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珽寶貝&晴心肝的MA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男孩的困境(談專注力)

2010年07月14日
公開
62

男孩的困境(談專注力)分享: 來自陳安儀的筆下人生 http://anyichen.pixnet.net/blog/post/24622152 有讀者提到,身邊很多孩子都被老師提出「不專心、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建議去做感統治療或諮商,希望我談一談培養「集中注意力」的問題。 剛好,上星期我去錄「好消息」頻道的「全家哈哈」節目,雖然這個頻道比較冷門,位置蠻後面的,不過有時候請到的來賓都很不錯。像我錄影那天,碰到的另一位來賓是「天下雜誌」的主編,她提到這一期的天下雜誌對於男、女生的教養提出了很多珍貴的調查資料與專家看法,其中有部分便涉及到「專心」的問題。在此我試著轉述我覺得較為有趣的部分內容,與大家分享。 主編說,本來這期雜誌的內容想設定的題目是「男孩的困境」。為什麼呢?因為據調查顯示,成年前的學齡男孩與女孩比起來,男孩的心智成熟度,約略要晚女孩子兩年左右。而且,同年齡的男孩,無論是在語言發展、表達能力、成績展現上,往往都略遜女孩一籌。除此之外,男孩對於學校、老師的好感比率,也遠低於女生。因此,男孩在小學階段,表現不佳的比例較高,這也是她想做「男孩的困境」的原因。 想一想,確實如此。男生因為好動、坐不住,因此大多不得學校老師的歡心,當然也就「比較」不喜歡學校與老師。小學生中,幾乎百分之九十的男生,都認為老師比較偏心女生。我的學生中,十個有八個坐不住的都是男生;而作文表現好的,卻大部分都是女生。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天下的調查與訪問,顯示有下列幾個主要的原因: 一、男生的天性是競爭,女生的天性則是合作。 調查顯示,讓男生有學習動力的,不是「別人都這樣做」,而是「這樣做我可以贏過別人」。而女生的學習動力,則來自於「大家都這樣做,所以我也要這樣做。」因此,在安排學習活動時,男生需要製造「競爭」的效果,而女生則需要「學伴」,這兩者本來就有所不同。 因此,比較重視「獎品」的是男生。玩遊戲時,玩得很認真、計較輸贏的通常也是男生。(這在我自己的課堂上,經常得到應證。每次玩遊戲,下一堂課會追著我要獎品的,通常真的是以男生居多呢!) 二、男生需要在冒險、動態中學習。 基因賦予男人的學習方式,是在「冒險犯難」中學習。因此,男生需要往外探索、刺激冒險。但是,我們現在的都市叢林、學校教育,能夠給予男孩子的先天冒險環境(大自然)太少,因此,男孩們只好朝虛擬的網路世界尋求冒險。在太過安全的環境中,男孩們的野性無法得到足夠的刺激動力,因此,沒辦法有較好的表現。反之,壓抑野性之後,出現的狀況則是「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等等現象。 男孩要在動態中學習。因此,他跳著、走著時的思考與學習力,可能比坐著好;在動態的遊戲中,他學得會比靜態的授課有效!這是我們要為男孩排課後活動時注意的一點。 三、沈迷電玩導致語言學習能力低落 這是連接第二個原因而來的。據統計,沈迷於電玩中的男孩比例,遠遠高過女孩甚多(我不記得確實數據,應該有三倍以上吧?)原因就是因為他找不到生活中真正的刺激,於是轉往虛擬世界之中滿足需求。可是,沈迷於電動的快速聲光刺激,造成的其中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影響閱胃口、缺乏與真實世界中的連結。於是,男孩的「語言、觀察」發展,便會受到影響。 沈迷電動的聲光世界,會造成孩子對於真實世界缺少關注與觀察。一個滿腦子充滿電動戰鬥的孩子,即便到了真正的野外,也還是拿著PSP打個不停。他對於「慢速度」的真實世界,缺乏「等待」的耐性。於是,學習態度與專注力,自然受到很大打擊。 所以,以「親近大自然」的活動取代電動玩具;給予孩子適度冒險的機會;鼓勵好動的孩子身體力行一些艱難的任務,都是讓他得到成功經驗的好方法。 四、男孩不擅長描述問題,但擅長解決問題。 主編提到一點很有趣:「如果你問一個男孩現在心情如何?他可能答不出來。但是如果你問他:『如果你現在心情不好,你會怎麼做?』他卻可以答出很多的方式。」 男孩因為腦部感官的連結鍵與女生發展不同,所以男生生來便較不長於描述,但是,如果你把同樣的狀況放在第三者身上,要他表示意見,他卻可以滔滔不絕。這就是男生與女生的不同。 我個人覺得這一點很有趣,因為在我上課的時候,的確常常遇到這個問題。有好些數學很棒的男生,一碰到作文課要描述心情,就當場傻眼!無論我怎麼講,都寫不了幾句描述「心情」的話。所以,後來對這類的「男生中的男生」,我都採取實際提示:「在發生這件事時,你會說什麼話?做什麼反應?眼睛的表情怎樣?肢體動作怎樣?」而不要單單只是問:「你有什麼感覺?」 除此之外,製作單位還列了洋洋灑灑、十幾條男生女生大不同的地方,等到節目播出時,讀者可以自己仔細收看。 不過,歸究以上幾點,我們或許已經可以做出一些小小結論,那就是:如果你有一個「注意力較不集中」問題的孩子(或是好動的男孩),我們或許可以稍微改變一下學習的方式,或許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一、試著在假期中給他安排一些冒險性強的課後活動。 例如露營、爬山、泛舟、溯溪、極限運動、DIY、科學實驗....等等較有挑戰、讓他能夠發揮冒險精神的活動,這些活動,能夠激發孩子競爭的本能,因此也比較能學到東西。 二、試著在課餘時間安排消耗體力的運動。 踢足球、打籃球、游泳、網球....都是很好的運動,我在「坐不住的孩子」中寫過運動的功效。先運動、再做功課,除了可以讓一些精力旺盛的孩子先消耗掉一些體力之外,也可以讓身體分泌快樂激素,不但可以讓孩子縮短做功課的時間不說,還可以讓親子(師生)的衝突減低呢! 所以,不妨讓他上課前跳繩一百下、或是寫功課前打一場球,都是值得一試的好方法。在這裡也奉勸所有喜歡罰孩子「不准下課」的老師,通常對於坐不住的孩子,這類的懲罰往往是最無效、也最糟糕的,因為下一堂課他會表現得更差! 三、嚴格控制孩子玩電動、看電視的時間。 很多專家都建議十歲以上再開始讓孩子使用電腦。我則認為,不妨往後延個兩年、國中再開始也不遲。畢竟,資料的查詢有很多方式,孩子不一定一定要使用電腦,才可以解決問題。而開始使用電腦,也並不一定代表要引領孩子玩電玩遊戲。 現在很多孩子,還沒上小學,就已經很會操控滑鼠、玩電動玩具,我一直非常的不以為然,很多研究都已經顯示,電玩和電視畫面只會讓大腦的運轉變慢,習慣接收畫面而非思考,因此不是學習的好工具。而這些跳動的畫面,也是造成孩子不專心、注意力不集中的因素之一,因為一旦習慣炫目的聲光,對於速度較慢的現實生活,就顯得沒有耐性,這是十分常見的現象。 四、以遊戲方式替代教室學習。 我常常讓作文課裡的孩子玩一些簡單的文字遊戲,雖然玩得時候吵得要命、孩子都跑來跑去、不在位子上,但往往效果比我一個人講還要好得多。 在此列舉一些簡單的文字遊戲: (一)、分成兩隊比手劃腳(猜成語),成語造句成功的隊伍加分。 (二)、分成兩隊競賽,在限定時間內要寫出同樣部首的國字,多者獲勝。 (三)、分成兩隊競賽,在限定時間內寫出同音的國字,多者獲勝。 (四)、分成兩隊競賽,在限定時間內寫出破音字,多者獲勝,造詞成功者加分。 (五)、「疊字」蘿蔔蹲。將蘿蔔的名字取為疊字形容詞,每五分鐘換一個名字,再重複玩蘿蔔蹲的遊戲。 (六)、相反詞比賽。兩隊分別出題,對方作答。 (七)、比喻練習,分組出題,對方作答。 (八)、連接詞故事接龍 (九)故事新編 .................................... (我不是數學高手,在此只能提供文字類的遊戲僅供參考囉!) 五、訓話要簡短、命令要清楚 對於老師口中「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還有一個重點,那就是「訓誡絕對不要超過三十秒,而且要很直接。」 孩子犯錯時,很多父母、老師講話都喜歡繞圈圈、說反話: 「你覺得你這樣對嗎?」 「你這樣做有什麼好處?」 很可惜,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多半聽不懂這類的言語。 你不如直接告訴他: 「你不可以再搖隔壁同學的椅子。」 「要講話請舉手。」 我通常會告訴一些坐不住的孩子:「想動的時候請舉手告訴我,我可以讓你去外面走一走,或是換換位子、去後面站一會兒也行。」因為,有時候他們站著反而比較專心,答問題答得很好。 但唯一的原則就是:「不可以打擾別人。」 長篇大論的訓話對於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沒效,反而簡短的話比較容易進入他腦中。 六、盡量減少外在干擾。 對於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剛開始一定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因此,我建議做功課時,最好全程陪同。你不一定要盯著他做,但可以在旁邊看書、或做一件靜態的事(打毛線也行),盯著他在限定時間內完成功課,不要養成一邊做、一邊玩的習慣。 但是,剛開始孩子的注意力可能不長,從一次五分鐘開始,十分鐘、十五分鐘....漸漸加長。每次集中注意力之後,可以讓他休息一下,或換一份作業,以免他注意力散失。 另外,做功課或讀書時,盡量讓桌上淨空。或是減少容易分心的事。比方說,我有一次就要求我的學生家長,不要再讓孩子穿拖鞋上課,以免他整堂課都在桌子下穿脫鞋子玩。果然,換穿脫不下來的鞋子之後,他上課情形就好了很多。 另外,我很不喜歡小孩用自動鉛筆,我都要求孩子來上課時只要帶一般鉛筆和一塊橡皮擦就好,最好連鉛筆盒也選最簡單的款式。因為很多小孩光是裝筆芯就要裝十分鐘,再玩一下鉛筆盒裡的這個、那個,時間很快就過去,絕對沒辦法如時交卷。可是當桌上只有一根鉛筆和一塊橡皮時,他就可以很快完成該做的事了。 七、給予大量獎勵 不容易集中注意力的孩子經常挨罵,導致學習意願低落,學習態度不佳。可是,一些小小的讚美往往可以扭轉頹勢。因此,我通常都會在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回答出對的問題時大加讚美,或是當他表現好時,特別誇他,讓他重拾信心,往往會表現得更好! 而且,當他完成一定功課時,一定要記得給他一些大肌肉的活動去獎勵他,比方帶他去吊單槓、去公園騎車....等等。當孩子對「完成課業後的時間」有所期待時,你就不必煩惱他做功課拖拖拉拉的了。 八、善用益智遊戲練習注意力。 注意力是可以練習的。一些益智類的遊戲,比方象棋、西洋棋、大富翁、圍棋、跳棋、撲克牌、拉密牌(數字麻將)都是很好的練習工具。信誼出版社有一個「記憶轉轉盤」也很適合幼兒玩,是一個練習注意力的好遊戲。 我在學校輔導有「注意力不集中」問題的孩子時,常帶益智棋類和他們玩,結果發現他們對自己有興趣的東西,是可以有很高注意力的!所以,這類的孩子其實並非注意力不集中,而是課堂上的東西引不起他們的興趣。如果是這個原因,不妨跟老師商量一下,給他一些主題,讓他負責做一些特別的報告。孩子一方面有成就感,一方面也可因此而找出其他真正有興趣的課題、可以集中注意力也說不一定喔!千萬不要妄自菲薄!

