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doremi

隨時隨地對家人表達愛意,讓他們感覺到,更要讓他們聽到!

隨時隨地對家人表達愛意,讓他們感覺到,更要讓他們聽到!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轉貼~教養,從家庭開始

2009年01月04日
公開
10

•親子天下 2008/12/26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孩子的第一堂課,尤其是品德、習慣的養成,是在家庭而非學校。 【文�周美青】 自從黃崑巖先生幾年前在一場政治辯論會上,請教候選人有關「教養」的問題後,「教養」就成為大家關心的話題,但是好像並沒有解決這個社會「教養」的問題,這幾年這個問題反而更嚴重了。 許多父母憂心目前的社會風氣及公眾人物的言行,常常給孩子帶來負面示範。也許是受我父母影響,我一直認為,孩子的教養,是父母責無旁貸的天職。我的父母在告誡我們時,常說:「這樣別人會認為你沒有家教。」對他們而言,我們沒家教是他們失職,是奇恥大辱,因為「上梁不正下梁歪」。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孩子的第一堂課,尤其是品德、習慣的養成,是在家庭而非學校。孩子時刻在觀察與模仿父母,父母的言行舉止、生活習慣、價值觀,都是孩子學習的榜樣,足以影響孩子的一生。孩子沒有教好,不能只怪學校、怪媒體、怪公眾人物或社會風氣。父母如果懂得尊重、關懷別人、注重禮貌、誠懇自律,孩子耳濡目染,待人接物自然會謹守分寸規矩。蹣跚學步的幼兒摔倒時,如果父母只會教孩子以打桌子、跺腳罵地來舒緩情緒,絕對是推卸責任的不良示範。 對孩子言行的規範、價值觀的建立,越早開始,成效越好。很多父母認為要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或是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因此對幼兒期的孩子比較放縱,讓他們為所欲為,等到孩子習慣成自然時,父母想要糾正,往往事倍功半,為時晚矣,若是孩子已進入比較叛逆的青春期,也容易引起親子衝突。年幼的孩子因不具判斷力,而模仿又是最原始的學習,父母自身的言行就更重要,正所謂身教重於言教。品格教育沒有下課時間或假期,應該是隨時隨地隨機在進行,孩子有錯,就要立即指正。父母如果覺得某些公眾人物的言行不當,為免產生不良影響,對小一點的孩子,可以關掉電視;若是孩子已可曉之以理,則應立即對孩子說明那些行為不足以取,也可藉此培養孩子判斷的能力,而非只是被動的接收訊息。 關心孩子教養的父母,應該知道品格教育無法外包,也無法填鴨硬塞,更非一蹴可及,它是長期環境的薰陶,在現實生活中反覆訓練,潛移默化而養成的。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父母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更要清楚的讓孩子知道:一個人若沒有教養,即使學業成績斐然、日後事業有成,也是枉然。

轉貼~飲食+睡眠 一歲內寶寶生活作息調整計畫 go!(下)

2008年12月14日
公開
12

•媽咪寶貝 2008/09/26 1歲前寶寶的生活作息該如何調整?其實只要好好掌握「飲食」與「睡眠」兩大原則,寶寶吃得好又睡得飽,自然長得好。 【採訪撰文�陳其暉;採訪諮詢�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劉明發】 Plan 2:睡眠作戰ACTION! 寶寶日夜顛倒的作息往往最考驗新手爸媽的體力與耐心,抓準時機、用對方法來協助寶寶建立好的作息,可是事半功倍喔! 2個月大睡眠訓練最佳時機 1個月大的寶寶有1/2∼2/3的時間是處於吃飽睡、睡飽吃的狀況,而每個寶寶每天平均睡的時數不一,很多時候因為寶寶無法分辨白天黑夜,常常是日夜顛倒的作息,劉明發醫師表示,基於下列2原因,等到寶寶2個月大時,再來調整他的睡眠作息較為適宜。 1.互動佳 2個月大之後神經、肌肉發育較成熟,白天可以開始和大人們一起進行有意義的互動,例如:逗寶寶時他會開心地笑。 2.不會餓昏 晚上睡眠時家長也不用擔心寶寶會因為肚子太餓造成低血糖而產生昏睡,因為2個月大的寶寶體內肝醣的儲存是足以讓他渡過6個小時不進食的狀態。 2大法.調整寶寶睡眠 在寶寶2個月大後,爸比媽咪可以試試看採取下列2種方法來調整寶寶的睡眠。 1.白天盡量延長寶寶活動時間 不要讓寶寶的白天一直呈現睡眠的狀態,適時地喚醒寶貝,多逗弄他,不僅能增進親子的感情,也能拉長白天活動的時間,至少能維持晚間4∼6小時的睡眠時間,照顧者白天與寶寶的互動愈好,寶寶愈是能一覺到天亮。 2.擁抱是最佳催眠術 當寶寶在夜晚一直哭鬧不睡時,很多時候是因為沒有安全感,抱起來哄一哄就能改善,因為在媽媽子宮內時,胎兒是感覺到如火車行進狀態的聲音,白天時外界仍有聲音持續著,但是到了夜晚,四周突然變得安靜,會讓寶寶變得很沒有安全感,因而哭鬧,一般只要照顧者抱起來哄一哄,大約10分鐘後,寶寶的哭鬧聲就會緩和下來、慢慢入睡。 ■夜間哭哄無效,需送醫! 假如安撫寶寶的哭鬧時間持續超過30分鐘以上仍無效,劉明發醫師提醒家長必須仔細辨別造成寶寶哭鬧的原因,感冒、發燒等是家長可以明顯觀察得到的症狀,其他像是乳糖不耐症、牛奶蛋白過敏、胃食道逆流(伴隨嘔吐症狀)等消化道的問題,都可能影響到寶寶的睡眠,建議應該儘速就醫找出原因。 4∼6個月大延長晚間睡眠時間 寶寶2個月大時的睡眠作息若能被建立起來,等到他4∼6個月大時,白天睡個2次,每次1個小時左右,就可以輕鬆延長晚間的睡眠時間。 白天建議活動 劉明發醫師建議,此時寶寶白天活動型態應依著他的生長發育來進行,除了觀察寶寶的生長發育有無異狀,也藉此給他更多的刺激,試想,當寶寶未滿4個月之前,身體發展程度僅能平躺著,吃睡就成了他每天的主要作息,等到4個月大之後,寶寶已經可以左右轉動頭部,視線將不再侷限於天花板,他會開始左右移動頭部,當他視線焦點落到身旁的物體時,自然而然會想要伸手去抓握,建議爸比媽咪此時可以抱寶寶離開嬰兒床,讓他坐在您的大腿上在房間的各處移動,認識自己的專屬小窩。 6個月∼1歲培養正確規律作息 這時候寶寶已經會翻身、爬行了,因為活動量的增加,白天可以讓他睡個午覺,1∼2個小時都不限。如果能每天至少睡足8小時以上,對寶寶的生長發育最好,此外,睡眠的時機點也關係到寶寶的身高發育,劉明發醫師表示,夜晚12∼1點之間是體內生長激素分泌量最為活躍的時候,能在晚間9、10點準備入睡,一直到隔天清晨5、6點起床,是很符合生長發育需求的理想睡眠時段。 白天建議活動 寶寶6個月大時,家長可以開始訓練他翻身,每個寶寶學會的時機點不同,特別冬天時因為穿得多,可能會延到7個月大才學會翻身,家長可以順其自然地將寶寶擺在床上,幫他做出翻身的動作,接續在7、8個月大的階段給寶寶有練習坐立與爬行的機會,因為在這個階段,多些運用四肢的活動對寶寶腦部的發育大有幫助。 1歲之後每天睡足8小時 由於此時寶寶的活動量正旺盛,當他白天不願睡覺或者僅睡個半個小時都是可以被接受的,特別要注意的是,晚上的睡眠時間還是要能睡滿8個小時最佳。家長的作息也深深地影響著寶寶,要訓練寶寶早睡早起的健康生理時鐘,家長的作息也得跟著調整才行。 白天建議活動 1歲之後當寶寶可以自行活動時,房子裡的小空間對他而言實在不夠有趣,多安排親子戶外活動的行程,讓孩子有探索大自然的機會,也開發他的無限潛力。 專家檔案 劉明發 現任: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專長:小兒腸胃及營養、具臺灣小兒科、內視鏡、超音波專科資格

轉貼~飲食+睡眠 一歲內寶寶生活作息調整計畫 go!(上)

2008年12月13日
公開
11

•媽咪寶貝 2008/09/26 1歲前寶寶的生活作息該如何調整?其實只要好好掌握「飲食」與「睡眠」兩大原則,寶寶吃得好又睡得飽,自然長得好。 【採訪撰文�陳其暉;採訪諮詢�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劉明發;攝影�阿春】 小包子1日食眠記 (基本資料:1歲、雙子座、最愛吃優酪乳、麵包) 7:00∼8:00 am起床、吃早餐 11:00 am午餐 2:00∼3:00 pm喝ㄋㄟㄋㄟ後午睡 5:00、8:00 pm 點心時間 11:00∼12:00 pm 喝ㄋㄟㄋㄟ後,準備睡覺囉! 1歲前寶寶的生活作息該如何調整?其實只要好好掌握「飲食」與「睡眠」兩大原則,寶寶吃得好又睡得飽,自然長得好。 Plan 1:飲食計畫ACTION! 從孩子出生到1歲,從寶寶的奶量評估、副食品添加、飲食建議到體重計算,完整的飲食計畫將讓家長們在寶寶餵食上更有信心。 滿月前評估奶量這樣做 擔心寶寶的餵奶量不夠或者是腸胃吸收能力不佳的家長們別著急,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科劉明發醫師指出,寶寶如果有營養狀況不佳的情形,通常在1個月內接受定期疫苗施打時,就會被醫護人員查覺,換句話說,如果寶寶順利地餵了2∼4個月,家長們通常都不必擔心餵奶量不足的問題,除非寶寶情況特殊,例如:體重數不足、胃食道逆流(喝了就吐)或者乳糖不耐症(消化不良)等狀況,會影響到他的健康成長,否則寶寶的哺餵應依循「供需」的原則,當寶寶餓了就餵食,不能量化地規定多久就要餵一次奶,每次一定要餵多少的量,如果擔心寶寶吃得不夠,劉明發醫師建議,在他未滿月前,不管是哺餵母乳或是配方奶家長都有適合的方法判斷寶寶的餵奶量。 哺餵母奶 1.計算換尿布次數 哺餵母乳的乳汁量不易計算,媽咪可以計算寶寶換尿布的次數,一天至少換5次以上的尿布,才代表著寶寶有順利吸收乳汁排出。 2.擠奶計算 媽咪可以選在一天之中漲奶之時,試著擠擠看可以擠出多少奶水,透過這樣的方式來估算寶寶一次可以喝到多少c.c.的量。 3.每次喝完母乳後寶寶還能再喝下超過60 c.c.配方奶 如果發現寶寶剛餵完母乳後,還可以再喝超過60 c.c.的配方奶,表示媽咪的乳汁可能不足,可以再到醫院或者哺餵母乳的支持團體中尋求更多哺餵母奶的衛教資訊。 配方奶 ■基本量 寶寶每1公斤體重數,1天餵奶量要100c.c.才足夠。 ■營養加量 每1公斤體重數,1天餵奶量可以120∼150c.c.來計算。 舉例來說:體重達3公斤的寶寶,1天共要餵300 c.c.的配方奶才足夠,如果希望寶寶長得更好,1天可以餵到360∼450c.c.。 ■餵奶期不需補充營養品 劉明發醫師表示,6個月大以前的寶寶,不管是喝母乳或配方乳,其實已有足夠營養,很多家長在餵乳期會補充鈣、維他命、乳鐵蛋白、乳酸菌等營養品,但其實如果寶寶本身照生長曲線在生長,沒有特別情況下是不需要補充營養品。 4∼6個月副食品添加這樣做 副食品添加時機 何時可以開始讓寶寶吃副食品?劉明發醫師解釋,一般而言,4∼6個月的寶寶只要奶量攝取足夠且吞嚥能力佳,家長就可以開始準備幫寶寶來添加副食品,當寶寶一天的奶量可以達1,000c.c.,爸比媽咪可以試著餵寶寶吃一兩口副食品,觀察寶寶的吞嚥能力,如果都不會嗆到,表示可以嘗試來餵他吃副食品了,常見的情況是,寶寶雖可吞嚥,但是因為對新的食物產生排斥、懼怕感,一餵就吐,需要1∼2星期的嘗試訓練期。 ■3∼4個月 厭奶期可提前嘗試副食品 母乳寶寶因為習慣吸吮媽咪進食多樣食物後的乳汁,其實不容易厭奶,但一般喝配方奶的寶寶多在3∼4個月大時進入厭奶期,劉明發醫師建議家長可以提前給他一些米精、麥精與低鈉米餅食用,不要給寶寶喝果汁,因為果汁成分以碳水化合物居多,一旦讓寶寶開始喝果汁,天生的嗜甜性,會讓寶寶更討厭喝奶或其他天然原味的副食品,相對地營養與熱量容易不足,建議在寶寶6個月大之後再補充天然現榨的果汁為佳。 副食品添加原則 給寶寶的食物應遵循流質、半固體到固體質的規則,依寶寶的咀嚼能力來決定食材的細碎程度,從一天增加一餐副食品開始,當確定寶寶不排斥也不產生過敏時,可以慢慢增類與增量。 ■原則1:少量多樣嘗試 沒吃過的東西先讓寶寶試個3天,再嘗試其他新的食物,不同廠牌米、麥精、食材都讓寶寶均衡地去嘗試,以1個星期為基準,採一天一餐的做法,假設寶寶前3天都能夠接受一餐中有米精的添加,之後3天每天有一餐改試稀飯也不排斥,就可以讓寶寶試著一天二餐,也就是一餐是米精,另一餐是稀飯,將本來該吃牛奶的餐,改為副食品。 ■原則2:食物依階段性提供 副食品的添加也有階段性,一般而言,因為寶寶的吸收能力仍在進步,在6個月大及9個月大時適合的食材也各有不同,在選擇上以天然新鮮的食物為主。 【6個月大】 以鐵質、鈣質與蛋白質為主。 建議食材:米、麥精、排骨湯熬煮稀飯、刎仔魚、紅蘿蔔泥、馬鈴薯泥、碎肉泥、果泥與蛋黃等。 【9個月大】 延續6個月大的建議食材並再增量增類。 建議食材:隨著寶寶的消化系統逐漸成熟後,如果沒有特殊過敏的體質,還可以加入蒸蛋、豆腐、麵線等。 6個月∼1歲食材要多樣化 6個月大以後寶寶吃的食物種類非常多元,除了乳製品也會添加副食品,假設寶寶的副食品吃得足夠,到1歲都可不需要補充營養品。建議媽媽在寶寶6個月大之後,除了純哺餵母乳之外,也要訓練餵食副食品,強調在日常食材中達到補鐵與補鈣的目的,避免造成寶寶缺鐵的狀況。因為在6個月大以前,寶寶主要是增加體重,也就是往橫的成長,6個月之後會翻身、7、8個月大會爬會坐時,正是快速生長期,開始長高了,這時需要增加鈣質的攝取,因此,市面上的米、麥精才會特別強調強化鐵質與鈣質的配方。 1歲以後飲食與大人無異 大人吃什麼小孩就吃什麼,乳製品已經逐漸被副食品所取代,在1歲以後,乳製品的主要營養是增添寶寶的鈣質、高蛋白質、高熱量、高脂肪,增加飲食的總熱量,所以一天大概吃個2∼3餐即可,奶製品的攝取也可由鮮奶、優酪乳來替代。因為1歲後奶製品就成為小朋友的副食品。而一次的份量因人而異,而建議量是150到250c.c.之間,除非此時寶寶的飲食仍全部都是奶製品,才會建議一天要喝到1,000 c.c.的奶量才足夠。 滿月∼足歲計算體重這樣做 寶寶吃了有無吸收?相信是多數家長的疑問,除了觀察寶寶有沒有依著生長曲線往上長,劉明發醫師建議家長可以這樣判斷寶寶體重增加是否足夠。 1個月大 餵母奶:出生體重(以公斤算)+0.9公斤以上。 配方奶:出生體重(以公斤算)+1公斤以上。 2個月大 餵母奶:1個月大體重(以公斤算)+0.8公斤以上。 配方奶:1個月大體重(以公斤算)+0.9公斤以上。 4∼6個月大 餵母乳、喝配方奶體重:出生體重*2倍。 1歲大 出生體重*3倍。

轉貼~雷夫老師第56號教室奇蹟

2008年12月10日
公開
13

•親子天下 2008/11/18 美國百大名校校旗像是在雷夫老師(Rafe Esquith)的第五十六號教室牆上進行大展。長春藤姊妹名校如哈佛、耶魯、普林斯頓、麻省理工學院、布朗大學、史丹佛一字排開,名牌公立大學如洛杉磯加大、柏克萊、伊利諾大學更全數到齊。 【文�呂錦珍】 美國百大名校校旗像是在雷夫老師(Rafe Esquith)的第五十六號教室牆上進行大展。長春藤姊妹名校如哈佛、耶魯、普林斯頓、麻省理工學院、布朗大學、史丹佛一字排開,名牌公立大學如洛杉磯加大、柏克萊、伊利諾大學更全數到齊。 第五十六號教室內看起來像是資優菁英齊聚的私立小學教室,其實不然,第五十六號教室外霍伯特小學(Hobart Boulevard Elementary School)70%的學生將來很可能連高中都畢不了業。 位在洛杉磯市中心韓國城附近的霍伯特公立小學,跟資優、精英、富裕等形象一點都沾不上邊。事實上,這個全美國第二大公立小學將近兩千名學生幾乎都來自低收入戶,每個學生都享用美國政府補助的免費午餐。最特別的是,絕大多數學生都是母語非英語的第一代新移民,全校七成學生是來自中南美洲的墨裔,三成是韓裔,更有不少學生來自社區裡暴力、幫派犯罪或破碎的家庭。 「為什麼偏偏要選這樣一群學生來教呢?」年過半百但精力依舊過人的雷夫老師留著小鬍子,穿著他那制服般的深藍色背心和淺藍色襯衫,身材魁武,不重自威的他說:「我感到憤怒啊。很多老師覺得語言表達不好的新移民孩子就是愚蠢的。」對成長於洛杉磯,曾就讀於洛杉磯公立學校的他來說,幫助這群弱勢孩童實現美國夢,來自於他行俠仗義的使命感。「很多人有一個錯誤的想法,認為貧民區的孩子不喜歡上學,其實只要教室課程吸引他們,他們一樣好學。」 事先想好上課腳本 第五十六號教室每天吸引弱勢族群學生好學不倦的,靠的就是雷夫老師像好萊塢演員般的說書技巧,與課前精心規劃的「腳本」。他曾在國際閱讀協會的演講對台下的二萬名教師們傳授他的心得:「在教室裡最有力的武器,就是你自己。」 第五十六號教室語文課讀的第一本書,是充滿懸疑緊張氣氛的《繼承人遊戲》(Westing Game),但這本書角色繁多,用字遣詞較深奧,雷夫老師必須一面念,一面安排不同程度的學生念不同段落,一面提出問題「還有其他人不喜歡這個角色,有誰記得他是誰?」「作者並沒有明說這個人大概四十歲左右,你怎麼知道他四十歲呢?」「對啦,他提到他有點灰髮啦」,一面忙著糾正行為,立下課堂規矩,「請舉手問問題」 「想清楚再回答」,同時不忘讚美「艾莎,我教書二十七年來,你是第一個答對這個問題的。」最後再來個「欲知後事如何」的結尾,請學生聽下回分曉,「抱歉了,今天只能讀到這裡,究竟發生了甚麼事,只能等下星期一再讀啦。」滿堂學生在此不約而同發出略帶遺憾的「噢」聲。 「你知道嗎?」雷夫老師低聲說:「這就是我想聽到的聲音,這表示他們已經上鉤啦!」課堂上的每一步看來突發的提問與動作,「其實都是根據我上課前就照每個學生個別需求計畫好的腳本。」當然,「艾莎也不是我二十七年來第一個答對這個問題的學生,」他眨了下眼睛。 *doremi媽咪的加註:雷夫老師的那句「在教室裡最有力的武器,就是你自己。」也適用在媽咪們的身上,因為媽媽就是孩子們一輩子的老師。對自己還欠缺一點信心的媽咪們,一定要先相信自己,再來努力的充實自己,這樣才能讓孩子們有正確的道德觀念與學習態度喔!^^

