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桂格滴雞精_回文活動 異動公告:因品牌內部審核因素,故得獎名單延後到4/19 16:00後公布,敬請期待!

ღ Allen&Mia媽咪ღ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文章分享 ღ 麻煩的兩歲兒 用耐心和智慧面對

2009年08月22日
公開
30

麻煩的兩歲兒 用耐心和智慧面對 文╱早療評估中心主任翁菁菁 孩子動輒以「不要」回應父母,或是稍有不順即大哭大鬧,的確讓父母傷透腦筋!但麻煩的兩歲兒也不是完全的不可理喻,只是需要父母用耐心和智慧,陪他走過人生第一次的叛逆期! 大家以為青少年是人生的叛逆期,其實,兩歲階段才是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是!爸媽會覺得,小不點大的孩子怎麼跟之前聽話的樣子截然不同,無論對他說什麼,彷彿都只能得到一句「不要!」什麼都要自己來,可是做不好又會生氣。 充滿自信•想要挑戰 對於一個會自己走路、會講話的小小孩來說,因為覺得自己什麼都會,而有「自己很棒」的想法!因此,面對大人,他出現了「挑戰」的心理! 父母想為他做什麼時,他會說「我自己」,意思是「我自己就可以了,不用你幫忙」,可是當自己做不到時,又感到很生氣;父母希望他做什麼時,他會說「不要」,擺在眼前的點心明明就是他喜歡吃的,他也一句「不要」。 最讓父母頭痛的大概是,只要一不順心,就哭鬧不休,甚至有的孩子,在眾目睽睽之下,就突然表演「多爾袞」大戲,躺在地上耍賴大哭;或是乾脆特技表演「撞牆」,種種怪異的行徑,都有可能出現,不只讓父母覺得尷尬,也想問「孩子到底怎麼了?」 這就是大家口中的「麻煩的兩歲兒(trouble two)」,一旦固執起來,就沒完沒了,不只考驗父母的耐心,更考驗著父母的智慧,雖然這是孩子心理發展的必經過程,可是又不能完全順由其意。 個案 給緩衝時間準備 旭文是個兩歲多的男孩,生性好動,非常愛發脾氣,不太聽話的他,只要爸媽不順他的意,就哭得驚天動地,還在地上打滾,偶爾也會去撞牆。媽媽還記得那一次在百貨公司玩具區,只因為停車時間快到了,只好打斷旭文玩機器人的興致,話才講完,旭文就突然放聲大哭,也使出老把戲──躺在地上打滾,哭聲震天,夫妻兩人怎麼好言相勸,都無法讓旭文停止哭聲,不得已,爸爸乾脆從地上一把抱起孩子衝向停車場,一路上,當然,免不了招來無數的異樣眼光,還有人竊竊私語,媽媽聽到有人說「真不知這孩子的爸媽是怎麼教的?讓孩子哭成這樣……」,當時,媽媽覺得好丟臉喔,也不禁懷疑旭文是否有心理上的問題? 通常,處理這類問題時,我們會先問家長幾個問題,如發生的情境、頻率及家長處理的態度。而家長處理的態度往往是諮詢的重點,因為父母各有不同的處理模式,對孩子的影響也不盡相同。 最常見的情況,常是孩子還想玩玩具,但父母卻要他去睡覺,孩子不願意睡而出現哭鬧狀況,這時,父母該怎麼做呢?首先,可給孩子一點緩衝時間,用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式,讓他知道「再玩多久就要睡覺了」;再者,告訴他「玩具累了,也想回去睡覺了」,因為這階段的孩子認為物品都有生命,所以,父母可投其所好,將玩具擬人化,以得到孩子的認同。假如孩子仍不為所動,就帶離現場,一般離開發生哭鬧的環境時,比較容易接受規勸。 雖然兩歲兒是很「番」的年紀,不過,也不能完全順著他的意思,該教的規矩還是要教。如逛街一定要買玩具,不買就大哭大鬧,建議父母出門前,可先跟孩子約法三章,「等會出去,不能吵著買東西喔,如果你一吵,就不能玩了」,讓他知道父母的底線。 可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是「堅持原則」,如果父母能說到做到,幾次下來,孩子就不太敢逾越父母的底線。還有,父母雙方的教養態度、原則都需要一致,才不會讓孩子成了「雙面人」。 ~原文刊載於2009年7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詳細文章內容,請至bobo小天才親子網站閱覽 背景分享來自(c) Karen Mami

文章分享 ღ 孩子咳不停 留意黴漿菌感染

2009年05月18日
公開
50

孩子咳不停 留意黴漿菌感染 更新日期:2009/05/18 04:09 文�何鐘德 陳小姐帶著兩個小朋友來門診就醫,主訴他們剛開始都有發燒症狀,接著咳得越來越厲害,已經快一個月,吃了很久的藥都沒有改善,很擔心是不是得了氣喘? 從這樣的病史看來,極有可能是黴漿菌感染,因此安排他們接受肺部X光及抽血檢查,果然證實是黴漿菌感染,投予適當藥物後,不到一個星期,症狀就明顯改善,很快痊癒。 其實黴漿菌不是黴菌,是一種介於細菌與病毒之間,很小且沒有細胞壁的微生物,因為沒有細胞壁,所以不像細菌;不需要寄生在宿主的細胞內,不像病毒。 黴漿菌的感染,一年四季都可見,但以每年春夏交替及秋冬之際最常發生。各年齡層都可能得到,但較常侵犯3歲以上的孩童及年輕成年人。 黴漿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主要以呼吸道症狀為主,如咽喉炎、氣管支氣管炎、肺炎,也可能合併有鼻竇炎、中耳炎等。其中以支氣管肺炎是最常見的表現。發病時,最初會出現頭痛、發燒、喉嚨痛、全身倦怠等症狀,數天後,開始咳嗽。剛開始多是乾咳,然後咳嗽越來越厲害,且出現白色黏痰或膿痰,病程很長,常常要數週,甚至超過一個月,才會慢慢痊癒。 有時候感染厲害時,可在肺部X光片看到肺部浸潤的肺炎現象,但卻沒有像一般細菌性肺炎引起厲害的胸痛或是高燒,所以又被稱為「不典型肺炎」。 黴漿菌氣管肺炎會引起如此長期咳嗽的主要機轉是,黴漿菌形狀細長如梭狀,剛好可以卡在肺部呼吸道上皮的絨毛與纖毛之間,而且會分泌毒性的細胞介質,讓纖毛擺動排痰的功能失常。所以出現痰很深、黏稠、不易排出,而引起慢性咳嗽。 要診斷黴漿菌的感染,首先是依據臨床的病史,或照肺部X光片,或抽血測特殊的黴漿菌抗體即可診斷。一般痰液的鏡檢或是培養則不容易檢出。 治療上,普通的感冒化痰、止咳藥物只能改善少許症狀,效果不大。針對性的治療首選是紅黴素類的抗生素,不過因第一代的藥物抗藥性比例高,必要時,需使用第二代藥物治療。一般療程一週至兩週內即可治癒。 預防上,因為黴漿菌主要是透過飛沫傳染,且病患排菌時間可長達3、4個月,所以容易在幼稚園及家庭成員間相互傳染。目前並沒有疫苗,感染之後,也無法終生免疫,所以建議兒童若劇烈咳嗽的話則在家休息,避免過度的親密接觸,適當的戴口罩也是有幫助的。 (作者為台中縣大甲宏光小兒耳鼻喉診所醫師) 文章來源處~奇摩新聞

文章分享 ღ 寶寶愛丟東西的原因分析

2009年04月22日
公開
42

背景分享來自(c) Karen Mami 在討論區裡看到的文章,轉貼過來 一、兒童正常的發展時期 *嬰兒感覺動作期的認知發展中之第五個階段 (1) 第一、二階段:是出生後至4個月之間,以反射動作和簡單的肢體活動為主。 (2) 第三、四階段:是4∼12個月之間,嬰幼兒的注意力開始轉移到外界的東西上,且開始運用過去的經驗來探索其他情境。 (3) 第五階段:1歲∼1歲半,這階段的幼兒喜歡不斷用嘗試錯誤的方法來探索環境。 (4) 第六階段:1歲半∼2歲,寶寶開始學習使用內在的符號系統來思考及解決問題。 因此1歲∼1歲半之間的寶寶,對東西或玩具掉在地上特別感興趣。丟不同的玩具,改變不同的手法,得到不同的結果,這可說是幼兒早期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一種表現。因此,藉由不斷地實驗,改變不同的方法來達成目的,幼兒逐漸認識周圍事物。 *遊戲發展的一個階段 當孩子1歲∼1歲半大時,喜歡把玩具拆開來看,再試著裝回去,他們喜歡亂丟各種不同的玩具或物品,例如將球丟在地上會彈起來,將鍋蓋丟在地上會發出匡郎的聲音……。 二、兒童問題行為 *玩具太多、亂丟玩具 玩具是幼兒成長時期不可缺少的東西。但是現代父母常因為疼愛孩子,而不斷地添購玩具,造成幼兒不珍惜的態度,往往一個玩具沒有玩多久就丟在一邊,因玩具太多,就隨處亂丟。 *丟玩具行為之背後的需求 (1) 得不到關愛,想引人注意:孩子為得到父母的關愛,而以丟東西引起父母的注意。 (2) 未被重視或自卑而爭權力:例如父母生了弟弟後,對弟弟特別重視,而以丟東西的行為來表現。 (3) 報復:如玩具被弟弟弄壞後,會以破壞、亂丟玩具來報復。 (4) 自我放棄:如拼圖無法完成,便把拼圖丟了滿地而放棄。 *缺少計劃性 根據心理學家們研究發現,孩子亂扔東西的原因有可能是缺少計劃性,缺乏對事情的統籌安排。周密的計劃性對孩子的學習非常重要,亂扔東西的孩子可能學習也會受影響。 *進入最初反抗期 2、3歲的兒童已進入「最初反抗期」。這個時期的兒童傾向於頑固和嚴厲,想要什麼就非要什麼不可,若不順他的意,可能以亂丟東西來發洩。 結語 總之,寶寶愛丟東西的成因很多,若是正常的發展階段,應以平常心對待;若是問題行為,應找出問題的癥結,不同的問題應採取不同的處理方法。適當的溝通、培養孩子物歸原處的習慣、以身作則及適當的買玩具,是解決孩子愛丟東西的基本原則。 【文章來源: 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2005年二月號】

文章分享 ღ 孩子任性的背後

2009年02月17日
公開
37

背景分享來自(c) Karen Mami 孩子任性的背後 診斷——任性寶寶四典型 典型表現1 他要什麼,就得給他什麼,如果不給,就大聲哭鬧,甚至在地上打滾,直到你讓步為止; 典型表現2 專門和大人對著幹。你叫他穿鞋,他偏不穿;你叫他脫鞋,他又偏不脫。總之是你讓往東他偏往西,甚至大人發脾氣了他也不讓步。 典型表現3 為小小一點事大吵大鬧,髮發脾氣,怎麼勸也不管用。比如家裏來了客人,媽媽抱起客人的孩子,和客人聊天來,他突然大吵大鬧,說要汽水,給他汽水他又扔掉,說是要可樂,給他可樂他還是不要,總之就是吵鬧不休。 典型表現4 想要幹什麼就非要幹什麼,不理會時間地點,也不理會禁令。比如在有很多客人的飯桌上,非要自己用手往菜盤子裏抓菜;說了電線開關不可以玩,非要去玩。 分析——寶寶任性有原因 原因1 請注意我 寶寶非常在乎自己把爸爸媽媽心中的地位,他會想出種種辦法讓爸爸媽媽注意自己。如果他發現發脾氣是最有效的方法,他就會反復使用。 原因2 我很重要 兩三歲的寶寶,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他需要通過種種嘗試來認識“我是誰?我有多能幹?”開始,他發現亂扔東西能讓媽媽生氣,“這就是我嗎?我能令媽媽這麼生氣嗎?”寶寶覺得很開心。然後,他發現只要大吵大鬧爸爸媽媽就會緊張,“啊,原來自己對爸爸媽媽這麼重要。”最後,養成了習慣,任性就成了寶寶用來顯示自己重要的武器。 原因3 我會看樣學樣 寶寶可能看見別的孩子因哭鬧而得到一個糖果,或爭搶玩具時,誰哭得兇,大人通常就把玩具給誰。於是寶寶開始模倣,如果真能奏效,寶寶就繼續使用這個手段,慢慢地成為了習慣。 原因4 我還不會控制 不滿意,著急,要自己想要的東西,我們大人是可以控制自己或者通過與人溝通,說服別人滿足自己的願望的。可幼兒大腦神經細胞容易興奮不容易抑制,所以遇到不滿意的事、著急的事會控制不住,只會用哭鬧解決。 點評——任性寶寶也需體諒 寶寶任性與其年齡特點有關。若父母能夠對他們的心理髮展過程有所了解,有所準備,也就能夠體諒他們。 給予重視 父母需要離開或需要照顧客人,請讓寶寶知道並有所準備。比如有客人要來,您可以預先告訴他:“一會兒會有阿姨和小妹妹來,你要和媽媽一起招待客人,逗逗小妹妹,陪阿姨說說話。” 足夠關注 估計寶寶可能餓了,可主動問他是否想吃點東西?不要等到他大哭才急急忙忙地去弄。 預先講條件 比如去商場之前就告訴寶寶,等會兒和他一起選擇一件合適的玩具。不要等到他耍賴胡鬧了,才心急忙亂地說明為什麼這件玩具不合適。 減少模倣源 父母不要在寶寶面前髮發脾氣。看到別的小朋友發脾氣,要告訴他那樣不好,那樣是得不到想要的東西的。 測試——寶寶任性誰之過 哪些教養方式容易導致寶寶任性,父母可對比以下,做個檢討,或許寶寶的任性就形成于您的一念之間。 1.您是否對寶寶的要求總是百般滿足,有求必應? 2.您是否經不住寶寶的胡鬧而向他的任性表現讓步? 3.您家庭成員的教育態度是否不一致,比如有人嚴厲有人遷就或有時嚴厲有時遷就? 4.您或愛人是否經常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在寶寶面前發脾氣? 5.寶寶哭鬧時,您是否過於急燥,想儘快寧人息事,使他有可乘之機? 6.您是否常在人前抱怨寶寶任性(給寶寶某種心理暗示,傷害自尊,導致越來越失控)? 7.您是否很少和寶寶遊戲和溝通,使寶寶通過任性行為來求得關注? 支招——對付“任性”有策略 不遷就 從一開始就不遷就寶寶的任性行為;當寶寶以任性行為相要挾時,父母不能心軟,且家庭成員之間保持默契,寶寶在誰那兒使用任性都不能奏效,他才會真正放棄用任性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嘗苦果 比如寶寶任性不肯吃飯,那就讓他餓著,不到下次開飯的時間決不給他任何東西吃,饑餓的滋味會幫助寶寶記住任性的教訓。 冷處理 寶寶無理取鬧時,父母需忍住不理睬他,等他安靜下來再跟他溝通,且不要表現出你對剛才的冷落有任何內疚。 尊重他 即使家有任性寶寶,父母仍然要維持他的自尊,不在外人面前揭他的短,讓他明白他有機會改變任性行為,因為幫助寶寶建立自尊和自製是改變任性習慣的關鍵。 多關注 不要總是等到寶寶任性發作,才想到要怎樣對付他,因為這樣會形成發脾氣——父母懲罰——更發脾氣——父母更厲害懲罰的惡性迴圈。父母應在寶寶表現好的時候多關注他、稱讚他。 常溝通 父母多陪伴寶寶,保持良好的親子溝通,是培養寶寶良好性格的有效途徑。因為良好的親子互動會使寶寶情緒健康,也使寶寶有很多機會通過正常的途徑表達自己的願望和想法。 不溺愛 避免一切以寶寶為中心。比如奶奶過生日,全家人為奶奶的生日忙碌,奶奶就是中心;爸爸過生日,全家為爸爸準備禮物;媽媽升了職,大家為媽媽慶賀。不溺愛寶寶,就能避免他自我中心傾向,因為任性寶寶大多自我中心意識很強。 [出處:東方家庭教育網] http://211.147.225.34/gate/big5/www.jxllt.com/?artid=MjAwMTU=&F=dmlldy5odG0=