放心放手,讓孩子勇於承擔

2009年12月19日
公開
85

放心放手,讓孩子勇於承擔 文╱洪蘭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要鼓勵孩子從做中學習,父母就要有接納犯錯的胸襟,否則日後孩子養成一出錯就逃避或寧死不承認的心態,反而容易鑄成不可挽回的大錯。 最近又在報上看到有小朋友去溪邊玩水,一年級的弟弟不慎落水,四年級的哥哥怕被父母罵,不敢告訴家人,偷偷把弟弟留下的衣服掩埋起來,還懂得插一個湯匙作記號,等到家人發現去打撈已回天乏術,令人扼腕嘆息。記得不久以前,也發生過一件女童為了救另一個同學而落水,想不到其他三個人也是害怕挨罵,竟然不去求救反而跑回家去蒙頭大睡,失去了救人的先機。 知錯能改 經驗最寶貴 看到這種新聞一再發生,我們大人應該好好檢討一下,為什麼孩子犯錯不敢跟大人講?為什麼我們的觀念裡,不犯錯的才是好孩子?正確的觀念應該是──知錯能改的就是好孩子。我們不准許孩子犯錯,一犯錯就是重懲,使得孩子學會蒙蔽欺騙,以求眼前過關,不管後果如何,這種孩子長大後無法成為國家的棟樑,因為遇事畏縮,讓錯誤變大,是一個無用之人,難道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無用之人嗎? 教會孩子遇事不逃避 親子關係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孩子有事敢來找你求救。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孩子就不會變壞,因為他事事都告訴你,你自然就能防患於未然。 我們要教孩子不能有僥倖的心理,事情發生了,就勇敢的面對它,是自己的錯,就去付代價,不是自己的錯,釐清責任。人生有許多突發狀況,既然發生了就要有勇氣去面對它,有智慧去處理它,我們必須教會孩子遇事不逃避,當然,要養成這個態度,大人不可以動輒打罵,讓孩子心生恐懼而不說。 我曾在餐廳看過一個5、6歲的小女孩,一不小心打破了碗,立刻從椅子上下來想收拾,但手驚恐地一直抖,拾不起碎片,我看了非常不忍。人有失常,馬有失蹄,孔子都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為什麼這麼苛責孩子,不准他們犯錯呢?那天更離譜的是,她的母親沒有生氣打罵小孩,因為打破的是餐廳的碗,她不心疼。 父母放手 別過度呵護 中國的父母不給孩子犯錯的機會,也不准他們犯錯,我們常看到孩子在學步時,父母跟在後面亦步亦趨,生怕孩子摔著;反觀美國的父母很少這樣小心翼翼,美國孩子可能多摔了幾次跤,但是他們對自己身體感覺的掌握比我們孩子好,這也是鄉下孩子沒人教就自己學會了騎腳踏車,而城裡父母扶著車跟在孩子後面跑了許久,孩子還學不會的原因。如果不曾摔過,肌肉關節怎麼知道該怎麼調整才能保持身體的平衡呢?這種知覺叫「體動感知覺」。 嘗試錯誤 從做中學習 我們大人都很知道從做中學習很有用,因為透過實做才會知道出手的輕重,光靠眼睛是不夠的,同時手做所帶來的動感知覺也是記憶的一種,將來回憶多一條可提取的線索。既然鼓勵孩子要多做,從做中學習,就要有接納犯錯的胸襟,不要讓孩子養成一出錯就是大難臨頭,寧死不承認,把責任都推給別人的心態。 孔子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請父母鼓勵孩子多做多學,也請父母先問理由再決定懲罰,一定要教孩子犯錯不可怕,死不認錯才可怕。連續看到二則選擇逃避釀成大禍的新聞很是憂心,父母親必須要在孩子小的時候教好他品德及做人做事的態度,讓他成為一個有用之人。 資料來源:pchome電子報 學前教育雜誌

12個月大嬰兒—各項發展遊戲

2009年12月16日
公開
42

12個月大嬰兒—各項發展遊戲 快週歲了,大部分的寶寶都能獨立站立,有些已會扶著東西移步前進。學會走路的孩子會四處走動,個人的發展差異逐漸加大,隨著活動範圍的擴大,真實的智能也開始萌芽。 研究報告指出,給寶寶活動的空間越廣,刺激腦部的機會越多,發揮作用的能力就越佳,到了3-4歲的智能就越好。所以不要讓寶寶在雜亂的空間,或玩具太多的房間內活動,會妨礙他的積極探索,影響智能發展。 週歲的寶寶,有的雖說已會「學走」了,但是手腳尚不靈活,一定要不斷的重複練習,不要限制任何寶寶可練習走路的機會,讓他自己走,不要老是牽著寶寶的手走,在搖搖晃晃及愛的掌聲中,他學會如何平衡及有獨立成長的機會。但要注意周圍環境的安全,注意家具是否有尖銳的角及邊緣,收好危險物品等,讓寶寶在寬敞ˋ安全的空間中成長。 一、推紙箱前進 有些寶寶快週歲了還不太會走路,除特殊情形外,家長不必過分擔憂,可透過有趣的遊戲活動,幫助努力嘗試要站起來的寶寶開始走路。 方法:找一個和寶寶站起來時,可用手撐在上面同高的空紙箱,重量不宜過重。讓寶寶在乾淨的地板上推著紙箱練習走路,媽媽從旁鼓勵、引導他。當寶寶發現他可以自己推著東西前進時,通常會雀躍不已,孩子都很喜歡這個充滿樂趣的遊戲。 二、貼五官 父母可透過這個遊戲讓寶寶認識自己的五官外形,從認識自我開始,再認識動、植物等其他事物。 方法: 1.在厚紙板上畫一個人的頭形及臉形,最好也畫上頭髮,臉部空白留做貼五官用。用紙片製作眉毛、眼睛、鼻子、耳朵、嘴等,用來黏貼。 2.首先,家長指著自己的五官讓寶寶辨認,接著教他用手指出媽媽的鼻子、嘴巴…..等。也可拿出鏡子讓他看,告訴他這是寶寶的眉毛、眼睛、鼻子、耳朵、嘴。 3.父母示範貼圖,有時可故意貼錯,讓孩子指出糾正過來。 4.讓孩子自己貼五官,只要貼對位置就好,不要求貼的比例正確。 三、裝手電筒 手的功能發展能促進大腦的發育,透過寶寶觀察大人拆裝手電筒的過程,讓寶寶自己動手裝手電筒,可培養寶寶的觀察力、專注力及訓練手部操作的靈活度。 方法:家長把手電筒從拆開、放上電池、套上燈泡,栓上蓋子、然後按上開關使燈泡亮起來,每一個步驟慢慢地、仔細地做給寶寶看,寶寶在旁觀看也會學大人的樣子去拆裝,家長從旁可看看寶寶能做到哪一步,寶寶能完成多少就完成多少,不要勉強他。此時也要告訴他,要愛惜物品,不要將手電筒亂扔、亂敲,否則會弄壞燈泡,燈泡就不會亮了。 四、分享好東西 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增強,漸漸懂得想佔有或得到一件東西了。教寶寶與他人共同欣賞物品,凡事不能只從自我為出發點,從小培養他與人共享的情懷。當他體會大人願意與他分享事物時,漸漸地他也可能拿出自己的玩具,要與大家分享。 方法:家長在平日應經常和寶寶一同分享生活中的點滴,將身邊美好的事物不論大小,都與寶寶分享。例如:你在摺棉被時,和他一起欣賞被單可愛的圖案:澆花時,和他一起看看美麗的花朵,耐心教他觀察葉子的紋路;出外郊遊時,跟他一起欣賞天上的白雲……等。你對他無微不至的關愛,建立他對他人的信任,長大後也較會替他人著想。

11個月大嬰兒-各項發展遊戲

2009年12月15日
公開
41

11個月大嬰兒-各項發展遊戲 為了讓寶寶從出生那天起就能接受刺激,充分發揮潛能,媽媽或照顧者對寶寶而言就顯得格外重要。相對的,也必須有正確的養育方式,並具有無限的愛心和耐心。所有的養育方法都需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愛」,在給寶寶任何活動或遊戲中,要經常讚美、誇獎他的表現。當他接受到愉快的刺激時,腦中的「中腦皮質」系統就會發揮作用,使他學習順暢,因而樂於學習。 研究指出,經常受到適度刺激及關懷的寶寶,遇到困難時,自己就可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積極地付出行動。而有這種能力及行動的孩子,就是聰明的孩子。 這個月齡的寶寶自我意識更強了,很多事情喜歡「自己動手做」,例如要自己拿湯匙吃東西、自己拿杯子….等,不要大人餵他或代勞。同樣,他的認知能力越來越好,模仿能力也很強,身邊親人的一言一行都是他模仿的對象,所以大人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讓他在溫馨、祥和、健康的環境中成長,就是給孩子最好、最永恆的寶藏。 一、好好吃 看到美味的食物人人想吃,寶寶也不例外。他可能迫不及待希望食物趕快入口,但媽媽要把握餵食要訣,一定要注意:食物不能太燙,約近人體體溫即可。平時寶寶自己拿湯匙進食,不但可訓練手指靈活還能培養獨立能力,應多讓他自己來。但如果這種食物是寶寶從未吃過、喝過的,最好由媽媽親自喂他,因為大人要教寶寶用舌尖感受食物的美味。 方法:餵食時,媽媽自己先示範吃一口,邊吃邊說:「真好吃!」然後再說:「啊!」讓他打開嘴巴,給他吃一、二口後,再把食物放在他對味覺最敏感的舌尖,讓他品嘗食物的味道,不要一下子就把食物放入嘴巴的最裡面。 二、找圖遊戲 寶寶喜歡做尋找的遊戲,透過玩而學習新事物。讓寶寶學習把言詞和圖片連結起來,記憶圖片的名稱,練習手的動作和爬行的動作,及增加記憶能力。 方法:在大紙盒上貼一張寶寶熟悉的圖片(如動物、水果、汽車、家人照片….等),和他一起坐在地板上,跟他說這張圖片的特點。例如「小白兔耳朵長長的」、「汽車嘟!嘟!響」、「娃娃在笑,好可愛!」等,讓他好好看一會圖片。熟悉後,再將紙盒轉向,問他:「小白兔呢?怎麼不見了?」寶寶會將紙盒翻來翻去,終於找到小白兔了,他會笑得好開心喔!別忘了讚美他:「你好棒!」、「寶寶真聰明」。如果寶寶不去找,可把圖片再轉回來,重複以上動作。每天玩一次,如果寶寶不願意再玩了,就不要強迫。 玩幾天後,再貼新的圖片在另一面,叫寶寶先找出第一張,再找新的圖片,每次要加幾張,可視寶寶的學習情況而定,這個遊戲可玩好一陣子。 三、盡情塗鴉 讓寶寶開始學習使用蠟筆或彩色筆盡情塗鴉,可發展他手指的靈活性、培養對色彩的興趣,及提供對自我世界的探索。 方法:讓寶寶先看著你用蠟筆在紙上畫些簡單的圖案、塗上顏色,引起他的興趣後,再給他一支蠟筆,讓他把玩一下,告訴他:「這是蠟筆。」教他用全手握筆。開始可手把手教他在紙上畫,最後放開手讓他自己塗鴉。不管他的「傑作」如何,都要誇獎他。 如果寶寶拿了筆要亂塗家具或牆壁,要告訴他蠟筆或彩色筆只能畫在紙上,建立他正確的習慣。 四、選選看 你是否曾有過拿幾樣東西讓寶寶挑選的經驗?寶寶想喝水了,想吃東西了,不要直接拿給他,再拿另一樣不同的東西讓他選,當你的寶寶有機會做選擇時,可能會產生很有趣的「笑」果,及學習思考、認知的效果。在選擇嘗試中,他會學會了解自己的需求及認知各項物品的功能。 方法:利用日常用品讓寶寶做選擇,如他要吃稀飯時,給他一根湯匙及一支小叉子讓他選;喝水時,給他一杯有裝水的杯子及一杯沒裝水的杯子隨他挑選;出門時,問他腳上應該穿襪子還是手套;洗手時,問他該用香皂還是積木……等。 如果他選錯了,那麼就照他選的給他,將錯就錯,讓寶寶自己親身體驗錯誤。就讓他用小叉子吃稀飯;喝沒有水的杯子;腳上穿手套;用積木洗手。在有趣的試行錯誤中,你跟他一起歡笑吧。接著,讓他再選一次,如果他選對了,要讚美他。有時寶寶會故意選錯,對這種滑稽錯誤他感到非常有趣,這時你就幽默一下,跟他開懷大笑吧!