轉貼~嬰幼兒語言發展 0∼3個月會回應

2008年12月09日
公開
10

•bobo小天才 2008/12/12 當胎兒還在子宮內時,即已具備聽覺能力;而新生兒出生的放聲一哭,就代表他具有學會說話的能力,以「哭聲」與父母溝通,而父母要用溫柔的語調回應他,並且在他醒著的時候,把握時間多與他說話,開啟語言學習的歷程。 【文�bobo小天才】 聽覺•與生俱來的能力 當胎兒還在子宮內時,即已具備聽覺能力;而新生兒出生的放聲一哭,就代表他具有學會說話的能力,以「哭聲」與父母溝通,而父母要用溫柔的語調回應他,並且在他醒著的時候,把握時間多與他說話,開啟語言學習的歷程。 能力1.會朝發出聲音的方向轉頭 聽覺是未來學習的最主要管道,沈素戎治療師表示,聽覺器官功能正常的baby,已具有聽覺能力,即使還未滿月,就能感受到外界的聲音刺激時會有所反應,如轉頭或扭動身體。他喜歡聽父母溫柔親切又帶點誇張的語調,趁著換尿布、餵奶和洗澡等時刻,跟他進行一對一的對話。 遊戲.聲音在哪裡 準備物品:對比強烈的黑白雙色(具聲光效果者更好) 讓baby或躺或趴,父母則站在他視線看不到的地方,如其身體兩側,搖動會發聲的玩具,甚至呼喊他的名字以吸引注意力,觀察baby是否會朝發出聲音的方向轉頭?若能正確分辨聲音從何而來,表示其聽力發育良好,感覺統合也大致正常。 養成建議 如果baby的反應不理想,沒有任何反應或是反應不明顯,父母可以多試幾次在她身邊呼喚他,直到他轉頭看人,之後再換方向,試到他能準確找到音源處。沈素戎治療師建議,如果父母覺得baby的反應讓你覺得不對勁,且出生時又未做聽力篩檢,最好還是尋求耳鼻喉科醫生做聽力檢查。 能力2.能注視照顧者的口型變化 baby在學會說話前,需要有大量的聲音刺激與模仿的學習機會,除不同聲音刺激外,父母說話的口型變化正是baby模仿學習元素之一,記住喔!與baby說話時務必要面對面,好讓他能近距離觀察。當然,父母願意對他說愈多的話,他的語言發展就會愈好! 遊戲.看誰在說話 準備材料:對比強烈的黑白雙色(具聲光效果者更好)可吸引嬰兒注意的玩具 父母將baby抱入懷中,並與之面對面,說話、唱童謠都可,記住要加入明顯的表情及聲音變化,速度則最好慢一點,好吸引他的注意並觀察父母的口型變化。而父母也要觀察baby的反應,是否有出現感興趣與注視模仿的樣子? 養成建議 如果無法達到此活動目標的baby,父母可再放慢說話的速度,或試著一字一字的慢慢說。沈素戎治療師提醒,如果baby的眼神無法與父母交會,有疑似自閉症的隱憂,務必提高警覺,及早尋求專業協助。 0∼3個月-自動發聲•需要父母的回應 不要以為baby不會說話,就不能與他有所互動,其實除了哭聲外,他還會用肢體語言與基本聲音,回應外在的刺激,與這個世界產生互動。父母一定要把握每個和baby溝通的機會,與他建立起親密的親子關係。 能力3.能發出聲音自娛 聽覺正常之外,baby自身的生理發展成熟度也會影響語言發展,若口腔構造異常,在語言學習與表達將受到限制。讓baby主動開口「說話」,是此階段重要能力之一。 遊戲.發聲練習 準備材料:baby吃飽睡足擁有良好精神狀況、輕柔音樂 讓baby躺著或抱著他,爸媽可觀察他是否自己會發出聲音,有如自言自語般的娛樂自己(約在出生後20天左右,baby會發出如「a gu、a gu」的聲音自娛)。這時,大人若用同樣的聲音回應,他會覺得很開心。 養成建議 如果無法達到此活動目標的baby,父母更要注意與他面對面的互動,先發出一些單音或對著他說話,多重複幾次,以觀察baby是否會模仿父母發出聲音?甚至在自發狀況下發出聲音。 能力4.會回應成人的聲音 不要小看baby的能力,只要你對他付出關心,他就會有所回應,即使他還不能言語。當你發出聲音時,他也會發出不知名的音,並扭動身體給予回應,當你回應時,他會不動聲色的聽你說;如果你不回應他,他會感到難過喔。 遊戲:現在做什麼 準備材料:baby吃飽睡足擁有良好精神狀況、輕柔音樂 把握你幫他做事的時刻,如換尿布、喝奶、洗澡等例行工作,進行一對一的親子互動。如泡奶的時候,你可對baby說,「媽媽要泡ㄋㄟ ㄋㄟ了」、「泡好喝的ㄋㄟ ㄋㄟ」;餵食時,則說「來喝ㄋㄟ ㄋㄟ囉」、「喝光光,好健康」等。說話時,可觀察其是否有回應?如果有,父母一定要給予肯定的回應,讓他願意再繼續「玩」下去。 養成建議 如果無法達到此活動目標的baby,父母不只要多說幾次,以提供他模仿的機會,可視情況調整音量,注意其聽力是否正常?沈素戎治療師建議,父母可在baby吸奶嘴的時候,放點輕柔的音樂,看他是否會隨著旋律調整吸吮的節奏?熟悉後,可再放節奏快一點點的曲子,讓他再做改變。她表示,吸吮動作不佳的baby,值得父母多注意,因為生存功能表現薄弱,必然伴隨一些問題的產生,最好就醫尋求專業協助。

轉貼~陪伴足、刺激夠 有助語言發展

2008年12月08日
公開
11

•bobo小天才 2008/12/12 語言是溝通的工具,是幼兒與成人世界連結所使用的方式,語言能力發展良好,不只可清楚表達自身的需求,更為未來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文╱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早期療育評估中心主治醫師羅筠】 新生兒在出生的剎那,以哭聲開啟了語言的歷程,從喃喃發聲到牙牙學語,再到可說語彙、簡單句,一直到說得有條有理,這一連串的過程,不只需要透過多元感官刺激,更需要父母的陪伴,讓孩子在互動中學習,如何與人溝通,又如何把話說得恰當。 互動少•刺激小 我不想說 (個案一)文文是個一歲九個月的男孩,除了會喊「爸爸、媽媽」外,其他都是用比手畫腳的方式表達自身需求,工作忙碌的父母很少陪文文,平常多由阿嬤和外傭照顧,不像一般孩子有黏人的習慣,即使沒人陪他玩,他不哭不鬧,就靜靜坐著看電視。偶爾父母跟他說話,感覺他好像懂意思,但就是不開口說話,看著隔壁鄰居同年紀的小孩,每天講個不停,文文的父母真不知如何是好…… 在確認過文文的聽力正常,並了解家中的環境後,推究文文不講話的原因是少與人互動而缺少刺激──忙碌的父母少有時間陪文文、年老的阿嬷不知如何跟文文玩、外傭的國語不好,無法與文文溝通,沒人與文文用口語互動,加上又不主動找人的個性,讓他開口說話的欲望極為低落,有時會出聲音,卻只是沒有意義的聲音,即使已經一歲九個月了,卻還未具備基本的語言能力-出現一些有意義的單字和語彙。 選定單一語言•積極引起互動 孩子學習語言的啟蒙老師,非主要照顧者莫屬,但文文的情況是有人照顧,卻無人真正擔任起主要照顧者的重責大任──陪孩子遊戲和說話,產生互動的行為。這時,文文最需要的是來自主要照顧者的陪伴,過程中,陪著玩,陪著說話,帶他認識環境,積極引導文文有想說話的欲望,並在一來一往的對話中,學習說出適合的話。 原本自然的雙語環境並不會對孩子學習語言造成困擾,但對於語言發展有所遲緩的文文卻非好事,因為連單一語言都還無法掌握的他,更無法同時與說不同語言的人溝通,因此,建議文文的父母必須選定一人做為其主要照顧者,當單一語言純熟時,再加入其他語言的學習。當然,也鼓勵家人多帶文文去公園玩,與其他小孩互動;甚至年紀差不多時,可考慮送去念幼兒園,對於語言發展也有所幫助。 提醒只想讓孩子看電視或DVD學習語言的父母,最好三思而行,畢竟語言需要互動而有意義,單向看電視無法產生互動行為,對於語言發展不僅沒有幫助,也會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造成日後學習的阻礙! 過分寵•滿足快 我不用說 (個案二)兩歲六個月的東東,已會講很多的語彙,也會喊人,但是卻遲遲未出現這年紀應有的短句,如「媽媽,抱抱」、「吃餅乾」。平常想要吃什麼、玩什麼,就用手比一比,眾多寵愛東東的家人就立刻送到他眼前,若有不順心,則大哭大鬧以達到需求。好動的他,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只要家人跟他說長一點的句子時,他就感到不耐煩…… 經過了解東東的家庭背景,原來他是大家族中唯一年紀最小的孩子,又是父母的獨生子。與眾多大人一起住的他,可說是享盡各種寵愛,不僅從未受過責備,同時,大家怕他哭鬧發脾氣,都只有一味順從。因此,在大家的「用心」照顧下,東東只需用手一指或哭鬧兩聲,想要的、想玩的,全部都送到眼前。即使會說話的他,也完全不需要用到「精緻的語言」表達需求,就這樣,兩歲半的東東不僅說不出短句,對家人講稍長的句子更無法聽進耳裡。 建立一致態度•製造溝通情境 想要改善東東的情況,首先要建立家人有一致的教養態度,就是絕對不能在他未充分表達需求前,把東西送到眼前。這是為了要幫東東製造溝通的場合,引起他想說話的動機,甚至要在心平氣和的狀態下,表達自身的需求,剛開始可能只是單詞,慢慢發展成簡單句,再逐步擴展具有長度的句子。 如東東想吃餅乾,他必須先說出「餅乾」,成人可先確認「你要吃餅乾嗎?」東東點頭,成人可帶他說「我想吃餅乾」,當他成功模仿後,才拿餅乾給他吃。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訓練,語言能力必然會有所進步,因為他會漸漸知道餅乾有好幾種口味或不同形狀,每次需求不一樣,他就必須講清楚,如「我要吃巧克力餅乾」或「我想吃星星餅乾」,只有清楚說明他的需求,方能獲得滿足;而非只用手指或哭鬧的方式得到他想要的東西。 或許父母不知要如何製造「溝通的情境」,其實方法很簡單,就是把孩子有興趣的食物或玩具,故意放在他「看得到卻拿不到」的地方,引起他想要的動機,當下,語言溝通的必要性立即浮現,一段「對話」自然產生!透過環境和行為的改變,讓幼兒的語言能力有機會練習,進而成熟使用。 增加環境刺激•適時使用話語 現在的孩子個個被無微不至的照顧,過著「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無形中,喪失語言溝通的機會,進而使語言出現「發展遲緩」的情形,排除聽力損傷、自閉症及多重發展遲緩等特殊狀況外,絕大多數是缺少刺激所造成(通常在進行醫療評估時,依孩子的理解力多寡加以判定)! 父母若希望孩子急起直追,其實不難,只是需要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多與孩子講講話,在平日中增加環境刺激,多帶著他指認各式各樣的物品,不厭其煩的講給他聽,累積語彙數量,且觀察他的理解力到什麼程度,是否會給予正確的回應,再依其能力慢慢延伸句子的複雜性與長度,並藉由彼此的互動讓孩子了解,如何在適當的場合下說合宜的話語,相信孩子一定會有令人滿意的表現!

轉貼~培養bobo挫折容忍力

2008年12月07日
公開
10

•bobo小天才 2008/09/19 挫折容忍力是可培養的!累積幼兒生活「經驗」,是幫助孩子學習的方式之一,經驗挫折更能幫助孩子了解如何調整自身情緒,屏除負面影響。至於身為父母的你,更是孩子學習的最佳榜樣。 【撰文�曾家鳳;諮詢�中臺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資深講師 連寶靜】 由於現代父母生得少,所以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要什麼有什麼,絕不讓孩子吃一點苦頭。事事總讓孩子隨心所欲,久而久之,孩子將會失去自制、自律能力,而且將會養成唯我獨尊的性格,往後進入團體生活時,很可能出現人際關係失衡狀態。 從「你」做起 挫折容忍力可透過教育加以培養,中臺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資深講師連寶靜表示,最佳的教育者就是「父母」,因為你的一舉一動,孩子都看在眼裡,倘若父母面對挫折處理態度不當,孩子自然也會仿效。 舉例來說,父母因為某些因素吵架,產生所謂「溝通挫折」,因為對方聽不懂自身所欲表達的內容,甚至產生誤解,導致雙方感到挫折,進而情緒控制不當,於是發生爭吵。假設父母這時會亂砸東西、甩門,那麼,往後孩子面對挫折時,也會以相同方式處理!學齡前幼兒不懂得辨別處理方式是否正確,只會模仿他人,以改善當下情況,所以,連寶靜強調,父母身教是否恰當,將是影響孩子是否能夠習得正確處理挫折的關鍵。 增加挫折容忍力的優勢 .增強自信心:倘若孩子無法跨越挫折,則會放棄某項學習機會,並且否定自己該層面的能力。 .情緒較穩定:不會因為挫折而影響自身情緒,進入團體時,較不會與他人發生衝突。 希望增強孩子的挫折容忍力,相對而言,也就必須培養孩子面對挫折,並且解決問題的能力。連寶靜指出,這個能力必須經過時間慢慢培養,才能看見轉變。當父母可以調整自身心態,不再讓孩子養尊處優,茶來伸手、飯來張口時,根據以下四個步驟,漸進式培養孩子的挫折容忍力,才能較得心應手。 學習挫折四大步驟 「挫折」可能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各個層面,連寶靜提到,當孩子期待完成某件事情時,就可能產生挫折!例如「身心發展」尚未到達某個里程碑,孩子不可能自己走路,當他堅持想走,就產生挫折;孩子想要買某個玩具,「父母」不肯,也會產生挫折,或者是孩子想要去工地玩,因為「環境」不安全而被禁止,又是一項挫折。挫折無所不在,如何培養孩子面對挫折,並且以有效的方式處理它,將是幼兒成長中必須學習的一大課題。 以下四個步驟,點出學習面對挫折的關鍵,利用「孩子想買玩具,但是父母不願意,孩子正在鬧脾氣」做為模擬情境,告訴父母如何利用機會增進孩子的挫折容忍力。 第一步.冷靜情緒 當孩子因為受挫而情緒不穩定時,「父母」必須先將自身情緒穩定下來,以免意氣用事,不但無法幫助孩子面對挫折,另外,還可能提供錯誤示範。 怎麼做 父母對孩子說:「這個玩具太貴了!我們不能買唷!」 說話態度必須「溫和」,但是「堅定」,讓孩子了解你的堅持,否則孩子很可能用更加無理取鬧的方式,要求家長幫他買玩具。 第二步.辨識情緒 當孩子因為不能買玩具而感到挫折時,他並無法正確描述自身感受,只好用無理取鬧表現,但是胡鬧無助於穩定情緒,因此,連寶靜建議父母,必須幫助孩子辨識情緒,以分辨挫折來源。 怎麼做 父母對孩子說:「你現在覺得很『難過』嗎?」 雙引號內可任意替換成某種情緒字眼,藉由描述情緒,讓孩子了解,究竟他是因為生氣、難過,或者是任何一種情緒而感到挫折。 第三步.提出解決方案 先前兩個步驟已能讓孩子懂得面對挫折,接下來,父母必須藉由提出解決方案,讓孩子知道如何解決問題,才能讓孩子懂得應對挫折,而不是總以胡鬧解決。 怎麼做 父母對孩子說:「等你壓歲錢存到後,我們再來買?還是等他打折後,再來買?」 父母可先提出兩、三種解決方案,以供孩子選擇,讓他知道,只要符合這些條件,他就不需要難過,也能擁有自己想要的玩具。 第四步.圖示法 基本上,上述三種方式已經能幫助孩子漸進式培養挫折容忍力,不過,連寶靜提到,有些孩子情緒認知能力較差,父母利用語言不見得能夠讓其理解,因此,偶爾也可用圖畫的方式,讓孩子了解自己為何因為挫折而會情緒不佳的原因。 怎麼做 父母可以畫圖給孩子看,第一個,你想要買玩具?媽媽不買?你很失望?所以很難過。 藉由這種方式讓孩子明白,究竟自己是因為哪個環節受挫,而引發不當情緒,應該如何調節。 提升挫折容忍力,也是穩定情緒的一種模式!當孩子年紀愈來愈長,面臨挫折的機會也會愈來愈多,倘若能夠自幼訓練幼兒具備調適挫折的能力,不但他的情緒能較穩定、人際關係較佳,甚至是連學習力也會相互提升。

