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peggy&俊媽咪

很冷門的病症-腸套疊

2008年01月14日
很冷門的病症-腸套疊

腸套疊
錢大維醫師
腸套疊是因為小腸異常蠕動,使小腸套入大腸造成的腸阻塞。造成異常蠕動的原因可能是病毒、食物、腸內息肉等原因。
症狀:典型症狀包括腹痛、嘔吐及血便,但有時僅出現其中一或二種症狀。開始時腹痛為間竭性的,腹痛與腹痛間,好像很正常。發病較久者,腹痛持續,並有腹漲或腹膜炎現象。

診斷:觸診可摸到上腹部有"香腸狀"硬塊(套住的腸道)。腹部X光可見腸阻塞現象。腹部超音波及鋇劑灌腸可幫助診斷。

治療:檢查血中pH及電解質。如有敗血症現象應 做血液細菌培養。給予足夠的水份及電解質,維持足夠尿量。視情況給予抗生素。可嘗試以鋇劑(或鹽水)灌腸做腸道復位,如不成功或有腹膜炎現象者則以外科手術復位。如腸道有壞死現象,則切除後再吻合。

併發症:延誤治療可發生腹膜炎及敗血症。灌腸或手術復位都有復發機會(約 5%)。


腸套疊

作者﹕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兒童腸胃科臨床研究員 廖宜新


--------------------------------------------------------------------------------

【大紀元3月9日訊】「腸套疊」是小兒常見的腹部急症之一,乃指某段腸管凹陷入於遠端的腸管中;常見於3個月至6歲之兒童,約 80%病例發生於1歲內;男性的發生率約為女性的2倍。至於腸套疊的位置以小腸套大腸為常見,也稱為「迴腸結腸套疊」,有研究顯示約佔全部腸套疊患者的83﹪。
  「腸套疊」依照發生的原因可分為兩類:第一類稱為原發性腸套疊,佔全部患者90﹪,其發生原因不明,若詳問病史,常可獲悉在數日前有感染腸炎或上呼吸道疾病;第二類稱為次發性腸套疊,佔全部患者10﹪左右,這些病患是腸道有病灶而引起套疊,常見病因有憩室、腸瘜肉、淋巴癌等。

  「腸套疊」的症狀表現,典型的症狀為突發的痙攣性腹痛,常併有嘔吐,嬰兒顯得躁動不安、雙腿屈曲。當陣發性疼痛過後,病人會顯得倦怠、蒼白或出冷汗。另外於發作數10小時後,可能會出現粉紅色果膠樣大便,在腹部可摸到類似香腸之質塊,有時作肛診亦可見手套上有血性黏便。臨床上如有上述症狀出現,診斷當然容易,但具備三項以上症狀者僅達68%。另外有些只以嘔吐為症狀,嘔吐物不一定含膽汁,剛開始可能被診斷為胃炎、胃食道逆流或上消化道阻塞。但若有考慮到腸套疊的可能性而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便能早期診斷而真相大白。

  如何診斷腸套疊?可以從下述方法來診斷:1. 臨床症狀: 腹痛或煩燥不安、嘔吐、血便、腹部腫塊;2.身體檢查:可能摸到腹部腫塊,肛診亦可見手套上有血性黏便;3.腹部超音波檢查,診斷率很高,除了少數情況,如嚴重腹脹、嬰幼兒嚎哭不止外,超音波診斷之準確率幾乎高達100%;4.腹部X光檢查: 隱約發現右上腹部有一質塊影像,另外腸氣佈滿於左側。

  「腸套疊」的治療方法,目前現行之治療方式,包含灌腸(又分三種: 1.鋇劑灌腸;2.食鹽水灌腸;3.氣體灌腸) 。一般來說,急性腸套疊症狀若發生在48小時內,可先嚐試灌腸,如果臨床上有毒性症狀如休克等和腹膜炎症狀,腸子血液灌注可能不佳,已發生壞疽,則不建議灌腸,應直接以手術治療,以免灌破腸子,造成危險。

  關於此病的預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者,預後較好。一般而言,以灌腸法治療成功者,當麻醉藥效喪失時,就可進食,觀察約24至36小時即可出院,但必須告訴父母,再發率約為8到12﹪,所以父母應當提高警覺,有類似症狀出現時,立即送醫。若以手術治療,再發率仍可高達1至3﹪,一旦再發生,也唯有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