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赤雪

不老革命~遠見雜誌2007/2月號

2007年10月27日
不老革命~遠見雜誌2007/2月號

越洋直擊/日本人口減少的新時代

「如果以1996年的出生率與死亡率為基準的話,到2100年時,日本人口會從1億2000多萬

降低至4900萬;3000年時將剩下500人;再到3500年時,將僅存1人。」——前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



棘手!人口蕭條更令人恐慌

從2002年來,日本經濟逐漸復甦;二次大戰後最年輕的

51歲新科總理安倍晉三,自去年9月上台以來,也展現出新活力……。

但其實這一年多來,日本社會一直有個潛在的深層隱憂,揮之不去。

而同樣的隱憂在約十年後,也將襲擊台灣。

現象〉50年少3000萬人,老年比例達四成

就在2005年聖誕節前夕,街頭巷尾聖誕歌響個不停,1億2000多萬個日本人正在規劃一整年最重要的跨年長假該如何度過時,12月22日晚間電視新聞裡,厚生勞動省宣布:從2005年起,日本正式變成一個人口減少的國家;該年度人口減少近2萬人。

最讓日本人恐慌的是,厚生省試算,到2055年,日本人口將剩下不到9000萬人,比現在減少約3000多萬,而且老化程度將超過40%,到那時候每迎面走過來的十個日本人,就有四個是65歲以上的高齡者。

這個消息對目前65歲以上人口已占總人口近20%、高齡人口總數近2600萬人,老人總數已比台灣總人口數還要多的日本而言,無異雪上加霜。

老化、少子、再加上人口逐漸凋零減少,日本的未來該怎麼辦?

12月22日晚上看到新聞時,住在東京的安福清子,跟許多日本市井小民一樣不禁深皺眉頭。60歲的她當年一結婚就生小孩,但現在她的長子結婚都四年了,還不想生小孩;小兒子更遲遲不婚。「人口減少是大家不婚、不生小孩造成的,我家也是這樣,我都懷疑能不能抱到孫子!」安福清子感歎。

隱憂〉勞動力下降、經濟體衰退、政府破產

休後離開日本、定居台灣花蓮的64歲丸山忠夫,

回憶一年前透過衛星電視看到這個新聞時,臉上立即

失去了笑容。還在領日本老人年金的他,第一個反應

是,「年輕人愈來愈少,沒有人繳稅,我的年金恐怕也

會愈來愈少,日子難過囉!」

第二天日本各大報紙,《讀賣新聞》《日經新聞》《產經新聞》《每日新聞》等都以頭條報導這個日本最新、最棘手的頭痛問題。NHK、TBS等重要電視台也紛紛邀請人口專家預測20年後的日本。

2006年新總理安倍晉三就職時,企業界對他的建言也大多與人口、老化減少有關。

「人民可能被過去兩年的經濟成長矇蔽了,以為日本已經走出蕭條,事實上日本需要創造一個新的經濟體制,否則無法持續成長。我們應該開放移民到日本來,」前新力(SONY)執行長出井伸之說。

「目前日本人最深層的憂慮,就是無法過有品質的退休生活。政府赤字、預算不足的退休年金都需要改革,」美林証券東京首席經濟學家柯爾(Jasper Koll)說。

革命!舉「日」參與的人口加法

自從人口減少的訊息發布後,一年多來,日本政府、企業到民間組織、以及一般個人,幾乎「全民總動員」地積極抗老,一場「人口的加法革命」正在日本各個角落蔓延開來。

凝共識〉政壇、企業、媒體、社團總動員

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蕭萬長,近幾年積極推動台灣與日本科技交流,每年至少訪問日本四次,他的感受是,「我每次去,看他們的報紙、電視,跟日本企業領導人談,幾乎每天都在灌輸這件事情關係到國家未來的發展,整個社會對這件事情是有共識的,一直不斷提出新的對策。」

蕭萬長觀察,日本職場向來重男輕女,但為了因應人口及勞動力減少的新時代,也開始推動兩性工作平權,甚至在公司內附設托兒所,希望吸引女性就業。「日本企業過去是多麼的嚴肅,哪來這樣的溫情主義?但是現在也不得不,」蕭萬長笑說。