轉貼~注意力•從小培養

2008年12月06日
公開
18

•bobo小天才 2008/10/17 培養注意力,不只要從小開始,更要從日常生活中開始!不需要很多玩具,只需要父母的耐心陪伴和用心教養,孩子的很多問題即能迎刃而解。 【文�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早期療育評估中心主治醫師 何淑賢】 很多父母總會感嘆孩子總像一隻毛毛蟲動來動去,似乎怎麼也坐不住,讓人看得眼都花了,也因此會懷疑自己的孩子是否是個「過動兒」而前來就診。其實,對3歲以下的幼兒而言,並不會特別針對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進行確立診斷,但是若能透過日常生活的行為訓練,卻能有效幫助孩子培養注意力! 體力無處發洩•變身難帶小孩 (個案一)敏敏是個一歲半的小女娃,因為總是坐不住,吃飯時跑來跑去,外出乘車時也無法安坐在安全座椅上;雖然給了她很多的玩具,也不見她有很喜歡玩的樣子,一天到晚就想往外跑,因為白天是祖母在照顧,面對活力充沛的敏敏,祖母愈來愈覺得她很難帶,於是讓媽媽帶來就診。 經了解,敏敏的家境富裕,白天在祖母家時,祖母很疼愛敏敏,幫她做了很多事情,而且祖母捨不得讓敏敏哭,因而很順從敏敏,從不要求她坐下來吃飯或坐安全座椅;加上祖母家可自由活動的空間不大,不能讓敏敏隨心所欲的探索,而祖母年紀大,也沒有體力和意願帶敏敏外出走走,敏敏因無處可發洩體力,只能在有限的空間不停地動來動去……,久而久之,成了祖母眼中的「難帶小孩」。 在為敏敏評估天生氣質後,她的確是比較活潑,卻不致過動,問題的癥結點在於一歲半的敏敏正值活動量需求高的年紀,想要獨立行走、自由攀爬,以探索這個多采多姿的世界,只是環境並不允許她這樣做;而主要照顧她的祖母因年紀大,無法常常帶她到公園玩玩,讓她發洩體力,接受多元環境的刺激;即使有不少很貴的玩具,也因少了大人的陪伴,而無法吸引敏敏耐住性子玩個幾分鐘,且太多的玩具也讓敏敏容易分心,無法專注在一樣玩具上;所有敏敏想做的事全不被允許,最後,讓她只能拚命地按各種電器或遙控器的開關。 敏敏需要的只是有人陪她活動,不論是玩玩具,或帶到公園在足夠的運動空間伸展肢體、消耗體力。而生活上的行為規範,如上車要坐安全座椅、吃飯要坐在桌前自己吃等,皆需要從小培養,以堅持的語氣,清楚的規定,在相信孩子能達到的範圍內去要求及鼓勵。 生活習慣不佳•加深負面影響 (個案二)三歲的達達剛進幼稚園,幾乎是每天遲到,老師講故事時,他總要走來走去;大家都在午睡,獨獨他不肯睡;只要同學不小心碰到他,就立即有激烈的情緒反應;對於老師的交代總是有聽沒有到,做事情都是做一半,無法輪流等待。面對精力旺盛的達達,老師建議父母不妨帶達達至心智科就診,了解孩子到底怎麼回事? 經評估後,達達的確有一些「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特質,只是父母未曾留心且在生活中透過行為訓練,讓這些特質的影響降到最低。如達達總有旺盛的活力,當忙於工作的父母晚上八、九點回家時,親子一起玩段時間,他還不肯去睡覺,上床時間往往拖到很晚,隔天因為睡不夠就無法起床,可是父母又要急於趕上班,不得不把還想睡覺的達達挖起來並送到幼稚園。過程中少不了責罵及代勞,到了學校,睡不飽的達達,處在精神不足的狀態下,自然無法有足夠的精神聽老師講故事或與同學玩耍;等到中午要午睡時,達達又因為園所好玩的事很多,興奮的不想睡覺,就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達達的情緒無法得到適度的調適,對事情做出來的反應自然讓人無法接受。 達達活動量大,在家闖禍的機會也多,碰到因工作疲累而情緒管理不佳的父母,當然常常被挨罵,時間一久,對自己沒有自信,挫折忍受度低,影響學習的動機,無形中放棄更多的學習機會;而父母對他動輒責罵的行為模式,則讓他「學習」用在對外人的態度上,造成與同學相處的困難。 教養兩大法寶•陪伴與耐心 從這兩個例子來看,孩子注意力不佳的問題其實不難解決,只要父母願意用更多的耐心陪伴孩子並改變教養心態,問題多半能迎刃而解,即使真的有問題,也能降低負面因素所帶來的影響力。 陪著觀察反應 孩子的成長過程,需要適度的陪伴,給再多玩具,遠不如父母花時間陪著玩。有的家長會說「家事都做不完了,哪有這麼多時間陪孩子」,陪伴的確需要時間,建議父母此時學會放下──降低目標,調整家事型態,不一定要天天做的家事就隔幾天做一次,否則讓自己累壞了,也不會有好心情陪孩子!甚至帶著孩子一起做部分家事,如洗衣服,一歲多的孩子就讓他依大人、小孩的衣服或襪子、內衣褲分類,三歲的孩子可當曬衣服時的小幫手,幫你夾夾子……,大人眼中的「家事」,卻是孩子眼中的「遊戲」,你會發現,他會很專注想要努力做好這些事。如此,你不僅完成了家事,也增加親子互動的機會。 等著跟上腳步 耐心,則是教養孩子時必備的要件,特別對問題比較多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給予更多的耐心等他跟上腳步,尤其透過行為訓練改變孩子,一定要持之以恆才能達到效果,用充裕的時間讓孩子學習,若因為「急」而讓大人、小孩衍生出情緒問題,又需要花時間處理情緒,原先的目標更不易達成! 大人要學會等小孩,小孩也要學著等待,父母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讓他慢慢調適等待的心情,學會自我控制的能力,有助於注意力的培養。從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培養輪流等待的習慣,如吃水果、分點心時由長輩再分到小孩。 把握好奇心旺盛期 從小開始學,效果最好!因為生活中的一切都讓孩子感到興趣,充滿自信的他認為自己一定行,受挫忍耐度也比較高,一旦達成,他的成就感更高,激勵下次更好的動機更強;反之,等大了再學,大家視為理所當然,孩子的成就感大打折扣,學習興致低落,更難達成學習目標。 提醒父母,想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從小慢慢一點一滴做起,效果自然會出現!

轉貼~練習與陪伴•打開學習之窗

2008年12月03日
公開
12

•bobo小天才 2008/11/13 現代的父母,普遍重認知發展而輕肢體能力的養成,事實上,想要孩子在學習路上走得順暢,自他呱呱墜地以後,粗細動作能力的訓練就不能等閒視之。 【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早療評估中心職能治療師 李明美】 從出生起,每個孩子都必須經歷翻身、坐、爬、站、走路等的粗大動作發展,以及伸手抓住、放開物品、雙手在身體中線把玩物品、操作物品等的精細動作發展。在這個階段,提供足夠的練習機會及適當的引導與陪伴是為幼兒打開一扇學習之窗呢! 活動受限制•學習欲望低 (個案一)小潔是一個一歲七個月的小女孩,在一次嚴重感冒至小兒科急診時,醫師發現小潔可獨自走幾步,但不太穩定,對於醫師提供的玩具多半拿在手中抓著,較少有玩玩具的情形,偶爾有「呀」或「嗯」的聲音,少有具意義的字詞出現。小兒科醫師在詢問家長後,轉介小潔來中心就診。 與家長晤談後得知,小潔是由爸爸獨自撫養,因爸爸每日上班時間長,所以多由奶奶照顧她。奶奶表示,小潔在家中多半自己玩,不吵不鬧,不過,因擔心她會撞到東西或跌倒,所以,會限制小潔在大人的床上不讓她下來,出門時則多是大人背或抱著。在家中最常與奶奶一起看電視,喜歡拿著鑰匙及電視遙控器,對於故事書沒啥興趣。日常生活除自己會手拿著食物吃之外,其他一切由奶奶幫忙做好。長期下來,小潔的奶奶常腰痠背痛,雙手疼痛難忍。 在陪伴小潔遊戲並進行觀察及評估:小潔的肌肉張力偏低;走路時雙腳開開的,雙手會微微舉高,在遇到障礙物時就停住了,遇到階梯會不小心地就跌倒了;坐在地上的時候常常出現W形坐姿;對積木、插棒及形狀拼板等適齡的手部操作玩具不會玩,也沒什麼興趣,把玩具都放在桌上排排隊;對於日常生活中的事,多半等待別人去幫她做。 經感官刺激學習•發展能力與智慧 當幼兒逐漸脫離爬行的階段,開始用兩腳站立與行走(一般約為一歲至一歲三個月左右),他的視野與以往大不同,能夠活動的範圍及能夠碰觸到的東西也增多了,隨時隨地都會有「新奇」事物出現。 透過各種感官接受環境的刺激,引起幼兒的興趣,促使幼兒朝向物品移動,藉此發展他的大肌肉控制能力與力氣;抓拿及把玩物品,藉此發展他的手部抓握技巧與肌肉控制能力;這些經驗都將被傳至大腦中儲存,待下次需要時,即隨時提取出來應用,當幼兒一次又一次地累積各種經驗與資訊,就會逐漸發展出各項能力與智慧。 安全環境與適齡玩具•有玩心的父母 能夠到處遊走、東摸摸西碰碰對這個階段的幼兒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大人們限制了他的活動範圍,或是不讓他碰這抓那,可能會阻斷了幼兒探索與學習的機會。 因此,提供幼兒一個安全的家(並不是限制幼兒的活動範圍,而是將危險物品收起來)、適齡的玩具(不是電視機、DVD,而是大塊的積木、插棒、圖卡書或簡單的繪本等),以及陪同玩玩具或遊戲的家人(不是躺在旁邊沒有回應的大人,而是可以一起玩的玩伴(當然可以是有玩心的大人),讓他可在其中自由的活動、探索,同時引導幼兒多多練習,幼兒的各項動作會愈成熟,也愈能夠去學習更多有趣的事情。 當他可以獨立處理一些生活上的事情時,家長的親職路就能走得更輕鬆而愉快囉! 肢體活動少•粗細動作差 (個案二)儒儒是個兩歲五個月的小男生,已至托兒所上學約四個月。老師發現儒儒很安靜,很少發出聲音,多半的時間,嘴巴都是開開的;在律動課顯得很開心,不過,動作總是跟不上其他的小朋友或學不來;操作玩具時笨手笨腳的,常常會因此將手上的東西撒了一地。所以,老師建議儒儒的媽媽帶他來此就診。 與家長晤談後得知,儒儒白天在托兒所上課,下午放學後由奶奶接回家,直到爸媽晚上回家,約有一小時的時間會一起玩玩具或說故事,但比較少玩跑跑跳跳或翻滾類的肢體活動。在日常生活中,儒儒很喜歡自己動手做很多事情,不過,總是會弄得大人在旁對著他大呼小叫或生氣。 在陪伴儒儒遊戲並進行觀察及評估時發現:儒儒的肌肉張力低;大部分的關節可活動的角度過大;足部的骨頭下墜貼地(扁平足);走路走不久,跑步步伐小且搖晃較明顯;嘴巴常微開,舌頭外吐,咬嚼時力量小;對積木、串珠、握彩色筆塗鴉及摺紙等適齡的手部操作玩具很喜歡動手做,只是耐力不佳,雙手配合度較弱;對於日常生活中的事,很愛參與,但常在大人趕時間的狀態下被協助完成。 持續發展與練習•動作更加純熟 隨著幼兒的生理發展及不斷地練習,他的動作會愈純熟,對事物的操控能力與欲望亦會增加,有很多事情就算做不好,幼兒也會要自己動手做,在這個階段,大人的態度與做法就對他的能力進步與否有很大的影響。 想想身為忙碌的現代爸媽,有多少時候為了「趕時間」而一直催促幼兒快一點,或者是接手把他正在做的事情一併做完,又或者乾脆從頭到尾就幫他做了。在這樣的情形下,缺乏重複練習各種動作的機會,沒了探索及失敗的樂趣,幼兒依賴、缺乏獨立性的表現是可預期到的。 若是大人可以放慢腳步,先多留一些可完成事情的時間給幼兒,耐心在旁陪伴,欣賞他做錯又改正的過程,適時的口頭鼓勵與笑容,這樣很容易就會發現幼兒的進步囉!

轉貼~幼兒園巡禮.從做中學•激發好能力

2008年12月02日
公開
11

bobo小天才 2008/11/28 從事幼教工作快20年的林麗員園長感慨的說,孩子的大小肌肉發展與粗細動作能力表現逐年下降,尤以這五年的落差特別明顯,因為父母過於保護與空間狹窄,加上未意識到此發展的重要性,使得孩子的諸多表現受到嚴重影響。 【文�李藹芬】 為何現今的孩子在粗細動作能力展現上,與以前出現高度落差?台中市南屯區私立小太陽幼稚園園長林麗員指出,以前人生得多,父母無暇面面俱到,孩子不僅從小必須學會自我照護,也從兄姐及大人身上模仿學習各項能力,與今天事事受到保護的現代小孩相比,自然顯得「能幹」! 環境改變•能力明顯下降 她強調,環境的改變,固然讓孩子的粗細動作表現不如以往,但父母未意識大小肌肉發展的重要,更是問題所在!林麗員說,大家總喜歡問,「為什麼孩子不能面對困難」、「不能等待」、「不負責」,其實就是源於此能力的欠缺,造成日後環環相扣的各項發展大打折扣。 當家庭無法提供孩子適當的養成教育時,幼兒園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送到幼幼班的孩子才兩歲,即脫離了父母的保護範圍,必須自己學會吃飯、穿衣、穿鞋等。此時,老師扮演「引導者」的角色,讓孩子用自己的樣子練習。年紀小的孩子會因「好玩」而萌發「願意做」的想法。 當然,學習並非只在教室,林麗員說,大肌肉要發展好,必須多在戶外跑跳,一場戶外教學,孩子可看雲,感受清風拂面,撿拾落下的樹葉……每一種活動都對身心發展與大小肌肉的發展助益良多。 因勢利導•改變父母態度 通常,進園所約兩個禮拜的時間,小小孩就有長足的進步,她強調,「孩子不行,不是能力問題,而是不知如何做的認知問題」。只要給更多機會,即使才兩歲的孩子,也能有令父母「驚豔」的表現。比起家中,幼兒園似乎是更適合練習的環境,不過,要讓孩子的能力更好,父母的態度很重要──回家一定要繼續提供練習的機會,並且意識到孩子動手做的重要性。 為了讓父母重視大小肌肉發展的重要性,林麗員總是煞費苦心遍尋專家發表過的文章,提供父母參考,並透過親職講座傳達觀念,她常因勢利導對家長說,「如果希望孩子將來當外科醫生,精細動作的能力一定要好」,此話一出,父母立即接受且配合園所的做法。 她提醒家長,現在一般的居住空間不大,不利孩子活動,因此,更要刻意幫孩子選擇適合的環境,如公園、步道、泳池等,讓其自在伸展四肢,特別是選擇幼兒園,「給他一個寬闊的空間,最能激發幼兒的潛能」!林麗員相信,孩子只要有機會嘗試──做中學、遊戲中學,「做錯,沒關係」,他會在一次次的錯誤中摸索出成功的秘密!

