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晴的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安七炫 KANG TA& & 吳建豪 VANNESS ~ Scandal MV

2006年06月22日
公開
5

Y2J…YOO, young jin That's the way~ We came straight game wit it, straight off the chain wit it, Look but can't touch, we the illest true pimps of it. Collaboration locked with military fusion, Takin-ova- Da globe w/out any hesitation, Envision total domination. Taking circus out With, Sniper Scope precision. So just back up back up, yo way up way up, Or you'll get yoself smacked up! Like 2 Pac,we hit'em up~! Too cold to hold, yo we too hot to handle, Ladies are you ready bout to hitcha wit dis scandal~ 太陽一旦失守 黑暗接管這宇宙 Baggy 指定的穿著 褲子吊在股溝 今夜的舞池之中 有什麼風吹過 (it’s you)簡單的動作對我也足夠 Girl,I get you. stuck on me 眼神只准鎖定我 旋律 統治我的脈搏 節奏在我血液中 Hot step,show me 身體的千變萬化 不信地平線 框的住你的熱 Yeah~ Break that away! 尬一個千變萬化 Just you and me. Pop let's get it on tonight! (Let's go) 尬就尬跟著節奏吧 看不順眼的話那就開始吧 不能呼吸不能安靜太哈你 為你著迷為你推翻了臨界 跟著這個脈動跟著音浪流動 看著我的舞步越來越猛 哈 這樣似乎還是不夠倡狂 不得不開始我的crunky pop Now,Let See who can get down 眼神只准設定我 音樂就是我的心臟 管制我一舉一動 Show down,let's party 身體的千變萬化 踏碎了地平線 這宇宙沒界限 Pump your body. 尬一個千變萬化 Just you and me. Pop we got to battle tonight! 一看你我就懂 不需要浪費太多廢話 去形容 那自由 在你的舞蹈中深呼吸 不斷不斷 誘惑著我 Them baby boo, you know what you do. Shakin that thang left and right,makin all dem boys drool. Sweat rollin like-hot wax on a candle, Getting me thinking,bout how I'm about to handle it, cus yo lips be so fresh n so clean. But understand that I'm the man. I'll give you whatcha need, sayin please . Tickle you soo good, you'll buckle up in yo knees. Yeah---------It's you Just ride tonite ! Just grind tonite ! Just ride me tonite ! Show down,let's party 身體的千變萬化 Oh-Oh-Oh-Oh Pump your body. 尬一個千變萬化 燃燒這體溫 Let's party all night long. Hot step show me. 身體的千變萬化 不信地平線 框的住你的熱 Yeah~ Break that away! 尬一個千變萬化 Just you and me. Pop let's get it on tonight!

嬰兒翻身階段的7大重點

2006年06月21日
公開
39

(一)發展時機:四∼六個月左右。   (二)發展狀況:   吳芬芬醫師表示,嬰兒在五∼六個月左右有意義的翻身,由於此階段寶寶的身體各部份發展已臻成熟,會出現反射反應,其發展的歷程為俯姿翻為仰姿,再由仰姿翻為俯姿。   (三)所代表的意義:   嬰兒身體各部位已漸漸發展成熟,包括神經、骨骼、肌肉...等,所有的環節配合良好,粗動作才能漸漸有所發展。而翻身動作良好,將有助於接下來一、二個月後坐姿的發展。   (四)關於骨骼的問題:   馬偕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劉士嘉表示,有些家長會發現寶寶在翻身時,有一隻上臂會有內旋的情況,這種情形通常都是因為手臂兩側的神經尚未發育成熟所致,父母不必過度擔憂,但最好也能帶到醫院,由專業醫師做診斷。   (五)父母給予的輔助方式:   台北市立婦幼醫院小兒科醫師吳芬芬建議,父母可在寶寶清醒時,用手將寶寶的頭握住慢慢的轉,由上往下帶動身體轉動。或者用雙手抓住寶寶的腳,慢轉至另一方向,由下往上帶動身體的翻轉。父母也可將寶寶抱起,讓他與自己身體保持一段距離,但不要貼著胸部,讓寶寶可以看到媽媽的臉,這樣可以訓練寶寶支撐頭部的力量,鍛鍊頸肌,亦有幫助寶寶翻身的功用。   六)建議輔助工具:小被單。   (七)安全環境的安排:   由於此時寶寶大部份的時間是仰臥在床上,因此需要注意周遭是否有任何危險物品,以防寶寶隨意抓握弄傷他,甚至放入嘴巴中造成梗塞。床對剛學會翻身的寶寶而言,無疑是最危險的物品。從床上滾下、墜落都容易使寶寶的頭部受到嚴重的傷害,所以家長們切不可輕忽。建議父母可在寶寶的床邊安裝護欄,以避免寶寶在享受翻身樂的同時,而遭受意外。