台灣老人比例今年將超過10%,再過十年左右,也將邁向人口減少的新時代。「跟日本比起來,台灣的警覺性與積極性都不夠,」蕭萬長說。

台灣駐日代表許世楷也觀察到,日本政府非常積極想要克服老化、少子危機,2003年甚至在內閣府總理下增設「少子化擔當大臣」一職。

而這一年來報紙頭條常常都是少子、老化、人口減少的相關報導,日本把這個問題幾乎當成國家的頭條大事在處理。

有一次一則新聞,還讓許世楷深深感動。由於日本街頭上看得到的孕婦、小孩比以往少很多,公園裡曬太陽的老人已經超過嬉戲的兒童,有一次一位老人家竟然對公園裡玩耍的小孩子敬禮,說「謝謝你,謝謝你來到這個世界。」那報導不知讓多少日本人欷噓。

擬對策〉從抗老術、催生令開始著手

嚴格說起來,日本人從1990年代初期,就已經

在抗老了。只是儘管步步為營,人口減少仍然比厚生省

原先預期的2007年,還要早兩年發生。

過去十幾年來,日本就一直被全世界公認是人口老化最快速的國家。一來因為戰後生活條件大幅改善,日本平均每人壽命延長到80多歲,堪稱世界最長壽的國家;但同時,子女出生率卻又快速下降。

1947年∼1949年的戰後嬰兒潮,日本一個婦女生育4.32個小孩;1990年前後,已經下降到1.54個;到1996年只剩1.41個;直到2005年底再下探到1.26個。

老人長壽加上生育減少,問題愈來愈嚴重,「對於老人我們不能說減少就能減少,不但不能統統抓去消滅,還要好好安養他們,」一位日本政府官員開玩笑地說,因此應付人口問題只剩下鼓勵婦女生育了。

從1994年開始,日本老人人口已占總人口14%。勞動厚生省便推出第一代鼓勵生育計畫。至今十幾年來,日本政府對於老化少子政策,可說一波接一波,愈來愈猛,牽涉的層面也愈來愈廣。從鼓勵生育,延伸到勞動政策、老人安養、老人介護(照護)保險,甚至正熱絡討論該不該開放移民。

拉抬生兒意願,厚生勞動省推「天使計畫」

在鼓勵生育方面,十幾年來日本政府不斷加碼,希望年輕人可以無憂無慮的多多生小孩。

1994年,厚生勞動省推出的第一代「天使計畫」,著重在增加便宜而方便的幼兒托育體系,讓年輕夫婦安心生小孩。十年來日本全國約增加了50萬個托兒設施名額,但是出生率依舊下降。

到了1999年,天使計畫再加碼為「新天使計畫」。除了強化托兒所等設施外,同時以政府的力量鼓勵日本人追求工作與家庭的平衡。

「因為日本上班族工作時間都太長了,沒有家庭生活,男生平均每天帶小孩時間只有48分鐘、做家事時間只有25分鐘,沒有幫手,讓太太們也都不想生小孩,」內閣府少子化擔當參事官補佐田中茂樹,翻開人口白皮書的統計表笑著說。

為了鼓勵工作與生活平衡,厚生省在1998年設立了日本企業重視的「家庭友善獎」(Family Friendly Award),讓員工在工作與家庭間取得平衡。

政府對育嬰假與福利也是愈來愈高。

原本日本已經有法令規定,女性生育時,可向企業請一年育嬰假,但是沒有薪水。1994年推動天使計畫時,改為可領1�4薪水;到2001年再加碼為可領40%薪水;今年10月起,甚至要再提高到50%。

