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Carrie媽咪

[分享] 親子關係—如何處理孩子的對抗?

2009年07月08日
我就是不吃!」──如何處理孩子的對抗

1、餐桌是家庭中一個潛在的戰場
 
  晚餐時,3歲的盧克就是不吃那些青豆,爸爸則下定決心非要他把那些濕漉漉的小東西吃下去。

  這是擁有強大權力的父母與意志頑強的孩子之間的典型衝突,雙方誰也不願後退。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訓斥、威脅、哄騙和不厭其煩地勸說,父親仍然沒能達到目的。眼淚汪汪的盧克緊閉雙唇坐在那裡,一小勺青豆還在看著他。

  最後,靠著更嚴厲的威脅,那位爸爸終於設法把一口豆子塞進了孩子嘴裡。但是,盧克根本就不肯把它們嚥下去。直到臨睡時,媽媽除了把孩子放到床上,讓那些青豆仍留在他嘴裡之外別無選擇。

  爸爸媽媽都很困惑,盧克怎麼會那麼倔強?

  第二天早晨,媽媽在盧克的床底下發現了一小堆糊狀的豆子。

  在這場衝突中,很明顯,盧克贏了一分,而他的父母卻是零分。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30斤重的幼兒就這樣打敗了一個150斤重的成人。

  餐桌是家庭中一個潛在的戰場。在該吃什麼這個問題上,父母很容易遇到孩子的挑戰。你能設法取勝嗎?

  當然,並不是每一個小孩都像盧克這麼倔。但是確實有許多孩子都會在吃飯問題上和父母較量一番,這是他們很喜歡玩的一場遊戲。

  一個倔強的小孩就像一位優秀的將軍,他會聰明地發現一些有利地形以阻擊「敵人」。在兩代人經常發生衝突的方方面面——吃飯、睡覺、梳頭、穿衣、作業等等,只有吃飯時所有的優勢都在孩子一邊,而且每天他們都有3次贏得對抗的機會!

  即使很小的孩子也能很容易地緊閉自己的小嘴。你有什麼好辦法能夠強迫孩子吃他不想吃的東西嗎?只要和任何一位有經驗的父母或祖父母聊一聊,他們都會告訴你這實在很難。糟糕的是這些衝突還有相反的一面,如果你禁止他們吃不該吃的東西,孩子們反倒吃得很歡。比如,很多父母都不想讓孩子吃太多的甜點,「好,安妮,就兩塊餅乾,今天你不能再吃了。」而孩子卻往往惦記著更多的餅乾,他們會用可愛的聲音和父母討價還價,「媽媽,今天再吃一塊,這是最後一塊!」父母要是一心軟,得,孩子就又贏了一分。

    2、對於孩子的「故意挑釁」,父母應該嚴厲回擊

  對付不吃或吃得很少的孩子有一個辦法,就是把美味佳餚放在他的面前,如果他聲稱不餓,那麼立即把盤子收起來放進冰箱,讓他高高興興地走人。放心,孩子在幾個小時之內就會回到餐桌旁。他的肚子會告訴他:「快讓我吃東西吧!」

  發生這種情況時,絕不要給他提供什麼甜點、小吃或糖果類的食物,只需把先前的食物重新拿出來,熱一熱讓他吃。如果他還是反對,那麼再讓他到外面去玩吧。1—2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過後,繼續這套步驟,直到食物——所有的食物開始看起來和聞起來都美味無比。從那時開始,餐桌上的戰鬥將成為歷史。

  「餓他一天,他就會吃的!」其實,很多父母都知道這個贏得「餐桌上的戰鬥」的簡單法則。但是,只有少數父母能夠在疼愛和規矩之間找到一個可接受的平衡點。更少的父母能真正意識到,很多時候,引起每天3次令人頭痛的餐桌戰的真正原因,並非是孩子年紀小、自制力弱,而是孩子的主觀「挑釁」。

  謹記 對於孩子的「故意挑釁」,父母應該嚴厲回擊,直到取得勝利。即使是在餐桌上!