嬰兒學坐階段7大重點

2006年06月21日
公開
39

(一)發展時機:   六∼八個月左右。   (二)發展狀況:   吳芬芬師說,寶寶到了六、七個月大時,  此從翻身到坐起是連貫動作的自然發展;通常寶寶會先靠著呈現半躺坐的姿勢,接下來身體會微微向前傾,並以雙手在兩側   個半月的嬰兒時期,寶寶會開始學會獨立的坐姿,但是如果傾倒了,就無法自己恢復坐姿,一直要到八∼九個月左右才能不須任何扶助,自己也能坐得好。   (三)所代表的意義:   寶寶會坐得穩了,表示其骨骼發育、神經系統、肌肉協調能力...等發育漸漸趨於成熟。當然,此時寶寶的頸部發育也慢慢的穩定。   (四)關於骨骼的問題:   在寶寶剛學會坐的時候,父母應該特別注意寶寶坐的時間不宜太久,因為這個階段寶寶的脊椎骨尚未發育完全,如果長時間讓寶寶坐著,容易造成脊椎側彎,造成生長發育的損傷。劉士嘉醫師提醒父母,不要讓寶寶採取跪姿使兩腿形成「W」狀或將兩腿壓在屁股下,如此都容易影響將來腿部的發展,最好的姿勢應該是採用雙腿交叉向前盤坐的姿勢。此外,有些寶寶在坐著時背脊會有突出處有皮膚顏色異常的狀況,就須小心留意。   (五)父母給予的輔助方式:   一般來說在寶寶四個月左右,父母可用手支撐寶寶的背部、腰部,讓他維持短暫的坐姿。到了六、七個月開始學習坐穩時,父母可在寶寶的面前擺放一些玩具,引誘他去抓握玩具,漸漸練習放手之後也能坐穩。   (六)建議輔助工具:   各類具有靠背的椅子,或鋪有軟墊的地板。   (七)安全環境的安排:   當寶寶會坐時,切不可讓他單獨坐在床上,如果將寶寶置於床上,床面最好與其身體呈垂直的角度,以防有外力或寶寶動作過大而有摔下床的危險。此外,父母可將寶寶坐的空間用護欄圍起來,且可放置玩具讓寶寶有興趣坐起來。

