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sunny~

疑似躁鬱症的學生

2013年06月24日
昨天一個班上家長來電,
說孩子打他,把手骨都打斷了.
這個學生這半年來變很多,
有很多點都符合這病症,
應該要快快就醫的,
只是,說孩子可能有病,真的很難開口!

-----------------------------------------
http://pr.hosp.ncku.edu.tw/modules/news/print.php?storyid=503
兒童躁鬱症,家長多關懷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第951次記者會
姓名:林璇音
學歷:台北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經歷:國軍高雄總醫院精神科住院醫師
國軍高雄總醫院精神科總醫師總住院醫師
屏東縣迦樂精神專科醫院主治醫師
高雄長庚兒童心智科代訓次專科醫師
現任:成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
專長: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身心精神醫學
講題:
躁鬱症對兒童青少年影響大,家長宜多關心孩子情緒狀態

躁鬱症又稱為雙極性情感疾患,患者的情緒、精力、思考與行為會呈現兩極性的起伏變化,也就是高亢期與憂鬱期的變化。在躁期,患者持續性地情緒高昂或激躁、伴隨精力旺盛;而在鬱期,患者則持續性地情緒悲傷或易怒、伴隨疲倦無力。

躁鬱症並非成年人的專利,成大醫院精神科統計95年至96年六月,一年半期間,在精神科住院的兒童青少年達23人(共30人次),年齡範圍為11-18歲,其中15歲以下者有7人。這23人中,就有14人為躁鬱症,占了六成;而15歲以下的7人中,有5位是躁鬱症,占了七成多。需要住院的案例都是病情較為嚴重的,其餘多數的躁鬱症孩子都只在門診接受治療。

成人人口中,約有5%會罹患各種不同程度的躁鬱症;而在過去,精神醫學界一致認為孩童的躁鬱症非常罕見,隨著醫師們對躁鬱症的了解增加,近年來發現兒童及青少年的躁鬱症患者有增加趨勢,然而孩童期躁鬱症診斷十分困難,確切的盛行率目前尚未有定論。

研究顯示,若仔細追溯成人躁鬱症患者的病史,會發現約有1/3在13歲之前就有症狀了,另有1/3則在13至18歲間出現症狀。也就是說,大部分成人患者在接受治療前,都經歷過多年情緒不穩定的青春期或兒童時光。

然而,孩童年紀越小,診斷越困難,因為孩童患者的臨床症狀與成人差異大。通常孩童不會有區分明顯的躁期或鬱期,而是呈現出一段長時間,從數月到甚至一年以上的情緒起伏,有時一天內有多次躁期與鬱期的循環,甚至同時間出現躁症與鬱症的症狀,看起來就像是個情緒控制一直很糟糕的孩子。即使很有經驗的精神科醫師都未必有把握能正確診斷。
孩子出現躁鬱症狀,家長常誤以為只是個性不好或青春期叛逆,拖延多年都未就診。即使就診,也可能被誤診為過動症、品行行為問題、對立反抗疾患,或者只是被診斷為單純的憂鬱症。若孩子的情緒問題已治療許久未見改善,應再思考是否可能有躁鬱症。

躁鬱症對孩子的影響比對成人還嚴重。孩子們情緒發展尚未成熟,人格也尚未健全,在此時期得到躁鬱症,容易對自我形象產生困惑;加上病情不穩無法正常上學,學業成就與人際關係都受到影響。

像有一位17歲女孩來因憂鬱及自殺企圖住院。從病史發現她自15歲開始變得脾氣不好,和爸媽唱反調、不愛讀書、亂花錢、過度打扮、交男網友、喝酒抽菸,父母管束無力,只能放任她在外與男友同居;幾個月後又變得無精打采、憂鬱自卑、足不出戶。再過數月又變得話多好辯、精力旺盛、花枝招展地在外趴趴走不回家。如此循環多次後,父母深感挫折,認為孩子已學壞,逐漸放棄,不抱希望。

經過兩週的治療,女孩的情緒逐漸恢復正常,女孩的父母才知道,是躁鬱症讓孩子荒廢學業、交友混亂、染上惡習,決心要努力修復親子關係。目前女孩持續服藥,狀況穩定,也重拾書本打算考職校,學習一技之長。

家長若發現孩子情緒過度亢奮、易怒,或持續低落、退縮等疑似躁鬱症的症狀,在帶孩子就醫之前,可先記錄孩子每天的情緒變化,詳細描述生活中較為特殊的言行舉止,並可詢問老師或同學在校狀況,詳實的紀錄可協助醫師更正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