「50%還是不高啦,瑞典婦女生小孩,可以在家一年領七成到八成的薪水,歐洲做的比日本多太多了,」田中茂樹說。

加碼育兒資金,政府1.7兆支援準爸媽

2003年,政府再通過「少子化社會對

策基本法」,在內閣府直接成立少子化部門,

甚至後來增設少子化大臣一職,再次加碼

鼓勵生育相關措施。

今年初《遠見》記者訪問日本,內閣

府正計畫從4月起,正式啟動預算高達

1.7兆日圓(約5100億台幣)的鼓勵生育計畫。



「像這麼大的預算還沒有見過,」官員田中茂樹說。新計畫將從婦女懷孕開始,到產檢、生產、托兒、養育、小孩求學等,政府將全面介入補助。

最大的一筆費用將是,新生兒及未滿兩歲的幼童,每個月政府會發給父母5000日圓的育兒金,第三胎將發1萬日圓,直到小孩滿12歲為止。

又如孕婦產檢,以前有兩次免費,現在增加到至少四次。而生產時的政府補助金將可達35萬日圓。

現在的日本可說是「求子若渴」。在1月12日的《日經新聞》頭條,報導政府正希望全國各地的商家,提供父母親享有購物折扣,全國各地響應的商家已經超過1萬個。

在各種誘因刺激下,2006年底日本出生率首見提升,新生兒比2005年增加2萬多個,「但是這會不會只是一時現象,我們還要再努力,」媒體透露日本政府的戒慎恐懼。

轉型!加與減後的日本新貌

鼓勵生育是日本抗老的最重要措施,但是隨著老化而來的各種問題,日本也是亦步亦趨在因應中。

例如,面對逐漸增加的老人,原本一直由稅收支應的老人福利,政府逐漸負擔不了。因此,1997年起日本積極參考國外作法,在2001年推動介護保險制度。

凡40歲以上,日本人都必須每月繳交費用,到年老有介護需求時即由政府支付一半以上的費用。

另外,人口減少還有一項深層的隱憂是,未來日本的工作人口也將大幅減少。

加人力〉300萬勞動力人口,迎戰團塊退休潮


日本第三大廣告公司ADK研發本部,近幾年來,一直深入

專研老化議題如何影響民眾。ADK情報開發局長中川浩一拿

出數據指出,在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47到1949年

出生的人被稱為團塊世代,共有806萬人。若再加上前後兩年

出生的廣義團塊世代,就超過1000萬人,「這群人是目前日本最有錢

、最有經驗的一群人,」中川浩一說。

然而這1000萬、占日本勞動人口超過1�10的企業精英,從今年起邁向60歲,陸續集體退休,對日本產業競爭力將帶來何種衝擊?

1月初的《日經新聞》,頭版頭條的標題寫著:「2007問題」。

台灣恩益禧(NEC)公司總經理垣村真一就說,「2007問題」已經成為日本的專有名詞,代表團塊世代將從2007年集體退休,對日本很多公司的營運都將造成衝擊。

針對勞動力將不足問題,厚生勞動省也從去年開始擬定方案。據厚生省統計,到2015年時,日本勞動人口將減少405萬人,政府計畫從三方面下工夫,搶救至少300萬勞動力人口。

一是從目前高達200萬人、34歲以下的日本飛特族(Freeter;自由打工族)中,拉回至少80萬人變成全職員工;二是讓家庭婦女增加就業,找回130萬名勞動人口;三是讓日本老人可以再就業,目標約50萬人。

「這樣加起來,十年後只會少100萬人,至少不會短缺400萬名勞動力。其實很多人都想就業,政府都可協助,」厚生勞動省事務官足立匡志指出。

減束縛〉挑戰單純血統傳統,廣納外來人才


因應老化,政府除了全面總動員外,這個問題

也正挑戰日本傳統的價值觀。

一直以來,日本非常堅持「單純血統」。中經院

董事長蕭萬長就記得,越戰期間有很多越南難民逃

出尋求庇護,像美國、澳洲、加拿大、紐西蘭等國都願意接收難民,但日本人卻只願意出錢協助,不願意收容難民。

直到今日,日本不僅尚未開放藍領外勞,也少見白領外國精英。台灣都已經成立移民署了,但是,日本這個先進國家根本沒有這樣的部門,「從大學教授到企業主管,只能零星看到幾個外國人,99%都是日本人,」專研人口問題、以《人口減少經濟時代》一書成為日本經濟類暢銷書作家的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教授松谷明彥說,這是日本根深蒂固的民族性。