分享 ღ 我們都是這樣的。

2008年11月20日
公開
40

在討論區裡看到一篇討論,真的是完全感動到心坎裡了 po上來和大家分享喔 我們都是這樣的。 白天,面對小傢伙無理取鬧、拗蠻的脾氣,總氣得想狠狠揍他一頓。 晚上,卻不記得當時的情緒,將愛意一字一字跳入文章裡。 老記得要維持家計,省東省西, 卻不經意的瀏覽小孩喜歡的玩具,盤算著要添的新衣。 聽著不停哭鬧的聲音,明明喊著「厚,你很煩耶,別再哭了好嗎!」 腦袋卻又飛快的猜測他可能長牙、餓了、累了 或任何不舒服導致他不開心。 然後提醒自己,轉換情緒,EQ又多了一甲子的功力。 跟老公抱怨著,小孩今天又闖什麼禍、帶孩子何其的累, 卻發現,後來總談著他今天有什麼可愛的小動作、又多了什麼童言童語。 開心著總算有一小段時間可以出門自由買東西, 卻在踏出家門後開始有奇怪的反應,不踏實又空虛, 若打電話回家,得到的結果是,他現在玩的很開心, 心情既安慰但又覺得似乎被瞬間的忘記。 有天他可以獨自玩很久,正高興著可以做做手邊的事, 卻又不可置信的頻頻回望、預期聽到呼喚, 才發現此時此刻的他最不需要你。 拍著搖搖睡,暗定數到一百就放下, 卻是兩百、三百、四百、五百的數下去。 每晚總是去看他會不會因為翻身被棉被蓋到呼吸; 睡的太沉穩,又神經質的摸摸心跳,看著小肚子起伏的頻率。 吃的太多,擔心消化不良;吃的太少,擔心成長曲線過低。 拉的太多,擔心吸收不到;拉到太少,擔心便秘, 開始搜尋任何有效的方法,甚至害怕起類似症狀的病因。 明明想放手讓他自己學習,卻總忍不住出聲「要不要我幫你?」 以前總是叫身邊的那個人幫你提血拼後的戰利品,嚷嚷著「好重唷!」 現在卻可以扛上背包,再肩揹著推車,手抱著小孩下樓。 然後再連人帶車,扛著體重的一半的重量,進出任何"有"障礙空間。 以前下雨或懶惰時,手揮一下,小黃立刻變到眼前。 現在卻能三秒進入備戰狀態,掛上背巾,放入小孩, 開啟隨身攜帶的摺疊式小傘, 手裡拿著零錢或悠遊卡,熟悉各種公車及捷運路線,自在的開始路程。 小姐時總是碎嘴的說,要是我有小孩呀,我就點點點, 等到當媽時,耳朵變的特別敏感,心裡的OS都是, 等你生小孩你再來廢話。 遇到盯著你瞧,好心要開口提醒什麼的歐巴桑, 總是自動轉移路線,目光永遠沒有交集。 舉凡流感、腸病毒,這些可怕的名詞,恨不得把家裡翻過來殺菌, 總幻想大門有個偵測器,發出嗶嗶聲後, 門下的人就得從頭到腳把全身洗的狠乾淨, 不惜得罪到別人也要捍衛著孩子,對抗任何可惡的細菌。 寶貝若打個噴嚏,整個神經就自然的挑起, 然後開始環顧著環境,考量著要不要加件衣。 以前的包包裡,不外乎手機、錢包、化妝品, 現在卻是堆滿了水杯、尿布、濕紙巾,外加一大堆應急的藥品, 有時候再塞進一台相機。 白天整日的黏TT,老嘆著沒個人空間,卻在深夜看著熟睡的臉龐, 摸摸臉、牽牽小手,卻怎麼也看不膩。 唉,我們都是這樣的。 而且,而且,我們都會這樣一直一直,愛.下.去。 原出處:我們都是這樣的

文章分享 ღ 蹲下來的陪伴與對話

2008年09月12日
公開
49

背景分享來自(c) Karen Mami 文�吳雅慧 學前教育主編 當你懂了教養孩子的知識與方法,也知道怎麼去欣賞孩子、尊重孩子,再來最重要的就是——付出行動。否則再好的理論與觀念,沒有你將它落實在和孩子每天的相處中,也只不過是不著邊際地空談吧! 別忘了,行動時記得要「蹲下來」,蹲下來代表著一種與孩子為伍的態度,也是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當然,你不必戰戰兢兢地想著到底要和孩子做些什麼,因為和孩子相處本來就是你每天都在做的,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有你在身邊的陪伴 對小小孩來說,家是他的生活重心,而你是他最心愛的人,他最想要的是和爸爸媽媽在一起。所以,花些時間和陪伴孩子吧!尤其0到3歲的階段,是建立親密親子關係最重要的時期,和孩子一起遊戲、一起看書、一起塗鴉、一起探索周遭環境,都是很好的互動方式;而當孩子再大一些,和他一起散步回家,陪他看他最愛看的卡通,也是尋常生活中的甜蜜滋味。 或許你會擔心,你是蠟燭兩頭燒的職業婦女或是每天忙著工作的爸爸,其實並沒有太多時間陪孩子,別擔心,你和孩子的共同生活經驗,就是一種陪伴。就像是你必須在家裡工作,那你可以請孩子到你身旁畫畫、看書,請他「陪你」一起工作;或是平時你把孩子托在保母家,那就在假日專心地陪伴孩子吧!重點是只要你付出了,你對孩子的心意與情意,他一定感受的到。 多和你的孩子交談 多和孩子交談、對話,也是一種很棒的親子互動方式。 當寶寶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別擔心他聽不懂、你就儘管說你想對他說的話、表達你對他的愛意。如果真的不知道說什麼時,那就唱歌給寶寶聽也很好,不管你是天籟美聲還是破鑼嗓子,對孩子來說,爸爸媽媽的歌聲就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聲音,他會從你的歌聲中,感受到你的情感、你的愛意,也就這樣說著說著、唱著唱著,你會發現,孩子也開始咿咿呀呀回應你的話語。 等到他再大一些,開始會說話了,會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就和孩子交談、互相分享生活的點滴。對話的時間、形式都不拘,或許是在回家的路上、睡前躺在床上的閒聊時間,或許是共讀圖畫書時,互相討論書裡的內容,孩子在和你對話的過程中,他會覺得自己受到重視,因為你是這麼認真傾聽他的心聲、他的意見,也對他的想法很感興趣。而透過這樣對話的過程,你也能更瞭解孩子,知道他的想法或價值觀,更重要的是,和孩子養成對話的習慣,等他長大之後,你們還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建立專屬的家庭儀式 除了陪伴和對話之外,在重要的節目或是特殊的日子裡,如果能夠有一些事件能成為專屬你家的家庭儀式,和孩子一起建立共同的記憶,將會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說,每年過年,全家人一定要一起動手包餃子、吃餃子;到了中秋節,全家一起到戶外賞月,吃月餅和柚子是絕對不能少的,這天還可以破例等到月亮升到天頂才回家睡覺;而每年的生日,絕對不會忘記送給對方一樣自己親手做的禮物。 只要順著時節,陪孩子一起好好生活,這些終將成為值得細細回味的記憶,甚至成為你們的傳家故事。

文章分享 ღ 換個方法跟寶寶說「不」

2008年09月11日
公開
50

背景分享來自(c) Karen Mami 文╱王乃善(本刊特約撰文) 當寶寶做出危險或不適宜的動作、行為時,爸媽必須說「不」來制止,但你可以換個方式說「不」,同時更積極地建立一個「可以」的環境,讓孩子既能自由探索,又能建立行為規範。 有時,寶寶出現被禁止的「危險」動作,其實是要引起你的注意、逗你開心、或是想嘗試看看;如果爸媽不在身邊,他不見得會那麼做。當寶寶越來越獨立、越來越有意見,並開始懂得觀察自己的行為會引發什麼結果時,生活習慣與行為準則的建立,就成了非常重要的學習課題。 把「不行」變成「可以」 其實,在寶寶探索動機最強的時期,「不行」的使用,真的必須很小心。我們要讓寶寶學會的是某些動作、某些行為、某些地點是危險的、是不適宜的,而不是探索的行為本身。像是寶寶爬樓梯,是他對自己大肌肉的挑戰與訓練,我們可以對寶寶說:「寶貝,太快囉,很危險,要慢慢的、一步一階的走喔。」又比如寶寶喜歡把玩具往地上摔,我們知道他在觀察物體掉落的現象,我們可以說「寶貝,丟小車子砸到腳會痛痛喔,你想玩丟東西的遊戲,那我們來玩球。」當然,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帶著寶寶不斷重複正確的、適宜的動作,同時不斷給予鼓勵與信心,有了正向的示範,喜歡模仿的寶寶,同樣能繼續探險,也能學會好的行為模式。 把「不行」說清楚 在這個時期,寶寶的頑皮,是理所當然的,他是透過這樣的方式進行學習;我們過強的情緒反應或是處罰責備,其實是不必要也對寶寶不公平。但是,語氣堅定、原則明確,是很重要的,尤其在與安全相關的行為發生時。當我們在阻止寶寶的同時,可別忘了,記得把話說清楚,並且讓他能夠體會到這個原則的堅決、不可動搖,讓他知道這是沒有商量的;也許剛開始你會因為這樣有點罪惡感,或是擔心寶寶心理受傷,事實上,你將發現,再繼續堅持一下下,寶寶就明白你的意思,默默的放棄、走開了。是的,他知道了,可是他一定會再出現相同的行為。別生氣,這是考驗你的耐心囉!再對他耳提面命一次吧。 這個階段的寶寶,最喜歡遊戲了。遊戲,更是你與寶寶建立默契的好方法。你可以嘗試透過遊戲、扮演、甚至說故事,讓寶寶學習「不行」的界線。例如:當寶寶想玩爸爸的眼鏡,你一邊幫他搔癢引開,一邊說:「爸爸的,不可以拿喔!」每當他一伸手想拿,你就作勢要搔癢,寶寶雖可能會一再試探,但是在和你的一來一往之間,他其實已經知道不能隨意碰爸爸的眼鏡。 自在探索才能學會自制 重要的是,與其一再的阻止寶寶、造成親子之間不斷的拉鋸戰,倒不如積極的提供寶寶一個清潔、安全無虞的環境,讓他可以在充分自在的情境中探索,用說理、示範引導,減少他挫折、或是發脾氣的機會;行為規範的建立,不一定是透過錯誤嘗試、或是制約的方式,在「可以」多於「不行」的環境下,寶寶作息正常、情緒穩定、有自信,他能夠從爸媽的態度、爸媽的應對與行為模範中,更容易學習自制、學習調整自己喔! 本文來自 學前教育雜誌

文章分享 ღ 當媽媽,不會後悔的選擇

2008年09月11日
公開
39

背景分享來自(c) Karen Mami 報導╱吳雅慧 學前教育主編 當了媽媽之後,你常露出滿足的微笑嗎?你的生活變得快樂嗎?當生育率節節下降,不想生孩子的低迷氛圍籠罩整個社會時,「現役」新手媽咪要用數字告訴大家,有了孩子,他們真的好滿足、好快樂! 為了更清楚描繪出現代媽媽的育兒感受及需求,信誼基金會以「現代媽咪滿足感大調查」問卷方式,收集到6144位家中有0∼6歲幼兒的媽媽的心聲。就讓我們一起看看,這份問卷結果傳遞了什麼樣的訊息。 發現1:現代媽咪,育兒感受超滿足 台灣的生育率節節下降,但調查結果卻發現,若將5分量表轉換為0∼100分,媽媽的育兒滿足感達到88分,可見養育孩子帶來的成就感和親密感,是媽媽覺得滿足的最大來源。而這樣的結果,並不會因為媽媽有沒有工作、教育程度與家庭收入高低或是住在哪裡而有所改變。 如果與之前沒有孩子的生活比較,這群媽媽覺得跟之前沒有改變或更快樂的比例高達8成3;如果能夠重新選擇,願意再當媽媽的比例也是8成3。也就是這樣的滿足、快樂感受,讓媽媽每天多出2小時,「多陪陪孩子」仍是近7成媽媽的首選。可見,「當媽媽」這個人生中重要的選擇,不但不會令人後悔,而且還能讓生活更滿足、更快樂。 發現2:當了媽媽,還要學習怎麼當媽媽 以往認為當母親是天性,但事實上,媽媽對於「母親角色」的自我要求也很高。如果將媽媽角色滿意度再細分為「媽媽的滿足感」、「育兒的勝任感」以及「育兒的自主權」三項,分數則分別為88分、75分、79分,可見媽媽對教養或照顧孩子的勝任感,相對於整體角色滿意度來說是比較偏低分的。 再進一步從媽媽吸收教養知識或資訊的方式來看,最常用的是「自己閱讀雜誌或書籍」和「透過網路」,推測是因為這兩種方式,最符合因照顧孩子只剩下零碎時間的媽媽族群;而「親子共同參加的親子課程」排名第三,高於「請教長輩、專家」、「參加父母課程」,可見帶孩子一起上課或是實用的親子互動的課程,也受到現代媽媽的青睞。 發現3:助媽媽一臂之力,讓孩子更幸福 在這份調查也發現:媽媽的家人、配偶與朋友都還算支持育兒;對於民間機構,可能是不易接觸的緣故,分數剛好在及格邊緣;不過,唯獨對「政府」的支持度打了不及格的分數(52分)。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各項外在育兒的支持度越高,相對的,媽媽的角色滿意度就會跟著提升。可見當媽媽周遭的家人朋友、民間機構和政府能給媽媽足夠的協助與支持,共同承擔育兒的責任時,媽媽就會感覺更滿足、更有成就感,當然孩子也更幸福。 發現4:兩個孩子依舊恰恰好 這次受訪媽媽們的平均首次生育年齡為29.03歲,但不管是覺得早生、晚生或剛剛好的媽媽,以「過來人」的經驗來看,都覺得27歲半是最理想的生育年齡。 此外,受訪媽媽的平均子女數為1.51人,平均的理想子女數目是2.07人,可見80年代中期政府所提倡的「2個恰恰好」人口政策,在現代女性的觀念中非但不落伍,仍然是共同的期待。 發現5:影響生育動機的關鍵因素 如果有機會重新選擇,仍願意選擇當媽媽的主要原因集中在:自己對家庭與人生的期待,或是因為喜歡小孩,傳統認為女人是不得已才生小孩的觀念已不復見,可見現代女性擁有很高的生育自主權。 但如果重新選擇而不願意生育,媽媽主要考量則集中在:育兒支出沈重、教養孩子很辛苦、顧慮孩子未來的壓力與競爭等與大環境相關的因素,而非一般認為是因為怕累、怕牽絆、怕失去自我等個人因素。 ※本文節錄自《學前教育》97年5月號。 

