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youtai's mom 筱薇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回溫--大師名作繪本

2013年09月13日
公開
47

大師名作繪本 讓世界文學偉人為寶寶說故事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以撒?辛格曾說:「小孩是文學的最佳讀者,在我們這個時代,當成人 文學正在墮落時,給小孩看好書,成爲了唯一的巴望。」 「大師名作繪本」從百年來浩大文學典籍中,精選出泰戈爾等文學大師的不朽名作 ,原作者皆是世界文壇的焦點,所選的作品也但凡短篇小說的經典,邀集國際無名插畫 家繪製插圖,並由國內一流作家擔任譯寫,將大師名作做了最完善的呈現。 「大師名作繪本」中每一位大師的名字,每一個故事但凡無窮的寶藏,它們會成為 寶寶成長時的養份,更大概引領他們登上一座座文學岑嶺,從山頂上,將看見人類最偉 大的物資景緻。 mp3內容: 01泰戈爾《紙牌王國》 02托爾斯泰《多少地才夠》 03莫泊桑《快樂的死刑犯》 04杜思妥也夫斯基《誠實的賊》 05馬克吐溫《存亡之謎》 06史達柯頓《美女還是老虎》 07霍桑《羽毛冠》 08沙奇《說故事的人》 09華盛頓歐文《李伯大夢》 10老舍《馬褲老師》 11屠格涅夫《小鵪鶉》 12歐亨利《最後一片葉子》 13梅裏美《賭王費多裏哥》 14愛倫坡《那封信不見了》 15尚紀沃諾《種樹的男人》 16契訶夫《靴匠與妖怪》 17芥川龍之介《竹林》 18卡佩克《詩人》 19賽伯《獨角獸》 20藍斯《旅館的那一晚上》 21褚威格《看不見的收藏》 22皮蘭德羅《寶貝罈子》 23康拉德《颱風》 24莫泊桑《項鍊》 25毛姆《午餐》 26都德《敲完這一桿》 27高爾斯華綏《美德》 28魯迅《狂人日記》 29喬埃思《阿拉伯商展》 30狄更斯《信號員》 31沙奇《黃昏 32王爾德《畫中人》 33拉格勒芙《鳥巢》 34梅爾維爾《巴托比》 35愛倫坡《黑貓》 36曼斯菲爾德《娃娃屋》 37傑克倫敦《吉希》 38華盛頓歐文《鬼新郎》 39歐亨利《聖誕禮物》 40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 41馬奎斯《流光似水》 42卡夫卡《學院報告》 43麥克安迪《嬌龍與暴蝶》 44普希金《黑桃皇後》 45果戈裏《鼻子不見啦》 46亞米契斯《阿爸》 47馬克吐溫《跳蛙》 48威爾斯《魔術市肆》 49霍夫曼《微妙的小孩》 50以撒辛格《海烏姆村的鯉魚》 51鄭清文《春雨》 52馬克吐溫《白象失竊記》 53左拉《貓的天堂》 54歐亨利《財神與愛神》 55史帝文生《魔瓶》 56霍桑《青春之泉》 57托爾斯泰《三隱士》 58麥克安迪《犀牛諾貝特》 59馬查多《學校故事》 60伏爾泰《憨第德》 感言: 我家ㄉ小孩不到兩歲就開始聽cd部份書本偶爾拿出來一起看圖片直到現在8歲了都還是會聽他喜歡的部份所以我覺得沒有大小之分,在當時較小的時後就會運用故事裡的成語或語詞,大概3歲時就會使用"笑得合不隴嘴"這個成語,讓做媽的"笑得合不隴嘴",所以要看家長如何應用,8歲了他開始拿繪本讀並很快的就讀完一本,所以像沙士比亞我也希望它出有聲書 很值得買的一套書~~~媽媽也很喜歡看呢