管教的危機

2009年10月20日
公開
53

管教的危機 作者:何琦瑜、李宜蓁 出處:親子天下 父母怕孩子生氣,老師怕父母嗆聲, 媒體和網路把孩子養成需索無度、缺乏責任感的「被寵溺兒童症候群」....。 管教,已經成為當代父母的頭號焦慮。 零體罰時代來臨,面對新環境、新挑戰,父母和教師如何排除種種阻礙,教養出好人格的下一代? 端是管教過當。 小六女學生因為偷錢、逃家等偏差行為,被媽媽「懲罰」:剃了光頭去參加畢業典禮,引起全校師生譁然。 讀小學二年級的男孩,半夜被爸爸趕出家門,原因是考試沒考滿分。媽媽告上法庭,判爸爸喪失監護權。 經常輔導兒虐個案的家扶中心曾指出,管教失當的家長,往往不是不愛孩子,而是看到孩子發生問題火氣就來了,著急得「不知道該怎麼去愛?」 另一端卻又是驕寵縱溺。 一位國小老師反映,小學生遲到的情形愈來愈嚴重,而且每次小孩遲到,都是家長來道歉,還要幫孩子找藉口圓謊。她曾聽過一位「累犯」最離譜的藉口是:車子被鎖在車庫裡,沒辦法出門……。 長年擔任業餘圍棋比賽評審、長青兒童棋院執行長單家平觀察,圍棋比賽時,許多家長故意降報棋力,甚至容忍小孩作弊,只為了怕小孩輸棋,影響孩子的「信心」。 經常處理問題孩童的台大心理衛生中心主任高淑芬觀察指出,溺愛型的父母的確愈來愈多。許多家長只在乎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打人罵人,都說「沒關係啦,我打電話給老師處理就好了。」鬧到警察局的話,就說「好啦好啦,你們要多少錢,我很忙,等一下還有事……。」發生問題,只想到替孩子「擺平」,沒有想到要「教導」。 這些看似極端的例子其實並不「獨特」,管教的危機,已經成為這個世代父母普遍的焦慮。 二○○一年,美國《時代》雜誌以封面故事「權力的掙扎:究竟誰掌權?」報導溺愛世代父母造成的青少年問題。《時代》雜誌調查發現,八成民眾認為現今的孩子比十到十五年前受寵;三分之二的父母承認,他們的孩子的確被「寵壞了」。 二○○五年,美國臨床心理學家瑪姬.瑪曼(Maggie Mamen)甚至出書定義「被寵溺兒童症候群」(The Pampered Child Syndrome)。書中指出,凡事以孩子為中心、有求必應的「寵父母」,已經造就了認為自己應該享有與成人平起平坐的權利,卻永遠沒準備好要接受義務與責任的下一代。 瑪姬形容,寵父母願意滿足孩子所有的願望,擔心拒絕孩子會傷害孩子的自尊;他們避免為孩子設界限,少談責任、道德與價值,深怕造成孩子的不快樂或壓力。 「被寵溺兒童」的共同特徵包含: .他們已經有了所有的東西,仍需索無度,還要更多。 .他們相信,自己和成人有同樣的權利,但是還沒有準備好接受長大該有的責任。 .他們被高度保護與關愛,卻仍然不快樂、焦慮、憤怒。 .愈來愈多這樣的孩子,被診斷為情緒障礙、行為障礙,或是其他精神病學上的失調。 時代的困難,父母的焦慮 在台灣,「寵父母」或許還不能稱為社會的主流,但走訪學校和家庭,卻普遍感受到教育現場對「管教失能」的焦慮。 在學校現場,二○○六年底零體罰入法,要求學校教師不得體罰,否則將觸犯刑法。等同宣告台灣自此進入一個新的「零體罰時代」。但不打不罵該如何管教?教師過往唯一仰賴的管教工具被撤走,新的輔導管教知能又尚未建立,加上媒體大肆報導管教失當的案例,造成輿論喧譁,面對日益多元複雜的學生問題,老師顯得動輒得咎,乾脆躲到安全的堡壘:放棄管教。 「我現在只能盡力,不能用力,管不動就隨緣囉,」一位資深教師語帶諷喻,無奈的說。 東新國中校長涂志宏表示,當前管教最大的問題,就是家長和教師態度的不一致。涂志宏舉例,適當的處罰,讓孩子可以清楚知道界限,幫助孩子「不踩線」。但現在的問題是,家長和老師對於什麼是「適當的處罰」,認定不同。家長還會找民代來修理老師、介入教學。家長用「嗆聲」的方式對待學校、要求老師,就像買東西不喜歡可以退一樣,學生看在眼裡,也會依樣畫葫蘆的對待老師。 根據《親子天下》網站的調查,家長認為管教小孩最大的困難,也在於共同教養者(父母、教師、公婆等)價值觀不一致,教養不同調。成人價值觀與管教態度的不一致,讓小孩有機會見縫插針,使得管教更為困難。 「管學生不是管一個人,而是背後的一群人,包括家長和整個社會的價值,」板橋國中校長薛春光指出,當前管教的困境,不只是針對孩子,而是社會漸漸失去是與非的共識,「當孩子做錯了事,大家可不可以一起說『你做錯了』,而非各持己見,互不相讓。」 台北市教育大學幼教系主任幸曼玲舉例,幼稚園最重要的第一課就是管理自己的東西,學校日的時候,老師請小朋友自己收東西,經常有家長看孩子太慢,就忍不住幫小孩做。「孩子會欺負家長,因為他知道有些事在學校不能做,但是爸媽是可以欺負的。所以父母的不忍,其實會讓管教規則的建立更加困難,」幸曼玲提醒。 家長的困境 如果只是武斷的責備,說一切的錯都是父母未盡職責,恐怕並不公允。 這一代的父母,生於權威時代,多數沒有在愛、尊重與傾聽的教養環境中長大,不想重蹈自己童年的痛苦,也渴望跟下一代建立更親密、平等的親子關係。因而愈來愈多家長,放棄用過往權威、體罰的方式管教小孩。他們比以往的父母更認真吸收教養知識,懂得同理孩子的需求。只不過,孩子畢竟不如教養書的案例上那樣容易「馴服」。「我也不想打他,但是他怎麼說就是不聽話,非得要我拿出家法才有效,到底該怎麼辦?」一位家有六歲小孩的職業婦女焦慮的說。 今日的父母比以往更難為。近半數的雙薪家庭,代表著教養時間的困窘與精力的分散。父母疲累時,很難兼顧教養的創意與品質。 中正大學心理系助教陳怡群舉例,有些經濟富裕的父母太忙,不願意在小孩身上付出時間。「常常父母帶了一個小惡魔來,希望我們幫他『修理好』,還他一個小天使,」陳怡群提醒,「其實管教是要花很多時間的。」 大環境改變,家族與社區崩解,最常與孩子為伴的不是左鄰右舍或堂兄表姊,而是網路與電視。 大量暴露的電視和媒體訊息,品質低落,價值觀混淆。洪蘭教授曾在文章中感嘆,小學生竟然沒有同理心的嘲笑交不出營養午餐費的同學。許多家長和老師在網站上回應,電視上充滿了任意罵人的談話性節目,與嘲諷失敗者的綜藝節目。而我們的孩子,就在這樣的電視價值中被「養大」。多次調查也顯示:「電視與媒體的不良示範」是當代父母和教師施行品格教育最大的阻礙。 有兩個孩子的台大醫師高淑芬也呼應,現在的環境有太多「外力干擾」,包括媒體、網路、同儕團體等,父母失去以前完全獨大、可以掌控的局面。「以前的父母只要顧三餐就好,現在十八般武藝都要會。」高淑芬說。 光是數算現代小孩會使用的科技,就讓父母頭疼:ipod、手機、電腦遊戲,網路交友……,孩子駕馭新科技的能力遠勝於父母。也因此,《時代》雜誌報導歸結,科技對父母與教師權威的削弱「貢獻良多」。因為「從來沒有一個世代,可以有這麼多通道,接觸這麼多資訊,同時擁有傳遞分享的能力,與扭曲資訊的能力……,當十四歲的孩子能扭曲股市,十九歲的孩子能威脅音樂產業,這代表我們面對了一個巨大的、權力轉移的世代。」 面對如此激烈的環境變化,這一世代的父母,卻多數在還未裝備齊全,或甚至是還沒有警覺的狀況下,就上了「戰場」,如同拿著木棍打一場核子戰爭。 「說這個社會已經很懂得『疼』小孩,恐怕還有一段距離。」在兒虐事件頻傳的四月,接受採訪的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觀察,家長的焦慮,其實顯現的是這個社會進步過程中的「掙扎軌跡」。「在愛與管教的過程中,父母心中沒有主張,他無法控制局面,而是『被控制』。過去的父母,只知道打罵小孩,因而很篤定;但現在的父母,知道不可以打罵小孩,但不知道可以做些什麼。」馮喬蘭認為,所謂溺愛的來源,就是因為父母心中沒有定見,時而緊、時而鬆,讓孩子無法在其中了解或學到「道理」。 面對新的環境、新的挑戰,所有關心孩子品格與價值觀發展的父母和教師,都需要重新學習新的態度,與新的方法。 不能只有愛,沒有教導 愛是一切關係的源頭,但僅僅有愛是不足夠的。只有愛而沒有教導,會讓孩子缺乏責任感與獨立性,產生被寵壞的下一代。 《正向教養這樣教》一書作者約翰.葛瑞博士強調,給予孩子自由和權利的前提,是父母必須具有制衡的力量,以掌控孩子,並激發孩子的合作意願。「就像一個人想開快車,必須先確定煞車設備是否完善。若沒有規範孩子的行為技巧,就別給孩子過多的自由。」約翰.葛瑞說。 但缺乏關懷與愛的嚴厲管教,也不會發生效果。沒有同理心的威嚇與指責,嚴厲的打罵教育、缺乏讚賞與正向的引導,在現今的環境下,只會造就更加反叛的孩子。 帶著愛的管教,是新一代父母與老師必須要有的「基本知能」。是品格教育的重要基石,幫助孩子得以從他律發展到自律,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道德主張。 愛的管教,兩大迷思 在進行愛的管教時,專家建議,父母必須先破除兩個重要的迷思: 迷思一:父母不是孩子的朋友 許多現代父母都想不計代價的,成為孩子的朋友。他們擔心孩子生氣、不高興,破壞了親子之間的關係。 教書有三十多年經驗的政大實小老師黃寶慧觀察,現在的家長和孩子相處時間少,很怕把關係弄僵,怕孩子討厭他們,只想當「朋友」,不想當「父母」。例如小孩在學校做錯事或表現不好,家長會一直解釋原因。「同理」完孩子之後,卻沒有「改變」孩子的行為。「小孩犯錯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打電話告訴家長。因為只要打過電話道歉或告知就沒事,不需要改變或處罰了。」黃寶慧說。 在優先順序上,父母要學會「先做好父母,再做好朋友」。《培養二十一世紀父母》一書作者、教養專家黛柏拉.海芙勒(Debra W. Haffner)強調,孩子需要有界限的父母,幫助他學習面對人生的挑戰和義務。能理解行為界限的孩子,能自我調節並尊重界限。 迷思二:孩子的表現,不是父母的成就 很多家長把孩子的表現,當成是自己的成就。不論是成績、才藝、乖巧、禮貌……,孩子的成就,才是父母生命的意義。因此造就了親子間沉重的負擔,往往也讓管教更複雜、流於情緒化。 例如,年紀小的孩子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父母擔心面子掛不住,於是衍生更多怨懟和不必要的責備,反而讓管教失焦。 高淑芬也觀察到,許多青少年都有同樣的心聲:「我考得好就是爸媽的兒子,考不好就不是。」 笛飛兒EQ教育機構就經常接受「高期待」的父母,帶來「高焦慮」的子女。曾有一個孩子各方面都非常優秀完美,但是因為數學總是粗心,「只」能考九十五分,被認真的媽媽憂心忡忡的帶來輔導。笛飛兒建議,父母設定目標時,不妨先問問孩子想要什麼、期待什麼,讓孩子能夠對自己有所期待,進而跟孩子討論若要達成此期待,得先做什麼樣的事?讓孩子的動力源於滿足自己,而非滿足父母。「與其給孩子終點,不如給孩子起點,讓孩子擁有前進的動機。」笛飛兒建議。 愛的管教,三個前提 專家同時也建議,愛的管教,從三個前提認識開始: 前提一:傳統價值並沒有改變,改變的是學習的歷程 多元複雜的社會樣貌,常讓父母混淆,以為過往的價值再也不適用了。其實基本的價值觀,諸如誠實、同理心、正義感、謙遜虛心、禮貌尊重等,乃至於看似八股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些文化裡的「終極價值」並沒有、也不應該改變。道德、信仰與價值,仍然是引領一個孩子終其一生得以安身立命的「指導綱領」,值得父母殷殷叮囑,時刻看管。 專研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師大教授李琪明強調,隨著時代改變的,不是價值本身,而是傳遞價值的歷程。 過往威權時代的品格教育,父母對子女的教導,就是毋庸置疑的對或錯,不必問為什麼,「反正照我說的做就對了」。 但是民主多元時代的品格與價值教育,不是要培養一個「乖順聽話」的孩子,而是在複雜的環境裡,仍有獨立思考的判斷能力;即使沒有一個發號施令的「權威者」,仍有內在不被影響的價值主張。這需要透過多面向、多元開放的討論歷程、啟發同理心與感動,幫助他們建構出「自己的」價值框架,而不是拿東西直接套在他們身上。 從小開始,孩子就可以和父母一起討論家裡的規範,參與制定學校的班級公約。「參與討論」讓孩子把「聽別人的」的無奈,轉變成「我覺得這樣很好」的積極。 前提二:讓孩子接受「責任」,而不只是「責備」 孩子從小就可以開始學會做選擇,並且學會為自己選擇的後果「負責任」。很小的孩子就可以開始放手讓他做一些小小的決定和選擇,例如要吃蘋果還是橘子。最常見的是,孩子丟三落四,忘了帶課本上學,父母除了叮嚀提醒外,也要「放手」讓孩子遭遇粗心的「後果」。 孩子行為表現不恰當的原因之一,是他們感受到挫折,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把事情做好。從小讓孩子學會做選擇,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刺激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讓孩子培養「我能」的勝任感。例如,兄妹為了搶東西吵架爭執,與其叫他們「不要吵」或責備處罰,不如問他們「覺得應該怎麼處理」。 另外,專家提醒,為了培養孩子的道德感和良心,孩子犯錯覺得不舒服時,不要試圖立刻消除他的罪惡感,因為罪惡感是學習判斷對與錯的基本。 前提三:孩子需要溫暖,同時也需要控制 研究顯示,教養孩童的歷程中,同時需要父母的溫暖與控制。研究將父母的管教風格,依照溫暖與控制的程度分成四種類型:高度溫暖、高度控制的「民主權威型」,低度溫暖、高度控制的「權威型」,高度溫暖與低度控制的「縱容型」,以及低度溫暖、低度控制的「忽略型」。 從四種類型的名稱,就可以一窺其優劣。研究也證實,高度溫暖、高度控制的民主權威型父母,對孩子的合理需求有合理回應,同時也會根據孩子的發展階段,對孩子有合理的要求。對於孩子的學校表現、家務參與、人際行為、品行發展等,都有清楚及明確的期待及規則。研究顯示,高度溫暖也高度控制的父母,才能培養出正向的學業成就、責任感,以及正向社會人際關係的孩子。 愛的管教,簡單的四個字,卻有著極繁複的內涵。或許正如暢銷書作家、知名部落客蔡穎卿在她的書裡所寫:「相信『愛』不只是噓寒問暖,『愛』也不光是甜蜜的鼓勵和雙臂中的寵溺。『愛』有時還必須懷著擔憂,講兩三句別人不願意講的難聽話,但在『愛』裡,就是沒有疑慮。」 更多精采內容請閱讀》親子天下六月號:愛的管教