但是包括松谷明彥、前新力執行長出井伸之等日本有識之士,愈來愈多人在挑戰這個觀念。
「鼓勵生育效果終究有限,再怎麼提升婦女生育率,從1.26回升到1.45就達上限了吧!但是日本可生育的婦女總數是快速在下降的啊,」松谷明彥從電腦裡找出數字支持他的論點——2000年時,日本25歲到39歲可生育婦女共1274萬人;今年剩下1194萬;再到2030年將剩下789萬。

「30年後,母體減少了500萬,人口減少是注定的啦,」松谷明彥認為政府除了鼓勵生育,更應該啟動優秀人才的移民政策,才是解決之道。

其實,過去十幾年來,日本的外國移民,已經悄悄在增加中。

三個月前美國《Newsweek》就以「這就是新日本」為標題,報導日本新移民面貌。報導指出,過去15年內日本外國人從88萬6000人,已經增加到200萬人,占總人口的1.7%。許多勞工是企業專案申請進來了,例如豐田汽車愛之廠區就引進5000位日本籍巴西後裔,彌補勞動力不足。

不過日本的外國人比例跟許多先進歐美國家比起來仍偏低。例如加拿大外國人占17.4%,美國10.4%,德國8.7%等,因此許多人希望更開放才對。

第三年紀價值觀,讓老人愈活愈年輕

老化危機,讓整個社會出現了總人口數超過2000萬、3000萬的長壽老人,這個事實也讓愈來日本人倡導新的人生價值觀。

開設企管顧問公司ODS、今年70多歲的山口峻宏就是知名的思想創新者。30年前他將「life style」(生活型態)的觀念第一次引進日本,十幾年後全日本人都知道這個詞的意義。

十幾年前當他自己也要邁向老年時,他自創「第三年紀」(The Third Age)來統稱退休高齡者。

在訪談中他反問記者,「中文有什麼更好的詞來形容老人嗎?」山口峻宏覺得,傳統使用的高齡者、老人、銀髮族這些字眼,都有負面涵義,因此他才要創一個更貼切的詞。

所謂第三年紀是指,人生的第一階段是被別人撫養與栽培;第二階段是要去貢獻給家庭與社會;到了第三階段:退休之後,就應該為自己而活。

自從創了第三年紀後,山口峻宏積極在日本社會推廣他的想法,鼓勵老人要自己過得好。他尤其建議一生只會工作的日本男人,退休之後應該學學日本女人,享受精緻的文化生活:美食、旅行、聽歌、票戲。

今天的日本,十年後的台灣

對於日本各企業摩拳擦掌欲爭取的老人商機,山口峻宏

認為,文化產品的商機,應該會高過文明產品。因為這類產

品大家都有了,但是文化產品,對日本退休男性來說,需求相當可觀。

像山口宏峻這樣鼓吹新生活價值觀的日本人,也愈來愈多。

儘管日本不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減少的國家,在1992年時,俄羅斯已經宣布人口正逐漸減少。但是日本絕對是全世界第一個同時面對快速老化、少子化與人口減少的國家。如何因應這個問題,已經成為全世界關注與學習的焦點。

台灣會不會是繼日本之後,第二個面臨同樣問題的國家?

答案是極有可能,因為台灣的老化速度其實不下於日本。

2006年台灣婦女生育率只有1.12,比日本還要低(。預計台灣老人人口占比從10%到20%只需花20年時間,不僅比日本的21年還要快,更遠超過法國、瑞典、英美等先進國家。而且,預計約十年後,台灣也將進入人口減少的國家。

從今天的日本,看到十年後的台灣。但是日本從政府、企業、到個人,上上下下無時無刻在討論對策的氛圍,台灣卻還沒有。

台灣是不是也該趕快啟動人口的加法革命?

