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WUWOW線上英文】好評回文活動將延後於4/24開跑,為感謝配合,BBH將提供神秘加碼好禮唷,敬請期待!

蓮霧鼻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寶寶服用抗生素守則 [轉載於媽媽寶寶雜誌電子報]

2009年11月18日
公開
41

寶寶服用抗生素守則 [轉載於媽媽寶寶雜誌電子報] 你知道寶寶有時也會因為病情的需要而服用到抗生素的藥物嗎?這種連成人都不願意多服用的藥劑,如果用在寶寶身上想必許多媽媽們一定非常擔心。其實只要對抗生素有一定的認識,控制好每次服用的劑量,並做好注意事項,即使寶寶服用抗生素也不用怕! 文�亞東紀念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梁翔 執行�楊文玉 抗生素在定義上有所模糊,抗「生」並非對所有生物都有效,而是針對細菌有效,但是黴菌及病毒時沒有用的。一般來說,抗生素對於細菌有兩種功用,一是殺菌,一是抑制細菌的生長;抗生素對黴菌及病毒是沒有效用的,需要使用其他藥物進行治療。 4類常見治療的病症 一般來說,屬於病毒性感染的感冒及流行感冒引起的濾過性病毒感染,是不需要用抗生素來進行控制。但是,若病毒性感染合併二度細菌性產生嚴重的病例時,則需要使用到抗生素。那麼嬰幼兒有哪些疾病合併細菌性感染時需要使用抗生素呢? 1.化膿性的扁桃腺發炎 化膿性的扁桃腺發炎,在經過醫師採檢後培養出鏈球菌後即會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 2.中耳炎 中耳炎分為病毒性及細菌性兩種感染,但是小兒中耳炎因為要採檢不容易,可能需要透過全身性麻醉進行採檢培養,危險性比較高,所以針對小兒中耳炎大多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大人的中耳炎治療可能就有所不同。 3.肺炎 輕微的肺炎是可以使用口服抗生素進行治療,嚴重的話則需要住院,醫師將透過痰液的培養或是血清檢查,找出引起肺炎的病因。一般來說,在台灣常見大多是因為肺炎雙球菌及黴漿素的感染而引起小兒肺炎。 4.尿道感染 尿道感染也是常用抗生素進行治療,一般尿道感染是大腸桿菌引起,特別是小嬰兒若尿道感染,可能有合併先天性的尿道異常,若加上有尿道逆流的症狀,可能需要長期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 服用劑量建議 對嬰幼兒來說,醫師大多依照其體重與年齡去決定使用的劑量,因此使用劑量因人而異;再者,嬰幼兒的體重範圍比較廣,所以醫師大多是使用藥水進行治療,藥水幾CC的劑量比較容易控制。當醫生開抗生素給寶寶服用時,爸爸媽媽可要注意,一定要吃到醫師建議的劑量;另外也要注意服用次數的問題,因為不同種類的抗生素每天使用的次數也是不一樣的。一般抗生素的使用大都是每八個小時或六個小時吃一次,但不同的抗生素或根據疾病不同與嚴重的程度,可能一天使用的次數就有所不同。 服用的注意事項 1.一般抗生素是安全的,因為抗生素只會殺死細菌並不會影響到人體的細胞,所以是蠻安全的。 2.在使用抗生素之前不需要特別避免什麼樣的活動或食物,就按照個人的日常生活就可以了。 3.如果有使用四環素這種抗生素時,是不能喝牛奶的,這樣會導致藥物失效。 4.醫師建議,在飯前時搭配白開水使用抗生素,吸收效果比較好。 5.一般抗生素可以飯前吃,但少部分比較特別的抗生素可能會刺激到胃,就需要吃一點食物,避免刺激胃而造成不適。 抗生素的副作用 如果寶寶是過敏體質 大部分的病人在使用抗生素時都沒有什麼副作用,除非是病人本身對藥物產生過敏。過敏的症狀包含了發燒、起疹子,嚴重時可能會休克。另外,有些抗生素會刺激到胃,產生噁心、不舒服等不適的感覺。 拉肚子 抗生素吃久了還會拉肚子,因為抗生素不只把壞的細菌殺掉,同時也把腸胃道裡正常的細菌殺掉了,而產生拉肚子的症狀。腸胃道裡有正常的細菌跟不正常的細菌共生以形成平衡,假設使用過度的抗生素把正常的細菌都殺死了,那麼不正常的細菌就會慢慢增加,影響到人體吸收不全而造成拉肚子。 產生抗藥性 抗生素還有一個不好的副作用,長期使用抗生素會引起抗藥性,抗藥性是指這個藥本來可以殺死某種細菌,因為濫用、使用時間太久,或使用太頻繁,會引起細菌突變,細菌突變後基因會重整,進而對藥物產生抗藥性,這個藥就失去了它原本的功效了。所以,我們必需謹慎的使用抗生素,在非必要時候就儘量避免使用,尤其是一般的感冒。 對抗副作用大作戰 過敏主動告知 如果病人本身知道自己可能對特定抗生素會過敏的話,去看醫生時務必記得告訴醫生,以避免過敏現象的產生。 避免抗藥性 其實我們可以避免藥物抗藥性發生,例如寶寶生病的話,不要主動要求醫師開抗生素,有時候醫師可能受到病人的壓力而開立抗生素,這樣對寶寶的身體並不好。此外,提醒爸爸媽媽,最好不要自己到一般藥局購買抗生素使用,嚴格來說,民眾到藥局購買抗生素是需要醫師處方箋才可以買的。 遵照醫囑 使用抗生素要服用正確的劑量,遵照醫囑,醫生開多少就吃多少,不要自己去減少或增加劑量,也不要把自己的抗生素給別人吃,更不要吃別人的抗生素。沒有吃完的抗生素千萬不要留著下次吃,必須把抗生素丟掉,若因此省了小錢而賠上自己的健康,可是得不償失喔!

成功父母40個特徵

2007年10月17日
公開
41

成功父母40個特徵 1. 能認真並很有耐性地回答孩子所提出的問題. 2. 慎重地從孩子所提的疑問中找尋問題所在. 3. 提供場所給孩子展示他的工作成果. 4. 假如孩子有些未完成的創作,例如油畫,水彩,雕塑等,要能容忍他那種雜亂的工作空間. 5. 提供子女一個房間或室內的一部份供他單獨使用. 6. 讓孩子知道,是因為"他自己"而不是因為"他的成就"而愛他的. 7. 要孩子對其行為負責. 8. 協助孩子去擬定自己的學習/活動計劃. 9. 帶孩子去風景名勝地區旅行. 10. 教孩子如何去改進他所做的工作. 11. 鼓勵孩子與來自不同背景和環境的兒童和睦相處. 12. 訂立孩子合理的行為規範,並監督仔是否確實遵守. 13. 從不將孩子與別的孩子比較. 14. 從不以辱罵方式去懲罰孩子. 15. 提供孩子所喜愛的圖書資料. 16. 鼓勵孩子客觀地思考. 17. 按時地讀書給孩子聽. 18. 很早就教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 19. 鼓勵孩子去編故事及幻想. 20. 仔細地考慮每個孩子的個別需要. 21. 每天有一定時間與孩子單獨相處. 22. 允許孩子對於家庭事務有發言機會. 23. 從不因孩子犯錯而加以嘲笑. 24. 鼓勵孩子講故事和吟誦詩歌. 25. 鼓勵孩子能與成年人和諧相處. 26. 設計實驗來幫助孩子探索事物的來源. 27. 讓孩子利用各種物品去做遊戲. 28. 鼓勵孩子去探索問題並謀求解決方法. 29. 仔細地從孩子的活動中找出特殊優良表現來讚揚. 30. 避免空洞的稱讚. 31. 很真誠地表現出對孩子的情緒,不掩飾自己的喜怒哀樂. 32. 每一樣主題都願與孩子討論. 33. 在孩子權力範圍內,給孩子作決定的機會. 34. 鼓勵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人,不要盲從附和. 35. 幫助孩子找出值得看的電視節目. 36. 鼓勵孩子認真衡量自己的能力,不亢不卑. 37. 從不在孩子失敗時告訴他:"我也一樣做得不好"讓孩子面對而非逃避挫敗. 38. 鼓勵孩子盡量可能表現得像個獨立自主的成年人. 39. 對孩子好的意見具有信心. 40. 寧願孩子因自己的錯誤因素而失敗,不願替他做了大部份工作而成功,讓他自食其力,也享受自己的勤勞成果.

12招培養快樂小孩ㄟ秘訣...

2007年08月28日
公開
38

12招培養快樂小孩ㄟ秘訣... 有些研究發現,快樂的孩子擁有一些共同的特質,包括:較有自信、樂觀、有自制力。我們在整合專家意見後,提供12個訣竅,讓你養育出一個快樂的孩子。 *1. 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課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無拘無束的發揮,讓他們可以悠閒的看蜘蛛織網、研究螢火蟲如何發光……,以他們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們所好奇的世界。也許,有時你也該放慢你的腳步,拋開你的行程表,跟著孩子的節奏享受生活。 *2. 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了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 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 *3. 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也會讓? L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4. 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5. 有創意和讚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 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金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6. 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儘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7. 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札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塗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奏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8. 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可以讓早產兒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9. 用心聆聽: 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儘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10. 放棄完美主義: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 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 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10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答案是No,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11. 教導他解決問題: 從學會繫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里程碑。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解決面對的問題,就能帶給他們快 樂與成就感。當他遇到阻礙時,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無法拼好一塊拼圖時,你可有幾個步驟來幫助他:1.確認他的問題。2.讓他描述他想到的解決方式。3.找出解決問題的步驟。4.決定讓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或提供一些幫助。5.確定他能獲得需要的協助。 *12. 給他表演的舞台: 每個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賦,何不給他們機會表現一下?如果他們喜歡說故事,鼓勵 他多說故事給你聽。如果他對數字很擅長,帶著他去逛街,讓他幫你挑選價格便宜的東西 。當你能欣賞孩子的才能,並表現出你的熱情時,孩子自然會更有自信心。 資料摘於/奇摩部落格

跟桌子說對不起!!....

2007年08月23日
公開
43

跟桌子說對不起!!.... 我還沒結婚生子的時候,經常看到以下的場景──蹣跚學步的小寶寶或是精力旺盛、橫衝直撞的孩子,步伐一個不穩,跌倒了,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聞聲趕來的奶奶或媽媽忙不迭的安慰著:「不哭不哭!寶寶好乖,地板壞壞!害我們寶寶跌倒!」」說著說著,竟然用手打起地板來了,真是好笑!地板到底礙著誰了? 這樣的教養方式,撞到桌子打桌子、撞到椅子打椅子、撞到牆壁打牆壁……反正都是別人不對,該打!一出現狀況,從不檢討自己,馬上怪到別人頭上去,認為都是別人的錯;孩子將來長大了,如何讓他成為一個負責任、不推諉的人? 等到自己結婚,女兒出生之後,也到了搖搖晃晃的學步年齡。有一天,她不小心撞到茶几,馬上放聲大哭;我走過去蹲下來,對著被她撞到的桌子無限同情的說:「桌子好可憐喔!它乖乖站在這裡都沒有亂動,是妳撞到它的!它痛痛喔!來給桌子呼呼,跟桌子說對不起!」 她聽完,愣愣的,任由我牽起她的手,去撫摸桌子,還乖乖的向桌子鞠躬:「桌子,對不起!」之後,有時她跌倒在地上,我也比照辦理。久而久之,她就知道是自己不小心,不會有怪罪、遷怒的反應了。 這一路走來,我甚少聽女兒抱怨:「都是某某人害我的啦!」遇到事情,她所表現出來的明理、懂事、負責,令我欣賞,也令我欣慰!

寶寶做家務從一歲半開始

2007年08月18日
公開
49

(100)寶寶做家務從一歲半開始 其實,只要能站起來,就能為人服務。剛學會走路的幼兒喜歡幫人,並且會因為幫助別人做事而感到自豪。讓他們知道自己是家庭的一個重要成員。這能改變許多小孩的怪異行為。同時,在勞動中也能培養起孩子許多寶貴的品質,如責任感、獨立性、自信心,以及珍惜時間和愛惜勞動果實等。   你在孩子身上培養的為他人服務的潛能,不管他今後到哪兒,都將使他受用終生。教育孩子:"要像你希望別人對待你一樣對待別人。"然後積極創造機會讓為別人服務,長大後他會很有能力並且充滿自信心。你會看到孩子不但樂於奉獻,而且還將在更優雅的領域,諸如禮節、慈善、好客等方面讓你自豪。   教不到兩三歲的孩子削蘿蔔,刀很危險,他很可能削了手,但你若教他,讓人吃驚的是他能很輕易的學會。   要從小做起,在孩子剛學步時,也讓他參加清掃小組,即使至今為止你家小組只有爸爸和媽媽。給他一塊抹布--這會讓他在你身邊忙碌。這遠比在廚房裡打碎的漂亮酒杯有價值!隨著孩子逐漸有能力有信心,不斷介紹技巧給他。 ◆ 孩子能做的家務活:   1歲半   為自己拿尿布;把用完的尿布仍到垃圾箱裡;   從地上揀起小東西;關上櫃廚的門鎖;   取報紙   2歲   玩完後收拾玩具;把勺子放進洗碗池;   幫助餵養小動物;收拾玩具;   把塑料杯子、碟子收好;   2歲半   照圖解佈置餐桌;折疊圍巾;   收拾餐具;削胡蘿蔔;把定量東西放進不同碗裡;   用小掃把掃地;收拾掃帚和垃圾箱;拖小塊地   整理雜誌、沙發墊   3歲   刷牙洗臉穿衣脫衣;擦掉傢具上的灰塵;疊餐巾   把一堆堆衣服運倒房間裡;把衣服放進洗衣機   把衣服從甩干機中取出;擦抹低層架子;   倒空小垃圾箱;起床時疊好被子;   4歲   清掃廁所(父母把清潔劑倒入便池)   收拾書本;除塵;   分類可循環物品   5歲   整理床鋪;擺放餐桌;   房間一般清掃;   6歲   為全家人倒牛奶;清掃桌子;   折疊一般衣服; 在督促孩子學習以上勞動技能時,父母一定要耐心的指導。你可以做以下事情: 畫一張餐桌佈置的圖表,把它放在桌子附近,以便孩子佈置時參考。 給孩子準備小凳子、小海綿和抹布。 可以讓孩子睡在床上的睡袋中,這樣易於整理,孩子只要把睡袋拉直就行了。 把衣服的圖片貼在存放這些衣服的抽屜上。 臥室中準備放髒衣服的籃子。 把浴巾掛在孩子容易拿到的地方。 不應把玩具雜亂地存放在一個大箱子裡。用開口較大的箱子裝玩具,並在箱外 貼上所裝玩具(球、積木、汽車)等的圖片。 用帆布袋裝玩具,並用背袋掛在孩子房間中較低的鉤子上。   勞動對孩子來說是一種遊戲。明智的父母採取遊戲的態度: 顏色和形狀:「先撿起紅色的玩具。好,現在撿藍色的。」「我們把方形的玩具   收到方紙盒裡,把圓形收到圓筒中。」 觀察者遊戲:「你把10件東西放好,讓我看看能不能按順序記住……」 跟我做:「你整理床的這邊,我整理另一邊。」「我擦地,你吸塵。」「我清理廁所時,你擦鏡子。」一起作時,講幾則笑話。 真讓我吃驚:父母分配孩子作活後離開房間,過一會兒出其不意地返回,看孩子能作多少活。可以說:「我想讓你大吃一驚,下次回來,你能作好嗎?」這樣是為了督促孩子盡快作完家務活。 比比誰快:要讓孩子多贏幾次。