這個星球上最棒的小提琴手之一--葉加瀨太郎

2013年09月05日
公開
31

葉加瀨太郎,天后席琳迪翁專屬小提琴手也曾與王力宏合作流淚手心&Julia的日本小提琴大師,於1968年出生日本的 大阪,4歲開始學習小提琴起,便贏得多項國際音樂獎的冠軍。之後進入大學的同時,他也開始在跟隨樂團,配合頂尖的歌手定期演出, 他甚至是法蘭克辛納屈在日本演唱會中管弦樂團的一員。從 1987年起與好友組成了樂團,也因此受到KRYZLER & KOMPANY 的注意,加入成為一份子,締結和大衛•佛斯特以及席琳狄翁合作的機會,創造出日本的冠軍抒情曲,銷售突破120萬張的傲人成績。 會認識葉加瀨太郎,大概都是因為Celine Dion”To Love You More”的關係,因為歌曲當中的激情琴聲,而想去聽看看他的專輯,在這張專輯中,葉加瀨太郎玩的很過癮,他並不把他的小提琴當 作主奏,而是當自己是個嚮導,嘗試藉著小提琴帶你融入各種不同風格的音樂中,就如今天跟你介紹的這首”Walking With You”,就是他用心帶你體會藏著一點世界音樂感覺的作品。 被名製作人大衛佛斯特喻為這個星球上最棒的小提琴家之一的葉加瀨太郎(Taro Hakase)出生於大阪,4歲開始學習小提琴,13歲獲得全日本學生音樂競賽West Japan Region Contest第二名,17歲獲得南斯拉夫國際音樂祭小提琴獨奏首獎。其後,Taro進入東京國立大學主修美術與音樂的同時,也 開始配合頂尖的歌手定期演出。才華洋溢的他,為芭蕾舞劇編寫音樂,同時也與日本知名搖滾樂團X Japan中的Toshi合作,更在電視節目中展現他的繪畫才華而他與席琳狄翁合作的日劇「戀人啊!」主題曲「To Love You More」,在日本排行榜冠軍寶座居高不下,而銷售突破120萬張的傲人成績,是近20年來唯一有如此紀錄的英文抒情單曲!

