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WUWOW線上英文】好評回文活動將延後於4/24開跑,為感謝配合,BBH將提供神秘加碼好禮唷,敬請期待!

寶貝的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如何分辨感冒或氣喘?

2010年03月22日
公開
45

暟暟支氣管一直不是很好,每每一咳嗽,治癒期約2-3週 1年前家醫科黃醫師懷疑暟暟可能有氣喘?.... 當時媽麻很緊張,曾一度尋求中醫,中醫初步診斷:還好,應該不算氣喘... 媽麻也稍放下心... 但最近暟暟又開始咳嗽...爸拔媽麻睡不好是事小.... 讓媽麻比較憂心的是..... 上週六連小兒科王醫師也表示:懷疑暟暟可能有氣喘? 因王醫師認為所開的處方籤藥效應會該能改善感冒情況,但事實上確不然? 所以王醫師初步有此懷疑.... 爸拔也在今早尋找了一下相關資訊...... ******************************************************************** 是感冒?還是氣喘發作?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 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 葉國偉醫師 很多家長以為一定要有喘的症狀,才是所謂的氣喘。但其實氣喘的孩子發作時,多半也會出現咳嗽及流 鼻涕,與感冒症狀很像。至於要如何分辨兩者呢?醫師表示,若是看感冒,但症狀持續2~3星期以上不見改善,則可能要懷疑是氣喘了。 氣喘真的會喘嗎? 氣喘真的會喘,否則也不用如此傳神的用此名稱,不過如果已經表現出「喘」的臨床症狀,都往往 是比較嚴重的發作了。而氣喘最常見表現的症狀反而是「慢性咳嗽」。 氣喘乃是因氣管接觸到過敏原或刺激物,而導致氣管的收縮及發炎。而氣管收縮與發炎便會讓氣管 的管徑縮小,當縮小到某個程度時,空氣進出便會發出咻咻的聲音;然而當縮小的程度輕微時,便不一 定會有喘鳴聲。同時氣喘本身也是發炎的反應,所以會有分泌物產生,臨床上的表現就是咳嗽有痰,很 像感冒的症狀,換句話說,咳嗽有痰也是氣喘常見的症狀,而不是感冒的專利。比較溫和的說法,有人 說是「氣管比較弱」、「氣管敏感」等描述性的名詞,但這些都不是醫學上確切的診斷名詞,「氣喘」 才是真正的醫學名詞。即使診斷是氣喘,也可只有極輕微的症狀表現,甚至從未有急性喘鳴過,所以跟 刻版印象中或電視電影的表演,一定要喘到拿藥吸的程度可是大相逕庭。 俗稱的感冒,大部分是病毒感染所造成的上呼吸道症狀,最常表現的症狀便是發燒、咳嗽(有或無 痰)、流鼻涕。發燒的時間通常為2-3天不等,因個人的抵抗力、病毒的致病力等等而有不同的病程。 一般而言,即使不吃藥也會不藥而癒,治療最重要的原則為水份的補充。然而家長往往擔心病情變化, 常常一發燒便帶給醫生檢查評估,一天甚至會看好幾次醫師、上好幾次診所,不僅勞神傷財,對疾病也 不見得有所助益,不過天下父母心是可理解的。但有時感冒並不一定會發燒,而且年紀愈大,體溫的調 節愈成熟,即使被感染了,也不一定會燒。 單獨的過敏症狀是不會發燒的,而在呼吸道的症狀也是咳嗽(有痰或無痰)、流鼻涕等,其實跟感 冒的症狀真的很像。真的要分出些許的差別──過敏的症狀往往在早上或晚上特別的明顯,例如睡前或 早上起床後咳嗽的症狀特別明顯,且二種症狀持續的時間較久。如前所述,單純的感冒在病程進行中自 然便會痊癒的,但若將過敏當成感冒處理,一直吃咳嗽、流鼻水的藥水是不會改善的,所以若是看感冒 ,但症狀持續2~3星期以上不見改善,有可能是氣喘的症狀而非感冒。 氣喘的病人比較容易感冒?感冒久了才變氣喘? 由於氣喘的病人未接受正確的治療方向之前,症狀往往反覆的發生,以致於常被誤為抵抗力差、免 疫力差。換言之,氣喘的症狀被誤認感冒,以致於症狀持續很久,倒不是感冒久了才變成氣喘,而氣喘 的病人抵抗力與一般人一樣好,所以受到感染的機會是一樣的。 但是很重要的一點是,氣喘病人萬一感冒了,的確會將本身的氣喘病誘發出症狀,即使氣喘病已控 制不錯,但也可能因感冒病毒的感染而誘發氣喘急性發作,使症狀持續很久,甚至有喘鳴聲。那為什麼 容易被誘發呢?其中很大的原因在於: 不相信自己小孩有氣喘,所以不願長期保養用藥; 症 狀改善了自行停藥; 無謂的害怕類固醇的副作用,沒有好好長期保養。 氣喘病人感冒時的處理原則 氣喘病人感冒時仍要持續使用保養用藥,無論是吸入性類固醇或白三烯素拮抗劑都可繼續使用,並 不會與一般的感冒藥發生交互作用,也不會因使用吸入性類固醇而降低免疫力,使感冒症狀更嚴重。對 於6歲以上的兒童,平時在家應用【尖峰呼氣流速計】監測平時的症狀。平日無症狀時,峰速值應該維 持穩定,因此一旦感冒時,若峰速值仍在可接受的範圍(個人最佳值的80%以上),代表氣管沒有明顯 收縮,不必特別用藥或處理。若峰速值下降到個人最佳值80%以下時,表示氣管收縮,可先使用支氣管 擴張劑,讓氣管擴張,此時用吸入性類固醇,並不會讓氣管快速擴張,千萬不要用錯藥。真的因此被誘 發氣管收縮或氣喘發作了,就必須使用劑量較高的口服類固醇。 但對於不會使用峰速計的6歲以下氣喘兒童,就只有觀察臨床的變化。有時咳到無法入睡,甚至聽 到喘鳴聲,也可以用擴張劑來暫時緩解症狀。不過不必一定要區分是感冒咳嗽或氣喘咳嗽,因為治療的 重點在預防不要因感冒而誘發氣管的敏感或氣喘急性發作。了解本身是氣喘,隨時注意氣喘的急性嚴重 發作症狀,或是咳嗽持續過久,皆要調整治療用藥,而不是一直當成感冒來處理。 醫師建言 氣喘病人仍會感冒,但治療氣喘的目標之一並不是預防感冒,而是要減少因感冒而使氣喘誘發的機 會,所以在藥物的選擇上,不是咳嗽便是止咳藥,也不是咳嗽有痰便要吃化痰藥。此時要隨時注意氣喘 症狀發生的可能。當然若吃一般的感冒藥,症狀也能緩解,表示氣喘控制得宜。若症狀持續,此時便要 用氣管擴張劑,甚至類固醇才能有幫助。正視氣喘,長期保養才是治療氣喘的不二法門。

全美語 孩子不開口 寧比手畫腳

2008年12月12日
公開
54

-- 文章分享 民生報 記者林麗雪�報導 台大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醫師蔡文哲發現,部分學齡前幼童因無法適應全美語的學習環境,出現退縮、無助現象,有的甚至只能比手畫腳,不願開口說話,在經過半年到一年診療後,才逐步恢復正常。 蔡文哲說,近幾年來,他每屆十月,門診都可發現因就讀全美語幼稚園適應不良而就醫的案例,且逐年增加;這些幼童多是個性內向、害羞,在家長將他們送往全美語、且限定不能說國語或閩南語的幼稚園後,造成幼兒嚴重學習壓力;這些病童多數從此在人際關係方面顯得退縮、無助,有的嚴重到只能比手畫腳。 台中師院幼教系主任陳淑琴認為,國內有些全美語幼兒園所在入園處即高掛「No Running」、「No Chinese」標示牌,,在這樣的環境中,幼兒常因使用母語而被處罰,造成幼兒情緒焦慮、挫折感重,並因而喪失學習的興趣,帶來負面的情緒,有些甚至影響到生活和價值觀的,及更嚴重的文化認同問題。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不能錯過語言關鍵期」,蔡文哲表示,這些全美語幼兒園的廣告詞,往往造成家長的錯誤認知,以為語言學習愈早愈好。家長對小孩的期望固然可以理解,但前提是,幼童對外語學習有興趣,且能快樂學習;但是,有的幼兒內向,無法適應全美語環境,家長應看孩子情緒、受度各方面表現,不宜勉強其接受;如果入園後,發現這些人際關係退縮反應,應即重新檢討要不要安排幼兒學美語、學習多少適量? 台灣師大英語系教授張武昌也不贊同幼兒接受全美語幼兒教育,他表示,部分家長看到別人家孩子說得一口純正英語,小小年紀就通過英檢,急著讓子女也全時間學美語,反而造成孩子莫大的學習壓力,小孩就算勉強去學,也學得不快樂。 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多次在專題演講中提及學母語的確有關鍵期,且越早越好,但外語學習至今仍未看到支持關鍵期的強有力證據,成年後再學第二語言,跟孩童時就學習第二語言的人表現並無差異,孩子太早學外語,反而可能剝奪他們學好母語的關鍵機會。

寶寶的念珠菌感染(鵝口瘡、尿布疹)

2008年11月07日
公開
53

上週六維維嘴唇白白的,原本以為是喝ㄋㄋ沒擦乾淨的奶垢…. 週一老師也發現了,認為維維是嘴唇太乾才造成此況… 週二就醫結果,竟是念珠菌感染….. 當晚爸拔媽麻即上網查詢了一下相關資訊…. ******************************************************************* 呂適存醫師提供 念珠菌是一種常見的黴菌,其種類可分為八十幾種,最常造成人體感染的是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約佔全部感染的百分十八至九十。白色念珠菌由小嬰兒期就存在在我們人體的表面皮膚、腸道、以及口腔內,正常情況下,其存在的量不多,而且與其它人體的各種正常細菌保持平衡。 但是當人體的抵抗力降低了,或是念珠菌的數量增加太多的時候,這種正常的白色念珠菌就會成為致病菌,造成各種疾病。現在 第一:因為醫學的進步,在很多抵抗力尚未發育完全的早產兒大為增加。 第二: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時常使人體正常的細菌菌落被殺死,反而使念珠菌的數目大增,成高感染源。 但是有些正常的小朋友,有些因為奶嘴等消毒不良,有些因為環境過於潮溼等原因,也會感染到白色念珠菌。白色念珠菌所造成的疾病包括常見的鵝口瘡、尿布疹,以及較少見的敗血症等。 鵝口瘡 寶寶的口內出現白色像奶塊一樣,黏附於口腔黏膜或舌頭上的東西。但是不能夠像奶塊一樣,能夠很輕另的被擦掉或剝掉,勉強剝下時,下面的粘膜會出現出血狀。感染到鵝口瘡時小寶寶可能不會覺得很痛,但是口腔內可能會有澀澀的感覺,喝奶明顯會喝不好。有些蔓延較廣的鵝口瘡其範圍不僅限於口腔內,用喉頭鏡或食道鏡檢查時,甚至可以看到一有向下蔓延到食道。 治療方面:以前在民間常用濃茶水或紫藥水擦抹,但是濃茶水並無實際效果而且會因場寶寶喝了太多茶葉鹼變得興奮不睡。紫藥水是有效,但是一方面會弄得滿嘴變紫色很難看,另一方面紫藥水也會造成寶寶瀉肚子,現在也很少採用。現今標準的治療都是用Mycostatin (Nystatin),效果很好。 尿布疹 普通的尿布疹有時候也會混有白色念珠菌感染,念珠菌的來源可能是寶寶腸道內正常的一些菌落,也可能是因為四週環境太潮溼,環境中的一些增生的念珠菌造成感染。其標準的現象是尿布疹區有高起的顆粒狀,尤其是尿布疹區域的邊緣有衛星狀散出的現象。治療時除了勤換尿布在尿布區保持乾燥外,在治療方面亦以含有Mycostatin (Nystatin)成份的葯膏為主,嚴重者亦可以給寶寶口服此葯,以加速其復原。 念珠菌引起的敗血症 有些抵抗力差的早產兒,營養不良需要長期由靜脈輔助給營養的一些嬰兒,以及有各種肺部問題需要使用氣管內管的小寶寶,都容易因為念珠茵感染造成菌血症。主要的症狀也是發燒、呼吸困難、便血、身體出疹等等,需要做血液、尿液檢查及培養才能確定診斷,治療甚為不易。