轉貼~親子KTV 天生就是愛唱歌

2008年11月30日
公開
11

•Baby Life 2008/09/16 全家大小一起開開心心地唱歌,除了可以放鬆心情,好好happy一下外,更可以在歌唱的過程中,增加彼此的互動、提升家人間的感情。不過唱歌的好處還不只如此,對於家裡正在發育的寶貝來說,唱歌亦有助於寶寶各方面成長,真是好處多多呢! 【採訪�林海嫣】 音樂寶寶 唱出好腦力 有的人說,「愛唱歌的寶寶不會變壞」!也有人說,「愛音樂的孩子都聰明」!究竟唱歌對寶寶來說,具備哪些功能呢?公設民營台北市樟新托兒所所長黃琬玲表示,如果孩子能夠完整的唱出一首歌,即代表其在各項發展已逐漸成熟。唱歌除了可以訓練寶寶在聽覺及發音的控制力外,其他還包括語言能力、數理邏輯、節奏感、肢體動作、人際互動及情緒穩定等,詳細介紹如下: ★語言 由於兒歌或童謠會將日常用語融入歌詞中,所以孩子在唱歌的過程中經過重複聆聽、記憶後,不僅語言使用的功力大增,同時也為日後語言的表達能力打下基礎呢! ★數理 歌曲主要是藉由音樂的符號組成旋律,而其中組成的過程正涵蓋著數理邏輯的運用,因此孩子在學習音樂時,能增進樂理上的理解,並間接地加強邏輯概念。 ★節奏 不同於鋼琴或小提琴的旋樂曲,以打擊樂為主的歌曲,明顯的拍子與節奏正可培養寶寶的節奏感。因此爸比媽咪可在唱歌中,使用一些打擊的樂器如響板、小鼓,來增加寶寶的節奏感。要特別注意的是,應避免音量過大、聲音過於尖銳,以免造成反效果唷! ★肢體 音樂搭配律動可以訓練到寶寶肢體動作的協調性。爸比媽咪可配合歌曲來設計一些小動作,讓寶寶的肢體協調性同步成長。 ★人際 在合唱中或是與人合奏音樂時,自然地,默契是表演不可或缺的元素,所以寶寶可在唱歌的過程中,學習到如何與人相處互動。 ★情緒 輕快的音樂讓人心情愉悅,輕柔的音樂使人感到平和,對孩子來說也不例外。從小就培養寶寶的音樂素養,使其具有欣賞音樂能力與習慣,長大後就能使之成為舒緩壓力的方式,因此才會有「愛音樂的寶寶不會變壞」一說。 音樂養成四部曲 寶寶對音樂的反應,可是打從娘胎就開始了!不過說到唱歌,當然不是一出生就會的,三之三國際文教機構教研部督導李昭瑩表示,寶寶隨著一天天的成長發育,對於音樂的敏感度也會日漸增加。其中,如果寶寶接受的刺激多,從小就已熟悉各種不同的聲音,將來區別聲音的能力就比較高,學習力相對之下也會來得高;舉例來說,寶寶雖然聽不懂英語,但若從小常聽英語歌謠,將來學習英語時,在發音等方面就比較容易掌控,這是因為從前已熟悉該語言的聲音了。 針對寶寶音樂學習的發展,李昭瑩則說,一開始寶寶只能先被動地聽,等到漸漸熟悉後,慢慢地可以開始模仿,之後才會慢慢的互動、唱謠,最後才可以唱出一首完整的歌來。因此,就寶寶歌唱而言,爸爸媽媽們可別操之過急,應該要配合寶寶的階段性的發展,給予適當的刺激,方可事半功倍。接下來我們就來認識寶寶各階段的發展,以及如何開啟寶寶音樂世界吧! ★一部曲:胎兒時期 根據研究顯示,7∼8個月胎兒的聽力已有一定的發展了,且已能辨別熟悉的聲音,如胎兒聽到媽媽的心跳聲或聲音會比較穩定。這時期,媽媽可以多聽一些輕柔的音樂,像是可以舒緩安定情緒的鋼琴或小提琴樂曲。 ★二部曲:1歲前 寶寶在3個月以前,與外在的接觸都以「聽」為主,此階段可以給寶寶聽胎兒時便習慣的音樂,熟悉的音樂對於安定寶寶效果極佳。寶寶3個月後,寶寶漸漸有與人互動的能力,媽媽可以搭配簡單的手指謠;此外,該階段的寶寶專注力不高,因此重點應放在遊戲的融入與重複性,利用重複的模式與熟悉的聲音來建立寶寶對規則的認知。 ★三部曲:1∼2歲 此階段寶寶開始牙牙學語,咿咿啊啊地說的都是一個個的單字,媽媽可以找容易發音的兒歌、童謠加上動作,用接句子的方式將最後一個音留給寶寶唱,讓寶寶覺得自己也在唱歌。此外,寶寶大約在一歲半時,已經懂得大人說話的意思,家長可以清楚的告訴孩子接下來要做什麼;但媽媽要有耐心,孩子並不能立刻回應且需要時間理解,如果急著要孩子回答,很容易使孩子產生挫折感! ★四部曲:2歲以後 2∼3歲的孩子其語言發展已逐漸完全,並能完整說出一個句子了。但在音調的部分,寶寶仍無法全然地控制;因此寶寶在哼唱歌曲時,還說不上是唱歌,而是一種韻或謠的形式,此階段的媽媽可用具故事性的歌謠,來提升孩子的興趣。 快樂歡唱 不打烊 至於要如何激發寶寶對音樂的喜愛?黃琬玲表示,重點在於爸媽要投入其中,帶領孩子一起唱唱跳跳,而非將孩子丟給兒謠CD。如果寶寶比較害羞、放不開,不須勉強,可改以團體(如大家一起唱歌)或鼓勵的方式,來引起孩子的興趣。而樂曲的選擇,則可以採多元化的曲風,讓孩子接觸到不同的音樂。 此外,父母總是希望孩子可以贏在起跑點,因此從小就會拼命想要給孩子訓練,結果反倒變成孩子壓力的來源,建議爸爸媽媽放開心胸跟孩子一起享受音樂。 李昭瑩則認為,將音樂融入生活中是最佳的方式,音樂欣賞是長時間的累積,只要孩子喜歡就連散步也是唱歌的happy time!而須注意的小細節 好動寶貝make him sing! 家裡的寶貝比較好動、太活潑,盡情唱唱跳跳可以幫助他們嗎?較好動的寶寶常會因為注意力不集中而讓家長或老師們擔憂,不知該如何解決孩子在學習時間靜不下來的困擾。黃琬玲表示,一般寶寶的注意力持續的時間會隨年齡增長而增加,較好動活潑的寶寶,相對之下注意力也較短暫。面對寶寶好動注意力短暫的問題,重點在於不要強制壓抑及要求他做到安靜學習,而可以讓嘗試孩子發揮他的強項來帶動認知學習! 策略上,可以先觀察孩子平均專注的時間,當時間快到了,爸媽或師長就讓他動一動肢體,讓他合法的動,而不是責備他不專心,方式包括請較好動的孩子幫忙當小幫手之外,也可以安排唱唱跳跳的學習項目,不只是傳統權威限制孩子循規蹈矩不准亂動。另外也可以讓好動活潑的孩子以唱唱跳跳的方式來表達他的想法及學習的成果,利用孩子喜歡的活動作為學習的獎勵,對寶寶來說只要提升學習、正向的鼓勵都是好的。 KTV小遊戲 here we go Play 1:Shake your hand 手指謠 適宜年齡:3個月以後 方式:透過手指表演,幫助寶寶解讀歌曲的意義,並可增加趣味性。 Play 2:Sing your song 童謠接唱 適宜年齡:1歲以後 方式:家長可選擇較為簡單的曲調與歌詞,與孩子輪流接唱。 Play 3:Rock you body 音樂律動 適宜年齡:2歲半左右 方式:著重身體律動,家長可跟孩子配合音樂一起搖擺。

轉貼~協助孩子融入團體生活

2008年11月23日
公開
13

•Baby Life 2008/09/26 學校即社會的縮影,孩子透過同學、朋友與師長來認識自己;從中也學到如何尊重他人、妥協讓步並調適自己情緒,團體生活對於孩子未來的社交能力、社會適應能力與語言能力等,都具有相當深遠的影響。幼稚園是孩子第一個接觸的正式團體,透過本篇的方法與技巧,幫助孩子快樂 【採訪�林明佳】 團體生活適應兩階段 首府托兒所所長黃秋華表示,孩子進入幼兒園後的適應情形可以分成兩階段,第一階段是對於陌生環境的適應期,一般小朋友約需花2∼3週來適應新環境;待孩子漸漸地熟悉環境後,就邁入第二階段的適應期,此時主要面臨人際問題,如爭執、搶玩具等衝突;一般約1∼2個月後才有辦法跟其他孩子打成一片,但有些小朋友的調適時間可能會更長或更短,因人而異。 Stage1 適應陌生環境 孩子跟爸媽分離,面對全新的人事物,自然會感到壓力、調適不過來,因而在生理、心理上可能出現退縮行為,例如在家裡會自己上廁所,到學校忽然就不會了;或是變得很黏人,只要爸媽一離開就大哭;或是產生收假症候群,收假前一晚就開始感到悶悶不樂。 其實,大人換到一個新的工作崗位都會感到緊張了,更何況是年幼的孩子呢?適應新環境本來就需要一段時間,家長毋須過度擔憂孩子的退縮行為。黃秋華建議家長們,在入園前先跟孩子、老師做好溝通,可以幫助孩子之後早日適應幼兒園生活。以下針對入園前與入園後,提供一些方法和觀念,讓家長幫孩子有效撫平面對新環境、新事物的不適應與不安全感。 消除寶寶入園恐懼! 入園前預防針 ■與孩子聊聊幼稚園的生活,協助孩子做上學前的心理準備 入園前,家長可以先用有趣的圖片、照片、故事或別的小朋友的經驗,告訴孩子幼稚園的生活情形,藉以減輕其緊張與恐懼。當孩子提出各種對學校的疑懼或問題,家長也應耐心的詳細解說,甚至告知可能會面臨的不便、困難,以及他可以如何解決的對應之道,如此可降低孩子的不安,亦幫助孩子知道如何去適應新環境。 ■給孩子積極、正向的鼓勵,讓孩子覺得上學是愉快的 父母如果能以肯定、鼓勵的正面態度,帶領孩子面對即將入園的事實,大多能激發孩子的自信心,並嚮往幼稚園的新生活。家長切忌對孩子說「你再不乖,就送你去幼稚園。」這樣的言語會讓孩子誤以為幼稚園是懲罰自己的地方,從而產生抵觸之情緒。 ■平時就給孩子探索及接觸新事物的機會 在平日應多鼓勵孩子在可行且安全的範圍去探索、接觸新的人事物,這些成 功經驗將讓孩子更有信心去適應入園後的生活。例如帶去公園做些小型社交活動。 ■調整作息時間 家長最好在開學2∼3週前就配合學校作息,每天以半小時為單位慢慢調整孩子就寢時間至正常,並培養固定的生活作息,如晨起、午休、吃飯等,將有助孩子對學校生活的適應。 ■帶孩子一同拜訪要就讀的幼稚園與班級 帶孩子去拜訪幼稚園,不但可以讓孩子認識老師,也藉此機會熟悉環境;可徵求院所及老師同意,在幼兒園多參觀一段時間,讓孩子玩一玩園裡的遊樂器材、坐一坐教室的椅子、看看其他新朋友,都可以消除孩子對未知環境的不安全感,進而對上學產生期待。 入園後強心針 ■幫助孩子克服依賴性 孩子一開始會有負面反應,不一定代表他不喜歡上幼稚園,有時只是對於陌生環境的恐懼。家長要相信孩子能適應新的環境、保持耐性,給孩子多點時間調適,家長從旁提供適當的協助與鼓勵就好。 ■正大光明與孩子道別 與孩子分開時,最忌諱偷偷摸摸地離開,如此會讓孩子誤以為爸媽不要他了,家長應該向孩子保證幾點會來接他,讓孩子比較放心;此外,也不要因為孩子哭鬧而欲走還留,這樣一來,只會讓孩子的哭鬧更加嚴重。 ■讓孩子帶熟悉的東西到學校 家長可以讓孩子帶著自己熟悉的東西上學,如毯子、玩偶、家人照片、故事書等,這些會使孩子在學校感到安全與熟悉感,減少不安與焦慮。 ■幫助孩子結交新朋友 鼓勵孩子多交朋友,教孩子與朋友分享他的玩具及點心;甚至邀請班上小朋友到家裡來玩,準備點心讓孩子帶去請班上同學吃等。幫助孩子有更多機會與班上的小朋友互動,增加其上學的意願和樂趣。 ■新生入園要提早來接送 剛入園的一個星期到半個月時間裡,幼兒特別希望父母早點來接他,好能早點與父母團聚,建議家長們可依據孩子的不同情況,盡量早一點接孩子回家,並帶著微笑和愛來接孩子。不過可別亂許諾,像是「乖∼媽媽吃過午飯就來接你」等。 ■以平常心看待孩子反應 要這年紀的幼兒不要哭鬧、要勇敢,是不可能也不合理的,如果孩子不想上學,家長應該傾聽、接納孩子可能會有的感受,並引導孩子紓解不安的情緒。面對孩子大吵大鬧或鬱鬱寡歡的情況,家長應該保持微笑,而不是跟著難過或焦急,這樣才有助緩和孩子的情緒。 Check∼自理能力檢核表 平常在家裡就要訓練、教導孩子生活能力,如此一來,在孩子入學前就已經有一些基礎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幫助他們適應環境。現在就來檢核入園前須要哪些“裝備”: ■會自己穿脫衣服、鞋襪。 ■會自己上廁所、大小便。 ■會自己用湯匙吃飯。 ■會清楚表達自己的意見。 ■知道自己的姓名、家人姓名、家中地址與電話。 ■會自己洗臉、洗手與擦鼻涕。 ■會自己收拾玩具。 Stage 2 適應團體交往 當孩子開始慢慢地能接受團體生活的起居和作息習慣後,就邁進適應期的第二階段,此時會常和一群同性或異性的小孩互動,會開始關心自己能否成為團體其中的一分子,注意團體歸屬。此時最常見的人際問題即是與同儕間的相處摩擦,像是口角衝突、搶玩具或是被孤立等,而需要孩子花時間和精神去適應。 為什麼有的孩子很快便能跟其他小朋友玩在一塊,有的孩子卻總是一個人孤單的坐在角落呢?黃秋華表示,孩子的行為除了受到家庭、社會、環境因素影響之外,還有一個因素,即先天特質所帶來的影響─「氣質」。氣質是指個人在情緒上的反應特徵,是對於外在刺激所產生的感受、反應習慣與表現強弱程度等,是一個人固有的心態和情緒表現。 沒有哪一種氣質一定比另一種優秀,每個性格都有其優缺點,也會轉往更健康或更惡化的一面;我們不應強迫孩子違背其本性,而是幫助孩子充分發揮其性格潛能,氣質可透過後天教養加以形塑,因此,家長和老師應當留心觀察孩子的行為動機,並了解、接受孩子的性格,用適當的愛與管教,將孩子氣質導向健康的那一面。黃秋華也指出幼稚園常見的相處問題,提供家長們作為參考。  Problem1 太過霸道 主要行為:霸道、愛生氣,甚至具有攻擊性,作風獨裁,要求大家都要聽他的,導致其他孩子不喜歡跟他一起玩,在班上沒有人緣。 化解方式: 「除了我以外,沒有人可以用!」「聽我的!我的話才算數!」你的小孩是否總是習慣頤指氣使,而忽略他人的感受呢?要孩子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讓他知道沒有人喜歡被使喚,並在孩子出現霸道甚至打人的行為時當場制止,及解釋為何他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 Problem2 害羞內向 主要行為:永遠在等待別人邀請或是開口,當別的孩子找他玩時,通常不是被拒絕要不就是沒有反應,或是只講自己想講的話題,而不會回應別人的話題,久而久之就沒有人來找他玩了。 化解方式: 當小朋友回家哭訴:「我不要上學了∼都沒人跟我玩!老師也不理我!」這時父母不要急著向老師興師問罪,先詢問孩子為何都沒人跟他玩,是不是因為他都沒有表達自己的意見;或是他說的太小聲、表達的不夠清楚,所以別人不知道。幫孩子找出中間的問題,幫他一起想對策,並鼓勵他勇敢說出自己的需求。 Problem3 不懂輪流、分享 主要行為:不習慣輪流、分享,喜歡私藏玩具,或是對自己的東西有很強的佔有慾。 化解方式: 幼兒正處於「以自我為中心」的發展階段,認為世界總是繞著他們運行,假如又是家中唯一獨子, 因為沒有兄弟姊妹可以分享,自我中心的傾向可能更加明顯;一旦上學後,發現玩具及遊樂設施都需要輪流,可能會難以適應,建議用機會均等的方式(如猜拳、抽籤等),要求孩子與大家一起互相輪流。大人也要經常提醒小孩分享,並強調分享的正面價值。 Check∼家長配合事項 第一次讓寶貝離開家裡這麼久,家長心裡難免感到擔心害怕,如果知道如何與幼稚園的老師溝通配合,也能間接地幫助孩子適應學校環境唷! ■為孩子多準備1∼2套衣物,讓他帶去幼稚園,預備汗濕、尿濕或是弄髒時可以立刻更換。 ■當想跟老師討論有關孩子的問題時,為顧及孩子的學習不被中斷及打擾,須事前與老師約定面談時間,或是以電話或E-mail聯繫。 ■告知老師孩子身體的狀況、個性、優缺點等個人特質,讓老師能對孩子的狀況能有初步的瞭解。 ■注意孩子的聯絡簿,從連絡簿可以知道他在學校的生活情形,以及老師希望家長配合的事項,家長亦可透過意見欄與老師溝通。  關心 是最好的陪伴 黃秋華表示,孩子在校的人際相處、老師的教學態度以及教學活動的方式等,都會影養孩子對上學的喜愛程度;當父母發現孩子出現適應不良的反應時,可以從上述的角度來探索,找出孩子不適應的原因,協助孩子克服難題。家長們也應每天抽空跟孩子聊聊幼稚園的新生活,利用接孩子返家的途中、晚餐時間、散步時間、洗澡時或睡前;多關心孩子在學校發生的人、事、物,而非一味追問「老師今天教什麼?學了什麼?」,反而造成孩子的壓力。了解孩子在學校的適應情形,才能幫助其快樂的融入幼稚園的生活。 黃秋華 現職:首府托兒所所長 學歷:經國管理學院幼保科

轉貼~沈春華:「我是世上最幸福的媽咪!」

2008年11月16日
公開
8

•嬰兒與母親 2008/09/19 身為資深新聞媒體工作者的沈春華,以專業形象、親和力,從兒童節目主持人、新聞主播一直到談話節目,奪得12座金鐘獎!但是對她而言,當一位孩子們心中的好媽媽,比拿金鐘獎更令人覺得爽快! 【採訪撰文�張采妮】 我很幸福! 「家庭與孩子帶給我的,是無比充實的幸福感!」資深新聞工作者沈春華笑著說。 沈春華從事新聞工作十餘年,從無線電視台的「兒童天地」到新聞主播,一直到「沈春華LIFE SHOW」的主持人,以無比的親和力和新聞專業,為她贏得12座金鐘獎的殊榮! 當一位稱職又快樂的媽咪 很難! 但是當了媽媽的沈春華發現,當了媽咪之後,卻沒有獎盃的獎勵!「以前工作再忙,壓力再大,我都能從容應付,但是面對與孩子間的相處,反而讓我開始檢討自己,甚至是讓我感到最棘手的一塊!這個去學習當一個稱職而開心的媽媽的過程,遠比任何工作挑戰都要艱難。」沈春華說。 事業、家庭蠟燭兩頭燒之下,卻也讓沈春華感到無比挫折!因為沒有時間好好陪伴孩子,以至於無法了解孩子心中的想法,溝通上就容易出現代溝,這些都讓沈春華一次又一次的思量,「難道我的母親,在那個兒女動輒成群,生活是一點一滴打拚的年代,她為什麼可以遊刃有餘的照顧一家老小?是母親的智慧,還是對傳統角色的認定,讓她可以為家庭、孩子全心奉獻而毫無怨言?」沈春華說。 這些想法都讓沈春華不免省思自己,是不是在哪個環節做錯了?「雖然根據現代親子教育專家的說法,就是讓孩子自由發展。但是問題來了,這個看似給孩子空間,減少他們壓力的教育理念,在現在這個資訊爆炸,競爭更激烈的時代,又有幾個父母做到,讓孩子自由自在發展呢?這真是讓我,往往在『放手』和『介入』之間,弄得自己和孩子都受傷。」沈春華說。 和其他職業媽咪一樣,沈春華不願放棄事業和家庭,她認為只要她堅持,就能撐下去!但是兩邊壓力使然之下,往往將壓力帶給家人而不自知! 父母要的是什麼? 在反覆思量及不斷觀察與溝通之下,終於讓沈春華得到答案!「父母要得到底是什麼?是世俗肯定孩子、肯定自己的眼光?還是真心為孩子著想?」沈春華發現,很多時候,父母的要求、期待,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以為自己是站在孩子的立場,替他們著想,但是這並非孩子要的,孩子壓根兒也沒享受到這種「貼心的照顧」。 「我們會用各種『量尺』去衡量孩子的表現,然後不免開始評估自己是不是稱職的好父母?潛意識當中,也會試著說服別人,自己是不是一位『成功』的爸爸或媽媽,但是說穿了,孩子的感受和體會究竟是什麼呢?」沈春華笑著說。 沒有成功的媽媽 只有快樂的小孩 花了很長的時間,終於讓沈春華找到答案!「沒有成功的媽媽,只有幸福的小孩。」 沈春華說。因此不論工作多忙碌,沈春華仍然堅持每天看孩子的家庭聯絡簿,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每晚也會撥出時間陪伴孩子、跟他們說話。在終於得到答案之後,也讓沈春華重新提筆,寫下自己多年來,為人父母的心得和省思。 聊到《兩滴眼淚的幸福》的書名由來,才知道源於兩年多前,當沈春華遠赴西班牙參加「世界女記者與作家協會」的世界年會時,一去就是八天,搭飛機前一晚,女兒Amanda不停在房間行李邊打轉,離情依依說:「我…滴了兩滴在那裡面…」沈春華一頭霧水之際,Amanda才解釋:「我滴了兩滴眼淚在妳的行李箱裡面,心裡跟老天爺祈禱了兩遍,希望老天爺保佑媽媽平安回來…」大眼睛一眨,兩滴晶瑩的眼淚滑下,讓沈春華被「兩滴眼淚」的愛包圍,感動不已,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媽咪! 「因為眼淚代表了親子關係之間的衝突、感動和成長,而且在書中我的眼淚也不少,所以最後決定用『兩滴眼淚的幸福』當作書名。」沈春華笑著說。 採訪後記 在訪談之際,也讓沈春華回想起自己多年來的點點滴滴,甚至還想到十多年前幫嬰兒與母親雜誌拍攝「封面人物」的情景!「現在要再拍,大概要等我當阿嬤了吧!哈哈哈∼」沈春華說。最後,就在沈姐爽朗的笑聲中,為這場訪談譜下愉悅的句點。