馬友友鮮為人知的愛情故事 2013-07-09 藝享會

2013年08月24日
公開
15

被西方媒體評為“最性感的古典音樂家”馬友友,居然沒有任何音樂學院的畢業文憑。雖然他已獲15個格萊美大獎,卻一直拒絕登上領獎台。 《時代》人物周刊的一篇文章認為:馬友友是古典樂壇的寵兒,也是最受爭議的叛逆者。幾十年來,這位華裔音樂家走過了一條艱難的人生孤旅。而他的愛情也如他的大提琴曲一樣,如天籟之音,充滿夢幻般的色彩…… “一吻之賭”失掉初戀 馬友友出生於音樂世家:父親是音樂教育家,母親是歌唱家。 4歲時,父親把他領到了大提琴面前,把巴赫的樂譜交給他。馬友友對音樂的痴迷讓人吃驚:兩年時間,他練琴的地板上居然被壓出了一片坑凹。 6歲時,馬友友來到美國,跟著名指揮家斯坦恩同台演出。演奏完畢,觀眾把瘋狂的掌聲送給了這位音樂神童。 幾年後,在斯坦恩的勸導下,9歲的馬友友決定進入正規的音樂學院學習。那時馬友友已經跟許多名家合作演出過,出了個人專輯,上了暢銷排行榜,已頗負盛名。但是,正處在青春萌動期的他開始放縱自己:他蓄起了披肩長髮,開始曠課、抽煙、酗酒…… 一個週末,馬友友在百無聊賴時參加了一個同學的生日派對。朋友同他打賭,誰能在晚上12點時得到一個叫吉兒的女孩的吻,那麼第二天他就可以獲得兩張NBA的入場券和一整塊外賣海鮮比薩餅。 馬友友對吉兒一無所知,只聽說她是才女,從小在歐洲長大。還有她因為外型酷似“芭比娃娃”有了“芭比小姐”的綽號。可是,當馬友友走到她面前的時候,手心卻開始冒汗,這是“派對王子”從來沒有過的。然而,漂亮的女孩卻主動向他伸出了手:“我叫吉兒,很高興認識你,YOYOMA(馬友友的英文名)。” 入夜,晚風有些清涼,吉兒給馬友友講起一個故事:“14歲生日的時候,我在維也納得到了一張音樂會的門票,那是一個大提琴獨奏會。大幕拉開後,是一個跟我年齡差不多的少年。在鋼琴的伴奏下,他老練地開始了演奏,所有的人都被他吸引。那天晚上我對父母說,這個才華橫溢的少年是我見過最性感的男人…… “我搬到了美國,到了紐約,試圖再尋找那個少年,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再也沒有查到他音樂會的消息了。直到有一天我聽說了他在朱麗亞音樂學院就讀的消息,你可以想像我的興奮……” 聽了吉兒的一席話,馬友友良久無言———那個少年之所以銷聲匿跡,是因為他正沉湎於各色派對和酒會中的緣故。 12點到了,幾個朋友在遠處叫馬友友的名字,他一下子回到了現實。他想都不想就吻了吉兒,轉身離去。 第二天,馬友友得到了NBA門票和比薩餅,可是他一點兒都不快樂。而吉儿知道那個晚上的內幕後覺得很受傷。她給馬友友送來一封信,信中夾著那張她14歲生日時馬友友的音樂會門票。她只寫了一句話:“我後悔回到美國,你摔碎了我的夢。” 吉兒的信讓馬友友深受震動,一番痛苦思考後,他決心重新調整自己的人生。 1972年春,17歲的馬友友決定從朱麗亞音樂學院輟學。院長握著他的手不解地問:“為什麼要讓自己的音樂理想湮滅?”馬友友回答很簡單:“我覺得現在的自己沒有資格繼續做一個音樂人,我迷失了太久了。”   不久,吉兒要回歐洲了。馬友友聽說後趕到機場送行,卻沒有勇氣向她當面道別。飛機離去後,這個少年久久徘徊於機場外的草坪,眼中噙滿淚水。說起這段經歷,馬友友的母親說:“那是他的初戀。吉兒走後,他痛苦了一大段時間,甚至有一次他問我:有沒有辦法讓時間倒流?我告訴他沒有,但是我們可以重新書寫未來。於是,他考上了哈佛。” 哈佛邂逅重拾琴弓 轉眼間,馬友友在哈佛已經進入了第4個年頭。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裡,習慣低頭思索走路的馬友友不小心撞到了一個人,他抬起頭的一瞬間呆住了。 “你胖了高了,而且換了眼鏡。”她平靜地看著他說。他張著嘴,什麼都說不出,他的手心又在出汗…… 她就是吉兒,他們分手4年後竟又重逢。吉兒還是那麼熱情和大方:“聽說你在修人類學,這似乎跟大提琴無關呢!我修數學,剛剛入學。”與吉兒相遇後的那個晚上,馬友友一夜無眠。第二天一早,他把電話打到了吉兒的宿舍,吉兒的同室說她已回長島家中了。 吉兒到家後意外地收到了馬友友的信,裡面是那張被保存多年的音樂會門票。