嬰兒學爬階段

2006年06月21日
公開
42

(一)發展時機:   八∼九個月左右   (二)發展狀況:   大致上分為兩個階段,為俯爬以及狗爬式。一般而言,寶寶在八個月左右時懂得自然的爬行。在學習爬行的初期,幾乎都是以同手同腳的移動方式進行,之後會   分緩慢。在九個月大時,身體才能慢慢離開地面,採兩手前後交替的方式,開始順利的往前爬行。   (三)所代表的意義:   爬行是所有粗動作發展的基礎,讓孩子爬行幾個月的時間是有許多好處的。首 還會左右轉動,這樣的舉動對頸部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另外幼兒爬行時用手腕支撐身體重量,能訓練手腕的力氣,對孩子未來拿湯匙吃飯、拿筆塗鴉都有所助益。在寶寶爬行的過程中,更可訓練寶寶膝、臂動作的協調與四肢關節的靈活度。   (四)關於骨骼的問題:   有些寶寶在爬行時出現用一腿爬行來帶動另一腿的方式,如此易讓父母誤以為寶寶另一腿發育不良,劉士嘉醫師指出,會出現這種情形是因為嬰兒在剛開始學習爬行時,兩隻腳的力量並不平衡,經常一隻腳較不靈活,這種情況屬於正常現象,父母不須過度擔憂,然而如果這種狀況維持太久而沒有改進,就要懷疑寶寶可能罹患了肌肉神經或腦性麻痺等異常狀況。爬行最容易發生的是頭部的外傷,當寶寶撞到頭部時,不管當時有無出現不舒服的情形,父母都應仔細觀察寶寶,最好在寶寶睡覺時也能叫醒他2∼3次,看看是否有異狀,如果孩子出現嚴重頭痛、嘔吐、昏睡、抽慉等症狀就要立即送醫,特別提醒父母在發生頭部傷害的三天內,都應細心觀察。   (五)父母給予的輔助方式:   建議父母應儘量把寶寶放在地板上,並利用色彩鮮豔、豐富的玩具或其他有趣的東西,誘導寶寶向前爬行、當寶寶努力爬到「終點」時,父母也別忘了須適時給予鼓勵。此外,為了讓寶寶爬得好,一定要將爬行的環境準備完善。爬行的地方必須軟硬適中,摩擦力不可過大或過小,父母可於地皮上鋪設塑膠軟墊或巧拼地板等輔助用品,為寶寶營造一個安全的爬行環境。   (六)建議輔助工具:   各式色彩鮮豔的玩具、圖片、軟墊、巧拼地板。   (七)安全環境的安排:   當寶寶到了爬行的階段,容易碰到的危險地方或物品更多樣化了,吳芬芬醫師提醒父母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容易發生意外的地方: 1.地板: 水泥、磨石子、磁磚等所鋪設的地板,對學習爬行的寶寶來說,都容易因一不小心跌倒,而造成無可彌補的遺憾。為避免發生危險,可在硬地板上面鋪設軟墊,不過注意要使用厚度較高的軟墊才能發揮功用,並且避免買有很多小花紋的軟墊,以防寶寶將小花紋摳起來吃。 2.桌角、櫃子角: 尖銳的桌角或者是櫃子角,對家有學爬的寶寶來說簡直就是個「危險地帶」,其改善的方式為:最好一律將所有的桌角或櫃子角套上護墊,就算嬰幼兒不慎撞到,也能將傷害降到最低。 3.電插座: 寶寶在到處爬行的過程中,可能會爬到插座附近,如不小心留意將有觸電的危險,父母可使用電插座的防護蓋,在未使用的插座上加裝此一裝置,或是使用安全插座。

嬰兒學站階段7大重點

2006年06月21日
公開
15

(一)發展時機:   八∼十個月左右   (二)發展狀況:   吳芬芬醫師指出,一般嬰兒在八個月大左右可經由扶持而慢慢學習站立,九個月時能攀扶著傢具站起來,到了十個月大時就可獨立站立。   (三)所代表的意義:   站是走的前驅期,嬰兒在學會了站及接下來走的動作之後,其活動力會比之前增加好幾倍。   (四)關於骨骼的問題:   O型腿、X型腿、內八、外八、扁平足這些腿部問題常令父母十分憂心,但劉士嘉醫師表示,這些都是屬於生理性的情況,無關疾病問題,而是與個人差異有關,會自然而然隨著時間而漸漸獲得改善,與坐學步車或學習走路毫無關連。他更進一步指出,在扁平足方面,只要寶寶在墊腳時出現弓狀,父母就不須擔心。而在O型腿方面,通常99%都是屬於生理性情況,通常在寶寶一歲半∼二歲半左右會漸修正,但如果過了三歲之後仍有此問題,就該考慮是否屬於病態。   (五)父母給予的輔助方式:   父母可將寶寶放在家中桌子前或是茶几前,最好選擇高度與寶寶高度較適當者,再將寶寶喜愛的玩具放置在桌面上,讓他站著玩玩具,藉此訓練他雙腿的耐力及穩定性。另外,仰臥起坐及蹬腿運動也非常適合此段的父母與寶寶一起進行。◎仰臥起坐: 讓寶寶仰躺,家長拉寶寶的雙手讓他坐起→站立→坐下→躺下,如此重複進行,可增強寶寶的肌力。 ◎蹬腿運動: 父母從寶寶腋下將其抱起,讓寶寶在父母身上彈跳,如此可促進寶寶腿部的伸展。   (六)建議輔助工具:   各式玩具、高度與寶寶身高相當的桌子。   (七)安全環境的安排:   針對會站的寶寶所需注意的安全環境設計如下: 1.桌子: 切勿讓寶寶獨自站在蓋有垂落桌巾的桌腳旁,因為寶寶可能會去拉桌腳而扯下桌面上的東西,造成危險。建議家有學站時期的嬰兒,最好不要在桌子上鋪設垂落於桌腳的桌巾。 2.冰箱: 會站的寶寶也可能會去開冰箱的門,寶寶隨意的去開啟冰箱可能會導致危險。父母可使用防止隨意開門的門氈,此外在冰箱上可加貼安全的裝置,以防止嬰兒隨意去開啟冰箱。 3.電扇: 防止寶寶的手因一時好奇而將其伸入電扇中,父母在選擇電扇時,宜選擇有加裝安全防護的設計,當寶寶一碰觸時電扇就會停止,或者加套較細間隔的防護網。