想讓囡仔乖乖吃飯 有撇步

2007年08月17日
公開
37

常聽父母抱怨小朋友不愛吃飯,親子間為了吃飯弄得劍拔弩張;有些小朋友挑食,好說歹說,就是不肯把碗裡的飯菜好好吃完,家長頭痛萬分。 就中醫理論而言,食欲不振是因脾胃功能低落所致,只要調和脾胃、恢復運化功能,食欲自然就會好起來。若小朋友不想吃東西還強迫他進食,反而會嘔吐、腹部脹氣。 小兒厭食通常發生在1至6歲間。有些小朋友愛吃零食、飲料,正常用餐時間吃不下飯,這種不良飲食習慣會損傷脾臟和腸胃,甚至妨礙日後生長發育。 改善孩子食欲,首先要有固定的進餐時間,且一餐飯約在30分鐘內完成,不可拖太久。其次,不可讓小孩邊看電視邊吃飯,或者東奔西跑,不吃完不可離座。用餐時的氣氛也重要,切勿在飯桌上訓斥,甚至體罰,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 年幼的孩子,家長可從旁協助用餐,選擇圖案生動、大小合宜,適合幼兒抓握的餐具,克服使用餐具的困難。這些輔助材料也是刺激兒童食欲的方式之一。 若幼兒牙齒尚未發育完全,父母可協助將粗硬的食材以食物調理機打碎或磨成泥狀。 想讓孩子乖乖吃飯,菜色須多下工夫。父母可以把幼兒原本不喜歡的食物,例如紅蘿蔔、蔬菜、魚肉等切細,拌入湯中熬煮;或加入麵粉、蛋煎成餅狀,當小點心食用;或將菜餚拼成可愛的圖案,讓小朋友感覺進餐是件有趣的事。 兒童厭食,並非無理取鬧。父母要關愛孩子而不是溺愛孩子,無限制地縱容,只會加重孩子偏食、厭食的情形,長久下來,營養失調,導致生長遲緩、免疫力降低、感染疾病,反而賠上了健康。 以下提供兩道提振幼兒食欲及腸胃機能的食療藥膳: {1}扁豆山藥粥 功效:健脾養胃、止腹瀉,治療脾胃虛弱、食欲不振等症狀。 材料:炒扁豆40g、懷山藥40g、炒麥芽25g、米50g、水1500毫升。 做法:水1500毫升加扁豆及米共煮粥,懷山藥及炒麥芽後面再加入。最後加入鹽適量調味即可食用。 {2}陳皮山楂粥 功效:促進腸胃分泌消化液、幫助腸胃蠕動、增進食欲。 材料:陳皮2g、山楂2g、白米1/3杯、水400毫升、糖少許。 做法:山楂加400毫升水,用小火慢熬煮出味後,濾掉山楂,陳皮切絲,米洗淨泡水1小時。深鍋內放入米及水,用大火煮開後改小火,加入山楂汁及陳皮絲慢煮成粥。 俞麗錦�中華民國女中醫師協會理事長

向尿布說拜拜

2007年03月27日
公開
42

前言:   每次帶小小孩出門,大人們總是背著大包小包,分量最多的恐怕就是尿布了,所以有些媽媽希望孩子能夠早一點不用尿布,除了省錢,出門也可以輕鬆許多。   林媽媽每次看著育兒的書,總是皺著眉頭,心想:「我的娃娃已經兩歲了,再不學著上廁所,會不會來不及?會不會對他的未來發展有什麼影響?」這是媽媽們的焦慮,也是會看書來育兒的媽媽們所擔心的事情。老媽媽們會說:「以前的孩子學習自己上廁所,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當他的生理發展好了,自然水到渠成,哪需要特別訓練?」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當時的情境會發現,以前的媽媽在小孩兩歲左右會開始讓他穿開襠褲,孩子要小便,真是太方便了,要大號,似乎也沒啥難的,況且以前的孩子都是在農地上跑或滿山滿野追,所以沒有如廁訓練這檔子事,當然媽媽們也就沒有這些煩惱了。   剛出生的嬰兒,大小便是一種自然的反射行為,吃飽飯胃腸的蠕動、溫度高低的刺激、身體的觸動等,都會讓便便不由自主地自動排出體外。一歲時,隨著身體其他機能的逐步成熟,這種反射動作會逐漸轉弱,因此有利於訓練孩子自己控制排便,尤其是當寶寶有較成熟的肢體動作和學習能力時,便可以開始訓練寶寶自己上廁所。一般來說,嬰幼兒對大便的控制比對小便的控制時機來得早。但是,每個孩子的狀況不一樣,有些孩子的發展快一些,所以如廁訓練的時間也短,有些孩子的發展較晚,所以如廁訓練所需要的時間也較長。   關於如廁訓練多是從我們大人的角度出發,您知道孩子對這件事的想法是什麼嗎?讓我們來聽聽孩子的心聲。   噗!噗!放臭屁。「媽媽,便﹍﹍﹍」,喔哦!快來不及了,我現在三歲已經可以坐小馬桶便便了,以前我不肯坐馬桶大便,媽媽以為是我太懶了,其實,我是不知道媽媽的意思,原來便便臭臭要大在馬桶裡。還好有一天,媽媽和其他的媽媽聊天,準備了一個有小熊圖案的小馬桶,我喜歡小熊,所以有想便便時就坐上去,結果媽媽說我好棒喔! 如廁訓練的時機 從佛洛伊德的人格發展上來看   以佛洛依德的理論來看,孩子在一歲半到三歲之間,稱為「肛門期」,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漸漸能存放大小便到一定的時間再釋放出來,孩子開始可以忍耐一段時間,在適當的時間、地點再滿足生理的需求,以符合未來在社會中生活的需要。   理論上,對孩子如廁訓練的態度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人格發展,如果大人的態度過於嚴格,孩子未來對很多事情會要求完美,否則便會焦慮不安,或者有潔癖的傾向,這對孩子未來的發展不見得有利;反之,若放縱孩子自然發展,讓尿布一直包著,可能造成孩子未來我行我素,偷懶及無所謂的態度,也不見得適合在社會中生存,所以如何拿捏如廁訓練的時機,該是爸媽們學習的功課之一。 從孩子的生理發展上來看如廁時機   每個孩子學會控制大小便的時間都不太相同,在一歲半以前,多數孩子的神經肌肉還未發展成熟,也就是身體機能還未準備好,此時若強迫孩子控制膀胱,會妨礙他大小便的正常發展,甚至影響人格的發展。孩子在一歲九個月大時,尿量會自然的增加,膀胱的控制系統也會愈來愈成熟,每次排尿的時間、間隔也會拉長,兩歲半左右,幼兒就可以保持二到三小時不排尿。大部分的孩子會從一天多次排便逐漸減少次數,進而控制到理想的一天一次。   一項由美國醫學院針對496名15至43個月大的幼童所進行的研究發現,一般孩子要花八至十個月的時間去學習何時該大小便、應該怎樣自行處理等流程。而多數一歲半左右的嬰幼兒在白天都能保持褲子乾爽,二至三歲的幼兒在晚上也都能控制得不錯。   有的孩子當他可以不包尿布時感覺很輕鬆;有些孩子雖然不喜歡包尿布,但是有了一、兩次不小心尿溼而挨罵的經驗後,他寧可選擇包著尿布,也不願意脫下來,即使平日不穿,但是出門、睡覺時不包就會覺得沒有安全感。所以到底什麼時候該讓孩子學習如廁?爸爸媽媽們應該先學習準備。 如廁訓練前家長的準備   在您教孩子如廁之前,大人平日的言行,孩子早就已經看在眼裡。但是,第一次正式教孩子上廁所,應該要告訴孩子所有相關物品的名稱和正確的使用方法,用他可以聽得懂得方式說明,並且做正確的示範。而您教過孩子一次,並不表示他立即就會了,您可能還需要教他許多許多次,直到他能內化,成為一種習慣為止。父母的態度不要過於嚴格,也不要隨性,要知道很多事情需要適當的時機才能做,而如廁訓練就是孩子發展其自我控制的好時機。 何時是訓練的時機?   每個小孩發展的狀況不同,一般來說,孩子會用語言或指著自己下腹部來表示自己的需求時,就可以開始訓練了。一歲半的幼兒通常會在小便後,或看見尿尿流出來,或褲子濕了,才告知父母;一歲七個月到兩歲間,孩子已能在排尿前主動向父母表達;三歲的孩子大多能自己控制小便了。不過每個孩子的成長進度可能會有些許差異,父母不宜太過積極的迫使孩子盡早學會自行上廁所。以下有五個父母可以參考的觀察項目,當孩子做好這些準備,再進行如廁訓練,相信一定能水到渠成。 一. 對於孩子便意訊息的掌握與控制: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生理的發展也漸趨成熟,從出生開始每幾分鐘尿一次到能保持一兩個小時不排尿;從尿溼褲子到能事先知道自己要排尿;從少量的尿到每次都能排出相當的尿量等。爸爸媽媽們可以細心的觀察,甚至做記錄,以便正確的了解孩子膀胱發展控制的情形。 二.身體動作的準備:一歲半到兩歲左右的寶寶,身心發展已逐一完成,此時也是孩子準備就緒學習各種事物的時刻,在此時訓練孩子可以事半功倍。配合如廁動作的需要,父母可以觀察幾項重要的指標,1.孩子是否能坐穩?2.他能自然的站起來和坐下嗎?3.孩子的動作協調性,他能自己穿脫褲子嗎。 三.孩子對自己生理狀況的表達:孩子能否表達自己的生理需求,能否與人溝通自己的需要是首要條件。像小嬰兒餓了、睏了、不舒服都會哇哇大哭,藉以表達需求,如廁訓練前也需要掌握孩子的表達能力。 四.對於指示和語言的了解:訓練寶寶如廁要講究方法和原則,訓練前需要先知道孩子是否了解如廁訓練的指示,以及是否有學習成人行為的意願,如此,指導起來才能得心應手。 五.培養自己如廁的意願:對孩子來說,如廁訓練是沒有辦法強迫的,爸爸媽媽們務必尊重孩子的意願,鼓勵並耐心的引導,讓孩子從觀察中學習。   其實,孩子不是要全部的發展都好了才能進行如廁訓練,而是一步一步慢慢進行的。我們先了解了孩子學上廁所需要的動作能力,例如:能坐在馬桶上、走路、能清楚表達自己的生理狀況、拉下或穿回褲子、能收放括約肌等;心智方面,有保持乾淨的欲望、有模仿能力、了解便便或尿尿的訊息等,有了這些預備,如廁就不是一件難事了。 如廁訓練的方法   習慣的養成是逐漸形成的,因此爸爸媽媽不能用強迫的態度,必須採取漸進的方式,一個一個步驟的引導,更要善用一些方法和鼓勵的言詞來引導孩子,幫助寶寶養成良好的如廁習慣,當訓練遇到不順利時,也要保持冷靜和耐性。 一.讓孩子體驗尿片乾淨的舒適感:爸媽在教導孩子自己上廁所時,可先從他能感覺到的部分開始,當寶寶有便便或尿溼了就立即更換尿片,引導孩子慢慢體驗到屁股乾淨的舒適感。 二.從白天的大小便訓練開始:孩子在白天比較清醒,感覺也比較敏銳,所以可以先在白天訓練如廁,讓孩子清楚自己的生理需要和如廁的感受。 三.布置廁所情境:一般廁所都是以大人使用的角度來布置,現在要讓孩子也進來使用,當然要為他們做一些安排。在孩子眼睛平視的地方,貼一些可愛的畫或圖片,讓小男生站著尿或小女生坐著尿尿時,可以有放鬆的感覺。 四.選購適當的便器:有些孩子對一般家用的大馬桶心生恐懼,一方面怕自己會掉下去被沖走,一方面還時常幻想可怕的景象會從馬桶裡跑出來。所以送給孩子一個有可愛圖片的專用小馬桶或便盆,讓他喜歡而不畏懼,是不可缺少的步驟。有些家庭購買幼兒尺寸的小馬桶坐圈,架在大馬桶坐圈上,也可以發揮作用。 五.定時定點的練習:安排孩子每天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及固定的便器上排便,這樣更容易培養出良好的習慣。每兩小時帶孩子去坐馬桶或解小便一次,從定時坐小馬桶便便,進而坐在一般馬桶上大小便,都必須一步一步的引導和鼓勵。夏天較溫暖時很適合進行如廁訓練,因為有時孩子會光屁股幾分鐘後才開始尿尿。 六.良好的示範與觀摩:孩子的學習大部分是靠「模仿」而來, 成人和同儕通常是孩子的主要學習對象。找機會讓孩子看看其他大孩子或爸爸媽媽坐馬桶上廁所的情形,必要時做點特別的示範,例如:坐馬桶的方式、穿脫褲子的動作等,不斷的重複示範,直到孩子願意嘗試,並學到正確的方法為止。把小馬桶放在廁所裡,爸爸媽媽上廁所時讓孩子坐在旁邊的小馬桶,或者是換過來,當孩子有需要如廁時,您也一起陪他上廁所坐馬桶。另外,男孩女孩小便的動作不同,如有大孩子做示範,也是一個好方法,當然,孩子在大小便時,互相觀摩,有時進步會比較快喔。 七.溫馨陪伴:寶寶練習坐馬桶時,爸爸媽媽在旁邊陪他,和他聊聊天、唱唱歌、欣賞廁所裡的圖片、甚至說一段輕鬆溫馨的故事,可以讓他對於上廁所這件事產生好印象,也可以誘導孩子尿尿,此時爸媽還可以順手做一些浴室的清潔工作,不浪費時間,也是一則示範觀摩。 八.鼓勵與獎賞:剛開始,孩子若能在大小便之前先表示出來,就讚賞他。如果孩子能及時地在適當便器中排便,可給予小玩具做為獎賞。訓練過程中遇到阻力是想當然爾的事,但最重要的是應保持耐心和輕鬆,如果孩子今天不願意坐在便器上,不要責罵或譏笑他,明天再訓練也無妨。 九.不要矯枉過正:外出時,不要怕小孩尿溼而不喝水,不少孩子反而造成膀胱發炎,也不要要求過高,讓孩子害怕脫下尿布。 男生、女生如廁的方式不一樣   由於生理構造不同,男孩和女孩上廁所的方式也不同。小男生學尿尿比較快,以前常看見許多來不及的孩子,早就找好一棵樹或小水溝,自己方便起來了。不論小男生是否比較方便上廁所,教他們上廁所的正確地點很重要。 教孩子如廁的步驟 @教孩子表達便意的話語。例如:我要去尿尿、便便、ㄣㄣ、坐馬桶、上廁所。 @了解和熟悉如廁的場所。 @配合小便時間帶孩子在馬桶排尿。 @示範並且教孩子如何使用家裡的沖水設備。 @教孩子脫褲子,請孩子站在馬桶前,雙手大拇指伸入褲子的兩側,並將褲子一件一件的往下拉至膝蓋。 @示範並教導穿衣服,教孩子大拇指伸入內褲兩側,用手將褲子往上拉至腰部,並且將上衣塞入褲子內,整理好衣服。 @提醒孩子上完廁所要洗手。 如廁訓練注意事項 如廁訓練的過程中,每一個孩子間有個別差異,訓練時需注意下列事項: 一.配合個別的發展速度:發展有一定的先後順序,必須同一領域中某一項能力先完成後,才接下一項,即使在適當的時間內訓練孩子的如廁能力很重要,但是由於每個孩子的身體發展速度不一樣,對訓練內容的接受度也不同,所以對孩子如廁訓練的要求也應該不同。例如有些孩子的生理機能發展遲緩、行為過度依賴、成就動機低落、適應能力差等因素,都可能使如廁訓練遭到困難。 二.不體罰:教導孩子學習的方法很多,必須循序漸進及反覆練習才有效,如果遇到孩子反抗或不願意配合,可以用暫緩或其他方法處理,不可以採用體罰的方式,以免由於不當的處罰而造成後遺症,甚至影響人格發展。 三.鼓勵與支持:如廁能力的訓練對嬰幼兒階段的孩子非常重要,顧及季節性、孩子的接受度、良好的氣氛、物質環境的配合、既鬆也嚴的訓練過程、成人的耐心和適切的鼓勵與支持,都是如廁訓練的關鍵。 四.其他問題:有些孩子雖然已經學會大小便控制,卻又因某些因素而尿褲子、尿床、便祕等,例如:家中增添新寶寶、與父母分離、更換環境、時間的緊張壓力等是最常見的心理困擾,如果遇到此種情況,首先要檢視可能影響的因子,並且要設法排除或疏解,才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如廁習慣。 結語:   嬰幼兒的如廁訓練要符合孩子心理和生理的需求,孩子應該要在這個階段學會良好的如廁習慣,為將來上幼兒園做準備。如廁能力不僅是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一部分,更是日後成為一個獨立個體的重要指標,是非常重要的階段性任務,爸爸媽媽能否適時適切的輔導、幫助和支持,更是孩子如廁訓練成敗的關鍵。有人說:「媽媽或爸爸學得越多,孩子就學得越多」,您要照書養孩子或是照著孩子的需要養孩子?您的用心和觀察力是很重要的喔!

