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棋寶貝的媽

澳洲教育觀---” 再富也要“窮”孩子

2006年05月18日
澳洲教育觀---” 再富也要“窮”孩子
澳大利亞人均收入兩萬澳元,屬於發達國家。然而,富裕的澳洲人卻信奉:“再富也要‘窮’孩子!”。
  在最冷的月份,早晚很少見到哪位澳洲的孩子穿棉衣和防寒服,最多只是在“短打扮”外面罩一套絨衣,便若無其事地行進在寒風中。太陽一出來,他們便將絨衣除去,只穿短衣、短褲、短裙。常見家長陪著光頭、赤腳、只穿背心短褲的孩子從學校出來,儘管寒氣襲人,沒有一個家長大驚小怪。
  澳洲的中小學中午不放學,午餐可以在學校的食堂購買,自己帶飯的占大多數,一般是一餅可樂再加一個漢堡包和一隻水果,下課後隨便在校園裏尋一個地方,便將其“消滅”乾淨,根本看不到將剩餘的食物甩得一地的現象。如果僅從孩子所帶的食物上來判斷,你怎麽也猜不出哪家窮哪家富。

法國幼稚教育

法國幼稚教育的職能與其他國家不同,他們的幼稚教育機構承擔教育、診斷、治療三個職能,把社會、衛生、心 理三者綜合起來。
  法國認爲幼稚園是衛生、教育、心理三者結合的一個團體, 所以,保教結合得很好。如他們研究2 - 4歲,4 - 5 歲,5 - 6歲幼兒的一系列情緒問題,並給予心理治療。他們制定的構成幼兒問題行爲的指標十分客觀,然後進行觀察, 進行治療。他們認爲:
  1、幼稚教育的功能不僅是要重視幼兒的身心、習慣的養成,更應重視人格的健康發展, 還要適應個別幼兒,各 種潛能的充分發展。要培養幼兒關心別人,與人合作,具備適應環境的能力,懂得民主、科學、友愛、守法,增進人類 的幸福。
  2、提供全民免費教育,用民主的方式讓幼兒 自由入園。1881年開始,幼兒 教育與小學 一樣享受免費入學, 是 享受免費待遇, 但不是免費教育。初等教育含蓋了幼稚教育,包括三個階段:
  (1) 二歲四歲半
  (2) 四歲半八歲半
  (3) 八歲半十一歲
  3、師資培養與小學教師一起培養,可以互換, 同受專業訓練,理論與實際並重,在幼小銜接上解決了別國未能解 決的問題。鼓勵男性教師, 且比例較高。
  4、具有靈活性, 開放性。在高山偏遠地區,實行送教上門,服務到家。即使只有三個孩子,也有流動車來進行教 育。幼稚園招收各民族的、傷殘的兒童,因爲他們認爲幼稚教育應有補償功能。

終生難忘的第一課

在美國,老師十分注意幼兒上第一課的“成功教育”。以下是華盛頓州克蘭市一家普通幼稚園幼兒的第一課。
  剛剛入園的兒童,被老師帶進了圖書室。很隨便地坐在地毯上。一位圖書室的專職老師微笑著走上前來,她的背後是滿架滿架的兒童圖書。
  “孩子們,我來講個故事,好不好?”
  “好!”孩子們答道。 於是,老師從書架上隨意抽下一本書,講了一個很淺顯的童話。
  “孩子們,”老師說,“這個故事就寫在這本書中,這本書是一個作家寫的,你們將來長大了,也一樣能寫這樣的書。”
  老師接著問:“哪一位小朋友也來給大家講個故事?”
  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來:“我講。我有一個爸爸,也有一個媽媽,還有我—”幼稚的童聲在廳裏回蕩。這時,老師就用一張非常好的紙,很認真、很工整地把這個語無倫次的故事記了下來。
  “下面,”老師說,“哪個小朋友來給這個故事配個插圖呀?”
  又一位小朋友自告奮勇地站起來,畫一個“爸爸”,畫一個“媽媽”,然後再畫一個“我”。當然,畫得很不像樣子。但老師同樣認真地把它接過來,附在那一頁故事的後面,然後又取出一張精美的封皮紙,把它們裝訂在一起,在封面上,老師寫上作者的姓名、插圖者的姓名及“出版”的年、月、日。
  老師把這本“書”高高地舉起:“孩子,瞧!這是你寫的第一本書。孩子們,寫書並不難,但你們還小,所以只能寫這樣的小書;將來你們長大了,就能寫大書,就能成爲偉大的人物……” 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小臉上都充滿了自信的笑容。這入學的第一課,使他們終生難忘。