[文章分享] 為什麼要生老二

2008年07月29日
公開
37

在銘ㄟ媽家看到的文章 正是我們現在思考的問題 生不生實在兩難阿 我朋友寫的, 妳可以寄給姐夫看, 或許他態度會軟他, 喆也是看了這篇後, 我們才決定生第二胎的...... 嚴肅的。為什麼要生老二(本文由月吟荷媽媽所寫) 很早就想寫這篇[為什麼一定要生老二] 為什麼不生老二? 綜合各家說法原因如下: 1.又要從頭忙一遍 2.每個月又多了一筆開銷 3.爸比和媽咪至少沒自由三年 4.至少要再多當一年的熊貓 5.老大的愛被分了一半 6.家裡空間會變小 7.地球的資源又多了一個人分享,垃圾也多了一人份 8.我的肚皮又要被打開一次 9.我可能又要孕吐1個月 10.要擔心baby健康與否 11.兩個小朋友一定有時會吵架的,我一定會生氣的   生氣會導致老化 .. 為什麼要生老二? 綜合各家說法原因如下: 1.落實多子多孫的名言 2.老大有伴可以陪著玩 以上是網路上討論區的內容 就我看來 不生老二的 原因1.3.4,是自私的想法,也就是只想到當父母的會有多辛苦,那你又何必生老大? 原因2,可以用老大的 原因5,好笑的,應該沒有人因為生了老二就少愛老大一點 原因6,這是事實,但如果重視生活品質,連老大都不該生 原因7,這也是事實,但是,好好笑,如果真的這樣,應該連你自己都不該出生 原因8,這更是事實,但是肚皮再開一次會怎樣嗎? 原因9、10,這還是事實,但是,如果真是這樣,就連老大都不該生了 原因11,這不是事實,因為就算沒生老二,老大還是會惹你生氣,導致老化,又變成不該生老大 綜合以上,有沒有發現 很多原因都讓我覺得 不想生老二的話,那就連老大都不該生 是的.....我就是這個意思 生小孩讓你這麼痛苦,就不該生 我從不覺得女人一定要生小孩 我的名言是:結婚是為了生小孩 因為,要生小孩的前提必備條件是一個完整的家 有了完整的家庭,生下的小孩才會幸福 如果,不生小孩,我就不會結婚 因為,婚姻對我來說也是一種不自由 現在,我又要再公佈我另一個名言: 老二是給老大最大的禮物 即使 我會因此又更加快速老化 我會失去更多自由 我的家庭會更拮据 我會更忙碌 但,老大會獲得你用錢也買不到的東西 他會懂得分享 他會懂得禮讓 他會懂得忍耐 他會懂得等待 他會懂得與同儕相處 他會懂得吵架 他會懂得反擊 他會懂得爭寵 他會懂得手足之情 曾經,有件事讓我有很深的體悟 有一天,我和小比在樓下中庭玩 有個小女孩,我認識的,印象中很乖巧的 她在玩四輪車 小比還不會走路,想和她玩 他用手扶著四輪車想和姊姊打招呼 姊姊卻惡作劇的把車子開走 小比差點跌倒 我有點難過,有點生氣 後來我告訴蔡老爺這件事 我說 小比很喜歡和同儕玩,這是我們倆都知道的 但是如果不生老二 我們的小孩只能眼巴巴的期望別人來和他玩 那些朋友如果素質都像每次聚會的5月寶寶這麼溫和,就沒問題 但,現實生活中一定式各種人都有 小比為了希望有玩伴,而受欺負 會讓我很心疼,我能責備哪些欺負他的人嗎?不行! 而且,這些朋友能天天24小時陪著他玩嗎?不行! 為什麼我的小孩為了要有個玩伴而有求於人? 最好,最直接的解決辦法 就是生一個玩伴給他 有了老二 他可以有人陪他玩 他會知道東西要和弟弟OR妹妹分享 他會知道玩具要禮讓弟弟OR妹妹 他會知道當媽媽在忙弟弟OR妹妹的事時,他要忍耐等待一下 他會學會怎麼和弟弟OR妹妹吵架、反擊、爭寵 等他長大,回想起童年,他擁有手足之情的回憶 一個人沒有手足會怎樣? 你想過只剩軀幹的身體嗎? 沒有手足的幫助,軀幹就是這麼無力與無助 這就是為什麼古人要把兄弟姐妹稱為手足 是的,看的懂得看倌應該知道我要說的就是 要麻∼就不要生不要結婚 要麻∼就結婚生兩個 這樣對大家才公平 或許,有人會說 我不生老二,老大可以用到較多資源(EX錢) 但,這些真的是他想要的嗎? (當然,他現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總有一天他會長大) 這些真的是對他比較好的嗎? 我能接受因為經濟問題不生老二 但我不能接受因為不想犧牲生活品質不生老二 說直接明白點 我沒看過成功的獨生子女 即使他被用心教育的溫文儒雅,一點都沒有獨生子女的霸氣與嬌氣 但他就是孤單,一眼就看的出來的孤單 當同學說:我哥昨天教我一招超厲害的 他只能聽 當同學說:我昨天教弟玩這個喔!他超好笑,都不會用~ 他只能聽 因為他父母的決定,讓他的人生缺了一角,叫做手足 堂哥表哥不是手足,那只是有血緣關係的朋友 他們頂多和樓下鄰居一樣 當你的小孩被他們欺負,你一樣不能責備他,不能跳出來處罰他 再來說說糟一點的獨生子女 有的孤僻,在同儕間喜歡搞小團體 有的為了吸引大家注意,愛用誇大言語或行為,因為他孤單 有的在家裡被寵上天 有的對人事物不感興趣 有的不知如何和同儕相處 有的早熟只會跟在大人後面當小跟班 有的抗壓性很低,因為從小被呵護過頭 以上或許你能用心的教他,避免掉這些缺點 但他內心孤單的感覺,是你無法彌補的,是金錢無法彌補的 曾經教過一個小女孩,很漂亮的獨生女 有一回暑假去戶外教學 她全程抱著小寶寶玩偶玩,就像媽媽抱孩子那樣 她說,他好希望媽咪再生個寶寶陪她 那天,這位媽媽來接她時,我告訴她這件事 她很尷尬的笑了一下,面有難色 感覺就是不想再生個孩子,因為年紀大了 但.....她是否真的聽到她孩子內心深處的渴望 如果,你是那種為了給孩子好的生活而努力工作的父母 那你更應該生個老二 因為,你這麼努力想把全世界最好的都給他, 也別忽略了最深層的、最珍貴的,金錢也買不到的-手足之情 最後,我說服蔡老爺的理由是: 與其一直在生與不生之間猶豫著 不如就直接生吧∼ 因為, 我只聽過有人後悔沒生老二 從沒聽過有人後悔生了老二 各位看倌∼如果這篇有打動你一點點 那我為了你家老大辛苦打這篇就值得了∼∼ ps,補充 雖然大家都說現在的人沒有養兒防老 但,你存的錢真的夠你將來老了生病用嗎? 有了老二幫老大分攤 老大經濟壓力會變小 出事了,有人和他討論陪伴他 當你走了,他不是孤單一人 當你需要人陪伴 不再天天都巴望著老大 而是有其他人可以 當然,有人會說如果他們賺的不多,這些就不成立啦∼ 但是,如果你沒生老二,這些就[直接]不成立 生了老二,至少還有[希望]成立

[文章分享] 聽媽咪唱歌,學習和情緒加分

2008年05月09日
公開
34

文�學前教育雜誌社編輯部 提供:本文轉載自《學前教育雜誌》2007年12月 當媽媽以後淚線似乎特別發達,寶寶的任何回應,總會觸動媽媽最溫柔的一根神經。不敢置信自己毫無技巧的哼哼唱唱,效果竟然凌駕寶寶最愛的ㄋㄟㄋㄟ,而且還聽得如此過癮!但對於歌唱缺乏自信的媽媽,卻又不免心虛:我這五音不全的唱法,是在幫助他,還是傷害他天生的好音感? 唱歌幫助胎兒做運動 雖然媽媽未必擁有專業歌手般地好音色或歌唱技巧,但是,孕媽咪唱歌當下的音波和聲帶震動傳達到子宮的時候,肚子裡的寶寶就像躺在按摩浴缸裡一樣,被舒服地按摩著。而唱歌時憋氣和換氣的交換運用,也能自然地幫助腹中胎兒做運動。當媽媽憋著一口氣直到唱完最後一個音時,通常會用上身體部分力氣(尤其是腹部),加上換氣的時間很短,如果還能採用正確的腹式吸氣,按摩效果就更加明顯。 美國產前心理學會認為:孕婦常唱歌有助於胎兒生長;而俄國醫學中心也表示:常聽媽媽唱歌的胎兒,出生後轉頭、翻身、爬、行走的時間,都比一般孩子來得早一些。 媽媽的歌聲最能撫慰寶寶 透過骨頭傳音和羊水包覆,雖然寶寶在子宮裡聽見的聲音,和媽媽在空氣中說話的音色不同,但寶寶卻能記得媽媽說話的頻率、音調等特徵。 隨著「收服」寶寶的經驗增加,通常爸媽會發現:睡覺前,哼個搖籃曲助眠,哭泣時,抱著寶寶唱唱歌,對寶寶都有神奇的撫慰能力。族群研究指出:人類自有生命開始,便能跟音樂、律動產生關連。 爸媽也能觀察到:即便是剛出生的小寶寶,開心時自然會手舞足蹈;5個月大左右如果聽見喜愛的音樂,寶寶即奮力拍打踢腿嘻嘻笑;而節奏明顯的輕快歌曲,更是容易誘使近周歲的寶寶扭腰擺臀,全身動了起來。 幾乎每個寶寶都享受音樂、喜歡內含音樂的玩具,尤其媽媽那打出生便讓寶寶覺得熟悉、安全的歌聲,更是寶寶遊戲時的好伙伴,和情緒不安時的特效藥。 天生好耳力幫助學習 相較於其他感官,聽覺是胎兒發展最早、同時也是出生後發展最完備的能力。在發展上的意義,除了能讓寶寶覺察危險(譬如聽到巨大聲響會有收縮肌肉的驚嚇反射),也有助於寶寶適應新生活,尤其是學習語言和溝通。 唱歌的好處在於歌謠本身簡單的旋律和帶著押韻的韻腳,對寶寶而有具有獨特的趣味性和魅力,而重複歌唱的同時,寶寶也在反覆聆聽學習歌詞的發音和意義。 由於初生寶寶對人聲的興趣大於樂音,爸媽來哼唱童謠,自然比播放音樂還能夠吸引他們。而且爸媽還能在重點字做強調,和寶寶互動時適時適地偶爾唱個一兩句,幫助寶寶具體體會歌詞含意。 所以,就別管自己是不是五音不全了,既然唱歌有這麼多好處,而且還有個這麼捧場的小聽眾,爸媽一起來開場親密家人專屬的演唱會吧!

[文章分享] 爬踢跑跳的機伶小猴子

2008年05月09日
公開
38

文:學前教育雜誌社編輯部 提供:本文轉載自《學前教育雜誌》2007年12月 帶著活潑愛動的寶寶,媽咪可要有點法寶。一方面讓小寶貝的精力釋放,同時也學會新的動作技巧。在日常生活起居的走路、散步、跑跑跳跳中,孩子的大肌肉就可以變得很強壯喔! 爬上爬下,練習腳力 寶寶從10個月以後,明顯開始喜歡東爬西爬,在家裡到處探索,有時鑽過椅腳,有時爬上沙發茶几或彈簧床。爸媽除了在沙發和床的周圍安置軟墊以防寶寶墜跌受傷,也請教導寶寶反身下地的技巧,並於閒暇時帶寶寶到公園或遊樂場,練習爬滑梯、鑽山洞、騎搖搖馬,寶寶通常能開心勝任。 1歲以後,將寶寶放在樓梯下方,寶寶會自然地四肢並用爬上去,等寶寶開步走以後,他自動會練習扶著欄杆上下樓梯。 逛街散步,加長耐力 從寶寶開始扶著家具或牆壁走開始,爸媽偶爾可以牽著寶寶雙手,自己後退、讓寶寶前進,練習走路,等稍微穩些再改牽一手。如果寶寶剛開始不願意,爸媽可以先讓寶寶站在自己腳背,再慢慢前進或後退,讓寶寶體會走路的技巧。 等寶寶能走放手十多步以後,找個風和日麗的一天,牽著寶寶從家門口出發,走到附近常去的早餐店,或者是隔壁的水族館,讓寶寶享受逛街的樂趣和自己走路上街的成就感。為了保持散步的喜悅心情,不論走多遠,如果寶寶想抱抱請先依他,日後再慢慢加長距離。 奔跑大草地,空間寬廣 寶寶喜歡寬廣空間,尤其是久居都市叢林的寶寶,帶他去操場或者大草原毫無限制地走,寶寶通常很興奮,也增強了雙腳走路的意願。這時爸媽可以稍微走在寶寶前方(甚至假裝小跑步),俏皮地說:「來追我呀,來打我屁股呀∼」寶寶會很開心地奮力向前,並且很自然地從快走學會跑步。 不過寶寶跌傷了爸媽一定心疼不已,所以請不要跑太快,並選擇安全場地,就算跌倒也比較不痛、不易受傷。 足球小將踢踢樂 1歲半左右,寶寶可以單腳抬起很短的時間,這項技能預告著他們站著踢球的潛質。爸媽只要趁著寶寶要求輪流滾球的時機,改成站起用腳踢,剛開始也許寶寶需要一手扶著家具或由爸媽牽著,些許時日之後寶寶就能掌握單腳踢球的技巧,這時可以和寶寶來個搶球大戰,增添踢球樂趣。 騎車兜風,隨心所欲 看慣了爸媽開車,寶寶也想享受馳騁之樂。1歲以後,帶寶寶去親子館騎小摩托車、開腳力小車,寶寶通常很開心。剛開始都是先後退,然後才慢慢學會前進,請爸媽讓寶寶自己摸索,不用急著教會他們怎麼向前行駛。 2歲左右,幫寶寶準備一輛雙腳能踩到踏板的三輪車,先在家裡挪出空間或到社區公共庭院讓寶寶學騎,等寶寶能掌握轉彎技巧隨心控制以後,帶寶寶去公園兜風,寶寶會很開心並充滿成就感。

[文章分享] 隨時隨地都能輕鬆玩手指謠

2008年05月07日
公開
36

走累了坐在人行道的椅子上、睡前躺在床上或是出門坐車時的零碎時間,和孩子一起做什麼最好呢?那就來玩手指謠吧!一邊念唱兒謠,一邊搭配手指或是雙手的動作,就是最簡單、最有趣、隨時隨地都能玩的親子互動遊戲。 文/ 吳雅慧 信誼基金會學前教育雜誌主編 最簡單的親子互動遊戲 一邊念唱兒謠,一邊搭配手指或是雙手的動作,就是最簡單、最有趣、隨時隨地都能玩的親子互動遊戲。 不管坐著還是站著,也不用道具與準備,只要開口唱著《小星星》時,幾乎每個人都能跟個歌詞比出幾個簡單的動作。而親子玩唱之間,你可以觀察到,寶寶會很想跟著你做出轉動手腕的動作,模仿星星閃爍的感覺,這就是手指謠的魅力! 絕佳的想像遊戲 又由於每首手指謠的歌詞與動作都有密切配合,所以,念唱手指謠彷彿就像進行一場想像遊戲。例如;念唱《小金魚》這首念謠時,親子一起合作用語言和手部動作描繪出內容情境,非常符合這個時期孩子的發展特徵,會讓孩子想要一完再玩,還能在念唱中激發想像力與創造力喔! 孩子學會等待時機 而手指謠帶給孩子的另一種趣味,就是等待時機。 像是念「炒蘿蔔、炒蘿蔔,切切切;包餃子、包餃子,捏捏捏……」這類耳熟能詳的手指謠時,即使一歲多的孩子,只要和你一起玩過幾次,當你念出上一句時,他就會露出既期待又緊張的表情與肢體反應;另外,當唱《蘋果紅》唱到「蘋果裡有——」,你會發現孩子非常期待唱出「毛毛蟲」的那一刻,因為只要一聽到,他就要馬上把手指伸出來。 這些反應都是表示他已經能掌握語言與肢體的節奏,已經知道你下一步要做什麼,而透過不斷地反覆遊戲的練習,孩子就會漸漸懂得「等待」與「掌握時機」。 培養親子間的獨特默契 更棒的是,你和孩子念唱手指謠時,透過語言、眼神與肢體的接觸,可以培養出絕佳的親子默契。你會發現,當你們唱到某一句、做到某個動作時,兩個人都會做出相同的動作或是露出會心地一笑,這些都將是孩子和你之間最珍貴的收穫。 從玩手指謠•看孩子的發展 • 玩唱手指謠,能讓孩子練習手部精細動作,促進手眼協調能力、增加手部靈巧度。 • 當孩子能夠靈活地操控雙手,會覺得很有成就感,對於將來自理能力的學習,也會有幫助。 • 玩唱手指謠就像進行一場想像遊戲,跟著文字的韻律與節奏,孩子運用雙手模擬念謠的劇情,無形中促進了語言能力,也豐富了想像力。 • 帶著愛,常常跟孩子藉由臉頰、手以及肌膚之間接觸,都最溫暖、最愉悅的感官經驗,孩子也會比較有安全感。 《本文取自小太陽FAMILY雜誌95年3月》 小太陽on-line http://littlesun.hsin-yi.org.tw/