手足口病與腸病毒感染

2008年11月07日
公開
53

從去年底的雪梨型(H3N2)的 A 型流形性感冒,接著腺狀病毒的咽喉結膜熱(Pharyngoconjunctival fever)、呼吸道融合病毒與副流形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流形性細支氣管炎,以至於起始於三月份而目前不斷傳出致死病例的手足口病;弱小的嬰幼兒一波一波的遭受病毒的無情攻擊,父母被整的心驚膽跳、疲於奔命。除了規疚部份原因於聖嬰現象的影響外,人與其環境的互動改變似乎也值得省思。 腸病毒在溫帶地區好發於溫暖的夏末秋初時節,常以零散或小流行方式造訪,也有大流行的報告。雖然各種年齡層皆可感染,但以幼小的嬰幼兒為主要的侵犯對象。綜合文獻統計顯示 56% 至 97% 受感染的患者年齡小於 15 歲, 其中又以小於 4 歲的嬰幼兒為主。臺灣歷年曾發生的腸病毒流行,如民國七十一年的腸病毒71型、民國八十三年的科沙奇病毒B1型等,也都是以新生兒及嬰幼兒為主。性別方面,大部份的統計都是男多於女。 腸病毒的散播途徑主要為口沫及接觸傳染;一般腸病毒在呼吸道口沫中可存留約一至三週,而經腸胃道的糞便排泄可達到二至三個月以上。社區、家庭內的流行傳染,時有所聞;而雍擠、不良的衛生條件、飲水污染是造成快速傳播的主因。直接接觸傳染(急性出血性結膜炎)、蒼蠅傳播(小兒麻痺)、飲水與游泳池污染、飲食傳播(Echo 4無菌性腦膜炎)、新生嬰兒室的小流行(科沙奇病毒與衣科病毒)等偶有所聞。針刺與蚊蟲叮咬的傳染很少見。一般並無垂直感染的危險。 腸病毒感染的致病機轉: 腸病毒主要感染腸胃道與呼吸系統;但可侵患的組織器官包羅萬項,包括皮膚紅疹、呼吸道疾病、腸胃肝炎、心臟炎、腦膜腦炎、神經炎、肌炎、結膜炎等。嬰幼兒由於抵抗力較差、身体之生理發育上未臻完全及環境衛生等之因素,所以遭受病毒感染之機會大且感染後極易產生較嚴重之臨床症狀及併發症。 腸病毒常引起的臨床疾病與症狀: 兒童腸病毒的感染大多數是無症狀的。而造成臨床疾病的腸病毒感染中,又因腸病毒種類、病患的年齡等而有所不同(圖表)。當然其中又以無症狀的發燒為主:研究統計指出夏、秋季裡嬰幼童的發燒,至少有53%-63%是腸病毒的感染所引起;當然部份病童也可能有燥動、食慾差、腹瀉及輕微感冒等表現。這類非特異性的發燒通常持續2-10天,少有併發症。 手足口病:主要侵犯 5 歲以下幼童。主要侵犯手、足、口、屁四個部位(四部曲);因為疹子不像蚊蟲咬、不像藥物疹、不像口唇牙齦皰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稱四不像;而臨床上更有不痛、不癢、不結痂、不結疤的四不特徵。主要的致病病毒為科沙奇病毒A16型及腸病毒71型(腸病毒71型之東方型以手足口病表現為主,而歐美澳洲地區則以神經系統之侵犯為主)。散播途徑主要為口沫接觸及空氣傳染;經3-6天的潛伏期後,患童先出現微燒、疲倦、厭食等症狀隨後2-3天,口腔黏膜、上顎及舌可發現多處小水泡或潰瘍;而手、足、口、屁膝蓋等部位亦會出現零散之小而呈長橢圓型之淡紅斑疹或邊小水泡疹。病程短暫,通常持續約 3 至 7 天,多無併發症。一般家長照顧需注意口腔疼痛厭食之處理、給于水份流質之補充,並觀察症狀之變化;若有高燒、哭鬧不安、嘔吐、呼吸急促、意識糢糊、抽筋、冒冷汗現象時,需儘速請醫師診查是否有少見之腦膜腦炎及心肌炎等。 皰疹性咽峽炎:主要的致病病毒為科沙奇病毒A16型。臨床的表現類似手足口病,除了發燒、疲倦、厭食及易流口水外,一般少有併發症;扁桃腺周圍與懸雍垂兩側之軟顎可發現多處潰瘍,但無四肢之紅疹。主要也是侵犯 5 歲以下幼童。其它可出現口腔後部潰瘍的情形包括口腔皰疹、水痘、鵝口瘡等。 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除腺狀病毒外,主要的致病病毒為科沙奇病毒A24型(遠東地區較多)、腸病毒70型(非洲、日本及印度地區較多)。症狀呈現眼腫痛、分泌物增加、結膜炎下出血等,持續數天(通常不超過一週)。高度傳染性,主要為接觸傳染,發病快(潛伏期 12-24 小時)但神經系統併發症少。 神經系統感染:腸病毒的神經侵犯與病毒的型別有關,各地區的流行種類也有差易。其中以無菌性腦膜炎居夏多,好發於溫暖季節的夏秋季,多為自限性少有併發症。少部份的型別也有嚴重神經系統的影響,如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等。 ※無菌性腦膜炎:症狀呈現發燒、頭痛、頸部僵硬、嘔吐、易煩燥、睡眠不安穩等;身體偶而可發現非特異性紅丘疹,甚至點狀出血點。腦脊椎液通常清澈、淋巴性白血球增加、糖濃度正常而蛋白質增加。病程約 2-10 天,常有雙峰性發燒,一般良性無後遺症,但少部份病患可出現神經方面併發症(如麻痺等)。 腦炎:症狀呈現發燒、頭痛、顫抖、頭暈、精神問題、嗜睡、木疆及抽筋等;偶而會有皮疹、步態不穩、感覺障礙。常合併有腦膜炎現象;一般病程良性,只有少部份(尤其新生兒期的敗血性感染)會有後遺症。   心肌炎: ◎症狀:發燒、胸痛、呼吸困難、煩燥不安等。 ◎檢查:心跳加速、心率不整、心臟擴大、呼吸急促;CK/MB, LDH 增高 ◎病程:持續約 1-2 周;部份病患數週或數月後可有復發現象(約20%) ◎新生兒的腸病毒感染特徵: -發生季節:夏、秋 -已知有區域性之腸病毒流行現象 -產婦有周產期病毒感染現象 -新生兒並無細菌性敗血症的危險因素 -護理單位有新生兒感染現象,但無培養結果 -新生兒有陰性培養之敗血症及腦膜炎現象 -新生兒有心肌炎、肝炎及紅丘疹 ◎新生兒的腸病毒感染的病理機轉: 》新生兒的腸病毒感染可為產前經由胎盤感染(如 CXB1 於羊水中、echo 11於臍帶血中),或於周產期經由母體產道(產道分泌物或母體血液)、呼吸道及口腔分泌物感染,也可經由嬰兒室之護理人員傳遞而感染。 》危險因子包括有奶瓶餵食嬰兒、低社會層級而衛生條件不佳、臍帶血中抗體不足或缺乏等。早期懷孕遭受小兒麻痺病毒,估計有13 - 24%的流產率;而懷孕早期遭受CXB感染有引致心臟、腎泌及腸胃道異常的報告;但依科病毒的致畸胎作用則較少。 腸病毒感染的治療: 》腸病毒目前尚無有效的藥物治療。 》治療仍然多為支持性的症狀療法。 》免疫球蛋白失是由眾多個體血清中提煉而來,理論上應含有部份腸病毒的中和性抗體;所以對於高危險群的病患,及時的施打免疫球蛋白,應有部份的助益(效果?)。建議施打劑量為 500mg 至 1000mg/每公斤/每天,視須要可重復一至二次。 》類固醇製劑的使用,目前仍有爭議(有人嚐試使用於心肌炎情況,但效果不一),不過多數研究不贊成施用。 》預防性抗生素在未排除其它細菌性感染之可能性或依病患之疾病情行,可適當選擇使用。 》目前除了三型的小兒麻痺疫苗(口服的沙賓疫苗與注射的沙賓疫苗)外,尚無其它可用之腸病毒疫苗。   腸病毒感染的預防: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要預防腸病毒的感染就要了解腸病毒的特性、傳播途逕以及其致病機轉: 》針對腸病毒的特性的預防之道: ※化學製劑:腸病毒為裸露無包膜的病毒,所有已知的抗微生物製劑、大部份常用的清潔消毒劑及脂溶劑都無法消滅它。但0.3%甲醛、0.1N 氯酸及0.3-0.5 ppm以上的水中餘氯可迅速使其失去活性;所以提高泳池餘氯含量可減少夏季擁擠泳池裡腸病毒的傳播;而衣物(尤其貼身內衣褲)漂白水的洗滌可殺死腸病毒。 ※溫度的影響:腸病毒在室溫下可存活數天之久,在4oC下可存活數週之久,在冷動下可存活數月以上;但在50oC以上的溫度,則會很快的失去活性及死亡。所以食物的加熱處理,內衣褲(尤其已受感染的嬰幼兒衣物)熱水的浸泡處理是日常生活裡,可減少腸病毒感染及傳播的簡單處理方式。冷氣空調對腸病毒的活性與散播則應影響不多。 ※乾燥:可降低腸病毒在室溫下存活的時間。 ※紫外線:可大大降低腸病毒的活性,所以陽光暴曬或室內經常的紫外線照射會有幫助。 》針對腸病毒傳播方式的預防之道: ※戴口罩:腸病毒主要是經由飛沫途逕傳播,而腸病毒在感染後可在口腔中持續約二週之久;所以對於感染腸病毒(手足口病與皰疹性咽峽炎)之病童,可用戴口罩方式來減少同其散播。斷續 ※勤洗手:清潔消毒劑無法殺死腸病毒,但是洗手可大大減少手上可能沾有的病原體的量(致病因素中,感染病原體的量越多則致病機會越高) ※是否關學校(托兒所):本人曾於本次中部地區腸病毒流行的高峰期,應邀前往某幼稚園瞭解其感染情形。發現有以下的現象:小於五歲的小班小朋友中,十四位在班的幼兒中,竟然已有十位明顯被腸病毒(手足口病與皰疹性咽峽炎)感染過;而大於五歲的大班小朋友中,十位在班的幼兒中,則只有二位明顯被腸病毒(手足口病與皰疹性咽峽炎)感染過。這個現象至少可讓我們推論一些想法;第一是小小朋友口沫接觸多(病毒量可能也較多),所以交互傳染快而多;第二是空氣傳播可以發生,但病毒量較少,所以即使感染也不一定致病;第三是年紀越小的幼童(可能保護抗體缺乏或產生較慢)越容易發病(門診臨床觀察亦是如此)。所以筆者淺見認為若考慮關學校(托兒所)會對上班族家庭帶來不便,則可先針對小小朋友為主的托兒所施行。 ※針對腸病毒致病機轉的預防之道:一但腸病毒進入人體內,那唯一能倚賴的大概只好依靠本身的抵抗力或昂貴的外來暫時性免疫球蛋白了。對受感染嬰幼兒抵抗力的維持,則需避免因飲食不佳,而更加降低其抵抗力。 影響腸病毒感染預後的因子: 》病毒種類或病毒株:某些病毒株或變異株較容易造成嚴重病症;如感染依科 11型腸病毒有70%病患為嚴重症狀;感染B2科沙奇病毒死亡率較高;歐美地區的腸病毒71型感染有較多類似小兒痲痺的重症,而東南亞地區近二十年來的腸病毒71型感染則多以輕症表現。 》新生兒被感染的途逕:生產後被環境中的腸病毒感染者,可能會因母體缺乏該種腸病毒型專一性抗體而較易致病。 》新生兒期(< 2mo)的感染易呈敗血症候群,且後遺症亦較多(B型科沙奇病毒、依科病毒)。 》早產兒。 》一般造成嚴重感染(死亡)的機率:CXB > Echovirus > CXA (多為心肌炎、腦炎及肝炎)。 》中樞神經侵犯的病患約有10%左右會有神經方面的後遺症。

M型社會的教養觀

2008年04月23日
公開
45

阿公阿嬤常常稱讚寶貝們的爸拔...認為是不錯的現代好爸爸 ㄣ...經此文... ㄟ...爸拔應該算是通過好爸爸檢定囉.... ****************************************************************** (bobo小天才雜誌提供) 現代好爸爸到底具備什麼條件?現代的爸爸角色又與上一輩有哪些不同?如果想做具現代感的好爸爸,該怎麼做?媽媽又該如何協助?只要肯放下身段重新學習,任誰都能做得到。 【撰文�鍾碧芳;諮詢�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助理教授 王舒芸、台北國際基督教會區牧 黃主偉;參考書籍�遠流《新手爸爸難為》、新手父母《爸爸陪你玩一分鐘遊戲》、麥田出版《現代爸爸》】 日本某民間組織將在今年開辦「好爸爸檢定」,希望透過檢定來衡量父親在子女的嬰幼兒時期,是不是具備「超級奶爸」的能力與知識;瑞典則在育嬰假的政策上採取更積極的策略,只要家有新生兒的爸爸,至少可以享有1個月的留職帶薪的「爸爸月」,且這項權利只有爸爸享有,為的就是促進父親投入更多的照顧工作,讓爸爸能有與年幼孩子朝夕相處的機會。 全世界的父親角色逐漸隨著家庭結構、社會文化背景而產生不同的變化,亦有著不同的定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助理教授王舒芸表示,現代爸爸的角色已經從以前單純的「養家者」慢慢轉化為「剛柔並濟」的新好爸爸,她指出,在全球化的趨勢下,爸爸已不是主要或唯一的家戶所得來源,因此,不應該侷限在養家者的角色,更該積極參與育兒教育工作。 不能缺席的父母 從社會的歷史脈絡來看,兩性在成為父母之後,養家的經濟來源、照顧的勞務供給、以及教育與親職互動可謂最重要的3層意義。王舒芸提及,目前的爸爸類型看似兩端,一端所謂的現代好爸爸,願意主動參與更多的育兒活動,與媽媽共同分擔家庭中照顧工作的擔子;而另一端,則因種種因素,選擇不回家或袖手旁觀的缺席爸爸。不過,再細究可發現,在全球化巨流下的爸爸世界中,也同樣有著M型社會型態的模樣,M型的一端,全球化贏家的爸爸,工作愈來愈忙碌,有錢卻沒有時間投入照顧;M型的另一端,則是就業機會被擠壓或剝奪的男性,有時間投入照顧卻未必有成家生子的機會。 她認為,孩子性格的養成,不論如何,都和父母雙方的穩定參與有密切關係,任何一方都很重要,不能缺席,也只有穩定與持續的關心、照顧孩子,認真感受孩子的心情,對孩子未來的情緒發展才有正面的影響。 曾推動「爸爸認證」的台北國際基督教會區牧黃主偉表示,傳統家庭觀念中,總是以「男主外、女主內」為軸心,且家裡大小事通常掌握在媽媽手裡,不過,家庭與婚姻生活實在需要夫妻間的分工合作,也只有把家庭時間排進自己的時間表,方能了解從家庭獲得的成就感才是永恆,畢竟工作只是短暫,最終還是必須回歸家庭。他認為,「如果男人願意參與家事並想努力做個好爸爸,就是一種愛家庭的表現」。 好爸爸也需要認證 台灣國際基督教會曾在2005年父親節前夕,提出「認真爸爸•爸爸認證」活動,希望藉著宣導,讓爸爸們更重視親子間的親密互動,同時,也在家裡扮演愛家與用心的認真爸爸,黃主偉說,這個當初只是教會團契活動的活動,實踐在社會上,發現獲得很大的迴響,許多報名參加「爸爸認證」的新手爸爸,都希望能做一個「比自己爸爸還好的爸爸」,這個活動也因為頗受好評,而一直延續至今。 到底爸爸需要何種認證?好爸爸又須具備什麼條件? 作家子敏在《現代爸爸》一書中指出好爸爸的3大條件:第1個是「公私分明」,上班要盡心盡力、回家就要完全家庭化;第2個條件是「不能有太濃的獨身色彩」,要和家庭水乳交融的生活在一起;第3個條件是「要做子女一生永不變心的朋友」,對子女的愛沒有條件可言。 曾經是設計公司總監,且育有1兒1女的黃主偉表示,套句兩岸常用的說法,想投入爸爸認證,必須具備「一同三回歸」,也就是說,不論自己的孩子正處於哪種階段,都必須當自己是孩子的「同」學,並且跟著一群爸爸一起學習;也必須把心情「歸」零,丟掉包袱重新學習;並且要「歸」聆,仔細聆聽孩子說出來即未說出來的聲音;最後一個歸,則是屬於基督徒的「歸」靈,按照聖經的教導。只有讓自己重新學習並認真與孩子相處後,才能獲得更多的掌聲。 王舒芸強調,傳統社會阻礙父親參與家庭工作的主因,很大部分來自於既定文化習俗的框架,「如果大家都對居家男性抱以恥笑的態度」,將會大幅降低爸爸回家參與照顧的意願,其實,對有意願加入教養照護行列的爸爸們,家人都應該給予機會,讓父親也有嘗試學習的方向。 媽媽要當重要推手 王舒芸提及,當爸爸對家庭的角色有所認知後,媽媽的態度就變得相當重要,因為她的態度決定了是促成或妨礙爸爸的參與。很多時候,爸爸如果在幫助照顧孩子的過程中,獲得掌聲或支持,日後也較有投入的意願與熱忱,倘若媽媽總是把所有事情攬在自己身上,覺得爸爸泡奶泡不好、奶瓶也洗不乾淨等,就容易造成惡性循環,最終促使父親變成冷漠的養家者。 因此,她建議,只要爸爸願意做任何事,都應該試著放手讓他試試看,即使做不好,從參與中,也讓家庭的功能往前邁進了一大步。

自己如廁不用急

2008年04月09日
公開
48

因爸拔媽麻從報章雜誌與育兒叢書中有一共識 生理訓練因人而異,是急不得的,只要時機到了,就能順理成章囉 只是最近發現,寶貝倆,尤其是暟暟,某些生理反應似乎漸符成熟度 或許可以慢慢開始訓練如何自己噓噓… ****************************************************************** (資料來源媽咪寶貝雜誌) 幫助寶寶脫離尿布生活也就是所謂的如廁訓練,一直是父母有些頭痛、又有些難以啟齒的問題。隨著時代的變遷、科技的進步、社會型態的不同,對於小寶寶如廁訓練的觀念也有很大的改變。 當然尿布的材質是其中一項重大的改變。而一直沒變的是來自於長輩的壓力,爺爺奶奶通常較急於訓練孫子女大小便。到底要如何幫助寶寶順利地脫離尿布生活,底下就醫學的部分做些探討,希望能提供現代父母一些參考。 寶寶身心要有一定成熟度 在臨床執業的當中,常常被問到「何時開始訓練寶寶大小便才適合?」這個問題與時代、文化、環境背景息息相關,因為旁人或同儕的壓力深深影響這個問題的答案。 2000年有一項觀察研究發表,細數過去一百年來嬰幼兒如廁訓練的轉變,其中生在1920到1940年代的父母,他們寶寶如廁訓練通常開始於12到18個月大時;而生在1960到1980年代的父母對他們寶寶的如廁訓練則通常等到18個月大以後才開始。 這樣子的轉變主要是了解寶寶的如廁行為就如同會走路一樣是一種發展的過程,它的完成需要寶寶動作方面(坐穩、走路、清楚表達自己的慾念、拉下或穿回褲子、括約肌的收放控制等)與心智方面(自我意像、興趣、保持乾淨的慾念、模仿能力、了解便尿意的訊息等)成熟的配合才能達成。 愈早訓練,訓練期愈長 有人研究這些能力在一歲半左右開始,而到三歲左右逐漸發展成熟。既是一種發展的過程,每個小孩的發展速度不一,所以1962年即有劍橋學者提出「以小孩為主的如廁訓練」理論,就是說當小寶寶有某方面的成熟度、準備好了才開始訓練如廁,而不再是以父母的認知來決定開始訓練大小便。 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絕大多數父母開始訓練他們小寶寶如廁集中在兩歲左右。80%左右的小孩在平均兩歲四個半月大左右可完成白天的訓練,到了三歲約有80%的小孩完成了夜間訓練。 這研究也發現男孩完成訓練的時間較女孩來得長些;而老大也稍晚於接下來的小孩,父母對老大的如廁訓練也顯得較憂慮。 2003年小兒科知名的醫學雜誌刊登了一篇有趣的研究。一項對406個在17到19個月大的小孩開始的觀察研究,發現越早開始介入如廁訓練則越早能完成訓練;但也發現越早開始訓練,其訓練期也較長。而對大多數在27個月大之前的小孩而言,加強性的訓練,指的是每天要求小孩如廁三次以上是無效的。他們的研究同時指出,在這樣的年齡開始介入如廁訓練並未出現反效果。 寶寶成熟度如何表現? 上面說到如廁訓練的開始,最好配合小寶寶的成熟度。過早的訓練除了挫折感大外,通常也有造成便秘、拒絕排便與上廁所等退縮反效果的疑慮,對小孩的壓力也會過大。而太晚訓練也會損及自我的意像。那麼有那些線索出現可以讓父母知道小寶寶已經可以著手大小便的訓練了?有學者提出底下幾點可供參考: 1. 小寶寶會模仿父母的行為。 2. 小寶寶可以將東西放置在它該放的位置。 3. 小寶寶可以獨立自由地表達說「不」。 4. 小寶寶表現出對象如廁的興趣。 5. 小寶寶可以走去坐好。 6. 小寶寶可以表達想要解便的慾念。 7. 小寶寶可以將衣服拉下與拉起。 結語 綜合言之,就如我們一直強調的,如廁訓練的達成是小寶寶發展的一個階段,他們本身的成熟與意願是最主要的考量,應該為他們量身訂做,而非以一概全。 不管外界的壓力,好好地陪他們走這段過程,即使是如廁訓練,你也將發現那成長的喜悅。當然,如果您的小寶貝到四足歲白天仍未能達成脫離尿步,也許可以請教您的小兒科醫師。

