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May

應如何看待孩子的分離焦慮?

2009年10月21日
都一個半月了
碩碩還是會哭著不去上學
而且越來越誇張
原本 穿衣時才會說"麻麻我不要去上學"
後來 一起床就說"麻麻我不要去上學"
現在 前一晚睡前就說"麻麻我不要去上學"唸到學校
鬼打牆的一直重覆唸著
有種被精神虐待的感覺
(快可以收集錄音去報案受虐)
害怕聽到那8個字


明明對於新家 碩碩適應的比麻麻好
碩每天9點多睡 睡到打呼 6點半自動起床

還是說一直適應不良的其實是麻麻自己
不習慣自己的角色


=====================================================================




應如何看待孩子的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是指當孩子要與自己所依賴、關係密切的親人或照顧者分離時,產生的不適應行為,而此種焦慮所表現出來的外顯行為包括:不肯與自己依賴、關係密切的親人或照顧者分離、情緒不穩定、比平常愛哭、有害怕的表情出現……等。

 其實,家長們不用太過度擔心,因為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在一早起床或是被送到幼兒園的那一段時間,出現哭鬧不休的情況,等到教學活動陸續開始進行以後,孩子受到有趣的活動吸引,往往會忘記哭泣。一直等到下午,看到小朋友陸續被家長接回家或是等到自己的家長來接時,孩子才又會想到而突然哭了起來。

 將孩子的分離焦慮視為一個過渡期,全力的支持、協助孩子,讓孩子可以感覺到您對他的愛與包容並沒有減少。因為當孩子產生分離焦慮的情緒時,常有哭鬧、負向行為產生,此時家長們也容易受孩子的表現而影響自己的情緒,例如:不捨、不知所措、生氣、無奈……等,而敏感的孩子們,此刻必定也能感覺到家長們的慌亂與焦急,反而會造成孩子更大、更多的情緒反應,如此惡性循環下,導致孩子每天上幼兒園這件事,成為一場不知何時才能停止的親子戰爭。所以家長必須先調適好心態,才能協助孩子,與孩子共同度過這一段讓人既擔憂又心煩的時期。


●降低分離焦慮的小技巧(一)—入學前的準備
 在孩子入園前,家長即可透過一些小技巧,來幫助孩子減少分離焦慮情況的產生,或是減輕分離焦慮的嚴重程度。以下提供平時老師們在幼兒園內建議家長可做且有效的的小秘方,讓家長參考。

1.好印象有助於孩子適應環境:
 在選幼兒園時,家長可以帶孩子一起去看一看自己看過且中意的幾間幼兒園,再讓孩子自己選一個他比較喜歡的環境,提升孩子的認同度,至少一開始的好印象將可幫助孩子提早適應。

2.引導孩子主動認識老師:
 決定就讀的幼兒園後,再帶孩子去詳細的認識環境、就讀班級,亦可事先與老師聯絡,與帶班的老師先碰一次面,並對孩子介紹:「這位老師是爸爸、媽媽的好朋友,他會在幼兒園裡幫爸爸、媽媽一起照顧你喔!」降低孩子對老師的陌生感。

3.增加孩子對幼兒園的熟悉度:
 在入學前可與園方聯絡好,允許有空時讓孩子到幼兒園走一走、玩一玩,增加熟悉度與建立對幼兒園的好感。在準備入學前,即不時告訴孩子在幼兒園可能會有哪些有趣的活動,增加孩子的好奇心,吸引孩子對上學的期盼。

4.調整生活狀況:
 入學前即要開始調整孩子的作息習慣,例如:早睡、早起,以免孩子在上學後因為作息不同而不願意上學。建立孩子日常自理能力,例如:自己動手吃飯、表達要去上廁所等的自理能力。


●降低分離焦慮的小技巧(二)—入學時的信任感
1.採用階段性分離,讓孩子逐漸適應:
 孩子剛入學時,家長可陪孩子一起上學幾天,但這幾天須安排「階段性的分離」,以三天陪伴適應期為例:

•第一天
 在孩子上學第一天,家長可陪孩子在班級內進行半天活動;坐在孩子視線內的固定位子上,當孩子來找您時,告訴孩子您不會離開,並引導他去找老師、參與活動;在孩子熱衷參與活動時,藉機去上廁所,但每次離開都須先讓孩子知道,並且在約定時間內回來。

•第二天
 在校陪伴時,可增加離開的次數與拉長離開時間,陪孩子至午睡,並在孩子起床後請老師視情況以電話通知家長接回。另外,若約定起床後就來接,家長最好是在孩子醒來前即到學校。