[文章分享] 瞭解發展特質,讓孩子快樂用餐

2008年05月06日
公開
43

國外研究顯示,懷孕媽媽吃的食物的味道,會透過胎盤傳到羊水,而六個月大的胎兒已經可以嚐出羊水的滋味。在餵母乳的階段,食物的味道也會影響母乳。可見,媽媽對食物的喜好已經影響寶寶味覺的偏好。 文/ 吳雅慧 信誼基金會學前教育雜誌主編 想和孩子一起快樂用餐,最重要的關鍵要從瞭解孩子的發展特質開始。 國外研究顯示,懷孕媽媽吃的食物的味道,會透過胎盤傳到羊水,而六個月大的胎兒已經可以嚐出羊水的滋味。在餵母乳的階段,食物的味道也會影響母乳。可見,媽媽對食物的喜好已經影響寶寶味覺的偏好。 多樣化的選擇,原味最好 從添加副食品開始,就要讓孩子接觸到不同食物的味道,食物的調味也要盡量減少,多讓孩子品嚐到食物的原味。此外,從小養成孩子喝白開水的習慣,或是讓他喝果菜汁而非純果汁,這樣可以讓孩子不排斥蔬菜。總之,這是全家人一起養成健康飲食的好機會,不要因為大人的喜好,讓餐桌上只出現固定食物,烹調方式也可以盡量多變化,以免讓孩子在無形中偏好某種口味。 準備專屬的餐具 當孩子想要試著自己用手抓東西吃,就是透露「想要自己吃」的意願,也是學習自己吃東西的開始。這個時期,你可以準備像小飯糰、蘋果片或是長條的蔬菜棒這類方便孩子用手抓也不太會弄髒的食物,讓孩子自己拿著吃,並且可以對他說「你好棒哦,會自己吃了」,鼓勵並認同孩子想要自己吃的意願。 準備容易抓、容易吃的食物 當孩子開始學習自己吃飯,為孩子準備專屬的餐具也是很重要的。尤其剛開始學用餐具吃飯的時候,如果有方便抓握的湯匙、弧度恰當且不易滑動的碗盤,都可以增加孩子想要吃飯的動機,而且擁有屬於「我的」餐具,更能讓孩子吃得津津有味喔! 由於孩子還在練習階段,當然會把食物弄得到處都是。你可以在孩子的餐具下鋪塑膠餐墊、椅子下鋪著報紙,都可以讓你更容易收拾。 有固定的用餐時間 孩子剛學會走路的時候,對任何事物都有興趣,很難集中注意力在吃飯上,但也不能因為這樣,就一直等他把東西吃完或忍不住動手餵他,要讓孩子養成有固定用餐時間的觀念。而在用餐時間內,你要有耐心陪著孩子吃飯,用餐時間快要結束時,也要記得提醒他。漸漸地,他就會養成在固定時間內吃飽的習慣。 如何看待孩子挑食的問題 兩歲前後,是孩子自我意識萌芽的時期,喜歡和不喜歡分得很清楚,所以他可能變得只挑某些食物吃。你不用太擔心,因為這只是過渡階段。就算他現在不吃某些食物,你還是可以盡量讓他有機會可以看到、吃到各種食物。因為也許他看到了其他人吃得很高興的樣子,突然有天他就會想要試試看。 《本文取自小太陽FAMILY雜誌95年4月》 小太陽on-line http://littlesun.hsin-yi.org.tw/

[文章分享] 讓用餐時間成為孩子最期待的時刻

2008年05月06日
公開
44

你是不是曾經自己先草草用餐,再全心全意地餵孩子吃飯呢?或是先把孩子餵飽之後,你自己再悠閒用餐呢?雖然剛學著自己吃飯的孩子,總會吃比較慢或掉落一些飯菜,但全家一起吃飯的樂趣,絕對是值得你多花點時 文/ 吳雅慧 信誼基金會學前教育雜誌主編 用餐環境與氣氛往往左右了用餐的品質。如果吃飯的環境舒適、氣氛愉快,孩子的食慾就會增加,親子之間也能在餐桌上發展出更多話題,用餐時間自然會成為孩子期待的時刻。 享受全家一起用餐的樂趣 你是不是曾經自己先草草用餐,再全心全意地餵孩子吃飯呢?或是先把孩子餵飽之後,你自己再悠閒用餐呢?雖然剛學著自己吃飯的孩子,總會吃比較慢或掉落一些飯菜,但全家一起吃飯的樂趣,絕對是值得你多花點時間的。 只要先做好妥善的準備,從孩子學習自己吃飯開始,就讓他一起上桌吃飯吧!他會很期待和大人一起坐在餐桌上用餐,而且從小就在餐桌上和家人一起吃飯的孩子,會更快學會自己吃飯喔!不過記得關掉電視,孩子才能專心吃飯。 邀請其他小朋友到家裡用餐 現在的家庭,成員都非常簡單,孩子在還沒上學之前,也很少有機會和其他孩子一起用餐。所以你可以偶爾邀請朋友和他的孩子到家裡聚餐,或是有時到別人家裡作客,都可以讓孩子體驗和日常不同的感受。 和其他孩子一起吃飯時,當他看到別的小孩吃得津津有味,他會覺得食物變得更好吃,而且從彼此的互動之中,也可以感受到用餐的樂趣。 偶爾就去野餐吧! 不管你多麼會變化菜色,每天都在家裡吃飯有時也會覺得膩。所以定期改變一下吃飯的場所,不僅心情改變了,孩子也會覺得新奇有趣,自然會刺激孩子的食慾。 你可以把飯菜裝在便當裡,到附近公園野餐;簡單一點的話,也可以在家裡舖上野餐墊,「在家野餐」也很有趣,孩子的食慾自然也會增加。 用餐禮儀也很重要 日本人非常注重用餐禮儀,當全家人一起吃飯時,都會說「開動了」、「我吃飽了」,而這些話都代表了對做飯的人的尊重,也是營造良好用餐氣氛的一環。所以,當全家人一起用餐的時候,也試著說「開動了」、「我吃飽了」等表現感謝的話語,相信吃飯的氣氛會有所不同。 給爸媽的小叮嚀∼避免在餐桌上責罵孩子 吃飯的時候,常會聽到爸媽忍不住罵孩子「不要吃得到處都是!」、「青菜也要吃!」之類的話,雖然是為了孩子好,但也可能影響孩子的心情,而變得更不想吃東西。 多用鼓勵代替責罵吧!你可以說「有三片紅蔔蘿,今天先吃一片就好。」或是「你好棒,今天有吃蔬菜呢!」。在愉快的氣氛下吃飯,食慾自然大增囉! 《本文取自小太陽FAMILY雜誌95年4月》 小太陽on-line http://littlesun.hsin-yi.org.tw/

{分享}讓孩子不要亂發脾氣

2008年03月21日
公開
45

讓孩子不要亂發脾氣 作者�史提夫.畢度夫(臨床心理醫師) 亂發脾氣是無意間學會的,十八個月大或兩歲大的幼兒往往正在學習如何應付挫折、等待、及接受拒絕。所以第一次亂發脾氣時,他們也被自己的怒氣完全主宰了,展現出你和他們都不曾體驗過的失控行為。有時脾氣是突然爆發,連孩子自己也嚇到了!不過,從此以後,幼兒就知道他們在做什麼了,已經能過掌控自如,「你看,我拉開嗓門尖叫,然後再激動揮動手腳,再掉幾滴眼淚,嗯,就是這樣!」 為什麼會想要表現出這種行為?部分原因只是為了宣洩積壓已久的挫折感,但主要的動機是要對大人產生效果。大人會變得很尷尬、害怕、緊張,有時候就會因此順著孩子的意做。所以亂發脾氣到最後就會變成根深蒂固的壞習慣。 以下是因應之道: 1.不要有求必應 首要之務就是下定決心,下次小孩亂發脾氣時,就不要順他們的意做。 2.務實處理 小孩一旦亂發脾氣,就去做你該做的事。有些人會乾脆走開,不管他們(我們可能會覺得這很難辦到),有些人會把孩子抓到房間或車子裡,一切視你或情況而定,最重要的是防止以後又出現同樣的情況。 3.打鐵趁熱 等他們發過脾氣後,不要就此算了。要讓孩子知道用這種方式表達怒氣是不對的,等你和小孩都冷靜下來以後,正好是好好教導他們的時間。叫他們說對不起,說出一開始是什麼讓他們不高興,說他們原本應該怎麼做才對。 4. 事先防範 亂發脾氣通常表示,家長和孩子在生活中都承受了太多壓力。如果想要過得輕鬆一點,就找出讓你和孩子都深感挫敗的特殊情況,然後盡可能避免這樣的情況。 亂發脾氣不需要變成童年的一部份,大部分的小孩都會試試看那是什麼情況,但如果我們處理得當,這階段很快就會過去了。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出版《快樂寶貝的祕密》)

{分享}不動怒•才能教出好孩子

2008年03月14日
公開
35

父母是孩子學習模仿的對象,也是兼具言教與身教的第一位老師,情緒的好壞直接影響孩子的外顯個性及未來的處事態度。雖然,教育孩子的確不是容易事,要達到不動怒的境界,需要父母更多的堅持與耐心。 對1歲前的嬰幼兒而言,因行為能力有限,處處需要照顧者的照顧與關懷,而建立出與照顧者必須建立一套緊密的依附關係,照顧者如果每天都處於不穩定的情緒狀態,自然會讓孩子感受到惶恐不安的情緒,而對其失去安全感。慈濟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助理教授沈玉培表示,成人擁有自己的情緒,可以運用智慧加以控制,但對年幼的bobo來說,天性與情緒自然連結,對外在旁人的情緒敏感度高過成人,如果經常感受來自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的情緒波動,自然也就跟著躁動不安,容易緊張。她提醒,當主要的訊息來源屬於不安定的狀況,這樣的情緒連結就會跟著孩子一起長大,進而影響他的發展與未來的處事態度。 情緒•影響後日後發展及表現 即便是在胎兒階段,母體對外界的情緒反應就直接影響腹中胎兒的胎動情形,出生後的情緒發展則是透過模倣仿學習而來,即使視力仍舊模糊(初生不久後的嬰孩的視力就能看到了,不至於是模糊),依然可以感受到週遭人物的不同情緒表達,也因此,嬰幼兒期的環境、照顧者的教養方式及親子互動的模式與他自身的特質等,都會影響日後的情緒表現及未來的發展狀況。 沈玉培指出,孩子年幼時經歷事件的感受,即便雖無法透過意識回憶起來,但仍儲存在人的大腦中的一1個區塊中有一組專司記憶的區塊,這會讓孩子在長大後仍能依稀感應2歲以前的情緒反應,而孩子的成長認知主要就是依靠情緒的連結,一旦連結出當時情境屬於不安且躁動的環境,自然會讓他日後產生保護自己的意圖,如此一來,會導致易養成凡事不願意冒險與挑戰的性格,一切以穩定自己為優先考量。 她說,雖然這樣的孩子美其名是「固本」,但卻大大侷限了日後的發展。由於孩子的大腦神經需要不斷地接收刺激,以複製並連結腦神經網路讓其功能日漸發揮,這就如同每個人都具備基本的跑步能力,但卻有人能夠發揮到極限,讓這項能力充分發揮。而大腦也是如此,如果缺乏刺激,自然會影響日後的學業表現。這也是許多學理強調大腦情緒發展的關鍵期是在3歲以前的原因所在,而這個階段,父母親就扮演著相當重要的引導與被模仿學習的角色。 Tips情緒出口要適時宣洩情緒 沈玉培提出情緒的「火山理論」,提醒父母要注意讓適時釋放自己及孩子有宣洩的負面情緒的機會,以免因累積過多,又不及時疏通,屆時若爆發就會一發不可收拾;,她說,誰都無法預料自己的情緒臨界點,但如果能在平日就慢慢釋放,就可以能降低一1次爆發的可能性。至於如何紓抒發情緒,她建議爸爸媽媽,可以利用撕紙、寫日記(或網誌)、拿枕頭亂打等方法,來以宣洩情緒,舒緩心情。 5大要訣•可減少亂發脾氣 沈玉培強調,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的思維,父母要掌握他的情緒的確不易,因此建議必須從改變自己的脾氣做起,讓bobo能學習正確的情緒管理。至於要如何才能避免亂發脾氣?可以試著學習5大要訣,降低不自主的發怒機率。 •要訣1:觀察bobo的天生特質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天性與氣質,事先了解有助於先做準備與防範,沈玉培說,只要多一分對孩子個性的了解,就可以知道並應對他的行為模式,並避免因孩子的情緒爆發而影響自己的心情。 •要訣2:了解bobo的發展狀況 1. 各階段擁有不同的發展能力:很多人以為2歲小孩就是調皮,難以教育,沈玉培說,這個階段的bobo的正處於小肌肉持續發展時期,自主能力增多,喜歡運用自己的能力做新的嘗試,更利用探索的方式去了解自己的能力與外界的新事物,這不是調皮,父母反而該慶幸孩子能藉由不斷地探索,去發揮既有的能力,因此,不要給予過多的限制,才能了解他的能力與優勢。 2. 語言與認知理解尚不成熟:直到bobo進入學齡階段,語言與認知能力發展雖已有長足進步,但往往仍無法理解成人世界中的事物,卻因此被歸類為「不聽話」,沈玉培表示,有時這種反應不是故意,而是他根本不了解父母想表達的重點何在。 3. 專注力不夠:bobo的專注力不比成人,但父母總是因為孩子不能規矩地「做完一1件事」而生氣,其實這是因為不了解孩子的專注能力,也就是說,長篇大論對專注力不夠的孩子實在沒有多大用處。 •要訣3:熟悉孩子的日常作息 熟悉孩子的日常作息,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怒氣,例如:平日下午1點該是孩子倦了該午睡的時刻,父母卻硬要他吃飯或洗澡,當他處於需求沒被滿足時,自然就容易跟父母鬧脾氣,因此,沈玉培提醒,了解孩子的作息,並在固定的時間滿足生理需求,就能降低「起番」的機率,自然就不會影響自己的情緒了。 •要訣4:讓自己有喘息的機會 教育的確需要花費很大心力,不論是全職媽咪或有工作的職業婦女,一定會累積壓力與情緒,但如果沒有事先照顧好白天所累績的情緒,讓自己也有喘息與宣洩的管道,就容易在bobo面前爆發,沈玉培建議,父母一定要擁有獨立的自我空間,及適當的休閒活動,定期好好地抒發自我情緒。 •要訣5:體認自己的情緒罩門 父母若能自覺情緒罩門何在,預先為情緒地雷做準備,就能知道生氣時該如何面對與處理。沈玉培說,父母必須時時提醒自己,到底哪些行為是可以容忍的?在出現這些行為時,又有無讓步空間?尤其,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深遠,在得失之間,必得再次衡量所堅守的原則對孩子的幫助有多大?唯有自覺後,才不會讓孩子一直誤觸自己的地雷,不斷上演爭執戲碼。 文章來源~bobo小天才雜誌

{分享}用左手•用右手 一樣好

2008年03月14日
公開
35

在多數人以右手為慣用手的社會中,左撇子常常成為受注目的一群,但研究指出,無論用左手或右手,發展並無優劣之分,只要尊重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讓他順勢發展即可! 當觀察到bobo是左撇子時,爸媽不免閃過「需要讓他改用右手嗎?」的念頭,台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技術長江長奇認為,每個人都有慣用的優勢手,強迫孩子改變,雖然會讓他變得跟一般人慣用右手,但在實質上,並無其他好處。 3歲即可觀察出慣用手 江長奇指出,確認孩子的慣用手需要透過比較精細的動作,所以觀察bobo是否為左撇子,可從他習慣用哪一隻手握筆看出,因為握筆需要的精細動作多,必須透過慣用手才有足夠的力氣負荷。 他說,在3歲之前,若bobo做什麼事都習慣用左手,就有可能是左撇子,但要一直到7歲左右,才會明顯表現在握筆、拿筷子等動作上。 江長奇認為,左撇子大多是先天的,統計數字顯示,父母2人都使用左手,子女使用左手的機率較高(26%);若父母1人用左手、1人用右手,子女為左撇子的機率為19%;當父母2人都用右手時,子女只有9%的機率是左撇子。但是也有社會文化因素使然,他說,西方社會的左撇子就比國內高,並非是遺傳所致,而是因為他們的文化對左撇子的包容性較高的緣故。 強迫改右手•不利發展 江長奇表示,根據他幾年臨床的觀察,現今社會對左撇子的成見不如以往深(編按:100多年前,人們認為左撇子是不正常的生理現象,甚至有人視之為疾病),當父母為孩子的左撇子傾向苦惱,考慮是否矯正為右手,在門診詢問時,經由醫療人員的解說,多半會願意讓孩子保留原來的慣用手。 他說,當孩子3歲前,因為年紀尚小,大腦的單邊優勢尚未建立,左撇子傾向不明顯,改變慣用手的影響還不那麼大,但若到了6、7歲,已經很習慣用左手,才強迫孩子更改,在生理及心理上都會造成不良影響。 生理影響 口吃、動作不靈活 左撇子bobo使用右腦的語言區說話,若強迫改為使用右手,變成說話時需使用兩邊大腦都用,對尚在學習的他來說,反而易混淆,進而造成口吃。 在精細動作上亦是如此,強迫改右手後,容易使得慣用的左手失去原有的靈活度,後來強迫使用的右手也難以靈活運用,使得他在精細動作的操作上變得較吃力。 心理影響 抗壓性不佳 受生理影響,使bobo在表達及動作上長期處於挫折與無助感中,造成他遇到事情容易緊張、情緒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抗壓性不佳,反而喪失了原先要他改變的美意。 慣用手與大腦發展有關 許多人聽過「左撇子較聰明」的說法,他說,大腦左半部支配著右半身的活動,具有處理語言、抽象思維、邏輯推理、數位運算及分析等功能;右半部支配著左半身活動,是處理空間概念、幾何圖形、記憶音樂旋律和進行模仿的中樞。因此,右撇子的邏輯語言能力能、左撇子的圖像、音樂能力強,在以右撇子為主的文化裡,左撇子的特質會補右撇子的不足,使左撇子的與眾不同被放大。但是,在全面性的智力測驗上,慣用手為左手或右手的孩子,智力並無顯著差異。 江長奇強調,慣用左手或右手,與bobo的大腦特質有關,而和聰明才智、發展快慢無關。他說,用左手、用右手,或是兩隻手都用的孩子,在認知發展上並無差異,左右開攻的孩子的確在生活上會比較方便,爸媽不妨自然而然的讓孩子有機會雙手並用作事,例如從右側遞東西給左撇子bobo,但許多精確動作(如握筆、拿筷子等),則不需強迫他要左右開攻,不但幫助不大,太過強勢的導正還可能會有不良影響呢! 左撇子奇才 藝術領域: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 音樂領域:貝多芬。 電影領域:卓別林。 科學與發明領域:富蘭克林、牛頓和愛因斯坦。 現代名人:微軟總裁比爾•蓋茨、福特汽車創辦人亨利•福特。 文章來源~bobo小天才雜誌