《遠見》首次調查國人退休觀,結果75%認為存款最重要,其次是老伴46.5%、房子41.7%、子女37.5%。

在養兒防老觀念式微下,出現金錢方面的存款、房子,比親情的老伴、女子還來得重要。
另外,調查也發現,國人的退休財務規劃也準備得不夠,大陸成為海外退休的首選之地,而政府最應加強醫療保健。
二次大戰後出生的台灣嬰兒潮世代,去年正式邁向60歲,未來20年內將有600萬、占台灣1��4人口的嬰兒潮世代走向退休人生。

然而,在新生兒銳減、下一代人丁稀少的少子高齡環境下,國人的退休觀如何?又如何計畫退休?期待過什麼樣的退休生活?

《遠見》特別針對退休族和上班族,進行國人退休觀大調查。

當問30歲以上的上班族:「你覺得要擁有哪三項,自己才可以安心退休?」

在存款、老伴、房子、子女、保險、老朋友、健康等七項要素當中,高達75%受訪者回答存款最重要。其次46.5%是老伴,41.7%是房子,再來37.5%是子女。

而受訪者若屬於離婚、分居或喪偶者,認為存款最重要的比例更高達83.9%。

反而一般人認定高齡者可能最重視的健康,只有1.5%的上班族認為必須擁有,這可能與這群人年紀尚輕,還未思考到健康問題有關。

《遠見》民調中心主任戴立安形容,這次調查顯示:在未退休者心目中,存款遠比老伴重要,房子也比子女重要,反映出上班族對於自己退休後經濟生活的憂慮程度。

退休財務規劃,薪資高者愈積極進行

存款到底夠不夠安養晚年,的確是還在拚退休的上

班族的一大憂慮。今年50歲的張先生就是例子。

七年前張先生買了一檔日本基金,結果一連套牢六年,

直到去年,日股走向多頭,終於讓他的基金解套。

他笑著說,今年50歲了,夫妻倆結婚24年膝下無子

,以後退休生活得完全自立自強,這筆百來萬的投資,可不是閒錢。

去年勞工退休金新制實施,公司發切結書要他選新制還是舊制。「我當然選舊制,」他說,舊制退休金比新制多得多,再過五年剛好工作滿15年,年紀也剛好達到55歲申請舊制勞退金的最低門檻。

既然高達75%以上的上班族最擔心退休後沒錢,他們是否有進行退休的財務規劃?有準備的只有58%,回答沒有的有40.9%,顯示很多人只是憂心,但未採取行動。

其中,未婚者的退休財務準備比例,比已婚、有小孩的高,這與平常生活負擔較輕有關。

而收入愈高的上班族,也比低收入的人,更會進行退休財務規劃。例如月收入8萬元以上的上班族,其中有82.7%的人有規劃,而收入在2萬元∼3萬元的人有51.2%有規劃,收入未達2萬元的人,只有29%有規劃。

就地域來看,全國以居住在桃竹苗地區、年齡30歲∼34歲的上班族,已做規劃的比重最高,分別達67.8%與71.2%,可能與竹科工作收入高、年輕人接受理財觀念較早有關。

而多少收入的比例用在生活開銷與退休準備,只有8.4%的人將一半以上的收入拿來準備退休,而把過半收入花在生活開銷者,則占44.9%。另有24.7%的人表示兩者各準備一半。

42.8%上班族期待退休,22.6%退休族繼續工作
近幾年來,退休年齡有提前年輕化的趨勢,到底工作族期望幾歲退休呢?調查顯示,希望在60歲到64歲退休的上班族最多,達27.6%;其次是23.2%希望在55歲到59歲退休。

另外,年齡在50歲以下的受訪者,近四成期待在60歲前就能退休;而50歲到54歲的人,有47.2%期望在60歲後退休;60歲到64歲的人,甚至還有46%不希望屆齡退休,反而希望到69歲時才退休。

那麼,上班族對於退休是期待,還是擔心? 42.8%表示值得期待,只有25.2%表示擔心。



而上班族期待退休後可以做什麼呢? 44.4%期望退休後去當義工, 27.7%期望繼續工作,而什麼都不想做的人,只有13.4%。(見表6)