嗯嗯大代誌~寶寶大小便訓練教戰手冊

2008年04月09日
公開
60

【資料提供�信誼基金會 】 通常在寶寶1歲半左右可以開始進行大小便的訓練,對寶寶與父母來說,都是一項高度挑戰,訓練期間的長短,與寶寶的身心發展速度、學習能力有關,父母應抱持耐心與愛心,陪寶寶渡過這段期間,順利向「獨立」邁進一大步。 PART1 Baby,are you ready? 學習大小便自理,是發育過程中重要的一環。雖然大小便是一種自然的生理需求與本能,但就像訓練進食一樣,寶寶也需要在成人的指導下,經由不斷的練習,並在各種失敗中累積經驗,進而達到熟練與自理的能力。 訓練寶寶自己大小便,前提是生理與心理已達一定的成熟度,太早訓練只會造成寶寶的心理負擔,或是親子間的緊張,以致徒勞無功。 生理層面的成熟 1. 直腸括約肌: 在直腸括約肌發育得比較完全,能讓便便在直腸中停留較長的時間以後。 2. 膀胱控制力: 膀胱發育得較成熟後,以膀胱擴約肌的力量來控制尿液的「存」與「放」。 3. 腹部肌肉: 懂得擠壓腹部大肌肉,幫助便便排出。 4. 能夠坐立與站立: 在寶寶能夠自己坐立時,可以先試著讓他習慣坐在小兒專用便盆上;當寶寶可以站立或是靈活的走路、蹲下、起立後,表示肌肉神經也已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了,是訓練大小便的最佳時機。 心理層面的成熟 1. 聽得懂父母的的指示: 當寶寶認知能力逐漸進步,即是指了解某些單字或語彙之後,才能聽得懂父母或照顧者對他所提出的口語指令,如「吃飯」、或「便便」、「噓噓」等日常生活中所必須的行為,並且願意配合。 2. 能夠自己表達想上廁所: 由於父母或主要照顧者不可能24小時緊盯著寶寶,因此在他聽得懂大人在說什麼,也了解語彙與實際行為間的連結之後,在寶寶感受到膀胱盈滿或下腹脹脹想上廁所時,能立即向大人表達。 3. 情緒穩定: 良好的親子互動關係,可讓寶寶在溫暖的環境中培養自信心與穩定情緒,對於新事物或新的生活技能學習,抱持高度興趣,更有助於大小便的訓練。 這時候,你可以著手訓練囉! 當寶寶的身體與心智發展到某一程度,會表現出某些生理徵兆或特殊反應,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就可以著手準備訓練他大小便了。 1. 對已經尿濕或便便的尿褲感到不快,要求你幫他換掉。 2. 尿褲能保持2-3小時以上的乾爽。 3. 喜歡跟著你一起進到廁所,看著你上廁所,表現出好奇、想模仿的樣子。 4. 在遊戲中突然停下來,摸著自己的下腹部。 5. 已能感覺出便意或尿意,來要求你帶他去廁所或是上他的專用便盆。 BOX:女寶寶比較聰明? 根據目前臨床上的研究或數據,都顯示出女寶寶較男寶寶能提早學會控制大小便,尿濕次數較少,訓練期間較短。 有另一種說法是因為寶寶的主要照顧者,無論是母親或保母、托兒所老師都以女性居多,女寶寶除了在大人的協助指示下自己學習外,也可經由模仿女性長輩上廁所的歷程,快速累積經驗,自然學得比男寶寶來得快。 PART2 訓練前的準備 作好心理準備 這是一場長期抗戰,為人父母或主要照顧者要先作好心理準備,每個寶寶的身心發展速度不一,理解能力亦不同,因此寶寶需花多少的時間才能學會自己大小便,並沒有一個時間表。 在你教會寶寶一些如廁前的基本動作,如自己走到便盆前、脫下褲子、坐上便盆等,其實不需太多的時間,快則3、4天,慢則兩星期左右,寶寶便能連貫性的完成這些動作,困難的在於他能完全的靠自己的力量,熟練控制大小便。一般來說,至少需8-10個月,但也有些寶寶要到4、5歲才能學會。 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只要切記用耐心與愛心教導,千萬不要操之過急,讓寶寶感受到壓力或極大的挫折感,都只會造成反效果,學得更慢,甚至出現抗拒行為。 要準備哪些東西 除了訓練者自身先作好心理建設外,一些用具的準備,也能幫助你在訓練上更順利、得心應手。 •寶寶專用便盆或小型廁板 •褲型紙尿褲或可愛小褲褲 •會喝水尿尿的娃娃 •寶寶的心愛玩具 •寶寶喜歡的小點心 •好穿脫的褲子 寶寶抗拒怎麼辦? 在訓練初期,難免會碰上一些問題,最困擾的莫過於寶寶不肯配合,讓媽咪精疲力盡。有可能是時機未到,身心發展還不到一定程度,太早訓練只會徒勞無功;也有可能是生理的問題,如小兒常見的便秘,造成排便困難或是肛門疼痛而讓寶寶拒上廁所;也或許肇因於父母的不耐煩或責罵,讓寶寶產生抗拒心態。 碰到這段瓶頸期,千萬不要以責罵或懲罰讓寶寶心生畏懼,更加退縮或抗拒;若是因便祕所引起的抗拒,只要能治療好,問題便能迎刃而解;若是寶寶還未準備好,再給他一些時間,「欲速則不達」,操之過急或態度嚴厲,只會造成反效果,及親子關係間的緊張,甚至影響寶寶日後的人格呢! 若是寶寶還是對便盆很排拒,不喜歡與便盆直接接觸,可以讓他包著尿褲,坐在便盆上解便或噓噓,但這段過渡期不宜過長。

如廁訓練的時機

2008年04月09日
公開
40

從佛洛伊德的人格發展上來看   以佛洛依德的理論來看,孩子在一歲半到三歲之間,稱為「肛門期」,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漸漸能存放大小便到一定的時間再釋放出來,孩子開始可以忍耐一段時間,在適當的時間、地點再滿足生理的需求,以符合未來在社會中生活的需要。   理論上,對孩子如廁訓練的態度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人格發展,如果大人的態度過於嚴格,孩子未來對很多事情會要求完美,否則便會焦慮不安,或者有潔癖的傾向,這對孩子未來的發展不見得有利;反之,若放縱孩子自然發展,讓尿布一直包著,可能造成孩子未來我行我素,偷懶及無所謂的態度,也不見得適合在社會中生存,所以如何拿捏如廁訓練的時機,該是爸媽們學習的功課之一。 從孩子的生理發展上來看如廁時機   每個孩子學會控制大小便的時間都不太相同,在一歲半以前,多數孩子的神經肌肉還未發展成熟,也就是身體機能還未準備好,此時若強迫孩子控制膀胱,會妨礙他大小便的正常發展,甚至影響人格的發展。孩子在一歲九個月大時,尿量會自然的增加,膀胱的控制系統也會愈來愈成熟,每次排尿的時間、間隔也會拉長,兩歲半左右,幼兒就可以保持二到三小時不排尿。大部分的孩子會從一天多次排便逐漸減少次數,進而控制到理想的一天一次。    一項由美國醫學院針對496名15至43個月大的幼童所進行的研究發現,一般孩子要花八至十個月的時間去學習何時該大小便、應該怎樣自行處理等流程。而多數一歲半左右的嬰幼兒在白天都能保持褲子乾爽,二至三歲的幼兒在晚上也都能控制得不錯。    有的孩子當他可以不包尿布時感覺很輕鬆;有些孩子雖然不喜歡包尿布,但是有了一、兩次不小心尿溼而挨罵的經驗後,他寧可選擇包著尿布,也不願意脫下來,即使平日不穿,但是出門、睡覺時不包就會覺得沒有安全感。所以到底什麼時候該讓孩子學習如廁?爸爸媽媽們應該先學習準備。 如廁訓練前家長的準備   在您教孩子如廁之前,大人平日的言行,孩子早就已經看在眼裡。但是,第一次正式教孩子上廁所,應該要告訴孩子所有相關物品的名稱和正確的使用方法,用他可以聽得懂得方式說明,並且做正確的示範。而您教過孩子一次,並不表示他立即就會了,您可能還需要教他許多許多次,直到他能內化,成為一種習慣為止。父母的態度不要過於嚴格,也不要隨性,要知道很多事情需要適當的時機才能做,而如廁訓練就是孩子發展其自我控制的好時機。 何時是訓練的時機?   每個小孩發展的狀況不同,一般來說,孩子會用語言或指著自己下腹部來表示自己的需求時,就可以開始訓練了。一歲半的幼兒通常會在小便後,或看見尿尿流出來,或褲子濕了,才告知父母;一歲七個月到兩歲間,孩子已能在排尿前主動向父母表達;三歲的孩子大多能自己控制小便了。不過每個孩子的成長進度可能會有些許差異,父母不宜太過積極的迫使孩子盡早學會自行上廁所。以下有五個父母可以參考的觀察項目,當孩子做好這些準備,再進行如廁訓練,相信一定能水到渠成。 一. 對於孩子便意訊息的掌握與控制: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生理的發展也漸趨成熟,從出生開始每幾分鐘尿一次到能保持一兩個小時不排尿;從尿溼褲子到能事先知道自己要排尿;從少量的尿到每次都能排出相當的尿量等。爸爸媽媽們可以細心的觀察,甚至做記錄,以便正確的了解孩子膀胱發展控制的情形。 二.身體動作的準備:一歲半到兩歲左右的寶寶,身心發展已逐一完成,此時也是孩子準備就緒學習各種事物的時刻,在此時訓練孩子可以事半功倍。配合如廁動作的需要,父母可以觀察幾項重要的指標,1.孩子是否能坐穩?2.他能自然的站起來和坐下嗎?3.孩子的動作協調性,他能自己穿脫褲子嗎。 三.孩子對自己生理狀況的表達:孩子能否表達自己的生理需求,能否與人溝通自己的需要是首要條件。像小嬰兒餓了、睏了、不舒服都會哇哇大哭,藉以表達需求,如廁訓練前也需要掌握孩子的表達能力。 四.對於指示和語言的了解:訓練寶寶如廁要講究方法和原則,訓練前需要先知道孩子是否了解如廁訓練的指示,以及是否有學習成人行為的意願,如此,指導起來才能得心應手。 五.培養自己如廁的意願:對孩子來說,如廁訓練是沒有辦法強迫的,爸爸媽媽們務必尊重孩子的意願,鼓勵並耐心的引導,讓孩子從觀察中學習。   其實,孩子不是要全部的發展都好了才能進行如廁訓練,而是一步一步慢慢進行的。我們先了解了孩子學上廁所需要的動作能力,例如:能坐在馬桶上、走路、能清楚表達自己的生理狀況、拉下或穿回褲子、能收放括約肌等;心智方面,有保持乾淨的欲望、有模仿能力、了解便便或尿尿的訊息等,有了這些預備,如廁就不是一件難事了。

寶寶不再尿濕褲褲囉

2008年04月09日
公開
51

別家的小孩在這個年紀早就會自己上廁所了,為什麼我家的寶貝卻還常常尿濕褲子?難道他比較笨嗎? 每個寶寶學會控制大小便的時候都不同,約有半數以上的兩歲寶寶,晚上已經不會尿床,到了五歲時,十個孩童中,還有一個會尿床。女孩和男孩比起來,通常都比較早學會控制大小便,這些都是正常的。任何人都無法強迫寶寶什麼時候學會控制大、小便,除非寶寶已經做好準備了--腦、神經和肌肉已發展的很好,這些都是影響寶寶控制大、小便能力的因素。太早急於訓練寶寶控制大、小便,不但達不到效果,甚至會造成寶寶日後學習上的障礙呢! 以鼓勵代替責備 寶寶隨著飲食習慣的改變,改吃固體食物後,排便的次數會遞減,在一歲三個月左右開始,會在每次用餐後自然排便,這是因為胃部的反射作用。這個時候,您可以試著讓他在餐後固定坐在小馬桶上幾分鐘,(不要太久),如果他排便了,記得讚美他,讓他知道他這樣表現很好;如果他沒有排便,而且表現得不耐煩時,就讓他起來,輕鬆自然的看待這件事,讓寶寶順著自己的步調發展,不要給予太大的學習壓力。等他再大一點,您還可以讓他跟您一起去廁所,不只滿足他的好奇心,讓他模仿您,也是他學習排便的重要一課。 多喝開水和果汁 在寶寶坐在小馬桶上時,您不妨給他一本書,或唸書給他聽,玩水也是可以促進寶寶排尿的活動,另外,多喝開水和果汁都是促進寶寶順暢排便不可少的。如果您還有覺得寶寶在控制大便、小便的能力表現上有困難的話,不妨請教一下小兒科醫生的意見,最怕的是寶寶因膀胱容量太小、尿道阻塞,或輸尿管(女孩)不在正確的位置上,而造成不能自己控制大便、小便,這就需要立即做處理。 寶寶的如廁訓練 一歲六個月: 能儲留小便至一小時左右,可以開始在白天將尿片換成褲子嘗試。 訣竅:失敗時不要責罵,成功時要鼓勵。 二歲左右: 自己會穿脫褲子,開始知道尿急,並會告訴大人要尿尿或便便。 訣竅:訓練他獨立如廁,提供寶寶安全乾淨的場所,讓他可以輕易坐上馬桶。 二歲八個月: 開始會自己上廁所,白天如果情況順利,晚上就可以開始不包尿片。 訣竅:教寶寶簡單的如廁禮儀,男孩站著尿尿,女孩不要把褲子全部脫下,以及如廁後,自己擦屁股和洗手的習慣。 三歲左右: 可以開始嘗試在晚上不必為寶寶包尿布,並在就寢前帶他去上廁所。 訣竅:將小馬桶放在床邊,以備不時之需。