[文章分享]觸覺發展小遊戲

2008年01月26日
公開
47

背景分享來自(c) Karen Mami 採訪�林潔欣諮詢�萬芳醫院復建科職能治療師 江怡徵馬偕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羅秋怡 觸覺是嬰兒最早發展的能力之一,觸覺有障礙的小朋友,以後的各項智能都會受到影響,例如肌肉關節的活動、空間概念等,所以家長一定要注意觀察,以及儘量引導小朋友在安全的環境下,做各式的活動,基礎感官穩定了,將來的發展才會更上層樓。 月數:1~2 遊戲方法: * 俯臥時,在另一旁用玩具來吸引孩子 * 趴著時,用鏡子讓寶寶照 * 利用玩具聲音變換方向吸引孩子的注意 玩具: * 固齒器 * 鏡子 月數:2~4 遊戲方法: * 伸手向目標物抓起 * 大人拿一個小朋友喜歡的玩具但不要馬上給 * 床頭/床尾繫上不同的玩具 * 吹泡泡鼓勵小朋友碰破 * 在小朋友面前捏會叫的玩具,然後拿遠一點 玩具: *顏色鮮豔的玩具 * 泡泡 * 會叫的玩具 * 搖鈴 月數:4~7 遊戲方法: * 因移動而有遠近的概念 * 讓小朋友換手拿玩具,一次一樣,兩手拿兩樣 玩具: * 彩色球 * 鏡子 * 音樂鈴 * 絨毛玩具 * 套圈圈 * 按會發聲的玩具 * 玩具電話 月數:7~10 遊戲方法: * 爬: 1. 利用滾筒,前後左右滾,練腹部,臂力 2. 邊爬邊搆物 3. 爬在不同材質的布或地毯上。 * 站:扶家具站 * 走:拉大人的手及手指走 * 找找看玩具藏在哪 * 爬隧道 * 推會走的玩具 玩具: * 學步車 * 不同材質的布 月數:11~13 遊戲方法: * 玩你丟我揀的遊戲 * 將不同的東西放進容器中,要小朋友找出 指定的東西 * 扮家家酒 玩具: * 蹺蹺板 * 木馬 * 積木 * 拉著走的玩具 月數:13~18 遊戲方法: * 要小朋友指出身體的部位 玩具: * 拼圖 * 形狀板 * 積木 月數:18~24 遊戲方法: * 讓小朋友隨手塗鴉 * 讓小朋友由站姿蹲下揀起地上的玩具 * 玩滾球 玩具: * 球 * 套圈圈 總之,父母可以隨時教小朋友區別東西的不同,發明些小遊戲引導他,只要環境及物品是安全的,就可以讓小朋友在探索的過程中,滿足其好奇心,而這些都有助於他往後腦部的發展。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文章分享] 新手爸媽育兒100問,詳解!

2008年01月15日
公開
44

背景分享來自(c) Karen Mami 採訪╱李政青、施娟娟 諮詢專家: 台中張文華家醫科醫師 張文華 馬偕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張瑞幸 振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沈仲敏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助產研究所副教授 郭素珍 詹前俊小兒科診所院長 詹前俊 新光醫院小兒科醫師 林姃慧 台北市保母協會理事長 何雲鳳 婦幼醫院小兒科主任 方麗蓉 國泰醫院婦產科醫師 鄭志堅 成大醫院小兒部醫師 林毓志 成大醫院皮膚部醫師 林旻憲、許釗凱、許劭民、楊朝鈞、賴豐傑 第一次當爸爸媽媽,除了洋溢在胸口中濃濃的喜悅之外,寶寶各種奇奇怪怪的疑難雜症想必也讓不少父母頭痛不已。因此,「嬰兒與母親」編輯部特地四處搜羅了100種新手爸媽的各式問題,並將這些問題分為「飲食篇」、「母乳篇」、「健康篇」、及「生活篇」四大類,尋找了15位醫生與專家加以回答。讓爸爸媽媽與寶貝相處時,能夠拋開煩惱,更有心情沉盡在育兒的快樂之中! 一、飲食篇 ※寶寶餵食 Q. 不同階段的寶寶每天大約要喝多少奶量,營養才足夠?餵母奶及餵配方奶在量上面有差別嗎? 在四到六個月大以前,小寶寶需要多少奶量並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每個嬰兒所需的奶量不盡相同。初生嬰兒都有天生的攝食及成長的本能,媽媽們只要迎合寶寶的生理需求,餓了就餵,不吃就停餵。唯一要注意的是記錄寶寶的生長曲線,只要生長曲線正常,就表示營養的攝取是足夠的。 若有需要,也有簡單公式可供餵食配方奶的媽媽做參考,但僅供參考。體重(公斤)x150c.c.,約為四到六個月大以下的小寶寶每天所需配方奶的總量。而餵母奶則不方便度量,但只要依照寶寶的需求,並記錄生長曲線,就萬無一失了。 四到六個月大以上的寶寶應該開始添副食品,所以,以漸進的方式開始添加副食品才是餵養上應該注意的重點,不需再斤斤計較需喝多少牛奶。 Q. 要如何幫寶寶選擇嬰兒奶粉呢? 媽媽首先須有「母奶最優」的基本觀念。所有的一般嬰兒配方奶粉無不以母奶為模仿逼近的目標。所以,凡是衛生署核淮上巿的一般嬰兒奶粉,其配方成份皆大同小異,只要小寶寶吃了腸胃無礙,選任何一個廠牌都行。 至於其他的特殊配方奶粉,則是為了配合少數嬰兒的特殊體質,或是特殊病理階段需要而設的,如:不含乳糖奶粉、水解蛋白奶粉、早產兒專用奶粉、元素奶粉…等。這些必須在醫師的指示下才需考慮選用。 ※副食品 Q. 寶寶多大可以開始吃副食品? 一般說來寶寶可從滿四個月大開始添加副食品。但是,如果寶寶有明顯的過敏體質,或者有明顯的過敏體質家族史的話,可將副食品的添加延後到滿六個月大之後才開始添加,以免誘發、或者強化寶寶的過敏體質。 Q. 皮膚過敏的小孩,有什麼不能吃的東西嗎? 首先要先確認是否真有皮膚過敏的現象,再來則要了解皮膚過敏的原因是否來自食物,因為環境因素,如塵蹣也會造成皮膚過敏。 在食物引起的過敏部分,牛奶蛋白質會導致二到五%的嬰兒過敏,是最常見的嬰兒過敏疾病。除了牛奶之外,雞蛋、黃豆、乾果、魚、小麥和花生等也很容易引起過敏。 所以過敏嬰兒必須完全餵母乳六個月,如果母乳不夠,只能以水解蛋白奶粉代替,且水解蛋白牛奶應吃到一歲以上。等到寶寶六個月後再添加副食品,而且只能採用輕度過敏食物(如先由試米粉開始)。高過敏的補充食物如一般無水解配方奶粉、蛋、魚、黃豆、麥粉、花生等,只能在一歲以後再吃。 二、母乳篇 ※寶寶方面 Q. 早產兒可以餵母奶嗎? 母乳是所有嬰兒,包括早產兒及生病的嬰兒,最好的食物,早產兒在不同的週數會遇到的問題不同,有些寶寶可能需要以胃管進食,奶水應放於空針筒內經重力流入胃內,當寶寶有吸吮動作且會吞嚥,並且狀況穩定時,母親可以試著直接讓寶寶吸奶,這可幫助他發展吸奶和消化的能力。早產兒媽媽應在產後儘早開始擠奶(產後六小時以內),要維持奶水充足應該經常擠奶-約三小時一次,一天至少八次。 Q. 如何察覺寶寶已經吃飽了呢? A. 尿濕測試:如果寶寶只有吃母奶並且一天小便至少六次,就表示奶量是足夠的。 B. 體重測試:每一至二個月量一次體重,一個健康的嬰兒一個月約長0.5至1公斤,或每週至少125公克。 C. 寶寶吸吮飽了會自動鬆開嘴巴,並且看起來滿足而舒適。 ※母乳本身 Q. 母奶可以餵多久?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至少要餵到六個月,因為母奶可以提供新生兒最好的營養,也毋須再特別其他營養品,理想的狀況是能餵到一歲,而世界衛生組織也建議寶寶應完全哺餵母乳六個月,並應持續哺餵母乳到兩歲以上。六個月以後,母乳無法完全滿足寶寶的營養需求,則必須開始添加副食品。 餵食母奶的時間並沒有上限,若媽媽能接受,寶寶也想繼續喝的話,不必特別禁止。同時不必擔心喝母奶較久的小孩會過度依賴母親,因為小孩只要長大就不會一直黏著媽媽。 Q. 母奶量不夠怎麼辦?如何刺激母乳分泌? 這樣的情況通常是暫時性的,原因是可能媽媽剛開始上班了、居家環境改變、寶寶或媽媽生病、媽媽本身過於勞累、月經恢復了、與先生及其他家人、工作夥伴的關係、工作的壓力,這些都會影響媽媽的情緒。媽媽的情緒會直接影響乳汁的製造及影響噴乳反射,所以授乳的媽媽應保持心情愉快,若可以,增加讓寶寶吸奶(尤其是晚上),或上班時擠奶的次數,或可嘗試所謂發奶的食物,一般約數天就可恢復奶量。 寶寶通常在兩週、六週及三個月大時,是生長較快的階段,寶寶成長增快時,對營養的需求自然增加,媽媽只要寶寶想吃時就餵他母乳,幾天後奶水就會趕上寶寶的需求了。 應建立餵母奶不只是媽媽一個人的事情,家人必須協助媽媽處理其他的事情,讓她可以專心餵奶。 三、健康篇 ※皮膚 Q. 寶寶前胸後背長滿疹子怎麼辦? 寶寶常患的疹子有許多種,其中可發在軀幹的包括痱子、蕁痲疹、濕疹、異位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病毒疹、藥物疹、疥瘡…等,種類繁多。其中痱子可經由保持寶寶身體的涼爽通風以及痱子粉、痱子膏的使用而獲得改善;其他則鑑別上較困難,應帶寶寶至皮膚科,經由專科醫師的診斷以獲得最正確的治療,最好不要自行購買成藥使用,因為寶寶皮膚脆弱,不當的用藥會使病灶惡化或使診斷更加困難。 Q. 寶寶皮膚癢怎麼辦? 寶寶常見的皮膚癢原因包括乾燥及其他皮膚疾病。乾燥性皮膚炎一般使用溫和的沐浴乳、減少沐浴次數及使用保濕乳液即可獲得改善,不應使用消毒殺菌配方沐浴乳,因其可能使乾癢情形更嚴重。其他皮膚疾病則應至皮膚科就診,以獲得正確診斷。 ※發育 Q. 寶寶的坐姿要不要特別糾正,讓她隨便坐會不會影響骨骼發育呢? 這得視寶寶骨骼的發展狀況來決定。基本上,就算是六月個的寶寶,也祇能勉強坐起來,還沒辦法坐的很穩,此時就要糾正寶寶的坐姿,言之過早。若要調整坐姿,應該等寶寶一歲之後比較適合。盡量別讓寶寶跪坐,容易得到O型腿。 此外,10個月以內的寶寶,也不應該讓他坐學步車。先讓寶寶在地上爬,整個手腳協調的發展比較好,也能刺激腦部發育。學步車只有腳的運動,刺激不足,寶寶做學步車行走時,也經常有意外狀況發生,很危險。 Q. 讓寶寶吃維他命會造成他身體上的負擔嗎? 寶寶6個月以前的營養光靠母乳就可完全補充,甚至連水都不用喝。6個月以後就需要添加副食品,諸如果汁、果泥、菜泥、肉泥或是稀飯等等。因此,生活中就可攝取的維他命,其實沒必要讓寶寶吃,除非是有特別需要的早產兒。水溶性維他命攝取太多可由身體自然排泄,但脂溶性維他命吃太多的話,就會積在體內產生中毒現象。 四、生活篇 ※情緒&教養 Q. 寶寶一定要人家抱著睡,一放到床上就醒了怎麼辦? 假如寶寶已經養成要人家抱著睡的習慣,則照顧者可以抱著寶寶躺到床上一起睡,等寶寶睡熟了之後,再行離開。同樣的,也可以將照顧者的衣物捲成小枕頭讓寶寶抱著睡。要改變寶寶的睡覺習慣需要花多一點時間,採用漸進式的方法,一步步建立起寶寶的安全感之後,就ok了。 Q. 小朋友不喝水怎麼辦? 如果寶寶不願意喝水,就先讓他運動一下,消耗水分,等他口渴了,知道口渴是怎樣的感覺,自然會喝水。此外,照顧者也要做好榜樣,讓寶寶喝水時,自己也要跟著喝,讓寶寶有學習模仿的對象,也讓寶寶知道他和大人是處於公平對等的地位,大家渴了都要喝水。 此外,如果寶寶已經可以吃副食品,照顧者也可以用新鮮果汁或養樂多等乳酸飲料,加開水沖淡之後給寶寶喝,導引他自發性喝水的意願。 Q. 要如何戒掉寶寶愛吃手指的壞習慣? 寶寶愛啃手指,一般是因為口腔期沒有得到滿足,當沒有安撫奶嘴可以吃的時候,最方便的就是啃自己的手指。寶寶愛吃奶嘴主要是為了安全感,不見得是想吃東西,這也是奶嘴之所以叫「安撫奶嘴」的原因。因此,當寶寶奶嘴吃不夠,進而養成愛吃手指的壞習慣時,要解決的不僅是吃手指這檔事,更重要的是建立寶寶的安全感。 因此,建議適當的給予寶寶安撫奶嘴吸吮,滿足寶寶口腔期需求,基本上,奶嘴吃到一歲半都還ok。其次,如果寶寶可以吃東西,也可以弄一些固體食物讓他咬。或者,也可以帶寶寶做一些小肌肉的運動、或是幫寶寶按摩,讓他情緒放鬆一點。 當寶寶到一歲半才真的需要戒掉奶嘴。此時,照顧者可以用暗示手法,讓寶寶知道奶嘴不可能隨時都有,例如奶嘴咬壞了、掉到馬桶裡臭掉了等等。讓寶寶沒有時間或機會想要吸奶嘴,盡量把不吃奶嘴的時間拉長。