寶寶長牙的症狀跟注意事項

2009年08月19日
公開
49

寶寶長牙的症狀跟注意事項 寶寶的發牙進行曲 當寶寶的牙床冒出小小白白的乳牙蕾時,相信爸媽們會非常高興,「我的寶貝長牙了耶!」然而每個孩子長牙的時間並不盡相同,有人3個月大就開始長牙,也有1歲之後才開始長牙的,因此爸媽們不用太緊張!只要寶寶在1歲半之前長出第一顆牙,3歲前20顆乳牙全部長出來就可以了。 一般而言,大約6∼10個月會先長出2顆下門牙,但也有寶寶先長出上門牙;20顆乳牙要全部長出,可能需要20∼30個月。發牙速度與生長發育及遺傳因素有關,而且女孩的長牙速度比男孩快。 注意寶寶牙齒生長的順序 不過,每個寶寶的長牙時間是有差異性的,沒有按照上述時間長牙沒有關係,要特別注意的是乳牙的生長順序,萬一有誤,因為有可能是先天性缺牙或某遺傳疾病的關係,必須帶去給牙醫師檢查,千萬不可大意! 長牙時會有哪些症狀? 當發現寶寶有以下症狀時,可能是在長牙囉! 1.寶寶想去摳牙齦、喜歡咬東西(因為長牙時會癢)。 2.食慾下降,輕微腹瀉。 3.哭鬧不安,脾氣比平常稍微暴躁一些。 4.口腔內有點紅腫,有硬塊凸起。 5.較容易流口水。 6.輕微發燒:這是因為牙齒穿出口腔黏膜過程中,所引起的正常發炎反應。 7.注意異常症狀:例如情緒起伏太大,此外,若有腹瀉、發燒超過38.5℃、脫水、起疹子及腸胃不適等症狀,要先前往小兒科就診,以排除其他感染的情形。 Baby長牙時的照顧方法 針對以上的長牙症狀,寶寶可能有些不舒服,可用以下方法來加以紓緩與照顧: 1.準備固齒器(注意清潔)、較硬的蔬果(例如蘋果、胡蘿蔔,切成條狀,不要太大塊)讓寶寶咬,以按摩發癢的牙齦。 2.喝完奶或吃完副食品之後,以溼的紗布幫寶寶清潔按摩。若臼齒已長出來,就可以用指套刷或小牙刷來幫寶寶刷牙。 3.若有紅腫的情況,可請牙醫師開消腫藥膏來使用(萬一不慎吃下去沒關係)。 4.寶寶情緒不穩定時,可多給予呵護、抱抱。 5.給寶寶吃些涼的食物,例如布丁、優格、稀飯等。 6.多漱口可降低口中微生物滋生,能減少寶寶發牙時的輕微發炎反應及發燒。 如何照顧好寶寶的牙齒? ◎幫寶寶養成潔牙的好習慣 1.漱口: 在還沒長出牙齒前,就要讓寶寶養成喝完奶或吃完副食品後漱口的習慣,長出牙齒後更要繼續維,以減少口中食物殘渣形成酸性的環境。 2.刷牙: 寶寶還沒長牙時,爸媽就可以開始以乾淨的溼紗布或手帕幫寶寶清潔牙齦,先讓寶寶熟悉清潔口腔的動作。當6、7個月大開始長前面幾顆門牙時,就可以開始潔牙,以乾淨的溼紗布或手帕來擦拭牙齒及牙齦,尤其是在餵食後與睡前,一定要徹底將口腔內的食物殘渣及奶垢清潔乾淨。等乳臼齒萌發之後,就要改用指套刷或小牙刷來幫寶寶清潔牙齒。 ◎檢查寶寶牙齒,預防蛀牙 台北榮總口腔醫學部兒童牙科施文宇醫師指出,寶寶牙齒最常見的問題是「蛀牙」。蛀牙是因為牙齒清潔不乾淨與食物殘渣造成口腔中過酸的環境,侵蝕牙齒而產生脫鈣的作用(牙齒會變成白白的),使得牙齒表面失去了原本晶瑩剔透的質感,這是蛀牙的前奏,接著可能變成黑灰或黃黃的,甚至會出現凹洞。 蛀牙常出現在咬合面以及牙間縫,帶寶寶給牙醫師塗氟及使用「凹隙封填劑」,已證實有極佳的防蛀效果。若父母懷疑寶寶有蛀牙,應立刻請牙醫師檢查,以免蛀牙過深。 *什麼是「凹隙封填劑」? 施文宇醫師表示,兒童乳臼齒咬合面因溝隙較深,極易積存細菌及食物殘渣,且刷牙也不易刷乾淨,雖使用大量氟化物,但因溝隙過深引起的咬合面齲齒並無明顯的減少,故發展出「凹隙封填劑」來預防咬合面的齲齒。凹隙封填劑在恆臼齒的使用效果非常良好;但使用於乳臼齒時,由於病童看診時不易配合及凹隙封填劑材料選擇等因素,使凹隙封填劑在乳臼齒的使用效果較差。 有鑑於此,台北榮總兒童牙科經由行為控制及改採「玻璃離子體」材料等方式,發展出針對兒童乳臼齒凹隙封填的特殊作法,經兩年追蹤,耐久度佳,不易脫落,可大幅減少乳臼齒咬合面齲齒的發生。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1.盡量不吃甜食。 2.若真要吃零食,應集中在半小時內吃,以降低接觸零食的時間,減少口腔的酸性環境。 3.飲食之後(不論是喝奶或吃副食品、零食等)要喝水漱口,能刷牙更好。 4.避免讓寶寶含奶瓶睡覺,要喝完水或刷牙之後再睡。 5.1歲開始戒奶瓶,5歲之後不再含奶瓶、吸奶嘴,以免影響恆牙顎骨的發育。 6.減少吃黏滯性高(例如餅乾)、含糖及精製的糕餅類等容易導致蛀牙的食物,因為容易形成酸性環境,對寶寶牙齒非常不好。新鮮水果比較好,因為含有纖維,咀嚼的同時也具有清潔的作用。 7.避免讓寶寶喝碳酸飲料(即汽水)。 8.當食物太大塊或寶寶咬不斷時,不要由大人咬了之後再餵食,因為不衛生又容易將大人口中的細菌傳給寶寶。徐慶玲醫師建議以食物調理機或果汁機將食物磨碎,她自己的做法則是會攜帶乾淨小剪刀,隨時可幫寶寶剪碎食物。 幫寶寶刷牙5大訣竅 1.選擇牙刷: 幫寶寶選擇牙刷時,牙刷頭的長度,以相當於四顆門牙的寬度為宜;牙刷的軟硬度,則以不刷痛孩童牙齦為原則,以免讓孩子有不舒服的感覺而排斥刷牙。 市售的兒童專用牙刷有為各階段寶寶設計的小刷頭,容易深入兒童細小的口腔,柔軟的刷毛及軟墊刷頭,可保護寶寶幼嫩牙齦,還設計成粗胖的握柄,適合手掌肌肉尚未發展完全的幼兒來掌握,有些還有可愛的卡通圖案,很受小朋友歡迎,爸媽可多加利用。 2.刷牙姿勢: 徐慶玲醫師說明爸媽可幫助寶寶刷牙的姿勢包括: (1)讓寶寶坐在自己的大腿上,面對面刷,或兩人同時面朝前方刷。 (2)也可讓寶寶躺在自己的大腿或小腹上刷,最好將寶寶頭部往左或右偏45度,以防止寶寶的口水哽在喉頭。 3.分區刷牙: 4.刷牙力道與方向: 力道要適中,如果太用力刷,會因疼痛而使寶寶排斥刷牙;此外,不需使用貝氏刷牙法,以短距離振動的方式橫刷即可。 5.愉快的氣氛最重要: 剛開始先不要強求刷乾淨,先讓寶寶習慣刷牙之後,再逐漸要求刷乾淨。建議可以利用遊戲、說故事或配合音樂的方式,讓寶寶在愉快的氣氛中習慣刷牙,進而學習自己刷牙。 帶寶寶開心看牙醫4大訣竅 從寶寶長牙之後,約3∼6個月就需要帶寶寶去牙科接受定期口腔檢查,除了可以早期發現口腔疾病而儘早矯正或治療外,牙醫師還會適當建議小朋友使用氟化物(像如何在家使用含氟牙膏、是否需在牙醫師處做牙齒塗氟),以及在臼齒咬合面做「凹隙封填劑」來預防蛀牙。 然而許多小朋友排斥看牙醫,如何才能讓寶寶在愉快的環境中習慣牙科的治療呢?以下建議不妨試試看: 1.看診前及看診時,跟寶寶玩看牙齒的遊戲,例如躺著讓父母看牙齒、用鏡子檢查牙齒,並給予稱讚與鼓勵。 2.第一次看診時請牙科人員帶小朋友熟悉環境,不一定要立刻做治療,以減少緊張感。 3.千萬不要用威脅的方式,更不要把帶孩子去看牙醫當作逞罰他不乖的手段,以免孩子先在心中產生負面的印象,因而排斥看牙醫。 4.選擇適當的時機去看診,例如孩子已睡飽、吃飽一段時間,這樣孩子的情緒較佳,也比較好溝通;並選擇牙科病人較少的時段,才能給寶寶較多的安撫與開心的互動。 常見寶寶牙齒保健問題Q&A Q1:寶寶刷牙時需要使用牙膏嗎? A1: 徐慶玲醫師認為,在寶寶還無法理解「不要吞下去」的意思時,或者是還無法控制時,先不要使用牙膏,畢竟正確的刷牙方法比使用牙膏更重要。到了寶寶能夠理解也能控制不吞下牙膏時,就可開始使用牙膏。儘量不要使用刺激性強的牙膏,以免造成寶寶排斥刷牙。 施文宇醫師則強調選擇含氟牙膏是很重要的,因為可避免蛀牙的產生。 一般市售兒童牙膏會有甜甜的味道、不具刺激性,還有可愛的卡通圖案,甚至能擠出有趣的牙膏形狀,寶寶的接受度較高。 Q2:寶寶刷牙後把牙膏泡沫及漱口的水吞下去,有關係嗎? A2: 首先要注意牙膏的用量不要太多,對於剛學會吐口水動作的嬰幼兒,在牙刷上沾薄薄一層的含氟牙膏即可;大一點比較會吐口水的孩子,可以使用約一顆豌豆大小的含氟牙膏。原則上還是要提醒孩子將泡沫吐出,以及漱口漱乾淨,萬一吞入少量含氟牙膏,對身體是不會有害的。 Q3:如何以「氟」來預防蛀牙? A3: 施文宇醫師指出,「氟」是預防蛀牙的利器,其原因包括: (1)氟可以強化牙齒琺瑯質的結構,比較能抵抗酸的侵蝕,因此不易蛀牙; (2)當有部分鈣質脫離牙面時,氟可以使它「再礦化」(讓鈣再回到牙齒表面),因而可避免蛀牙的發生 (3)氟可以抑制口腔內細菌的生長,故能降低蛀牙的機會。 Q4:乳牙遲早要掉落,蛀掉也沒關係,等恆牙長出來再保養就可以了? A4: 這是極為錯誤的觀念!事實上,乳牙絕對會影響日後恆牙的發展,因此乳牙的保健十分重要!其原因包括: 1. 當乳牙蛀到牙神經處,除了會感到不適及影響咀嚼功能外,一旦惡化向下侵犯到下面發育中的恆牙牙胚,就有可能影響恆牙的發育。 2. 一顆牙齒蛀掉後,與其相鄰的牙齒就會往前推進,將來會阻礙恆牙的生長空間,使得寶寶長大後,齒列變得擁擠、不整齊,將來還必須做牙齒矯正,花費的時間和金錢更多! Q5:我寶寶的牙縫好大,有關係嗎? A5: 徐慶玲醫師表示,這是正常的現象,爸媽不必擔心,因為將來的恆牙比乳牙大且顆數多,牙縫大,將來才有長恆牙的空間;要擔心的反而是乳牙的牙縫太密合,將來寬大的恆牙長出來時空間不夠,太擠就會造成齒列不整。 Q6:寶寶長牙會發燒嗎? A6: 寶寶長牙時輕微的發燒是正常的,這是牙齒穿出口腔黏膜時,所引起的正常發炎反應。但若發燒超過38.5℃則要注意,因為在嬰兒長牙階段(約6個月大)時,從媽咪身體所得來的抗體已逐漸消失,正是嬰兒免疫力青黃不接的時期,所以可能罹患感染性疾病。 結語 爸媽應多注意(若由保母帶一樣要注意)寶寶口腔及牙齒的生長情形,協助養成良好的潔牙習慣,並教導幼兒正確的刷牙方法;此外,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適當使用氟化物,及定期帶寶寶去看牙醫並使用「凹隙封填劑」,千萬不要等痛了才來看牙醫,預防比治療更重要!如此就能有效減少蛀牙的發生,並可隨時矯正及治療有狀況的牙齒及齒顎,讓孩子擁有一口健康漂亮的好牙,這可是孩子一輩子珍貴的禮物!