自己噓噓 寶貝,你好棒!

2007年03月27日
公開
37

自己噓噓 寶貝,你好棒! 文�丁綺文  一歲多的容容,自從請外婆帶之後,媽媽的心情愉快許多,可是有一點卻讓媽媽不能認同,就是老人家想要趁天氣熱、寶寶剛會走路,就要開始讓孩子學上馬桶,這樣會不會太早了?可是外婆說我們從小就是這樣「一噓就有」,而且也幫人家帶了好多個孩子,哪會有問題呢?  從醫學的觀點來講,大小便訓練在一歲半至兩歲間開始比較恰當。學習的過程可能要教導一個月到兩個月,孩子才能了解。而且學會了以後,仍然可能偶爾脫離常軌,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為了顧及孩子的個別差異,首先應評估開始訓練的時機是否成熟。通常男孩控制膀胱的能力,比女孩發展得慢。  從以下幾個指標,父母可以衡量是否時機成熟: 第一步: 要先評估可以開始的最佳時機 1.孩子不尿的時間超過兩小時。 2.解便的時候,可從臉上的表情看出來。 3.運動技巧逐漸成熟,可以到處走動,甚至能夠脫下褲子。 4.孩子聽得懂簡單的詞句。根據兒科教科書,孩子聽懂下列十句中的八句就過關:把球給我、走到門邊、坐在椅子上、把娃娃撿起來、開門、拿筆給媽媽、球放在桌上、把娃娃放在地上、脫下鞋子、打開書。 第二步: 六個絕妙步驟,請你這樣做 步驟1.教導有關大小便的語詞,例如尿尿、大大、濕了、髒髒、乾淨、舒服。一邊替他換尿布,一邊說,讓他明白語句的意思。 步驟2.鼓勵孩子享受乾爽清潔的感覺,尿布濕了、髒了就換。告訴他這樣好乾淨、好舒服。不要用濕尿布或髒褲子懲罰他,如此他反而混淆。 步驟3.買個可愛的便盆或者可以架在馬桶上的便器。現在市售的幼兒便盆造型多樣,還有音樂、裝飾玩具,容易引起孩子的興趣。 步驟4.先讓孩子穿著衣褲,在便器上適應一星期,然後才脫掉褲子坐。不管孩子有沒有排便或解尿,都無所謂。目的是讓他習慣,覺得好玩。 步驟5.觀察孩子的表情,替他旁白「想尿尿是不是?」「想大大是不是?」然後帶他到便器,陪他解完,幫他擦乾淨,再讚美一下。 步驟6.孩子忍尿的時間不能太長。所以大約兩小時就該提醒他一下,「要不要尿尿?」睡前醒後帶他去尿尿,喝過飲料二十分鐘後,也不要忘記光顧小便桶,常保乾爽,孩子就學會「想要乾淨,就要自動去上廁所」的道理。 給父母的貼心話:  如廁訓練最重要的原則是:有耐心、多鼓勵、少責罵,孩子的進步是波段式擺動的,有時候進三步、退一步。  如果把大小便訓練演變成親子戰爭,是得不償失的事情。父母寬容對待教導出來的孩子,日後懂得獨立自主,不會一味完美主義或暴躁殘忍,相信這才是為人父母衷心的期望。 (作者為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

