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abbie麻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009年04月12日
公開
37

哭鬧不停

寶貝持續服藥 藥效快到時就會開始發燒 下午和拔比休息了半小時後 情緒不是很好 很黏人 也一副沒睡飽的樣子 趁著拔比送尿液到愛林檢驗的時間 麻咪又陪寶貝小睡一會兒 拔比帶著醫師開的抗生素回到家後 寶貝也跟著醒了 醫師看了報告說疑似尿道炎 可能是尿道發炎所引起的發燒 於是先停了退燒藥 改服抗生素 午覺醒來的寶貝 依舊"歡歡" 為了舒緩生病的不適 麻咪幫寶貝洗香香 沒想到愛洗澡的寶貝 依舊哎呀哎呀的哭 寶貝真的很不舒服 晚餐的副食品吃得也不好 只服了消炎藥的寶貝開始慢慢發燒 拔比問了醫生後 決定再補服退燒藥 無奈寶貝不乖乖吃藥 左騙 右哄 轉移注意力 各種招式都用盡 寶貝拗起來的力氣不輸大人 明明就很不舒服 仍舊賣力的抵抗 看在麻咪拔比眼裏都很心疼 好不容易抓到了隙縫灌了3cc的藥水 寶貝似乎被嗆到了 一股腦的全部吐出來 連同晚上吃進去的一點點稀飯一併傾潟而出 接著就是一直的哭 從下午寶貝的不舒服 鬧脾氣 到現在的嘔吐 一場感冒讓原本愛笑愛叫愛玩的小小孩 折磨得如此的不舒服 麻咪的淚水也決堤了 晚上七點 寶貝累了倦了 早已闔眼睡著 拔比麻咪也身心俱疲 左右護法的陪伴寶貝一起入睡 照顧生病的小小孩 對大人而言真的是很煎熬 希望這場病可以趕快落幕 還麻咪一個愛尖叫的寶貝