讓寶寶乖乖入睡的5大秘訣

2009年08月12日
公開
64

讓寶寶乖乖入睡的5大秘訣 更新日期:2006-12-05 記者:文�劉繼珩 採訪諮詢�亞東紀念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梁昭鉉 攝影 媽媽最擔心的事,莫過於寶寶一個晚上要起來好幾次,不但影響寶寶的睡眠品質,對大人來說,不能安穩睡個好覺,隔天還要早起工作,更是一種折磨!想要讓寶寶乖乖的一覺到天明嗎?不妨試試這些方法! 人在睡眠時,有許多的內分泌荷爾蒙在體內進行調節活動,生長激素就是其中之一,所以睡眠對寶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睡眠品質的好壞,將會影響寶寶的健康、成長過程及情緒發展。 寶寶不肯乖乖睡覺的4大原因 1.睡眠習慣不良 不良的睡眠習慣是妨礙寶寶順利入睡的常見原因,例如:需要依靠吸吮、吃奶、抱在懷中輕搖、輕拍或步行,才能哄他入睡。亞東紀念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梁昭鉉表示,這些模式一旦成為習慣,寶寶便會過分依賴大人的注意和陪伴,才能乖乖入睡,這將會花上不少不必要的時間和精神。 2.生活習慣被擾亂 由於生活環境發生變化而影響原有的習慣,例如:照顧者不一樣、生病住院、生活模式有變動等。不過,這些問題通常屬於暫時性,在重新建立適合的日常規律後,寶寶就會慢慢適應。 3睡前吃太多或太少 吃太多會使寶寶的消化系統產生不適,而吃太少則容易因肚子餓而醒著,難以入睡。 4生病或身體不適 寶寶半夜醒來啼哭,梁昭鉉醫師建議,可以先檢查是否尿布濕了或者身體不適,也可以推測他是不是因為餓了,想要喝奶。不過,很多時候,當爸媽走近寶寶,讓他看到你的臉,一邊檢查一邊向他輕輕說話時,寶寶可能就已經平靜下來了。 秘訣1建立自行入睡的習慣 寶寶睡眠習慣的養成,是根據父母本身的認知和期待,以睡眠型態做為基礎,逐步引導之下,再慢慢建立而來。亞東紀念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梁昭鉉表示,一般來說,3個月大以前的寶寶,每天的睡眠時間需要16∼20小時,等到3個月後,生活習慣教規律之後,父母可以多了解寶寶睡眠的特點,並配合各方面的安排,開始培養寶寶的睡眠習慣,便能慢慢學習及建立自行入睡的常規。 但是要如何培養寶寶自己入睡的習慣呢?梁昭鉉醫師認為,要培養這個習慣,可以從白天就開始,不需要等到晚上入睡前才開始。 【方法】 1. 先將快要入睡的寶寶放在嬰兒床上,如果他哭鬧不停,可以在床邊用語言和表情給予安慰。 2. 若是無效,也要讓寶寶先哭一會兒,大約5分鐘後,再抱起來安撫,如果放下後又哭,第二次要稍微延長他哭的時間,大約10∼15分鐘再抱起,以後逐漸延長時間再抱。 3. 這樣堅持個2∼3天,讓寶寶知道「我再哭,爸爸媽媽也不會抱我」,他就會學習自己入睡了。 4. 當然前提是必須先確定,寶寶不是因為身體不適或尿布濕了、肚子餓了而大哭,才能使用這樣的方式。 秘訣2戒掉不良的「伴睡條件」 到了該上床睡覺的時間,任憑爸媽絞盡腦汁,還是無法成功讓寶寶入睡,這時該如何是好呢?梁昭鉉醫師表示,嬰兒入睡困難,夜間哭鬧是爸媽經常遇到的育兒問題,通常遇到這個棘手問題的家長,都會反應寶寶入睡前需要抱著、拍、晃、走動或含著媽媽的乳頭才會入睡,等到剛入睡後放到床上,寶寶馬上又醒了,爸媽需要長時間地抱、拍、晃或含住乳頭,直到熟睡後才能放下。梁昭鉉醫師表示,寶寶在夜間醒來,又愛哭鬧不休,原因正是他已經養成了不良的睡眠習慣,必須要有人抱、拍、晃或含著乳頭這些「伴睡條件」,才願意進入夢鄉。 【方法】梁昭鉉醫師建議,最好一開始就不要給予寶寶這種「伴睡條件」,如果已經養成了,也希望能戒除,將會妨礙寶寶順利入睡的因素去除,自然就能一覺到天亮了。 小baby的睡眠型態是這樣的喔! 睡眠時間的長短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同,每個寶寶會隨著年齡和發育過程,逐漸養成屬於自己的睡眠和清醒模式。 月齡 0∼3個月 3∼6個月 6個月以上 睡眠 全日(小時) 15以上 14∼15 13∼14 日間小睡(次數) 3∼4 2∼3 2 特點 1. 還在適應母體外的生活和環境,睡眠習慣較不規律。 2. 還沒有晝夜之分的概念。 3. 每次小睡時間較短,約2∼3小時。 1. 生活習慣漸漸規律。 2. 晚上睡眠時間約佔整天的2/3。 3. 每次睡眠時間與日間醒著的時段較長。 1. 約50%的嬰兒能在晚上睡上6小時。 2. 每次小睡之間,有3∼4小時是清醒的。 3. 9個月大後,開始懂得隨自己意思選擇睡與不睡。 資料提供�梁昭鉉醫師 秘訣3日夜活動要有所區別 由於寶寶3個月大之後,日常生活習慣慢慢上了軌道,此時便可以開始建立他一天當中分為白天和晚上的觀念。當白天時分寶寶清醒時,爸媽應盡量多與他玩和說話,一來可善用親子時間,給予足夠的關注,二來可減低寶寶因無聊而在日間睡太多,導致晚上睡不著的可能性。等到寶寶累了,例如:眼皮垂下、把頭或臉靠在大人身上摩蹭或是打呵欠,這時要讓他休息,不過梁昭鉉醫師表示,日間的小睡時間應避免多於4小時,以免寶寶晚上睡不著。到了夜晚時刻,和寶寶之間的活動節奏應放緩,營造入睡的氣氛,不要讓他過度興奮而無法入睡。 3項睡前常規,build up! * 寶寶大約到2∼3個月大時,可嘗試幫助他建立良好的睡前常規,讓他習慣每完成一些固定的活動後,就到了睡覺時間,接著就要自行入睡。 * 爸媽可配合寶寶的特性或生活習慣,建立適合的睡前常規,但必須建立在寶寶吃飽、換上清潔的尿片及有入睡準備的基礎上。 * 盡可能在寶寶開始有睡意或之前,先把他放在嬰兒床上,道晚安之後即離開,讓他自己漸漸進入夢鄉。 秘訣4打造舒適的睡眠環境 想要讓寶寶睡好覺,一個舒服的環境是很重要的條件。 1. 房間內的空氣要流通,溫度也要適中。 2. 衣服要穿的剛剛好,梁昭鉉醫師提醒爸媽,可將手放於寶寶頸、背部測試溫度,如果感到溫暖而沒有汗濕,就是寶寶感到舒適的溫度。 3. 選擇棉質的被單,避免寶寶敏感的肌膚產生不適感。爸媽可以用柔軟的嬰兒被把寶寶包裹起來,使他更有安全感。但梁昭鉉醫師強調,千萬不要包得太緊,讓寶寶過熱,也要露出他的頭部和臉部,確保呼吸道暢順。 4. 寶寶臥房內,日間光線要充足,睡前再把室內光線調暗,讓他知道睡覺時間到了。假使擔心寶寶半夜醒來,會因害怕太黑暗的環境而哭鬧,也可以點一盞小夜燈陪伴他。 秘訣5和家人或照顧者建立共識 幫助寶寶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除了要及早開始,還需要決心和恆心。梁昭鉉醫師表示,當寶寶只是想利用哭鬧,引起大家注意而抱他時,家中成員必須先培養默契,例如:約定好在5分鐘內不可以有人去安撫他,這樣才能有效建立寶寶自行入睡的習慣。只要有全家人的支持和合作,達成一覺到天亮的目標就不難喔! 安撫寶寶入睡方法大集合 梁昭鉉醫師提供一些建議,讓爸媽可以依循自己的意向,並顧及嬰兒的特質,選擇最合適的處理方法。 【情境1—寶寶半夜啼哭】先別急著去哄他,因為寶寶可能只需要數分鐘的時間,就會安靜下來,慢慢再入睡。如果過了5分鐘,他仍然在放聲大哭,爸媽可以回到寶寶身邊,但不要把他抱起來。梁昭鉉醫師表示,建議爸媽嘗試花1分鐘的時間安撫寶寶,再行離去,其用意是讓他知道,爸媽是關注他的,在他有需要時,隨時會在身旁照顧他。 【情境2—嬰兒床在大人床邊】若因環境所限,必須把嬰兒床放在自己床邊,或是對寶寶較放心不下,梁昭鉉醫師建議爸媽可嘗試用這個方法:當寶寶醒來時,爸媽可以先在床上假裝睡著,讓他以為你是陪著他睡,直到寶寶再入睡為止。除非看見寶寶神色有異或者有危險,不然可以不別理會他的哭叫聲。原則上這個做法對寶寶無害,反而能讓他盡快學會自己入睡,不過爸媽必須先確認,寶寶只是想要得到大人的注意,並無其他原因。 【給爸媽的建議】不同的專家對於安撫寶寶入睡,有不同的建議,但並沒有絕對的良方。梁昭鉉醫師認為,父母須因應自己及寶寶的特性,選擇一套適合的方法。不論哪一個方法,爸媽都要採取貫徹和堅持的態度,不要讓寶寶感覺你有絲毫退讓之意,否則很容易就會陷於困境,而難以處理寶寶入睡的問題。 此外,在處理寶寶睡眠問題的同時,爸媽也要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家人的合作及支持十分重要,能減輕爸媽身心的負擔。如果對於寶寶睡眠還有疑問或困難,也可請教醫護人員。 梁昭鉉 醫師 現任亞東紀念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 經歷台大醫院小兒部神經科主治醫師 台灣小兒神經醫學會幹事 學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