教養孩子是藝術,不是科學

2008年03月06日
公開
49

昨天看到這則報導,媽麻終於可以有所依據了 也想對爸拔說: 好歹媽麻也是兒福所郭靜晃教授的學生,對於兒童心理發展多少有所接觸 不要把寶貝倆的哭鬧,認為是媽麻太寵造成的,請多試著了解寶貝倆哭鬧的身心理因素 孩子和父母親真正膩在一起的時間不長 快則上小五小六、慢則上國中....孩子們可能將有自己獨立的同儕群體生活 so,讓我們為人父母者多多珍惜幼兒期&學齡期孩童的親子時光.... ********************************************************************** 教養孩子需要吸收正確的知識,但教養本身卻是一門藝術,無法套公式。爸媽唯有對自己有信心,凡事以合理為依循,才能讓親子關係愉悅,孩子順利長大。 【文╱洪蘭(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我去一個幼稚園演講時,看到一個小男孩,蹲在角落,背對著大家,低聲飲泣,我問老師怎麼一回事,老師說他從開學到現在都是這個樣子,頭一個月是大哭,現已改為低哭,不知哭到什麼時候才會不哭,大家都拿他沒辦法。我看了很不忍心,又不好說什麼。 等我講完,他的母親正好來接他,我看他立刻停止哭泣,一個箭步衝上去,撲入母親懷中,緊緊的抱著他媽媽的脖子,頭埋在母親肩上不肯放開。我心想是誰這麼忍心,讓自己的孩子哭幾個月還繼續把他送來,就多看他母親幾眼,想不到越看越面熟,原來是我以前教過的學生,就忍不住上前去多管閒事了。 強迫分離,孩子飽受驚嚇 我問她以前教她的兒童神經發展學都忘記了嗎?怎麼把還沒有準備好的孩子送來,讓孩子飽受與母親分離的驚嚇與惶恐,難道不知道長期的驚嚇對孩子不好嗎?這學生滿臉無奈的說:「我也捨不得呀,可是沒有辦法,每一個人都跟我說要訓練孩子獨立,我的大姑、小姑都說我太寵小孩,已經5歲了,沒有讓他去外面上學是害了他。以後不能接掌家族事業,她們甚至不准他晚上跟我睡同一層樓,把他一個人放在3樓,我晚上偷偷上去看他,他都在哭,他現在反而會尿床……」,講著、講著,母親的眼淚就掉下來。 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面對新經驗的反應也不一樣。請給孩子足夠的時間,等他準備好了自然會想去嘗試或面對。 這時旁邊好多媽媽都七嘴八舌提意見,有的說:「我孩子剛來時也是哭,哭了一個月後就好了。」有的說:「我的婆婆也是堅持不可以跟孩子睡,要他獨立,後來他聽了虎姑婆的故事,現在每晚作惡夢。」我才發現原來有這麼多的媽媽自己沒有主見,聽憑別人怎麼說,自己跟著做,忘記自己孩子跟別人孩子不同,不能把別人的經驗往自己孩子身上套。 孩子有差異,別套公式教 如何教養孩子是個藝術,不是科學,沒有公式可套,也沒有別人做成功,你如法炮製就一定成功。事實上,你不成功的機率大於成功的,因為你的孩子跟他的孩子不同。孩子還沒有準備好就把他推出去面對世界是件很殘忍的事。每個孩子成熟的時間不同,有的孩子3歲就會跟母親揮手再見,高高興興的去上學,有的就像這個孩子一樣,5歲了,還希望能在媽媽身邊。他心裡沒有準備好,還不想離開家去上學時,硬把他送去哭2個月實在是太殘忍。 被迫獨立,反而受創傷 很多人誤會了「獨立」的意思,以為對孩子一定好。被迫的獨立是童年的創傷,是一輩子的不安全感。現在有好幾個研究都發現:童年的不安全感會影響成年後的親密關係,無法維持長久的男女關係,也無法對性伴侶作出承諾,他們的人際關係疏離。 過去行為主義盛行時,流行把孩子放在房子最遠的角落一個人睡,哭了不能抱,抱他會增強他的哭行為,要等他不哭了才能抱。現在鐘擺盪回來了,從老鼠實驗上知道親子分離的恐懼會影響大腦荷爾蒙的分泌,現在醫生讓嬰兒的搖籃放在母親臥房,使嬰兒一張開眼就會看到熟悉的面孔,也鼓勵母親把孩子揹在胸前,讓孩子聽到母親的心跳,增加他的安全感。孩子的哭是他有需求的表現。我不了解我們的母親怎麼這麼沒有自信心,會隨便聽從人家的話而賠上孩子的幸福。 教養,一切合理就對了 帶孩子沒有訣竅,惟一就是Common Sense,凡事一切要合理,孩子每天哭,不合理,不合理就要去檢討哪裡不對,我們每個母親都會說「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為什麼不會把它應用到生活上,從這裡推論出別人的孩子要這樣,不代表我的孩子也要這樣? 我們中國人很喜歡「從眾」,別人怎樣,自己也要馬上跟進,葡國蛋塔、甜甜圈、股市等「一窩風」現象,其實是沒有自信與分析能力所造成的盲目跟進。為什麼我們對自己這麼沒有信心?我們為什麼這麼在乎別人的閒言閒語?我想我們的教育從小要孩子反省、檢討自己,會不會檢討的過頭了,對自己沒信心,別人都是比較對?從伊朗連體雙胞胎拉列和拉丹的例子就知道,即使是同卵雙胞胎,生活經驗完全相同(因為頭連在一起)都會有不同的人格,更何況你我的孩子? 教養孩子不是科學,無法複製,它是藝術,因人而異,父母對自己的教養方式一定要有信心,只要孩子很快樂,每天迫不及待睜開眼睛開始新的一天,你就做對了,堅持下去,你的孩子會以濃密的親子關係來回報你。

小兒麻痺口服、注射疫苗的差異

2008年02月14日
公開
47

採訪�林嬪嬙 諮詢�耕莘醫院小兒科神經專科主任 陳培濤 小兒麻痺疫苗是寶寶出生後必須接種的疫苗,這類疫苗包括有口服以及注射兩種型態,很多家長並不了解到底口服沙賓疫苗與注射型沙克疫苗兩者之間有什麼樣的差異?在效果、副作用以及禁忌上又有哪些不同? 小兒麻痺病毒─早期幼兒健康殺手    小兒麻痺在早期可說是一種很常見的病毒感染,它曾經是台灣,也是全世界小孩腦脊髓膜炎的最大殺手,小兒麻痺病毒會侵犯腦和脊髓,造成死亡,或在破壞脊髓運動神經細胞後,導致肌肉無力或麻痺現象。自從開始廣泛使用小兒麻痺疫苗,才使得小兒麻痺病例大幅減少。   預防小兒麻痺的疫苗有兩種,即口服活性減毒疫苗(又稱為沙賓疫苗)以及去活性病毒疫苗(又稱為沙克疫苗)。很多媽咪都搞不清楚口服沙賓與注射沙克疫苗兩種型態的疫苗,在效果、副作用以及可能發生的合併症等各方面,究竟有什麼樣的差異? 口服沙賓疫苗保護效果佳    耕莘醫院小兒科神經專科主任陳培濤表示,口服沙賓疫苗屬於活性減毒疫苗,接種後人體可以藉由它提高腸道的免疫功能,其主要優點包括: (1)保護效果佳。口服沙賓疫苗的保護效果優於注射型的沙克疫苗,如果居住地區有小兒麻痺個案發生,最好採取口服沙賓疫苗以達到最好的預防成效。 (2)可以產生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容易產生腸道的抵抗力。 (3)沙賓疫苗的價位較沙克疫苗便宜。 (4)疫苗容易取得,而且只需滴兩滴即可,不必使用到針頭。 雖然口服沙賓疫苗可達到極佳保護效力,但是本身免疫力不好的幼兒,並不宜使用,以免產生疫苗相關的麻痺。所謂疫苗相關的麻痺,是指極少數病例在口服沙賓疫苗之後,發生肢體麻痺現象,有免疫缺損的病患最好不要使用。嬰兒在接受第一劑口服沙賓疫苗後,發生類似小兒麻痺的機會約有百萬分之一。   注射沙克疫苗沒有併發症風險    相較於沙賓疫苗,沙克疫苗的價位要比沙賓疫苗貴了些,它是屬於死的疫苗,必須採取肌肉注射,所以要由護理人員執行,而它的優點則包括: (1)不會有類似小兒麻痺的併發症,所以免疫不全的病患也可以使用。 (2)可達到一定的保護效果,而且免疫力持久。 (3)可以和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疫苗合併注射,如現在國內使用的混合疫苗:五合一、六合一疫苗,就是將注射型沙克疫苗加在其中。 加入混合疫苗,寶寶少挨針   國內現在都已經將注射型小兒麻痺疫苗加在五合一、六合一疫苗當中,五合一疫苗是除了白喉、百日咳、破傷風三合一疫苗之外,又加上b型嗜血桿菌疫苗以及小兒麻痺沙克疫苗;而六合一疫苗是將五合一疫苗加上B型肝炎疫苗的成份,無論五合一或六合一疫苗,在保護效果方面並無明顯差異。  不過六合一疫苗除了能有效預防原本五合一疫苗的白喉、百日咳、破傷風、小兒麻痺及b型嗜血桿菌之外,還多添加了B型肝炎疫苗,可以讓寶寶少挨兩針,減少寶寶挨針之苦,同時減輕家長對打針的擔憂。  小兒麻痺口服、注射疫苗都有它的優缺點,只要做適當的安排,就能避免併發症風險,同時達到最好的保護效果。而在混合疫苗問世後,將注射型小兒麻痺疫苗加入五合一、六合一疫苗當中,能夠達到預防功效,並且免除多挨針的痛苦,讓家長們有更好的選擇。

流感疫苗含汞•安啦!

2007年12月29日
公開
49

今年流感疫苗接種率下降,肇因於疫苗含汞問題,讓家有幼兒的父母莫不為此擔憂,打與不打,究竟該如何抉擇?怎樣才是為孩子好?為此,台灣兒科醫學會特別針對「流感疫苗的安全性」於10月13日辦了一場研討會,摘錄部分內容讓家長對含汞疫苗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整理�李藹芬】 流感疫苗含汞,到底安不安全?堪稱是最近的熱門話題,為此,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林奏延特別強調,台灣嬰幼兒疫苗政策早已朝向無汞疫苗趨勢發展,目前除了舊型三合一、日本腦炎疫苗等少數疫苗含汞之外,大部分的嬰幼兒疫苗均為無汞。而需求量大的流感疫苗,因成本問題不免含汞,但提供國內2歲以下的嬰幼兒所施打的流感疫苗,則是無汞疫苗,家長無須為此惶恐。 汞含量符合安全標準•無問題 台灣兒科醫學會副秘書長暨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李秉穎則指出,部分疫苗所含的硫柳汞是一種乙基汞,不會累積於體內致病,且有研究顯示,嬰兒注射含汞疫苗後,血液的含汞量並不會超越安全標準,且很快地從糞便中排出。他認為,學界並不反對研發無汞疫苗,但目前沒有任何實證數據顯示含汞疫苗對人體可能有害。 面對諸多專家所提出的正反意見,李秉穎醫師強調,民眾面對疫苗含汞問題,往往想要追求「一塵不染」的安全境界,不只在實際上有困難,也無必要。人們日常生活中接觸汞的機會不算小,最主要的來源是魚類,但不代表這樣就不要吃魚了,實際要做的應是追求「符合標準」的安全才對!(編按:如一般人可以吃含汞低的魚類與貝類,每週不超過12盎司;含汞高的白鮪魚,每週只能吃6盎司;至於無含汞資料的魚貝類,每週不超過6盎司。) 自閉症案例增加與疫苗含汞•無關 李秉穎醫師提出多項數據,指出全世界均有自閉症發生率逐年上升的現象,尤以已開發國家為然。但這種趨勢與含汞疫苗無關,而被推測可能與其他環境因素引起的自體免疫反應有關,所以與其他自體免疫有關的疾病也逐年增加,包括氣喘、第一型糖尿病、多發性硬化症與克隆氏症等。 其中具代表性的研究就是,瑞典與丹麥於1990年代逐漸不用含汞疫苗,但其自閉症發生率仍逐年上升,足以證明含汞疫苗與自閉症無關。目前多個有具公信力的大型個案對照研究,其結論也都排除含汞疫苗與自閉症間的相關性。 不當質疑疫苗影響兒童•有傷害 在原本應是流感高峰期之前施打疫苗的時刻,卻因不少人對流感疫苗含汞而心生疑慮,造成國人流感疫苗接種率下降,林奏延理事長鄭重呼籲,民眾不要輕忽流感及可能引發的併發症,疫苗是避免感染最有效的方法,請民眾踴躍接種。 李秉穎醫師補充說明,日本與部分國家曾因百日咳疫苗的安全性爭議而停用疫苗,結果造成百日咳大流行;英國對於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MMR)混合疫苗安全性的疑慮,使得疫苗接種率大幅下降,並導致麻疹爆發流行。他強調 「愛他就要打疫苗」,只有按照規定接種疫苗,才是民眾健康最大的保障! 再次提醒父母,2歲以下的嬰幼兒所施打的流感疫苗是無汞疫苗,家長應即刻帶孩子前往醫療院所接種疫苗,避免受到流感的波及! 流感病毒感染後•易繼發肺炎鏈球菌 長庚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玉成在會議上,則是提出另一隱憂,他相當擔心流感病毒與肺炎球菌的交互作用,他指出,肺炎鏈球菌一直是社區性肺炎最常見的致病原,可能導致細菌性腦膜炎、中耳炎及敗血症。肺炎鏈球菌常繼發於呼吸道的病毒感染之後,例如流感病毒感染。很多證據顯示,流感病毒會改變宿主,讓肺炎球菌更容易附著、侵襲人體,並誘發各項疾病。黃玉成醫師表示,有效的疫苗接種加上適時的使用NA抑制劑(如克流感),將可在流感全球大流行期間,對繼發性細菌性肺炎的發生及嚴重度發揮相當大的效用!

漏打疫苗,該如何補救?

2007年10月26日
公開
48

寶寶出生後即展開一連串的疫苗接種,不僅接種時程越來越複雜,接種項目也漸漸增多,父母常會搞不清楚,而更讓父母擔心的是萬一漏打其中一劑時,該怎麼辦? 當寶寶有漏打疫苗的情形時,爸媽千萬不要因怕麻煩而不想補救,絕大部分的疫苗都可以在漏打後進行補打,但其中有些原則以及特殊狀況,父母還是要有必要深入了解。 在分析疫苗漏打以前,爸媽要先了解疫苗分為兩類:活性減毒疫苗以及死菌疫苗,活性減毒疫苗包括:卡介苗、水痘疫苗、麻疹+德國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疫苗、小兒麻痺口服疫苗等;其餘則屬於死菌疫苗,如B型肝炎疫苗、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疫苗、日本腦炎疫苗、b型嗜血桿菌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流行性感冒疫苗。 補打原則 ◎活性與活性疫苗:活性疫苗可以一起補打,如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疫苗與水痘疫苗,一起補打時是在不同部位分別各打一針;如果爸媽不想讓寶寶一次打兩針,要採取分開施打時,記住兩針之間須間隔一個月。 ◎活性與死菌疫苗或死菌與死菌疫苗:兩種疫苗同樣可同時補打,但是有兩項需要注意的禁忌: (1)日本腦炎疫苗與白喉+百日咳+破傷風三合一疫苗不建議一起補打。 (2)卡介苗與白喉+百日咳+破傷風三合一疫苗不建議同時補打,以免引發副作用。 馬偕醫院小兒科紀鑫醫師表示,掌握以上大原則後,再各別了解各種疫苗補打時的方式以及注意事項。 (一)單劑疫苗的補打方式 ●卡介苗:1歲以下幼兒可在任何時間補打,如果漏打後已超過1歲,需做結核菌素試驗(採皮下測試),若為陰性反應才須補打,陽性反應者不需再補打。 ●水痘疫苗:任何時間都可補打,它可以和麻疹德國麻疹與腮腺炎疫苗一起補打,若不一起補打,兩者施打時間須間隔一個月。 ●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疫苗:任何時間都可補打,它可以和水痘疫苗一起補打,若不一起補打,兩者施打時間須間隔一個月。 (二)混合型(預防多種疾病)疫苗的補打方式 ●舊型三合一、新型三合一、四合一、五合一、六合一等混合疫苗。這類疫苗比較沒有漏打後的問題,萬一漏打,只要按照需要的劑數補打完即可,例如:已打了一劑,之後未照時間施打,則只要依照各劑間隔時間(6~8週)陸續補打三劑就可以。 (三)多劑的預防單一疾病疫苗的補打方式 ●B型肝炎疫苗:只需依照各劑之間的間隔時間補打即可。 ●b型嗜血桿菌疫苗:至少要打三劑,漏打後還是一樣依各劑間隔時間補打,但是5歲以後就不建議補打,因為此階段孩童感染的機會不高。 ●肺炎鏈球菌疫苗:小於6個月寶寶:分別在2、4、6個月打完三劑,之後在滿1歲之後再追加一劑,共施打四劑。若錯過建議施打的時間,則依循下列補打方式: •7~12個月寶寶:間隔2個月打一劑,打完兩劑後再追加第三劑即可。 •1歲以上寶寶:須間隔2個月打兩劑。 •2歲以上寶寶:只要打一劑。 ●日本腦炎疫苗:此為錯過時,唯一需要重打的疫苗。前兩劑(基礎劑)之間的間隔不可超過3個月,之後等隔年的3~5月時再追加第三劑,萬一前兩劑的間隔已超過3個月,就必須重新打第一劑,只要未完成基礎劑,就無法追加第三劑,所以爸媽必須特別留意施打的時間。 ●小兒麻痺疫苗:可以在任何時間補打。 ●流行性感冒疫苗:如果以前曾接種過,今年只需接種一劑;從未接種者,必須打兩劑,兩劑間隔一個月,時間在每年9月開始持續至隔年3月。 那些疫苗延誤施打不須或無法補打? 那些疫苗超過時間再補打也無效?紀鑫醫師表示,除了b型嗜血桿菌建議5歲前施打外,還有輪狀病毒、三合一疫苗中的百日咳。輪狀病毒疫苗主要是針對出生6個月以及8個月以內的寶寶所研發的疫苗,一旦超過施打年紀,因為缺乏安全性方面的研究報告,所以無法確定是否有風險存在,為安全起見,一般不建議超過建議年齡接種;至於白喉+百日咳+破傷風三合一疫苗,若超過6歲未施打,就不能再施打此疫苗,所以6歲後要補打時,應改用減量的白喉、破傷風疫苗。 另外有一種情形也要特別注意,若罹患川崎症已施打免疫球蛋白的幼兒,要施打活性疫苗時,必須與給予免疫球蛋白時間間隔11個月,否則會讓疫苗失去效力。 五歲前應全數接種完畢 無論那一種疫苗,建議最好在寶寶5歲以前可以完成接種,國內兒童就讀小學時須繳交預防注射卡(健康手冊),因此,如果有漏打或從未施打的孩童,爸媽在小朋友入學前一定要帶到醫療院所進行補打。 至於父母親要如何自行判斷如何補打不同疫苗?除了依循上述的一些通則,最好還是請醫護人員協助比較不會出錯。 此外,爸媽一定要好好保管寶寶的健康手冊,以免遺失後記不得施打的進度,有時候甚至要請疾病管制局協助查詢登錄的接種資料,雖然重複施打不會有什麼問題(只是多打的部分沒有效果),但還是盡量避免,以免寶寶多挨針,所以除了保管好手冊之外,每一次施打後也要檢查護理人員是否已在手冊上蓋章。 了解各種疫苗的補打方式,就可以解除爸媽們心中不必要的憂慮,不過最好還是按照時間確實接種,才能避免後續的一些麻煩,對寶寶的疾病預防也比較能夠放心。 記者:採訪撰文╱林嬪嬙 諮詢╱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紀鑫