嬰兒學走階段7大重點

2006年06月21日
公開
9

(一)發展時機:   十∼十五個月左右   (二)發展狀況:   寶寶走的動作發展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十∼十一個月):   此階段是寶寶開始學習行走的第一階段,當父母發現寶寶在放手後能穩定站立,可以開始嘗試走路了! ◎第二階段(十二個月左右):   蹲是此階段重要的發展過程,父母應注重寶寶站→蹲→站連貫動作的訓練,如此做可增進寶寶腿部的肌力,並可以訓練身體的協調度。 ◎第三階段(十二個月以上):   此時寶寶扶著東西能夠行走,接下來必須讓寶寶學習放開手也能走二∼三步,此階段需要加強寶寶平衡感的訓練。 ◎第四階段(十三個月左右):   此時父母除了繼續訓練腿部的肌力,及身體與眼睛的協調度之外,也要著重在訓練寶寶對不同地面的適應能力。 ◎第五階段(十三∼十五個月):   寶寶已經能行走良好,對四周事物的探索逐漸增強,父母應該在此時滿足他的好奇心,使其朝正向發展。   (三)所代表的意義:   當寶寶開始走路就代表著具備以下三項條件:1. 寶寶能自主性的握拳,並隨其意志使用手指及腳趾。 2. 寶寶腿部肌肉的力量已經足以支撐本身的重量。 3. 寶寶已經能靈活的轉移身體各部位的重心,並懂得運用四肢關節,上下肢各動作的發展也已經能協調得好。   (四)關於骨骼的問題:   有些寶寶在學習走路時會出現墊腳尖走路的行為,這到底是正常或異常呢?劉士嘉醫師表示,父母可觀察寶寶墊腳尖走路的頻率來判斷是否為異常現象,若寶寶有時用墊腳尖的方式走路,有時恢復正常狀態,則毋需擔憂。一般來說,寶寶大約在三歲之後運動協調才發展成熟,在此之前走路走不穩都不用過度擔心。很多剛學會走路的寶寶最容易發生的意外就是扭傷,再加上這時候的寶寶通常不能表達的非常清楚,父母就要細心觀察寶寶的一舉一動來得知。劉士嘉醫師表示,父母應仔細觀察寶寶走路是否出現一拐一拐的,或者躺在床上踢一踢,看寶寶是否能踢得好,除此之外,也可壓一壓寶寶腿部各部位,看看寶寶是否會感到疼痛。   (五)父母給予的輔助方式: ◎第一階段: 父母可利用學步用的推車或是學步車,協助寶寶忘記走路的恐懼感學習行走。 ◎第二階段: 訓練寶寶學習蹲→站的方式為,父母將玩具丟在地上,讓寶寶自己撿起來。 ◎第三階段: 父母可以各自站在兩頭,讓寶寶慢慢從爸爸的這一頭走到媽媽的那一頭。 ◎第四階段: 讓寶寶練習爬樓梯,如家中沒有樓梯可利用家中的小椅子,讓寶寶一上一下、一下一上的練習。 ◎第五階段: 可利用木板放置成一邊高、一邊低的斜坡,但傾斜度不要太大,讓寶寶從高處走向低處,或由低處走向高處,此時父母須在一旁牽扶,以防止寶寶跌下來。   (六)建議輔助工具:   學步車、樓梯、木板、小椅子。  『備註』:寶寶在使用學步車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要領: 1.最好等寶寶七個月大以後,能夠支撐頸部並平穩坐立時再使用。 2.學步車的高度須適合寶寶的身高,不宜過高或過低。 3.每次使用的時間不宜過長,以不超過20分鐘為原則。 4.使用學步車應在大人們的視線範圍內。   (七)安全環境的安排:   學走路的寶寶所碰到的危險比前面幾項動作接觸的危險來得更多了,在環境安全的注意上,父母可要費更多的心思。除了居家環境的安全外,父母也可幫寶寶穿上防滑的鞋襪,以防止寶寶跌倒。 1.陽台: 寶寶一旦學會行走,「到處亂走」是必然的情形,此時父母就必須特別留意寶寶走到陽台上。沒有圍欄或欄杆在85公分以下,欄杆間隔過大(超過10公分以上),或者陽台上擺小凳子....等容易使寶寶誤爬上,而導致危險。 2.傢俱: 傢俱的擺設應儘量避免妨礙寶寶學習行走,父母宜將所有具危險性的物品放置高處或移走,並且須留意所有傢俱中具有尖銳的,角以防寶寶去碰撞。 3.門、窗: 寶寶容易在開關門中發生夾傷,父母可使用門防夾軟墊來避免危險;至於窗戶方面,最怕寶寶走窗邊玩窗簾繩,如此容易發生被繩子纏繞造成窒息的危險

寶寶的身高體重合標準嗎?