抗異位性皮膚炎全集

2007年03月12日
公開
49

癢癢不再來 抗異位性皮膚炎全集 作者:朱芷君 出處:康健 第085期 2005/12/01 出刊 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委託台大公衛學院所做的「台灣出生世代研究」,嬰幼兒異位性皮膚炎盛行率已從1995年的1%,大幅攀升到2004年的6.7%。據估計,全台目前約有300萬人飽受異位性皮膚炎之苦。就如它的名字,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情起伏難以捉摸。脫屑、紅疹及發癢,嚴重影響皮膚外觀及生活品質,令人苦不堪言,反覆好發更是患者及家長的一大夢魘。 《康健》將徹底解析異位性皮膚炎這個頑強的敵人,從西醫到中醫,從藥物到日常保養,為你找出破解之道。更請身兼患者家長的醫師分享他們的成功故事,陪你打贏這場漫長的戰役! 一定要懂的異位性皮膚炎知識 解惑篇 問:異位性皮膚炎是什麼病? 答:異位性皮膚炎(又稱異位性濕疹)是一種反覆發作的過敏性皮膚疾病,好發於嬰、幼兒,並不會傳染。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小朋友,通常會合併出現過敏性鼻炎、氣喘、過敏性結膜炎等,也就是所謂的過敏兒。 濕疹是皮膚非感染性的發炎症狀,通稱為皮膚炎。皮膚炎的種類很多,包括接觸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等,小朋友身上發癢或突然出疹子,並不一定是異位性皮膚炎,最好請醫師診斷。 隨著年齡變化,發作的部位也會改變。嬰兒期(兩個月到兩歲)以頭部為中心,臉頰、頸部、頭皮出現紅色丘疹,並延伸到四肢伸展側,皮膚有輕微的脫屑和分泌物,水泡抓破會形成痂皮。 兒童期濕疹分布範圍擴大,延伸到手足、四肢彎曲處和脖子,臉上反而較不明顯,皮膚變粗厚,嚴重時可能會蔓延全身。成人期發作時,濕疹部位以四肢彎曲處為主。 異位性皮膚炎最大的特徵就是癢,尤其睡覺時,常因癢而無意識搔抓,導致發炎,增加傷口感染的機率,嚴重時甚至要住院治療。 由於皮膚常處於慢性發炎,外觀乾燥、脫屑,變黑、紋路變多,急性時傷口還會有滲出液,流湯流水,影響孩子情緒很大,也是異位性皮膚炎難纏之處。 問:異位性皮膚炎能治好嗎? 答:黃小弟今年剛上小學一年級,從嬰兒期就發病,醫生曾告訴媽媽:等他一歲就會好;接著又說兩歲會好……到現在又有人安慰她,青春期就會好,她只好祈禱真有這麼一天。 台灣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大多在5歲前發病,2∼7歲是高峰期,之後逐漸減緩,「到青春期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會不藥而癒,」開設過敏與免疫性皮膚病門診多年,小女兒也是患者的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朱家瑜說,這只能用幸運來形容。但也有人長大反而惡化,或到青春期才發病。 由於病情容易時好時壞、難以預測,父母難免為了想根治病急亂投醫,「每個人發病、惡化的曲線不同,沒辦法說幾歲一定會好,這是上帝決定的,」朱家瑜強調,但好好治療會更有希望,像唸書要考第一志願,平常就要努力保持在前段,「增加上帝選到你的機會。」 問:異位性皮膚炎可以預防嗎? 答:父母之一若有過敏體質,孩子有三分之一的機率遺傳到,如果兩者都有過敏體質,孩子遺傳到的機率將提高到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 台灣約有15∼20%的人有異位性體質,但不一定都會發病,異位性皮膚炎小孩的父母,可能從未察覺自己過敏的徵兆。 而且異位性體質發作的部位也不固定,除了異位性皮膚炎,鼻炎、氣喘、結膜炎都有可能。 想預防孩子成為過敏兒,可從飲食著手:懷孕期少吃易過敏的食物,哺餵母乳至少4∼6個月,母乳有助對抗由腸道進入的過敏原,也可避免牛奶中的過敏原。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甚而建議,若孩子屬於過敏體質高危險群,最好餵母乳到一歲以上,母乳不足時,則以減敏水解蛋白嬰兒奶粉補充。 環境也是引發過敏的重要因子,應儘量減少塵、灰塵,保持居家清潔。 問:要不要為孩子做過敏原測試? 答:抽血檢驗過敏指數或過敏原,並非異位性皮膚炎的診斷依據,而嬰兒發育尚未完全,「一歲前做意義不大,」朱家瑜指出。沒測過的可以做,但不要太依賴結果,「經驗法則比抽血還準。」 比如有人測出來對蛋過敏,吃了10年卻都沒事,有人一吃某些食物就病情惡化,檢查卻正常,這時該相信身體的反應而非數據。 他認為,過敏原測試只能參考,或針對治療成效不彰、原因不明的病人,找出是否有忽略的地方,不需要常常測。 問:提高免疫力有幫助嗎? 答:異位性皮膚炎屬於免疫型疾病,七∼八成的患者,血液中可測得E型免疫球蛋白(IgE)上升,但這種免疫功能異常不等於缺乏免疫力。 一般認為免疫力好有助身體健康、抵抗疾病,但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來說,是因為免疫失衡才造成過度敏感,「要調節回歸正常,不是用力去補,」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西合作醫療中心皮膚科主治醫師鄭慧滿說。 「免疫力就像軍隊,負責對抗外來病菌,」朱家瑜比喻,過敏就像軍隊火力太旺盛,對抗敵人時卻不慎打到自己,「這時候去提升,反而可能惡化病情。」 治療篇 「治療的最高境界,是用最少最簡單的藥物,達到最佳控制效果,」朱家瑜認為。早期有效治療,能穩定病情,增加青春期後痊癒的機會。 異位性皮膚炎成因複雜,治療也需要多管齊下,除了藥物之外,生活中避免惡化因素,做好皮膚保養,才能打破「癢→搔抓→濕疹發炎」(見184頁圖)的惡性循環,減少發作。 1.外用藥物:包括消炎用的類固醇和非類固醇藥膏,改善乾燥皮膚的保濕劑如尿素,及止癢藥膏。 類固醇並不可怕: 傳統是以不同種類的類固醇藥膏治療,「類固醇還是臨床上最有效的藥膏,」朱家瑜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急性發作時,類固醇可以迅速抑制,但長期使用的確會出現皮膚萎縮變薄、色素改變、長毛、毛囊炎、微血管擴張等副作用,令不少家長聞之色變。 「類固醇用得好可以救命,濫用就是毒藥,」具有中西醫背景的鄭慧滿認為,目前使用的類固醇藥膏,從超強效到弱效一共可分為七級,必須根據濕疹的狀態、部位,及患者的年齡評估用藥,劑型、劑量也因人而異,只要依醫師指示,即可降低副作用影響。使用時應注意: 1. 遵守塗抹藥量和次數。不可自行打折,例如有些人自作聰明把擦2次改成擦1次,療效降低,一直擦不好反而帶來副作用。但也不能把類固醇當保養品,擦比較多次不會更有效。 2. 不要自行購買使用。每次發作狀況不同,使用的類固醇也可能改變,不嚴重卻買了強效類固醇來擦,得不償失。 3. 如果在意副作用,一定要跟醫生溝通。很多家長對類固醇知識不夠,又不敢問醫生,任意停藥或減藥,都會惡化病情。 4. 正確擦法:藥量以病人手指一節塗完一個手掌面積為準,把藥膏點在濕疹上,輕輕塗開兩三下即可,不要搓揉皮膚。沒有發炎的地方擦保濕品即可,不需要擦藥。 原則上,出現紅疹、發癢、流湯流水代表急性發作,需要擦藥膏。單以濕疹面積分,病人的一個手掌是1%,如果面積超過30%就是中重度,30%以下則為輕度。 因為皮膚厚度不同,臉部通常擦輕到中效的藥膏,中效到強效的藥膏則擦在身體上。 ■外用藥新選擇:非類固醇局部免疫調理藥膏(普特皮、醫立妥) 新一代外用藥膏可以直接抑制皮膚的免疫反應,改善中重度病情,輕度症狀也適用。朱家瑜建議,免抑制劑藥膏適合長期間歇性使用,可以預防大發作。病情回到低幅波動時,擦保濕劑即可,發作初期時改擦免疫抑制劑藥膏,迅速解除症狀;如此可以避免病情嚴重到高峰,甚至「一年不會用到類固醇。」 不過目前健保只針對中重度患者提供給付新一代藥膏,輕度則需自費使用。 ■止癢藥膏手邊常備 嚴重發癢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最難忍受的症狀,常見愈抓愈癢、愈癢愈抓而惡化病情。 止癢藥膏不含類固醇,擦起來涼涼的,「儘量多擦可以增加效果,」朱家瑜建議,只要癢就擦,逐漸改掉抓癢的習慣,能預防嚴重濕疹。尤其教小孩子自己擦止癢藥膏,家長會輕鬆很多。 2.服藥物 包括止癢的抗組織胺及口服用類固醇等。 口服類固醇由於副作用大,通常只在病情極嚴重時短暫使用,由於會影響兒童生長發育,必須特別謹慎,「我幾乎很少用在病人身上,」朱家瑜表示。 因口服類固醇效果強大迅速,有些「短視近利」求快好的人,會讓醫生下藥猛,「覺得這個醫生很有效,卻不知道長期下來可能吃了很多類固醇,」朱家瑜感嘆,和病人溝通如何長期控制病情其實更重要。 第一代抗組織胺藥效較強,但會有嗜睡作用,第二代雖不會嗜睡,但效果也比較差。因此醫師會建議晚上睡前服用第一代抗組織胺,不會影響白天作息,也能幫助減輕睡眠時無意識的搔抓。 異位性皮膚炎的口服藥有好幾種,醫師開藥時可以問清楚,認為藥物就一定有類固醇不敢給孩子吃,反而延誤治療。 藥物和皮膚保養雙管齊下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因先天皮膚代謝、保護功能異常,使過敏原容易侵入,引起發炎。使用藥物治療濕疹,再做好保養,強化皮膚防禦機能,將更有效控制異位性皮膚炎。  藥物:外用藥物有消炎鎮靜的作用,並能緩解癢感。  皮膚保養:加強使用保濕劑,提高皮膚保水度,避免乾燥。 濕疹面積計算方式  頭部:9%  上肢:9%  軀幹(正面):18%  軀幹(背面):18%  下肢:18%  生殖器:1% 改善生活習慣.溫柔呵護肌膚 作者:朱芷君 出處:康健 第085期 2005/12/01 出刊  異位性皮膚炎病人不僅本身需要長期抗戰,對照顧者——特別是媽媽,更是勞心勞力的工程。太冷不行、太熱不行,夏天怕流汗,冬天怕乾燥,看孩子癢得睡不著,自己也心疼。  為了改善病童生活品質,減輕反覆發病及嚴重度,一定要做好日常生活保養,避免惡化因素(見表2),輕度患者甚至可達到不用藥物,也能降低中重度患者用藥及發作頻率。 皮膚保養  已有研究證實,除了過敏體質外,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也因先天皮膚代謝、保護功能異常,使過敏原容易侵入,所以提高皮膚的防禦機能,將對病情大有幫助。  正確清潔:水溫不過熱,如果沒有很髒,清水洗澡即可,不必天天用肥皂。選用刺激性較低的肥皂或沐浴乳,充分起泡後使用,不要用毛巾搓洗皮膚,泡沫沖乾淨避免殘留。藥皂雖宣稱有殺菌效果,但可能含有刺激性成分,不適合患者。  很癢時,可請醫師開止癢的藥水泡澡。  保濕:乾燥也會加重皮膚炎,洗完澡皮膚含水量高,最好五分鐘內擦上保濕產品。  一般人擦乳液可以維持較久,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卻會一下子就覺得乾,隨時補擦很重要,尤其是手、小腿、額頭等,但發炎處不能擦。  保濕產品很多,「沒有一個是大家都適用,」朱家瑜認為,有經過皮膚科醫師測試(標示Dermatologist-tested),擦了能改善乾燥、發癢就算不錯,也可諮詢醫師。  有些異位性皮膚炎專用的保養品,添加的成分有助改善病情,包括:  ◆ 天然活泉水,具有免疫調節功能。  ◆ 特殊礦物鹽及微量元素(硒),可以抗自由基及發炎。  ◆ 燕麥萃取物,抑制發炎,修復角質層。  ◆ 專利天然保濕因子及神經醯胺,模擬角質成分,有效改善皮膚炎。  專用保養品價格較高,如果覺得負擔大,可以用來擦臉,其他部份用一般乳液即可。  羊毛脂、香精、防腐劑是易過敏的成分。醫師最推薦擦凡士林,成分單純安全又便宜,保濕度持久,適合很乾的人。怕不透氣,一次可擦薄薄一層,順著毛髮擦,出油、長痘痘處則擦較清爽的乳液。  健保也有給付只有保濕劑成份的藥膏,可以請醫師開來用。 飲食  影響異位性皮膚炎病情的因素很多,除非確認孩子吃特定食物後會惡化,不吃就明顯好轉,才需要少吃。可以每天做紀錄,觀察食物和病情的關連,自己的經驗法則比過敏原測試更有意義。  兩歲前幼兒,免疫機能未發育完全,比較容易出現食物過敏,但會隨長大而減輕,太嚴格限制飲食,反而容易營養不良,「禁止太多壓力更大,」朱家瑜舉例,自己女兒愛吃蝦子卻不會過敏,就讓她吃,「做好正規治療和皮膚保養更重要。」  食物新鮮、多元化能降低過敏機率,少吃速食、零食、加工食品、調味料。多攝取可調節皮膚免疫機能的維生素B6(雞肉,香蕉),抗發炎的維生素A、C、E(花椰菜、番茄),減輕過敏反應的Omega-3必須脂肪酸(鮭魚、鯖魚、秋刀魚)。  如有過敏家族史,應6個月後再添加副食品,且從不易過敏的嬰兒米粉開始,逐樣添加。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高危險群嬰兒宜一歲後再吃乳製品,兩歲後開始吃蛋,三歲後再食用花生、海鮮。 衣著  以純棉、吸汗為主,避免毛料、尼龍等不透氣材質。夏天流汗多時儘速擦去,最好能清水沖洗、更換衣服。  殘留的洗潔劑也會造成刺激,要清洗乾淨,不使用衣物柔軟精。 抒解情緒  壓力容易使異位性皮膚炎惡化,例如考試、親子關係緊張、睡眠不足等,需要家長耐心安撫。孩子抗拒吃藥、擦藥時,不要一味責罵「不准抓來抓去」、「不准吃這個」,儘可能用孩子能了解的語言說明,提高配合度,也可以請醫師、老師和同學協助鼓勵孩子。 季節、溫濕度調整  溫度變化大、太熱、太乾都會加重發癢。夏天避免過度日曬、劇烈運動,儘量待在涼爽的環境裡,衣著以透氣吸汗為佳。冬天則要做好皮膚保濕,室內也要維持一定濕度,睡覺時保暖即可,衣著和棉被不要太厚重,以免皮膚悶出汗來,引起發癢。 居家環境  環境也是引發過敏的原因之一。據統計,台灣80%的人對塵過敏,比食物更普遍。  ◆ 減少絨毛玩具,室內不養貓狗等寵物,寵物毛、皮屑可能引起過敏。  ◆不鋪厚重地毯,窗簾可改用百葉窗,方便清洗。  ◆常常清掃環境維持通風,保持濕度在50∼65%間,可以空氣清淨機減少黴菌生長。  ◆避免羽絨類寢具,以柔軟的純棉,勤更換枕頭、床單,被子常常曬,用吸塵器吸乾淨皮屑。 喝優酪乳可以治療異位性皮膚炎?  益生菌主要指乳酸菌及少部份酵母菌。因乳酸菌能增進腸胃道健康、調整免疫機能,而被認為能改善過敏,許多心疼孩子受苦的家長,莫不希望真能靠它神奇的力量,擺脫異位性皮膚炎。  「的確有益生菌能延遲異位性皮膚炎發作的研究報告,」朱家瑜表示,不過只有鼠李糖乳酸桿菌被證實,也不等於益生菌有療效。  而且實驗時服用的益生菌是膠囊形態,濃度高達每顆100億單位,遠非市售產品可相提並論。  此外,優酪乳中的乳酸菌,除非經過特殊形式處理,「否則會在腸胃道被消化,」朱家瑜指出,因此很少用喝優酪乳來做實驗。  療效需要嚴謹的科學證據,無法以此類推,即使喝某種乳酸菌優酪乳可以改善鼻子過敏,不等於也能改善異位性皮膚炎,「我不反對去試,但不要一廂情願以為這樣會好,」朱家瑜強調,尤其對牛奶蛋白容易過敏的人更要小心。  他建議,如果真要選購益生菌類的保健食品,應留意安全性、菌種、療效、活菌數、服用劑量,能通過腸胃道而存活下來,在人體生長作用的菌種才有效益。 拒絕偏方,汲取老祖宗智慧 作者:朱芷君 出處:康健 第085期 2005/12/01 出刊  異位性皮膚炎雖然不會傳染,卻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病因複雜、反覆發作的頑固特性,也讓民間偏方、另類療法有了可乘之機,在日本甚至製造了「異位性皮膚炎產業」(atopic business),遍及高價的健康食品、特殊保養品、SOD食品、溫泉療法等,受害者眾,還有專業律師團為其求償。  而台灣家長的偏方血淚史也不遑多讓。張小姐的孩子出生沒多久就發病,皮膚一直不好,「他在幼稚園會偷偷去廁所照鏡子,看脖子上的紅疹,還會問我,什麼時候皮膚才能像媽媽一樣白白、滑滑的?」張小姐覺得好心疼。  因此朋友告訴她有個「老師」能用水晶棒按摩改善體質,張小姐馬上就帶兒子去試,「我平常不是那麼衝動的人,實在是不想看小孩受苦,」她解釋。  治療一次1000元,為了加強效果,「老師」還說服她買了17萬元的水晶床,病情卻不見起色,反而發作更厲害,「老師說這是排毒,就是要發出來,要有耐心,」張小姐回想,後來增加到一星期治療3次,持續了一個半月,兒子的濕疹開始流湯,還因為睡水晶床久咳不癒,張小姐愈來愈害怕,才終止這場失敗的治療,「醫生看到傷口都嚇死了。」  通常這類療法,多利用家長想快點治好的心理,加上對類固醇的恐懼,以誇大的宣傳方式包裝:  ×「一定會好」、「只要○個月、○次就會有效」→拿不出科學證據。  ×「幾乎100%的人都能痊癒」→忽略個人差異,甚至以「連○○病都能治好,何況是異位性皮膚炎」訴求。  ×「保證不含類固醇」、「是排毒而不是病情惡化」→治療失敗時推卸責任。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不斷增加是世界性趨勢,「如果有人能根治,他應該得諾貝爾獎,」朱家瑜說,而且有些患者會自然痊癒,「沒有對照組,根本不確定是不是偏方有效。」  家有病人,「很多人都會提供偏方,最好先和醫師討論,」女兒是重度患者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主任林君玉表示,她也曾到華西街買現殺蛇煮湯給女兒喝,「結果沒用。」  好消息是,比起不切實際的偏方,老祖宗留下的中醫,比較能和西醫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 中西互補效果佳  早在18世紀醫書《外科正宗》,便記載和異位性皮膚炎症狀類似的皮膚病。中醫認為,此病和先天體質有關,可依症狀分為濕熱內蘊、脾虛濕盛、陰虛血燥、脾腎兩虛,治療方向為清熱除濕,養血潤燥。  1992年,倫敦兒童醫院的研究團隊就曾發表中藥醫治成人及兒童異位性皮膚炎的成效,之後相關論文不斷。  2003年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委託中國醫藥大學附設中西合作醫療中心,參照該團隊的研究方式,以嚴謹臨床實驗評估中醫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療效,「中醫治療效果的確優於對照組,」中西合作醫療中心皮膚科主治醫師鄭慧滿肯定,「如果能按病情隨時調整藥方,效果會更好。」  鄭慧滿觀察,對反覆發作的頑固型病人,中西合併治療(初期:外用藥膏+中藥+潤膚劑;中期:中藥+潤膚劑;緩解期:潤膚劑),能降低復發頻率,減少類固醇藥膏用量,改善病灶嚴重度。  善用中醫有助控制病情,但不可和草藥店、偏方混為一談,「要有執照,或是大醫院的中醫科,才能確保品質,」朱家瑜表示,中醫講求辨證論治,針對個人病情變化會做調整,「如果有人說,一帖藥就能根治,但要你吃3年,絕不是真正的中醫。」他提醒,有些中藥宣稱很有效,卻可能添加類固醇,不可不慎。  中醫從改善體質著手,西醫則能迅速緩解症狀。保持冷靜,選擇專業、經驗豐富的醫師,配合治療,才能各取所長,制服異位性皮膚炎這個強敵。 中醫保養方 ●外用劑  材料:魚腥草1兩、荊芥1兩、地膚子5錢  用法:將上述藥材煮成一鍋藥草水,清洗完後用毛巾浸濕,敷在癢處,也可以直接浸泡20分鐘後,擦乾即可。也可拿艾草葉、藺草煮水洗澡,效果也不錯。 ●內服湯方:銀花解毒湯  材料:一歲以下嬰兒:金銀花1錢半、甘草5分。幼兒:金銀花3錢、甘草1錢  做法:約一碗半水小火滾10分鐘,一天分3次喝。(藥方提供:林君玉醫師) 中醫飲食禁忌 鄭慧滿醫師建議,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飲食要清淡,烹調方式避免燒烤油炸,少吃:  辛辣:辣椒、大蒜、芫荽、老薑、蔥、沙茶醬。  刺激:醃漬品、咖啡、咖哩。  燥熱:蛋糕、巧克力、薯條、炸雞、茴香、韭菜、肉桂、羊肉。  寒涼水果:哈密瓜、西瓜、葡萄柚、椰子、橘子。  熱性水果:龍眼、荔枝、芒果、榴槤。 適時放手,讓孩子學會照顧自己 作者:朱芷君 出處:康健 第085期 2005/12/01 出刊  如果你的孩子,生活裡穿衣吃飯洗澡睡覺運動,統統有一大堆注意事項,上學要請老師關照,還得按時吃藥擦藥,你會不會覺得自己生到一個「磨娘精」?  家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小孩,「父母帶到會哭,不曉得要怎麼做才好,」台北市立中醫院主任林君玉形容,即使自己就是醫生,也經歷一番摸索,才累積出對抗病魔之道。  「有媽媽為了照顧小孩還辭掉工作,」身兼醫師和病患家屬,朱家瑜很能體會這些家長的痛苦,但他並不贊成過度呵護這些孩子,「病是孩子自己的,父母不可能照顧他一輩子!」  他看過太多依賴心重、長不大的子女,把皮膚爛當成是媽媽的責任,來看門診,媽媽東問西問,自己卻樂得輕鬆。更嚴重的,還把皮膚病當武器,想逃避升旗、體育課時就故意抓、不吃藥,把皮膚弄得爛爛的。  「異位性皮膚炎不是缺陷,也不會少塊肉,不需要特別待遇,」朱家瑜強調,既然是長期抗戰,家長應該從小鼓勵孩子參與自己的治療,養成習慣,才能控制好病情。  因為止癢藥膏不含類固醇,朱家瑜從女兒兩歲就教她擦,還跟她比賽一人擦一手,看誰先擦好,旁邊看的姊姊也學會幫妹妹擦。類固醇藥膏則是給她適量後,讓女兒自己塗開。  「不要追著罵孩子要他擦藥,」朱家瑜認為,孩子會覺得「藥膏=囉唆會打人的媽媽=敵人」,等孩子進入青春期叛逆起來,親子關係僵持,對病情更有害無益。  朱家瑜也提醒,爸爸們要和媽媽並肩作戰,不要互相指責是誰的錯。除了互相支援,更可以善用小孩崇拜爸爸的心理,把擦藥、擦乳液當成親子互動時間,「對親子關係絕對是正面的。」