破除輪狀病毒7大謬誤

2007年10月22日
公開
42

全世界5歲以下的嬰幼兒,幾乎都受過輪狀病毒的威脅。預防輪狀病毒,多數的醫師都認為,唯有接種輪狀病毒疫苗,才是最佳的方式。因此,並非環境衛生條件好、常洗手,就可以解除輪狀病毒警報。也許你正驚訝,「什麼!常洗手也沒有用?」為什麼會這樣呢?關於輪狀病毒,你對它還存有哪些誤會呢?本文選出6項謬誤,釐清觀念讓你更加了解輪狀病毒。 【謬誤1】衛生條件好就不會有「輪狀病毒」? 【澄清】輪狀病毒具高度傳染性,且於乾燥表面依舊仍可生存。 改善整體衛生條件,無法有效預防降低輪狀病毒感染的發生率。輪狀病毒具高度傳染性,通常經由糞口途徑傳播。署立台中醫院小兒科主任張莉幸表示,病毒存在於病童的糞便中,經由污染的飲水與食物、或不乾淨的手,再傳染給他人,稱為「糞口傳染」。但是病毒在乾燥的表面依舊可以生存,若是寶寶的手接觸到已受到污染的桌面或玩具,再將手放進嘴裡,仍可能受到感染,因此感染也可能發生在衛生條件良好的地方。據統計,全世界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的輪狀病毒感染發生率相近,顯示環境的差異,例如:飲水、衛生習慣或環境清潔,並不會影響感染發生率。 【謬誤2】只有小孩才會受到輪狀病毒感染? 【澄清】因為成人感染後症狀並不明顯,年紀愈小的寶寶症狀愈嚴重。 據統計,輪狀病毒在落後地區,每年約造成50萬名嬰幼兒死亡。張莉幸主任解釋,通常在台灣、日本、韓國及歐美等醫療科技進步的已開發國家,輪狀病毒很少造成嬰幼兒的死亡,但它卻常是5歲以下幼童,因急性腸胃炎而住院的最主要原因。 年齡愈小的寶寶感染後症狀愈嚴重,若是成人感染到輪狀病毒,可能有一點噁心想吐、輕微腹瀉的情況,但是腹痛、腸胃炎的症狀並不明顯。所以,張莉幸主任提醒家長,千萬別以為自己只是輕微腹瀉,若不小心傳染給寶寶時,他也只會有腹瀉的症狀。萬一不巧感染到輪狀病毒時,寶寶的症狀可能就是嚴重的急性腸胃炎。因此,寶寶即使沒出門,還是有被家中大人傳染的危機,提醒家長千萬別輕忽。 【謬誤3】只要勤洗手就沒問題? 【澄清】無法僅靠「勤洗手」來預防輪狀病毒。 輪狀病毒在電子顯微鏡下呈現像輪子一樣的外觀,它可怕的地方在於傳染力和生存力都很強,在手中可以存活數小時;在固體表面能夠撐好幾天;在人的糞便裡甚至長達一星期。張莉幸主任說,輪狀病毒是具高度傳染力之病毒,可以生存在物體(例如嬰幼兒的固齒器)上達數天之久。6個月∼3歲大的寶寶,都喜歡吃小手或是將玩具放入嘴巴,很容易不小心就把病毒吃進肚子裡,因而感染。即使是良好的衛生習慣(如勤洗手)及環境衛生,也最有效降低輪狀病毒感染發生率的方法。 由於現在輪狀病毒還無藥可醫,只能使用支持療法,所以寶寶拉肚子,一拉就是1∼2個星期,更何況在未開發國家,幾乎是每分鐘就奪走1個寶寶的生命,爸媽千萬別輕忽。 【謬誤4】寒冬才會發作? 【澄清】輪狀病毒腸胃炎在溫帶國家,最常在秋冬發生,但在如台灣般的熱帶國家,則感染季節不明顯。 在溫帶國家,感染輪狀病毒有個別名,稱為「冬季腹瀉」。輪狀病毒好發秋冬是過去的研究,可是病毒會隨環境而改變,台灣屬亞熱帶,四季如春,輪狀病毒在適應台灣環境後,不僅秋冬,春夏也出現不少感染案例。尤其集中於6∼24個月大的寶寶,年紀越小感染病毒狀況越嚴重。張莉幸主任表示,輪狀病毒的生存與否,跟溫度有關,在溫帶國家,因氣候四季明確,因此輪狀病毒的感染也具明顯季節性。台灣位屬亞熱帶,因此四季都有可能感染輪狀病毒,只是病例在夏季明顯較冬季少。 【謬誤5】一直腹瀉,就是感染輪狀病毒? 【澄清】許多病症都會出腹瀉的狀況。 張莉幸主任指出,寶寶腹瀉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分為下列4類: 【病毒感染】寶寶在發牙時期,最常出現的舉動莫過於「吸吮手指」,同時寶寶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喜歡東摸摸西摸摸,看見東西就喜歡抓,甚至抓到東西就放進嘴裡咬。這些看似平常的小動作,卻隱藏著莫大的危機,往往細菌、病毒便趁機而入,引起寶寶腸胃的不適,造成腹瀉的現象。 【飲食因素】有些寶寶會對部分食物產生過敏,也會出現腹瀉的狀況。 【心理因素】當寶寶的情緒太緊張或不安時,也較容易引起腸道的蠕動加速,造成腹瀉。 【疾病】少數寶寶有先天腸道營養吸收不良的狀況,也較容易產生腹瀉。另外,內分泌失調的疾病,例如甲狀腺機能亢進,也會使腸道蠕動加快,造成腹瀉。 【謬誤6】腹瀉會脫水,只要一直喝水就可以? 【澄清】飲用過量的水,可能會造成水中毒。 輪狀病毒感染多發生於2歲以下幼兒,張莉幸主任指出,主要症狀包括發燒、嘔吐、腹痛、腹瀉,半天內可能連續嘔吐3∼4次,或一天內腹瀉高達10∼20次,且便樣呈水狀帶酸味。嚴重時還會導致脫水、休克、抽搐等,需住院治療。 多次腹瀉可能導致嚴重脫水,極可能造成休克死亡,曾有家長因為寶寶一直腹瀉,擔心他會脫水,就拼命給寶寶喝水,最後卻因水中毒而回天乏術。張莉幸主任表示,在補充水分的同時,也要注意電解質的平衡。但是也不建議家長讓寶寶飲用市售的運動飲料,因為在腹瀉期若以適當醣鈉比例(約2比1)的電解質液可促進腸細胞對水分及電解質的吸收至血液循環中。而運動飲料因其含糖量過高,會增加腸管內滲透壓的負擔;且其含鈉量甚低,可能引起低血鈉的電解質不平衡。一般運動飲料的糖與鈉,比例可高達10∼15比1,所以無法促使腸細胞發揮主動吸收的功能。 記者:林佩蓉

指紋能夠預測孩子的未來嗎?

2007年09月17日
公開
55

摘自《學前教育》 文╱洪蘭 陽明大學神經研究所教授 ..................................................................... 在捷運上,看到小男孩安靜的在看自己的書,我忍不住誇獎兩句,他母親非常得意地從皮包抽出一份報告說:「你看,他以後要得兩個博士呢!」 原來,是一種類似性向測驗的報告,裡面描寫性格的語句模擬兩可,語焉不詳,但是推論未來的部分卻寫的很肯定、很大膽。 一個幼稚園左右的孩子,一切尚在發展中,這個測驗是根據什麼來做此推論呢?一問之下,原來是測孩子的指紋,將十個指頭的指紋輸入電腦後,電腦依指紋來判定腦紋,再推測孩子的性向與聰明智慧。這真是令人驚訝極了,兩個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東西,竟然成了生命共同體,指紋變成可以測腦紋了。 ◎指紋≠智力≠成功 很多人迷信腦大等於聰明,大腦跟智慧當然有關係,但相關係數只有0.34而已,也就是說,只有百分之十二(0.342=0.12)的智商可以歸因到腦體積的大小,皮紋檢測並不足以預測一個人智慧的表現,更何況一個成功的人並不是最聰明的人。 愛因斯坦是公認的二十世紀天才,他死後遺體火葬,但是大腦特別分離出來保存,許多科學家都想從他的大腦上找出腦與智慧的關係,結果發現愛因斯坦的腦竟然沒有比別人大,他的腦重1230 克,比一般男性的1400克少了170克,令大家跌破眼鏡。 也有人比較了林肯、貝多芬、高斯(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及物理學家)的腦,發現也沒有特別大。 父母不應該太過注重孩子有多聰明,而要將教孩子的重心放在品德、毅力上。一個成功的人往往不是這一群中最聰明的人,但是他一定是這群人中最勤奮、最有毅力、最鍥而不捨的人。

Have a sweet dream!

2007年09月14日
公開
65

今天收到一則email,不可思議的「胎夢」……內容後附 嗯!媽麻也有過2次胎夢經驗ㄋ 第1次是結婚前夕, 夢見3隻可愛小豬,2隻快速跑進媽麻的肚肚, 另1小豬被硬塞入,但掙扎出來…… 之後在宴客時,還提出與在場朋友當作一則笑話自娛… 第2次是剛懷孕初期 夢見1個小男孩坐在媽麻床上,一直叫舅舅 事後一些朋友分享… 分享1 三國演義有云:"豬亦有龍像"... 某次關羽出征前,夢中出現豬咬自己的腳踝,感覺心中不安, 其養子關平解夢道:"豬亦有龍象";所以是好徵兆. 分享2 一次夢到兩隻..!可能是"雙喜臨門"的前兆! 因為~懐豬,懷珠....可能就如上所說:有喜了~ 也有另一個解釋啦,就是喜事近了^^" 當時只認為是公事+私事,比較忙碌而致的夢,反倒別無它想 ********************************** 採訪撰文╱張玉櫻 諮詢╱Dr. Soul心靈醫生心理診所院長 莊凱迪 榮新診所副院長&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 何一成 「我老公夢見在龍宮裡抱個小女孩,海龍王還說:『好好照顧我女兒!』1個月之後我竟意外懷孕了,而且就是個女兒!」意外懷第三胎的詹媽咪說;「我夢見和老公帶一個小男孩打棒球,後來去照超音波,真的是懷男生耶!」懷第一胎的黃文華主播說。這些所謂的「胎夢」,有些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有些卻是非常神奇,讓人直呼不可思議! 你曾做過「胎夢」嗎?據說胎夢可以預測胎兒的性別、將來命運,甚至是前世今生的關聯。這些神奇的夢境,該如何解讀?又該如何看待呢? 為什麼會做「胎夢」? 每個人都會做夢,但若是夢境與懷孕或嬰兒有關,就有一個神奇的名稱──胎夢。胎夢對期盼孩子降臨的父母來說,是頗具意義、令人興奮的!從古至今、不論東西方,都很重視胎夢,也有不少的傳說,像是一些帝王、偉人的誕生,常會伴隨神奇有趣的胎夢。 為什麼會做夢?莊凱迪醫師說明,大部分人解讀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精神分析大師──榮格(C.G.Jung)則認為,做夢是一種「集體潛意識」,宇宙中的人類、動植物、外星人、神、鬼、上帝……,全部匯集於此,因此夢境不侷限於自體,還能夠穿越時空、時大時小、時近時遠……,甚至還能操控自如。透過夢,會釋放出潛意識的秘密。 那麼究竟為何會做「胎夢」?何一成醫師表示,這與做夢者的心理狀態有關,例如懷第一胎(比較沒經驗)、曾經流產過的婦女比較容易做胎夢,經由做夢透露出焦慮的心情;隨著肚子越來越大、越接近預產期,因為擔心與期盼的關係,做胎夢的機會也會增加。 胎夢一般是在懷孕各時期都可能做,但也有可能在懷孕之前做。孕婦本人、丈夫、父母或公婆、親友等,都有可能做胎夢。 胎夢可預知男女及將來成就? 莊凱迪醫師及何一成醫師皆表示,按照不同的文化背景、個人不同的心理狀態,胎夢並沒有一定的解釋方式,也無法按照公式來解讀,而且至今也沒有科學根據。 但還是有很多人想透過胎夢來知道是生男或生女、孩子出生後的性格、能力與成就,因此網路上流傳很多胎夢的傳說,例如:夢見蝴蝶或蝴蝶翩翩起舞,表示會生女兒;抱住龍身的夢,是生下漂亮女兒的吉利徵兆;站在花叢的夢,暗示會生下漂亮的女兒;夢見又大又圓的月亮,表示會生下多才多藝的女兒;夢中得到化粧品,預示要生容貌姣好的女兒……。 夢見龍,預示生出的兒子將來能成為大人物;仙鶴入懷的夢,是得貴子的徵兆;吃香瓜或得到香瓜會生兒子;夢見日蝕,是生下優秀兒子的徵兆;夢見雄偉的山峰,會得到將來成為傑出人物的貴子……。 以上這些神奇的胎夢傳言僅供參考,或許您也曾有過類似的夢境,或許您看了之後也因「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而做了一樣的胎夢,建議您輕鬆看待、一笑置之,千萬不要太過執著與迷信喔!