2006年06月15日
公開
37

*體重及身高為平均數 時間 男 女附註體重*(kg)身高*(cm)體重*(kg)身高*(cm)1個月 3.80 53.83.64 51.92(1) 通常出生後體重會暫時減輕,約於第一天左右恢復出生時的體重。(2) 以後每日增加體重約40至50克。(3) 從出生到第六個月,身高每個月約長2.5cm。2個月 4.6455.194.56 56.04 (1) 體重每日增加約35克左右,增加20克以下者應注意是否授乳不足。(2) 頭圍通常比胸圍大。3個月5.83 59.685.2057.73 (1) 體重每日增加約25至30克(2) 皮下脂肪開始生長,看起來較為強壯。(3) 三、四個月間會流口水,在快要長牙時,流出的口水會較多。4個月 6.4361.806.0560.97(1) 體重約為出生時的兩倍,每日增加約20克。(2) 身長約增加10公分。(3) 頭圍與胸圍大致相等。5個月7.0164.29 6.5863.11(1) 如胸圍比頭圍小1cm以上時,則營養不良。(2) 體重達7千克以上時,則可開始斷奶。(3) 由此到第六個月,每個月長高2.5cm。6個月7.68 66.436.9264.59 (1) 體重每日增加10至15克。體重若小於標準兩成,需請教醫生有關副食品之調配問題。(2) 第一顆乳牙長出、長牙時小孩可能會較吵、不安定、食慾欠佳、睡眠不太穩、流口水、想吸奶嘴和咬指頭。7個月8.0468.16 7.4967.19 (1) 體重每日增加10克。(2) 身體運動較活躍。(3 )由此到第12個月,每月長高1.3公分。8個月8.3769.997.69 68.16(1) 體重每日增加10克。(2) 乳齒、下門牙已長出。9個月8.77 71.368.05 69.83 (1) 心理發育比生理發育強,應特別注意。(2) 牙齒上門牙已長出。10個月9.0372.90 8.3670.89 口水漸漸減少。11個月9.27 8.53 73.77 72.10生長出上四顆、下兩顆乳齒。12個月9.488.78 74.50 73.10 滿一歲時,體重是出生時的3倍,身長是出生時的1.5倍,乳齒上下已各長出四顆。

寶寶發育的里程碑

2006年06月12日
公開
47

嬰兒翻身階段的發展時機:四∼六個月左右 嬰兒在五∼六個月左右有意義的翻身,由於此階段寶寶的身體各部份發展已臻成熟,會出現反射反應,其發展的歷程為俯姿翻為仰姿,再由仰姿翻為俯姿。 嬰兒學坐階段發展時機:六∼八個月左右 寶寶到了六、七個月大時,此從翻身到坐起是連貫動作的自然發展;通常寶寶會先靠著呈現半躺坐的姿勢,接下來身體會微微向前傾,並以雙手在兩側,七個半月的嬰兒時期,寶寶會開始學會獨立的坐姿,但是如果傾倒了,就無法自己恢復坐姿,一直要到八∼九個月左右才能不須任何扶助,自己也能坐得好。 嬰兒學爬階段 發展時機:八∼九個月左右 大致上分為兩個階段,為俯爬以及狗爬式。一般而言,寶寶在八個月左右時懂得自然的爬行。在學習爬行的初期,幾乎都是以同手同腳的移動方式進行,之後會緩慢。在九個月大時,身體才能慢慢離開地面,採兩手前後交替的方式,開始順利的往前爬行。 嬰兒學站階段發展時機:八∼十個月左右 一般嬰兒在八個月大左右可經由扶持而慢慢學習站立,九個月時能攀扶著傢具站起來,到了十個月大時就可獨立站立。 嬰兒學走階段發展時機:十∼十五個月左右 寶寶走的動作發展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十∼十一個月):   此階段是寶寶開始學習行走的第一階段,當父母發現寶寶在放手後能穩定站立,可以開始嘗試走路了! ◎第二階段(十二個月左右):   蹲是此階段重要的發展過程,父母應注重寶寶站→蹲→站連貫動作的訓練,如此做可增進寶寶腿部的肌力,並可以訓練身體的協調度。 ◎第三階段(十二個月以上):   此時寶寶扶著東西能夠行走,接下來必須讓寶寶學習放開手也能走二∼三步,此階段需要加強寶寶平衡感的訓練。 ◎第四階段(十三個月左右):   此時父母除了繼續訓練腿部的肌力,及身體與眼睛的協調度之外,也要著重在訓練寶寶對不同地面的適應能力。 ◎第五階段(十三∼十五個月):   寶寶已經能行走良好,對四周事物的探索逐漸增強,父母應該在此時滿足他的好奇心,使其朝正向發展。