•第三天
 送孩子到校,陪伴一段時間後,與孩子約定接回家的時間即可離開,至約定時間到再來接孩子。

2.當面道別並遵守接孩子回家的時間:
 上述陪伴適應天數可因應家長、孩子需求不同,適度縮短或延長,但重點在於「一定要說再見」,讓孩子清楚知道爸爸、媽媽不會把他丟下或突然不見。因為家長的突然消失會讓孩子產生不安全感,而對家長下次的離開更有警覺心。

 另外,家長離開後一定要在約定的時間內回來,以免信用打折;約定的時間也要具體,例如:吃完點心、睡覺起床後等明確的時間點,以免約定之後無法達成,就會讓孩子隔天早上開始猶豫要不要讓家長離開了。

3.必要時堅定的離開:
 在必要時堅定的離開,而且不因孩子哭鬧而中斷上學情況,讓孩子知道該分離的時刻還是要分開,以免入學不適應期增長。


孩子已產生分離焦慮時,家長如何引導孩子?
 家長們可能在孩子準備入園前或入園時,就幫孩子做好了萬全的生理、心理準備,不過,由於每個孩子的個性、特質不同,還是會發現部分孩子(尤其是年齡層較小的孩子)依然有分離焦慮的情況產生,此時除了採用一般引導原則,還須針對孩子的特質情況加以輔導,以下除了介紹常見分離焦慮引導原則外,還針對不同特質的孩子,提供一些引導策略供家長參考。

『常見分離焦慮引導原則』:
1.如果孩子比較黏媽媽,請爸爸負責接送孩子,媽媽在家就先跟孩子道別。

2.幫孩子準備一些家人或與他較親密者的照片或是孩子的依戀物(例如:孩子喜歡的玩偶)放在幼兒園,告訴他這些物品會代替家人在身邊陪他,讓孩子安心。

3.給孩子多一些的鼓勵與關愛,讓他知道上學不是大人們不要他,而是因為長大了可以到幼兒園裡學更多東西、交朋友。放學後,盡量和孩子相處,給予充分的注意,讓孩子覺得你們之間不因上學更疏離,反而更加親密。

4.多和孩子談學校有趣的事,而不問「今天有沒有哭?」、「有沒有想家人?」等易強化「哭」、「想家人」等情緒反應的話。

5.當孩子有分離焦慮的情況(尤其情況較嚴重者),最好不要讓孩子變成是最後一個才被接走的孩子,因為看著別人的家長先來,會讓孩子想到:「我的爸爸(媽媽)怎麼還沒來?」等到大家都走光了,孩子就會擔心:「爸爸(媽媽)是不是不要我了?」而增加焦慮感。

6.不要當孩子的面和老師討論分離焦慮的問題,亦不要讓孩子知道你在意這個狀況,以免孩子也受到你的情緒而影響心情,更不願分離。

『不同特質的分離焦慮引導原則』:
☉敏感型的孩子
 敏感型的孩子較在意環境變化,常常一些很細微的變化都可能引起他們強烈的反應,因此面對此型的孩子,家長要能了解他真正的想法與需求。除了參考上述各項引導原則外,重點須放在:事前的預告、熟悉環境與剛入學時的情緒安撫,以及幫助其適應入學後各項事宜可能產生的變化。

☉趨避性高的孩子
 此類型的孩子較害羞內向,面對第一次接觸的人、事、物等,常有退縮的表現。引導重點在於:對於新的環境、老師,要給他們一段準備時間,逐步漸進的引導孩子去熟悉、適應,不要給予太大壓力。

☉規律性高的孩子
 此類型的孩子習慣較固定的作息時間,如有任何變動要事先告知他,以免攪亂他的規律性。因此面對此型的孩子,家長要幫助孩子接納有些狀況難免失控的事實,其引導重點在於:事前的預告、熟悉環境。

☉適應度低的孩子
 此類型的孩子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中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因此引導重點在於:入學前提早安排機會,讓孩子熟悉未來的幼兒園生活,並且入學時準備喜愛的東西(依戀物)讓孩子帶著,陪孩子度過令他難過的分離階段。

 總而言之,上述四類型的孩子在面對上學分離焦慮的適應過程中,家長應避免同一時間給孩子太多新的刺激。可以大方引導孩子認識朋友,教孩子一些社交技巧,並適時鼓勵、支持及肯定孩子的努力,最重要的是不要和別的孩子相比,增加彼此的壓力。這四種類型的孩子非常需要家長們耐心的等待,且允許他有較長的時間來學習適應。


何怡寬 - 三民托兒所資深教師《摘自巧連智月刊幼幼版 2006年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