[轉載]幼稚園 --「不要學電腦」「不要學英文」

2007年09月11日
公開
54

作者是昇陽電腦的老闆 另一種觀點 大家參考參考 re: 很令人讚賞的文章,很值得花點時間閱讀。 >============================================= > 給幼稚園爸爸媽媽的演講稿 【洪志鵬】 > > 我想講的重點只有兩個:一個是「不要學電腦」,另外一個是「不要學英文」。 > > > > 各位小朋友的家長大家好。 > > 跟各位一樣,我的小孩今年剛進幼稚園。第一天帶他到學校,在我們大人離開的時 > > 候看他眼淚都快掉出來了。如果我是他,我也會嚎啕大哭,不過我哭的原因跟他不 > > 太一樣。我哭的原因是從此之後,就在踏入幼稚園教室這個時刻起算,面對的是短 > > 則十幾年,長則幾十年的學校生活。能夠每天無憂無慮在家裡玩玩具、吃飽睡、睡 > > 飽吃、四處閒晃的快樂日子到此結束,從此以後每天要早睡早起、要跟老師同學整 > > 天坐在教室裡,然後寫作業、考試這些東西一個個就冒出來了。進了學校、混進人 > > 群中,你再也不是在家裡三千寵愛集於一身的神奇寶貝,要獲得老師的寵愛、同儕 > > 的認同,就得表現良好、討人喜愛,跟在家裡面打個滾、跺個腳,玩具、糖果就送 > > 上門來的待遇完全是兩回事。如果是我,知道接下來面對的是什麼,我一定比所有 > > 第一天上學的小朋友都哭得更傷心。 > > > > 不過大家可能心裡有個懷疑,我跟大家一樣,小孩剛進幼稚園,所以應該也沒有什 > > 麼經驗,又不是什麼幼兒教育專家,怎麼有資格站在這裡跟大家演講?這點請大家 > > 放心,不懂的事情我絕對不敢吹牛。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內容很簡單,我想講的 > > 重點只有兩個:一個是「不要學電腦」,另外一個是「不要學英文」。對於這兩個 > > 主題我應該還不算班門弄斧,電腦算是我的本行,在研究所學的是這個,也靠這個 > > 工作賺錢了快十年;我的英文也應該還算不錯,至少回英文email跟人吵架沒有問 > > 題,或是可以隨時上台跟一堆老外做簡報,還能從頭到尾笑聲不斷,最後大家還起 > > 立鼓掌叫好。所以針對這兩個主題,相信我還可以給大家一些有用的資訊。況且大 > > 家每天看報紙看電視,不三不四記者的報導、亂七八糟的談話節目都在花時間看 > > 了,我相信我的東西一定比他們要有水準得多。 > > > > 我們先來看看坊間的幼稚園廣告,英文和電腦應該是兩個宣傳的重點。只要打出 > > 「全英文學習環境」的招牌,每個月學費加個萬把塊不是問題。如果又是外籍教師 > > 授課,跟「貨真價實俄羅斯金絲貓為您服務」的意思一樣,費用還可以往上加。電 > > 腦教學也是一樣,強調有電腦教室、會用電腦畫畫,又可以加個幾千塊。如果是又 > > 有用電腦英文教學軟體,那真是金剛合體、雙效合一,每個月的學費絕對就比大學 > > 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的薪水還要高。大家都知道,賺小孩子的錢最容易,因為現在 > > 的爸媽都很捨得把錢花在寶貝兒子、女兒身上,所以這些不肖業者才會如此肆無忌 > > 憚。但是,各位偉大的爸爸媽媽們,如果花大筆的錢對孩子有好處,當然很好,但 > > 要是花了錢又對小孩有害,是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當冤大頭又花錢找罪受?我認 > > 為給幼稚園的小朋友學英文跟學電腦,就是在花錢找罪受,對孩子未來的發展不但 > > 沒有幫助,反而會害了他們。我先從學電腦談起。 > > > > 電腦其實是個笨東西 > > > > 講到電腦,一般人的感覺都好像是很了不起的東西。 > > > > 中國大陸的專有名詞翻譯很多都跟我們不一樣,有些真的翻得很好笑,例如軟體設 > > 計裡的物件導向(Object Oriented),他們翻成「對象面向」,迪士尼卡通的白 > > 雪公主(Snow White)翻成「雪姑七友」);但是至少有一個重要的名詞對岸比我 > > 們翻得好多了,就是「Computer」這個字,人家就直接翻成「計算機」,我們卻翻 > > 成深不可測的「電腦」。「電腦」給了我們太多不實的想像,好像這台機器就真的 > > 跟人腦一樣,或是跟電影裡的電腦一樣,聰明絕頂還有人性。所以會「玩電腦」是 > > 很酷的事情,所以「學電腦」是如此地重要,小孩子要趁早學,不要輸在起跑點 > > 上。 > > > > 但是學過最基本的計算機概論的人都知道,所謂的電腦其實是很笨的東西。它認得 > > 的數字只有兩個--就是0與1,簡單來講就是開和關兩種。因為電腦只懂0和1,所 > > 以所有的數字都是轉換成只用到0和1的二進位來做計算。電腦之所以好用是因為它 > > 的運算速度很快,所以雖然方法笨,但是可以很快算出結果。所有我們看到那些新 > > 奇好用的電腦應用系統,其實都是勞苦功高的程式設計師們的傑作。電腦本身是一 > > 隻笨牛,程式設計師下一道指令就好像是揮一下鞭子,這隻笨牛才懂得走一步。所 > > 以真正聰明的是我們人類,是我們指揮電腦去執行這千變萬化的動作。電腦只是工 > > 具,我們可以利用它來做很多事。就好比筷子是工具,我們利用它來吃很多東西, > > 但沒有人會去崇拜筷子,所以大家也不必去崇拜電腦。 > > > > 因此,不必急著學電腦的原因實在太簡單了,因為這種技術等到要用的時候花一點 > > 點時間去學就會了。像我的兒子,一直到一歲多頭髮還長得很稀疏,牙齒也沒長出 > > 幾顆。我太太當時曾經擔心他頭髮和牙齒長得太慢,我就跟她說:「妳到任何一間 > > 小學看看,找找看有哪一個小孩是光頭或是沒牙齒的。」我的意思是這些東西遲早 > > 都一定會長出來,根本不用著急。學電腦也是一樣,它只是一個工具,學一、兩下 > > 就會了。孩子這麼小就急著讓他學,等到長大了每一個人遲早都會這些東西,早學 > > 頂多只是現在可以在客人面前炫耀,但是隨之而來的害處要遠大於這些一時的虛 > > 榮。 > > > > 首先,幼兒用電腦對身體健康有害。先來看我們大人好了,電腦螢幕看久了眼睛會 > > 累、會乾澀、會頭昏眼花;然後滑鼠、鍵盤用久了會肩膀痠痛,手臂、手肘加手指 > > 痠痛,這種疾病的正式名稱叫做RSI(Repetitive Strain Injury),中文翻成重 > > 複施力傷害,包括手腕神經壓迫症、脊椎神經傷害、頸部和腰部痠痛等等;傳統的 > > 螢幕顯示器有輻射線,現在的液晶螢幕照樣有光點閃爍造成的眼睛疲勞。大人覺得 > > 不舒服會自動休息、自動去看醫生,但是小孩子玩得高興很可能就不理它了。而且 > > 現有的電腦設備都是根據大人的體型來設計的,什麼人體工學電腦椅、人體工學滑 > > 鼠加鍵盤,都是大人的尺寸。然後螢幕擺放的高度和角度,很少因為要給小孩子用 > > 特別來做調整。小朋友發育還不完全,這時候就用這些高科技的產品來操他們,真 > > 是非常殘忍的事。我常常看到小朋友仰著頭、拉長脖子、目不轉睛盯著電腦螢幕, > > 小手用力地推著滑鼠、小手指吃力地按著滑鼠按鍵,按一下都很費力了,有時候還 > > 得「雙擊」,就是很快按兩下,這樣操下去對肌肉發展有好處嗎?對骨骼生長有好 > > 處嗎?對視力發展有好處嗎?看到這種情景真是叫人痛心。 > > > > 然後,太早用電腦會阻礙學習。我們回想在學習過程中,大部分重要的知識,不管 > > 是靠老師講解或是靠自修,大都是從書本上得來的。所以自己從書本上的文字、圖 > > 片上學習的能力是很重要的。我們看看這些小孩子所謂玩電腦是在玩些什麼,除了 > > 電腦遊戲以外,就是那些所謂「益智性」的所謂幼教光碟。這些「益智性」的教學 > > 軟體也是設計的跟遊戲一樣,有可愛的造型和炫麗的聲光效果,目的是要孩子們 > > 「從遊戲中學習」。比如說學ㄅㄆㄇ,最後還是跟Hello Kitty一起跳來跳去;或 > > 是學123,最後還是跟天線寶寶一起爬山、翻滾。 > > > > 有句話叫做「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這個道理用在學習上也是一樣。在一開 > > 始學習的時候,就讓他們習慣這種嘻嘻哈哈、聲光炫麗的學習方式,是不是以後學 > > 每樣東西都得像這樣生動好玩才能學?我一直認為從圖片培養想像力,然後培養從 > > 文字閱讀中獲得樂趣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 > > > 所以我認為,不管是從幼兒身體健康的觀點,或是心智成長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方 > > 面,給幼稚園的小朋友用電腦並不是明智之舉。 > > > > 我知道很多家長很喜歡這種幼教軟體,因為小孩子會喜歡玩,所以在家裡面可以隨 > > 時打開電腦讓他玩上一陣子。相信有小孩的人都知道這代表了什麼,就是小孩可以 > > 自己玩,不會來煩我們,大人們就可以做自己的事,所以這是多麼偉大的發明。小 > > 孩都喜歡看電視,但整天看「迪士尼頻道」或是「東森幼幼台」也有看煩的時候, > > 現在又有這些電腦幼教軟體,電視看累了就來玩電腦,從電視螢幕前面搬到電腦螢 > > 幕前面,還可以贏得「學電腦」的美名,對家長們來說是多麼方便又美好的事。 > > > > 我想講幾句重話,不想陪小孩、懶得自己教小孩,就不要生小孩。既然已經生了, > > 就要花時間去陪他,自己去教他。不是小時候丟給要花錢的菲傭或是不必花錢的阿 > > 公、阿嬤,長大一點就丟給幼稚園老師,或是乾脆把小孩擺到電視螢幕或是電腦螢 > > 幕前面,然後自己就沒事了。 > > > > 我自認還算是個稱職、有經驗的資訊從業人員,所以請大家認真思考我的話。電腦 > > 操作這些技巧只不過是雕蟲小技,操作滑鼠、開關視窗、點選主選單,還有最傷手 > > 指肌肉的「雙擊」等等,都是沒什麼大不了的東西。另外像是製作文件、簡報資料 > > 等工作,也都是按表操課的一般技術,智商再低都學得會。拿「會用電腦打報 > > 告」、「會上網看網站」這種東西來炫耀,實在會笑掉人家的大牙。 > > > > 我要強調的是,電腦是很重要沒錯。我自己就是在資訊界工作,使用電腦是各行各 > > 業每一個人都必備的技能。但是使用電腦這種工具的能力要培養非常容易,可以說 > > 要用到的時候再來學都來得及。小朋友們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可以玩的東西很多, > > 學電腦可以等長大一點再來。況且現在急著學,學到的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東西。 > > 打電動、上網每個人都會,中文打字、用電腦畫圖,甚至做投影片當報告,這些哪 > > 一個是不得了的東西?大家想想,中文! 打字最快的、創世界紀錄的,都是出自哪 > > 些了不起的學校的學生?所以這些是了不起的技術嗎?我現在都還是用這個奇笨無 > > 比的微軟新注音輸入法,照樣可以打完整篇文章。這些沒什麼學問的東西就這麼急 > > 呼呼要小朋友們去學,到底是為了什麼? > > > > 英文有這麼嚴重嗎? > > > > 再來談談學英文。我的意見也是很簡單,就是幼稚園的小朋友不必急著學英文。 > > > > 前陣子在電視上看到一個廣告,一個戴眼鏡、乾瘦的男孩搖頭晃腦,身體劇烈擺 > > 動,用誇張的手勢和語調進行英文演講。這原來是一家知名兒童英語班的廣告,記 > > 得它的旁白好像是「這個孩子為什麼這麼優秀」,可是我的感覺卻是「這個孩子為 > > 什麼這麼惹人厭」。小時候如果班上有這種同學,不召集兄弟們每天照三餐修理他 > > 才怪。為了練英文弄成這副德性,人緣又不好,實在是划不來。 > > > > 問題是「有這麼嚴重嗎?」學英文一定得搞成這樣嗎?看美國人講話,沒人像這樣 > > 誇張吧。學習另外一種語言,應該不是這麼嚴重的事吧。 > > > > 相信現在大家都有共識,就是新一代的中文程度越來越差。沒有閱讀興趣,閱讀能 > > 力下降,寫作能力當然也跟著變爛。滿嘴可以稀哩呼嚕講個不停,卻不知所云,一 > > 拿起筆就像拿鋤頭千斤重,連寫通順的文句都有問題。接下來如果從幼兒就開始教 > > 英文,以後他們的中文程度會更差。因為學習的時間就是這些,要學的東西越多, > > 當然就瓜分掉原來學習項目的時間。 > > > > 我見過很多電腦程式設計師,自稱會很多種不同的程式語言,但是後來我們發現這 > > 些人對每種程式語言都只懂得皮毛,雖然看起來會很多,履歷表列出來滿滿一大 > > 段,不過只會寫很簡單的程式,進階的運用根本沒辦法。真正的高手有的只會一、 > > 兩種程式語言,但是鑽研得很深,所以可以運用自如、無所不能。相信任何公司要 > > 找人,都會要找後者。而且我們都知道,只要已經熟透某一種程式語言,要再學一 > > 個新的程式語言就不是難事。我認為學人類的自然語言也是一樣的道理,總得先有 > > 一種語言的基礎,再來學第二、第三種語言。這樣對本國語言、文字的運用已經嫻 > > 熟,看得懂艱深的文字,寫得出通順、優美的文句,以這個為基礎來學外國語,才 > > 能學得好。不然每種語言都懂得很膚淺,就好像只會用多國語言來說你好、再見、 > > 吃飽沒,我們要培養的就是這樣的下一代嗎? > > > > 幼稚園還好,過一、兩年開始唸小學,大家就會親身體驗這些所謂教改學者的可 > > 怕。應該很多人都知道美國人的數學程度很差,不過大家可能很難想像到底有多 > > 差。我曾經參與過一個開發美國學生數學教學軟體的專案,他們的大學申請入學是 > > 根據一個叫做SAT的考試,裡面有數學這一科,它的數學程度就甚至比我們當時國 > > 中數學還簡單。一元一次方程式、二元一次方程式、最基本的圖形幾何,就是這樣 > > 而已。所以說我們的國中生數學程度就比他們的高中畢業生還好,事實就是如此。 > > 但是現在我們的數學教材一直修改,目標竟然是要和美國的教法看齊。像是不必背 > > 九九乘法、要用加法來算乘法、用減法來算除法,搞得中小學老師們無所適從。 > > > > 這種新數學搞到最後發現中小學老師們叫苦連天、學生叫苦連天、家長們也叫苦連 > > 天,唯一因為這些建構數學受益的人,竟然正是那幾個始作俑者的教改學者。他們 > > 可以打著建構數學的招牌在外面開班授課,更厲害的是他們不只教學生,還可以開 > > 另外一種班,教家長怎麼回去教小孩。本來教改是要讓學生減輕補習壓力的,結果 > > 反而讓家長也有補習壓力,讓這幾個大學教授們賺得更過癮。 > > > > 反正這些半吊子學者的理想,就是要把台灣的小朋友都教成像美國人。英文能力要 > > 跟美國小孩一樣好,數學能力要和美國小孩一樣爛。 > > > > 等上了高中、大學,因為要讀原文書,所以非得看懂英文才行;在工作上要跟外國 > > 人溝通,所以非得會講英文才行。但是幼稚園的小朋友們為什麼非得要學英文?為 > > 什麼非得要跟老外聊天?有的小孩連台灣話、客家話都不會講,跟阿祖、阿公、阿 > > 嬤都沒辦法溝通了,還要急著去跟老外打屁? > > > > 大家說要儘早學英文,因為現在英文是國際語言,美國是世界強權。所以能夠越早 > > 學英文,就能從小就開始像美國人,長大之後才不會輸給別人。 > > > > 但是所謂的「美國人」,真的就是這麼優秀的民族嗎?我們就得樣樣跟他們看齊 > > 嗎? > > > >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美國的一些現場討論的節目,如果有看過,您就會知道一 > > 般美國人的水準有多差。我們的電視台也有很多Call-in節目,或是像全民開講那 > > 種主持人煽風點火、來賓和觀眾吵成一團的現場節目。您以為這種節目夠沒水準了 > > 吧?其實不然,如果跟美國的現場討論節目相比,我們這些還算是水準不錯了。美 > > 國收視率高的這類節目像是「Jerry Springer」、「Maury Povich」等等(這些節 > > 目名稱都是用主持人的名字)。我們的這類型節目討論的主題不外乎是阿扁總統又 > > 講了什麼話、然後對岸的老共又生氣了等等,這些雖然無聊,不過至少是和國家大 > > 事或公眾事務扯上一點關係。但是美國那些節目討論的題目不外乎像是「我和我太 > > 太所有姊妹上過床」,或是像「我男朋友在拉皮條」這種題目。每集都會邀請號稱 > > 有切身經驗的人當特別來賓,先是台上來賓對罵,然後開始讓台下觀眾問問題,台 > > 上台下互相叫囂,常常還會上演全武行,不分台上台下扭打成一團。像這樣的節目 > > 收視率很高,由此就可以看出美國平常老百姓的水準。 > > > > 「美國」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強權,最重要的因素是它成為自由的象徵,能夠兼容 > > 並包,吸引世界各國的菁英融入這個國家。所謂「美國夢」,代表沒有不可能的 > > 事。所以我們看看美國各個學術領域的菁英,大家可以發現很多人的姓氏都不是我 > > 們一般熟悉的美國姓氏,因為大部分傑出的學者都是非美國本地人。歐洲各國去 > > 的、以色列去的、印度去的、日本、中國、台灣去的……這些「外來政權」組成美 >國 > > 最傲人的菁英階層,而原本土生土長的美國人裡面,愚夫愚婦佔的比例非常高。所 > > 以如果從小到大就接受美國那一套教育體系,很容易就培養出我們熟悉的美國學 > > 生:數學很爛、井底之蛙、然後又夜郎自大。他們學的就是所謂的「新數學」,就 > > 是那種不用背九九乘法、然後用分組討論的方式來學習的「新數學」。然後那些從 > > 世界各國移民美國的頂尖學者之所以能有這樣的學術成就,都是從小時候學「舊數 > > 學」一步一步培養出來的。美國學生現在要急起直追,要跟日本、韓國,還有我們 > > 的數學教學來學習,反倒是我們要去學人家失敗的東西,這不是很好笑嗎? > > > > 我的舅舅是研究美國教育的專家。每次他談到目前台灣的教育改革,都是捶胸頓 > > 足、搖頭嘆息。講到為什麼這些學者專家會做出這樣的決策,他的結論我覺得非常 > > 有道理。他跟我說我們這些學者大都是留學美國的,依這些人的年紀,在美國唸書 > > 的時候當時正是這種新數學盛行的年代。雖然後來新數學造成全美學生數學能力低 > > 落,並且在現在逐漸受到質疑、修正,但是這些鍍金回來的學者記得的還是當時那 > > 一套。他告訴我一句話,「聰明的人留學是去學做學問的方法,笨蛋去留學只學了 > > 當時老師教的內容」。所以當時去學了新數學回來,到現在還是只會這一套。 > > > > 語文只是一個工具,更重要的是具備某一個專業領域的知識。比如說要跟美國人進 > > 行貿易談判,即使英文再好,如果沒有國際貿易這方面的專業知識,根本輪不到你 > > 上場。像進了大學都要讀原文教科書,英文再好只是基本功夫,困難的是去了解數 > > 學、物理、政治學這些學科的內容。如果會的只是英文本身,那未來的發展還是很 > > 有限。看看以前吹捧得多麼厲害的什麼英文小魔女,托福考滿分還出國留學當了哈 > > 佛小魔女,最後回來不過只是在電視上穿得花枝招展教小朋友英文;搞了半天,到 > > 最後也不過如此而已。 > > > > 所以我覺得,實在不必急著讓小朋友學英文。取個英文名字好玩就可以了,像我兒 > > 子在迷「建築師巴布」的時候就要叫自己Bob,帶他去電影院看完「一家之鼠」就 > > 馬上要改名為Stuart,另外他還會講一個完整的英文句子--「Luke,I am your > > father」,這是他看星際大戰學來的。就是這樣,這就是他到目前為止的英文程 > > 度。不過我很有自信,等長大後他的英文程度一定不會輸給現在那些搖頭晃腦、自 > > 稱哈利波特的假洋鬼子。現在只要他愛看書、能夠專心、坐得住就可以了。英文方 > > 面,雖然成串英文聽不懂,只要知道那是外國人在講話,不是狗在叫,這樣就行 > > 了。該學的時候再來學,在幼稚園的時候只要和同學相處融洽、上課乖乖坐著專心 > > 聽講,知道「上學」是怎麼一回事,只要這幾項沒有問題,為父的我就心滿意足 > > 了。 > > > > 總而言之,我們都知道現在競爭有多激烈,但是請大家把幼稚園當成最後一片淨 > > 土,不要讓那些無謂的壓力這麼早就壓到小朋友身上。有些東西太早學反而會揠苗 > > 助長,雖然一時看起來很風光,但是長期來看對小孩有害無益。 > > > > 最後,希望我們都能在小孩進小學之前,跟我們的千金小姐、千金少爺一起享受幼 > > 稚園這一段難得輕鬆快樂的學校時光。祝各位偉大的家長們身體健康,小朋友們也 > > 身體健康,不要老是到幼稚園沒學到什麼,只會把感冒帶回家。我就講到這裡,謝 > > 謝大家。