[文章分享]優質玩具激發寶寶8大能力

2008年01月13日
公開
40

背景分享來自(c) Karen Mami 採訪�黃麗煌 諮詢�台北市衛生局•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復健科醫師 陳嘉玲 0歲階段Baby的改變最大了;從軟趴趴的小娃兒,到會坐、會爬,甚至開始顢酣學步,讓爸媽在生活裡真充滿了無限驚喜。對小Baby來說,除了食衣住行等民生必須外,還有什麼是他們的最愛呢?對了!那就是「玩」!本篇將介紹寶寶遊戲世界裡的要角──0歲適齡玩具的選擇建議。 0∼6個月Baby適齡玩具 0∼6個月、襁褓期的Baby,雖然大多只能被抱著,但這時卻是他視力、肢體大躍進的階段;所以不妨選擇些色彩豐富、會發出聲音的玩具,以吸引他的視線,甚至促使他伸手觸碰。 玩具選購的原則 為孩子選擇玩具,只要能注意些基本原則,就能選到一個既實用又安全的好玩具;選購前後的注意事項包括有: 購買前的考量要點 是否符合Baby的需求 在選購時必須考慮Baby的年齡,依Baby在此階段的發展狀況與需求,作為選購考量。 是否安全、堅固 選擇玩具,安全與堅固當然是一大重點;因此在選擇時必須注意此玩具是否符合安全標準,以及各處零件是否堅固、不易脫落等;若有30公分以上的繩索則不能買,且要小心其油漆成分是否含有鉛等金屬有毒成分。 是否具有多元的功能 只要方法得當,玩具也可以是啟發孩子學習的一種教具,所以必須考量其功能性,例如:玩具功能是否確實符合孩子發展的需求、玩具的玩法可否有多種延伸等,假如家中已有相似功能的玩具,則建議還是不要重複的買。 是否價格合理 不景氣的今天,荷包當然也得列入考量;妳要考慮的有:售價是否符合預算、比價以選購最划算的商品、選擇具多元功能的玩具才能物超所值。 Baby自呱呱落地後,在父母的養育、照顧下,身高、體重、器官的體積均會增長,此稱為「生長」,而器官的功能及智能的變化成熟,則稱為「發展」,例如學會說話,就屬於孩子發展的狀況。 自行診斷Baby的發展 看著Baby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長大,是所有父母的心願;然而,世事難以預料,萬一孩子真的有「認知的發展明顯落後同齡孩子」的現象,甚至是「智能障礙」的話,早期診斷、及早開始復健與認知訓練,對幫助孩子長大後獨立生活有很大的益處。 家有0歲寶寶的妳,請參考以下評鑑項目: 頭圍過大或過小於正常值(數值請參考「兒童健康手冊中發育曲線表」)。 嗜睡並很少活動。 臉部表情或眼神呆滯、異於尋常。 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少或不正常。 神經肌肉活動力異常。 身高、體重、學語、學爬……等各方面發展,明顯落後同齡的孩子。   (育兒生活雜誌)

[文章分享] 如何成功進行換奶

2008年01月12日
公開
35

背景分享來自(c) Karen Mami 採訪�洪憶文 諮詢�國立台灣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 翁慧玲 臺安醫院醫師小兒科主治醫師 王和順 正值發育期的小寶寶,每天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吃奶」和「睡覺」,所以當他出現排斥喝奶的反應時,爸爸媽媽便緊張得不得了,急著想換個品牌試試看!此外,市面上的奶粉種類很多,也會造成家長想要換奶的心裡,到底「換奶」有無必要?又該如何成功進行呢? 我的孩子需要換奶嗎? 就一歲前的寶寶而言,母奶或嬰兒奶粉是最主要的營養來源,尤其是母奶營養豐富,又有來自媽媽身上的抗體,可謂好處多多。然而不管是喝母奶的寶寶,或是喝配方奶的寶寶,當他滿六個月大時,父母都會開始為他添加副食品,補充其他營養,原本所需的奶量自然會減少。而隨著年紀的增長,孩子的飲食重心將會慢慢轉移到固體食物上。 國立台灣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翁慧玲表示,副食品的加入,不僅是為了力求寶寶營養均衡,還有配合咀嚼、吞嚥等生理發展的功用,以為將來適應固體食物做準備。所以寶寶如果經醫師診斷後,身體沒有異常的疾病,其實並沒有換奶的必要,只要副食品銜接得當,寶寶一樣可以健健康康的長大喔! 市面上配方奶種類繁多,常使得父母誤以為換奶會讓寶寶長得更好。事實上,每一個國家對嬰兒奶粉的檢查都相當嚴格,品質大多沒有問題。加上嬰兒奶粉全是仿母乳而製造的,成分大同小異,差別在於各品牌主打成分不同而已。因此若寶寶生長曲線下降,應由醫師判斷是否需要特殊配方的奶粉,並快速換奶。反之,則應增加副食品,補足缺乏的營養。 臺安醫院醫師小兒科主治醫師王和順表示,當爸爸媽媽遇到以下問題時,會特別燃起他們想要為寶寶換奶的心理,不過,並不是每一種情況都有這個必要喔! ★寶寶不喝ㄋㄟㄋㄟ ★慢性腹瀉、牛奶蛋白過敏、乳糖不耐症 ★成長階段奶粉 不同寶寶的換奶方式∼ 家長如果覺得原本的配方奶不適用,應先交由醫師判斷,再根據個別情況來決定,最好不要自行換奶。換奶的方式,取決於寶寶原本的營養源,喝母奶或配方奶的寶寶,及生病的寶寶,所採用的方法都不同,爸媽可不要搞錯囉!王和順認為依寶寶原來的食物及其換奶方式,可區分為以下數種: 母奶→配方奶 母奶擁有天然的抗病因子,又經濟實惠,搭配均衡的副食品,即使喝至兩歲也完全沒有問題,絕對是最符合寶寶需要的營養品!喝母奶的寶寶長至六個月大時,可增加含鐵質的副食品,補充母奶中較缺乏的養分。如無特別換奶的必要,應盡量延長喝母奶的時間。中間若停下來的話,也會影響乳汁的分泌,造成哺餵母乳的困難,十分可惜。 目前社會還是以雙薪家庭居多,許多媽媽在坐完月子之後,都陸續回到工作崗位,使得哺餵母乳的工作難以持續。當媽媽有其他因素以致於無法哺餵母乳,可趁著還有母乳的階段,採取先給寶寶喝母奶,再搭配喝配方奶的方式。例如他喝完母奶後還想吃奶的話,媽媽可再另外給予約30㏄的配方奶,讓他逐漸習慣配方奶的味道,然後第二天將配方奶的量增加至60㏄。 值得注意的是,小寶寶一天所需的奶量為:體重(公斤)× 120∼150㏄。一歲的寶寶約為10公斤左右,就算他能喝到1000㏄的配方奶,熱量還是不夠,而必須要從副食品中攝取不足的部分。許多小朋友到醫院打預防針的時候,醫師會發現孩子的身高雖然有增加,但體重卻下降了,這都是因為副食品銜接不當的關係。   配方奶→配方奶 原本就在喝配方奶的寶寶,家長想要換奶的原因包括: 1. 寶寶出現厭奶現象,吃得沒有以前多。這種情形通常出現在4∼6個月生理性厭奶期。 2. 寶寶喝奶之後,大便形狀不好或是變硬,若已持續一段時間了,便便中還會帶有血絲。 3. 寶寶拉肚子,父母懷疑是因為奶粉造成腸胃不適應症狀。 4. 更換成長階段奶粉的必要性等。 不過在上述情形中,真正需要換奶的例子其實少之又少,家長若堅持要換奶,也請遵守「一次為限」的原則。 從配方奶換到另一牌子的配方奶,需得「循序漸進」,以寶寶原奶量為四匙為例,第一天為3匙舊奶粉+1匙新奶粉,第二天為採2匙舊奶粉+2匙新奶粉……的方式,直到全部換為新奶粉為止。如果寶寶適應良好,那麼就可以放心地使用新奶粉,相反地,如果寶寶出現腹瀉、過敏等現象,那麼就要放慢甚至是延後換奶的速度,並帶至給醫院檢查。 為了確認寶寶換奶後的滿意度,爸爸媽媽可從他各方面的表現中,觀察有無異常情形,及掌握他的成長概況。必要時可記錄下來,與醫師一同討論。

[文章分享] 視、聽、觸覺新體驗

2008年01月12日
公開
37

背景分享來自(c) Karen Mami 萬芳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郭雲鼎 感官經驗包含了視、聽、觸、嗅、味覺等,也就是人體的基本接收、傳達、溝通、學習能力,尤其是視、聽、觸覺對嬰幼兒早期學習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如非天生的生理障礙,每個孩子應該都會隨著年齡,而逐漸發展成熟,但是根據統計,台灣地區約有10∼15%的孩子,在感官經驗方面的處理能力不良,同時這個比例有逐年升高的趨勢,這項統計傳遞了一個訊息,就是家長們忽略了嬰幼兒(尤其是處於吸收能力最強的0歲寶寶)這方面的學習。 理論篇 --- 周歲內嬰兒的感官經驗多半來自於父母親或家庭,因此,只要爸爸、媽媽平時多留意寶寶的各項表現,就能知道他的感官發展是否正常,萬芳醫院小兒科郭雲鼎醫師表示,嬰幼兒在1歲以前大致可以完成視、聽、觸覺等感官發展,家長應多給予寶寶刺激、訓練,以免影響正常的身心發育。 視覺方面 發展—剛出生的寶寶對黑白較有反應,滿月之後開始能夠分辨明暗,再大一點可以認出媽媽的臉,到了5、6個月大時,嬰兒不但對鮮豔的顏色有興趣,並且可以有遠近距離感、具有周邊視覺,一般而言,寶寶的視力發展到7個月便已大致完成,1歲左右即趨成熟,可以做景深判斷。至於嬰兒的眼球轉動方向則是由水平線開始,所以寶寶最初的視線是向前直視,然後才會左右移動,接著慢慢會朝下看,最後才會轉動眼球往上看。 影響—嬰兒的學習非常依賴感官,當寶寶憑藉視覺建立物體、空間的實際概念後,才能進一步發展抽象觀念,因此視覺發展不佳就會影響學習效果,同時寶寶也較無安全感。 刺激—對於剛出生的寶寶,家長可以常常讓他看近距離的面孔;4、5個月時多帶他到空曠的地方,讓他看遠一點的景物,練習遠近聚焦,或是帶他到水族館去看魚兒游水;6個月以後可以多給他看一些實質的物體,並配合語言練習,譬如拿蘋果給寶寶看,告訴他這是蘋果的同時,也能讓他自己去拿拿看、聞聞看、或咬一口;坊間有一些黑白格子圖案的玩具、懸吊玩具也可以訓練寶寶的視覺。 聽覺方面 發展—寶寶在母體約7、8個月大時即有聽覺,曾有人實驗在媽媽的肚皮上輕拍,胎兒也會有同樣節奏的反應,如果懷孕時,常有固定的聲音對胎兒說話,那麼寶寶出生以後,聽到這個聲音會比較容易安靜下來,進食情形也比較好;雖然嬰兒的聽覺發育開始的很早,但是真正成熟也必須等到一歲以後,也就是說,嬰兒要等到1歲以後,才能將聲音與意義結合運用。聽覺能力分為兩個部份︰聽覺辨識、聽覺記憶,聽覺辨識能力可以讓嬰兒分辨不同的聲音,聽覺記憶則是儲存各項聲音經驗,等到發聲器官成熟時,寶寶就可以利用這些記憶,發出聲音或說話。 影響—聽覺發展有障礙,除了會影響學習之外,也會造成認知的障礙,因此,有聽障的寶寶必須花10倍,甚至20倍的學習工夫,才能達到平常小寶寶的認知水準,此外,某些聽覺問題也會影響嬰兒平衡感,使得寶寶學步、運動出現異常。 刺激—刺激寶寶聽覺的最好方法,就是每天不厭其煩地和他說話,平常可以多放一些不同的音樂給他聽,但是要避免太嘈雜、分貝太高的聲音。 觸覺方面 發展—觸覺是人體最大、分布最廣的感覺系統,嬰兒在3個月左右開始透過皮膚,向外發展他的觸覺經驗,5個月時會運用唇、舌來認識事物,到了6個月以後,就能結合坐、爬練習與觸覺經驗,發展肢體協調。觸覺能力分為兩部份︰觸覺辨識、觸覺防禦,觸覺辨識能力能夠讓寶寶累積軟硬、冷熱…不同材質的經驗;觸覺防禦能力則可以讓寶寶了解環境的安危,進而保護自己。 影響—缺乏觸覺經驗的寶寶通常比較敏感,情緒不穩定,容易有過動、協調不良的問題(冷、熱、痛、顫動、觸動、本體感覺),同時也比較容易受傷,人際關係發生障礙。 刺激—要刺激寶寶觸覺發展,媽媽的擁抱是十分重要的,此外,常為寶寶按摩、給予不同材質物體刺激(感覺防禦較強的孩子,可以使用毛刷去刷他的皮膚,減少其敏感、不安全感)、前庭刺激遊戲(盪鞦韆、攀爬、球池…)等都是周歲內寶寶觸覺刺激的主要方法。 -------------------------------------------------------------------------------- 實戰篇 --- 視覺訓練 活動1—躲貓貓 媽媽輕輕握住寶寶的手腕,以寶寶的手去遮蓋住他的視線。 慢慢打開雙手,讓寶寶看見媽媽的臉孔。 慢慢抱起寶寶。 給予寶寶親吻與鼓勵。 活動益處︰增加親子親密感、幫助寶寶視覺距離判斷發展。 觸覺訓練 活動1—彩色雲朵 寶寶坐或躺或趴在氣球傘上,媽媽抓著傘上下抖動,製造出高低不同的傘泡。(氣球傘可使用大被單替代)。 活動益處︰讓寶寶練習景深、增強觸感能力。 聽覺訓練 活動1—聲音步道 在小氣球傘下放置響板(小氣球可用大浴巾替代,響板可用無稜角的有聲玩具替代)。 引導寶寶走過或爬過,讓寶寶聽聽看聲音來源。 活動益處︰訓練寶寶辨識聲音來源。 (育兒生活雜誌)

[文章分享] 小兒疫苗接種的迷思

2008年01月11日
公開
16

背景分享來自(c) Karen Mami 基隆長庚醫院小兒加護病房主任 呂嘉順 預防接種是藉由多數人接種疫苗後,達到減少甚至消滅傳染性疾病的目的,這些例行接種的疫苗是安全的,但偶爾還是會有一些副作用如:發燒、紅腫疼痛等發生,幾天後就會消失,家長可以放心,記得按照時間帶寶寶去接種疫苗,減少感染機會。 小明最近常常感冒,好不容易病好了,媽媽才帶他來打預防針,打針前媽媽還是很不放心的詢問醫師:「小明病剛好,昨天才停藥,現在就可以打針嗎?」「是不是咳嗽就不能打預防針?」「這兩種不同的預防針要不要分開幾天再打?真的可以一起在今天打嗎?」「打完會不會發燒?可不可以洗澡?……」 每次在健兒門診,常常遇到許許多多如小明媽媽一樣,困惑又擔心的家長,對預防接種有許多疑問和道聽塗說的錯誤觀念。 刺激免疫系統 產生抗體 疫苗製劑的兩大類 發燒為常見副作用之一 11項常見預防接種迷思 了解了預防接種的原理後,針對一般家長常有的迷思或疑問,整理如下: 五合一或六合一疫苗,都是五、六種疫苗混合在一起施打,應該打完之後更容易發燒吧? 疫苗是否會發燒和個別疫苗有關,並不會有加乘作用,況且五合一疫苗由非細胞型百日咳、破傷風、白喉、b型感冒嗜血桿菌,及注射型小兒麻痺疫苗構成,六合一是再加上B型肝炎疫苗,這些成分都不是很會引起發燒的疫苗。   老一輩的人都說水痘和麻疹最好是自然得過比較好,所以最好不要打預防針? 這其實是錯誤的觀念,自然得的水痘容易留下疤痕,有些會有嚴重併發症,如:肺炎、腦炎,未來也會得帶狀庖疹(皮蛇),麻疹也有嚴重併發症如:腦炎的危險。打預防針可以避免這些不必要的風險,而且這兩者均是活性減毒疫苗,施打疫苗的免疫反應類似自然感染,效果很好。   打完預防針會發燒,到底是抵抗力比較強或比較弱? 其實這和抵抗力強弱沒有關係,某些疫苗因為它的成分,就會有一定比率的人會有副作用,如:發燒、出疹……。   感冒時可以打預防針嗎? 這是家長最常犯的錯誤迷思,其他如吃藥不能打預防針,生病後要隔一星期才可接種……,這些迷思也是造成延後接種疫苗的主要原因。一般的小毛病如:感冒、腹瀉、流鼻水,甚至輕微發燒都不影響預防接種,真正不能施打預防針的是:嚴重疾病(如內臟疾病)、發高燒、對疫苗成分過敏(例如:對雞蛋嚴重過敏者,較不適合流感疫苗)、對同一種疫苗曾發生嚴重副作用,免疫缺損的疾病或長期大量使用降低免疫力的藥物,例如:類固醇、抗癌藥等(對於活性疫苗要更注意,因為活性疫苗內畢竟是活的病毒,如免疫力太差,依然可能致病)、輸血或打過免疫球蛋白(六至九個月不宜打活性疫苗,為血中外來抗體會影響疫苗效果)、體重不足(2千公克以上可打B肝疫苗、2千5百公克以上才可打卡介苗)。   預防針只能延後打不能提前打嗎? 預防針之所以有間隔及排定時間都是有根據的,實驗證明那應該是對免疫系統有最好的效果,所以盡量在預定的時間施打,延後打是不得已,雖然短期延後效果可能一樣,但拖延太久就可能影響效果,再則也讓自己一段長時間沒有疫苗保護,至於提前幾天倒是沒差,提前太多則一樣會影響疫苗效果。   打預防針最遲可以延多久? 原則上,盡量不要延,不得已的話,幾週到一兩個月尚可接受,但若太久,像日本腦炎第二劑原本和第一劑應隔二週,萬一差到三個月,就建議從第一劑再施打起了。   打完預防針不要讓寶寶馬上睡覺,以避免嬰兒猝死症? 這是完全沒有任何根據的說法。   聽說打完預防針用沙隆巴斯貼在傷口上比較不會發燒跟紅腫? 沒有任何根據!略為冰敷倒可以減輕紅腫疼痛,而比較容易導致發燒的疫苗,醫師都會準備退燒藥,以備萬一發燒時使用。   為什麼打完新型自費疫苗後,還是會發燒呢? 新型自費疫苗只是發燒機率大幅降低,但還是有極少數人會有發燒情形,不過就算如此,大部分也不致於高燒、持續時間也短得多。   未接種預防針是違法的?小孩不能入學嗎? 預防接種是藉由大規模民眾接種疫苗,達到減少甚至消滅傳染性疾病的目的,要達到這個目的,一定要大家配合,少數人不配合就可能導致防疫失敗,因此,政府才要求入學前需交驗預防接種單,如有漏打的,須趕快補救,作一次把關的動作,以使得接種率提高,並非不能入學。   打完麻疹或水痘疫苗七天以後發燒是正常的嗎? 如前所述,麻疹及水痘大約打完五到十二天之間,可能會發燒,三合一疫苗則是兩天內可能會發燒。所以,了解發燒的時間才不會誤判。