厭奶的文章

2006年06月12日
公開
49

厭奶的原因有兩種。一是生理性厭奶。二是病理性厭奶。關於這兩種情況的臨床特徵和父母的應對方法,詳細說明如下。 一、生理性厭奶 正常的新生兒,在剛出生的前兩個月,吃奶通常很專注。餓了就哭飽了就睡,體重快速增加。父母看著心愛的寶貝像吹氣球似的一眠大一寸,真有成就感! 誰知到了三個月大之後,大部分的寶寶開始不再一鼓作氣的吃奶,而是吃吃停停,有時還唧唧咕咕發出聲音。更有一些好奇寶寶,只要周遭有聲響、有人走動,就停止吸奶,顯然其他事情對它說來,比吃奶有趣多了。 因此醫學上稱四至五個月的寶寶,這種暫時的厭奶狀況為「生理性厭食期」。它的特徵是孩子正常發育,活力很好,只是奶量暫時減少,但還保持每天每公斤體重100以上,通常一個月左右就自然恢復食慾。 父母面對生理性厭食期的寶寶,最好選擇比較安靜不受干擾的環境來餵奶,以免它分心。如果孩子表現出拒絕奶瓶的樣子,就不要強逼他就範,否則寶寶可能更厭惡奶瓶,甚至嘔吐、哭鬧。根據經驗,寶寶在半睡半醒之間,最容易餵得快又多,父母不妨順勢而為。 同時,把握孩子對牛奶以外的食品產生好奇心的時機,開始添加副食品,正好補充缺少的熱量和營養。許多寶寶覺得湯匙新鮮有趣,可以將其中二餐牛奶換成奶麥糊用湯匙餵他。市面上有各種品牌的嬰兒食品,罐上會註明適用的年齡,作為點心,使用方便。如果擔心寶寶進食量不夠,補充維它命滴劑也有幫助。 有些寶寶厭奶期持續太久,就不能單純的等待他自然恢復。因為人體的胃是個彈性的袋子,經常不去撐它,就漸漸習慣不覺得餓。有些孩子起初是生理性厭食,漸漸體重不再適度增加,在生長曲線表上,體重百分位下降兩個曲線,或落後到第三百分位以下,稱為「生長遲緩」,已經算是病理性厭食,必需由醫師評估,並積極補充營養。 二、病理性厭奶 我們常說主婦開門七件事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嬰兒的生活型態,則是「吃喝拉撒睡動玩」。一個孩子如果健康出了問題,就會影響這七件事,表現出吃得少、睡不好、活力差。厭奶就是一個經常伴隨急、慢性疾病的徵兆。 慢性疾病 先天性心臟病、代謝性疾病及腫瘤,長期消耗較多熱量,但患者卻因貧血或血氧不足而食慾減低,這樣的嬰兒不能訴說哪裡不舒服,父母所能觀察到的就是臉色不好、活力減低、食慾不振。這些孩子需要長期的醫療照顧,不只針對潛在的疾病,也要提升營養才能正常發育。 急性感染 急性咽喉炎、鵝口瘡,造成口腔疼痛,使寶寶食量突然變少。急性呼吸道感染,導致鼻塞,寶寶吸奶時無法換氣,也會厭奶。還有急性腸胃炎,尿路感染造成腹痛、發燒,孩子會哭鬧不安。 敗血症 最嚴重的厭奶狀況,是敗血症的嬰兒。人體在兩歲之前,免疫系統尚未成熟,任何一個部位的感染,例如肺部、中耳或腎臟,由於白血球把關不嚴,無法將細菌局限在原發部位,細菌可能藉血液循環擴散出去,併發全身性的感染,稱為敗血症。 這時孩子會煩躁不安,或昏昏欲睡,不愛活動、呼吸急促或喘息,體溫可能發燒也可能反而低於正常、奶量銳減或嘔吐、腹脹。 三、結語 胃口不好是許多嬰兒都曾經有過的現象。如果是生理性厭奶,孩子的活動力和發育正常,且時間不超過兩個月,可以等它自然度過,無需憂慮。反之厭食期拖得太長,體重增長曲線下滑時,則需找醫師評估,並給予整腸藥及開胃藥來調整腸胃功能並促進食慾。對於病理性厭食不能等閒視之。父母觀察寶寶除了厭食以外,若有腹脹、嘔吐、發燒或呼吸急促、活力不佳等情況,應該立即就醫,不可輕忽。