2009年04月09日
公開
45

寶寶第一次發燒

寶寶的第一次發燒 採訪�林雅恩 諮詢�亞東紀念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 辛壽庭 小寶寶半夜發燒最令人緊張,而正確的退燒處理及照顧,則是守護孩子健康的第一步,家長可別疏忽喔! 家有「燙手山芋」經驗談 年幼的寶寶抵抗力弱,一旦有發燒難免讓家長特別擔心,不知該如何處理才好。有鑑於「寶寶發燒處理」詢問度居高不下,本刊特別在Baby Home寶貝家庭親子網舉辦網路問卷調查,以瞭解爸比媽咪的居家處理概況: 藉由上述調查顯示,寶寶第一次發燒年齡為3個月以下者佔18% ,而第一次發燒在出生3∼9個月間者,明顯提升至52%,而發生於9∼12個月期間的比例亦不低,佔18%,待寶寶出生1歲後則降至12%,所以顯見寶寶的第一次發燒,有88%均發生在1歲以前。 在居家處理方面,高達43% 的媽咪決定立即就醫,而先採取退燒處理再帶孩子就醫的比例亦高達35%,在在表現出媽咪們對寶寶發燒的高度擔憂。有鑑於此,後續將為您一一探討寶寶發燒時的觀察、該先就醫或先做退燒處理的標準,與正確的退燒方式等問題。 由發燒看寶寶健康 腦部的下視丘為人體體溫的調節中樞,而越小的孩子,相對地體溫調控的能力越不成熟。一般來說,下列因素均可能導致體溫調節機制失衡,進而出現發燒的現象: 疾病性因素:細菌或病毒感染,及血液腫瘤、風濕性疾病與泌尿道感染等。 非疾病性因素:環境溫度過高、保暖過度、劇烈運動、服用某些特殊藥物、腦部受傷或長瘤等。 扣除掉非疾病性因素,疾病性因素中又以感染居多。許多家長對於發燒存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認知,事實上,發燒一方面是身體的警訊,一方面代表體內的防衛機制正在對抗細菌、病毒,同時提醒身體要好好休息調養。而且一般40℃以下的發燒,尚不至於對身體組織產生傷害,面對發燒所帶來的種種不適,家長要做的便是持續觀察、妥善照顧。 各月齡發燒的常見原因+危險性 亞東紀念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辛壽庭表示,就臨床經驗來看,寶寶2∼4個月時發燒,多半和接種疫苗有關,如接種舊型三合一疫苗後,兩天內可能會有輕度發燒的現象。而若排除疫苗的相關性,因寶寶發燒來就診的年齡層多傾向於5、6個月以後,這是因為體內原本帶有來自母體之抗體,在5、6個月左右都已經消退的差不多了,所以比較容易受到外來病毒感染而引起發燒。 而依據發燒出現的時間點,需要考慮的原因、危險性亦有所不同: 4個月以下 理論上,該階段應還有媽媽抗體的保護,即使罹患一般感冒偶爾會出現咳嗽、流鼻水的症狀,但發燒的機率很低,因此須得提高警覺,並考慮其他不尋常的感染疾病。 4個月以下的寶寶發燒,泌尿道感染為常見原因之一。由於這年紀寶寶發燒通常不會有明顯症狀,只是比較嗜睡、吃得較差,為了確保孩子的健康,專家學者建議,3個月以下的寶寶發燒,均應住院接受檢查,檢查項目包括血液、尿液等,以觀察寶寶體內的發炎指數及白血球數目、有無泌尿道感染等。 以此類推,如果1個月的新生兒發燒,處理的態度應更為謹慎,除了血液、尿液檢查外,會建議家長考慮讓孩子接受脊髓液檢查,確認有無感染腦膜炎,而這亦牽涉到後續治療使用的抗生素強弱,和抗生素該使用多久時間。 7、8個月以後 寶寶7、8個月以後,親友來訪和出門的機會變多了,保護不如以往周密,所以得到一般性感冒的機會也大幅增加。父母應注意的是,孩子發燒外有無合併其他症狀,如果孩子同時出現精神活力很差、咳嗽得很厲害,甚至有「咻咻」的喘鳴聲,就要小心細支氣管炎的可能。 1歲前後 寶寶8、9個月後至1歲左右,一般感冒引起的發燒仍相當常見。不過在接近1歲前後,如果發燒時,還伴隨有輕微的腹瀉,且其他症狀不明顯,原因為「嬰兒玫瑰疹」的比例相當高。其特徵為:一開始前2、3天體溫較高,如發燒至39∼40度,而且時間持續較久,通常到第4天出疹子時才會退燒,過程中體溫可能起起伏伏,使得家長照顧起來格外辛苦。 第一時間該如何處理? 寶寶半夜發燒時,該立即就醫或退燒?辛壽庭醫師表示,當家長發現孩子夜間有體溫升高的現象,建議先量體溫確定,由於3、4個月以下的孩子發燒危險性較高,應立即至急診就醫,不建議先自行退燒。而較大一點的孩子,如果沒有合併其他異常,可先採取下列適當的退燒處理,並持續觀察孩子的反應,來判斷是否應馬上就醫。 量體溫篇:對於寶寶來說,測量耳溫或肛溫的準確性較高;但無論你使用哪一種,正確操作為其重點。 •耳溫: 1.3、4個月以下的小朋友耳道較小,使用耳溫槍時不容易對準核心溫度(即耳膜的位置),以致測量到耳道的溫度,可能會偏低,尤其是在冬天時,所以該階段以測量肛溫為準。 2.耳溫槍用久了之後,可能會影響其準度,建議家長一年請廠商校正一次,或者帶孩子就醫時,將耳溫槍帶到醫院,與醫院耳溫槍測量出的溫度比對看看。 3.測量時間約1∼3秒。 •肛溫: 1.使用肛溫計之前,可先用酒精擦拭,有清潔、消毒功用。 2.預備測量前先在肛溫計前金屬端上抹些許凡士林,以免插入肛門時造成寶寶不適。 3.讓孩子趴臥,再緩緩將金屬前端全部插入肛門內,至剛好看不到金屬探頭的深度。 3.測量時間約2∼3分鐘。 