病毒性腸胃炎 細菌性腸胃炎比一比

2007年09月05日
公開
53

發燒、嘔吐、腹瀉是父母在育兒過程中最害怕,也是最常遇到的腸胃道疾病症狀,當症狀來勢洶洶,家長總是焦急不已,到底什麼原因會造成腸胃炎?而細菌性腸胃炎和病毒性腸胃炎又有什麼不同?家長要如何防範?這些都是每位父母必須學習的課題。 夏季多沙門氏菌,冬天常見輪狀病毒 國泰綜合醫院新竹分院小兒科主任廖宏才表示,腸胃炎分為細菌性腸胃炎以及病毒性腸胃炎,細菌性腸胃炎多發生在夏季,在台灣又以沙門氏菌最為常見,其他的腸胃疾病尚有桿菌性痢疾、霍亂等,一般而言,以桿菌性痢疾的症狀較嚴重,而且只需10~100隻的細菌即可發病,沙門氏菌則要多達百萬隻以上細菌才會致病,不過如果一旦引發合併症,即便是沙門氏菌也可能造成敗血症、骨髓炎或腦膜炎等嚴重後果,家長不可輕忽。 病毒性腸胃炎則以輪狀病毒最多,其他還包括沙波病毒、諾羅病毒和腺病毒等,輪狀病毒通常好發於秋、冬季節,但也可能因氣候異常而改變,例如今年冬天屬暖冬型態,輪狀病毒的高峰期就延後到農曆過年後。出生6個月到2歲以內的嬰幼兒都是輪狀病毒的高危險群,輪狀病毒的繁殖力很強,只要10隻病毒就足以讓抵抗力低弱的嬰幼兒和老人發病。 腸胃炎共同感染途徑─糞口傳染 「病從口入」是腸胃炎感染的主要途徑,沙門氏菌主要經糞口傳染,如果細菌量不多,可能在經過胃部時會被胃酸殺死,若一旦逃過胃酸而到達腸道,細菌的繁殖力就很驚人,老年人胃酸分泌較少,所以和嬰幼兒一樣有較高的感染機會,因此,洗手是預防腸胃炎的不二法門。輪狀病毒也是以糞口為傳染途徑,不過它也可能藉由飛沫傳染。通常只要一個小朋友受感染,其他兄弟姐妹很可能經由手觸摸尿布、玩具等物品,直接將細菌吃進嘴巴。與其他腸胃炎不同的是,環境衛生似乎與輪狀病毒的感染無太大的關係,因為其感染率在已開發中國家如歐美,或是開發中國家如拉丁美洲是一樣的,全世界5歲以下的嬰幼兒都至少會被感染一次。 飲水、禽類、蛋殼是沙門氏菌傳染源 相較於輪狀病毒,沙門氏菌的預防要特別注意幾個危險的傳染途徑,首先是飲水問題,廖宏才主任強調,即便是自來水都需要煮開才能飲用,若是山泉水或地下水就更要小心,只要溫度達到100℃,就能將沙門氏菌殺死。 其次是家中飼養的禽類,由於沙門氏菌會停留在禽類身上,但不會發病,所以容易在飼養過程中或因烹煮時未將肉煮熟而遭到感染。此外,有些家庭飼養烏龜,它也可能帶有沙門氏菌,飼養過程要格外謹慎。 除了禽類、爬蟲類之外,蛋殼也是危機所在,如果從雜貨店購買直接由養雞場運送、未經洗選的蛋,蛋殼上很可能存有大量沙門氏菌,放在冰箱內很容易被小朋友碰觸,或大人在烹煮時摸了蛋又接觸幼兒,而容易造成感染,家長應特別注意。 輪狀病毒水瀉明顯,沙門氏菌多黏液便 一旦感染沙門氏菌,多以腹瀉為主要症狀表現,並有腹痛、發燒、嘔吐等情形,嘔吐情形不如輪狀病毒嚴重,腹瀉次數也沒有輪狀病毒多,大便常帶有黏液和血絲;感染輪狀病毒通常會先出現發燒、嘔吐,食慾減退,緊接著開始水瀉,患者可能一天有多達10幾次的水便,家長可大致從糞便分辨感染源是否為沙門氏菌或輪狀病毒,不過要真正確認,必須做糞便檢驗才能判定。 補充水分、清淡飲食為照顧原則 腸胃炎急性期多半會出現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臨床上以補充水份、電解質為原則,飲食方面建議儘量清淡,少量多餐,並暫時避免油膩、油炸食物,水果則以蘋果較適合。 嬰幼兒患者可能因高燒而無法進食,例如感染輪狀病毒後往往一吃就吐,所以較建議採取短期禁食,在禁食過程中,年紀越小的病患越容易出現脫水現象,因此水份和電解質的補充更是重要。 並應將配方奶稀釋後餵食,少數腹瀉情況嚴重的嬰幼兒,較容易導致乳糖吸收不良,所以如果已經腹瀉一個星期,最好改以無乳糖配方奶餵食。 輪狀病毒採症狀治療 沙門氏菌少數需用抗生素 在治療上,輪狀病毒只需採症狀治療,如給予退燒藥、緩瀉劑等,不需使用抗生素;感染沙門氏菌則要看病患身體狀況,例如出生3個月內的幼兒、有先天性疾病、免疫功能不全以及持續高燒者,可能要住院觀察治療,嚴重時會使用到抗生素。 兩種疾病病程比較 沙門氏菌的潛伏期從6小時到3天都有可能,整個病程大約要1星期至10天的時間,而少數病患痊癒後仍有可能繼續帶菌達數個月之久,所以洗手對預防沙門氏菌尤其重要;輪狀病毒潛伏期約1到2天,病程會持續約一週。 新生兒可接種輪狀病毒疫苗 腸胃炎疾病中,只有預防輪狀病毒的疫苗問世,目前國內有兩家藥廠引進,皆以口服方式接種,其中一家需接種2劑,另一家為3劑,接種時間都必須在出生後6個月內完成,一旦超過6個月就不能接種。醫療院所會主動提供新生兒家長相關訊息,再由家長決定是否接種,接種費用須自費,每一劑收費約2500元。 由於兩家藥廠生產的疫苗所使用的來源不同(人類或牛人重組的輪狀病毒疫苗),所以建議避免交替接種,也就是接種時必須只選擇一家,所以接種第一劑時應該問清楚使用那一家疫苗,第二次接種若不在同一個醫療院所,記得要告知醫護人員。輪狀病毒疫苗的保護效果可達到9成以上,保護力約可持續3~5年。 無論細菌性或病毒性腸胃炎,其防範之道不外乎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飯前便後一定要洗手,養成勤洗手的習慣才能避免病從口入。不過,輪狀病毒腸胃炎則以接種疫苗有較大的保護力。此外,在進入傳染高峰期時,爸媽應盡量避免帶嬰幼兒到公共場所,若家有就讀托兒所的幼兒,更要特別注意與防範,才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

何謂「病毒疹」?

2007年08月28日
公開
50

媽媽在發現小孩子燒退了以後,起了這種不痛不癢,全身發過的疹子時,這時候不要很緊張,而是應該很高興,這通常是有抵抗力,引起免疫的反應,只是表現在皮膚方面,通常全身症狀都已經消失,病應該都已經好了..... 病毒疹就是小朋友得到病毒感染之後,全身症狀大致消除,但是仍然在皮膚出現一些不痛不癢、有時候常常是全身性的疹子,叫病毒疹。所以並不是所有的病毒所起的疹子都叫病毒疹,像麻疹、德國麻疹、水痘等等,它有全身症狀的時候,那麼這些皮膚疹子,是它診斷的依據,這些病並不叫病毒疹。有許多前述常見特定的病毒以外,所引起的皮膚疹子,通常它反應的是急性期已經過去,像發燒、全身酸痛,引起全身的免疫反應,那這種反應表現在皮膚上面,就會有剛提到不痛不癢、常常在兩三天當中由身體中心跑到四周,有時候看到頭、臉先出現,在兩三天當中,全身都有了,那也在接下來的兩三天中完全消失,這種皮膚病變叫做病毒疹。 哪些病毒會造成病毒疹,該如何治療? 從剛剛的說明就可以知道,這只是一種臨床的症狀,所以只要引起這種臨床症狀的病毒都可以,我們常見的就有幾十種,像克沙吉氏病毒,有時候性病毒等等,林林總總的病毒,十幾種到二十種都有。以前常見的高燒四、五天後才起的皮膚疹子,我們特稱玫瑰疹。其實這些都是病毒疹裡面的一部份。 寶寶得到病毒疹時需特別注意什麼? 媽媽在發現小孩子燒退了以後,起了這種不痛不癢,全身發過的疹子時,這時候不要很緊張,而是應該很高興,剛有提到這通常是有抵抗力,引起免疫的反應,只是表現在皮膚方面,通常全身症狀都已經消失,病應該都已經好了,我們開玩笑說這叫做"放煙火",全身慶祝說我感染而且已經過去了,我現在有抵抗力,將來有同樣的病毒,我不怕他。所以反之,有些疹子出來,是會癢,小孩子很不舒服的狀況,抓得很厲害,或者是皮膚疹子開始出現的時候,全身症狀仍然存在,尤其是發燒,已經燒了三五天,皮膚疹子出來了還在燒,小孩子很不舒服,這個時候就要分別想,第一個,會癢的這些皮膚疹子會不會是過敏,會不會是藥物過敏,第二個是不會癢,但是仍然有全身症狀,這時候家長要請專業的醫護人員來看一下,會不會有其他的病變,不只是感冒而已,或者是一些特殊的病毒感染,需要留意的。

過度保護的隱優

2007年08月23日
公開
51

大約是從媒體新聞非常發達的時候開始,社會上憂鬱症的人變多了!杞人憂天的人變多了!出生率開始下降!得父母恐慌症的人變多了!過度保護孩子的人∼更多了!  大家都不希望那千萬分之一的機率落到自己身上,於是採取了非常多的措施想要預防,有些是適當合宜的預防,有些卻是父母自己踏入迷宮裡鑽不出來,所以時時拿著鍋鏟想要保護孩子!◎過度保護的現象∼如果你的保護是“過度”,孩子他算幸福不幸福?大家一起來深深思考,你也對孩子保護過度了嗎?※怕孩子只吃很少的東西營養不良,於是將食物磨成非常細的泥,也在口味上費盡很大的工夫。  現在只有很少比例的孩子會營養不良囉!隨著現代飲食的重質不重量,營養成分已經能透由少少的食物攝取足夠,誰還願意多吃呢?  如果厭食或是拒食太嚴重的,已經成為病態的一種,就會“帶去給醫生看”,所以醫生那邊看到的孩子,很多是真的營養不良的孩子,就現實世界來說:「誰又會成天帶著健康的寶貝去給醫生看呢?」  曾有位國外醫師研究出一套,治療厭食嬰兒的方法(治療對象是已經營養不良到危害智力發展、身體健康的小嬰兒),就是將食物好好的處理一番後餵食,這些孩子已經顧不得將來是否會影響咀嚼能力?是否會影響腸胃道的發育健全?是否會讓孩子不願意多吃固體食物?這時候惟有讓孩子先保住性命,才能談到更深遠的未來!感謝這位醫師造福了無數的天使寶寶。  可如果是正常的孩子,父母親仍需要“只為了讓孩子多吃”,捨棄掉那些適者生存的磨鍊嗎?  等孩子長大後,這些身陷迷思的偉大父母親們,總是後悔孩子常常對新食物不適應,孩子細嚼慢嚥的動作缺乏,孩子常常腸胃不適,孩子只吃精細食物。※排除孩子身邊的一切挫折,企圖想讓孩子“快樂的長大”。  孩子能這樣“快樂的”長多大呢?你給他的環境,會不會像是在栽培草莓那樣,讓孩子失去適者生存的能力?如果再要將孩子放回該他的大環境裡,孩子是否變得不適應而且非常可憐呢?∼「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如果孩子已經註定要在社會現實中被淘汰,你給他所有的好,還能剩下多少的意義?

寶寶搖頭晃腦 多為正常律動

2007年08月22日
公開
51

林炫沛(台北馬偕醫院小兒部醫師) 不少寶寶喜歡不停搖頭晃腦,躺在嬰兒床上也會忽左忽右地轉頭,或拚命地將頭往床沿、牆壁頂去,在床上不停地翻滾搖動,直到身體或頭部靠到床邊為止,這些習慣性動作甚至把寶寶後腦勺的頭髮磨得光禿;有些寶寶喜歡扶著床欄晃個沒完,或一坐在學步車上腳掌便不斷用力拍打地面;有些則猛拍頭、抓頭髮或掏耳朵。 這些習慣性且帶有節奏的運動意義何在?目前醫學界還沒有明確的答案,但由觀察研究中發現,這些節奏性動作通常出現於寶寶六個月大前後,此時小寶寶已能感受到規律的節奏,開始隨著音樂的節拍搖擺,而且較常見於男孩。 跳動是孩子成長、學習過程當中的正常現象,是孩子在滿足自己的韻律感,也是粗動作發展過程的過渡期表現;培養適當的節奏感,有助於他們日後學習走路及較高難度運動時所需的平衡、協調性及節律感。除非孩子伴隨著有自傷性的行為,語言、智能發展有遲緩的傾向,或被診斷出有中耳炎、腦部異常等情況,否則都屬正常現象。 最讓家長傷腦筋的,是寶寶撞頭的怪癖。有此習慣的寶寶,多是在想睡又難以入睡時開始撞自己的頭,直到似乎把自己撞昏了、睡著了才會停下來。此時家長先不用驚慌,也不要責罰、約束孩子,首先須把嬰兒床的四周包上襯墊,以免寶寶受傷,同時改用沒有輪子的嬰兒床,或將嬰兒床靠著牆邊固定好,防止嬰兒床震得到處滑動而發生危險。 一般這種節奏性的習慣會隨著孩子逐漸長大而自行消失,家長只要注意寶寶的安全,以愛心、關心與耐心來面對。若家長對孩子的怪異舉動還是無法釋懷,或孩子有自殘的傾向,甚至出現心智發展延遲的跡象,以及持續無法控制的動作,不妨尋求小兒神經科和兒童心智科醫師的協助,接受必要的檢查和療育。

沾了蜜糖的小手

2007年08月20日
公開
47

人總說:「嬰兒的手指都沾上了蜜糖。」 總是吃得津津有味的模樣,讓人忍不住也想抓來嚐一口! 許多媽媽在小嬰兒吃手指頭的時候 會產生阻止的動作:「我擔心他將小手吃得破破爛爛的,隨便將手指頭放進嘴巴裡,好像也不太衛生吧!」 到底嬰兒的吃手行為好不好呢?聽聽瓜家的建議吧! 嬰兒在出生∼一歲半都處於「口腔期」階段 如果不常吃奶嘴 就會常將自己最方便的手指頭拿起來吸吮 吃手的行為除了滿足口腔期的慾望外 還有很多重要性喔∼ 1.安撫作用: 當孩子吃著自己溫暖肥嫩的手指頭時,他擁有安心寧靜的感覺。 如果您家寶貝過了一歲半還是愛吃手,或是在正常階段就將手指頭吃得破破爛爛,父母親要先思考看看“孩子是否缺乏安全感”?孩子是否常常感受到“壓力”? 2.認知學習: 口腔期的孩子很厲害 懂得用嘴巴來學習物體的型狀 如果這時期的孩子拚命要將東西往嘴巴裡塞 盡量都要滿足他這方面的學習刺激 無需大驚小怪的一味阻止 只需要將物體清理乾淨即可! 3.認識手的構造: 要讓寶貝將來能靈活運用自己的小手,當然就是這之前,先讓他充分的認識雙手構造囉! 讓他們對於手指頭的控制很靈敏 想想看,日後要將湯匙放進嘴巴裡的動作 如果以前缺乏將手放進嘴巴裡的學習經驗 又怎麼能讓孩子馬上就要精準的控制湯匙呢? 4.生理階段過程: 自然的現象是如此,父母親不要一味的違反自然阿! 孩子日後會產生口腔期不滿足的後遺症。 ∼你願意讓寶貝嚐嚐肥嫩小手上的蜜糖了嗎? 什麼才是對孩子真正好的事情,相信你已經知道囉! 文章取材:瓜家日記