認識兒童熱性痙攣

2006年06月08日
公開
33

一.什麼是兒童發燒抽蓄(熱性痙攣)? 發燒性抽蓄非癲癇.它是兒童抽蓄最常見的原因.在台灣6歲以下的兒童.發生機率為3~4%.通常在6個月到6歲之間發生以一到二歲最常見.兒大部份在5~6歲後就很少再出現發燒性抽蓄了.但需注意抽蓄時有發燒的情形.並不一定是發燒性抽蓄.也有可是腦炎.腦膜炎或腦病變等等... 故很重要地必須就醫由醫生來確定原因. 二.兒童發燒性抽蓄有那些特徵? 1.發燒至少在38度以上常見在39度或40度.一般在開始發燒後24小時內出現抽蓄現象.有時卻在抽蓄後才發現發燒.抽蓄常在高燒急遽上升時出現.但也可在退燒時出現. 2.抽蓄時通常有以下的表現:突然失去知覺.沒反應.目光呆滯或眼睛上吊.嘴唇發黑.牙關閉緊.手角會抽動.僵直.或是突然全身鬆軟無力. 3.痙攣的時間可從數十秒到數十分鐘.大多少於10分鐘.雖然發作的時間不長.但對從未經歷過抽蓄發作的父母而言時間好像停止了.一般通常他們會認為曉孩子正被嗆住.舌頭更住喉嚨或者好像快死了一樣.大多的小孩抽蓄後1~4小時內就會清醒過來.除了可能還會有發燒外.不會留下任何神經症狀.如支體無力等. 三.為什麼會抽蓄? 大腦中有上億的細包靠放電來彼此傳遞訊息.以進運動.感覺.記憶.認知等功能抽蓄就是這些腦細胞突然不正常的放電所引起的.就好像是腦部突然經歷一次短暫的閃電侵襲.而導致小孩突然失去知覺.常伴有四支僵硬或抽蓄的現象.在此要強調抽蓄絕不是因為驚嚇或沖犯鬼神所引起的. 四.為什麼小朋友會有發燒抽蓄的情形發生 發燒會導致神經細胞的興奮提高.特別是3歲以下的孩子.腦部發育尚未成熟穩定.對抗抽蓄的抑制機轉尚未發達.故在體溫急遽升高時易發生抽蓄.3歲以後腦部的成熟穩定度越高越不會因發燒而抽蓄.故發燒性抽蓄少見於足5~6歲以後的孩子.另外20~30%的病童家族中有發燒性抽蓄的病史.此家族也會影響小孩子之腦細胞的興奮性兒促成發燒性抽蓄之發作.所以幼兒腦部尚未發育成熟發燒的高低及速度以及遺傳因素是造成發燒性抽蓄的三個主要原因. 五.小朋友該接受那些檢查 抽蓄時有發燒不一定就是發燒性抽蓄最重要是要確定此發燒是否由腦膜炎造成.醫生會根據病人的病情其年齡來決定是否要做脊椎液檢查.確定是否為腦膜炎或神經系統感染以把握治療時機.醫生會將小針由小朋友的下背部穿入.取出少量的脊椎液做檢查.脊椎液是可以再自行製造的這種檢查兵起來似乎很可怕但其實就像一般打針相似.對小朋友不會造成任何傷害或後遺症. (我還是覺得很可怕) 至於是否要進一步做腦波或腦部掃瞄檢查?發燒性抽蓄一般而言不需要做腦波檢查.因為正常與不正常檢查結果均不能準確的預測日後發燒性抽蓄的復發率或續發為癲癇的可能.除了懷疑腦部有病變的情況.如抽蓄前小孩子已經有腦神經發育遲緩遲緩初發作抽蓄年齡小於一歲.局部抽蓄或抽蓄後四支無力的現象等可進一步做腦波或腦部掃瞄.否則以上2種件對發燒性抽蓄的幫忙不大. 六.萬一在家發生抽蓄時怎麼辦? 請保持鎮定.千萬不要荒張 小朋友並不會感到痛苦或因此死亡.大多抽蓄發作會在數分鐘內自行停止. 1.請讓小朋友側躺.可用枕頭放在小孩頭下避免碰撞.且清除周遭尖銳及可能圍及小孩的物品. 2.