註:過去有些爸媽可能習慣使用水銀溫度計幫寶寶測量肛溫,但環保署從97年7月1日開始,已禁止販賣水銀溫度計,因為水銀溫度計易碎,容易導致水銀流出,影響環境以及身體健康,所以建議改以電子式體溫計代替。電子式體溫計可以適用於測量口溫、液溫或肛溫。 •其他: 測量腋溫須待孩子能夾緊時方能準確施測,不適用於嬰幼兒階段。至於額溫、背溫準確度較低,同樣不建議。 退燒處理篇:當寶寶體溫過高,須要退燒處理時,適時退燒處理外,也別忘了補充水分喔! •退燒藥 退燒藥主要有藥水、藥錠等劑型,須依照醫囑使用。一般醫師均會建議家裡應預備一些孩子專用的退燒藥物或塞劑,當半夜孩子突然出現38.1∼38.5℃的輕微發燒,可先讓他使用退燒藥,如果之後孩子燒退了,精神、活動力尚可,且能安穩睡著,那麼早上再帶去門診即可。反之,如果孩子發燒超過39度以上,即使服藥或使用塞劑後燒退了,仍建議至急診做進一步診斷及檢查。 •塞劑 塞劑內的成分與某些口服藥差不多,劑量的使用則視體重而定,乃是藉由直腸後端的黏膜直接吸收來達到退燒的目的。由於不經口服,所以降溫的速度會快一點。不過經常性的使用塞劑,容易造成肛門不適,如果孩子狀況許可,建議以口服藥為主,但若孩子使用口服藥1.5小時後仍無法退燒,或者發燒合併有嘔吐症狀、無法攝取口服藥,則建議使用塞劑。 •洗溫水澡 幫孩子洗溫水澡,可使其周邊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加速體熱蒸發散失,來達到降溫的目的。水溫比體溫略高一些即可,洗澡後,應將孩子的身體迅速擦乾。 •退熱貼 退熱貼的原理為富含水分的水凝膠跟清涼劑,將其貼在患者額頭或者其他患部,利用水汽化帶走熱量的原理輔助散熱,並無治療效果,僅為短暫改善發燒現象。 •冰枕NG!NG! 使用冰枕容易造成血管收縮、體溫突然下降,反倒增加心臟和身體代謝的負擔,因此目前小兒科醫學會已不建議在寶寶發燒時使用冰枕。 •使用酒精擦拭身體NG!NG! 有些長輩認為使用酒精有助於身體散熱,但這個方法有其危險性。因為體熱散失太快、血管收縮,會對心臟造成重大負擔,而且大範圍塗抹,不曾接觸過酒精的孩子可能會過敏。 退燒後須持續觀察 一般來說,口服退燒藥後約1.5小時會有比較明顯的效果,而塞劑約需30∼40分鐘,為了掌握孩子的病情,後續仍不可輕忽,相關建議如下: •寶寶發燒時,精神、活動力難免受到影響,如果採取退燒處理後,有慢慢地恢復,那麼或許不用太過擔心。反之,孩子燒退後,依然嗜睡、精神及活動力差,就要懷疑是其他嚴重的感染,而非一般感冒,最好立即就醫。 •寶寶發燒有時候會有畏寒、發抖的情況,這時家長可以幫他蓋上被子或加強保暖,不過如果使用退燒藥後,溫度已逐漸下降,且不再畏寒、發抖了,這時應減少被蓋,幫助體熱順利散發出來。 •退燒的過程中,孩子流汗量會增加,故應多補充水分,補充水分亦有助於體溫下降。 •退燒後,可以每半小時量一次體溫,以確認孩子的體溫是否順利下降。 父母必知2大觀察指標 家長之所以會有寶寶常突然在夜間發燒的感覺,主要是因為夜間身體沒有活動,體熱蒸發的速率就比較慢,加上體內神經系統的影響,及夜間水分補充較少,發燒時體溫便不容易降下來。 由於寶寶無法用言語表達,通常家長察覺異樣的徵兆有二: •夜間哭鬧不安:最常見的是寶寶夜間哭鬧不安、睡不好,家長探視時,發現他身體摸起來熱熱的,進而量體溫確認。 •嘔吐:亦有些人以嘔吐來表現,進而引起家長的注意。 家有1歲兒 居家必備退燒藥物&用品 辛壽庭醫師表示,考量到一歲內孩子的生理狀況及照顧的便利性,居家可準備一些孩子適用的退燒藥物、用品以備不時之需。而為了讓退燒藥物、用品能有效發揮作用,使用及保存都要注意: •退燒藥 目前衛生署、醫改會均積極推動兒童專用藥,即附有清楚標示、劑量刻度之原廠藥水,讓家長能夠掌握藥名,以便於後續有疑問時不會求助無門,同時容易掌握份量,這些亦是家長在準備退燒藥時應考慮的。 •塞劑 1.目前塞劑常見的劑量有12.5mg、25 mg兩種,後者適用於成人,前者則適用於嬰幼兒。使用份量上,10公斤以下的寶寶,一般是用1/2∼2/3顆左右,若溫度不是很高,通常用半顆即可;而12公斤以上的寶寶則可用到一顆。 2.兩次塞劑使用間隔宜拉長至5∼6小時,而退燒藥和塞劑的使用應間隔為1.5∼2小時,以免藥效太強,體溫下降太快導致身體無法負荷。 3.如果孩子合併有嚴重的腹瀉,則不建議使用塞劑,因為此時腸胃黏膜已經受損,使用塞劑可能會加重腸胃刺激,使得塞劑效果無法發揮。 •退熱貼 雖然發高燒時,光靠退熱貼要降到正常的體溫有其難度,不過確實可減緩寶寶發燒時的不適感,而且因為是局部作用,除非孩子對退熱貼的介質過敏,不然安全性相當高。 ★藥物保存須知 每次帶寶寶到醫院、診所預防接種時,醫師都會開立退燒藥水或藥丸給家長備用。如果為未開封的藥水,只要避免放在陽光曝曬、高溫環境,一般約可放半年到一年,並不須刻意冷藏。但若已開封過,則不建議存放超過1個月。 至於散裝的藥丸,因容易受潮,保存不易,如已存放一段時間,不建議下次再用。而塞劑因為比較容易融化,同樣要避開陽光曝曬、高溫的環境,如果不常用的話,可以放冷藏保存。 ★緊急情況就醫莫遲疑∼ 以下為需立即就醫的緊急狀況,請家長提高警覺: 1.3、4個月以下的寶寶發燒均需立即就醫。 2.合併有抽筋;嚴重咳嗽,很喘的感覺,有喘鳴聲;發燒40℃以上。 3.服用退燒藥後,體溫有逐漸降下,但孩子依然嗜睡、精神差、活動力不好等。