[文章分享] 嬰幼兒成長參考資料

2008年01月10日
公開
39

背景分享來自(c) Karen Mami 資料來源: 成大附設醫院朱曉慧醫師 0~2個月 * 微笑 * 吃手 * 注視人的臉 2~3個月 * 發出「阿.咕」的聲音 * 視線跟隨著眼前的人或物上下、左右移動 3~4個月 * 頸部挺直 * 雙手碰在一起玩弄手指 4~5個月 * 伸手去抓玩具 * 耳旁有東西發出聲音時會轉頭去尋找 5~6個月 * 會翻身 * 聽到自己的名字或小名會轉頭 6~7個月 * 玩具會由一手換至另外一手 * 自己會拿餅乾吃 7~8個月 * 不用扶持自己會坐 * 可以抓起小東西如葡萄乾 8~9個月 * 會扶著東西站著 *會發出連續音 9~10個月 * 會兩手各拿一個玩具敲打 * 會做「拍拍手」「拜拜」的動作 10~11個月 ◎會扶著傢俱移步 ◎會用食指及拇指捏起小東西如葡萄乾 11~12個月 ◎會自己站一會兒 ◎瞭解幾個單字意思如「狗狗」「爸爸」 12~15個月 ◎不用別人扶,自己走 ◎會拿著筆在紙上亂畫 ◎會說2、3個單字,如爸爸媽媽狗狗 ◎會把玩具放進嘴裡 15~18個月 ◎由大人牽著手,會自己走下樓梯 ◎會把兩個積木疊高而不倒下來 ◎會說將近10個單字 ◎會模仿大人做家事,如掃地擦桌子 18~24個月 ◎會自己扶著欄杆上下樓梯 ◎會將3~6塊積木疊高而不倒下 ◎會自己脫襪子、拉下拉鍊 ◎會說很多單字〈10~50個〉 24~30個月 ◎會雙腳同時離地跳起來 ◎會將積木排成一列如火車狀 ◎會將兩個單字連在一起說出來例如「媽媽抱抱」「喝水」 30~36個月 ◎會說5~6個字的句子 ◎會自己解開鈕扣,然後脫下衣服 ◎會將6~9塊積木疊高而不倒下 ◎會踩三輪車

[文章分享]常和寶寶說話好處多多

2008年01月10日
公開
36

背景分享來自(c) Karen Mami 文/資深幼教工作者 黃琬玲 執行/王紹媛 父母平時多和寶寶說話,將有助於孩子日後的學習專注!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可以藉由玩具、讀故事書等,讓寶寶學習辨識並理解不同的聲音,以及話語傳達的不同意義,以提升寶寶語言發展,並促進其心智的發展。 從懷孕六、七個月開始,我的寶寶就會等爸爸下班跟他隔著肚皮說話,然後,將近一個小時我跟爸爸聊天的時間,也是一天中胎動最厲害的時間,從孩子出生至今,寶寶還是每天興高采烈的等爸爸下班,跟我們玩一個小時才算是做好每一天的親子功課,我相信跟孩子和諧親密的互動,一定會是孩子未來生命發展的助力。 寶寶在胎兒期就已經發展出聽力,聽覺是寶寶探索外界事物的第一步,研究證實寶寶透過懷孕期的聽覺發展,從懷孕開始寶寶辨認母語的聲音,出生後在短短一年至兩年,迅速發展為聽得懂聲音的意義,讓許多家長想如何幫助孩子語言順利發展的方法。有人指出經常唸書給孩子聽、常跟孩子說話,引導他體驗各種事物,有助提昇孩子的語言發展,同時也可以促進其心智成長。 各月齡對聲音的反應 出生後的寶寶對聲音已經有很敏銳的反應了,喜歡聽輕柔的音樂,聽到熟悉的照顧者說話聲,情緒會安定下來,聽到突然的巨響會嚇到眨眼或睜大眼睛;一個月大的嬰兒會轉向聲音來源的方向,已經知道如果哭泣,能得到回應,或會有人來抱他,要時常叫他的名字,讓寶寶開心回應。 三個月後,大腦的視覺皮質已較能控制眼中所見,此時,寶寶會用眼睛追蹤人與動作,對著鏡中的自己或照顧者微笑;接著四、五個月,寶寶對生活周遭的聲音反應敏銳,像塑膠袋揉搓的窸窣聲音、開門關門的聲音、電話鈴聲、春節時期的鞭炮聲、大人的說話聲、電視廣告等聲音,都能引起寶寶好奇與注意,同時,他也逐漸能分辨聲音代表著不同的訊息;半歲前後的寶寶喜歡重複簡單的遊戲,例如:藏東西、躲貓貓等,一天內可以多玩幾次,他們可是樂此不疲。 七、八個月大的階段,寶寶大腦的語言路徑迅速成長,已經能發出韻母或聲母,模仿特定的音調,並開始結合視、聽、嗅、味、觸覺等感官對外界物品所建立的豐富概念,逐漸聽得懂簡單的指令,例如:拍拍手、給我球;發展到十一、十二個月大,寶寶的記憶力已經很棒了,會進一步模仿大人說話,並且透過聽到自己說話的聲音進行調音,越來越能說出有意義的語彙。 親子對話遊戲促進語言發展 語言發展過程是先「聽」再「說」,滿一歲的寶寶在聽了一年後,進入牙牙學語的階段,除了聽辨聲音的能力大增,對於語詞運用的觸類旁通也很有進展,例如:寶寶學會在圖鑑書上指著小狗說「汪汪」,看真的狗也會叫「汪汪」,已經有簡單的半具體的概念類化的能力。 面對不同階段寶寶,透過不同遊戲可以提昇其語言成長與發育喔! 0∼6個月 遊戲名稱:叮噹!叮噹!歌謠鈴聲伴唱 準備物品:童謠音樂CD、有鈴聲的手搖玩具 引導小技巧: 1.讓嬰幼兒躺在床上或抱坐在大人膝上聽熟悉的音樂、童謠。 2.一起用有鈴聲的手搖玩具打拍子。 3.邊唸、邊唱、邊玩,還可加上有節奏的肢體運動與按摩。   6∼12個月 遊戲名稱:「閱翻閱樂」親子圖書 準備物品:幼兒硬版或布質的圖畫童書。 引導小技巧: 1.引導孩子一起翻閱硬版或布質的圖畫書。 2.由大人唸給幼兒聽,觀察孩子有反應的地方,可停留或重複唸。 3.可邊唸邊玩,翻開、合上或遠、近變化,給幼兒不同的視聽感覺。   1∼2歲 遊戲名稱:頭兒、肩膀、膝、腳趾 準備物品:幼兒身體、五官的圖畫童書;「頭兒、肩膀、膝、腳趾」兒歌CD。 引導小技巧: 1.教導幼兒指認身體各部份 2.放「頭兒、肩膀、膝、腳趾」兒歌,邊唱邊做動作。 3.延伸其他有身體部位名稱的兒歌,如:兩隻老虎中的「一隻沒有…」,自己變換身體部位名稱。   2∼3歲 遊戲名稱:認識事物 準備物品:嬰幼兒圖鑑書、日常生活的情境與事物。 引導小技巧: 1.隨時隨地教導幼兒生活的事物,(名稱)這是什麼;(用途)這是做什麼用的;(性質)這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的…等。 2.一起翻閱圖鑑書,邊指邊唸圖案的名稱。 3.問孩子問題(名稱)這是什麼;(用途)這是做什麼用的;(性質)這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的…等。   3∼6歲 遊戲名稱:親子閱讀樂 準備物品:幼兒感興趣的圖畫童書。 引導小技巧: 1.讓幼兒坐在大人身旁或對面。 2.一起翻閱圖畫書,先引導孩子圖畫有些什麼東西或情景?劇中人物在做什麼?再說或唸故事給幼兒聽。 3.由孩子複述故事給大人或其他孩子聽。

[分享]嬰兒用品聰明收納與利用的22個實用妙招

2008年01月09日
公開
62

背景分享來自(c) Karen Mami 在討論區裡看到不錯的資訊喔 寶寶出生之後,家中頓時多了不少瓶瓶罐罐、各種玩具,以及嬰兒用品等等大大小小的東西,這些東西用完後別急著丟,本文將請收納達人告訴您如何利用這些東西,以及妥善的收納妙方喔! 對爸媽們來說,自從有了寶寶,家裡必然也跟著出現很多大大小小的東西吧?收納達人陳映如就因為幫忙照顧姊姊的雙胞胎寶寶,而發明出了各種實用又便利的寶寶用品收納法,特別是再度利用已經用完或是要淘汰的嬰兒用品,讓它們搖身變成有用的東西,爸媽們不妨把這些妙招學起來吧! 嬰兒用品再利用 奶瓶是好用的量杯 小朋友的奶瓶不用了可別扔掉,因為奶瓶是很好用的量杯喔!刻度精細且透明的奶瓶,用來調合醬汁非常方便。而且小朋友的奶瓶耐熱度高,就算量熱水、熱高湯也不怕! 奶粉罐裝粉類食材密封性佳 家中有小朋友的人,都會有一堆奶粉罐,總覺得丟了可惜,留了卻不知要做何用。其實奶粉罐的密封性佳且材質堅固,很適合用來放中筋麵粉、太白粉等粉類食材,還可以搭配原附的匙子一起使用。 你也可以這樣做...... 陳映如表示,只要是金屬材質的奶粉罐(小朋友或是成人奶粉均可),或是肉鬆罐等都可以放置麵粉、太白粉等粉類食材,若是覺得奶粉罐太大,不妨利用較小的肉鬆罐來存放東西。 貼心小叮嚀 用奶粉罐裝其他物品時,用紙巾將內部擦乾淨即可,千萬不要用水洗,以免生鏽。一定要記得在奶粉罐上註明內容物,最好是包上包裝紙,以免誤食。 奶粉罐變身捲筒式衛生紙罐 利用奶粉罐可以做出獨一無二的捲筒式衛生紙罐,步驟如下: A在奶粉盒蓋上畫出8等分(分別為7公分長),並割開。 B將割好的盒蓋尖頭處,剪掉約1公分。 C把捲筒?生紙中間的紙軸取出,以便從中間抽衛生紙。 D利用自黏貼布或包裝紙美化奶粉罐,再把衛生紙放入罐中,蓋上蓋子,就完成了! 奶粉分格罐收納飾品 小孩子長大了,外出時用的奶粉分格罐,別急著丟!分層設計的罐子,用來分類收納髮夾、髮圈等各種飾品剛剛好。 奶粉分格罐放置各國錢幣 常出國的人,總有一堆世界各國的零錢。可以利用不要的奶粉分格罐,將錢幣一一分類擺好,以後要出國時就很容易找。 舊奶瓶刷能深入排水口徹底刷洗 用了一段時間看起來舊舊的奶瓶刷,別扔掉喔!利用奶瓶刷來刷洗水槽的排水口,由於其刷毛可深入水管深處,徹底清潔四面八方,不費力就能清得乾乾淨淨。 兒童拖鞋可做遙控器收納袋 小朋友長得很快,才過沒多久,室內拖鞋就不能穿了!但是拖鞋可能還很新,要丟掉很可惜,但留著也沒用,若在拖鞋上加個長尾夾吊掛起來,就成了遙控器收納袋! 嬰兒用品的另類用途 嬰兒洗髮精代替冷洗精 絲質等高級衣料、貼身衣物以及小朋友的衣服等衣料必須好好保護,最好能用中性的冷洗精洗滌。如果家中的冷洗精正好用完了,可以用像是嬰兒洗髮精、嬰兒沐浴乳這類中性的洗劑代替。 鞋內灑痱子粉防止出汗 夏天穿鞋子時,很容易出腳汗,感覺不舒服而且會把鞋底弄得黑黑髒髒地難以去除。在穿鞋子時,先在鞋內灑內一些痱子粉,就能保持足部清爽,避免因出汗而弄髒鞋子。 嬰兒油可去除皮膚上的麥克筆痕 皮膚若不小心沾到原子筆水、麥克筆或者彩色筆、油漆、墨水等顏料,可以沾點白花油、萬金油、嬰兒油或者是凡士林、面速力達母,在污處塗抹一下,就可輕鬆去除。 用紗布巾擦乾頭髮比毛巾更好用 洗完頭幫小孩擦乾頭髮時,用小朋友的紗布巾會比一般的毛巾更好用喔!質地柔軟且吸水性強的紗布巾,很適合用來擦乾孩子柔細的髮絲。 嬰兒用品簡單收納法 用藤籃美美地收納尿布 用藤籃放小朋友的尿布、紗布等用品,非常好用而且很美麗喔!建議爸媽還可以在藤籃內的棉布套中縫個小口袋,方便擺放奶嘴、酒精棉片等小東西。 以洗衣袋製成玩偶收納袋 小朋友的玩偶,大的、小的、圓的、扁的,各種模樣的皆有。要收納這些各式各樣的玩意,可以利用超大的洗衣袋來幫忙。在洗衣袋上頭加個衣架並掛起,就能把東西通通丟入袋子中,迅速完成收納! 摘錄文字《生活魔法家─居家實用妙點子300招》