解開過緊的衣領或任何圍住脖子影響呼吸的衣服 3.若小孩口中有異物容易取出則可在側倘後清除否則千萬不要用任何東西(湯匙或自己的手)塞入病人的口中.以避免進一步傷害病人並影響呼吸道倡通. 4.不要為了抑制痙攣而緊壓或束縛病人的身體. 5.不用做人工呼吸除非病人在抽蓄停止後沒有呼吸才需要 6.在抽蓄時或抽蓄後不要給小孩喝東西以免嗆到呼吸道.也不要馬上要小孩起來走動因為他還處在抽蓄後的恍惚期 7.若有高燒可使用肛門塞劑退燒 8.若抽蓄超過10分鐘有連續抽蓄.神智無法恢復時則送往醫院就醫. 9.請仔細關察您小孩抽蓄時眼睛.臉.四支的變化.醫生可能會問你其眼睛轉動的方向.是雙側的手腳抽動或僅是單側抽動.也請注意抽蓄的時間長短.因為這些資料對醫生的診斷處理是有幫助的 七.他會不會再發生抽蓄? 約30%的小孩在一次發燒性抽蓄後會再次復發.若第一次發做的年齡在一歲以下其復發機率為50%.但若其家族中有抽蓄病史及抽蓄超過15分鐘或單側抽蓄者有80%復發率.若無上述易復發的因素則發生第三次的機會高達40%.但它滿3~4歲後再發作發燒性抽蓄的機會就很少了 八.復發性發燒抽蓄對腦部發育是否會有影響? 目前並無證據顯示復發性發燒抽蓄會影響或傷害腦部.也不會照造成智障.腦性麻痺或學者障礙. 九.患發燒性抽蓄的小孩是否可接受預防注射? 可以!雖然預防注射後可能會出現發燒的現象少數因而導致抽蓄.但比起未接受預防注射而得感染如麻疹.小兒麻痺.百日咳.日本腦炎等其危險性少了很多.加上這些感染很有可能會造成神經系統的病變.否則雖患過發燒性抽蓄可接受一般預防性注射.只要接種前告知醫護人員即可. 十.發燒性抽蓄是否可預防? 平常擔心小孩子發燒.而緊張的密切注意其體溫是不必要的而且也無法預防再次發燒性抽蓄得產生.故當小孩發燒時給予退燒藥即可.以避免因包燒造成不舒服的感覺.某憋藥物是可以降低發燒性抽蓄的再發次數.但發燒性抽蓄是否要治療則需考量復發率的高低.復發的後遺症以及藥物的副作用.目前有兩種藥物可有效的預備或減少發燒性抽蓄的復發:phenobarbital須每天服用且定期抽血以確定其血農度以達防止抽蓄的量但pheno-barbital在發燒時服用並沒有發揮其效果且它對一部分的小孩子會產生過動.學習障礙或其他行為異常的現象.另一種藥物是口服或肛劑之valium.在發燒時給予可有效降低發燒性抽蓄的復發率.但它會造成嗜睡或燥動不安之現象. 十一. 熱性痙攣是否會有合併症 ? 當小朋友經驗過發燒合併抽搐後,父母親最為擔心的問題就是小孩腦部會不會受傷 ?另外就是會不會變成癲癇 ?基本上,簡單型的熱性痙攣,病人抽搐的時間在幾分鐘內就會自動停止 ,並不會影響腦部正常的功能 ,除非少部份的重積性抽搐,時間過長,才有可能對腦部造成傷害。 另外,熱性痙攣本身並不會造成癲癇,而是癲癇患者有一部分在早期會以發燒合併抽搐來表現。所以 ,當病人診斷為熱性痙攣時 ,應注意其抽搐時間是否超過十五分鐘 ,是否在廿四小時內超過二次發作,或是局部發作等因素,若是這些狀況越多 ,則病人以後是癲癇患者的機率也會增加。 總而言之發燒+痙攣=/=發燒性痙攣=/=癲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