轉貼~居家就能幫助寶寶潛能開發

2008年11月09日
公開
12

•嬰兒與母親 2008/09/30 「你家的寶寶有沒有上潛能開發的課程?」彷彿成了這幾年許多爸比媽咪見面時的問候語。究竟寶寶有沒有必要上潛能開發課程?開發了右腦,寶寶的人生真的會有什麼不同嗎?有沒有辦法居家也能幫助寶寶早日「長智慧」呢?讓我們來聽聽專家的說法吧! 【採訪撰文�黃薇潔】 右腦開發 EQ、創意滿分 左腦主要是發展語言、分析以及邏輯的部份,右腦則是空間、與情緒控制有關。一開始會提出全腦開發的論點是因為普遍認為學習歷程中左腦佔了較大比例,例如語文、數理、思考能力,提出右腦開發是希望能夠將左右腦均衡發展。陽昇教育基金會執行長詹明娟表示,右腦較發達的人想像力、創造力以及對於藝術、美學的直覺會較左腦發達的人來得好。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職能治療師謝佳芝指出,2歲以前的寶寶右腦的發展會比較好,2歲之後因為後天環境的關係,寶寶開始運用語言、邏輯的機會越來越多,左腦的發展狀況也將慢慢地追過右腦。 左腦是掌管與人溝通的語言部份,但是右腦發展狀況卻是聽出話中語氣的重要關鍵。假如用諷刺或是較兇的語氣說「你好棒!」,右腦受傷的人是聽不出來其實話中有話的,他能理解說者的語意,卻無法感受語氣的含意。謝佳芝職能治療師並指出,有一項測驗將綠色的字印在粉紅色的紙上,右腦發育良好的人能夠看出綠色的字,但右腦受傷的人則無法辨識出綠色的字。 詹明娟執行長認為,不論是以哪種形式來作潛能開發的動作,都應將全腦活動視為,是學習如何在理性當中培養柔軟的能力,以及如何在感性當中培養精準。 閃卡、字卡與潛能遊戲 想像力、創造力滿分 所謂閃卡是將字與圖像結合,經由重複再重複的預習方式,訓練小朋友對該字體與圖像產生連結,進而增進孩子的想像力、記憶力等多種用途。著名嬰幼兒研究專家Robert C. Titzer博士便曾研發出一套教材,讓寶寶每天收看約20分鐘的光碟,光碟內容則是文字與圖像穿插播放,在他的孩子親身體驗後,表示他1.5歲的寶寶已經能認得許多單字(單字而非字母),而且他同時認為孩子認得單字的意思。 字卡是運用圖像、字體將文字的黑白空間比例分辨清楚,也能夠訓練到孩子的觀察力以及分辨能力,也就是給予寶寶一個抽象的符號,但卻能夠讓寶寶連想到許多圖案,但最好要選擇寶寶已經認識的具體物。例如文字的「杯子」被記憶之後,寶寶便能自然而然地想像到爺爺、奶奶、媽媽、爸爸各自使用的不同的杯子,開啟了寶寶的聯想力。但如果是一邊圖片一邊文字,寶寶很容易會依賴圖片,看了圖後將文字記憶起來,對寶寶而言只是在玩對應遊戲,較難訓練到其他能力。 但是媽咪必須先知道您的寶寶正在發展的階段是屬於哪一類,適合哪一種遊戲!3歲以下的寶寶首重的是動作、探索、動機的發展,培養寶寶的冒險、探索的精神,往後也比較能夠激起孩子學習新事物的興趣。當寶寶的刺激不夠,也許未來就會比較內向或是安於現狀。因此比起單純的字卡,若能再結合圖像、顏色、觸覺的設計,或是讓文字、圖像與生活中的物品相結合,多面向地給予孩子刺激,對於寶寶的發展而言也未嘗不是好事一件。 潛能提升道具 自己DIY 3歲以前的寶寶可以先以建立基礎的空間、形狀等視覺觀念以及手眼協調為主,或是訓練他們的肌肉、粗大或精細動作等,認識字形可以等到寶寶年齡稍大一些後再進行。 詹明娟執行長認為3歲以下的寶寶,應該以生活化的教導方式為主,不需要特意買教材、買產品,一開始可以讓她嘗試握、摸一些家中軟的物品,譬如衛生紙、小抱枕、布偶,然後進階到材質較硬的如遙控器、口紅等物品,或是會發出聲音的塑膠袋、手機,一開始讓寶寶觸覺感受每種才值得不同感覺,等到稍大之後便可以和他玩聲音記憶,看看他是否能分辨不同材質物品所發出的不同聲音。 謝佳芝職能治療師並建議媽咪,在寶寶1∼2歲之間,可以多念一些故事書給他們聽,一方面念故事書可以訓練掌管語言的左腦,另一方面,故事書內的圖畫也同樣能夠令他們的小小腦袋將圖片與整個故事產生連結。而2歲之後的寶寶也可以開始讓他們玩一些簡單的拼圖遊戲,或是一個可以將各種形狀的立體圖形丟入桶子的玩具,或是當寶寶邁入3歲時,媽咪也可以設定某種圖案,然後請寶寶找出在10張左右的圖片中,找到一模一樣的圖片,都可以訓練寶寶的手眼協調、視覺觀念、空間觀念。 或者,媽咪可以在圖畫紙上畫一個蘋果(或其他形狀簡單)的圖案,在圖案上面貼上雙面膠,接著交給寶寶一些碎紙片,請寶寶將碎紙片貼在圖案裡頭,也可訓練寶寶手眼協調的能力。 學鋼琴也能刺激右腦發展 謝佳芝職能治療師表示,最近有研究指出,4歲左右的孩子若學習鋼琴,也能幫助右腦的開發。原因在於學習鋼琴必須認識符號的空間、琴鍵位置的記憶,對於訓練孩子空間觀念都有很大的幫助。 因此,媽咪可以以此觀點出發,發明許多屬於妳與寶寶潛能開發遊戲及互動,誰說訓練寶寶右腦開發一定得花大錢呢? 提高寶寶記憶力的方法 寶寶的專注力總是非常短暫,該何在有限的時間內,逐步訓練寶寶的記憶力呢?謝佳芝職能治療師建議,每次和寶寶玩字卡或圖像遊戲時,可以掌握每次遊戲時間不要超過5分鐘,一天可以反覆數次,但是若寶寶顯現不耐煩或恍神的表情,就要趕緊轉移他的注意力,讓他休息一下,等過了1、2個小時後再玩一次。而每一次的遊戲內容都不要和上次的遊戲內容差太多,甚至重複也沒有關係,主要是要讓孩子熟悉兩者相關連的字與圖的形狀,因此遊戲內容也不宜太複雜。 詹明娟執行長提供3種能夠提高寶寶記憶力的遊戲方式: 1.取走法 桌上擺放了5樣物品,讓寶寶看仔細之後取走其中一樣物品,看看寶寶知不知道哪一樣東西被拿走了,或是拿走了幾樣物品。 2.填充法 A桌上擺放5樣物品(擺放的圖案、位置可以自由變化,增加遊戲時的樂趣),取走其中兩樣,並請寶寶用同樣物品填補空位。 B將一張紙切成均等的8塊(裡頭各自有著不同圖案),8個空間中可以隨機取走某幾塊,請寶寶記憶取走的那幾塊裡面有哪些圖案。 3.複製法 上述的均等的8塊圖案排列好順序位置後,請寶寶記憶後,由媽咪負責弄亂(甚至可以多添加幾片不在8片圖案中的其他圖片),再請寶寶複製原狀。 *遊戲難度應由淺入深,以免孩子太快遭遇挫折而不願意玩,寶寶若答對也應給予適當的鼓勵。 另外,帶著孩子一起到大賣場的時候,也可以先跟寶寶說今天會要買哪些他喜歡吃的食物,請他帶妳去拿;也可以請孩子幫妳拿連續兩樣的東西,譬如「請你幫媽咪拿拖鞋跟毛巾來好嗎?」,讓他能在生活中慢慢留心身旁的事物。或者是晚上問問孩子記不記得今天中午吃了什麼?早上吃什麼?慢慢將記憶回朔的時間拉長,同時也將難度默默提升,也不失為一個良好的訓練記憶力的方法。 3歲定終身?把握學習黃金期 長輩時常會說,寶寶的個性與發展在3歲就定型了。對此,謝佳芝職能治療師表示,3歲前的寶寶的學習過程,都是隨著刺激在發展,不是那麼地規律、有調理,體內的神經元會往旁枝不斷地發展許多通路,而人的神經細胞間會有突觸,4歲之後,這些突觸便會開始排出不被需要的神經元廢物,經過裁減後神經元會較為通暢,讓寶寶的反應更加靈敏。3歲是否真的定終身呢?事實上,人的大腦就如同電腦硬碟般會不斷地重新整理,規列更新更快的秩序,思考時也會更有效率更快。 詹明娟執行長認為,3歲之前的時間點固然很重要,但若能夠不斷地給予刺激的環境,每一個年齡層也都應該不斷學習、求新求變。2歲之前的寶寶帶進教室讓她學習課程其效果是有限的,因此寶寶3歲之前,家長扮演的角色就非常重要,替寶寶規劃一個良好的居家教育環境,並且每天騰出時間與孩子互動遊戲、陪伴,都能明顯看見良好的效果。 左腦與右腦間存在著胼胝體,約在4歲左右,左右腦與胼胝體的連結已經非常良好,所以在給予寶寶學習上的刺激時,謝佳芝物理治療師認為,應該是以均衡原則,兼顧左右腦,才是比較平衡、適當的狀態。因此學習黃金期,應該不單單只是在3歲的時候,即使到了成年,也依然能夠開發自己未知的領域,學習新知識,別將寶寶的未來侷限“學習黃金期“了! 營養攝取足夠 學習效率百分百! 睡眠充足(一天睡滿10∼12個小時)能夠提升學習效率外,現在孩子的營養問題不在於食物不足,而是營養攝取不對。謝佳芝職能治療師特別提到,維他命攝取不足的情形尤其常見,因此幫助寶寶攝取均衡的維他命也是家長們的重要功課。另外鐵質不足,血液含氧量不夠也可能會使得腦部帶氧量不夠,進一步造成寶寶的的思考能力運作緩慢。詹明娟執行長也補充表示,高糖分的飲料也會因為多醣體而使得學習時的專注力降低,建議應以自然、原味、清淡的食物為主。 如果寶寶有偏食狀況,別忘了替寶寶補充綜合維他命以及鐵質!鐵質的攝取需要從深綠色蔬菜以及肝臟類食物、紅肉中獲得,如果寶寶很抗拒吃上述食物的話,媽咪可就得多費心,想辦法也要讓孩子吃進肚裡,才能頭好壯壯喔!

轉貼~偷走孩子專注力的4大兇手

2008年11月02日
公開
11

•親子天下 2008/10/08 根據《親子天下》調查:94%中小學導師認為學生專注力不足的現象很普遍。為什麼現在的學生專注力都變差?是誰偷走孩子的專注力? 【文�許芳菊】 根據《親子天下》調查:94%中小學導師認為學生專注力不足的現象很普遍。為什麼現在的學生專注力都變差?是誰偷走孩子的專注力? 專注力小偷一:睡眠不足 《親子天下》針對三千多位中小學生的調查發現,「沒睡飽」是孩子上課無法專心的頭號殺手。其中「家庭作息不正常」、「過度學習」更是導致孩子睡眠不足的主要原因。 家庭原本應該是提供孩子穩定作息的地方,但台灣很多家庭卻是經常一團亂。專家發現一個班級裡常常有五分之一的孩子來自單親家庭,複雜的家庭生活,讓孩子無法專心。而大人把自己的生活與孩子的生活做適度的切割,也讓孩子跟著父母幾點睡,他們就幾點睡,當然注意力不好。 學習過度也是造成孩子沒睡飽,上課無法專注的原因之一。根據《親子天下》調查,台灣的中小學生,在學校教室上了一天課之後,有超過六成(在都市超過七成)的孩子還要上安親班,有些小學生甚至到晚上十點才從安親班回家。當孩子上了一整天的課,身體與腦力都呈現極度疲倦狀態,永遠被逼著寫功課,永遠沒有主動學習的快樂經驗,當然也就沒有機會練習專注。 專注力小偷二:老師上課太枯燥 《親子天下》調查顯示,「老師上課方式太枯燥」(45.8%),是學生認為他們上課無法專心的第二大原因,尤其是都市裡的小孩,老師上課太枯燥甚至是讓他們無法專心的最主要原因。任教於國小的宋老師就不諱言,學生不專注,有一半的原因老師要自己檢討。而另ㄧ個現象是:有64%的導師認為學生上課不專心,是因為上課內容安親班都教過。安親班還會超前學校進度,學生有時還會質疑學校老師教的不對,讓老師面臨更大的教學挑戰。 專注力小偷三:上課內容太難 但另一方面也有將近相同比例的學生(44.2%),覺得上課內容聽不懂,所以無法專心。尤其到了國中,同一個班級中學生的程度落差更嚴重。任教於國中多年的陳主任發現:平均一個班級在上理化課時,約有五分之一處於完全聽不懂的狀態。 有些老師為了方便管理讓學習落後與無法專心的孩子,全部坐到同一區(常常是最後面),更讓原本便落後的學習狀況,雪上加霜。 專注力小偷四:一心多用,媒體聲光刺激太多 根據《親子天下》的調查,超過三成的學生,會一邊寫功課一邊聽音樂或上網、打電腦、講電話或做其他的事。國中生尤其嚴重,將近四成的國中生有一心多用的情形。 尤其數位媒體對兒童青少年的影響很大,一個刺激接著一個刺激,不經循序漸進、也不須要觀察等待的注意力模式,在這個聲光當道的時代,各種數位多媒體已經成為影響孩子專注力的強力殺手之一。

轉貼~閱讀初體驗─如何為學前幼兒選好書?

2008年10月26日
公開
10

•親子天下 2008/10/16 近年來,繪本市場發展蓬勃,出版品琳琅滿目,但是對家長而言,如何在茫茫書海中挑選適合孩子的繪本,其實是一門學問。 【文�林真美】 許多家長會希望以繪本,帶領孩子踏出閱讀的第一步。近年來,繪本市場發展蓬勃,出版品琳琅滿目,但是對家長而言,如何在茫茫書海中挑選適合孩子的繪本,其實是一門學問。 學前幼兒的閱讀,可依照幼兒的身心發展,大略分為兩個階段:零到三歲為第一個階段,三到六歲則是第二個階段。 零到三歲:閱讀,非生活重心 三歲以下的小小孩,閱讀,不必是生活的重心。對這個階段的孩子而言,具體的學習較抽象學習更為實在。 孩子可以運用自己的身體四肢,藉由玩耍去探索這個世界,以累積生活經驗、培養理解能力。有了這樣的基礎,才可能進入閱讀這種較為抽象的精神活動。 這個階段,家長可著重於營造「快樂」的閱讀氛圍,讓孩子能喜歡書,而不是強迫小小孩安靜地坐著看書,以免壞了孩子的閱讀脾胃。雖然說三歲以下的幼兒不是非看書不可,但是,專為三歲以下嬰幼兒所設計的幼幼書,仍然可以是小朋友的生活觸媒之一。那麼,該如何為小小孩準備書呢?好的幼幼書到底具有什麼特色? 圖像逼真、內容切合生活經驗 好的幼幼書的第一項特色,是要表現「逼真」。所謂的逼真並不是指要畫得如同照片般寫實,而是指能掌握描述對象的特徵,不扭曲失真。 三歲以下的孩童,仍處於認識事物的階段,如果不能給予接近事物本質的東西,容易導致認知錯誤的反效果。 第二,幼幼書的內容必須是幼兒能夠感受的,因此圖畫最好能夠表現出小孩所熟悉的人、事、物,文字要簡明易懂、饒富趣味,唸起來充滿音韻之美,敘述平易、生活化。 幼幼書的內容較不具複雜的故事性,而是一條單純的軸線,讓小孩容易跟隨。或甚至只是一個簡單的概念,並能以適切的文圖搭配,凸顯它的形成過程。 美感,從小培養 好的幼幼書自然是具有美感的,不會因為讀者年紀小而降低繪畫品質,將作品幼稚化,或使用俗艷的色彩。有些家長認為,一定要「可愛」、「顏色鮮艷」才能吸引孩子,其實這是大人的偏見,也可能導致家長選了過於俗氣的書籍,窄化了孩子的美感體驗,猶如讓孩子吃下含了許多色素的糖衣,壞了孩子的味覺。 選書多元化 家長在選書的時候,不必局限於特定的類型。小小孩尚處於摸索階段,而孩子對於書本的熱忱,往往是隨機碰撞出來、沒有道理可言。 曾有一個未滿兩歲的孩子,好一段時間要我陪他唸同一本書。那本書並不是什麼「可愛」的小書,而是記錄著九二一地震災情的攝影集。或許是圖像中有太多異於日常的畫面,深深吸引著這個孩子。遇到這種情況,我也會儘量去滿足孩子的好奇,善盡陪伴之職。 市場上的書籍琳琅滿目,只是,在台灣許多值得一讀的幼幼書都以昂貴的套書形式販售,不易取得,相當可惜,但是只要家長秉持「給孩子最好的」這個原則,依然可以在市面上挑選到好繪本,並為孩子帶來好的影響。

