩子進食的表現不須過度反應和憂慮。 3.開心的用餐時光:一起營造輕鬆無壓力的用餐時間,冷靜地接受孩子拒絕某些食物。 4.避免獎賞制度:不以點心或其他獎勵作為進食的交換,避免孩子對食物建立錯誤的價值觀。 5.尊重孩子的偏好:孩子對於食物的份量、擺設、質地、味道、形狀、顏色,會有不同的偏好,當不影響生長發育時,家長應予以尊重,例如: .份量:大量 vs 少量 .擺設:食物混在一起 vs 喜歡食物是分開的 .質地:泥狀 vs 半固態 vs 固態 ; 易撕咬 vs 需嚼勁 ;乾 vs 濕潤 .味道:重口味 vs 清淡 .顏色:原色 vs 料理後 6.不強迫:當孩子強烈抗拒時,我們不強迫孩子進食或餵食。 這些觀念有一個很大的共通點,就是要讓孩子願意主動進食,因此,找到適合個別孩子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而非一味使用獎勵或處罰的方式。   如何增進孩子進食的內在動機 雖然孩子偏挑食的原因很多,但排除疾病和功能異常,其實大部分的都來自行為問題。因此,下面我整理了幾個增加孩子內在動機的策略,希望能幫助家長找到適合您孩子的方法: 1.以身作則:孩子是聰明的模仿專家,在還沒嘗試新的食物前,不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對該食物的厭惡。 2.客觀的態度: .形容食物的好:透過描述食物的質地、味道、形狀、顏色等特徵,增進孩子嘗試的意願。 .鼓勵孩子的行為過程:看到孩子做出新的嘗試時,鼓勵他的作的過程,像是:「你開始用杯子喝水了耶~」、「你可以用叉子把貢丸叉起來吃呢!那你會叉這個小紅蘿蔔嗎?」 .不評價孩子的表現:盡量不讚美、評論、懲罰孩子成功或拒絕食物時的表現。 3.給予選擇的機會:在用餐前或用餐時,提供孩子選擇今天想吃的食物,當然,我們可以技巧性地將選項限縮成我們所希望的。雖然選項裡的東西可能都是孩子不熟悉的,但只要給他選擇的權利,通常孩子會比較樂意接受他自己的決定。 4.一起參與用餐準備:邀請孩子一起準備食物,依照他的能力分配簡單的任務給他,可以讓孩子獲得大大的成就感以及對食物的興趣,建議方式如下: .潛移默化:認識/介紹食材,如:利用食物繪本、帶孩子逛菜市場買菜。 .觀察家:先在旁觀看,不強求孩子參與。 .動手做做看:根據孩子能力調整事情的難易度,不要求完美。 .認識食材:和孩子分享食材的好處、特性、故事等,盡量給予開心正向的經驗。 .餐桌擺設:選擇想要用的碗盤/餐具,也可以請孩子協助擺放。 .給予選擇:讓孩子自己決定想吃的食物類型和份量。 .同儕的力量:同儕也是孩子喜歡模仿的對象之一,藉由觀察其他孩子的好表現,強化孩子的內在動機。但是,家長要避免拿孩子們做比較,像是跟孩子說:「你看其他人好棒,他們都吃了,只有你不吃。」反而引起孩子強烈抗拒與挫敗感。 透過上述的介紹,希望能幫助家長從多元的面向了解孩子偏挑食的原因,並挑選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嘗試看看。如果有任何疑問,建議可以諮詢小兒科醫師、職能治療師,讓親子都能自在享受飲食的樂趣。   作者簡介: 安兒康小兒專科診所 李瑀秦 職能治療師 現任: 安兒康小兒專科診所 嬰幼兒發展中心 主任/職能治療師 經歷: 安德復復健專科診所 職能治療組組長 台北市居家復能團隊 專長: 嬰幼兒發展及評估 兒童Bobath治療 顱薦椎治療 專業認證: 高等考試職能治療師合格 兒童Bobath治療 CranioSacral Therapy, CST 1&2 顱薦椎療法第一&第二階段 SomatoEmotional Release, SER 1 身體情緒釋放第一階段 長期照護專業人力培訓課程level Ⅰ 想說的話: 「玩」、「遊戲」一直是孩子最喜歡、主動積極,是最棒的學習方式,即使生心理功能有所受限,透過合適的引導及難易度的調整,每位孩子都能在快樂的遊戲中進步成長。

【疾病照護】水痘疫苗須要打第二劑嗎?

