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曾小麥

寶寶委屈,但寶寶不會說 -從小幫助孩子發展良好情緒

2022年09月21日

 「一不順孩子的意,他就哭鬧不停」、「有時候不知道為什麼哭」、「堅持要穿這個衣服」、「有時候會亂丟東西、打人或抓頭髮」。當孩子1-3歲時,因為能夠開始放手走探索環境並用語言和外界溝通,孩子就開始發展自我意識,探索自主權,所以會經常聽到孩子說「不要!」、「我的!」,再大一點的孩子則會用更長的句子說「我要自己做」。
 

豪神官方網站
       這個時期孩子的主要發展任務就是慢慢認知到自己和父母的不同,將自己建立成一個獨立的小小生命。而父母的任務就是從旁協助孩子的發展,避免孩子感到失控、無助的挫敗感。
 
       有的孩子語言發展明顯落後時,因為沒辦法用語言表達情緒,但又急於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探索自主權的發展),就容易出現打人、丟東西、哭鬧喊叫的問題行為,甚至有孩子會打自己頭、用頭撞地板等自我傷害的行為。而這樣的問題行為,往往也讓頭疼的家長用更強烈的情緒或語言制止孩子,「不可以!」、「再這樣我就打」、「我不愛你了」,或者直接用「打」的方式處理,有時候可能會有短暫的效果,但更常的是無效的回應,因為:
孩子的需求還是沒有被滿足。
孩子不知道要怎麼做才能達到目的。
突然被告知不被喜愛的孩子,會感到更委屈、難過。
如果經常被打的孩子,可能會學會用「打」來達到目的。
 
建議家長依下列步驟來幫助孩子:
第一步:確認孩子的需求(或目的)
       面對孩子提出需求時,建議家長可試著理解孩子的需求 (大部分的新手父母都沒辦法第一次就命中孩子的需求,可以從觀察孩子的反應來猜測),猜猜看孩子可能的需求,然後幫他說出來,例如:「你想要玩那個玩具?或是吃這個嗎?」
 
第二步:當不能達到目的時,給予情緒支持,讓孩子感覺被理解
       當孩子不能吃/玩/拿他想要的東西時,建議家長說出孩子的情緒,例如:「現在我們不能玩這個玩具,因為其他姐姐正在玩,你覺得很失望」、「玩具被搶走了,你覺得超級生氣的!」,同時給予眼神接觸或肢體回應,如看著孩子並握握手、拍拍肩或抱抱他等。
 
 
第三步:協助孩子找到解決方法
       有些家長會試著用同理心來了解孩子的想法,但其實1-3歲的孩子還無法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事情(因為還在自我意識的發展),所以多數需要靠家長示範、介紹「輪流」或「找尋其他樂子」等解決方式,例如:「我們先去玩另一個玩具,等等再過來看姐姐玩完了沒有」。若孩子初步展現分享的技能,別忘了一定要給予大力稱讚!
 
第四步:給予有限的選擇權
       在說話的技巧上,可以給孩子2個以上的選擇,讓孩子更有控制感。例如:「你想要媽媽抱抱安慰?還是要媽媽帶你走一走?」;當孩子堅持不穿外套出門時,可以技巧性的跟孩子說「你要穿皮卡丘的外套?還是牛仔夾克呢?」。這樣不僅讓孩子有掌控感,也能順利達到我們的目的(笑)~
 
       最後,也許家長會注意到2歲孩子經常在自己的遊戲當中會模仿、學習家中發生的事件,例如:假裝餵娃娃吃飯、幫娃娃洗澡和洗手手等,有時候會看到孩子如何安慰哭泣的娃娃。這都提醒了我們,孩子會透過觀察大人來學會各種安撫情緒的方式,因此,大人的自我情緒處理也是相當重要的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