轉貼~與孩子一起漫遊閱讀仙境

2008年10月19日
公開
13

【聯合晚報╱邵冰如】2008/10/12 「好餓好餓的毛毛蟲,爬啊爬…」「我是鱷魚,我會扭屁股…」「小白兔,跑進樹林裡 …」 陽明大學旁的貓頭鷹親子圖書館裡,十多個媽媽陪著孩子讀繪本講故事,兩歲的小娃娃Tyler瞪大眼睛,認真研究媽媽游詩菁手上的書,突然,他伸出胖胖的小手,指向書上的小白兔,呀呀說著: 「媽媽,等等,這裡有一隻小白兔、兩隻、三隻、四隻…」 餵故事 孩子乖乖的 游詩菁是個愛說故事的媽媽,她四歲的女兒Megan和兩歲的兒子Tyler,不斷被媽媽「餵故事」長大。從Megan一歲開始,游詩菁就帶著女兒讀繪本、說故事,這兩年,她找到貓頭鷹親子圖書館,發現這裡有上萬本繪本,還有親子說故事班,於是每周帶著兒子女兒到貓頭鷹。 游詩菁以前是電腦軟體工程師,現在是全職媽媽,她說,一開始是四年前懷老大時,聽童書推銷員說「閱讀的習慣要從小建立」,於是買了很多繪本套書。女兒幾個月大時,游詩菁試著拿繪本和女兒共讀,由她一面說故事,女兒一面看書、一面聽。 結果沒想到,小小的Megan愈聽愈起勁,愈讀愈愛不釋手,一歲多時已會自己在書櫃前挑書,兩歲多時,已看完家裡一櫃子的書。 後來弟弟Tyler出生,游詩菁照樣「拿書餵兒子」,每周兩次帶著他到貓頭鷹參加說故事班,跟著老師一起聽故事,一起讀繪本,小小的Tyler非常專注,一聽一小時,不吵不鬧。 常閱讀 語言發展快 游詩菁說,幾年的閱讀下來,孩子真的很不一樣。例如他們的語言發展特別快又強,兩歲大就可以清楚完整表達很多概念,當同齡的孩子只會簡單說「小鳥叫」時,Megan和Tyler卻說出「三隻小鳥站在樹上叫」。 常閱讀,也讓Megan的邏輯能力很強,很能明白因果關係,例如媽媽如果告訴她「因為你犯了XX錯,所以要受罰」,Megan就很懂事會乖乖接受,媽媽可以和孩子講道理,親子間的衝突便隨之大減。 因為愛聽故事,兩個孩子更變得負責又聽話。游詩菁說,她常用「媽媽說故事」當成給孩子的獎勵,例如Tyler如果自己吃飯不必媽媽餵,就可以得到媽媽「講兩本」的獎勵,無形中也減輕她很多教養上的困難。 一歲娃 自己找書看 一歲的翰翰和媽媽許秀如,更天天到貓頭鷹圖書館報到。許秀如說,從翰翰四個月大起,她就拿起繪本講給兒子聽;到了兒子六個月大時,兒子的情緒變得很穩定,只要她一打開書本開始說: 「有一隻毛毛蟲…」翰翰就會安靜下來,眼珠骨碌碌跟著媽媽轉,不哭也不鬧。 現在翰翰一歲了,個性非常好,每天晚上睡前,許秀如拿著一本「月亮晚安」講給他聽,用溫柔的聲音慢慢說著:「月亮晚安…星星晚安…房間晚安…檯燈晚安…」翰翰就會帶著笑意,沈沈睡去。平常在貓頭鷹,剛學步的翰翰會半爬半走,好奇又認真的在書架前東找西找,只要找到喜歡的書,他也會盯著看上好久,還咿咿呀呀的彷彿自己說給自己聽。 一起讀 親子更親密 但不只孩子自己會看書,許秀如和游詩菁更堅持「親子共讀」、「媽媽說故事」,不會因為太忙,只要孩子「自己讀」。游詩菁說,Megan兩歲多時,一回她手上忙別的事,就要女兒自己看書,但一轉身竟發現女兒用渴望的眼神望著她… 從此,游詩菁決心盡量自己講故事,因為她發現孩子最愛的是依偎在媽媽身邊,從媽媽的聲音、表情中獲得慈愛和溫暖世界,更愛和媽媽一起比手劃腳親密交流。而且,孩子更會在聽故事的當下,不斷發問,啟動對世界的好奇,一步一步快速成長!

轉貼~家,學習生活智慧的好地方

2008年10月12日
公開
13

•學前教育雜誌 2008/09/30 讓孩子多動手做家事,瞭解做事的方法和步驟,不僅培養出生活能力,責任感和適應性也會增強。 【文�柯華葳 (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我有個學生常把「不會做家事」掛嘴邊,起先我以為她想學,但後來幾次聽她說「不會做家事」時,發現她有點「炫耀」的意味。因為她說:「不會做家事,還不是有很多人追,而且他們都知道我不會做家事。」還說:「男朋友幫我切水果,不像媽媽切的樣子,我就不吃。」聽到這些說法,我有點挫折。什麼時候,生活智慧變成了被小看的能力? 生活智慧是由經驗累積而來 生活智慧不同於從學校學到的學科知識,它是隨手拈來,累積經驗而成,而且富於彈性的。我聽幼兒園老師提過,有的孩子拒絕以衛生紙擦鼻涕,因為他認為衛生紙是擦屁股的。有的孩子不能忍受用菜刀切水果,覺得會有菜的味道。不論是改變自己的習慣,使自己有彈性,或是找出辦法使水果沒有菜味的方法,都需要在生活中磨出經驗去面對。 孩子在家中處處是學習機會 我的想法是,培養生活智慧的機會在家中唾手可得,放棄了多可惜。許多媽媽說,小孩做不好、洗不乾淨,可能要重做;媽媽自己洗自己做,又快又好。但若是平常趕著上班,或許時間不夠慢慢培養,然而週末呢?如果大家不外出、不外食,就在家中一起做做家事;若是上市場採購,跟孩子聊一聊你選購食品或物品的標準。這樣,孩子就在學習了! 小心生活太便利而少了磨練 目前生活中有許多的方便,可能也讓我們失去一些生活智慧。例如,隨時都可以去24小時便利商店,會不會剝奪了事前計畫以及忍耐的磨練?沒有24小時便利商店時,孩子可能需要「先」想到要什麼,先準備好,當下沒有,就必須忍耐等明天再買。 引導孩子,並記得多讚美他 你希望孩子日後能獨力在生活中做些事嗎?例如:洗碗、掃地、用洗衣機洗衣服等。他會學到責任、懂得安排事情嗎?例如:他知不知道怎麼把垃圾包裝起來,不露出「內餡」,放在垃圾集中處?請給孩子多一點學習機會,做完家事,也記得讚美,這樣,他會再到你身邊來幫忙,生活智慧就在這裡生根萌芽。

轉貼~寶寶出門,不鬧情緒

2008年10月05日
公開
12

•學前教育雜誌 2008/09/17 孩子年紀小,爸媽總怕帶他出門會鬧情緒,狀況連連難處理。其實,只要事前妥善規畫,想好幾個應對突發狀況的錦囊妙計,帶小小孩出門絕對也能自在愉快。 【文�學前教育雜誌】 1歲半的永永很喜歡出門玩,成天拉著門把吵著要出去。但每次出門,媽媽總是捏一把冷汗,因為除了得拎著大包小包充當「苦力」,一講到回家,永永就賴在地上又哭又鬧,令媽媽覺得帶小孩出門真是吃力不討好。 有了孩子之後,爸媽最怕寶貝出門在外臨時有狀況,因此許多人休閒時寧願和孩子待在家裡。其實,如果爸媽能在出門前做好功課,並了解安撫孩子的訣竅,帶孩子出門並沒有想像中的難。 出門前,做好計畫遵守3原則 1∼3歲的孩子,對於能動手操作、活動筋骨的地方,比較感興趣,所以出門地點的選擇,當然以具備遊戲場的較為理想。不過,出門前有3件事要先想好: 1.累積孩子的腳力,由近而遠 出門地點應由近到遠、時間由短到長、場所由方便的城市漸至偏遠地區,逐步累積孩子出門的經驗以及腳力。爸媽平日帶孩子去大賣場、親子館、百貨公司等地方都可以累積出門經驗,而且這些地方用餐、如廁都便利、又有玩耍的地方,可以藉機觀察孩子出門在外可能會有的需要,或者容易出現的狀況,譬如:孩子玩得太high,不小心錯過進食和睡眠時間,後來身體疲累就鬧起脾氣來……。 2.時間要寬鬆,要有替代方案 帶小小孩出門,行程千萬不要排太緊,才有足夠時間和力氣應變。由於出門不確定事項很多,例如:原先打算去動物園,但中途下雨……;而孩子的突發狀況也不少,例如:為了減少行李沒有帶推車,孩子卻突然吵著要人抱,該如何是好?所以爸媽腦袋裡最好存一些備案,才不會掃興。比方當孩子不想走時,坐下來吃個東西、休息一下,狀況其實很容易就解決了。 3.預告玩什麼,讓孩子有心理準備 規畫好行程後,請和孩子一起「討論」。這階段的孩子雖然無法完整表達自己的意見,甚至連到底要玩什麼都搞不清楚,但爸媽可以跟孩子形容外出會發生的事,像是:「我們明天搭捷運,要去看小螃蟹和彈塗魚。我們帶鏟子和水桶去玩泥土,玩到太陽下山就回家!」一方面建立孩子對出門玩的期待,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孩子合作的意願,萬一孩子玩到不肯回家,就可以提醒他:「天黑了!我們說好太陽下山就回家的。小螃蟹也要休息了,下次我們再來找牠玩。」 準備出門用品時,除了讓孩子選擇一兩件他喜歡的東西,爸媽不妨再多帶一些孩子喜歡的小書、畫圖的紙筆、小點心或小玩具。一旦孩子在外鬧情緒,這些祕密武器可就派上用場了。 此外,從出門到回家之間,有一些常見現象要處理,例如寶寶太累而哭鬧、吵著買東西、不肯回家等等,爸媽該怎麼面對呢?爸媽平日要練就以下5個方法: .寶寶愛睏鬧情緒,用抱抱來安撫 .訂下規矩,爸媽冷靜不妥協 .慢慢商量,增強孩子的克制力 .轉移注意,引開彆拗的情緒 .回家前,給孩子緩衝時間 有了事前的準備和靈機應變的安撫法則,再加上一次又一次的經驗累積,相信爸媽帶孩子出門就可以越來越輕鬆自在。趁著秋高氣爽,快和你的寶貝計畫出遊、快樂同行吧!

轉貼~當個樂在學習的父母

2008年09月21日
公開
9

•bobo小天才 2008/09/10 「快樂學習」不是口號,是你我皆能身體力行的教育理念,若你希望孩子一輩子感受學習魅力,從萬物體會出各種道理,從現在起,只要從「你」做起,親子都能樂在學習。 【撰文�曾家鳳;諮詢�吉思維科技文化事業總經理 朱允文;吉思維科技文化事業專案經理 張凌嘉;駿嘉鑑診教育機構執行長 黃秋蓉】 做孩子的學習榜樣 「快樂學習」不是口號,是你我皆能身體力行的教育理念,若你希望孩子一輩子感受學習魅力,從萬物體會出各種道理,從現在起,只要從「你」做起,親子都能樂在學習。 身為婚姻與家庭問題專家的加拿大圭爾夫大學榮譽教授古納說:「我們都是演員,家庭則是我們的舞台。舞台上的一切,子女看得一清二處。」從這句話中,相信你我可領悟到,我們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榜樣,所有的言行舉止,孩子都會觀察,並且默默記在心中,成為往後的學習對象。 駿嘉鑑診教育機構執行長黃秋蓉表示,「家庭」是孩子第一個學習成長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們學習的榜樣。大家不難從周遭朋友身上發現,其行為舉止似乎潛藏著父母的影子。因此,讓我們從心做起,成為孩子心目中的優質好父母。 學習從自己做起 在特別企劃一文已談論了快樂學習的眾多面向,你是否已有幫助孩子快樂學習的頭緒,不過,別忘了,希望孩子快樂學習,應該要從你自己開始著手。 大家熟知的暢銷作家徐權鼎,自從2006年發表《我這樣教出資優兒》一書後,這個左手永遠寫滿英文單字的爸爸,就讓社會大眾留下深刻印象,只有國中畢業的他,卻能帶領兩個孩子成為英文、數理資優生。他沒有使用任何撇步,拋開高壓、命令式的叮嚀,只是從小跟著孩子一起學習,讓他的孩子深刻感受,學習就是這麼輕鬆,沒有壓力,學習動力自然源源不絕。 孩子之所以可以快樂學習,父母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徐權鼎即是從自身做起,讓孩子看見自己的努力,那麼,他們也自知沒有什麼理由拒絕,就這樣,他教給孩子一個認真學習的態度,當其有了正確學習態度後,相信離快樂學習也不遠了! 父母的陪伴.快樂學習的源頭 吉思維科技文化事業總經理朱允文提到,曾經有次到鶯歌舉辦活動時,有對父母雖然一起同行,但是卻放任孩子自行捏陶,根本不懂得訣竅的幼兒,不知不覺中把陶土全溶到台上,後來,父母一看,不問原因,直接破口大罵:「怎麼這麼笨?」 那天,實際目睹這般情景的他,決定往後設計活動時,一定要讓父母實際參與,因為唯有實際參與學習過程,父母才能了解其中困難在哪?孩子可能經歷哪些挫折?當父母能夠感同身受時,一方面可以試圖尋求方法,幫助孩子減少學習挫折感;另一方面,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也會因為擁有同伴,能夠一起努力,產生競爭心理,當他發現自己能夠贏過父母時,內心的高度學習成就感無法言喻。 其開發的多元智能夏令營,即是實踐父母、孩子一同學習的最佳實證,吉思維科技文化事業專案經理張凌嘉提到,這一系列的優勢智能開發活動,不但可讓父母從中觀察孩子的優勢智能,並且,還是能讓父母重新體驗「學習」樂趣!因為活動皆從遊戲出發,撇開制式的教科書,從情境體驗課程,快樂學習的氛圍自然形成。 身體力行.要孩子快樂學習 曾是華新麗華集團策略長的朱允文,原先醉心於工作,一路走來也獲得老闆器重,得以在工作領域中,展現長才,但是有天太太的一句話:「你知道我們家機車換125了嗎?」卻敲醒他心中的鐘,原來,這些年來因為工作忙碌,他似乎忘了撥點時間給孩子,總以為只要塞一些才藝課程給他,就盡到身為人父的責任。 之後,他決定辭去人人稱羨的職務,在中年時期轉換跑道,致力於教育相關工作。根據多元智能理論,希望陪伴孩子能夠從小快樂學習,而在過程中,也幫助他找回快樂,他說:「看見孩子那一抹微笑,所有辛苦都值得了!」 正因為朱允文從事這樣的工作,他的孩子也變得快樂了!因為學習內涵、方式全都不像以往,他不再逼迫孩子事事求第一,反而是要讓孩子從自身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找到學習契機,他自然能夠體悟──原來這也沒有那麼糟!學習也可以這麼輕鬆、有趣。 朱允文從自己出發,幫助父母、孩子找到一種快樂學習的公式──只要你願意,沒有什麼做不到,快樂學習不是白日夢,雖然中年之後才體悟讓孩子快樂學習的重要性,但是,他用實際行動證明,「只要肯做,不會做不到!」

轉貼~影響孩子專注力的3大環節

2008年09月14日
公開
17

•學前教育雜誌 2008/09/03 許多爸媽關心幼兒專注力,但對於影響孩子專心度的原因,卻不見得認真思考過。在焦急地尋找提升孩子專注力的秘方時,請爸媽暫時停下腳步,先了解影響專注力的三大環節吧! 【文�編輯部】 環節一、孩子本身的條件 ◎專注力隨年紀和興趣增加 當孩子全心全意地投入活動,並持續一段時間,就是專注力的表現。(圖/學前月刊提供) 學齡前的孩子,專注力仍在發展階段,容易分心是很正常的。有人會用時間長度來說明專注力的發展歷程,但以時間長度只能作為基本參考,因為判斷孩子是否專心是不能脫離情境的,當孩子面對沒有興趣或做不到的事,自然容易分心。 ◎氣質不同,注意力有差別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先天氣質,如果你的孩子剛好是屬於注意力分散度高、對外在的刺激很敏感、活動量大,或是比較不堅持的,自然比較容易被歸類為不專心的孩子。但氣質沒有好壞,只要充分了解孩子的特質,就可以找到讓孩子專心的方式。 ◎男生、女生,專心表現大不同 男孩之所以顯得比女孩容易分心,一方面是因為男女孩在大腦發展的順序上不同,注意力及讀寫表現所需的能力,女孩要比男孩發展的快一些;另一方面,男孩的聽力比女孩差一點,又比較好動,如果爸媽或老師的音量太小,小男孩聽不到,自然就分心了。 ◎生理與心理發展影響專心程度 如果孩子視力或聽覺有問題、手眼協調力不夠、感冒生病了、有過敏症狀,都會影響孩子的專心程度。另外,越小的孩子越不能壓抑生理需求,例如:累了、餓了、想睡覺了,自然就不容易集中精神。而情緒差時也會影響注意力。 環節二、環境中的不利因素 ◎生活步調太快,讓孩子靜不下心 對越小的孩子來說,規律、節奏穩定的生活作息是非常重要的,但現在生活的步調實在太快了,爸爸媽媽每天對孩子有說不完的「快一點!」,容易讓孩子產生不安全感,並處於分心、不專注的狀態。 ◎家庭環境中充滿干擾的元素 對小小孩來說,環境中的干擾特別容易讓他分心。例如:一次給孩子玩太多種玩具,他樣樣都想玩,專注的時間自然就不長;孩子遊戲的空間或房間,如果有電視或電話的干擾,也會打斷孩子的遊戲歷程。 ◎太少「動」,精力無法發洩 對於學齡前的幼兒來說,運動與探索遊戲不僅是很重要的學習方式,同時也能讓幼兒消耗過多的精力。所以你會發現,每天都出去玩的孩子,遇上下雨不能出門時,他在家裡就會坐不住,顯得不耐煩。 環節三、父母的教養偏差 ◎期望過高、要求不當 當爸媽對孩子的期待過高,就容易覺得孩子達不到學習的成效,而歸咎於孩子不夠專心。例如:讓孩子學太多才藝、學習超齡的東西,孩子也會因為跟不上而不專心。 ◎干擾過多或限制過多 當小小孩在玩玩具或看書時,有時爸媽急著想指導所謂「正確」的做法,而打斷孩子正在做的事,也打斷了興致,孩子就因此分心了。有些爸媽限制孩子只能在特定時間做特定的事,結果孩子沒有主控權,反而更不容易集中精神。 ◎缺少管教,孩子無法學會自我控制 太寵孩子也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表現。因為認同、理解規範、並且能遵守時,可以增進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專注力也會跟著提升。如果爸媽平時不建立規範,像是讓他一邊吃飯一邊玩,孩子自然不容易專心。