育.清潔.固齒 寶寶長牙的必修3堂課

2009年08月10日
公開
48

育.清潔.固齒 寶寶長牙的必修3堂課 不知不覺中,寶寶已經從無「齒」變成有「齒」了!面對這些剛剛萌發的乳牙,新手父母應該如何幫寶寶照顧,才能讓他擁有一口健康的好牙呢?寶寶長牙的必修3堂課,正式開課囉! 最近是不是發現寶寶的食欲變差,或是咬到東西就不舒服的情況呢?身為寶寶守護者的爸媽,可得好好注意一下,因為寶寶可能已經進入長牙的階段了! Class 1 發育篇 6個月大開始長牙 平均來說,寶寶大約6個月大就開始長牙,直到2歲結束乳牙的生長期。碧礽牙科牙醫師曾鈺婷表示,寶寶牙齒的萌發,就像是幼苗從土壤裡面冒出來,所以在牙齒還沒有冒出來之前,首先會發現寶寶的牙齦出現鼓鼓的現象,再來牙齦會稍微有發炎的症狀,牙齦顏色會變得紅紅的。由於牙齒正在努力鑽出牙齦,難免會造成傷口,所以寶寶會有不適的感覺,有些較為敏感的寶寶,可能還會因此伴隨輕微的發燒。 2歲左右長滿20顆 寶寶牙齒生長的順序,最早開始長的是下排的2顆小門牙,再來是上排的4顆牙齒,接著是下排的2顆側門牙。通常寶寶在2歲左右,乳牙會全部長滿,也就是上下各10顆,總共20顆牙齒。一般家長最關心的,還是寶寶的牙齒長得整不整齊,會不會影響美觀,曾鈺婷醫師表示,寶寶牙齒的整齊、美觀程度,可分為2個部分: (1)先天因素:也就是遺傳所致,由父母的基因決定。 (2)後天因素:有些寶寶喜歡吸吮手指,這種行為容易造成牙齒和嘴巴之間咬合不良,上排的牙齒會凸出來,類似暴牙;而長期吃奶嘴的寶寶,嘴巴則會有點向上翹,正是牙齒凸出而導致,如此一來,牙齒自然無法整齊了。 課堂番外篇乳牙會影響恆牙發展嗎? 雖然寶寶長大後還會經歷換牙的過程,但乳牙絕對會影響日後恆牙的發展。曾鈺婷醫師表示,如果寶寶在乳牙階段就產生蛀牙,待蛀到神經處時,除了會感到不適之外,當神經被腐蝕之後,就會影響恆牙的發育。因為牙齒有向前傾的特性,所以一顆牙齒蛀掉後,跟它相連的牙齒就會往前推進,將會阻礙恆牙生長的空間。等到寶寶長大後,齒列會變得擁擠,也就不可能整齊,未來還必須因此矯正,花費更多的時間和金錢。 Class 2 清潔篇 長牙前:漱口、紗布巾並用 想讓寶寶擁有一口好牙,口腔的清潔工作非常重要。曾鈺婷醫師認為,長牙時,牙齒鑽出已經使牙床上有傷口,如果又有食物殘渣停留在傷口上,將會讓發炎情況更加嚴重,因此父母一定要格外注重寶寶的牙齒保健。 寶寶6個月大、尚未長牙之前,家長可以使用漱口的方式清潔,想再清潔的更仔細一點,則可使用小紗布或小毛巾,套在食指上,伸入寶寶的嘴巴,清潔整個口腔。現在市面上也有套在大人手指上的指套型乳牙刷,能讓潔牙工作更方便,也是不錯的選擇。 長牙後:軟毛小牙刷輕輕刷 等到寶寶開始長牙,除了延用長牙前的清潔方式,也可以使用寶寶專用的軟毛牙刷,幫他清潔牙齒。不過家長要記得,使用牙刷時,力道一定要輕,因為再軟的刷毛,若是用力過度,還是會讓牙肉不舒服,所以在施力方面要特別留意。 另外,需不需要使用牙膏呢?曾鈺婷醫師認為,在寶寶還無法理解家長傳達的訊息前,最好先不要使用牙膏,用牙刷沾清水或開水輕刷即可。由於牙膏的成分中,多少含有氟或香料等化學物質,雖然對清潔有加分的作用,但是萬一寶寶不慎把牙膏吞進肚裡,反而不好。等到寶寶大一點,能夠理解「不要吞下去」的意思時,再讓他使用牙膏較佳。 課堂番外篇如何知道牙齒刷乾淨了沒呢? 一般而言,寶寶的各顆牙齒之間縫隙較大,比較不會藏污納垢,不過為了保持牙齒健康,最好在刷完牙之後,再幫他使用牙線,清潔齒縫。至於牙齒咬合面的部分,由於有溝紋,不容易用紗布或毛巾擦拭,就需要用小牙刷清潔了。寶寶的潔牙動作,大約必須來回清理潔5∼6次,曾鈺婷醫師表示,幫寶寶刷完牙後,可以先用小紗布或小毛巾,擦拭一下他的牙齒,確認牙齒表面上沒有白白、軟軟的附著物即可,如果還能擦出黃黃的牙垢,表示還沒有徹底清潔乾淨。 Class 3 固齒篇 定期檢查鞏固牙齒 當寶寶食欲變差,或咬到東西就不舒服的時候,爸媽可以注意一下,寶寶是不是開始長牙了,也要更注重牙齒的清潔。因為寶寶無法自行照顧牙齒,縱使有家長幫他清潔,也難免有死角,因此曾鈺婷醫師建議,從寶寶6個月大起,應該每3個月至牙科報到一次,請醫師觀察寶寶的口腔發育是否正常,再進行專業的清潔,是較為安全的做法。如果家長清潔得當,獲得牙醫認同,則可延長至6個月定期檢查一次。在長牙的過程中,也可能會遇到異常的情形,像是牙肉腫成一個一個的水泡狀,曾鈺婷醫師認為,碰上這類情況,爸媽也不需要太緊張,只要趕快請牙醫檢查,並不會有何大礙。 慎選固齒器訓練咀嚼能力 寶寶在萌牙階段中,會喜歡咬東西,其實道理就跟小動物需要磨牙一樣,而固齒器不但可以訓練咀嚼能力,同時達到按摩牙齦的功用,並減少牙肉的不適。曾鈺婷醫師認為,在選擇固齒器時,只要有符合國家標準,經過安檢合格,大多都能安心購買,不過固齒器是讓寶寶放進嘴巴裡的玩具,所以必須注意顏色是否會脫落、邊緣是否平滑,以免寶寶誤吞了掉漆,或造成嘴巴割傷。為了避免寶寶吃進細菌,固齒器別忘了經常消毒,可以用酒精擦拭,或是浸泡在漱口水中,再用開水沖洗過,應該就能達到殺菌的效果。 課堂番外篇咬固齒器會使牙齒不整齊嗎? 寶寶愛吸手指、奶嘴或愛吐舌頭,會造成上排的牙齒凸出,下排的牙齒凹進,形成暴牙,所以這些習慣應該儘早改掉,最慢也要在3歲前戒除。同樣地,寶寶在使用固齒器時,也要注意他玩的方式。曾鈺婷醫師表示,若是正常的咬合,當然無妨,但如果是不當的吸吮或只用前面的牙齒咬動固齒器,將會影響日後牙齒的生長、咬合和美觀。家長們還是要隨時觀察,才能幫助寶寶長出漂亮的牙齒。 曾鈺婷醫師 現任碧礽牙科牙醫師 經歷國泰醫院牙醫師 學歷中山醫學大學牙醫系 媽媽寶寶-雜誌-YAHOO!奇摩新聞http://tw.news.yahoo.com/magazine/mombaby/index.html

小承諺媽咪… 小兒疫苗完全指南

2009年07月14日
公開
56

小兒疫苗完全指南 疫苗大智上分為三大類 壹、 基本版: 【卡介苗】、【B型肝炎疫苗】、【白喉、破傷風、百日咳三合一疫苗(傳統三合一疫苗)】、【水痘疫苗(活性減毒疫苗)】、【小兒麻痺口服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疫苗】、【日本腦炎疫苗】…等7項基本常規疫苗。 貳、 進階版: 【新型三合一】、【四合一】、【五合一】、【六合一】…等4項多合一疫苗。 參、 加強版: 【肺炎鏈球菌結合型疫苗】、【b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A型肝炎疫苗】、【流行性感冒疫苗】、【輪狀病毒疫苗】…等5項特殊病毒疫苗。 透析疫苗 Part-1 基本版《健保給付》 ● 卡介苗【BCG】 ◎ 預防病症:預防瀰漫性結核病及結核菌腦膜炎,預防效果可達85%以上。 ◎ 注射時程:出生滿24小時且出生體重超過2500公克即可施打。 ◎ 施打部位:皮內注射左上臂三角肌,注射後會形成小結節,慢慢形成結痂,這些局部發炎反應約在8~12週消失,注射處會形成疤痕。 ◎ 注意事項:所出現的局部反應,大部分都不需要特別處理。如果有皮膚潰瘍,可能會有少量的滲出液,這時只要保持局部清潔即可,勿塗抹任何藥品或保養品。如果有局部潰瘍,而且出現多量的膿液,表示發生了繼發性細菌感染,這時才需要給予抗生素治療。 ◎ Q&A: 寶寶剛出生時,錯過在醫院接種卡介苗的時間,怎麼辦呢? 新生兒尚未施打卡介苗,在1歲之前可隨時補打,建議在滿月回診時即補打。但若是超過1歲,應先做皮膚結核菌素測試,呈陰性反應者(皮膚結核菌素小於18mm)才須補打。 ● B型肝炎疫苗【HBV】 ◎ 預防病症:B型肝炎,保護效力可達90~95%,至少持續15年。 ◎ 注射時程:出生滿3~5天、1個月、6個月。 ◎ 施打部位:大腿前外側。 ◎ 注意事項:發生副作用機率極低,如發燒超過耳溫38度,可給予小兒普拿疼緩解發燒症狀,並讓寶寶多喝水,多休息。 ◎ Q&A: 為什麼我的寶寶比別人多打一針? 若媽媽為B型肝炎高傳染性帶原者,寶寶必須在出生24小時之內,多注射一針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來加強預防效果。此外,所有寶寶在出生後3~5天,以及1個月和6個月大時,皆須各注射一劑。 ● 白喉、破傷風、百日咳三合一疫苗(傳統三合一疫苗) 【DPT】 ◎ 預防病症:白喉、破傷風、百日咳,保護效力約5~10年。 ◎ 注射時程:出生滿2個月、4個月、6個月以及18個月。 ◎ 施打部位:大腿前外側,局部紅腫或發燒,注射數小時內發生,約2~3天內恢復。寶寶容易哭鬧。 ◎ 注意事項:根據統計,接種傳統三合一疫苗的嬰幼兒,每330人中就會有1人發燒到40度(或40度以上)。發生副作用的機率較高,例如發燒、哭鬧。如發燒超過耳溫38度,可給予小兒普拿疼緩解發燒症狀,並讓寶寶多喝水,多休息。 ◎ Q&A: 三合一可以和其他疫苗一起施打嗎? 三合一疫苗不可和日本腦炎疫苗一起施打,主要是這2類疫苗的副作用都較大。 ● 水痘疫苗(活性減毒疫苗)【Varicella vaccine】 ◎ 預防病症:水痘,保護效力至少數十年。 ◎ 注射時程:出生滿12個月。 ◎ 施打部位:大腿前外側皮下注射,發燒、輕微局部腫痛,副作用低。 ◎ 注意事項:如發燒超過耳溫38度,可給予小兒普拿疼緩解發燒症狀,並讓寶寶多喝水,多休息。12個月大至12歲兒童只須注射一劑,13歲以上間隔4~8週注射2劑。 ◎ Q&A: 不小心接觸到水痘患者,再接種疫苗有效嗎? 在接觸到水痘患者3天內,馬上施打水痘疫苗,一樣可以產生很高的保護抗體,減少水痘的發生。但注意一定要在1歲以上才可以接種。 ● 小兒麻痺口服疫苗【OPV】 ◎ 預防病症:小兒麻痺,保護效力可終身免疫。 ◎ 注射時程:出生滿2個月、4個月、6個月以及18個月。 ◎ 施打部位:有注射型沙克疫苗與口服型沙賓疫苗兩大類。目前台灣由政府提供口服沙賓疫苗,預防效果好且持久,也可以產生咽部及腸管的局部免疫,並預防野生株病毒的繁殖及排泄。此外,口服疫苗可經由接種後的小孩糞便排泄後,散步到周圍,使其他人間接獲得免疫作用。 ◎ 注意事項:口服此疫苗前後半小時以內,勿給寶寶喝水或進食,如果寶寶有腹瀉情況,則不建議口服小兒麻痺疫苗。 ◎ Q&A: 若是寶寶不小心吐了出來,需要再口服一次嗎? 如果是在口服後,馬上吐出來,就需要再補一劑。但若是在間隔30分鐘以後才嘔吐,則不用再補一劑。 ◎ Q&A: 那是口服疫苗好還是注射好? 注射型沙克疫苗(包含在五合一及六合一混合疫苗中),屬於『去活性病毒』,優點是安全,因為他是死病毒,不會造成感染引起麻痺,幾乎沒有使用禁忌,甚至免疫不全的病人也可接種;其缺點是,需要注射3次以上才有足夠且持久的預防效果,但它卻可以改善(活性疫苗)可能引起有關的神經受損、肢體麻痺的後遺症(發生率約200~300萬分之一)。 口服沙賓疫苗,免疫系統不全者不可使用,選擇施打三合一或四合一疫苗者,需外加施打口服小兒麻痺疫苗,具有群體免疫的預防效果,口服後,其他人如果也有感染到疫苗中的減毒活病毒,同樣具有免疫的能力。 ●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疫苗【MMR】 ◎ 預防病症: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預防效果可達95%以上。 ◎ 注射時程:出生滿12個月,此時接種效果最好。 ◎ 施打部位:皮下注射。 ◎ 注意事項:副作用低,可能出現輕微發燒、紅疹、關節痛等症狀。如出現疹子可不必處理,如發燒超過耳溫38度,可給予小兒普拿疼緩解發燒症狀,並讓寶寶多喝水,多休息。 ◎ Q&A: MMR疫苗是否可以和水痘疫苗同時接種呢? 卡介苗、口服小兒麻痺疫苗、MMR疫苗、水痘疫苗…都可同時(同一天)接種,如不同時間接種,則需最少間隔1個月以上。若接受一般肌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療或HBIG者,宜間隔3~6個月以上再接種MMR或水痘疫苗。如果接受靜脈注射高劑量免疫球蛋白治療者,則需間隔11個月以上再接種MMR或水痘疫苗。 ● 日本腦炎疫苗【JEV】 ◎ 預防病症:日本腦炎,預防效果可達95%以上。 ◎ 注射時程:出生滿15個月注射一劑,間隔2週接種第2劑。隔年(滿2歲3個月)再追加一劑。每年僅在3~5月期間接種。 ◎ 施打部位:皮下注射。 ◎ 注意事項:副作用低,可能有腫痛、發燒、倦怠等症狀,如發燒超過耳溫38度,可給予小兒普拿疼緩解發燒症狀,並讓寶寶多喝水,多休息。 ◎ Q&A: 日本腦炎疫苗可以提前施打嗎? 日本腦炎疫苗必須在寶寶滿1歲3個月大後的春天施打,若滿1歲3個月時是秋冬之際,請待隔年春天再行施打。另外,若第1年只接種1劑,第2年不需要崇頭施打,只要補上即可。 Part-2 進階版《自費》 ● 【傳統三合一】疫苗:包括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疫苗,其中的百日咳疫苗是一種全細胞型死菌疫苗。注射傳統三合一疫苗,約有20%~40%寶寶在接種後會出現發燒、注射部位紅腫、全身不適、哭鬧不安等副作用,反而增加父母在照護上的困擾。 ● 【新型三合一】疫苗:可預防的疾病與傳統三合疫苗相同,但其中的百日咳疫苗為非細胞型,注射後發生發燒等副作用的機率降低,而且發生不尋常的哭鬧、低張力和癲癇等神經系統副作用的機率,約為全細胞型的十分之一。 ● 【四合一】疫苗:比新型三合一多了結合型『b型嗜血桿菌』疫苗成分,b型嗜血桿菌是2~5歲以下孩童細菌感染的重要原因,可能引發敗血症、腦膜炎、肺炎、關節炎、中耳炎及鼻竇炎等重大疾病,危及生命。因此,若經濟因素的前提下,至少要給寶寶注射四合一疫苗,外加口服小兒麻痺疫苗,才能達到基本的保護力。 ● 【五合一】疫苗:比四合一多了『小兒麻痺』疫苗的成分。 ● 【六合一】疫苗:比五合一多了『B型肝炎』疫苗的成分。 ※ 注射費用: ◎ 傳統三合一,注射免費。 ◎ 新型三合一,注射1劑約360元,出生至18個月大需注射4劑。 ◎ 四合一,注射1劑約860元,出生至18個月大需注射4劑。 ◎ 五合一,注射1劑約1500元,出生至18個月大需注射4劑。 ◎ 六合一,注射1劑約1800元,出生至18個月大需注射4劑。 PS:以上費用僅供參考,各家醫療院所費用略有不同,請依各醫療院所為準。 ※ Q&A 寶寶接種了三合一疫苗後,才發現有六合一疫苗,可否讓寶寶換成施打六合一疫苗呢? 各類多合一混合疫苗,是可以互相轉讓的,不過原則上仍建議『多不要變少』的大原則,即四合一可以轉換成五合一或六合一,但六合一不建議轉換成四合一或三合一,並應衡量可更換的時機。 値得注意的是,欲施打六合一疫苗者,在出生滿2天仍需接種一劑B型肝炎疫苗,而後的六合一接種時程分別為1.5個月、3個月、6個月及18個月大。 因為六合一的接種時程和其他多合一疫苗不大相同,而且它第一劑接種的時間較早,所以,如果要選擇六合一疫苗,最好在寶寶1個月大時就要做好決定,如果可以知道接種的廠牌,接下來接種的基礎劑,最好也是以同一廠牌為佳。 Part-3 加強版《自費》 ● 肺炎鏈球菌結合型疫苗【Pneumococcus vaccine】 ◎ 預防病症:因肺炎鏈球菌感染可能引發肺炎、腦膜炎、菌血症、中耳炎等。出生至18個月大接種四劑,可獲得97%保護力。 ◎ 注射時程:出生滿2個月、4個月、6個月以及12個月。 ◎ 注意事項:目前市面上有23價疫苗及7價疫苗兩種,2歲以下寶寶建議施打7價疫苗,較能有效產生免疫力,且副作用相對較低,但價格相對較高。23價疫苗不適用於2歲以下寶寶施打。 ● A型肝炎疫苗【HAV】 ◎ 預防病症:A型肝炎,注射2劑,保護效力可達20年。 ◎ 注射時程:出生滿12個月大,再間隔6個月。 ◎ 注意事項:為非活化疫苗,副作用低,建議施打疫苗的對象,包括山區的居民、長期接觸病患的人、長期在外飲食的人、或是到A型肝炎盛行的地區者。 ● 輪狀病毒疫苗【Rotavirus vaccine】 ◎ 預防病症:輪狀病毒腸炎,會引發嚴重嘔吐、腹瀉、脫水等症狀,口服2劑,保護效果可達95%以上。 ◎ 注射時程:有分2劑型及3劑型兩種。2劑型的疫苗分別在出生滿2個月及4個月大時分別口服1劑。3劑型的疫苗分別在出生滿2個月、4個月及6個月大時分別口服1劑。6週大以上即可服用,須在6~8個月大前完成。 ◎ 注意事項:對抗輪狀病毒,疫苗是最有效的方式。不僅能大幅降低寶寶住院,及須接受靜脈注射治療(吊點滴)的機率,更節省了醫療成本。輪狀病毒疫苗可以和三合一、四合一、五合一、六合一疫苗,以及B型肝炎疫苗同時使用,不會影響相互間的免疫反應,但是不建議與口服小兒麻痺疫苗一同口服。 ● b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Hlb vaccine】 ◎ 預防病症:b型流感嗜血桿菌會引發腦膜炎並產生嚴重的後遺症。 ◎ 注射時程:有出生滿2個月、4個月、6個月以及12個月。 ◎ 注意事項:可選擇單獨接種,或選擇四合一、五合一、六合一疫苗。若單獨接種,可以跟三合一疫苗、B型肝炎疫苗、口服小兒麻痺疫苗、MMR疫苗等同時接種。 ● 流行性感冒疫苗【Influenza vaccine】 ◎ 預防病症:流行性感冒,僅對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病症有效,並非所有感冒都能預防。含有2種A型與1種B型流行性感冒的抗原成分,可以達到70~90%的保護力。 ◎ 注射時程:適用於6個月大以上。 ◎ 注意事項:為非活化疫苗,因為接種疫苗所產生的抗體,隔一年以後就會明顯下降,而且每年的流行病毒株都可能不一樣,所以必須每年接種一次不同抗原成份的疫苗。 ※ 注射費用: ◎ 肺炎鏈球菌結合型疫苗,注射1劑約3000元(7價),出生至18個月大需注射4劑。 ◎ A型肝炎疫苗,注射1劑約800元,出生至18個月大需注射2劑。 ◎ 輪狀病毒疫苗,注射1劑約2500元(2劑型),出生至4個月大需口服2劑。 ◎ b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注射1劑約500元,出生至18個月大需注射4劑。 PS:以上費用僅供參考,各家醫療院所費用略有不同,請依各醫療院所為準。