至於已退休者的實際情況卻是,53.2%的人已不再工作,繼續工作的人只有22.6%,真正做義工的只有17.1%,顯示年少的理想與年老的現實差距頗大。

在問卷進行中不少退休族就反應,「我是很想再找有薪水的工作,但是去哪裡找啊?找不到,只好不工作了。」

經建會人力規劃處組長周毓文認為,退休族群就業率偏低,應該與企業不願雇用高齡者,或者國內尚未建立銀髮族就業市場有關。

這樣的結果,顯示出還在工作的人,對於退休生活有比較浪漫的期待。當問及上班族為何要當義工或繼續工作,有33.3%最高比例的人,是為了打發時間,其次30.5%反映是為幫助別人,回答需要收入的人,只占第三位,比例21.7%。

但同樣的問題,退休族的回答就不同了,29.3%需要收入,打發時間26%,幫助別人21.1%,顯示經濟問題才是退休族繼續工作的主因。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上班族要繼續工作的原因中,「避免與社會脫節」只占8.8%,排第六位,但在真正退休後,這個選項跳升到第四位,而且比重大幅提升到20.3%,顯示退休後與社會脫節的問題,是現在的上班族所始料未及的。

退休近半滿意,只有1.5%願住安養院

那麼,國內退休族的生活過得好不好呢?普遍有哪些憂慮?

退休族對退休生活感到很滿意或有點滿意的,比例47.4%,不滿意或很不滿意的,僅26.4%。

值得注意的是,退休族有33.9%認為退休生活比退休前過得好,但也有32%認為比退休前差,18.4%認為差不多。

退休後最大的生活困擾是什麼?有一半覺得沒有困擾,而困擾的第一項是健康衰退、第二是沒有經濟來源、第三則是失去社交圈。(見頁203表12)
對於退休後打算跟誰居住,期望與現實間又有何差距?

有39.6%上班族最希望只與配偶同住,其次有28.7%希望與配偶、子女同住,希望只和子女同住者有14.5%,也有5.5%希望獨居。

而退休族面臨的現實狀況卻是:35.5%與配偶和子女同住,有27.1%只和配偶同住,只和子女同住者有21.3%,獨居者有11.3%。

獨居現象主要發生在雲林以南,各地區獨居比例都在13%以上,而基宜花東地區退休老人獨居比重更達27.8%。

在老化少子嚴重的今天,老人安養機構應運而生,也被許多人認為是未來的明星產業。但調查顯示,儘管大多數的人能接受送父母去安養院並非是不孝的想法,但卻很少人願意住在安養院。

高達66.2%的上班族認為,送父母進養老院並非不孝,認為很不孝或有點不孝的分別有6.7%與9.9%。至於退休族也有19%的人認為,送父母去安養院是不孝順的。當問及上班族退休後想住養老院的比例只有1.5%,希望住家裡的高達86.2%,另外,有9.9%的上班族希望住進五星級的老人公寓。

希望加強醫療保健,退休大陸成海外首選

對於政府的退休相關公共政策方面,有41%退休族認為,政府應加強醫療保健,其次有31.3%受訪者希望加強發放津貼,27.7%認為應該加強安養照護機構。相同問題,上班族所期待的依序是:醫療保健62.1%、安養照護機構36.2%、發放津貼32.9%。

對於政府為避免勞動力不足,打算延後法定退休年齡,50.4%的上班族表示很贊成或有點贊成,其中在55歲到59歲的贊成比例更高達67.7%,顯示延後退休的社會共識頗高,且年紀愈大愈害怕退休。

至於退休後最想住哪裡?近77.7%上班族選擇住在台灣,有16.7%尚未決定,也有5.6%選擇到海外退休。但是在退休後,希望到海外居住的人中,大陸成為首選,達31.7%。調查顯示,退休族與上班族儘管在一些事情上看法一致,例如都不想住安養院、都認為醫療保健是政府首要老化政策,但是在很多面向上也呈現極大落差,顯示現實與期望間本來就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