2009年04月09日
公開
49

毛巾裹腿退燒法

毛巾裹腿 小兒退燒真管用 妙方 與感冒和平共處 毛巾裹腿 小兒退燒真管用◎吳翠萍(北投讀者) 女兒日前從幼稚園染上流行性感冒,打噴嚏、流鼻水、咳嗽與發燒接踵而至,急壞了來我家作客的母親,她慣性地依大多數台灣人的做法,碎碎唸地催促我帶小孩去看醫生、拿了一堆藥,最好再自費「吊大筒」點滴,彷彿這樣感冒才能好得快一點。 這種急欲「處死」感冒的態度,讓我疲於照顧生病的大女兒,以及才一歲的小女兒,還得因時制宜,開導母親正確的與感冒共處新觀念。由於外子工作的關係,我們曾旅居過德國與英國,讓我領教到歐洲人與感冒的和平共處態度,以及一些居家照料感冒兒童的偏方。 記得兩年前在英國布里斯托,一歲的女兒染上傷風感冒,急忙抱到醫生診所去,只見醫生仔細檢查耳、鼻、喉與胸腔之後,就叫我回去多給小孩開水以及休息,我不解地詢問他為何不開藥?只見醫生比我更疑惑地解釋著:「只要兩天後再來檢查,若沒有併發症產生,讓身體自己去應付,反而能提高免疫力。」果然,七天後女兒不藥而癒。 之後來到德國,小兒科醫師也主動免費為父母開設一堂「就醫前的居家護理」的課程,教導父母親一些處理感冒小症狀的方法,如此可免去孩童在送醫途中因勞累不適而加重病情,以及候診過程中再度交叉感染;更重要的,是可以節省龐大的醫療資源。 課程中,我們還拿到一份各類病症的藥草茶索引,以及各項病情的處理方式與就診時機,其中最有趣的一項就是「綁腿退燒法」,將兩條毛巾以接近身體溫度的溫水浸濕,之後稍微擰乾、攤開,再將毛巾逐一纏繞在孩童的小腿上,待二十分鐘後解開,接著以乾毛巾擦乾。我試過好幾次,果真有效,連我的台灣老媽都覺得:德國人真厲害! 我曾經請教德國婆婆,原來這是每個德國媽媽都會的發燒護理法,其中,溫毛巾以舒適溫度不驚擾孩子為原則,藉由毛巾的冷卻過程,緩緩帶走身體的高溫,因為簡單易行,所以最為普遍。 親愛的婆婆媽媽們,在給孩子退燒藥前,何妨試一下「綁腿退燒法」這簡單又不傷身的德國自療法? ◎陳南君 許多民族都有自然簡易的自療方法;具有中西醫師雙資格的中醫師陳勇利指出,中醫的精神與歐洲療法頗有神似之處,包括藥療法和多種物理性的自然療法,毛巾裹腿退燒法也是其一。 他指出,「裹腿退燒法」是一種相當實用的物理治療,但使用「綁腿退燒法」必須注意幾個重點: ˙毛巾要微濕,水分才能充分接觸到皮膚。 ˙不可綁的太緊、以免造成下肢循環不佳,也不可綁的鬆垮垮的、以免水分接觸不良。 ˙水溫要與體溫類似,以免「驚動」小朋友。 ˙定期更換毛巾、以求熱交換效率高。 ˙如果小兒熱度過高、過快,則可以將毛巾兩條、直放在背部脊椎兩側,以求效率增加。 「裹腿退燒法」的關鍵是利用每一分子水蒸發需要539大卡的巨大熱量,將體溫帶走,達到退燒的效果,經醫師診治及指導下,不失為簡易的退燒方法。

