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寶貝的媽

小兒發燒、便秘19問

2007年11月19日
發燒是身體生病的徵兆,在寶寶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總會碰到;而便秘則是常見的小兒就診問題。一旦碰到這類問題,爸媽們該如何面對與處理?長輩們口耳相傳的經驗又是否可以採用?本文摘錄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醫療團隊對相關問題的詳細解答,讓您把寶寶照顧得更好!

發燒症狀。小朋友發燒總是讓爸爸媽媽擔心,怕會把小腦袋燒壞了。家長應該用什麼態度來面對小朋友發燒呢?什麼情況才需要帶小朋友去看醫師呢?

Q1:摸小朋友的額頭,熱熱的,體溫一量超過37.5度,發燒了嗎?
A:到底幾度才算發燒呢?相信很多爸爸媽媽都搞不清楚,用手摸感覺體溫的個別差異很大,而且小朋友的正常體溫本來就比大人高一些,如果經驗不足,用觸摸的方式來判斷發燒很容易誤判。 其實量體溫的位置不同,溫度就會不一樣。像是量口溫或耳溫,38度就是發燒;腋溫則要少個0.5度,也就是37.5度就算發燒;量肛溫則要比口溫、耳溫提高0.5度,也就是38.5度,才算發燒。 為什麼一定要這樣定義?因為我們身體的體溫,平常大約在36.5至37度之間,但是如果天氣比較熱,或是運動過後,體溫都會上升,不過再怎麼增加,都不會超過發燒的標準,所以超過發燒的溫度指標,才算是發燒。 量體溫還有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例如量口溫或腋溫,原則上是測量5分鐘之後,再看溫度比較正確;量肛溫大約是2分鐘左右就可以達到標準的溫度。因此每一個量的位置,都有它一定的方法,如果方法不對,測量出來的溫度則會有問題。

Q2:小朋友發燒會出現哪些症狀?
小朋友發燒可以分成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在快進入發燒狀況之前,會發現他的身體有發抖、手腳冰冷,出現寒顫的情形,因為我們人體會利用這種方法,讓自己的體溫增加。 到了第二階段,一旦發燒之後,小朋友的皮膚就會比較乾燥,臉部也會比較潮紅,還可以發現他的心跳和呼吸速度也會比較快。

Q3:小朋友為什麼會發燒?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小朋友發燒的原因,其實很簡單,發燒是身體對抗疾病入侵的反應,屬於身體正常的防衛機制,所以當我們人體有任何地方發炎,就會發燒。看醫師就診是要找出導致發燒的疾病,而不是治療發燒。 當發炎是在上呼吸道的時候,就是上呼吸道感染,會造成咳嗽、流鼻涕和發燒等症狀;如果是嘔吐、拉肚子,還會伴隨發燒的現象,這是腸胃道發炎,也就是腸胃道感染;甚至尿道感染時,除了小便會疼痛、頻尿之外,也會發燒。

Q4:發現小朋友發燒,可以馬上吃退燒藥嗎?
只要是發燒會引起小朋友的不舒服,這種情況就需要吃藥,但是怎麼知道他身體不舒服?判斷的方法很簡單,只要看到小朋友哭鬧不安、很煩躁,又一直睡不著覺,還會喊頭痛,出現多方面抱怨的時候,就表示他不舒服,需要積極退燒,讓他服用退燒藥。 如果明明吃了退燒藥,小朋友發燒的狀況還是沒有改善,可能是水分攝取不夠,所以退燒要多喝水,原則上建議每1公斤體重,每天至少要喝100~120cc以上的水,所以10公斤的小朋友,就要喝1000~1200cc的水,才能幫助退燒。水份的來源可以是白開水,也可以是任何飲料。不過適當補充電解質是有必要的,而含糖量高的水份其實並不恰當。

Q5:小朋友發燒除了吃藥之外,還能用什麼方法來幫助退燒呢?
當小朋友生病時就會產生發燒的症狀,任何時間都可能發燒,而發燒也會反反覆覆出現,所以建議家長要學習幾種方便退燒的處理方法: ˙體溫在38至38.4度時,應該讓他少穿一、兩件衣服,棉被改蓋薄一點,然後打開窗戶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可以幫助散熱。 ˙體溫在38.5至39度時,可以吃退燒藥,讓小朋友睡水枕或冰枕,記得使用冰枕的時候,需要用乾毛巾包裹冰枕。 ˙體溫超過39度以上時,則是按照醫師指示使用肛門塞劑來退燒,還可以讓小朋友泡溫水澡,藉此幫助身體散熱。在泡溫水之前,爸媽可以先用手肘試試水的溫度,感覺不燙不熱、溫溫的,就可以讓小朋友泡20~30分鐘。