轉貼~激發創意思考

2008年08月31日
公開
13

•bobo小天才 2008/08/29 以往父母們也許常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但隨著大學林立,大學生失業率日漸提升,父母希望孩子提升自身競爭力,埋頭苦讀已不是唯一,懂得求新求變,才是孩子開展未來光明大道的重要關鍵。 【文╱伍偉婷、曾家鳳】 以往父母們也許常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但隨著大學林立,大學生失業率日漸提升,父母希望孩子提升自身競爭力,埋頭苦讀已不是唯一,懂得求新求變,才是孩子開展未來光明大道的重要關鍵,父母能夠改變自身態度,幫助孩子從小養成創造力,日後,方能成為發光發熱的一顆新星。 以往農業社會不識字之人,被稱為「文盲」,然而進入21世紀的今日,單單識字已不敷使用,因為資訊既豐富且快速更替,人們所需知識更是以倍數方式增加及變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班副教授潘裕豐形容:「當下已是個知識折舊率迅速的時代」。 創意.立足社會的必要條件 顧名思義,「知識」折舊率高,即表示當下所學之事物,很可能快速被新興知識取而代之,因此,教養幼兒過程中,一味要求孩子學習知識,已非王道,如何讓孩子在眾人之中脫穎而出,才是每位父母必須靜心思考的問題。俗話說得好:「給他魚吃,不如給他一隻釣竿。」父母須從小培養幼兒「能力」,而非一層不變地讓孩子學習才藝、知識,潘裕豐說,知識是死的,是學習的基礎,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但並非保證有知識就一定能成功。 商業週刊870期刊載《兩種狀元》一文,追蹤民國50∼82年的歷屆大學聯考榜首,結果發現許多的聯考狀元至今,已多沒沒無名,然而,諸多當年考試成績並非頂尖,名次介於第七至第十名之間的孩子,卻成為現今社會上有名的成功人士,潘裕豐表示,推究這兩種狀元的形成原因,可能是因為很會考試的孩子,習慣性守成,希望將現在已經習得事物記牢即可,但是,社會狀元卻因為希望能夠「突破」,於是總是勇往直前、嘗試冒險,渴望獲得更好的成績。 生存於知識折舊率高的時代,光擁有滿腹知識已不具有未來性,父母應為孩子養成懂得適應未來,擁有具有未來性的「創意思考」能力,才能在數十年後真正獲得掌聲。 創意是什麼?並不是特定人才可擁有的才能,它應當無所不在,而且每個人都需要它。潘裕豐提到,希望孩子擁有創意思考,必須先從「父母」的態度改變做起,當為人父母者懂得以更寬廣的角度,去面對孩子,才可能看見孩子的創意思考。 培養.擁有思考態度 創意層次多重,潘裕豐指出,父母可從小培養幼兒具備的創意,屬於生活創意,不是要孩子創造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作品,而是養成其具有「思考態度」。當其對於萬物皆可擁有重新思考的可能性,而非一味墨守成規,孩子即已具備創意的基質。 多接觸多元文化 國際閱讀協會會長威廉斯博士曾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於是左右孩子思考方式的第一關鍵因素也是父母,假設父母習慣性要求孩子只能說出一個答案,久而久之,孩子的思考即會陷於「單向性」,他建議家長,面對孩子的諸多問題,應當「聆聽」而非「阻斷」,試著告訴自己答案永遠不會只有一個,也可能在孩子的回答中聽出他絕佳的創造力。 希望激發出孩子內在創造力,潘裕豐說,必須要讓孩子本身擁有「彩虹文化」,也就是所謂的多元文化,讓孩子自幼「多聽」、「多看」、「多說」,絕對是必要過程。因為視野多大,也就決定了未來的可能性有多大。當孩子可以敞開心胸,以廣納百川的態度面對各種想法,那麼,他離創意思考就更近一步了。 改變自身態度 正如前文所言,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對其影響甚鉅,家長本身若不具備創意思維,很難成功培育出具備創意思考的孩子。 改變從現在做起,一點也不嫌慢,潘裕豐引用心理學家馬斯洛的名言說道:「觀念改變了,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了,行為跟著改變。行為改變了,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了,人生就產生不同以往的風格。」觀念的建立需要時間,不過,只要父母願意改變,你和孩子的思考模式也將突破以往的風格,往後,面對孩子的眾多想法,你也許不再感到困難重重,而是覺得希望無窮。 父母也許常被孩子說出許多天馬行空的想法,逗得不知該如何是好,那麼,是否順應孩子的天性,即可激發出他們無窮的創造力呢?潘裕豐說,孩子是天生的夢想家,能夠編織出許多讓成人意想不到的idea,不過,他們卻並非優秀的創意家,因為其自導性尚顯不足,想法的實踐性可能不高,因此,希望孩子擁有創造力、創意思考,依舊必須有計畫的培養,並利用「思考工具」,以助一臂之力。 兩大技法.增進創意思考 潘裕豐提到,當我們進行思考活動時,大多人是透過反應式、經驗式思考法。也就是說,人們習慣性藉由過往經驗,處理當下問題,於是隨著人們年紀愈來愈大,創意很可能即被經驗給掩蓋。為了從小幫助孩子累積創意思考的能力,父母必須自幼提升其「思考廣度」,方法多元,以下僅列舉兩種,爸媽不妨可和孩子在家中自行體驗。 腦力激盪術 概念: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個故事,一枝筷子可以很輕而易舉的折斷,但是100隻筷子卻很難折斷。此概念即是利用集體擴散性思考方式,產生大量想法,再經由思考相互激發,引導出更新穎的構思。 進行方式:父母與孩子一同進行時,可由父母擔任主席,發動思想列車,讓孩子從中發現,原來自己也能擁有如此有創意的思考。 小提醒:進行活動的過程,父母必須時時提醒自己,注意以下事項才能順利幫助孩子進行思考。 1. 延緩批判:需待大家皆發表意見後,才做討論與批評,以免意見無法完整說出,導致無法形成最終的主意見。 2. 歡迎自由聯想:即使孩子在過程中,提出很怪異或奇特的想法,但父母不應給予限制,或是出現不合常理的念頭,因為此類意念也可能觸發其他人的靈感。 心智圖法 概念:採用圖誌式的概念,創造出一種可以刺激思考及幫助整合思想的方法,用線條、圖形、符號、顏色、文字以及數字等方式,將意念快速摘要下來,成為一幅心智繪圖。 進行方式:選定一個主題,訂立各種層面的思考方向,不同方向,父母可以要求孩子選用不同顏色,以便孩子記憶以及組織。 小提醒:進行活動的過程,父母必須時時提醒自己,注意以下事項才能順利幫助孩子進行思考。 1. 讓孩子自由發揮:讓孩子可自由激發想法,即可達成擴散性思考,幫助孩子發揮聯想力。此來才可以完全達到此方式的開放性思考特性。 2. 圖像記憶:過程中善用圖像、色彩的連結,可幫助孩子快速將事物有層次的組織起來,讓孩子的思考更加清晰。 潘裕豐自行創立的「創意思考模式」,圖中傳達出的意含表示,誕生創意應當從模仿開始,而後針對模仿事物進行微調,加以提升附加價值,而後經過轉換,才真正進入創新。 針對孩子或是本身尚不具備創意思考的家長,很適合從接觸此二方法開始學習創意,可幫助其快速活絡思考,打開創意之門。但當孩子已能擁有自身獨到思考模式時,父母即無須一再仰賴思考技法,可放手讓孩子自行發揮,畢竟思考技法的目的在於開闊個人思考面向,而非侷限。

轉貼~陪孩子帶著好奇心散步去—從生活中累積創造力

2008年08月24日
公開
9

•學前教育雜誌 2008/08/06 爸媽帶著孩子從從容容散步逛街,隨著孩子的好奇心四處觀看,與孩子談天說地,這不只是親子愉悅的共處時光,更是機會教育的好時刻。 【文�洪蘭(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最近天氣炎熱,電費又高漲,很多人晚飯後便到地下街去避暑。有一天,我從捷運出來,看到前面有個媽媽穿著拖鞋牽了一個3歲左右的孩子在逛街乘涼,我很高興看到這個現象,因為自從電視普及之後,就很少看到大人帶著小孩出來散步了,大家都是手端著飯碗、眼睛瞪著電視,連嘴裡吃的是什麼都不知道,更遑論孩子講的是什麼了。看到漲價能讓全家人重新一起做一件事,也是將功抵過。 散步別忘了滿足孩子的好奇 那個孩子顯然很少出來逛街,對櫥窗東西很新奇,但是媽媽緊抓著孩子的手,嘴裡一直說「沒什麼好看,快走,沒什麼好看」,孩子的頭卻一直往回望,依依不捨,令走在後面的我有點不忍心。其實,這個年齡的孩子是最好奇的了,既然穿著拖鞋就不可能是趕赴什麼約會,為何不從從容容地慢慢走,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呢?台北人的步調真快,連散步都在趕,失去了散步的意義。其實,好奇心是創造力的原動力。 金錢和物質都不能替代好奇 有個實驗發現好奇心本身勝過金錢或物質的報酬。這個實驗是讓大學生躺在核磁共振儀中,讓他選電腦螢幕上同時出現4張圖片中的1張,如果選對了,就有1英磅的報酬。受試者一開始不知道該選哪一張,只好隨意猜測,但是很快就發現選某些圖片有錢,某些圖片只是陪襯,於是,他會選有錢的。 當受試者學會了之後,實驗者開始讓有錢的圖片和不曾出現過的新圖片一起出現。一般來說,受試者應該選他確定有錢的圖片,因為實驗者已告訴他,在實驗中所賺的錢就是等一下他會拿到的錢,但很奇怪的是,他們寧可少賺1英磅,去選不曾看過的圖片。好奇心顯然強過理智,明知林中兩鳥不及手中一鳥,還是會去做。實驗者在他們做這個決定時,掃瞄大腦,結果發現前腦皮質下的紋狀體(striatum)大量活化起來,這個地方是大腦追求報酬和愉悅的地方。難怪商人常將賣得不好的產品重新包裝上市,消費者看到包裝不同了,就會再上一次當。 好奇心是永遠無法抵擋的 在猴子實驗上,一隻24小時沒吃沒喝的猴子在做對一個作業後,可以選擇打開A、B兩個窗戶,A窗望下去是一盤鮮艷欲滴的水果,B窗望下去是個自己會跑的電動小火車。我們以為餓了一天的猴子一定會去選A窗,結果發現牠的確會去選A窗,看的時候還會流口水;但是更多時候選擇B窗,因為牠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為什麼會動。所以好奇心是擋不住的,西諺“curiosity kills the cat”,好奇心雖然會送命,貓還是要去看一下是什麼;潘朵拉(Pandora)也是擋不住好奇心,開了不該打開的盒子,放出來了戰爭、飢荒、瘟疫等,給人類帶來災難,幸好最後還有個「希望」飛出來,使人可以活得下去。 好奇也是生存的基本動力 最讓我感動的好奇心是孟東籬所寫的一隻小貓:牠被人下毒快要死了,嘔吐了一地,奄奄一息,孟東籬不忍心,把牠抱到太陽晒不到的陰涼處,這隻小貓趴了一會兒,歪歪倒倒的站起來,想走進家門內去死,牠在半路上突然看到一個以前不曾看過的小石子,好奇了起來,伸出已不太靈敏的爪子去玩了一玩小石頭,才倒地抽搐而死。一隻毒發快要死的貓還會對新奇的東西有興趣,這個好奇心太偉大了,它帶給動物的生生之意讓人感動。自從看過孟東籬這篇文章後,我不再管束兒子的好奇心,他要玩什麼、摸什麼,只要沒危險,我都儘量滿足他。好奇心不但是創造力的原動力,還是人生存的基本動力,沒有它,沒有文明。 散步時刻既溫馨又能學習 父母親帶著孩子散步原是一個很溫馨的時刻,大人順著孩子的指點,告訴他關於這個東西的故事。我最早學會不可用手指人家便是3歲時在台北市的新公園(現在改名二二八公園),我看到一個駝背的人,手剛指,嘴剛說「媽媽,你看」就立刻被母親把手打下來,從此知道不可用手去指人。所以逛街不只是親子共處的愉悅時光,還是教育的機會,利用孩子看到很多家裡沒有的東西,教他知識和做人的道理,既省了電費又教育了他,一石二鳥,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轉貼~和孩子一起愛上運動

2008年08月17日
公開
9

•學前教育雜誌 2008/08/19 讓孩子愛運動的最好方法就是爸媽也喜歡運動。對幼兒來說,要「動」得有樂趣,不能用過高的標準來要求,同時必須選擇符合年齡的體能遊戲,讓孩子有成就感,才能產生持續學習的興致。 【文�林家煌(本刊特約撰文)】 運動對孩子的好處已經是大家都肯定的。運動正好是認知、情意和技能三方面的結合發展,對孩子來說,是絕對不能缺少的! 親子玩體能遊戲,養成好習慣 學齡前孩子的可塑性高,同時所接受的社會訊息不是很多,所以,他還不會受到「腳踏車很難學,要跌倒很多次」、「游泳可能會吃到水,很恐怖」這些先入為主的觀念影響,因此學習時自然輕鬆,學習效果也最好。 爸媽多給孩子鼓勵,由體能遊戲來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孩子要學會運動、愛上運動自然變得更容易。但爸媽要知道,自己不愛運動就很難讓孩子愛上運動,所以你必須當孩子的模範,和他一起投入運動,一起享受運動的樂趣。 從家人可以一起做的運動開始 運動遊戲可以從不需要道具,或利用簡單生活工具就可以進行的項目開始。同時,也要隨著孩子的年齡和能力,慢慢用引導、漸進的方式來提高難度。 練習跑步和騎腳踏車 4∼5歲的孩子步伐已達成人的八成,跑跳能力則為成人的五成,所以平時最簡單的運動就是和孩子並肩快走或跑步,但要注意孩子是否能跟上腳步;5∼6歲時,孩子跑步已能自由控制身體了,你可以試著拉長跑步的路程。 此外,近來騎單車風氣盛行,是節能減碳又有益身心的活動,非常適合家人一起參與。一般學習騎車是從2歲9個月左右就可以騎三輪腳踏車,到了4∼5歲這個年紀的孩子,已經能騎附有輔助輪的腳踏車,如果平衡感強一點,甚至可以卸掉輔助輪。學會騎車的孩子,多半6歲就騎得很穩了,當他能自己掌控交通工具時,會有很大的成就感,也是準備獨立的一種表現。 變化多端的球類活動 球是孩子從小到大都喜歡的「玩具」,在不同年紀運用各種材質的球,不但能達到遊戲的目的,也有運動的功能。例如,4歲以上的孩子可以玩「拍氣球」,親子隔一段距離面對面,一開始爸媽請先以孩子適合的高度輕輕拍給孩子,等孩子能夠習慣這個高度之後,再慢慢增加高度。鼓勵孩子變換拍打的方式,用手、頭、肩膀、腳、膝蓋去碰球,靈活運用身體各部位。 另外,也可以玩自製「保齡球」遊戲,用6∼10個小寶特瓶裝水(約裝半瓶即可,以免太重打不倒)排成三角形或長方形,畫出一個距離及範圍作為遊戲區,用一顆軟皮球,以手投擲或用腳踢的方式,擊倒瓶罐。距離可以由近而遠漸漸增加難度。至於棒球、乒乓球等需要特別工具,且眼手協調及技巧難度較高的運動,建議在5、6歲之後開始嘗試。 上小學之後,孩子的運動類型開始轉變。由於孩子展開密集的團體生活,會逐漸接觸到團體競賽遊戲,如棒球、躲避球、飛盤,透過這類運動遊戲,孩子很容易和有相同興趣的孩子玩在一起,這麼一來,他們對於團體生活也能適應得比較快。孩子如果有運動基礎、身手靈活,對於跑步、跳遠、跳繩、溜冰等校園裡常見的活動,也就難不倒他。

轉貼~親子專欄處女作》周美青素描 女兒畫的

2008年08月10日
公開
9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 2008.08.06 03:01 pm 第一家庭怎麼教育孩子的?第一夫人周美青開始寫專欄,分享第一家庭的教育點滴,「專欄作家」的肖相,則是出自周美青二女兒馬元中親筆素描的媽媽畫相,媽媽寫作,女兒作畫,母女親情躍然紙上。 周美青從兆豐銀行退休後投身公益,她最近應「親子天下」之邀,將她的處女作獻給親子專欄,她在第一篇專欄文章是談藝術教育,她說在女兒還小的時候常帶她們去參加藝術活動,開始只單純想培養孩子一點美感,沒想到激起孩子內在對藝術的好奇與熱情。 第一家庭兩個女兒現在都是走藝術的路,大女兒馬唯中獲紐約大學博物館系碩士後,現在國際爆破藝術家蔡國強工作室工作,二女兒馬元中目前在羅德島布朗大學讀藝術系。 周美青帶女兒看畫展前,都會和女兒一起先做功課,買書、留意報章雜誌報導,這樣看畫展時才能更進入狀況,不會忽略每幅作品背後的靈魂,更能從觀畫中更能體會大師們「淳樸堅韌的人文價值」。 她在文章中說,親子互動方式很多,和孩子一起看藝展,一起學習,更可貴的經驗。周美青文如其人,筆鋒樸實真切,沒有華麗的辭藻。因為自己親子看畫展的美好經驗,她在文章末了,不忘誠懇呼喚家長們:「夏日炎炎,關掉冷氣,闔家一起去觀賞名家的畫展吧!」