2020年06月18日
公開
388

▌先來點水痘小科普吧~ 水痘是一種普遍的兒童疾病,相信我們這個年代的男男女女們應該都有得過XD    想當年小編的哥哥先水痘發病,我媽就把我跟我哥擺在一起睡,一起發作一起顧,安捏卡方便 (誤)。    不過,得到水痘除了要冒「發燒癢癢不舒服、抓破留疤變醜醜」的風險之外,還有可能產生更嚴重的後遺症喔!       水痘發病時,症狀可能輕微,也可能嚴重。通常好發於幼童,不過近年來水痘發生的年齡層有延後的趨勢。一般年齡愈大,發病症狀愈嚴重。    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感染所引起的傳染病,具有高度傳染力,可經由飛沫在人與人間散佈,或經由接觸水痘的液體傳染。    感染後會引發紅疹、水泡、發癢、發燒及疲倦等,可能併發嚴重的皮膚感染、疤痕、肺炎、腦炎或死亡,也可能因病毒再活化而得到帶狀疱疹。       ▌水痘疫苗打2劑,給孩子雙重保護力    每年早春和冬季,是水痘的好發季節。自2004年國內開始提供1歲嬰兒公費接種1劑水痘疫苗,然而,疫苗的保護力在接種2~5年後會逐漸下降。    因此,當孩子進入小學階段,在人多接觸頻繁的校園活動時,還是有可能感染到水痘,甚至引發群聚事件。    安兒康的兒科醫師蔡舒帆以及衛福部均表示,為了提高水痘疫苗的保護力,除了按時接種第1劑公費疫苗之外,建議媽咪還可以在孩子滿4到6歲,以自費的方式接種第2劑水痘疫苗。    如此一來,便可加強孩子對水痘抗體的「記憶力」,為孩子增加保護力。       ▌一劑減輕症狀,二劑有效預防    雖然只接種過一劑的水痘疫苗,並無法完全避免水痘感染,但通常打過疫苗後得到水痘,症狀也大多較輕微,併發症出現的機率也會降低。    若希望能加強對水痘的防護力,施打第二劑疫苗會更能有效達到預防的作用喔!          **安兒康 讓媽媽安心寶寶、安定的地方**       #小兒專科 #早產兒發育追蹤 #小兒腸胃營養 #兒童骨骼肌肉矯正 #嬰幼兒早期療育    #健兒門診 #疫苗接種 #流感_黴漿菌_腺病毒快篩 #異位性皮膚炎 #過敏 #便秘 #內外八 #O型腿 #X型腿    - 安兒康小兒專科診所 (02) 7728-7688 台北市松山區敦化北路118號 (近台北小巨蛋) 〔週日公休〕〔有健保〕

我的孩子常常踮腳尖走路,會容易造成腳變形嗎?