Q6:發燒已連續兩天沒有改善,這種情形是不是該立刻就醫?
若爸媽發現小朋友已經連續發燒兩、三天了,還沒辦法改善的時候,就要特別注意: ˙如果發燒超過五天,一定要趕快帶去醫院就診。 ˙發燒的時候,發現小朋友出現眼睛往上吊、抽筋的現象,也要立刻送醫。 ˙如果已經退燒了,小朋友的活動力還是很差,或是發燒時,明明應該身體懶洋洋的、很想睡,結果卻不停的哭鬧,這也是異常的狀況。 ˙另外,像發燒時,出現胃口變得非常差,之後伴隨劇烈的嘔吐,然後甚至呼吸很困難,若有這些情況都需要趕快送醫。

Q7:老人家常說小朋友發燒會燒壞腦袋,真的嗎?
這是老一輩錯誤觀察後的結論。確實有很多小朋友退燒之後,產生一些肢體的障礙,不過這是因為腦炎或腦膜炎所導致的結果。一般人只看到發燒,沒看到問題,腦炎、腦膜炎治療好之後,多多少少會有後遺症,就以為發燒會燒壞腦袋。其實大腦細胞的基本組織成分是蛋白質,而蛋白質通常要在43度以上才有可能受到破壞,一般的發燒很少會超過這個溫度,所以不用擔心會燒壞大腦。

Q8:發汗可以降低體溫,所以蓋厚棉被能讓小朋友退燒嗎?
坊間傳說「發燒要趕快用棉被把汗逼出來,可能就會退燒了」,這是錯誤的觀念。發汗是讓體溫下降的機制,很多人觀察到出汗之後就會退燒,因此誤認為只要讓人流汗,就可以改善發燒的狀況,這是錯誤又很危險的結論。因為藉由棉被或厚衣服層層包裹來讓小朋友流汗,可能效果還沒達到,體熱卻無法擴散出去,使得小朋友的體溫不斷增加,反而造成中暑。 所以發燒的時候,衣服不要包得太緊,衣服的材質最好是棉質吸汗且寬鬆舒適的,而且發燒的小朋友很會流汗,應該勤換內衣。

Q9:發燒可以用酒精擦拭皮膚來降低體溫嗎?
在小朋友皮膚上擦拭酒精來降低體溫,表面上讓皮下血管收縮,摸起來好像退燒了,事實上不但無法達到退燒的目的,還會造成體內溫度的增加及酒精中毒的危險。更可怕的是,一般藥用酒精的濃度高達95%,萬一擦酒精時,有人在旁邊抽菸或點火,還可能使小朋友變成被火紋身的小孩。

Q10:小朋友發燒時,是否家裡的門窗要緊閉、不能吹風?
一般人會以為,發燒的時候,小朋友不小心再度吹風、受涼,會讓病情變得更嚴重,所以把家裡的門窗全部關起來。事實上,門窗關起來之後,不但不容易散熱,室內會變得比較悶,溫度會更高,反而無法退燒。 因此,一定要將窗戶打開維持室內空氣流通,讓室內的溫度降低,小朋友的體熱比較能散出去,這樣才能達到退燒的目的。

兒科醫師的叮嚀
家中的小寶貝如果又發燒了,爸媽記得不要慌慌張張像個無頭蒼蠅,因為發燒是身體和疾病作戰的反應,應該積極找出導致小朋友發燒的原因,這比急著退燒來得重要。找專業的小兒科醫師看診,了解生病有一定的過程,確實遵照醫師指示用藥的劑量以及次數,經過一段療養時間,小朋友自然會痊癒。

便祕
小朋友兩、三天沒有排便,爸媽就會開始緊張,以為小朋友便祕了。到底幾天沒有排便才能算是便祕?其實只要排便都很順暢,就不能算是便祕,除非每次排便都很困難,沒辦法解乾淨,才是便祕。所以小朋友平常應該多吃蔬菜、水果,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才能改善便祕的問題。

Q1:大便不順就是便祕嗎?小朋友幾天沒有大便才是便祕?
小孩子便祕的定義,和成年人有點不一樣。成年人一個星期排便次數少於三次就是便祕,而且這種狀況持續六個星期,就稱為慢性便祕。小朋友排便每個星期少於一次、大便的時候非常用力、大便又大又硬就像羊大便,或是每次排便的時候,都會疼痛、哭鬧不安、出血,只要有以上任何情況,不管排便幾次,都稱為便祕。

Q2:小朋友為什麼會便祕?
大部分發生的原因,首先是小朋友的飲食習慣不良所造成。很多小朋友都不喜歡吃蔬菜和水果,爸媽百般引誘,就是不肯吃。蔬菜、水果吃得不夠多,使得身體的纖維素不夠,大便就會變得比較硬;還有,小朋友不喜歡喝水或是喝不夠多,水分攝取不足,大便也會變硬。 另外一個原因是,小朋友沒有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從寶寶階段,剛開始還不會控制排便,大約要到兩歲左右,才能養成排便習慣,如果這時候,爸媽沒有幫小朋友養成好的習慣,也容易引起便祕的問題。 最後,有些小朋友平常運動量不夠,也會引起便祕。像現在家家戶戶都至少有一台電腦,小朋友整天窩在家裡玩電腦,都不運動,也可能會造成便祕。