在吉兒當年的留言旁邊,貼了馬友友這樣的字條:“你離開我後,愛情和音樂似乎都從我的生命裡消失了。我放棄了大提琴已經快4年了,現在的我不知道還能否會拉琴。昨晚,我躊躇了一夜,我想要為你做一件事情,彌補我從前的荒唐和輕薄。我想了很久,覺得只有一個辦法:我要為你舉行一個獨奏會。請別拒絕我。” 馬友友為吉兒所舉行的獨奏會是在學院小禮堂舉行的。馬友友這輩子從沒有這樣怯場過,他調音許久,就是不敢拉出第一個音符。吉兒在台下耐心等著,她發現馬友友的手抖得厲害,就走到了他的面前,把手搭在了他的肩上,溫柔地問道:“親愛的,你擔心什麼呢?”馬友友憋紅了臉說道:“我擔心我演出失敗,你又跑回歐洲。”吉兒在馬友友的臉頰上輕輕地吻了一下,說道:“我哪也不去,你在哪裡,哪裡就是我的家。” 馬友友受到了鼓勵,第一個深沉的音符終於從他的手中滑出。同樣是巴赫的《熱情》,所不同的是現在的《熱情》裡飽含著男人深沉的渴望。當音樂終於停下的時候,吉兒走上了台,俯身在馬友友的身邊說:“4年前的那個晚上,我曾經對父母說過你是我見過的最性感的少年。但是我隱瞞了一句話,現在我補充上,我要嫁給他!”馬友友的臉紅了,激動地抱住他的夢中情人,拼命旋轉。 1974年,在哈佛大學生的反越戰集會上,馬友友在吉兒的鼓勵下,正式拾起了大提琴。在那個上萬人的集會上,他那首優美動人的越南民歌《湄公河春望》和匈牙利作曲家柯達依的《悲慘世界》震撼了在場所有人。演出結束後,會場裡一片寂靜,許久,大家才從他美妙的意境中甦醒過來,長久地歡呼著“YO-YOMA”的名字,如痴如醉。那次集會使馬友友深刻感受到了音樂給人們帶來的震撼力,他決定重出江湖。   愛妻助他走出陰霾   1978年,馬友友與吉兒正式結婚。兩年內,他們的一雙寶貝兒女相繼出世。吉兒放棄了在哈佛繼續攻讀數學博士的機會,做了一個賢妻良母。吉兒不僅是丈夫生活上的好伴侶,也是事業上的好幫手。她以自己旅行非洲時所見的叢林音樂卡爾哈利的節奏為靈感,建議丈夫大膽嘗試非洲音樂元素。一年後,承載著馬友友全新創作理念的《Meyer》獲得了該年度的格萊美大獎。 同年,馬友友的4張新專輯全部打入了世界古典音樂排行榜。尤其是他的《巴赫靈感》專輯,由於對巴赫的全新詮釋風靡世界,被譽為二十世紀古典音樂界一個偉大改革,為古老的經典曲目賦予了新的生命。許多現代音樂評論家指出,馬友友的大提琴穿越了國界、戰爭、宗教,琴聲裡飽含了生命的激情和愛情的震撼…… 20世紀90年代初,正當馬友友處於事業頂峰之際,卻遭受了一場重大的危機。而在最艱難的時候,讓他重新站立起來的恰恰又是他的妻子吉兒。 由於馬友友從20世紀80年代起,不斷地把世界各地的民樂、通俗樂甚至邊緣樂器都融入了他的創作,觸怒了嚴肅音樂界的保守派。 1992年春,維也納國家劇院宣布取消與他簽訂的演出合約。同時,馬友友的恩師,也是他最依賴和崇敬的指揮家斯坦恩先生也拒絕與他同台演出。電話中,他對馬友友說:“孩子,你在自以為是的軌道上滑行得太遠了,難道你想把古典音樂變成兒歌秀?” 馬友友無聲地放下了電話,被迷茫和孤獨徹底地打倒。那天晚上,他給遠在美國的妻子打了一個電話。吉兒第一次聽到丈夫哭泣,心都碎了。她推掉手頭的工作,飛到了丈夫身邊。 吉兒像母親一樣地摸著馬友友的頭說:“貝多芬說過規則就是用來打破的。你認為所有的古典音樂都是當時的民歌和流行音樂的最佳組合,你不願意我們的孩子和孩子們的孩子只知道莫扎特和巴赫,而不知道在我們這個時代還有音樂存在過!你沒有錯,這不是一個妻子的看法,而是你最信賴的朋友的由衷感慨!” 1999年,馬友友醞釀了10年之久的《巴西之魂》專輯終於問世。經過曠日持久的論戰,格萊美第12次給他“加冕”。 2000年,他為電影《臥虎藏龍》演奏主題曲,這首新古典提琴曲獲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音樂獎。 2004年春,馬友友再次獲得43屆格萊美大獎。迫於公眾和媒體強大的輿論壓力,維也納國家劇院再次向馬友友發出邀請。 2005年春,馬友友在回答美國《時代》周刊專訪時說到他和吉兒的婚姻:“我慶幸擁有了這樣一位集美麗、智慧和愛於一身的女性為伴侶。我們是大提琴上的弦和弓,誰離開誰都不是琴,都不成音樂……”(據《婚姻與家庭》詹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