轉貼~換個方法跟寶寶說「不」

2008年08月10日
公開
13

•學前教育雜誌 2008/08/26 當寶寶做出危險或不適宜的動作、行為時,爸媽必須說「不」來制止,但你可以換個方式說「不」,同時更積極地建立一個「可以」的環境,讓孩子既能自由探索,又能建立行為規範。 【文�王乃善】 有時,寶寶出現被禁止的「危險」動作,其實是要引起你的注意、逗你開心、或是想嘗試看看;如果爸媽不在身邊,他不見得會那麼做。當寶寶越來越獨立、越來越有意見,並開始懂得觀察自己的行為會引發什麼結果時,生活習慣與行為準則的建立,就成了非常重要的學習課題。 把「不行」變成「可以」 其實,在寶寶探索動機最強的時期,「不行」的使用,真的必須很小心。我們要讓寶寶學會的是某些動作、某些行為、某些地點是危險的、是不適宜的,而不是探索的行為本身。像是寶寶爬樓梯,是他對自己大肌肉的挑戰與訓練,我們可以對寶寶說:「寶貝,太快囉,很危險,要慢慢的、一步一階的走喔。」又比如寶寶喜歡把玩具往地上摔,我們知道他在觀察物體掉落的現象,我們可以說「寶貝,丟小車子砸到腳會痛痛喔,你想玩丟東西的遊戲,那我們來玩球。」當然,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帶著寶寶不斷重複正確的、適宜的動作,同時不斷給予鼓勵與信心,有了正向的示範,喜歡模仿的寶寶,同樣能繼續探險,也能學會好的行為模式。 寶寶喜歡把東西任意丟的時候,不妨給他適當的沙包和籃子,讓丟東西變成有趣的投籃遊戲。 把「不行」說清楚 在這個時期,寶寶的頑皮,是理所當然的,他是透過這樣的方式進行學習;我們過強的情緒反應或是處罰責備,其實是不必要也對寶寶不公平。但是,語氣堅定、原則明確,是很重要的,尤其在與安全相關的行為發生時。當我們在阻止寶寶的同時,可別忘了,記得把話說清楚,並且讓他能夠體會到這個原則的堅決、不可動搖,讓他知道這是沒有商量的;也許剛開始你會因為這樣有點罪惡感,或是擔心寶寶心理受傷,事實上,你將發現,再繼續堅持一下下,寶寶就明白你的意思,默默的放棄、走開了。是的,他知道了,可是他一定會再出現相同的行為。別生氣,這是考驗你的耐心囉!再對他耳提面命一次吧。 這個階段的寶寶,最喜歡遊戲了。遊戲,更是你與寶寶建立默契的好方法。你可以嘗試透過遊戲、扮演、甚至說故事,讓寶寶學習「不行」的界線。例如:當寶寶想玩爸爸的眼鏡,你一邊幫他搔癢引開,一邊說:「爸爸的,不可以拿喔!」每當他一伸手想拿,你就作勢要搔癢,寶寶雖可能會一再試探,但是在和你的一來一往之間,他其實已經知道不能隨意碰爸爸的眼鏡。 自在探索才能學會自制 重要的是,與其一再的阻止寶寶、造成親子之間不斷的拉鋸戰,倒不如積極的提供寶寶一個清潔、安全無虞的環境,讓他可以在充分自在的情境中探索,用說理、示範引導,減少他挫折、或是發脾氣的機會;行為規範的建立,不一定是透過錯誤嘗試、或是制約的方式,在「可以」多於「不行」的環境下,寶寶作息正常、情緒穩定、有自信,他能夠從爸媽的態度、爸媽的應對與行為模範中,更容易學習自制、學習調整自己喔!

轉貼~創造力無限大

2008年08月03日
公開
13

•bobo小天才 2008/08/22 《哈利波特》帶給孩子無數的想像空間,而這位母親也因著自己的想像力及創造力,為自己帶來不一樣的生活。你知道嗎?創造力正在開創不一樣的世界! 【撰文�伍偉婷、曾家鳳】 以《哈利波特》哈利波特掀起一波魔法風潮的平民母親羅琳,原先只是為了脫離又小又悶的家中,每天窩到咖啡館,將自己腦袋中的故事躍為文字,卻沒想到創造出無窮商機!《哈利波特》帶給孩子無數的想像空間,而這位母親也因著自己的想像力及創造力,為自己帶來不一樣的生活。你知道嗎?創造力正在開創不一樣的世界! 創意•無所不在 早上七點一到,鬧鐘馬上盡責的鈴鈴作響,辛苦的職業婦女賴了小床,還是得認份的起床梳妝整理,再走到兒童房中,喚醒還在睡夢中的小寶貝,催促他刷牙洗臉,好趕上幼兒園的娃娃車,小寶貝拿著兒童牙刷煞有其事的在嘴巴裡頭翻來攪去,媽媽過來看看還是親手幫他再刷一遍,小寶貝搔搔頭跟媽媽說:「媽咪,如果有一個自動刷牙機,或是……有一種口香糖吃一吃,就不會蛀牙該有多好啊!」 這只是一個簡單平凡,可能發生在無數個家庭的小片段,但你是否發現,從鬧鐘、娃娃車到兒童牙刷,還有小寶貝的新奇點子,每樣都是創造力的展現! 電視圈的創意鬼才王偉忠說:「創意不在小說家的香煙或嘻皮世代的迷幻藥裡,創意就在你我身邊的生活裡。」(以上文字節錄於《歡迎大家收看王偉忠的※◎△#...》)如果你還認為創造力是高不可攀的能力,那就大錯特錯了!春禾劇團創辦人郎祖筠認為,創意的主要目的是讓生活更美好,每個想法的產生都是為了符合生活中的需要,因此,創意無所不在! 戲劇科班出身的郎祖筠,一雙靈活的大眼睛,配上生動的口說和肢體動作,總是很快抓住眾人的眼睛,身為春禾劇團創辦人,更提倡一種生活哲學--「fun演生活學」,強調透過個人的改變,讓生活更輕鬆、美好。有個手機廣告說:「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郎祖筠則認為「文明始終來自於惰性」,因為懶惰的天性,人類想盡辦法讓生活更便利、舒適,一切的進步都源自於創造力的源頭。因此,生活中的每一個項目無一不是創意的表現。 郎祖筠以最簡單的椅子為例,起初,人類需要一張可以坐的家具,以避免坐在地上弄髒衣服,因此,有了一張板子和四隻腳的創意,將之結合成椅子;有了簡單的椅子後,人類又更進一步地想「如果將背靠著該有多舒服!」於是,又衍生出想要更舒服的靠背椅子這個創意,為了真的能讓自己坐得更舒服,進而執行這個創意想法,當創意變為成品的過程,就是「創造力」,若有一個成果或作品,就可稱為「創作」。 實踐創意•就是創造力 郎祖筠認為,每個人都有想法,大家無須把創意想做是一門高尚的學問,創意大師賴聲川曾說過:「人人都有創意的能量」。並不是創意產業才需要創意,生活中一切需要解決問題的點子都是創意,該如何安慰別人、如何用最快的方法從家裡到公司、如何教孩子學會叫爸爸都是創意,郎祖筠表示,創意的基礎就是「思考」,再者為「執行力」,由此可知,是否有創造力最重要的便是是否具備執行力。 就像電腦工程師,必須絞盡腦汁想出一個程式,為的就是要讓人可以用一個按鍵就取代原有繁複的過程,他們也必須為了保住飯碗而努力執行,即便過程中會遇到極大的挫折或障礙,都不能退縮,因此,電腦可以從以往的286系統升級到現在的WINDOWS XP系統。每個人都有創意,但是往往在實踐的過程中會遇上困難,在沒有外力的鞭策或直接的壓力下,大多數的人都只是想想,而少有實踐的作為,當然就少了創造力。 紙風車兒童劇團劇團經理李美玲認為,說穿了,創造力不過是將腦袋裡的想法說出來,再想辦法執行,如果當自己的創意能被大家所認同、接受,並且在執行後,真的能夠方便大家或自己的生活,獲得肯定,便能建立自信心。 以創造力鞭策世界轉動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副教授潘裕豐表示,創造力具冒險挑戰的特質,因此,不滿於現況、勇於改變的人會特別有創造力,而對未來有期許更需要創造力去改變。現今企業多談「永續經營」,但在不斷變遷的大環境下,若是維持一成不變的50年代企業觀念,到了90年代勢必不適用,這之中便需要創新,創新就需要有創意的點子,並且利用創造力來執行。 前一陣子以「奶油獅」塑造可愛新形象的雄獅產業,已經是擁有好幾十年歷史的文具產業,在強烈的競爭之下,近年以可愛形象的奶油獅開創事業的新春天,這隻奶油獅大聲說「想像力就是你的超能力」,而他的超能力就是提高民眾的消費能力,大大改革了雄獅的傳統形象,這就是具體的創意和創造力成功的例子,也代表著「競爭的壓力的確鞭策著腦袋的轉動」。 知名廣告人孫大偉也曾說:「創意最重要的是態度」,常有人在腦袋閃過一個想法之後,馬上否決掉自己,認為「不可能」,但在創意的世界裡沒有「不可能」這三個字,這便是一種讓腦袋持續不停轉動的態度和信念,而這股信念更讓世界加速轉動。 以創造力成為社會狀元 過去處於農業時代,大家對於「讀書人」都有莫名的憧憬,「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一直傳承下來,但是在教育普及率極高的今天,大學文憑已是基本學歷,更是基本能力,當大家的基準線差不多時,就得各憑腦袋瓜裡的本事了。 《商業週刊》曾調查民國50至60年代的大學聯考狀元,追溯其日後的發展,想了解當初在學業上的成就是否延續到社會上,莊裕豐表示,這個論點即想探究在學校中的成就是否適用於社會中,於現今的社會趨勢看來,有知識者不一定有創意,過去也曾有研究調查顯示,學校排名居於7∼10名間,未來較容易出現優異表現,莊裕豐直指,學業成績頂尖的孩子其發展路容易被侷限,也容易被賦予家長的期望,相反的,居於較其次的,能力仍有一定的程度,但並非頂尖,反而可以走出自己的路,因允許表達自己的創意和想法,而社會中的狀元通常是這一類的人。 教育提高創造力的巧合 教育部早在好些年前就開始計畫創造力教育,也有愈來愈多講座在談開發創造力,從各大新聞報導中也不難發現,各種創意產業如雨後春筍般露出,說明了在多元化的社會裡,擁有一個會轉彎的頭腦比文憑還重要。 曾經有人說過:「視野多大,成就就有多大」,創意也需要多元刺激,才能提升思考的廣度。已不再講求填鴨式教育的今天,另類思考、取代性的答案更重要,要告訴孩子的是「答案不只一個」,條條大路通羅馬,孩子應該運用自己的思維,創造出自己走的路。 潘裕豐說,孩子擁有最天然的想像力,在不受框架的限制下,可發揮良好的創造力,但卻因為能力及認知有限而缺乏主導性,當這些創意想法不能在有效的引導下做結合或呈現,就枉費了這些創意。「教育」則是在提高創意巧合的可能性,因在教育的過程中,會給予孩子多種養分,在提供良好的環境和引導下,這些養分可讓想法成長茁壯,進一步提高創造力發生的可能性。

轉貼~金牌生怎麼教》魏翊書 彈琴游泳幫助學習

2008年07月27日
公開
22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 2008.07.29 04:06 am 「挫折對孩子是好的,五育發展更重要。」魏翊書今年獲得物理奧林匹亞競賽金牌、個人最佳實驗成績特別獎,爸爸魏世正談到孩子的教養時表示,「學音樂、常運動不但不影響孩子的學習,反而可以幫助他學得更好。」 魏翊書今年四月底代表我國赴蒙古參加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得到銀牌,他在理論物理方面表現優異,但實驗卻做砸了,「一般亞洲學生實驗都做得比較少,尤其是聲波方面的實驗。」 魏爸爸認為,正是因為實驗方面的挫敗,促使翊書加倍努力,在此次的國際物奧賽中,打敗其他國家選手,拿到唯一一面的個人實驗特別獎。 魏爸爸是新竹中學畢業的,而竹中的教學特色正是五育並進,因此,他也把這套觀念用在教養自己的小孩上。 魏翊書高一時曾參加口琴社並代表學校參賽,還會彈鋼琴,平時喜歡聽音樂、慢跑,魏爸爸說,他常和兒子一起跑五千公尺,「你現在叫我們跑一萬公尺也沒問題啊,他體力很好的,游泳四式都會,國中就考上救生員執照。」 花這麼多時間在音樂、運動及社團活動上,會不會很「浪費」時間?魏爸爸連忙搖頭,他認為,念書不是看誰念比較久,而是要講效率,音樂及體育反而幫助翊書有更好的時間分配及學習效率。

轉貼~金牌生怎麼教》林裕盛鄉下就學 快樂成長

2008年07月24日
公開
10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 2008.07.29 04:06 am 這次五人出擊拿下五金的我國物理奧林匹亞代表隊中,年紀最小的林裕盛,是唯一非明星高中的學生,林爸爸談起為了兒子的競爭力也曾動過搬家、讓孩子進明星高中的念頭,最後他覺得孩子快樂成長最重要,所以留在鄉下。 林裕盛從小就不曾進過明星學校。林爸爸說,裕盛對於物理的起步慢,是直到小學時看完「觀念物理」,才開始對理化有一些基本概念,但之後並沒有特別讓他看什麼或學什麼,直到高中才正式接觸。 國中以前,林家父母只知道孩子對數學很在行。林爸爸說,讓他至今仍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林裕盛讀幼稚園時,有一天突然問,什麼是「二項式」,林爸爸花了一堆力氣向他解釋後,林裕盛馬上有了結論,「一一一一,第一個一就是個位數、第二個一就是百位數…。」也因數理能力突出,林裕盛從國一就數、理跳級,並且每次參加全美中學數學能力測驗(AMC),都得到很高的成績。 林爸爸說,他從台大造船系畢業後,就回到雲林鄉下工作,因為裕盛數理能力出色,他和家人曾經多次考慮,是不是要搬離鄉下,為林裕盛找尋更有競爭力的學習空間,最後讓他打消念頭的原因,是因為孩子的國中讀得很快樂,雖然鄉下資源相對少,林裕盛基測照樣考了二九六分,要上台北建國中學綽綽有餘,但他們決定繼續留在永年直升高中部。 ********************************************** 成功的教養,希望我也能做到。

轉貼~寶寶的笑,藏著什麼?

2008年07月01日
公開
15

•學前教育雜誌 2008/06/24 寶寶從嘴角牽動,不經意的笑,直到能夠和別人互動,展現社會型的微笑,這樣的過程是學習而來的。爸爸媽媽常用充滿感情的笑來回應寶寶,就能鼓勵他成為愛笑的孩子。 【文�王乃善(學前教育特約撰文)】 不經意的笑,引起爸媽親密回應 2個月大之前,寶寶的笑通常只是身體感官的單純反應;然而,這個很像是笑的行為,卻是引起爸爸媽媽注意、產生正向親密互動最好的方法,能夠使爸媽或照顧者對寶寶有更為熱烈的回應;漸漸地,當寶寶學習控制自己的微笑動作時,他便能與快樂的感受情緒連結起來,「笑」於是成了他的語言之一。他慢慢能夠控制臉部肌肉,主動的對特定的事物報以一笑;尤其,寶寶對人臉有著極大的興趣,當你注視著他、抱他、輕聲哄他的時候,他可是會很享受的,這時,他會尋找你的聲音,會依賴你的撫抱,心情好的時候,會對著你發出咕嚕聲,也會開始手舞足蹈囉。 滿足的笑,表達「我好舒服喔!」 4個月大的寶寶,就已經懂得微笑在人與人互動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影響;同時,你也會發現,寶寶正積極的參與這個訊息交換的活動,他會因為看到爸媽的滿足,笑得更開心;他會變成一個愛笑的小傢伙,捉住每一個可以笑的機會;除了表達自己的滿足感,還有一個重要的訊息是:想要引起你對他的注意喔。他會很仔細觀察,自己所發明的不同的笑(微笑、咧嘴笑或是張口笑出聲音),會讓爸媽有什麼不同的反應?這便是所謂的「社交型的微笑」,寶寶透過這種方式,來確保與你之間互動的愉悅感。 到了5個月大,寶寶最愛跟你玩搔癢、遮臉的遊戲了,聽覺和觸覺上的刺激,是逗弄寶寶笑出聲最好的方式。這個時候,寶寶笑出聲,也是一種學習喔。當你用寶寶喜歡的遊戲一再逗弄他,他都會這樣笑,這個過程中他能夠重複經驗與預測將要發生的刺激。 迷人的笑,主動表示「我喜歡你」 這個時候的寶寶,在與別人的互動過程中,越來越顯得主動;他會有一些特別的行為,表示他期望與你產生更多的情感交流呢。例如,他會主動伸展雙臂,想要媽咪抱抱;他也會窩在你的懷裡,磨磨蹭蹭的撒嬌;當然,他不會忘記那最迷人的笑,這份笑容的確也讓人對他更加疼愛。 開懷的笑,玩遊戲時特別興奮 寶寶在這個時候,充分展現他「愛玩」的天性。他滿足的時候微微笑,看到熟人的時候咧嘴笑,而玩遊戲的時候,可是會開懷的咯咯笑喔!他興奮的時候,除了大笑出聲,還會用盡力氣、全身扭動,強烈的告訴你:「這實在是太有趣啦!」 有時,笑聲是寶寶引人注意的方法之一,彷彿在說:「看我!看我!」而且,當他在大家的讚賞與鼓勵之下,會很樂意一再重複剛學會的各種動作。隨著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寶寶展露更多的自信,他的笑容,除了驚喜、盡興,還包含了對自己的肯定。 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快樂寶寶,最重要的是,我們一定要用最美最溫暖的笑容,面對他喔。再多的刺激、再好玩的遊戲,和寶寶一起玩的人,和寶寶一起互動的模式,才是他真正受到影響、真正學習的對象。在這個過程中,必須爸媽和寶寶都很享受、都樂在其中;若是雙方其中之一出現疲累、出現緊繃,給予彼此喘息的空間是非常需要的。或許,在寶寶學習「笑」的同時,身為爸媽的我們,更要學習,如何用更有彈性、更樂觀自在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一切。笑一個吧,讓寶寶感受我們滿滿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