Q3:寶寶喝母奶,一個星期才大便一次,這樣是不是便祕?
喝母奶會有一種現象,寶寶可能一個星期,甚至兩星期都不排便,許多媽媽這時候會很擔心,寶寶是不是便祕了?其實餵母奶的寶寶,絕對不會便祕,只是他的大便次數較少,而且排出來的都是稀糊便,這是因為寶寶喝母乳,腸胃吸收效率高,幾乎百分之百吸收。大便本身就是垃圾,有垃圾才需要傾倒,當吃進去的乳汁都被吸收時就不會有糞便,而解便時也都是解出稀糊便,所以並不是便祕。

Q4:為什麼老人家都會認為小朋友早上大便,是個好習慣呢?
老一輩的農業時代,他們都在種田,早上起床、吃完飯,去上廁所是一件好事,尤其早上在田裡面上廁所,肥水不落外人田。現在已經轉變成工商業社會,爸爸媽媽早上的時間都很匆忙,沒有充分的時間靜下心陪小朋友上廁所,這時候因為時間不夠,容易造成小朋友如廁的壓力,糞便排不乾淨,反而容易便祕。 因此,現在鼓勵晚上吃完晚餐後,全家一起上廁所。小朋友上廁所的時候,爸媽陪著他唸故事書,讓他能夠很輕鬆、很愉快,把今天的糞便排除乾淨,如果養成這個好習慣,產生便祕的機會就微乎其微。

Q5:寶寶便祕可用肛門塞劑或灌腸的方式處理嗎?
寶寶長期便祕,看著他每次排便都是哭鬧不安、很痛苦的樣子,家長總是又心疼、又心急,想用快速的方法解決問題,所以用肛門塞劑,或是灌腸的方式處理。 事實上,這些方法都會讓寶寶的大腸撐得更大,像氣球撐久了再放掉,已經沒有彈性,這種慢性便祕,如果不治療,長久下來會造成大腸無力症,就是排便無力的現象,最後的治療,是把整段大腸完全切除。所以寶寶便祕,還是需要長時間慢慢治療,千萬不能急就章,用塞劑、灌腸快速處理,反而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Q6:男生還是女生比較容易便祕?
學齡前兒童,也就是讀小學之前,男生和女生便祕的機率相同;讀小學的階段,男生發生便祕的機率比女生多,有可能是因為小學下課,男生的運動機能比較好,把操場、籃球場等體能設施全部占領,女生下課沒得玩只好去上廁所;但是到了青春期,女生便祕的機率反而比男生多三倍,這是什麼原因?因為在學校男女廁所的間數,都是相同的,女生上廁所的時間比較久,廁所又不夠多,老是大排長龍,所以很多女生就開始憋,憋久之後就產生便祕的問題。

Q7:爸爸媽媽有便祕困擾,小朋友也會遺傳便祕?
有些人會以為爸爸媽媽便祕,小朋友也便祕,可能是遺傳的關係。其實便祕完全沒有遺傳性,而是因為家裡的飲食習慣所影響,譬如家長平常不喜歡吃蔬菜和水果,小朋友就跟著不吃,才會造成全家都便祕的問題。所以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能防止便祕發生。

Q8:小朋友經常便祕,在飲食方面爸媽要注意哪些地方?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對改善便祕有很大的幫助。飲食方面可注意下列原則: 首先,最重要的是多吃蔬菜和水果,尤其含纖維素比較高的,譬如直接吃新鮮蔬果不要喝果汁,多吃梗少吃嫩葉。許多家長覺得很奇怪,明明我的小朋友已經吃很多的蔬菜、水果,為什麼還會便祕?這是因為他攝取的量不夠多,還需要多補充。 再來,平日盡量粗茶淡飯,因為愈精緻的食物,裡面的纖維素含量就愈少,所以老一輩的人發生便祕的機率很低。現在一般小兒科門診,大約有5%是因為便祕的問題來就診,精緻飲食是造成現在小朋友便祕的重要原因。

Q9:在日常生活中,小朋友可養成哪些好習慣來改善便祕?
小朋友便祕時,家長要幫助小朋友留意以下生活習慣: ˙協助他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提醒他每天都要上廁所,而且要把大便排乾淨。有些小朋友很愛玩,解出一坨之後就離開,應付了事,這種情況很容易發生便祕。 ˙鼓勵他多吃蔬菜和水果,還有多喝水。一天到底需要喝多少水才夠?水分的攝取原則,每公斤至少需要100~~150cc,所以10公斤的小朋友,大約一天要喝1000至1500cc,體重超過10公斤以上,每天至少要攝取2000cc才足夠。 ˙要有適當的運動,腸蠕動才會正常,排便也會正常。

兒科醫師的叮嚀
小朋友會便祕,大部分都是因為飲食習慣不好才會發生,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就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多喝水,少吃精緻飲食,這對改善便祕有很大的幫助。還有要養成每天排便的習慣,最後一定要有適當的運動,相信便祕的問題會逐漸遠離。

文�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醫療團隊。摘錄整理�施娟娟 內文摘錄自�《家庭健康百問 輯1》,原水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