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若凡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013年07月17日
公開
5

拔拔去新竹

拔拔去新竹

2013年07月08日
公開
45

「把老公當成狗!」夫妻感情才會好

「把老公當成狗!」夫妻感情才會好 作者: 陳念怡--親子天下-- 2013年7月5日 上午10:22 去年底,日本家喻戶曉的熱血教師高濱正伸發表新作,提出一個聳動的理論——把老公當成狗!此書一出,甫出版即締造五萬多冊的佳績,並在電視、廣播、報章雜誌,引發沸騰的討論。 乍看,高濱的說法或許過於挑撥,卻也道出了許多日本夫妻問題和教養現狀,並且帶動一股意識改革。他認為,現今日本社會尼特族比率居高不下,跟家庭氣氛不佳有極大的關聯。若要把孩子培養成「能自食其力的大人」,必須先從檢視夫妻關係做起。 高濱先生觀察,在現今少子化和核心家庭的日本社會當中,全職媽媽的處境是很孤獨的。正因為得不到先生的支持,獨自承受教養壓力,於是情緒經常躁動不安,甚至牽連孩子。高濱呼籲,為了孩子和自己,做媽媽的應先改變思維,用不同的對待方式,改善夫妻關係。 「把老公當成狗」的立論點在於,男女根本就是截然不同的生物,因此兩性溝通往往是無效的。男人重視解決問題,而女人則看重「共感」。女人用女人的感受來看待男人,只會惹來一肚子的氣,不時抱怨「先生沒辦法好好聽我說話」。男人也感嘆「女人真的很難懂」。由於夫妻來自不同的家庭,加上男女的大腦運作模式原本就不一樣,一旦結了婚、生了小孩,勢必因為不同的價值觀,發生或大或小的摩擦,也對孩子成長帶來負面的影響。 高濱提出的解決策略是,做太太的不應把先生當成同種生物來看待。他認為,「把老公當成狗」的意識改革,可以成為夫妻關係圓滿的關鍵詞。正因為把丈夫當成狗來看待,就不會有過度的期待。一旦放寬標準,兩性之間少了煙硝味,許多溝通難題就能迎刃而解。 高濱在書中指出,男人是為了自尊而活。做太太的若能關照他的飲食需求,在言語上給予肯定,適時給予「你好棒喔!」的讚美,男人就會敞開心胸,跟狗狗一樣忠誠。他坦言,只要把握養犬的要領,就能搞定夫妻關係。高濱同時鼓勵做先生的,要「用換句話說」來回應太太的話,引發太太所期待的共感。「先學會跟異性相處,你才會得到真正的幸福」高濱如是說。 ~~綱路爬文~~

2013年07月04日
公開
6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名句誕生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離婁章句上> 讀懂名句 孟子說:「一個人最大的毛病,在於喜歡作別人的老師。」 名句故事 孔子曾經說過:「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只要弟子願意學習,並準備簡單的拜師禮物,孔子就願意教誨他。孔夫子如此的「誨人不倦」,甚至可以說他「好為人師」;然而為什麼到了孟子的口中,「好為人師」就變成了「人之患」呢?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的重點在於這個「好」字,之所以會「好」,癥結始於「自以為是」的毛病,無關乎「能力」是否真正可以為人師。 孔夫子當然不是因為收到學生的禮物,就決定收人家為弟子,而是重視弟子本身的好學態度,孔夫子的能力也實可以廣收學生。但是,好為人師者,講的是一個不謙虛、自以為是、喜歡指導別人,用現代話來形容就是「半瓶水響叮噹」。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引用王勉的話來詮釋:「王勉曰:『學問有餘,人資於己,以不得已而應之可也。若好為人師,則自足而不復有進矣,此人之大患也。』」意思是說,求知、求學的目的在於豐富自我,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拿出來應對他人,如果喜歡作別人的老師,則容易自我滿足而不會求進步,這就是人的最大毛病了。因此,孟子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是提醒我們,為學做人要保持謙虛的態度。 新說名句 清朝《廿二史考異》的作者錢大昕,寫了一篇文章〈與友人論師書〉,便對「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有所反省。他說:「古之好為師也以名,今之好為師也以利。」意思是說,古人因為求名聲所以喜歡作別人的老師,現代人(指清朝)則是因為利益所以喜歡作別人的老師。文章中,錢大昕自己也承認,年輕時也有追求名聲的念頭,後來便引以為戒,即使是有利可圖,也不敢去做。 二○○一年香港的《蘋果日報》刊登了一篇署名李怡的文章〈跑步之喻〉,內容提及董建華問台北市長馬英九先生,為什麼他的民調可以高達七成,當時有人開玩笑地替馬市長回答說:「多打籃球,多跑步!」作者李怡認為這是很有道理的。 他說:「在絕對權力的體制下產生的首長,難免會陷入柏楊所說的『三作牌』。『三作牌』就是『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總是要做高高在上的『皇上』,做人民的長輩,做『人之患』,即『好為人師』。」李怡認為馬市長常打籃球、常跑步,表現出與民眾一樣的生活作息,而非好為人師,他像是市民的朋友,因此才會得到如此高的民調。 《慈濟月刊》中曾有這樣一個小故事〈泰雅族姆姆〉,作者許禮安醫師這樣寫道:「所謂『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以前總是自認為:『我是醫師』,聽到有人叫『醫生』,還有點覺得被貶低了地位。從事安寧療護工作之後,才深刻體會到:在死亡面前,我什麼都不是,病人才是老師,我只是學生。」不論你是什麼樣的「師」,你所面對的對象,才都是你真正學習的源泉,也是我們獲得生命動力的來源。 ~~網路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