  培養孩子對父母的尊重是兒童教育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讓孩子學會尊重他的父母是很必要的——這絕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自尊心,而是因為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會為日後他對所有其他人的態度打下基礎。幼年時對父母權威的看法,會演變為成年後他對長輩、老師、領導以及其他一起生活或工作的人們的看法的基礎。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是孩子擁有的最初、最重要的社會影響,孩子在這種關係中經歷的瑕疵和困惑將在他以後的生活中不斷出現。

  要讓孩子懂得尊敬父母,還有另外一個同樣重要的原因。如果你希望孩子長到10歲時能夠接受你的價值觀,那麼就必須在他更小的時候贏得他的尊敬。如果一個孩子在15歲以前成功否定了父母的權威,當著他們的面嘲笑和堅決反對他們的權威,那麼他就會形成對他們的天然蔑視。

  「爸爸和媽媽真是又老又笨!我可以隨意擺佈他們。當然,我知道他們很愛我,但是,我真的認為他們很怕我。」一個孩子可能不會說出這些話,至少不會當著父母的面表達這些意思。但每次當他以機智勝過長輩,並在公然的反抗和爭吵中獲勝時,他都會想到這些。以後,他可能會以更加明確的行為表達他的無禮。並且,如果他認為父母不值得他尊敬的話,他就可能進而反對他們的原則和信仰中的任何東西。

  在衝突中,嚴厲回擊孩子的故意挑釁是父母維護自己權威的一個方面。嚴格意義上來說,父母的權威並不是通過父母在對抗時的勝利樹立起來的,相反,父母的權威是在平時父母和孩子的交往中一點一滴地樹立起來的。在平時與孩子的互動中,父母要明確表明自己的原則,如果孩子違背某些原則,一定要和他們溝通,為什麼這些原則不可違背。父母要有耐心,出了問題要和他們討論,讓孩子學會從其他角度去看待一件事物。他們也許有他們自以為正確的道理,但從其他的角度看,他們的理由或後果卻是有害的。通過反覆的討論,不僅有助於父母的權威地位的樹立,更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而不只是父母的「應聲蟲」。

  有權威的父母,孩子對他們既尊重又親近,他們對父母的建議不會抱有置之不理的態度。這樣的父母,通常不會受到孩子的故意挑釁。但是,比如說,如果孩子實在挑食,而父母又不採取迂迴戰術,一場衝突恐怕也在所難免。聰明的父母,不應該僅僅在衝突中取勝,更應該事先預見到衝突,避免衝突。

  琪琪5歲,她的弟弟2歲,他們對菜花深惡痛絕。父母知道,與其每次費盡口舌,不如想個一勞永逸的辦法。於是他們在餐桌上經常講故事,「呀,今天琪琪採了幾個蘑菇?幾個大的?幾個小的?弟弟願意當小灰兔還是小黑兔?你們比比誰采的蘑菇多?小兔子應該吃蘑菇才會變成大兔子。」父母讓姐弟倆當兔子采蘑菇,而菜花就是他們的蘑菇。這個方法奏效啦。兩個孩子似乎忘了他們原來與菜花的深仇大恨,非常樂意吃菜花。爸爸還做了個小不倒翁,不倒翁搖到那個碟子旁邊,孩子們就要吃那個菜。遊戲改變了餐桌上劍拔弩張的氣氛,孩子們高高興興,再也不挑食了。

  有些父母認為吃飯就要像吃飯,但是在剛才的例子裡,我們發現遊戲並沒有分散孩子吃飯的精力,相反,遊戲密切了父母與孩子的關係,而且父母避免了潛在的衝突,贏得了勝利。

    3、如何區分「故意挑釁」與「失手」

  在嚴厲回擊之前,父母首先必須清楚,孩子做出的某種令人不快的行為是否真是對他們的權威地位、對他們作為父母的領導地位的直接「挑釁」。

  美國有個醫藥發明家,小時候很喜歡喝牛奶。有一次,他決定自己去拿牛奶。可是,當他打開冰箱,用右手去拿大罐牛奶時,卻沒有拿穩,手一鬆,整罐牛奶打翻在地上。當時,這個小孩子嚇呆了,縮在牆角。因為牛奶淌滿整個廚房的地面,他想媽媽一定會懲罰他。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媽媽走過來看到了一地的牛奶,卻說:「哇,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壯觀的牛奶海洋,好漂亮!」孩子聽媽媽這麼一說,頓時就不害怕了。接著,媽媽又說:「你好厲害哦,媽咪長這麼大,都沒有看過這麼漂亮的牛奶海洋。你願不願意和媽媽一起把牛奶打掃乾淨?」後來,媽媽拿著拖把、掃帚,和孩子一起把廚房打掃了一遍,整個廚房反而因此變得乾淨無比。這時,媽媽又把兒子先前打翻的大牛奶罐,裝滿了水,放進冰箱,然後再教他,怎麼拿才不會把罐子打翻?——必須用雙手一起拿,罐子才不會鬆掉,才不會打翻在地上。

  這個孩子把事情做砸了,結果雖然令人不快,但卻根本不是那種「故意挑釁」行為。孩子打翻了牛奶罐並非出於「故意對抗」,所以他絕對不應受到父母嚴厲的回擊。


*這些我很想這麼做.但在一個大家庭中.我真的沒把握那麼她會乖乖聽我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