與感冒相似的川崎氏症

2007年08月09日
公開
68

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 紀鑫 川崎氏症好發於五歲以下幼童,尤其兩歲以下幼兒最多,佔全部病例一半。由於初期時和一般 感冒症狀非常相像,很難區別診斷,所以若發現小孩發燒五天以上,全身或四肢出現皮膚疹,結膜充血、 發紅、草莓舌、嘴唇紅腫乾裂等,就應做進一步檢查。 好發五歲以下幼兒 川崎氏症又叫做川崎病,或是「黏膜皮膚淋巴腺症候群」,是由日本川崎富作醫師於1961年首 先報告一位特殊嬰兒的病例,患者持續高燒、眼結膜充血、嘴唇泛紅、乾裂、舌頭呈草莓狀、頸部淋巴腺 腫大、手腳掌紅腫,到了1967年,共提出了50餘病例報告,此後各國學者也陸續有病例提出,遂將此病稱 之為川崎氏症。 川崎氏症好發於五歲以下的幼童,其發生率每年每十萬名五 歲以下的兒童人口中約有50例左右,發生季節不一定,但夏天最多,男孩發生的機會比女孩多1.5倍,兩歲 以下的寶寶占全部病例的一半,所以這是嬰幼兒相當重要的一個疾病。 引起川崎氏症的真正原因目前雖尚未被證實,有人認為川崎氏症的致病源,很 可能是一種常見的感染,比較傾向是由一種病毒或細菌感染具有特定體質的病童,而由超抗原所引發的免 疫發炎反應。所謂超級抗原是微生物的蛋白質或外毒素,直接作用於淋巴球或抗原呈現細胞,而引起過度 激發的免疫反應。 常見的診斷依據 如果病童有突發性的高燒,持續五天以上,加上下列五項中,至少其中四項符合才可診斷: 1.手腳常出現紅腫的現象,仔細觀察常可以看到手腳的末稍有變紅且發 脹。 2.多形性皮膚紅疹(四肢和軀幹部位會出現如:蕁麻疹、紅疹、丘疹、多形性紅斑)。 3.兩眼的結膜會充血,但是沒有分泌物。 4.嘴唇乾裂、泛紅、草莓舌;咽喉的黏膜也有泛紅現象。 5.頸部的淋巴腺腫大(約1.5公分大小)。 川崎氏症臨床上出現的先後依序為發燒、口腔黏膜變化、多形性皮膚紅疹、淋巴結病變、結膜炎 及四肢變化,另外也要排除已知的類似疾病,例如猩紅熱、腺病毒感染等。 川崎氏症之所以可怕,在於它會侵犯全身的中小型血管,而引起血管炎的病變 ,在全身各器官組織造成明顯的臨床症狀,例如關節炎、無菌性腦膜炎、膿尿、膽囊水腫、腸道假性阻塞 ,BCG 接種部位紅腫及肛門部位脫皮(台灣地區尤其常見)。其中BCG 接種部位的反應,在一些新生兒常 規必須接種卡介苗(BCG)的國家中,川崎氏症也會有相當大的比例造成接種部位的紅腫。 易引起心臟血管併發症 川崎氏症在急性期的所有臨床症狀,包括發燒、黏膜、皮膚、淋巴腺 病變,都會隨著時間而逐漸消失,可怕的是其所引起的心臟血管併發症。台灣自民國67年以來,目前已累 計超過5,000例,死亡率約為千分之一點八。心臟血管系統侵犯,常是造成川崎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 急性期可能引起心肌炎、心包膜炎,導致心臟衰竭或心律不整。 發病一至三週時(平均約十天)15∼20%的川崎病患者,可能產生冠狀動脈瘤 ,危險因子包括男性、小於兩歲、貧血、白血球大於3萬、發炎指數較高、發燒超過二週、低白蛋白、心包 膜積水等。冠狀動脈瘤約有八成會在一∼二年內消失,特別是常見的直徑小於8mm的中小型冠狀動脈瘤。 至於直徑超過8mm以上的巨大冠狀動脈瘤,日後追蹤經常無法 完全消失,容易形成血栓,造成急性心肌梗塞或冠狀動脈瘤破裂 。然而,本症被發現僅約四十年,這些病 人長大成人後,有何長期的後遺症仍有待更多的研究。 患童需注意預防接種 因川崎氏症在初期時和一般的感冒症狀非常相像,很難加以區別診斷。川崎氏症並無專一的實驗室檢查 ,若小朋友已發燒五天以上,全身或四肢出現皮膚疹。結膜充血、發紅、草莓舌、嘴唇紅腫乾裂,常規血 液檢查多有貧血、白血球增多及血小板增多現象,就應做進一步檢查。 因川崎氏症曾經接受高劑量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的孩子,之 後的預防接種,對於活性疫苗(如水痘或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疫苗)應於十一個月後方可接種。其他 的不活性疫苗則不受影響。反過來說,如果接種了這四種疫苗以後,在兩星期之內,因川崎氏症注射了靜 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就需要再補打疫苗,超過兩星期以上的話就不需要補打。 ---------------------------------------------------------------------- 作者:寶貝恆的媽咪 時間:2007-08-07 23:39 這真的要多注意,我覺得很多診所的醫生未必會檢查出來(可能少見所以容易忽略)我朋友的小孩男性3歲多6月才證實是此病症..已拿到重大傷病卡了..才這麼小的小孩..... --------------------------------------------------------------------- 作者:WENDY ~~辰媽 時間:2007-08-08 00:28 美國影星約翰屈扶塔的兒子也曾得過川崎氏症,症狀就是高燒不退淋巴腺種大,發病原因是因為家中清潔用品所揮發的氣體導致的,因此兩夫婦從此加入兒童環境保護聯盟擔任義工,從此挺身抵抗家中毒性物質 ---------------------------------------------------------------------- 作者:sin 時間:2007-08-08 10:07 之前看bbh mama說 其中發病原因之一是清洗地毯 地毯隱藏之細菌所致 這是 John Travolta清除家中毒物的原因

孩子愛亂丟東西 父母傷腦筋

2007年08月07日
公開
55

文╱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復健科主任 陳嘉玲 輯╱張玉櫻 唉!又丟得滿地都是,看到家裏到處都是玩具,忍不住一邊撿一邊歎氣。而且不只是孩子的玩具,像碗盆、湯匙、梳子……,凡是家中的物品都能成為他的玩具,玩膩了就丟一旁,也不歸回原位,家裏滿地都是玩具,真是你丟、你丟、你丟丟丟!我撿、我撿、我撿撿撿!一天不撿個幾次,馬上家裏就像颱風過境一般,連走路都有困難。 寶寶愛丟東西的原因分析 一、兒童正常的發展時期 嬰兒感覺動作期的認知發展中之第五個階段 (1) 第一、二階段:是出生後至4個月之間,以反射動作和簡單的肢體活動為主。 (2) 第三、四階段:是4∼12個月之間,嬰幼兒的注意力開始轉移到外界的東西上,且開始運用過去的經驗來探索其他情境。 (3) 第五階段:1歲∼1歲半,這階段的幼兒喜歡不斷用嘗試錯誤的方法來探索環境。 (4) 第六階段:1歲半∼2歲,寶寶開始學習使用內在的符號系統來思考及解決問題。 因此1歲∼1歲半之間的寶寶,對東西或玩具掉在地上特別感興趣。丟不同的玩具,改變不同的手法,得到不同的結果,這可說是幼兒早期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一種表現。因此,藉由不斷地實驗,改變不同的方法來達成目的,幼兒逐漸認識周圍事物。 遊戲發展的一個階段 當孩子1歲∼1歲半大時,喜歡把玩具拆開來看,再試著裝回去,他們喜歡亂丟各種不同的玩具或物品,例如將球丟在地上會彈起來,將鍋蓋丟在地上會發出匡郎的聲音……。 二、兒童問題行為 玩具太多、亂丟玩具 玩具是幼兒成長時期不可缺少的東西。但是現代父母常因為疼愛孩子,而不斷地添購玩具,造成幼兒不珍惜的態度,往往一個玩具沒有玩多久就丟在一邊,因玩具太多,就隨處亂丟。 丟玩具行為之背後的需求 (1) 得不到關愛,想引人注意:孩子為得到父母的關愛,而以丟東西引起父母的注意。 (2) 未被重視或自卑而爭權力:例如父母生了弟弟後,對弟弟特別重視,而以丟東西的行為來表現。 (3 ) 報復:如玩具被弟弟弄壞後,會以破壞、亂丟玩具來報復。 (4) 自我放棄:如拼圖無法完成,便把拼圖丟了滿地而放棄。 缺少計劃性 根據心理學家們研究發現,孩子亂扔東西的原因有可能是缺少計劃性,缺乏對事情的統籌安排。周密的計劃性對孩子的學習非常重要,亂扔東西的孩子可能學習也會受影響。 進入最初反抗期 2、3歲的兒童已進入「最初反抗期」。這個時期的兒童傾向於頑固和嚴厲,想要什麼就非要什麼不可,若不順他的意,可能以亂丟東西來發洩。 處理寶寶愛丟東西有法寶 爸媽應該用什麼法寶來應付愛丟東西的寶寶?其實處理的策略應根據丟東西的行為是屬正常發展階段或是有行為問題來看待,不同的行為,其處理的方式就不同。 一、針對兒童正常的發展階段 應平心靜氣看待之 二、針對兒童的問題行為 * 適當的溝通 * 培養孩子物歸原處的觀念及習慣 * 家長要以身作則 * 適當的買玩具 總之,寶寶愛丟東西的成因很多,若是正常的發展階段,應以平常心對待;若是問題行為,應找出問題的癥結,不同的問題應採取不同的處理方法。適當的溝通、培養孩子物歸原處的習慣、以身作則及適當的買玩具,是解決孩子愛丟東西的基本原則。

全方位提升幼兒3心2力

2007年08月06日
公開
51

採訪撰文�鄭曉薇 採訪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醫療部中醫師 楊素卿 教養孩子最好的方式,其實就是從生活中做起。面對寶寶可能產生的情況,您需有良好的應變能力,藉此機會教育一番,對寶寶 來說,在自然且生活化的學習狀態下,將有飛快的成長效果。本篇將為您介紹如何提升幼兒的3心2力:同理心、關懷心、自信心 、想像力以及意志力,以增進寶貝的內涵。 機會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某位媽咪平時就教育寶寶要將博愛座禮讓給受傷的人、老爺爺、老婆婆或是抱寶寶的人、懷baby的媽媽。某天寶寶與媽咪一起上 了公車,看到博愛座上坐著一位小姐,便走過去對小姐說:「阿姨,請你讓位給我坐」,那位小姐很不好意思的站起來走到後頭 。媽咪跟寶寶說:「不可以直接要人家讓位給你坐,這樣很沒有禮貌喔」,寶寶回答:「但是他沒有受傷,不是老爺爺、老奶奶 ,也沒有抱baby,怎麼可以坐在那?」。      對大人來說,有時不能理解孩子的言語及行動,但是他們的一言一行正來自平日生活環境,從耳濡目染中所成,因為孩子親 眼目睹大人如何生活、如何與他人相處及交談…等,慢慢累積大人所給予的身教。    如同上述例子般,日常生活中總會有不少大小事情發生,或許有時孩子的行為會令你困窘、惱怒,然而藉由這些突發點機會教育 孩子,相較於口頭的叮嚀囑咐更來得實際。案例中的寶寶說話雖然天真,卻充分表達家長教育的「禮讓」觀,因為媽咪平時的叮 嚀,孩子會用同理心去看待週遭的人事物,如果我們也試著以「從做中學」的方式教育孩子,讓教育對寶寶而言不只是「上課」 ,如此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是最直接且讓孩子學得最快的。    英國教育家史賓塞提到,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不能缺席。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所以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 應該是快樂的,要先把孩子的情緒調整到快樂、自信和專注,再開始學習。因此在教養幼兒的過程中,大人與孩子的互動應在愉 悅,且輕鬆的氣氛下進行。    當您在教育孩子時,須從幼兒平日的生活中出發,社團法人台北市保母協會理事長何雲鳳表示,照顧者平時應多留意、觀察 孩子的想法及行為,培養孩子正確概念的養成,以建設寶寶的心靈層面。無論是培養寶寶的任何能力,一切均從「同理心」出發 ,藉由日常生活的人事物,照顧者應教導寶寶學習從「自己」的角色看他人的言行舉止,再回頭想自己會怎麼做,讓孩子懂得關 心自己,也關心別人,對幼兒的日後人格養成將是一大幫助!    家庭是孩子的搖籃和港灣,也是孩子適應社會和未來生活的訓練場,因此家庭教育對孩子來說相當重要,孩子需要您的耐心 與包容,或許有時孩子的頑皮容易惹怒您,然而,威嚇怒罵的方式對教導並無助益,反而容易讓孩子心生畏懼及反感,因此教養 幼兒時最好不要使用喝止的方式,且要有耐心地跟寶寶說,讓孩子能徹底明瞭是非對錯的意義! 責備孩子的4大原則 1.需尊重孩子的人格:幼兒也有自尊心,也需要尊重。對小孩而言大人不適當的責罵是種壓力,甚至可能導致反效果。 2.說明責備孩子的原因:讓孩子明白他錯在哪裡,不要讓他覺得自己沒有錯為什麼無故挨罵。 3.指導孩子如何改進:責罵孩子是希望他下次別再犯同樣的錯,除了告訴他做錯的原因,大一點的孩子還可告訴他:「下次你應 該如何做,才不會再犯錯」。 4.身教的重要性:例如要求孩子看到熟人要打招呼,照顧者就要以身作則,先得到孩子的認同,他們才會信服您的管教。   傾聽孩子的聲音主要在於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可以幫助孩子發展健全性格,整個親子關係都是一個問題的解決過程和歷程 。以下,我們將由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出發,為您探討如何培養幼兒的3心2力,讓我們一起來傾聽孩子的聲音,了解他們的需 求! 同理心   當孩子快滿2歲時,他的個性開始慢慢成形,這時他會開始發展自己做事的方法,展現自我主張,照顧者很容易從孩子行為 中,看到其人格特質,尤其是當孩子高興或生氣時,這對照顧者而言,是很好的自省機會,因為你可以從孩子身上看見自己的人 格特質。 關懷心    過去曾有個廣告名言:「關心自己,也關心別人」,我們通常會以父母的教養方式來教育下一代,如果我們能更清楚自己所 受的影響,就能幫助我們選擇教育孩子的方式。的確,教育孩子要有關懷他人的心,正是要從同理心的角度出發點,用孩子聽得 進去的方式與他溝通。幼兒是透過模仿來學習如何與他人互動,包括學著遊戲、輪流、分享、友愛等,其實,他們這些模仿的行 為都是來自觀察與仿效身邊的人。因此在培養寶寶關懷心的同時,可讓孩子建立起每個人該有的責任與工作的想法,如跟孩子說 「爸爸快回來了,我等一下要去煮飯,只能再陪你玩一下」,告知孩子自身的工作,讓孩子學著體諒他人。明白關心自己,也要 關心別人的道理。 自信心   自信心要在自立中培養,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照顧者應當讓他自己做,孩子們總是要接觸外界事物,學習知識,在這個過 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許多挫折,且離不開成人的幫助,但是,這種幫助要掌握分寸,成人也要把握分寸,幫助不等於代替。 如果因為孩子不肯自己動手學著做,家長總是幫他,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失去探索的動力,一旦遇到困難,就會產生畏縮的心理 。 想像力   幼兒時期是孩子想像力最豐富的時候,在此時培養幼兒想像力,可獲最大的成效。幼兒有強烈的好奇心,照顧者應保護他們 的好奇心,重視他們的想像力,培養孩子主動想像的能力,透過畫圖就是培養幼兒想像力最好的方式。何雲鳳建議,可先讓孩子 有想像的空間,如帶著他躺在地上看天空,或是坐在落地窗前觀察窗外,讓孩子延伸想像空間,觀察後可問問孩子「葉子落下來 了像什麼」、「小瓢蟲掉在葉子上了」,接著再給他一張空白的紙,讓他自己畫,一開始可先畫不具體的事物,如大自然,再逐 步讓幼兒學畫具體的。 意志力   根據幼兒的年齡階段和學習特點及身心特點的發展水準,激發他們積極、主動的學習。給孩子訂定完成的目標應該由簡到繁 、由易到難,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當孩子在活動中碰到的困難不會很大,通過他們自身努力可以克服時,即可在活動中培養幼 兒的意志力。 結語     我們與幼兒同時生活在一個日趨多元化的社會,它所提供的是一個開放的選擇空間,我們必須從不斷的反省與調適中,做出 最「合適」的選擇,於是親子關係不再如同以往般單純,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父母,取決於您是否能積極探索和主動的選擇。期 望每個照顧者都能從平時的教養中取得一個平衡點,成為一個理性,適性又有彈性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