濕 疹

2007年03月08日
公開
51

濕 疹 .王英明.   濕疹泛指今人發癢、不易痊癒的皮膚炎,大多原因不明,可能與過敏體質有關,但不是因為「濕」才造成濕疹。   急性濕疹的皮膚潮紅、出現疹子、水泡、脫皮、有點濕濕黏黏的:轉成慢性後,皮膚比較乾燥、粗糙、有破裂或脫皮、鱗屑的變化。   小嬰兒的濕疹,在出生兩、三星期即可能第一次發作,特別出現於雙頰或頭頸部,皮膚上有淡紅或紅色丘疹或斑點、腫脹及小泡,看起來有點爛爛的或滲出物。 此謂之嬰兒濕疹或異位性濕疹,可能是家族性過敏體質造成,並不是許多家長自認為的「寒風刮到的」(台語說是「ㄎㄠ風」)患嬰兒濕疹的小兒,長大後常變成過敏兒,估計有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會發生氣喘病及過敏性鼻炎。因此在嬰兒期有此變化者,家長宜長期注意追蹤其過敏變化,並儘量避免其過敏發作。   當然,也有不少嬰兒濕疹會隨年齡自然痊癒。但有些人在臉頰消失了,三、四歲後,卻轉移到;上肢的雙肘肘窩(即手彎曲的部位)及後膝窩,甚至四肢外側皮膚及手腳掌,嚴重者全身到處可以見到。皮膚摸起來一粒粒、粗粗的,許多人常以「粗皮」兩字來形容。濕疹的地方變厚,有的有鱗屑、乾裂、摻水、結痂,並且非常癢。   另外小嬰兒有一種「脂漏性皮膚炎」,要與嬰兒濕疹鑑別。脂漏性皮膚炎是皮脂腺的毛病,不是濕疹,不過也可能與部分人的過敏或感染微生物有關。通常在嬰兒頭部、上額、臉頰可見到一塊塊黃色、厚厚的鱗片或結痂的小片,看起來像是油膩光滑的汙屑,有時在皮膚皺摺區(如腹股溝」也可見到。此病通常一歲以後就不會再發生了。   異位性濕疹、氣喘病、過敏性鼻炎這三種病,常被稱為「過敏三部曲」。有時同一個人三種病都有,有的在嬰兒期為濕疹,四、五歲後,變作氣喘而濕疹已好轉,青春期或成人後則常有過敏性兒炎困擾,但氣喘發作較少。 異位性濕疹病人的家族中,常可發現有相同的病人,而經血液檢查也可得知一種「免疫球蛋白E」濃度特高;而白血球中的「嗜伊紅性球」比率也增加。由這些證據可以知道,異位性濕疹與家族遺傳極有關係。   不過,除了過敏因子外,一些「非過敏因于」也對濕疹扮演了促進、引發、惡化的角色,比如在陽光、刺激性食物、毛織品衣褲或毛毯、某些清潔劑或肥皂,特別濕熱易今人流汗滿身或冷而乾的天氣,對某些人的濕疹病情有不良影響。因此除了動物性蛋白質食品,例如鮮奶、海產類、蛋等要避免外,一些香料、食物添加物、防腐劑或刺激性調味料辣椒等,都該避開少吃。   對病情嚴重的濕疹病人可由醫師開具處方控制過敏及止癢、發炎部位還要以抗生素藥物治療。   另外,依濕疹不同變化,給予各種成份濃度力價不一的各種「類固醇」藥膏。在急性發炎期,應使用消毒水包敷,來保護皮膚。   平時,洗澡避免使用帶刺激性的肥皂,儘量減短洗澡時間或避免玩水,也不要使用過熱的水,少接觸洗衣粉、清潔劑等化學品。   經常剪短指甲並多洗手,以免不經意抓破皮,讓細菌侵入皮膚。不要穿著毛織品衣物,內衣要易吸汗通風者。   家族中有過敏病史,特別是已知老大有過敏體質,老二就該至少三個月餵母乳,可能可以減少過敏。因為三、四個月內嬰兒的腸,對外來蛋白質較敏感,而配方奶中多含動物性蛋白質,喝下即可穿透腸膜,刺激產生免疫反應,促發濕疹,及以後其他過敏症之產生。如在前六個月都儘量以母乳哺育,由於人奶幾乎不會引發嬰兒過敏,等到出生六個月後。胃腸機能強健後,此時再喝含動物蛋白質的奶水,就比較不致有過敏發生了。   對濕疹病兒之照顧,需要家長了解產生濕疹的可能過敏及非過敏因素,而避免接觸,另外,要耐心接受醫師的治療,使用藥物來控制病發或減少過敏發作(有些藥物可對某些人產生改善體質之作用),維持器官之正常機能,增加過敏病的痊癒機會。 台北市內科.小兒科開業醫

寶寶長牙須知

2007年03月03日
公開
55

※長牙是嬰兒生長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通常過程很順利,但有些嬰兒長牙時可能會出現一些症狀如發燒、拉肚子、脫水現象、流口水、皮膚起疹及腸胃不適等。所以當嬰兒長第一顆牙的時候,父母親是既欣喜又擔憂。 寶寶長牙的居家護理 1. 多數的嬰兒在幼兒4個月-1歲間會萌發第一顆乳牙,但2-16個月開始長牙均是常見現象。 2. 早產兒的萌芽較晚。 3. 寶寶長牙時常伴隨不安、急躁、失去食慾或夜間哭鬧,通常會喜歡咬玩具,手指,口水特別多,甚至為清理喉嚨而咳嗽。 4. 長牙的局部區域,牙齦會腫脹,顏色較為藍紫色,這些症狀在長第一顆牙時最不舒服。 5. 減輕長牙帶來的不舒服,需常換圍兜,保持乾燥,避免皮膚起疹子,還要轉移其注意力。輕輕搖晃及擁抱他,或者拿固齒器讓他咬,都可以有效減輕不適的症狀。 6. 在長第一顆牙後就不可以使用固齒器,以防咬破後內部液體流出,應改用乾淨的冰毛巾之類的物品替代。 嬰兒牙床若有特別紅腫、局部發燙甚至化膿,則是感染徵兆,需及早就醫。 寶寶長牙的訊息: 一:口水成「災」 寶寶長牙時期也正逢學習咀嚼動作的時候,唾腺也逐漸開始發育,在吞嚥動作不成熟的情況下會使分泌唾液的量大於吞下去的量,再加上寶寶長牙所造成組織腫脹的疼痛感,會促使唾液分泌產生潤滑作用以降低牙痛不適感,因此這時期的寶寶常會有口水流不停的現象,家長便要注意勤加幫寶寶擦拭,也可以圍上圍兜,避免口水蔓延周圍的皮膚造成濕疹的情形。口水流多時也要記得替寶寶補充適當的水分。 二:牙床疼痛導致情緒及食慾問題 當牙齒要突破牙肉長出時,會因腫脹而感到疼痛,尤其在長第一顆牙時會最為明顯,因此寶寶容易哭鬧、睡眠中斷、情緒不安急躁、胃口降低,甚至抵抗力較弱而容易遭受感染。爸比媽咪可以用紗布沾冰水,幫寶寶擦拭、按摩紅腫的牙肉,以減輕他的不適,或是利用玩具分散他的注意力;胃口不佳時則可以準備一些如布丁、優格等較冰涼、容易入口的食物。不過最重要的是父母要給予適當的關懷,多安撫寶寶的情緒,溫暖的呵護會是最好的良方。 三:亂咬東西 許多家長可能會發現長牙的寶寶突然變得很愛亂咬東西,拿在手上的東西經常往嘴裡送,為考量到衛生及安全的問題,爸爸媽媽可以替寶寶準備固齒器或是相似功能的玩具,也可以利用較硬的蔬果讓寶寶囓咬,但是要特別注意是否有噎到的可能性,家長最好在一旁照護。而平常一些容易被寶寶誤食吞入的小東西,如鈕釦、堅果類果仁、銅板、小珠子、螺絲釘等等,都要安置在抽屜、高處等寶寶不易伸手拿到的地方,避免因哽到而窒息的情況發生。 發燒,也是長牙惹的禍?! 其實長牙和發燒並沒有直接的關聯,主要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寶寶免疫力開始下降,一般來說會較容易感染,而長牙時期的寶寶因為磨牙緣故常會亂咬東西,如果接觸的東西較不衛生便有可能因而感染生病,才會產生發燒或是腹瀉的現象。因此當寶寶出現發燒的情況應儘快就醫,而不是歸咎於長牙而忽略它。 寶寶長牙也會拉肚子?! 換個角度來看,這個時期的幼兒因為好奇心強,喜歡抓了東西就往嘴裡塞,再加上副食品的嘗試和增加,使得寶寶容易發生腹瀉的情形,此外,也由於唾液腺的發達,所以容易導致口水不停的直流。而六個月後的幼兒,因來自母親的抗體功能減弱,漸漸失去保護,進而容易受病菌感染後造成發燒,這些現象,常與「長牙」重疊,所以往往會被認為與「長牙」有關。 長牙時抵抗力會較弱嗎? 有些小孩長牙時很不舒服,最主要是因即將長出的牙齒,其周圍有大量的液體及壓力而造成牙床腫脹不適。除了有輕微發燒、拉肚子、口水多等現象之外,嬰兒因牙床不舒服而易哭鬧,影響正常睡眠以及胃口不佳、抵抗力因而減弱,容易造成上呼吸道感染。 處理不適症狀的方式 對於長牙之不適,可依症狀給予適當的處置。對於牙床的腫脹可給予橡皮製成之玩具,讓嬰兒拿到口中咬,具有按摩牙床的功用,此外還有一種內裝有水的塑膠玩具 (Teething Ring),將此種玩具置於冰箱內冷卻後再給予嬰兒咬,可達到按摩及冰敷腫脹牙床的雙重功效,有助於症狀的緩解。另一種方式為用紗布沾冰水擦拭腫脹的牙床。注意適量水份的補充,必要時依醫師指示給予不含阿斯匹靈類之鎮痛解熱劑。如症狀持續24小時以上,嬰兒就應帶給小兒科醫師檢查看,是否是上呼吸道感染等其他疾病。 長牙的順序 寶寶一般在6至8個月時就會開始長出乳牙,但有時還是因人而異,不需因較晚或較早而感到憂心;另外長牙雖然也有先後順序可循,但同樣也有不一定的情況發生,只要寶寶的牙齒發育正常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你可以參考下列長牙的階段: 1.上下排中乳門齒---四至六個月左右 2.上下排側乳門齒---六至八個月左右 3.上下4顆前乳臼齒---一歲左右 4.上下4顆乳犬齒---一歲半左右 5.上下四顆後乳臼齒---二歲左右 如果寶寶遲至一歲半都還未長牙,就有可能是異常現象,應儘快帶寶寶就醫,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乳牙的萌發 乳牙總共有20顆,將口腔分為上下左右四個區域,每一區域有5顆牙,亦即正中門齒、側門齒、大齒、第一臼齒、第二臼齒。一般第一顆乳牙大約是在4個月至1歲間會長出來,如超過13個月仍未長牙就應帶給牙醫檢查。 從6歲開始 乳齒開始鬆動脫落 換生恆齒 最早長出來的是第一大臼齒 因為大部分都在6歲時長出 所以俗稱為"六歲臼齒"或"六歲牙"其他恆齒也按照順序繼乳齒的脫落而長出 到13∼14歲時完成恆齒的生長 19∼30歲之間 上下智齒長出 32顆永久齒就完全長齊了[但也有人終身不長智齒] 通常超過1歲仍未長出第一顆乳牙,稱為「乳牙晚出」。 「乳牙晚出」常見的原因是患了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不全、骨化不全症候群、維生素D缺乏、染色體疾病或腦下垂體疾病等。不過,通常這些寶寶除了牙齒之外,還會出現其他臨床現象。 所以,如果您的寶寶發育、發展正常,沒有特別的疾病,即使長牙晚些也不必擔心。 建議您: 平時讓寶寶多曬曬太陽,以促進鈣的吸收。還可以讓寶寶吃些較硬的食品,如餅乾、小薄餅,以刺激牙床而利於出牙。 此外,您可以帶寶寶到健兒門診做健康檢查,許多先天和後天影響牙齒發育的問題都可以跟醫師討論。 如果超過1歲半寶寶還是沒長牙,可以考慮照X光片,以明確牙床內有無牙胚,如果有牙胚,遲早會出牙,如果沒有牙胚,就要考慮無牙畸形的問題了。 也有極少數嬰兒一出生或出生數天內口腔中(尤其是下牙床)就長了白白的牙齒,這就是所謂的出生牙或新生牙,也就是俗稱的「鬼牙」。其實這大部份是「早產」的乳牙,亦即尚未發育完全就長出來了,所以這種牙齒往往在牙床上搖搖欲墜。發生這種情形時家長不必驚慌,只要將嬰兒帶去給牙醫檢查即可。如果出生牙或新生牙造成餵奶的不便(會弄傷舌頭或媽媽的奶頭),或擔心牙齒被嬰兒吸入時就必須將這顆牙拔掉,並且要有心理準備將來乳牙會缺牙。 乳牙健康TIPS 1.乳牙保護從孕期開始。 在乳牙釉質的鈣化期,即懷孕4個月到嬰兒出生後第一年,孕媽咪要注意補鈣,並拒絕吸煙或遠離二手煙。醫學研究表明,孕媽咪經常吸煙或被動吸煙,會導致胎寶寶頜面部或口腔發育畸形,引發出很多牙齒問題和牙周疾病。此外,孕期一定要慎用藥物。很多藥物對胎寶寶的口腔和牙齒發育有害。 2.盡量採取母乳餵養。 寶寶有力吸吮母乳的動作,有利於頜面正常發育。人工餵養如果人造奶嘴使用不當,極易造成面部和牙頜異常,必須人工餵養時,應選擇模仿乳頭仿真設計的奶嘴。盡早訓練寶寶使用杯子和碗筷進食,避免形成對奶瓶的依賴性。此外,母乳還可抑制細菌在牙齒上繁殖,防止牙齒腐爛。 3.媽咪應積極治療齲齒。 媽咪患齲齒,寶寶也易患齲齒。因為,齲齒是細菌感染,媽咪可能會通過給寶寶餵飯、餵水感染他們。 4.避免不正確的哺乳姿勢。 人工餵養時,寶寶吃奶的姿勢、奶瓶的位置、奶嘴孔大小,都對牙齒發育影響很大。媽咪一定要注意採取正確姿勢,使寶寶吮吸時下頜前伸運動近似於吮吸母乳,不影響下頜骨正常發育,避免引起寶寶牙頜畸形。 5.控制寶寶吃糖。 斷奶後,每天飲食中要有五穀雜糧、牛奶及奶製品及蔬菜和水果,牛奶中盡量不加糖;多喝白開水,少喝糖分高的飲料。為寶寶提供有一定硬度的食物練習咀嚼,如蘋果、小紅蘿蔔、黃瓜、玉米等。尤其是新鮮水果,咀嚼時間越長,唾液分泌越多,增多的唾液會把牙齒清洗乾淨,同時增強咀嚼功能。 6.定期檢查,有問題及早治療。 避免寶寶經常做吮指、吮唇、吐舌等動作。尤其是4歲以後,一定要徹底糾正吸吮安撫奶嘴的習慣。寶寶出現小乳牙早失時,趕快帶到牙科做牙齒間隙保持,不然會影響恆牙的發育和萌出,出現反頜、牙列擁擠、牙齒錯位等情況,也應及早去口腔科,積極配合醫生治療,盡快矯正過來。總之,要經常檢查寶寶的牙齒,一旦發現問題,就應該盡早上醫院治療。 不管是長牙時期或是乳牙時期,口腔及牙齒的清潔保健也是奠定恆齒發展的基礎,因此在乳牙尚未萌發前,家長可在餵食完畢之後,以紗布或棉花棒等用溫開水沾濕,幫寶寶清潔口腔;而當寶寶乳齒開始萌出之後,便可以開始幫寶寶刷牙,等到孩子成長至2~3歲時,便可以開始教導他獨立刷牙,但由於其手部動作還不太靈活,家長起先可以從旁協助或是幫他再刷一遍,以免無法徹底刷淨口腔內的食物殘渣而造成蛀牙的情形。

