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韜韜馬麻

吼~你到底在"歡"什麼?

2007年04月28日
身為一名老師
屈指數一數
也"毀人不倦"好幾年了~(吼~你到底在歡什麼?_img_1我並沒有打錯字喔)
教學年資從"1~5年"跳到"6~10年"
年齡也從"25~29歲"跳到"30~34歲"~(真的好不習慣喔)

面對的挑戰越來越高難度
無論是家長或是學生都要用無比的愛心和耐心去溝通及心靈再教育~
每一屆要改的本子也越來越多
真是忙斃了~(吼~你到底在歡什麼?_img_2嗯~跟隔壁班老師比起來我算是動作比較快的啦)

自然而然
面對自己家的小傢伙
包容力和容忍度也越來越低
談什麼愛的教育?
每次韜在"ㄏㄨㄢ"的時候~
我就超想揍下去~

讓我想一下~
是要揍肉肉的臉.呆呆的頭.胖胖的手.還是包尿片的屁股?
吼~真的好難決定喔~吼~你到底在歡什麼?_img_3

雖然每次老木生氣都隱忍起來
不過日子一久
我一定會得內傷
到時候~看什麼神醫都沒救啦~嗚嗚~


而且韜韜最近越大~
個性變得超固執~吼~你到底在歡什麼?_img_4
做事情一定要合他的意~
穿鞋子一定要他自己挑~
老北開車的方向也要他決定~
跟阿公.阿嬤去菜市場向那兒走也意見很多~
而且變得很"膽小"
爬高或是摸假牛...會喊"怕怕"~
也變得很"閉鼠"
在生人面前不輕易開金口

這樣的韜韜
跟以前相比
變得...比較不可愛...
我還是喜歡以前那隻小小呆呆的韜韜
但是自私的老木無法阻止小傢伙長大
所以只好...
用"愛的教育"氣死自己...
變成無能的媽媽...
哎哎哎哎哎哎哎...吼~你到底在歡什麼?_img_5


<<轉貼>>

孩子,你到底在「ㄏㄨㄢ」什麼?

文�黃期璟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保系講師

爸媽急著出門喝喜酒,想幫強強穿上新買的小皮鞋,但是強強卻哭著要穿舊舊髒髒的皮卡丘球鞋…,哭鬧、倔強又堅持的強強,讓爸媽真不知該如何是好!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從什麼都不懂的小嬰兒,開始聽懂大人的話,表達自己的感受,漸漸有自己的主見與想法。俗話說:「3歲的孩子,貓狗嫌!」雖然是口耳相傳的諺語,其實從幼兒生理與認知發展理論的觀點來看,也有幾分道理,這是孩子成長必經的過程。

重點是,我們必須了解:孩子為何會如此?父母該如何面對?不然,此時的孩子有時真的會讓爸媽氣到想動手,因為我們並未了解到「貓狗嫌」的原因與孩子真正的需要。當我們從孩子的認知與情緒發展,了解堅持倔強的原因。或許我們會發現,堅持並不是完全不妥當的,而是他當下唯一能找到的溝通方式。

單純表達所要所想

孩子開始牙牙學語時,就像海綿一樣吸收所有的事物,同時發現「我說的話,大人也聽得懂呢!」所以,孩子嘗試發表自己的意見,想跟大人一樣,甚至挑戰權威。此時,正是人生中第一個叛逆期,是正常的表現。

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論,學齡前的幼兒處於感覺動作期與前運思期的階段,孩子會根據最直接的感受做判斷與學習。當他無法滿足眼前的欲望,會用最直接的方式表達,像是哭鬧、耍賴,因為他覺得「為何不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他只是單純表達心中所認知到的,像強強只知道要出門,「出門就是要穿自己喜歡的鞋鞋呀!」他還無法認知喜宴跟新皮鞋的關係,所以他會堅持自己的想法,就像大人要求孩子聽他的話是一樣的。

直接強烈表達情緒

情緒的發展歷程包含:感受情緒、理解情緒、表達情緒。幼兒受限於認知和語言上的發展,他們能夠認知的情境與使用的詞彙,尚不足以做出完全符合社會期望的合宜舉動,加上成人的不了解,因而時常發生與父母僵持不下的狀況。

尤其是幼兒情緒通常是直接的、短暫的、強烈的,成人務必了解孩子為何堅持?而非只是一味阻擋孩子的意見。倘若只針對表面的行為進行糾正,不但適得其反,可能會阻礙親子關係的正向發展。

傾聽孩子的堅持

◇個人喜好 跟玩伴爭高下
當孩子逐漸成熟,會因為媒體或同儕的影響,發展出階段性的好惡,像是神奇寶貝、海賊王、珍珠美人魚等等,所以,當他想與同儕 「一爭高下」的時候,往往會堅持一定要穿著某某的衣物,即使父母覺得不妥,孩子依然堅持。

◇引起注意 讓父母重視需求
有時候,孩子也會好好地表示想要完成的事情,但是父母無法當下滿足他,或沒說明清楚無法實現的原因,幼兒就開始使用其他的方式,引起父母關注,強調自己的重要性,希望父母可以重視他的需求。

◇真的需要
有時候幼兒的堅持,並非完全不合理,是礙於詞彙或認知,他說不出個所以然,只好重複他會說的簡單詞彙,像是「我就是要…」「我不要聽你的!」「我不喜歡…」,孩子可能是在發出需要幫助的訊息,而非一味地鬧脾氣。

4TIPS轉換孩子的無理堅持

◇說出原因 讓孩子感受體諒
幼兒堅持某件事情,有背後的原因,如果無傷大雅,還是儘可能滿足孩子的需要。像是一定要爸媽陪他玩;家長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可是孩子真的需要父母的陪伴與互動,此時不妨告訴孩子「你是不是很想爸爸媽媽陪你?我們也好想陪你,可是我們正在忙,可以再等十分鐘嗎?我們一起看時鐘,計時開始!」當我們說出原因,孩子就不那麼堅持,是因為他感受到我們的了解與體諒。

◇提供選擇 思考解決辦法
在團體活動時,孩子想要某個同學的玩具,雙方堅持不下,此時我們可以問他:「你是不是很喜歡這個玩具?可是小明也喜歡玩耶,你要不要問小明可不可以一起玩?還是問小明還要玩多久?可以討論大家輪流玩的方式嗎?」當孩子開始思考解決方式的時候,也轉移了情緒的焦點,解決了問題。

◇幽默處理 父母轉個彎想
強強堅持要穿舊舊皮卡丘的球鞋出席喜宴,可以俏皮的跟孩子說「我想皮卡丘可能很想在家休息,要不要等我們要出去玩的時候,再帶它一起去?」我們也可以反向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見,何不穿著輕便一點去赴宴呢?

◇切勿批評
孩子鬧彆扭的時候,千萬不要一氣之下說「你這個樣子,跟你老爸一個樣!」「你真得很煩ㄟ!講都講不聽!」逞口舌之快,只會讓孩子否定自己,甚至遷怒自己最愛的家人,其實是不必要的。因為處理任何事情的過程,都是身教的一部分,我們能否在處理的過程中,依然讓孩子學到尊重,是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