2020年06月05日
公開
325

  【安兒康院長/復健科醫師 曾清祥這樣說】   孩子踮腳尖走路有幾種可能:    ▋ #結構異常 少部分的孩子可能是因為骨骼肌肉異常所導致,像是長短腿、阿基里斯腱過短過緊。    建議: 爸媽可以趁孩子躺下時,將身體和骨盆擺正,然後檢查兩條腿的長度;也可以趁孩子休息時,試試看孩子的腳板能不能被輕鬆的往上翹。不過,若是有腦傷或是早產的孩子,踮腳尖走路可能是神經發展異常的現象,宜盡早尋求醫療人員協助。    ▋#肌力不夠 腳底的小肌肉力氣還不夠,因此孩子會自然而然用小腿肌肉 (也就是俗稱的蘿蔔肌) 來代替,形成踮腳尖的方式來增加自己走路的力量。雖然一直持續踮腳尖可能會讓阿基里斯腱變緊,但一般來說孩子不太會長時間都處於踮腳尖的狀態,走累了他們自己會休息。    建議: 在孩子休息的期間,爸媽可以動一動孩子的腳板,如果可以被輕易的往上翹起,那應該就沒有上述的問題。一般在3歲前踮腳尖走路都不需要太擔心,若是持續幾個禮拜,孩子還是習慣踮腳走路,爸媽可以試著為孩子選一雙好鞋,在室內走路時穿上,可以為腳提供較良好的支撐。    ▋#感覺敏感 有些孩子可能因為腳底感覺過度敏感,因此當走路腳板踩在地面上時,這樣的感覺刺激對他們而言過於強烈,因此踮起了腳尖,減少腳底接觸地面的面積。    建議: 若要分辨孩子是否是因為觸覺過度敏感所造成,可以觀察看看孩子平時是否不喜歡毛毛的東西、討厭衣服領口的標籤、不喜歡洗頭洗臉等。若是確定有觸覺敏感的問題,症狀輕微的可以試著讓孩子光腳去草地或沙灘上玩,幫助腳底減敏感;若是症狀較明顯,可以試著尋求兒童發展治療師的協助,越早處理對孩子越好。       原則上常見的踮腳尖走路原因,大概分為這3種,爸媽可以先試著在家裡為孩子檢查看看。    遇到孩子踮腳尖走路,爸媽不要過於擔心,也不要急於糾正孩子,免得孩子感到太挫折。在孩子學步的階段,本來就會依照個別孩子的身心狀況,出現不同的走路模式,也可能短時間有看起來像O型腿、腳跟內翻的情況。爸媽可以先觀察一段時間,若是真的不放心,也可以詢問醫療人員的建議。       **安兒康 讓媽媽安心寶寶、安定的地方**       #小兒專科 #早產兒發育追蹤 #小兒腸胃營養 #兒童骨骼肌肉矯正 #嬰幼兒早期療育    #健兒門診 #疫苗接種 #流感_黴漿菌_腺病毒快篩 #異位性皮膚炎 #過敏 #便秘 #內外八 #O型腿 #X型腿    - 安兒康小兒專科診所 (02) 7728-7688 台北市松山區敦化北路118號 (近台北小巨蛋) 〔週日公休〕〔有健保〕

午夜夢迴的尖銳哭泣 - 腸絞痛

2020年05月18日
公開
275

很多新手爸媽從月子中心回家後,面臨寶寶總在夜深人靜時,尖銳又刺耳的哭聲、臉又漲又紅、腹脹…不舒服等症狀,怎麼安撫都沒效,讓爸爸媽媽總是無法好好休息、噩夢連連。    #腸絞痛的原因及症狀 嬰兒出生時的消化功能及腸壁神經發育不成熟,造成腸蠕動不規則,導致痙攣疼痛。    當寶寶腹脹、嚴重溢奶或嘔吐、不喝奶、大哭超過2~3小時以上完全沒有停的上述症狀,建議務必找兒科醫師看診。    醫師會先仔細檢查排除寶寶是否生病了,才確認是否為腸絞痛。       #腸絞痛哭不停該怎麼辦?    以下為改善餵食及照護的技巧:    1. 若要確定否因腸絞痛而哭鬧,建議父母可先檢查身體狀況,確認尿布、是否被蚊蟲叮咬、肚子餓、起紅疹等,若仍持續哭鬧,腸絞痛的機率就很高。    2. 改變懷抱的姿勢,盡量的安撫,避免過度哭鬧而脹氣或不適。    3. 製造類似於子宮裡的環境,增加寶寶的安全感,例如將寶寶抱在胸前心臟位置。    4. 給予寶寶穩定的情緒環境,撥放可讓媽咪及寶寶放鬆的背景音樂,可以減少發作的頻率。    5. 腹部順時鐘按摩可以幫助排氣或若以瓶餵者,每次餵奶後要注意輕拍排氣。    6. 採安撫懷抱姿勢 (如圖示)。       #專科醫師建議 1. 調整配方奶的使用,如: 低乳糖、部分水解的配方。    2. 哺餵母乳可減緩腸絞痛的發生,若仍有不適,建議媽媽可採「減敏飲食」避免攝取過量過敏的食物,如牛奶、花生、海鮮等。    3. 依照醫師建議使用益生菌,使用2-3週後,症狀得以緩解,建議需連續使用4-6個月。    4. 藥物治療。       #回診的必要 按時回診是很重要的,可以讓醫生進行詳細的身體評估,並給予當下適當的建議。       **安兒康 讓媽媽安心寶寶、安定的地方**    #小兒專科 #早產兒發育追蹤 #小兒腸胃營養 #兒童骨骼肌肉矯正 #嬰幼兒早期療育    #疫苗接種 #流感_黴漿菌_腺病毒快篩 #異位性皮膚炎 #過敏 #便秘 #內外八 #O型腿 #X型腿    - 安兒康小兒專科診所 (02) 7728-7688 台北市松山區敦化北路118號 (近台北小巨蛋) 〔週日公休〕〔有健保〕