*小孩長牙為何會發燒拉肚子

2007年03月03日
公開
48

*小孩長牙為何會發燒拉肚子 長牙是人體正常的生理現象,不會有上述症狀。這些症狀,其實都是感冒生病所引起的,只是剛好常常在長牙的年齡發生。因為一個嬰幼兒要長二十顆牙,遇到感冒的機會很高,以前因為衛生觀念不足,沒有傳染病的觀念,小孩生病不舒服,正在長牙就歸罪長牙;沒長牙的時候,就推給吹風、受驚嚇等等。 1. 一般成人,對於常見的感冒病毒,大部分都已經感染過而有抗體。在出生前,媽媽會把所有抗體大量輸入胎兒體內,這些抗體會保護新生兒,免於一般常見的感冒。如果一種病毒,媽媽以前沒感染過,嬰兒體內當然也就沒有抗體;所以我們常看到媽媽感冒,緊接著小孩就感冒了。這些來自母體的抗體陸續在三、四個月以後,會被身體代謝掉,所以嬰兒在三、四個月以後,只要接觸到感冒病毒,就常會被感染而生病,等病程結束,自己會產生足以對抗這種病毒,保護一輩子的抗體。 2. 嬰兒到了長牙的年齡,開始常跟外界接觸,容易有被傳染的機會(主要是人與人的接觸傳染)。其實較小的嬰兒生病比較容易有併發症,也不好照顧,還是盡量少與其他人接觸的好。一般人看到小娃娃都會摸摸頭、親親臉,是最要不得的壞習慣。 3. 發燒是感冒常見的症狀。發燒以外,如果沒有其他症狀,除了嬰兒玫瑰疹,比較嚴重而且必須治療的是尿路感染。以為只是長牙,就可能延誤治療,甚至使腎臟等泌尿系統嚴重受損。 4. 這個年齡的小孩感冒,諸如嬰兒玫瑰疹,也比較容易同時有腸胃不適的症狀,例如嘔吐、腹瀉等。引起腹瀉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這個年紀的小孩,會把所有拿的到的東西都往嘴裡送,所以容易腸胃發炎拉肚子。 5. 感冒時流口水,通常是口腔疼痛引起,皰疹、咽峽炎、手足口病等流口水更是嚴重。 結論:所有症狀都不應該歸罪於長牙,小孩不舒服,還是應該由醫師找出原因。

寶寶「長牙期」的現象:重視口腔保健的觀念!

2007年03月02日
公開
46

寶寶「長牙期」的現象:重視口腔保健的觀念! 文�臺大醫院小兒科 李世代醫師、朱麗雯醫師 ....「我的寶寶九個月大了怎麼還沒長牙呢?」 ....「長牙會不會發燒?」 ....「長牙拉肚子是正常嗎?」 以上是一些新手媽媽對寶寶長牙常有的疑惑。家中寶寶長牙的確是一件大事,因為乳牙不只影響咀嚼、發音等,對臉型發育及日後恆牙生長都有決定性的影響。 寶寶長牙的順序 乳牙的發育大約在懷孕六週左右開始,但是要等到寶寶(6∼8個月大)才開始長出第一顆乳牙。乳牙生長的順序是先長下顎兩顆乳門齒(6∼10個月大),接著是上顎四顆門齒(8∼12個月大)之後再長出下顎兩顆側門齒(9∼13個月大),再來是陸續長出上下四顆第一乳臼齒(12∼18個月大)。 一般而言,一歲左右會長出上下排約12顆乳牙。在此提醒家長大部份乳犬齒(16∼23個月大)是在第一乳臼齒出現之後才長出,因此側門齒和第一乳臼齒中間暫時會留一個空隙是正常的。20顆乳牙中最慢長出來的是上下後面四顆第二乳臼齒(23∼33個月大)。每個寶寶長牙的時間因人而異,有些會提早至四個月,有些會拖到快滿週歲,但大多數於兩週歲時已長滿20顆乳牙。至於一歲以後仍未長牙則建議給兒童牙科醫師檢查。 長牙期的現象   1.流口水   2.食慾不振   3.哭鬧、不安、睡眠中斷   4.亂咬東西   5.小寶寶在長牙時體溫會偏高,不過很少超過肛溫38℃ 牙齒長出之後,就要開始作口腔保健的工作。最重要的是不要讓寶寶養成邊喝牛奶或果汁邊睡覺的習慣。吃完東西也要讓他喝幾口水,養成飯後清潔口腔的好習慣。 有些長輩認為孩子還小,對孩子的口腔保健不怎麼重視。甚至認為乳牙反正要換掉,蛀牙了也沒關係,這是錯誤的觀念。乳牙至少要陪伴孩子十年的時間,若在乳牙萌出後未做好口腔清潔保健工作造成蛀牙,除了會影響寶寶日後的恆牙生長和咀嚼、發音等功能更不能忽視顏面美觀的影響,造成孩子負面的心理發展。 每天使用紗布或幼兒專用牙刷做好早晚口腔清潔是捍衛寶寶牙齒健康的最好方法,並且要持之以恆喔! 本文由【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提供

改善便秘的方法

2007年03月01日
公開
64

長期慢性便秘會導致排便感受器官失去靈敏度,也就是說,會讓便意感消失,即使直腸中有糞便也不自知,當直腸中大便多到不能儲留時,就會自行溢出,併發大便失禁及便床等症狀,俗稱「滲便」,很多家長誤以為是小朋友腹瀉。 一、 寶寶為什麼會便秘? 1. 腸子蠕動慢 2. 水分攝取不足 3. 膳食纖維不足 4. 病理性原因如巨腸症、先天性膽道閉鎖症、先天性肥厚幽門狹窄症、甲狀腺機能低下。 5. 調奶濃度不當或乳汁攝取不足。 6. 奶粉不適應如牛奶蛋白過敏 7. 高蛋白、高鈣,高鐵食品吃太多 二、便秘改善方法 (一)飲食 1.水分:正常寶寶水分攝取是每天每公斤約120~150cc。纖維須有足夠水分才有促進排便的功效,否則會有反效果。 2.奶:便秘愈嚴重,愈不喝奶。奶喝得少,便秘更加嚴重。 先加水再加奶粉到奶瓶沖泡。沖泡前要看一下奶粉罐上沖泡方法和比例 奶粉中可加入水果麥精 3.蔬果:果泥、菜泥會比果汁更好。 兩餐之間加給麥芽糖水(舒兒便), 濃度高一點(滲透壓高)果汁或果寡糖菜泥、果泥等的高纖維食物、蔬菜或胡蘿蔔泥。 瓜類水果、如西瓜、香瓜、哈密瓜或香蕉等,散散體內熱火。葡萄、柚子、柑橘類。 紅蘿蔔、木瓜泥、麥粉、櫻桃、柳丁汁、水梨、水蜜桃、黃金的奇異果。 如:蘋果(含果皮,因為有果膠。若腹瀉要喝蘋果汁)、香蕉、梨子…等,都可以自己簡易製成果泥;菜泥則可以選擇菜葉(如:菠菜葉、地瓜葉、白菜、高麗菜、空心菜…等)的部分,或根莖類蔬菜(如:山藥、地瓜、芋頭…等)煮軟之後,磨成泥給寶寶食用。 4.豆類:紅豆、綠豆、花豆等都屬高纖維食物,可增加糞便量,刺激腸胃道蠕動將糞便推出去。 5.減食:高蛋白、高脂肪食物攝取,如肉類、奶油、油炸物、冰品等,這些食物在胃部排空速度較慢,無法促進腸胃道蠕動,會惡化便秘情形,不應過量攝取。 6.餵食方法:孩童胃容量小,粗糙、大塊或過量的食物,都很容易讓孩子的腸胃塞車,消化不良。請記得,一次準備小碗分量就好,一般大約為成人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量。 7.自製飲食:以不同食物增加腸胃的刺激∼ 。黑棗泥:在小碗裡放3個洗淨的黑棗,放點水,再放到電鍋去蒸爛就可以囉(我都用大同電鍋) ,拿出來去掉外皮.然後取出裡面的核降子就行了直接吃泥或者放到粥裡面一起吃。 。醃梅、絞雞腿肉、蘆筍為食材作碎肉粥或燉肉。 。碎洋蔥、蕃茄、雞蛋混勻作成日式蒸蛋。 註:醃梅、碎洋蔥、蕃茄、蘆筍可以促進常蠕動,增加食慾與調整腸胃。 8.其他: 果凍、布丁、優格、優酪乳、黑棗或黑棗汁等,一樣可達到幫助排便的效果。 補充含有腸益菌與寡糖類的食物或健康補助食品。東華寶貝樂多多乳酸菌... 乳酸菌 惠幼黑棗纖維綜合營養素、麥粉惠幼黑棗汁、Hipp黑棗汁 有機五穀粥 蜂蜜可促進腸蠕動,但不適合一歲以下的寶寶。   (二)人工運動 1.時間:餵完奶後二到三小時、每次更換尿布時或洗澡後擦乾身體 2.用具:溫毛巾、嬰兒油或潤膚乳 3.方法:用手掌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按摩作溫敷與腹部按摩,按摩時可先塗抹嬰兒油,由寶寶的右腹股溝處開始向上成圓弧形至左下腹,並在左下腹輕輕按壓數下,以刺激直腸收縮。或是先用溫毛巾溫濕敷寶寶的肚子之後,再進行腹部順時鐘方向按摩,促進腸子蠕動可以幫助排便,並改善寶寶腹脹。 (三)自然運動 白天盡量讓寶寶多活動,多做些腹肌的運動,如果還不會步行的話,也要讓他多在地上爬行,以促進腸的蠕動。簡單的蹲、身體往前、後彎曲或是轉腰的動作、扭腰、後彎、仰臥起坐等,可以扭轉到腰部肌肉,有助加速腸蠕動。 (四)刺激 1.時間:餵奶後的30分鐘效果最好、換尿布時。 2.用具:棉花棒、肛溫計塗凡士林或嬰兒油 3.方法:將寶寶的小屁屁抬起,用以棉花棒、肛溫計塗凡士林或嬰兒油,刺激肛門口內約2公分處,以順時針鐘方向轉動,刺激寶寶肛門括約肌收縮,此時胃大腸反射強,可刺激寶寶的排便。 (五)作息 1.說明:孩童便秘的原因之一,有時是忘了上廁所。吃過飯後,腸胃道蠕動會增加,較容易排便,通常早晚餐後一小時內是最好時機,通常早餐之後是食道、直腸反射最明顯的時機,在此時養成孩子排便的習慣是最合適的了。 2.時機:每天固定在早餐或晚餐後排便一小時,讓寶寶與家人在輕鬆愉悅的時光下訓練。 3.用具:先喝果汁或溫蜂蜜水、使用讓孩子的雙腳有著力處(坐在小馬桶上兩腳著地) 4.方法:每天在固定一個時間(如早上)抱寶寶把臀部泡溫水,如廁前先給孩子喝杯果汁或溫蜂蜜水潤潤腸,有助排便更通暢。剛開始家長可以陪伴孩子,每次10分鐘以上,讓孩子漸漸養成定時如廁的習慣。就算沒有排便,也要專心坐十分鐘,並且正確的用力,讓孩子的雙腳有著力處(坐在小馬桶上兩腳著地)。 特別是慢性便秘患童,這些孩子會失去便急感覺,腸子內有宿便也不自覺。

