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Puppy mami

杜甫草堂

2013年02月01日
大廨是草堂中軸線上的第二重建築。所謂“廨”,即宮署,古代官吏辦公之所。

是一座通堂式敞廳,高朗明亮,氣勢不凡。兩壁懸掛有一幅意深語工的長聯:“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臥幾詩客;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原為清代顧復初撰書,惜早已不存,現在所見墨跡為解放後由著名書法家邵章補寫。




詩史堂
    穿過大廨,徐行數十步,就來到了草堂的主廳——詩史堂。堂名“詩史”,源於唐人孟棨。他在《本事詩》中說:“杜(甫)逢(安)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拿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杜甫生逢亂世,顛沛流離,他將自己所見所聞的萬方多難的社會現實,所感所嘆的民怨國恨,所思所想的輔君中興,完完全全用詩歌把它們記載了下來,表現了出來,讀其詩,如同讀一部反映唐王朝由興盛走向衰微的歷史巨著。這就是“詩史”二字的含義。可見,將杜甫詩稱“詩史”,是後人對這位偉大詩人及其作品的極高評價。
    詩史堂佔地百餘平方米,是草堂建築中面積最大的。其建築體式雖為過廳式,但與大廨不同之處在於,此廳前後除中部留為進出口外,其餘部分均以磚砌成半樁台,其上再安裝花窗來作裝飾性封閉,故與大廨有明顯區別,這是建築師採用“同中求異”之法造成的變化效果。至清代,詩史堂仍是騷人墨客憑弔杜甫、吟詩唱和的讠燕集之所,如今廳內還陳列著兩台古色古香的圓桌,使人回想起當時文人們揮灑筆墨,口占唱吟的情景。
    今日的詩史堂,堂前懸有清人沈壽榕、彭毓崧合撰的一幅名聯(《杜甫草堂匾聯》有專文詳述),正中陳放著一尊杜甫胸像,著名雕塑家劉開渠先生,以寫實手法,通過塑像微蹙的眉宇,深沉的目光,以及冷峻的嘴角,準確而凝煉地刻劃出詩人憂慮國家民族命運前途的拳拳赤子之心。塑像兩側楹柱上,懸有朱德同志1957年參觀草堂時撰書的一副對聯:
                     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
聯文中,朱老總對詩聖杜甫的崇敬以及對草堂勝蹟的熱愛與關懷之情溢於言表。
    在堂內東、西兩側,分別立放著民間藝人所塑的杜甫(東)、李白(西)泥像。李、杜同為唐代詩壇成就最為突出的大詩人,被郭沫若譽為“中國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雖然兩人所走的創作道路不同——杜甫注重現實,李白則極其浪漫,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感情真摯的好朋友。雖然他們相處的時間並不很長,後來又各自東西,再未見面,但都深深地系掛著對方,特別是杜甫,始終對李白充滿敬意,在其流傳下來的詩篇中,懷念李白的就有十幾首,首首都表達了對這位摯友的欽佩和思念。李杜交誼,可以說是文壇上千古傳頌的一段佳話。鑑於這個原因,李白的塑像出現在紀念杜甫的地方,也就毫不足怪了。
    堂的東、西兩壁,還分別有陳毅同志書集杜句聯“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以及郭沫若同志撰書聯:“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前者表達了陳老總大無畏的氣概和剛直不阿、嫉惡如仇的性格,後者則對杜詩憂國憂民的思想內容進行了高度的概括,給予了極高的讚譽。論兩聯的書法,一豪爽,一瀟灑,鮮明地表現出兩位書者獨有的風格。
    詩史堂前,有寬敞的門廊,可與從左右包抄過來的迴廊相通。這樣,就與大廨連結在一起,形成一個較敞亮的庭院,院內遍植梅樹,冬末初春時節,滿院流霞溢彩,暗香浮動,漫步其間,緬懷詩聖,定會使你對其人其詩有更深刻的了解。



工部祠
因杜甫曾作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工郎,故稱杜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階,花窗格門,肅穆莊重。祠內有明、清兩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萬曆三十年(1602)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遺存最早的石刻像。宋代詩人黃作上都推崇杜甫,以杜詩為宗,所以清代將黃庭堅、陸游配祀於杜甫像兩側,故又稱三賢堂。堂中有“荒江結屋公千古,異代升堂宋兩賢”的聯語。壁間還嵌有清乾隆、嘉慶年間石刻“少陵草堂圖”,刻工精細,解放後即是據此圖恢復草堂舊貌。


杜甫詩意畫
草堂收藏的杜甫詩意畫有數百幅,除明、清兩代的古畫外,平時展出的為近、現代畫家的作品。其中有齊白石、徐悲鴻、傅抱石、潘天壽、於非闇、劉海粟、吳作人、李苦禪、王雪濤等大家的作品。其余詩意畫也均為知名畫家所作。這些畫既表現出各種不同的藝術風格和流派,又反映了杜詩的思想意境,深受廣大觀眾的讚美。
草堂寺
古稱梵安寺,緊連杜甫草堂東側。始建年代,一說為南朝齊梁時代,一說為唐代,即杜甫舊宅。現存建築為清末重修。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戒堂、藏經樓、左右廂房等。寺中有清幽小巧的花園,兩株高達30餘米的古銀杏樹,矗立雲天,引人注目。

浣花祠
又名冀國夫人祠。從草堂的詩史堂北往東行,在花徑紅牆的中部有一門樓,門內一廳兩廂獨院,粉牆青瓦,花木散佈,古色古香,小巧雅淨。是為紀念唐代成都的一位女傑冀國夫人而於清光緒十二年(1866)修建。正廳塑冀國夫人和兩仕女像。據傳,杜甫離成都後,冀國公崔寧將杜甫舊居的一部分闢為別墅讓其妻冀國夫人(又稱浣花夫人)居住,後冀國夫人舍宅為寺。冀國夫人死後,寺中立專祠並繪像紀念她。祠幾經變化,到明末已不存。直到清光緒年間,才建造成現在所見的浣花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