【中耳炎攻略】 ​​​​​​​如何引起、治療和預防?

2020年04月29日
公開
206

【中耳炎攻略】 如何引起? 如何治療? 如何預防? 兒童中耳炎請找小兒專科醫師就醫 ~ 👂 #什麼是中耳炎    嬰幼兒及兒童的耳咽管較為水平、短與寬,黏膜纖毛的免疫與排泄功能也尚未成熟,容易在上呼吸道感染、鼻竇炎或過敏性鼻炎發作時,因鼻塞、呼吸道腫脹、分泌物增加等因素,造成鼻涕倒流,經耳咽管逆流至中耳腔,造成細菌、病毒感染中耳,是兒童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見的合併症。       👂 #中耳炎的症狀    1. 外耳出現異常分泌物 2. 一直抓耳朵或挖耳朵 3. 食慾或活動力下降 4. 發燒       👂 #中耳炎怎麼治療    1. 依照醫師指示,使用口服抗生素10-14天。 2. 千萬不可自行停藥或改變治療方式。 3. 必回診來確認中耳內的積水已經被身體吸收。 4. 若積水超過三個月,則要再進一步處理。       👂 #家長可以怎麼幫助孩子    1. 家中避免空氣汙染,以防上呼吸道的黏膜受刺激而腫脹。    2. 曾經發生過中耳炎的兒童,復發的機率很大,要避免感冒。    3. 耳朵盡量避免進水,若有水時,可以用乾棉棒清理。    4. 不能吃冰品、甜食、油炸物、甜份過高的水果。    5. 躺向患側邊,促進耳內分泌物引流。    6. 喝牛奶時,盡量別躺著餵牛奶,防牛奶倒吸入造成刺激。    7. 不要用力擤鼻涕或倒吸鼻涕,盡量交叉單側擤鼻涕。    8. 一定要按時吃藥完成治療療程。       👂 #中耳炎是耳朵浸水所引起? 外耳道跟中耳中間有一層有厚度的耳膜,在耳膜沒破的情況下,流到耳朵的水是不會進到中耳腔內,通常都是感冒之後,病菌從上呼吸道經耳咽管跑進去中耳腔,才造成中耳發炎的。       👂 #5招預防中耳炎    1. 避免接觸過敏原    2. 遠離菸害    3. 接種疫苗    4. 服用緩解鼻塞症狀的藥物    5. 正確擤鼻涕:輪流按住其中一個鼻孔,一次只擤一邊。擤的時候要輕輕的,嘴巴微微張開、微微低頭。       #衛教資訊 #歡迎儲存分享