快樂的向尿布說拜拜

2007年02月10日
公開
30

前言:   每次帶小小孩出門,大人們總是背著大包小包,分量最多的恐怕就是尿布了,所以有些媽媽希望孩子能夠早一點不用尿布,除了省錢,出門也可以輕鬆許多。   林媽媽每次看著育兒的書,總是皺著眉頭,心想:「我的娃娃已經兩歲了,再不學著上廁所,會不會來不及?會不會對他的未來發展有什麼影響?」這是媽媽們的焦慮,也是會看書來育兒的媽媽們所擔心的事情。老媽媽們會說:「以前的孩子學習自己上廁所,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當他的生理發展好了,自然水到渠成,哪需要特別訓練?」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當時的情境會發現,以前的媽媽在小孩兩歲左右會開始讓他穿開襠褲,孩子要小便,真是太方便了,要大號,似乎也沒啥難的,況且以前的孩子都是在農地上跑或滿山滿野追,所以沒有如廁訓練這檔子事,當然媽媽們也就沒有這些煩惱了。   剛出生的嬰兒,大小便是一種自然的反射行為,吃飽飯胃腸的蠕動、溫度高低的刺激、身體的觸動等,都會讓便便不由自主地自動排出體外。一歲時,隨著身體其他機能的逐步成熟,這種反射動作會逐漸轉弱,因此有利於訓練孩子自己控制排便,尤其是當寶寶有較成熟的肢體動作和學習能力時,便可以開始訓練寶寶自己上廁所。一般來說,嬰幼兒對大便的控制比對小便的控制時機來得早。但是,每個孩子的狀況不一樣,有些孩子的發展快一些,所以如廁訓練的時間也短,有些孩子的發展較晚,所以如廁訓練所需要的時間也較長。   關於如廁訓練多是從我們大人的角度出發,您知道孩子對這件事的想法是什麼嗎?讓我們來聽聽孩子的心聲。   噗!噗!放臭屁。「媽媽,便﹍﹍﹍」,喔哦!快來不及了,我現在三歲已經可以坐小馬桶便便了,以前我不肯坐馬桶大便,媽媽以為是我太懶了,其實,我是不知道媽媽的意思,原來便便臭臭要大在馬桶裡。還好有一天,媽媽和其他的媽媽聊天,準備了一個有小熊圖案的小馬桶,我喜歡小熊,所以有想便便時就坐上去,結果媽媽說我好棒喔! 如廁訓練的時機 從佛洛伊德的人格發展上來看   以佛洛依德的理論來看,孩子在一歲半到三歲之間,稱為「肛門期」,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漸漸能存放大小便到一定的時間再釋放出來,孩子開始可以忍耐一段時間,在適當的時間、地點再滿足生理的需求,以符合未來在社會中生活的需要。   理論上,對孩子如廁訓練的態度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人格發展,如果大人的態度過於嚴格,孩子未來對很多事情會要求完美,否則便會焦慮不安,或者有潔癖的傾向,這對孩子未來的發展不見得有利;反之,若放縱孩子自然發展,讓尿布一直包著,可能造成孩子未來我行我素,偷懶及無所謂的態度,也不見得適合在社會中生存,所以如何拿捏如廁訓練的時機,該是爸媽們學習的功課之一。 從孩子的生理發展上來看如廁時機   每個孩子學會控制大小便的時間都不太相同,在一歲半以前,多數孩子的神經肌肉還未發展成熟,也就是身體機能還未準備好,此時若強迫孩子控制膀胱,會妨礙他大小便的正常發展,甚至影響人格的發展。孩子在一歲九個月大時,尿量會自然的增加,膀胱的控制系統也會愈來愈成熟,每次排尿的時間、間隔也會拉長,兩歲半左右,幼兒就可以保持二到三小時不排尿。大部分的孩子會從一天多次排便逐漸減少次數,進而控制到理想的一天一次。   一項由美國醫學院針對496名15至43個月大的幼童所進行的研究發現,一般孩子要花八至十個月的時間去學習何時該大小便、應該怎樣自行處理等流程。而多數一歲半左右的嬰幼兒在白天都能保持褲子乾爽,二至三歲的幼兒在晚上也都能控制得不錯。   有的孩子當他可以不包尿布時感覺很輕鬆;有些孩子雖然不喜歡包尿布,但是有了一、兩次不小心尿溼而挨罵的經驗後,他寧可選擇包著尿布,也不願意脫下來,即使平日不穿,但是出門、睡覺時不包就會覺得沒有安全感。所以到底什麼時候該讓孩子學習如廁?爸爸媽媽們應該先學習準備。 如廁訓練前家長的準備   在您教孩子如廁之前,大人平日的言行,孩子早就已經看在眼裡。但是,第一次正式教孩子上廁所,應該要告訴孩子所有相關物品的名稱和正確的使用方法,用他可以聽得懂得方式說明,並且做正確的示範。而您教過孩子一次,並不表示他立即就會了,您可能還需要教他許多許多次,直到他能內化,成為一種習慣為止。父母的態度不要過於嚴格,也不要隨性,要知道很多事情需要適當的時機才能做,而如廁訓練就是孩子發展其自我控制的好時機。 何時是訓練的時機?   每個小孩發展的狀況不同,一般來說,孩子會用語言或指著自己下腹部來表示自己的需求時,就可以開始訓練了。一歲半的幼兒通常會在小便後,或看見尿尿流出來,或褲子濕了,才告知父母;一歲七個月到兩歲間,孩子已能在排尿前主動向父母表達;三歲的孩子大多能自己控制小便了。不過每個孩子的成長進度可能會有些許差異,父母不宜太過積極的迫使孩子盡早學會自行上廁所。以下有五個父母可以參考的觀察項目,當孩子做好這些準備,再進行如廁訓練,相信一定能水到渠成。 一. 對於孩子便意訊息的掌握與控制: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生理的發展也漸趨成熟,從出生開始每幾分鐘尿一次到能保持一兩個小時不排尿;從尿溼褲子到能事先知道自己要排尿;從少量的尿到每次都能排出相當的尿量等。爸爸媽媽們可以細心的觀察,甚至做記錄,以便正確的了解孩子膀胱發展控制的情形。 二.身體動作的準備:一歲半到兩歲左右的寶寶,身心發展已逐一完成,此時也是孩子準備就緒學習各種事物的時刻,在此時訓練孩子可以事半功倍。配合如廁動作的需要,父母可以觀察幾項重要的指標,1.孩子是否能坐穩?2.他能自然的站起來和坐下嗎?3.孩子的動作協調性,他能自己穿脫褲子嗎。 三.孩子對自己生理狀況的表達:孩子能否表達自己的生理需求,能否與人溝通自己的需要是首要條件。像小嬰兒餓了、睏了、不舒服都會哇哇大哭,藉以表達需求,如廁訓練前也需要掌握孩子的表達能力。 四.對於指示和語言的了解:訓練寶寶如廁要講究方法和原則,訓練前需要先知道孩子是否了解如廁訓練的指示,以及是否有學習成人行為的意願,如此,指導起來才能得心應手。 五.培養自己如廁的意願:對孩子來說,如廁訓練是沒有辦法強迫的,爸爸媽媽們務必尊重孩子的意願,鼓勵並耐心的引導,讓孩子從觀察中學習。   其實,孩子不是要全部的發展都好了才能進行如廁訓練,而是一步一步慢慢進行的。我們先了解了孩子學上廁所需要的動作能力,例如:能坐在馬桶上、走路、能清楚表達自己的生理狀況、拉下或穿回褲子、能收放括約肌等;心智方面,有保持乾淨的欲望、有模仿能力、了解便便或尿尿的訊息等,有了這些預備,如廁就不是一件難事了。 如廁訓練的方法   習慣的養成是逐漸形成的,因此爸爸媽媽不能用強迫的態度,必須採取漸進的方式,一個一個步驟的引導,更要善用一些方法和鼓勵的言詞來引導孩子,幫助寶寶養成良好的如廁習慣,當訓練遇到不順利時,也要保持冷靜和耐性。 一.讓孩子體驗尿片乾淨的舒適感:爸媽在教導孩子自己上廁所時,可先從他能感覺到的部分開始,當寶寶有便便或尿溼了就立即更換尿片,引導孩子慢慢體驗到屁股乾淨的舒適感。 二.從白天的大小便訓練開始:孩子在白天比較清醒,感覺也比較敏銳,所以可以先在白天訓練如廁,讓孩子清楚自己的生理需要和如廁的感受。 三.布置廁所情境:一般廁所都是以大人使用的角度來布置,現在要讓孩子也進來使用,當然要為他們做一些安排。在孩子眼睛平視的地方,貼一些可愛的畫或圖片,讓小男生站著尿或小女生坐著尿尿時,可以有放鬆的感覺。 四.選購適當的便器:有些孩子對一般家用的大馬桶心生恐懼,一方面怕自己會掉下去被沖走,一方面還時常幻想可怕的景象會從馬桶裡跑出來。所以送給孩子一個有可愛圖片的專用小馬桶或便盆,讓他喜歡而不畏懼,是不可缺少的步驟。有些家庭購買幼兒尺寸的小馬桶坐圈,架在大馬桶坐圈上,也可以發揮作用。 五.定時定點的練習:安排孩子每天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及固定的便器上排便,這樣更容易培養出良好的習慣。每兩小時帶孩子去坐馬桶或解小便一次,從定時坐小馬桶便便,進而坐在一般馬桶上大小便,都必須一步一步的引導和鼓勵。夏天較溫暖時很適合進行如廁訓練,因為有時孩子會光屁股幾分鐘後才開始尿尿。 六.良好的示範與觀摩:孩子的學習大部分是靠「模仿」而來, 成人和同儕通常是孩子的主要學習對象。找機會讓孩子看看其他大孩子或爸爸媽媽坐馬桶上廁所的情形,必要時做點特別的示範,例如:坐馬桶的方式、穿脫褲子的動作等,不斷的重複示範,直到孩子願意嘗試,並學到正確的方法為止。把小馬桶放在廁所裡,爸爸媽媽上廁所時讓孩子坐在旁邊的小馬桶,或者是換過來,當孩子有需要如廁時,您也一起陪他上廁所坐馬桶。另外,男孩女孩小便的動作不同,如有大孩子做示範,也是一個好方法,當然,孩子在大小便時,互相觀摩,有時進步會比較快喔。 七.溫馨陪伴:寶寶練習坐馬桶時,爸爸媽媽在旁邊陪他,和他聊聊天、唱唱歌、欣賞廁所裡的圖片、甚至說一段輕鬆溫馨的故事,可以讓他對於上廁所這件事產生好印象,也可以誘導孩子尿尿,此時爸媽還可以順手做一些浴室的清潔工作,不浪費時間,也是一則示範觀摩。 八.鼓勵與獎賞:剛開始,孩子若能在大小便之前先表示出來,就讚賞他。如果孩子能及時地在適當便器中排便,可給予小玩具做為獎賞。訓練過程中遇到阻力是想當然爾的事,但最重要的是應保持耐心和輕鬆,如果孩子今天不願意坐在便器上,不要責罵或譏笑他,明天再訓練也無妨。 九.不要矯枉過正:外出時,不要怕小孩尿溼而不喝水,不少孩子反而造成膀胱發炎,也不要要求過高,讓孩子害怕脫下尿布。 男生、女生如廁的方式不一樣   由於生理構造不同,男孩和女孩上廁所的方式也不同。小男生學尿尿比較快,以前常看見許多來不及的孩子,早就找好一棵樹或小水溝,自己方便起來了。不論小男生是否比較方便上廁所,教他們上廁所的正確地點很重要。 教孩子如廁的步驟 @教孩子表達便意的話語。例如:我要去尿尿、便便、ㄣㄣ、坐馬桶、上廁所。 @了解和熟悉如廁的場所。 @配合小便時間帶孩子在馬桶排尿。 @示範並且教孩子如何使用家裡的沖水設備。 @教孩子脫褲子,請孩子站在馬桶前,雙手大拇指伸入褲子的兩側,並將褲子一件一件的往下拉至膝蓋。 @示範並教導穿衣服,教孩子大拇指伸入內褲兩側,用手將褲子往上拉至腰部,並且將上衣塞入褲子內,整理好衣服。 @提醒孩子上完廁所要洗手。 如廁訓練注意事項 如廁訓練的過程中,每一個孩子間有個別差異,訓練時需注意下列事項: 一.配合個別的發展速度:發展有一定的先後順序,必須同一領域中某一項能力先完成後,才接下一項,即使在適當的時間內訓練孩子的如廁能力很重要,但是由於每個孩子的身體發展速度不一樣,對訓練內容的接受度也不同,所以對孩子如廁訓練的要求也應該不同。例如有些孩子的生理機能發展遲緩、行為過度依賴、成就動機低落、適應能力差等因素,都可能使如廁訓練遭到困難。 二.不體罰:教導孩子學習的方法很多,必須循序漸進及反覆練習才有效,如果遇到孩子反抗或不願意配合,可以用暫緩或其他方法處理,不可以採用體罰的方式,以免由於不當的處罰而造成後遺症,甚至影響人格發展。 三.鼓勵與支持:如廁能力的訓練對嬰幼兒階段的孩子非常重要,顧及季節性、孩子的接受度、良好的氣氛、物質環境的配合、既鬆也嚴的訓練過程、成人的耐心和適切的鼓勵與支持,都是如廁訓練的關鍵。 四.其他問題:有些孩子雖然已經學會大小便控制,卻又因某些因素而尿褲子、尿床、便祕等,例如:家中增添新寶寶、與父母分離、更換環境、時間的緊張壓力等是最常見的心理困擾,如果遇到此種情況,首先要檢視可能影響的因子,並且要設法排除或疏解,才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如廁習慣。 結語:   嬰幼兒的如廁訓練要符合孩子心理和生理的需求,孩子應該要在這個階段學會良好的如廁習慣,為將來上幼兒園做準備。如廁能力不僅是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一部分,更是日後成為一個獨立個體的重要指標,是非常重要的階段性任務,爸爸媽媽能否適時適切的輔導、幫助和支持,更是孩子如廁訓練成敗的關鍵。有人說:「媽媽或爸爸學得越多,孩子就學得越多」,您要照書養孩子或是照著孩子的需要養孩子?您的用心和觀察力是很重要的喔!