狠心”的韓國媽媽


  這是一個典型的韓國家庭,父親在外忙事業,母親在家相夫教子,還有一個朝鮮族保姆照顧順英的小弟弟。我的工作是教順英一些中國孩子的遊戲和日常用語,以便她以後能順利地進入中國的幼稚園。保姆覺得順英父母的想法很不可思議,既然母親是專職主婦,還有她在幫忙,哪里用得著非把孩子送到幼稚園裏不可。我也能想象到,順英若真進入了一個全是中國孩子的幼稚園,一定會被當作“大熊貓”的。但她的父親卻說,這些他都想到了,也許對孩子來說,反而是件好事,他會讓順英做好準備的。在韓國,四歲的孩子必須進幼稚園接受教育,這是家長的義務,孩子的權利。可見,韓國人是非常重視學前教育的。  
  順英是個非常活潑、結實的小姑娘,我就從沒見過她有無精打采的時候。她的兩條小腿跑起來總讓人覺得每一步都是那麽扎實。這個花園公寓住的都是外國人,每次我們進行戶外活動時,都會遇上幾位元鄰居家的韓國小孩子。我發現,他們和順英一樣都有結實的身體、用不完的精力、好鬥的品質和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勁頭。所以,他們在一起,幾乎天天都會發生衝突,但他們的媽媽們一般都不來勸架,實在不可開交了,才會拉開,把自家的孩子訓一頓,很少有“護犢子”的。保姆說,韓國人帶孩子,心都夠“狠”的。每逢下雪天,媽媽們就讓孩子只穿一條小短褲,然後攆到院子裏玩,雪地裏光著身子瘋玩的孩子,成了這裏的一道風景。也怪,倒沒見著這些孩子有凍病了的。  
  這樣“狠心”的場面我沒見著,但順英的小弟弟卻著實讓我目瞪口呆了一把。這小傢夥還不會站,只會爬,反正屋裏鋪著厚厚的地毯,就由著他到處亂爬了,可當我聽到他的兩條小腿在只有地板磚的廚房裏製造出“咚、咚”的聲響時,心裏也不免咯噔一下:也不怕磕著孩子。
  我和順英一般都在樓上起居室遊戲。有一次,小弟弟突然不聲不響地出現在我們面前,後面並沒有跟保姆,誰把他弄上來的?順英好像看出了我的疑惑,學著弟弟爬的樣子給我看,難道他是自己爬上樓來的?這怎麽可能?我趕緊把小傢夥抱到樓下,交給保姆,沒想到保姆卻說:“你不用抱他下來,他覺得沒意思,會爬下來的。”“啊,你們真讓這麽小的孩子樓上樓下爬呀!摔下來怎麽得了?”我忍不住喊起來,保姆笑著說:“我剛來時比你還害怕呢,可他媽卻不讓管,說他們的孩子全這樣,日子長了,我也就看慣了。”雖說樓梯上有地毯,可每層臺階都有30公分高(我特意量的),還有一個三角形的拐彎處,連大人上樓都有一種爬的感覺,他們倒是真放心。我想換了任何一位中國媽媽,都不會這麽“狠心”的。
  這以後,我經常能看到這個小傢夥以極其敏捷的身手,自由地上下樓,或者坐在樓梯中間玩兒。慢慢地,我認識到順英和其他韓國孩子的那兩條結實的小腿還有屬於他們那個民族的一些特有品質大概就是這樣從小練就的。
  這已是五六年前的事了,每當我看到中國媽媽一邊哄著摔倒的孩子,一邊咒駡著絆倒孩子的石頭時,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順英和她的弟弟,或許我們的媽媽們有時也應該學著“狠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