2009年04月08日
公開
40

寶寶不乖乖換尿布有原因

寶寶自信養成的關鍵,從解決哭鬧問題開始 1. 剛開始學站學步的寶寶,在躺下換尿布時總是不肯乖乖聽話,甚至哭鬧不休,你知道寶寶這些反應,有著更深層的意義嗎? 躺下來換尿布這一個動作,一方面代表對於學步兒的活動暫時性限制,二方面也表示孩子對於照顧者更換尿片時的情境營造、動作舉止並不認同,最重要的是第三點,學步兒此時又稱第一反叛期,對任何照顧者給予的作為,都要表示反對甚至反抗,藉以突顯自己的能力增長以及已經長大的訊息。再者,此一階段寶寶除了睡覺休息時,不喜歡躺下來的理由,主要是因為活動力大增,整天心思都在遊戲上,對於吃喝以及靜態活動就顯得興趣缺缺(尤其男寶寶更為明顯)。如果寶寶常被強迫躺下,對他可能產生的影響在於更為討厭躺下來後進行的換尿片行為,因而一次比一次強烈地反抗更強,長期以往對於親子間的良性互動當然也有負面影響。 2. 寶寶自1歲左右開始學站學走,但你知道寶寶在學會之前,已經跌倒了「300次」才能穩穩站立嗎? 寶寶開始學習扶著站立大約在7-8個月大時,扶著站得很穩、並開始學習走路的年齡約在9-10個月大時,而能夠放手站立則約在10-15個月大時,扶著走得很穩的年齡約在11-12個月大時,而能夠自己走路則約在11-16個月大時。 由臨床經驗知道學習站立、走路的早晚以及穩定程度與照顧者每天給予練習的時間以及正確的姿勢指導有密切的相關,當然也與多給予正面鼓勵有關。例如每天兩至三次每次固定練習15-20分鐘與隨意扶著站者相比,能夠自行站立的時間有明顯不同;又如扶站時以房間內地板練習與在床上練習者相比,能夠自行站立的時間也有明顯不同。先天或後天的神經肌肉性疾病會延緩或不能表現出正常的學習站立的一般年齡。研究報告也指出偏低的蛋白質攝取(例如副食中沒有加入肉類)可能使動作發展變緩慢,而長時間的營養不良造成身體肌肉不足也將使得動作里程碑無法達成。 結語: 處於學站學步時期的寶寶活動力大增,整天心思都在遊戲上,對於吃喝以及靜態活動都顯得興趣缺缺(尤其男寶寶更為明顯)。如果寶寶常被強迫躺下,可能產生的影響在於更討厭躺下來後進行的換尿片行為,因而一次比一次反抗更強烈,長期對於親子間的良性互動當然也有負面影響。 面對這個階段的寶寶,除了媽媽需要給予更多支持與陪伴,也可以嘗試讓寶寶換穿可站著穿的褲型紙尿褲,會站時就不要躺著換,不再強迫寶寶躺下,不但媽媽方便,更是幫助寶寶認知發展與自信培養的關鍵。 (文章�美商金百利克拉克-好奇Huggies 贊助提供 諮詢�周怡宏 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