如何和小小孩說話

2007年01月22日
公開
38

當孩子開始學說話,你跟他的溝通就進入了另一個階段。跟孩子聊天,是引導他發展 的第一步,如果你是一個懂得跟孩子聊天的父母,那麼,你不但擁有開啟他心房的鑰 匙,也是跟他做朋友的開始。   研究顯示,如果孩子聽到的詞彙愈多,他學習語言的速度也就愈快,專家發現, 常對孩子說話的父母通常會使用較多的形容詞、提出較多的問題,並說明事情的原 委,而不是只對孩子說「不行」、「停」、「吃下去」等這些單調的詞彙。很多父母 可能會覺得「他又聽不懂、說那麼多也沒有用」,不過孩子其實從大人的說話中會漸 漸了解意思,因此你不需要一直問孩子問題或期待他回答,而是要幫助他發展理解能 力,進而奠定未來的表達能力。當然每個階段的孩子都需要父母正確的引導,陪他說 話聊天,才能讓他的語言世界多采多姿。 ★陪一歲以下的寶寶聊天   隨著寶寶漸漸長大,他也能發出不同的聲音,有時候咿咿呀呀,有時候會大聲吼 叫,他們開始逐漸喜歡說話,父母記得這時候起,就要多和寶寶說話。 1.配合寶寶表情和他說話   例如看見寶寶打哈欠,可以說「你累了嗎?今天玩了好多遊戲一定很累了 吧!」。聽見寶寶在發出ㄜㄜ的聲音,也可以學他發出一樣的聲音,順便問他說「你 是不是肚子餓了呢?為什麼ㄜㄜ叫啊!媽媽沖奶粉給你喝好不好?」 2.幫寶寶熟悉自己的名字   例如「這是小奇的書」「小奇該起床了」,讓寶寶對名字熟悉,不過不要使用太 多的名字,有的父母會取別名、英文名、阿公阿媽慣稱的小名等,這時候用得太複 雜,他可能會搞混。 3.搭配肢體語言帶領寶寶說話   可以舉起寶寶的手說,「寶寶的手舉得很高喲」;或者看到寶寶的雙手揮舞,可 以說「寶寶很開心對不對」。如果他指著電視,你就說「那是電視,看太多電視不 好」。 4.從遊戲中陪他聊天   例如陪寶寶玩球,球在滾動時就說「球是圓的、所以會滾動」。或者突然把臉藏 在一塊布後說「媽媽不見囉!寶寶看不見媽媽了!」這時候的寶寶對於會移動的物體 或是突然消失的東西都會感到很有興趣,透過遊戲激發他的好奇,也會讓他慢慢學習 這些詞彙的意思。 ★陪一到兩歲的寶寶聊天   一歲之後的寶寶開始逐漸會說單字了,漸漸地一個詞也會跑出來,到了18個月之 後,詞彙可能突然會爆發出來,甚至會將幾個詞彙組合在一起。這時候的父母和孩子 聊天時,要多培養他的理解能力。 1.帶孩子邊做家事邊聊天   這時候的孩子模仿力能強,可以讓他學著拿小掃把來掃地,父母可以順便告訴他 「這是掃把、畚箕,把地掃乾淨,寶寶就不會弄髒身體了」。也可以讓他陪著你澆 花,一邊陪他說「澆花就好像是給花兒喝水一樣,如果它都沒有喝水,就好像寶寶一 樣會覺得很渴、會不舒服」。 2.順著寶寶的問題來陪孩子說話   如果寶寶拿起電話問這是什麼?除了回答他「這是電話」之外,也可以順著說明 「電話就是可以講話的工具,如果媽媽出去買東西,寶寶有事要找媽媽,可以打電話 給媽媽」。如果寶寶看著圖卡上的魚充滿好奇,媽媽也可以解釋「魚是住在水裡的, 它在水中會游來游去,下一次媽媽帶寶寶去河邊玩,一起去看魚住的地方」。 3.多引導寶寶將東西從A處拿到B處。   媽媽可以說「飛機、拿飛機給媽媽」。當寶寶順利完成任務時,媽媽除了拍手讚 美之外,可以多說一些關於飛機的常識,例如說「飛機?在天空飛的,可以飛好高好 遠…..」也可以拉著寶寶的手一起玩飛機,讓寶寶對這個物品有深刻的記憶。 ★陪兩到三歲的寶寶聊天   這時候的寶寶喜歡模仿、對什麼事物都充滿高度興趣,因此他們還會常常問問 題,最喜歡問的就是「那是什麼」「他們是誰」「要去哪裡」。他們會用幾個字詞來 表達心中的感受,因此父母與他們聊天時要特別重視引導他們說出內心感覺。 1.鼓勵孩子說出感受   如果因為不能帶他出去玩,看見他嘟著嘴,就問他「心情不好嗎?怎麼嘟著 嘴?」也許寶寶還不太能完整表達出心中感受,父母不妨替他陳述「你不能去公園 玩,所以心情不好對不對?」「媽媽知道你今天很不開心,因為今天不能帶你出去 玩」,透過這樣的親子聊天,可以讓寶寶知道你是明白他的感受的,也可以趁機說明 你今天不能帶他出去玩耍的理由,讓寶寶理解事情的原由。 2.透過遊戲讓寶寶學習顏色、數字、大小和空間等概念   例如陪著寶寶一起玩積木時,可以告訴他「這個積木是黃色的」「你把藍色的積 木拿給媽媽」「這個積木比較大、那個積木比較小」。 3.重複讓寶寶說同樣的句子,他才會印象深刻   例如坐上大型玩具車,父母和寶寶一起坐車去玩耍,教孩子說「叭叭,要開車 了」父母也回答「我們要去動物園了」,再引導孩子說「車子要開了、叭叭開車 了」,多重複一些相同的語句概念,讓孩子記得牢、也讓這樣的遊戲聊天充滿樂趣。 ★陪三到四歲的寶寶聊天   這時候的小孩語句增加、詞彙愈來愈豐富,可以說一個完整的句子,只不過有時 因為表達有誤差,或是因為創造力強,句子的產生也常常令父母一頭霧水。例如他會 說「今天學校很花」,可能是學校開滿了花,也可能是老師帶著他去看花。這時,千 萬不要指責孩子說不清楚,應該慢慢引導他形容說出今天看到的一切,反而會充滿驚 喜。 1.多談談學校生活   這時候孩子花在上幼稚園的時間愈來愈多,對於學校中老師教的東西、以及他與 其他小朋友的互動每天都不同。所以家長看見孩子可以說「今天看起來好開心,是不 是吃了好吃的東西?」如果父母本來就知道今天是冬至,學校有安排搓湯圓的活動, 一定要問「搓湯圓好不好玩?你搓了幾個湯圓?好不好吃呢?」讓孩子覺得他今天的 點點滴滴都有人可以一起分享。 2.帶孩子一起閱讀   其實唸故事書給孩子聽,不但可以增加孩子的詞彙,還可以啟發孩子的情感認知 的世界。不妨每天抽一個固定的時間,讓孩子習慣那是「故事書時間」,每天念一段 故事給他聽,其中可以穿插問一些問題,聽聽孩子的反應。 ★陪四至六歲的寶寶聊天   四、五歲的寶寶喜歡吹牛。他會說「我爸爸的車子是全世界最大的」「我爸爸的 車子能坐一千萬個人、比你的大」。他們也喜歡大吼大叫,不過也愛講悄悄話,他們 還能清楚表達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概念。由於他們能言善道,因此父母應該多提升他 們口語表達的清晰和流利程度。至於六歲的寶寶已經充滿創造力,他們很愛想像、勇 於創造、樂於表達自己,甚至開始有自己的心事,這時候的父母和他們聊天時,要重 視他們的創造性,更要引導他們表達自己的真感情。 1.分享秘密   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有自己的秘密心情,也認為媽媽會有心中秘密,不妨讓秘密 成為一種遊戲。媽媽可以說:「有個秘密讓你猜猜,如果猜對了,你也得分享一個心 中的小秘密。」因此可能他會說「我覺得老師好兇」「我覺得同學小玲很漂亮」……, 透過秘密的分享,可以讓親子之間的關係更緊密。 2.陪他玩扮家家酒   角色扮演可以讓孩子接觸不同的生活、也會開拓他的想法。他會變成「媽媽」, 學習照顧你,你也會從中發現他對媽媽這個角色的認知為何;他會成為「牙醫生」, 要你張開嘴看牙齒,你可能才會發現他原來有多害怕看牙,為什麼怕看牙?不同的角 色轉換,你可以順便告訴他每個角色、每件事情的意義。 BOX 陪孩子聊天的注意原則 1.不管他聽不聽得懂,父母要學習自言自語。 2.和他說話時,記得多觀察他的表情眼神。 3.做個好聽眾,千萬不要忽視寶寶的說話,逕自地表達意見。 4.不要扼殺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儘管他的說法很無厘頭,也要有參與感。 5.順著孩子關心的事陪他聊天,不要他明明在看魚缸,你硬要他數積木,反而讓他覺 得很無聊。 6.對孩子要有合理的期待,不要他話說得不清楚就指責,不要拿他和別的孩子一直比 較。 7.讚美、讚美再讚美。只有鼓勵讚美不斷,才會讓孩子和你的話題源源不絕。

【三暖二涼】孩子不易感冒

2007年01月08日
公開
38

冬冷,要注意保暖,但也別給孩子穿太多衣服,以免背部出汗過多,容易招致風 濕。記者于志旭/攝影 【記者詹建富/報導】 最近天氣明顯轉涼,不少兒童感染風寒,咳嗽聲此起彼落,而且一旦感冒初癒, 卻又重複感染,病情嚴重時還可能併發肺炎,讓許多家長擔心不已。花蓮慈濟醫 院中醫科醫師柯建新根據古代醫書,建議家長在照顧小孩時,要注意孩子「三暖 二涼」,亦即背暖、肚暖、足暖、頭涼、心胸涼,如果能做到這五項要點,感冒 自然不易上身。 柯建新表示,時值初冬,氣溫大致還有攝氏廿幾度,但早晚溫差大,因此不論大 人、小孩如果穿衣不當,稍一不慎就容易受涼,有的小孩免疫力較差,會反覆出 現上呼吸道感染,咳嗽不止。因此,唯有平常多預防,注意保暖,尤其在感冒流 行季節,如果幼稚園或家裏有人生病,最好隔離以減少感染機會。 而根據明代徐春甫「小兒病源方論」,柯建新認為,其中的「養子十法」,可做 為家長平常照顧孩童的參考,簡而言之,就是應做到「三暖二涼」,包括背暖、 肚暖、足暖、頭涼和心胸涼。 他表示,在傳統醫學中,人體背部的「俞穴」是身體與外在環境交通之處,病邪 容易由此趁虛而入,所以時常保持背部溫暖,可預防感冒或疾病入侵。但要注意 的是,有的家長在冬天讓孩子穿很多衣服,反而會汗流浹背,如果背部出汗過多 變得濕涼,就容易招致風濕,因此,冬天穿衣要適當拿捏,以免過猶不及。 此外,許多老人家叮嚀,小孩子睡覺時要圍上肚兜,以免夜裏踢被子而著涼,其 實也是注意到肚子要暖。柯建新說,傳統中醫認為,脾胃與免疫系統有關,但由 於孩童的體質特色是「脾常不足」,因此平常唯有保持「肚暖」,就是保護脾 胃,讓脾胃功能正常運作,達到消化、吸收及營養各歸其位,就能保持良好的抵 抗力。 至於足部,同時也要保持溫暖。柯建新指出,由於雙腳需承受全身體重,而氣血 由上半身循環到下半身的腳跟時,就要轉而向上循行,所以足部健康非常重要。 古代養生家也都強調,冬天宜保持足部溫暖,每晚臨睡前按摩腳底百餘下,可促 進氣血順暢及保健效果。 背部、腹部及足部應保持溫暖,但頭部和心胸則勿過熱。柯建新強調,當人體發 燒之際,額頭就開始發燙,同樣的,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是最容易「上 火」的部位,而孩童發燒則有三分之一是靠頭部來散熱,因此平常就要讓小孩的 頭部保持涼爽,則必定神清氣爽。此外,「心胸涼」則是指衣著不要過於厚重, 進而壓迫到正常的呼吸及心臟功能,以免心煩氣躁。 ps謝謝BBH麻麻的分享

嬰兒分離焦慮症

2006年11月10日
公開
37

孩子好黏,怎麼辦?-嬰幼兒的分離焦慮症 文�施名玥 採訪諮詢�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任郭雲鼎 你的寶寶黏著你不放嗎?當你去洗澡或是上個廁所,他就開始放聲大哭,哭得你手忙腳亂,趕緊加快手邊的工作,回到他的身邊,你知道寶寶為什麼離不開你嗎? 寶寶的成長是令人驚喜的過程,他在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發展,五、六個月大的寶寶,逐漸與母親建立起依附關係,只要媽媽一離開他的身邊,就會感到焦慮和恐懼,這是寶寶「分離焦慮症」的表現,能不能順利地度過危機呢?關鍵就在於媽媽如何處理! 為什麼有分離焦慮症 三、四個月大的寶寶,已經能夠區別熟人與陌生人的不同,進而對陌生人產生懼怕及逃避的反應,等到寶寶長到五、六個月大時,會認定一個特定的對象,與他產生密切的依附關係,這個對象通常是與寶寶最親密的媽媽,他的眼睛會一再地搜尋媽媽,看到時,就會高興得手足舞蹈,但只要媽媽一離開,寶寶就會出現害怕和哭泣的行為。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任郭雲鼎表示,這是分離焦慮症的表現,主要是與寶寶的認知能力有關,一般成人具有物體恆存的概念,但是寶寶卻還沒有發展出來,在他的認知裡,物體離開就等於是完全消失,他必須感覺到物體或是人的存在,才能安心。 症狀會逐漸減輕 根據學者研究,三個月大的嬰兒,能夠辨識養育者與其他人的不同,之後七個月,逐漸發展出依戀養育者之愛,建立親密的關係,這是嬰幼兒安全感的來源,也會影響他日後情緒與人格的發展。在這個時期,父母要盡量支持寶寶,讓他感受到爸媽的愛,滿足他對安全感的需求,等到大概兩歲以後,寶寶的分離焦慮就會逐漸地減輕,轉為自主性的萌芽,藉著摸索環境的方式,發展自我獨立的能力,直到寶寶三歲時,開始和其他人互動,分離焦慮症的情形也就逐漸地消失了。但是孩子進入可以上學的階段,離開家庭到學校去的環境改變,可能又將引發他另一波的分離焦慮症。 可能影響日後行為發展 孩子一出生,就開始快速地發展情緒與社會行為,三個月大的嬰兒,只能夠表現愉快,興奮與苦惱三種情緒,但六個月大的嬰兒,更多了懼怕、憤怒、厭惡、苦惱及愉快等情緒,幼兒開始害怕陌生的人、事、物,出現與父母分離的焦慮症,但是要判讀三歲以前的幼兒,分離焦慮症的嚴重程度,是否足以影響日後行為的異常,並不容易,例如:害怕陌生人、不喜歡跟同齡孩子玩,或是對某些物體特別害怕等症狀,很容易和正常的表現融合在一起,而且大都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地克服過去。不過父母親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在這段過渡期裡,如果沒有給予寶寶足夠的關懷與支持,就會造成負面的情緒發展,潛藏在孩子的個性中,也許會變得沒有自信,或是沒有勇氣面對新的事物等。根據統計研究發現,某些問題青少年的焦慮症,甚至可以追溯到嬰兒的首次焦慮,因此,了解寶寶的情緒,讓他感受到父母親的愛,寶寶的成長才會快樂又健康。 醫學治療焦慮症 心理學家認為,父母親不必過分擔心焦慮症會毀了孩子一輩子,或是他長大後變成焦慮的成年人,目前,他們發展了一些有效的治療方法:一、製造模仿情境,讓幼兒觀察他人如何成功地面對焦慮的情境。二、敏感遞減法:訓練個案放鬆→鼓勵個案描述會產生焦慮的情境→鼓勵個案相像過去認定會產生焦慮的情境,由情節較輕的情境開始想像。當個案無法同時感覺放鬆和焦慮,就會降低對焦慮的敏感程度及不良反應。 孩子哭了要離開嗎? 面對寶寶因為分離而害怕的哭泣,媽媽們不自禁地心生憐惜,甚至產生罪惡感,因而放棄離開的念頭,轉身回到寶寶身邊,但卻會無形中讓孩子學習到,用哭鬧哀憐的方式,是可以讓父母親屈服的,因此這個時候媽媽要下定決心,用堅定的語氣告訴寶寶,媽媽現在要離開,並向他保證何時會回來,幫寶寶建立起「媽媽並沒有消失」的概念,漸漸地讓他跨越這道認知的鴻溝,走出分離焦慮的恐懼。 幫助寶寶度過焦慮 不只是寶寶會因為分離而感到焦慮,媽媽也一樣有這種情緒,分分秒秒為寶寶掛心、無法放手讓寶寶獨立、擔心寶寶生病而過度保護等,但如果因此造成孩子過度的依賴,反而愈加重分離焦慮的症狀,因此,爸爸媽媽先調適好心態,才能協助寶寶共同度過心理危機。 一、適當的協助:對孩子會害怕的某些人、事、物,或是情境,做知識性的教育,並用漸進式的引導,協助他們認識了解陌生的事物,引起寶寶的好奇心,進而敢去接近或做嚐試。 二、給寶寶立即性的回應及安全感:注意寶寶的一舉一動,隨時做出回應,讓寶寶知道媽媽一直存在,沒有消失;當你在浴室洗澡,或是上廁所時,你可以將寶寶放在門口,他會先看你是不是在那邊,然後再去玩自己的遊戲,就這樣來來回回地看你是否消失不見,直到他確認媽媽一直都在的事實之後,你就可以關上門,但記得要保持跟寶寶的溝通哦! 三、在必要時堅定地離開; 四、媽媽自己也要放鬆心情。 避免錯誤的處理方式 一、避免將幼兒關在黑暗的場所,或施以恫嚇的手段,例如:寶寶不聽話時,威脅他說會被魔鬼抓走,這類的話語會讓幼兒的潛意識產生幻想,加深他內心的恐懼。 二、避免強迫分離的情形發生, 三、避免以賄賂的方式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四、避免趁寶寶睡著時溜走, 重質不重量的親密關係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任郭雲鼎建議,對於0-3歲的幼兒來說,社會心理方面的發展是不可忽略的,尤其是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對將來的人格發展,有重要深遠的影響,懂得寶寶的需求,讓他感受到父母的愛,即使親子相處的時間不多,也能讓寶寶發展出健康穩定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