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youtai's mom 筱薇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介紹蕭邦2

2011年02月15日
公開
60

蕭邦的演奏方式和作品一樣,具有創造性,尤其對彈性速度和裝飾音的運用更是與眾不同,也成為後來鋼琴演奏者詮釋蕭邦最頭痛的問題。 十九世紀初期鋼琴的進步、改良已接近現代,但是在演奏方式卻仍嫌僵化或兩極化。例如李斯特在遇見蕭邦之前,習慣將鋼琴當成打擊樂器;孟德爾頌則少用踏板、手緊貼鍵盤、將彈性速度降至最低。可是蕭邦獨創的指法、踏板法、節奏韻律及音色變化,卻令人耳目一新,演奏風格並獨霸至十九世紀後半葉。 蕭邦所擅長的「彈性速度」,一直是樂迷有興趣的話題,當他以左手伴奏、右手彈奏主題旋律時,會巧妙更動細部律動,但節拍保持不變,這種「細節修飾」就如同畫家在素描時,最後會使用修飾線條,進行形塑一樣,難度很高,但非常重要,「只能意會,無法言傳」。 孟德爾頌曾讚美蕭邦,「他是完美的音樂大師,創新的表現是前人難以想像的」;一位當時的鋼琴演奏家約瑟夫•費爾茲也曾記錄,「蕭邦的手指好像會唱歌,輕巧靈活而且快得驚人,身體伸縮自如,可以用拇指彈奏黑鍵,也能用兩指彈完一連串音符,方法是讓較長的手指繞過較短的手指,滑至下一個音符。看了蕭邦的靈巧演出,不禁讓我相信有人曾見過他能將雙腳纏繞在頸部的荒謬傳說」。 至於蕭邦是如何掌握彈性速度?他的門生曾透露,「必須以左手指揮右手,如此節拍才能拿捏得準,同時右手在變速時,絕對不能削弱左手的拍子」。不過話雖如此,蕭邦對彈性速度的主觀定義為何?心中所想的和其他演奏者所想的是否一致?這些永遠都是謎,也永遠是聆聽蕭邦作品時的樂趣!

介紹蕭邦1

2011年02月14日
公開
40

舒曼曾形容蕭邦的作品是「被花朵覆蓋的砲彈」,這句話是在強調蕭邦作品具有革命性的創新,有破壞性但絕對美麗。 蕭邦追求「絕對音樂」,不喜歡「標題音樂」,一生只寫作鋼琴曲,也不擅長大型作品,最短的曲子是作品「升C調第28號前奏曲」,長度不足二十秒。他擅長即興、幻想創作,這可能和他的個性有關,蕭邦父親曾回憶,蕭邦幼年胡思亂想的時間多過練琴,同學練一整天才能學會的技巧,他只需一小時即足夠。 因為知道自己身體不好,蕭邦「駕馭」鋼琴的方式變得陰柔,他的作品旋律及和聲,無人能比,聽力敏銳、轉調巧妙,旋律中永遠能出現詩意,而且散發高貴的氣質!此外,他的樂曲也能在「音樂與鋼琴」中找到平衡表現,並且符合指法,比較人性。 蕭邦早期作品風格華麗高雅,晚期則如同許多作曲家,「回歸巴哈」,並強調「懂得賦格,就會理解音樂的邏輯和本質」。他一直對自己的作品感到自信,早在年僅二十一歲時就說過,「雖然這麼說有點自大,但是我的創新動機和企圖心是高貴的」! 蕭邦作曲的方式絕對即興,也頗為挑剔。根據喬治桑的形容,「他有自發性的神奇創作能力,事先沒有預兆,腦中樂念立即可彈奏出來,但是最痛苦的事才即將開始,因為他會將自己關起來寫成譜,反鎖在房間好幾天,走來走去,焦躁不安,重複修改一個小節一百次、花六星期推敲一頁樂譜,但是最後定稿的成品,卻和六週前的草稿一模一樣」。另外,也有人好奇,為什麼蕭邦的某些作品法文版和德文版,會存有明顯差異,原因是即使是樂譜送交出版印刷後,蕭邦仍然會進行修改。 所以有樂評人說過一句很貼切的話,形容蕭邦。「雖然大家對蕭邦究竟寫過多少偉大作品看法不一,但是所有人都同意,他沒有寫過不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