[文章分享]寶寶喝ㄋㄟㄋㄟ的困擾 完全公開解答版

2008年01月09日
公開
48

背景分享來自(c) Karen Mami 諮詢╱中興醫院小兒科副主任 吳求森醫師    中華民國保母策進會資深保母 洪林雲女士 寶寶不喝奶、愛哭鬧、日夜顛倒.....等問題,對於新手父母無疑是一件相當困擾的事情,甚至常常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盡,問題卻還是無法解決,現在讓我們提供給妳一些常見育兒問題的小撇步,讓妳第一次當媽媽就很輕鬆、很上手。 >>>>困擾NO.1 小Baby總是不愛喝奶,喝幾口就停下來不喝了,每次餵奶都要花上好幾個小時,到底該怎麼辦呢? 小兒科醫師的建議:首先,要檢查看看寶寶是否有先天上的疾病,如心臟病、唐氏症等。如果小孩患有先天性遺傳疾病,的確會讓他不愛喝奶,應該要及早就醫。 一般健康狀況良好的小孩子若不愛喝奶,可依以下幾點多加觀察: 寶寶在3~4個月時會有一段時間是厭奶期,如果媽媽不了解,還強迫他喝奶,不但厭奶的狀況遲遲不能改善,還會造成小孩過胖的狀況。 在這段期間媽媽可以觀察小寶寶的生長狀況,如果生長發育正常,且沒有什麼不對勁的地方,家長們大可放心,只要過了這段期間,寶寶自然會恢復正常。 6個月大的小孩子,已經會認人,且對於聲音、燈光、環境等有反應,因此如果是這個時期的小孩子不喜歡喝奶,可能是因為受到週遭環境的影響,媽媽在餵奶的時候,盡可能找一個安靜的地方,不要讓外界的因素來分散小孩子的注意力。 至於1歲以後的小朋友不愛喝奶,大多是因為他已經吃了許多副食品,肚子飽飽的,或者吃慣了大人的飲食,自然不想喝奶,不過也可能過一陣子又回過頭來喝奶,這些都是屬於正常的狀況,最後還要提醒妳,只要小孩生長發育良好,都不需太擔心。 資深保母的建議:小孩子不喜歡喝奶的原因有很多,首先要檢查看看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小孩子不愛喝奶,有可能是心理心素,也有可能是厭奶期或是貪玩、不專心喝奶等原因,這時候媽媽最好能夠多花點心思、耐著性子餵小孩,或者是採取少量多餐的方式,慢慢的將他應該吃的份量餵完。或是添加一些副食品給寶寶試試看,但是在嚐試新的副食品時要循序漸進,選擇單一種且一點一點的嚐試,觀察寶寶的腸胃是否能適應,再慢慢的增加份量與種類。 另外,因為新手媽媽通常抓不到餵奶的訣竅與最佳的姿勢,寶寶因此而不喜愛喝奶,媽媽也常常餵奶餵到抓狂。其實,餵奶的動作是有一定的技巧與原理的,以一般奶瓶餵奶時,可以將奶瓶稍微傾斜三十度至四十五度,輕輕刺激寶寶上顎的軟、硬交界處,或同時輕微的轉動奶嘴,這是寶寶最愛的餵食方式! >>>>困擾NO.2 寶寶有時候喝奶喝得多,有時候又喝得少,到底寶寶一天要喝少奶才足夠?且不會影響他的生長發育呢? 小兒科醫師的建議:以喝母奶的小寶寶來說,如果每次能吸媽媽兩邊的乳房各20分鐘,奶量大致是足夠的。其實除了這個標準之外,由於母子之間的默契與天性使然,寶寶吃飽與否,媽媽自然會從他滿足的笑臉上獲得答案,如果寶寶沒辦法一次持續20分鐘吸奶,可以慢慢的分幾次哺餵他,也可以此互動建立母子之間的關係。 以喝牛奶的寶寶來說,由於每個寶寶天生的體質不一樣,所以需要的量也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新生兒一開始是以60c.c.開始,一直循序漸進到180 c.c.,媽媽可以多多觀察寶寶的反應,看看他喝完牛奶後,是否露出滿足的表情,且他的生長是否良好,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代表足夠了。寶寶吃的量有時高、有時低,其實家長不必太在意,只要沒生病、情緒好,且寶寶的身長、體重等發育良好(可以參考健保手冊內頁),都是屬於正常的範圍。 資深保母的建議:平時媽媽沖泡一般的量給寶寶喝,如果寶寶喝完了沒有哭鬧,也可以等到4小時再吃下一餐,就表示這個量是足夠的。但是如果寶寶喝完不到3小時就哭鬧,那應該是肚子餓了,下一餐可以增加一點量;如果因此寶寶不再哭鬧了,就表示之前的奶量已經不夠。但是要切記,千萬別過量,喝太多奶會導致肥胖的問題,因此適量對寶寶是最好的。 (6月號育兒生活雜誌)

[分享文章] 寶寶翻身問題大集合

2008年01月07日
公開
44

背景分享來自(c) Karen Mami 寶寶從抬頭到翻身,可以說歷經了大發展,因為他可以看到、觸摸到更寬廣的天地。不過,有很多爸媽卻為寶寶的翻身問題而煩惱。 Q:書上說,寶寶通常在4∼6個月時學會翻身,可是實際上,我看有的寶寶3個多月就會翻身了,而有的寶寶7個月了卻沒有翻身的跡象。不知道寶寶翻身的時間究竟是什麼時候? A:根據一項調查,大多數寶寶均在4∼6個月時學會翻身,但有些寶寶3個月即會翻身,而有些寶寶6個月後才學會,甚至有些寶寶根本不通過翻身而直接跨越到爬、走階段,也是有的。一般來說,如果寶寶7個月後仍然不會翻身,就要多觀察是否有發展上的問題。 Q:為什麼那些秋天出生和胖寶寶不容易翻身呢? A:在秋天出生的寶寶,當他們達到翻身月齡的時,天氣已經變得寒冷,寶寶身上穿得很多,自然翻身就困難。相對來說,春天、夏天出生的寶寶,他們學翻身就比較容易些。 而那些偏胖的寶寶,因為身上的肉肉特別多,趴著時就很費力了,想要讓他們翻身,當然也是困難的一件事。 Tips: 想要秋天出生的寶寶也能翻身快,爸媽可以將室內溫度調高,這樣,寶寶身上的衣服穿得少了,訓練起翻身來就比較容易。 Q:寶寶7個多月了,只會左右兩邊側翻,卻不會從俯臥翻到仰臥。不知道有什麼好辦法嗎? A:他可能不是不會,而是懶得翻。不要著急,當他想翻的時候,就會翻過來了,如果你發現他想翻卻翻不過來的時候,你可以一邊鼓勵他說「再加把勁,馬上翻過來了,你好棒啊」等等,一邊助他一臂之力。千萬不要太著急,特別是不要說他不行,寶寶也會聽得懂爸媽說的話而感到灰心。另外,你還可以試試用食物進行引誘,說不定有效果。 Q:寶寶4個月了,應該可以學習翻身了,做媽媽的該怎樣教寶寶學習翻身動作呢? A:對於不會翻身的寶寶,媽媽可以先幫助他感覺一下翻身的動作。例如媽媽用手扶住寶寶的肩膀,另一隻手扶住他的臀部,輕輕地給他一點力量,寶寶就會翻過來了。當寶寶翻成俯臥姿勢後,可以幫助寶寶把雙手放成向前趴的姿勢,然後再用一隻手插到寶寶的胸部下方,另一隻手輕推寶寶身體,讓寶寶由俯臥姿勢慢慢翻成仰臥姿勢。 對已經基本有翻身概念,但有時候還翻不過去的寶寶,可以做一些有效的訓練就會促進寶寶翻身:用雙手抓住寶寶的兩隻小腳,以左右手扭轉寶寶身體成90度,轉動要慢,扭轉時注意只轉90度,不作全翻轉,然後等寶寶自己翻過來。 也可以在寶寶平躺的時候拉他的手,並將一根手指放在他的掌心,讓他握緊,然後媽媽把手輕輕一拉,寶寶就會順勢翻過去,如此每天多練習幾次,再拿些玩具從側面引誘他,這些應該都會對他掌握翻身有幫助。 在做上述翻身動作的時候,媽媽還可以對寶寶說一些鼓勵的話:「寶寶,你真棒」、「再用力,你可以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幫助寶寶翻身的時候媽媽動作不要太大也不要用力,以免扭傷寶寶的手臂。 Q:在寶寶會翻身以後,是不是就多了幾許危險呢?爸媽該如何來預防寶寶出現的危險? A:寶寶會翻身以後,最容易出現的危險就是墜落摔傷和誤食異物。 1.墜落摔傷 有些爸媽沒有發現寶寶提早學會了翻身,或是寶寶已經會翻身了,卻還是將他放在床邊、沙發等危險處,以為離開一下應該沒關係,結果寶寶就在沒人注意的時候,因嘗試翻身而跌落下來,造成身體的受傷。 ◎處理方法:發現寶寶從高處墜落,爸媽應先觀察寶寶的意識、眼球轉動、對外界反應等,如果寶寶看起來沒什麼問題,爸媽可先處理外傷的部分,並持續觀察72小時。如果隔了一段時間發現寶寶出現意識不清、不安、嗜睡、哭鬧的情形,就要懷疑可能是腦部有受傷,應儘快帶寶寶前往醫院檢查。 ◎建議爸媽:不要將寶寶單獨放在床邊、沙發等危險的地方,免得發生因翻身而墜落的意外。爸媽也可在床邊裝置護欄,劃出一個安全的活動範圍。但要注意護欄的欄距應小於寶寶的頭寬,避免他的頭卡在護欄之間。 2.誤食異物 寶寶小手的靈活度增強了,看到什麼都會想要抓起來玩一玩,接著放進嘴巴裡,只要是在他周邊的小東西幾乎都不能倖免。 ◎處理方法:寶寶如誤食異物,以致小東西卡住氣管或食道時,若確定寶寶並非吞下水銀電池、藥劑等化學物品時,爸媽可將寶寶臉部朝下托於前臂上,並支撐於大腿處,讓寶寶呈現頭下腳上的姿勢,且用一手指托住寶寶的下頜與頸胸部,接著用另一隻手的掌部在寶寶兩肩胛骨間給予幾下大力拍擊,幫助他把東西吐出來。如果沒有成功,就要叫旁邊的人進行求援。 ◎建議爸媽:在寶寶較常活動的空間裡,儘量不要放置直徑小於3.17公分或長度小於3.17公分(即喉嚨的寬度)的物品,減少發生異物梗住的機率。各種錢幣、圖釘、豆子等東西都要收好,危險的物品也應該放在櫥櫃中鎖起來。 文章來源~聰明寶寶電子報

[文章分享] 寶寶學習的黃金時期

2008年01月06日
公開
40

背景分享來自(c) Karen Mami 爸媽應把握學習黃金時期,為寶寶創造良好的條件,施以適宜的教育和訓練,寶寶才能獲得最佳的發展。 寶寶發育的黃金期 *6∼7個月,是寶寶咀嚼發育的關鍵時期。 這時候給寶寶吃一些半固體食物,如小餅乾、饅頭等,即使他還沒有長出牙來,也能逐漸學會咀嚼。如果在這時不給寶寶吃半固體食物,到1歲左右斷奶時,就沒辦法很快習慣成人化的食物,要費很大勁才能學會咀嚼。 *0∼2歲,是寶寶感覺和動作發展的最佳時期。 寶寶會主動的學習周圍事物。此時,可以讓寶寶多聽些音樂、多聽媽媽說話、多看看周圍及戶外景物、多閱讀圖書並訓練寶寶動作的協調性。 *2∼3歲,是寶寶學習口語的最佳時期。 語言能力影響寶寶的表達能力。爸媽應該多和寶寶進行語言交流,例如為寶寶講故事、教寶寶兒歌,儘量讓寶寶多說話,或多用「反問」的方式,加強寶寶的表達能力,為日後的人際關係奠定良好的基礎。 *2歲半∼4歲,是寶寶的秩序敏感期。 這種秩序敏感力經常表現在對順序性、生活習慣、所有物的需求上。爸媽應滿足寶寶的這種需求。當寶寶從環境裡逐步建立起內在的秩序時,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構。 *4歲,是培養寶寶數學和邏輯能力的關鍵期。 4歲的寶寶對圖形辨認很厲害,並開始對繪畫感興趣。這時,爸媽可以用「看圖識字」法教寶寶認識一些簡單的國字、數字。 *5歲,是培養寶寶音樂智能、數學概念的關鍵期。 這一階段要多聽音樂、背詩歌、講故事,還可教寶寶進行一些簡單的加減運算。 掌握關鍵期更有效 瞭解這些關鍵年齡,對促進寶寶的發展大有好處。爸媽如果能好好抓好黃金時期,為寶寶創造良好的條件,施以適宜的教育和訓練,寶寶就能獲得最佳發展,千萬莫失良機。 文章來源:聰明寶寶電子報

[文章分享] 爬行讓寶寶更健康

2008年01月06日
公開
47

背景分享來自(c) Karen Mami 我爬,我爬爬爬! 文/計才芳 爬行是寶寶大動作發育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階段,它是寶寶會站、會走的準備動作,下面就來看看關於爬行的好處吧。 爬行好處多 爬是一種很好的全身運動,能使全身的各個部位都參與活動。當寶寶爬行時,他需要昂著頭,挺著胸,抬著腰,上、下肢要支撐身體,動作要協調才能保持平穩。由於姿勢的經常變換,還能促進小腦平衡功能的發展。爬行也能促進寶寶眼、手、腳協調運動,從而促進其大腦的發育。 從寶寶的心理發展來說,爬行對寶寶的運動知覺、方位知覺的形成都有良好作用。爬行是寶寶向世界更主動的探索,寶寶可以克服距離的障礙,去接近他感興趣的人和事物,活動範圍隨之擴大,為寶寶擴大對周圍世界的認知及開發智力。 此外,爬行對寶寶來說是一項較劇烈的活動,消耗能量較大。根據檢測,爬行時要比坐著多消耗一倍能量,比躺著多消耗兩倍能量,這樣就有助於寶寶吃得多、睡得好,進而促進身體的生長發育。 有些寶寶不爬就走 雖說爬行對寶寶的好處很多,但還是有些寶寶沒有經歷過爬這個階段,是不是他們的智力發展比會爬的寶寶稍差一些呢? 就醫學的觀點來看,會站、會走是每個寶寶爬行的目的,換句話說,爬行是寶寶站、走的準備動作。然而,爬行並不是寶寶生長發育絕對必經的階段,小兒科醫師認為,爸媽不需要因為寶寶不爬,便擔心他在生長發育上出了什麼問題。 醫生不會以寶寶爬行與否,來評估寶寶的心智發展,只要其他的發展像動作、感官、智能、語言、社交技巧等都有進展,而且符合年齡標準,就沒有所謂「發展遲緩」的疑慮。因此,不要強迫一個不打算爬的寶寶非爬不可,順其自然就好。 從客觀來說,寶寶爬與不爬是天性使然,因人而異。寶寶不爬並不表示他有什麼損失,然而對於肯爬的寶寶,如果能多給他爬的機會,那麼他必然有更多的收穫。 阻礙寶寶爬行原因 在自然的情境下,大多數的寶寶都會經過爬這個階段,然而因為大都市的生活空間較小,嬰兒床、遊戲床、學步車的普遍使用,或爸媽因為寵愛寶寶而經常抱著、背著,或怕寶寶會弄髒或吃到髒東西或因為安全問題的考慮,很少給寶寶在地上爬的機會,於是有些寶寶便略過了爬的階段,直接進入站和走的學習。 可見環境因素是現在寶寶不會爬的主因。對此,有時候幫寶寶換個生活環境或者更換主要的照顧者,情況便可能改變,例如以寬廣的地板取代遊戲床,換個贊同寶寶多爬的保母,或者交給生活在鄉下的爺爺、奶奶帶,都可能讓原本不爬的寶寶自然而然爬了起來。 七個月開始訓練 在寶寶七個月左右就可以對他進行爬行訓練了,這個訓練需要爸媽共同幫助寶寶來完成。 一般寶寶在六個月左右會坐,坐穩了以後的一個月,爸媽就可以教他爬行了。可以讓寶寶趴在有墊子的地面上,爸媽用手抵在寶寶的腳後面,寶寶就會有條件反射,用腳蹬踏爸媽的手,爸媽這時就可以把他的腳往前推,這樣慢慢寶寶就學會爬行了。 幫助寶寶學爬的方法 有很多寶寶在剛開始學爬的時候,只能趴著玩但不能向前爬,或者是在原地旋轉及向後退,爸媽該怎麼辦呢? 這時候,爸媽可以教寶寶練習,可將寶寶身體俯臥在床上,在他前面放置一些有趣的玩具來吸引寶寶的注意力,並不停地說:「寶寶,電話響了,快來拿啊!」另一個人則在寶寶身後用手推著他的腳掌,讓他借助大人的力量向前移動身體,接觸到玩具,以後逐漸減少幫助,讓寶寶試著自己爬。 剛開始的時候做幾分鐘就可以了,如果寶寶哭鬧或者是不願意做的時候,就不要再繼續,要以寶寶的情緒為主,隨著時間再慢慢增加次數,持之以恆地訓練,寶寶就能學會爬行了。 安全措施 在寶寶九個月大的時候,身體才能慢慢地離開地面,雙手前後交替,開始順利地往前爬行。這時候爸媽要將爬行的環境準備好,爬行的地方必須軟硬適中,摩擦力不可過大或過小,可以在地板上放置各種色彩鮮豔的玩具、圖片或拼裝軟墊,給寶寶營造安全的爬行環境。 爬行的裝備 教寶寶學爬時,最好給寶寶穿連身衣,爬行時不會露出寶寶腰部及小肚子,同時衣服合身,沒有太多累贅的東西,不會影響他爬行的興致。注意服裝的前面不要有大的飾物及扣子,防止寶寶趴下時,弄痛寶寶的身體。幾個月大的小寶寶體重較輕,爬行時可能還不會磨破皮膚,而大一些的寶寶由於體重的增長,用肘、膝爬行時容易磨破皮膚,因此,寶寶爬行時要穿上護肘、護膝,所穿的衣服要寬鬆、舒適、柔軟,又不至於妨礙運動。 文章來源~聰明寶寶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