妳家孩子著色畫玩得好嗎?安兒康教妳10種玩法~

2020年04月08日
公開
2498

  著色畫是每個孩子成長必玩的遊戲,但如果只是拿來給孩子隨興塗鴨,那很快就會玩到沒梗了XDD    著色畫可以怎麼玩,讓安兒康告訴妳~       最傳統就是用筆玩,玩法和需要的能力包括:    1️⃣ #線內塗滿顏色 挑戰手腕穩定度、掌內操作能力、手眼協調、手指小肌肉的肌耐力    2️⃣ #沿線描圖形 挑戰運筆技巧、手腕協調能力、手眼協調    3️⃣ #對照圖畫相同顏色 挑戰空間概念、視覺區辨出不同圖形、分辨主題和背景圖形、顏色命名/分類    4️⃣ #數字填色畫 挑戰視覺區辨、主題背景、數字認知、分類能力       除了傳統拿筆畫之外,還有好多其他的變化,從簡單到難分別是:    5️⃣ #手指畫 用手指沾顏料,幫著色畫上色    6️⃣ #手指印章 用手指蓋印章的方式塗色    7️⃣ #點點貼 用點點的貼紙把著色畫貼滿    8️⃣ #撕貼畫 把色紙撕成小小塊,然後黏在著色畫上    9️⃣ #豆子畫 先在紙上塗白膠,然後用手或夾子捏起豆子,把豆子黏在著色畫上    這些不同的玩法可以訓練到注意力、掌弓的穩定度、手指分化使用的能力、各個手指的協調運用、以及指頭的力量和耐力。       最後,若是希望能挑戰更多認知能力,還可以這麼做:    🔟 #在著色前設定規則 像是塗鴨的順序 (先塗外圍、上半部或左半部)、塗鴨的方式 (來回塗或同個方向塗),可以挑戰孩子執行任務時的計畫能力。       這麼多種不同的方法,妳都學會了嗎? 把這些玩法互相搭配,還可以創造出更多種玩法喔~~    分享一個免費下載著色畫的網站,如果最近因為疫情不想出門,那就帶孩子一起畫畫吧~ https://reurl.cc/62yzO6       妳家也有著色畫的創意玩法嗎?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喔~       (感謝安兒康職能治療師 高珮瑄、黃暄雯、蘇秀婷提供玩法)

BabyHome觸覺刺激

【防疫在家好好玩|寶藏盒,來找碴?】

2020年03月27日
公開
2723

【防疫在家好好玩|寶藏盒,來找碴?】    #妳知道在家就可以自製「觸覺箱」嗎?    1️⃣在家中拿一個隨手可得的容器,鍋子、大的保鮮盒都可以。    2️⃣在容器內倒入乾燥的天然食物(綠豆、紅豆、米、水管/蝴蝶義大利麵等,再把孩子喜歡或可以學習的小型物體(車子、貼紙、鑰匙)埋進去。    3️⃣讓孩子用雙手伸進去探索,甚至也可以鼓勵孩子用腳丫們試試,看能不能挖出寶藏喔~   4️⃣進階版還可以使用「束口布袋」作為容器,以Lego Classic 小樂高(單豆、雙豆等基本型)作為填充物,再埋入其他特殊形狀的學習物體。       #觸覺的探索對孩子很重要嗎?    是的是的是的!(很重要所以講三次)    透過觸覺箱,讓孩子的雙手或雙腳接觸不同的材質,提供適量、多樣化的觸覺刺激,能幫助孩子:    🔆建立信任感、安全感 🔆發展良好的情緒、人際互動 🔆建立物件的概念(大小、形狀、軟硬、身體概念)       #怎麼知道孩子的觸覺刺激不足呢?    妳可以觀察孩子的表現,通常觸覺刺激不足的孩子容易出現:    📍缺乏自我保護意識,例如:常常受傷了不自覺 📍專注力不佳 📍不喜歡洗臉、刷牙、看牙醫、剪指甲 📍只接受特定衣服的材質 📍睡眠問題,例如:不易入睡、睡眠易中斷 📍進食表現不佳:挑食、拒食    因此,從小讓孩子接受不同的觸覺刺激,包含父母親的擁抱、孩子在地上爬行、在草地上翻滾、在沙灘上奔跑,都能提供豐富的觸覺刺激喔!    如果疫情期間不想去人多的地方,妳可以試試在家裡自製觸覺箱,除了我們提供的方法之外,也可以用類似的概念,自己發想創意玩法喔~       #安兒康 #讓媽媽安心寶寶安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