父母的保存期限..

2009年06月05日
公開
56

書籍簡介: (轉載自博客來書店 書籍介紹) 望著孩子背著背包的小小身影,我知道,我總有一天要面對 孩子離開身邊的人生。 但我一點也不沮喪,因為,我已經將孩子的每一份笑容、眼淚 體貼和愛意留存起來了, 到那一天,我只要再從心裡拿出來解凍就好—— 絲絲甜蜜的回憶,就是父母度過老年時,所需的全部養分。 很多父母是這樣想的:孩子還小,等我們什麼什麼的時候, 再怎樣怎樣。 三歲小嗎?八歲如何?八歲還是太小了,十二歲如何? 而機會,常常都是在等待中失去的。 從孩子的五歲到十五歲,唯有這黃金的十年, 您可以前一秒鐘跟他像好朋友般說話; 後一秒鐘,他卻可以帶著天使般的臉龐依偎在您的懷裡睡著。 如此美妙的特別感覺,您只有十年可以享受,一旦錯過, 機會將永遠不回頭。 我知道,旅行只是一個概念,只是父母活在當下的一種實現。 我知道,不是每個爸媽的保存期限都是十年——放心 只會更少,不會更多。 然而,父母能陪孩子多少年、到幾歲,都只是一個提醒: 我們不是上一代只求溫飽的父母, 我們還要好好享受,養育下一代時,千金也買不到的美好時光。 想提醒每個爸媽的是:孩子願意膩在你身邊,讓你寵愛、給你 擁抱,把你當成唯一依靠的黃金歲月,稍縱即逝,也許十年 也許更短; 此時此刻,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個當下, 都是你擁抱人間至樂的絕佳時機,也才是人生中最不該錯過的大事 ——汪培珽 【把握每一段幸福,隨孩子樂在當下】   ◎媽媽早有心理準備,要用「停下來等等孩子」的心態養育著 孩子。所以,旅行沒有什麼非看不可的景點、沒有什麼非去不可的 地方,父母需要放輕鬆,好好享受養兒育女的樂趣。孩子恣意追玩 的身影、盈盈的笑聲,都是媽媽人生中的吉光片羽。   ◎小小身影,爬起來,跳下床,再鑽進媽媽暖暖的被窩裡, 不論是多冷的天氣,孩子總是樂此不疲。我不是袋鼠,但每一次 孩子鑽進媽媽被窩的時候,我總有一種強烈的感受:孩子就像小 袋鼠鑽進袋鼠媽媽暖暖的育兒袋裡——身體暖和了,心也暖和了。   ◎面對孩子的困惑,不論是三歲還是十三歲的孩子,我們都 是用什麼態度在面對呢?敷衍,並不能了事。孩子的困惑,不會 自己憑空消失。當最親愛的父母都沒有時間幫忙孩子釐清,我們 又怎能祈求養出什麼樣明理的孩子呢?   ◎望著長椅上留下的背包和行李,我知道,父母一定要調整 好心態,給自己一個獨立而快樂的老年。養孩子不是為了將來回 報我們什麼。「獨立」是個中性詞,對父母和孩子都適用。

[育兒] 讓寶寶熟睡的14個方法

2009年05月18日
公開
54

到底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寶寶好好地睡上一整夜呢? 這個問題始終困擾著這些眼睛熬得通紅的新上任的爸爸媽媽們。 那麼,請來試試我們的這些辦法吧,保證你和寶寶都可以美美地睡個好。 幾乎每個新媽媽都知道,如果寶寶的睡眠不好,會令大人筋疲力盡。 所以儘早讓寶寶養成固定的晚間睡眠習慣,不論對寶寶還是對你都是非常重要的。 剛出生的寶寶 1、能不打擾寶寶就不要打擾他。 首先你要知道,嬰兒剛出生時不管白天還是黑夜,睡覺的時間遠遠超過醒著的時候,你的睡眠規律也難免會受到影響, 但情況很快就會改善的。晚間哺乳時,記住燈光要保持昏暗,說話聲音要低,如果尿布不髒就不要給他更換, 吃完奶後就把寶寶放到床上。 2、繈褓會帶來安全感。 萌萌已經出生1個多月了,萌萌媽說: “天哪,缺少睡眠實在是太可怕了。以前也總聽那些媽媽們這樣抱怨,可心底裏其實是不以為然的,怎麼可能那麼糟嘛。 可自從自己也當了媽媽之後才知道,還真是像她們說的那樣。幾周以來,萌萌每2個小時就醒來一次,我簡直就快堅持不住了。 後來醫生建議用繈褓把寶寶包起來,這樣會讓她有安全感。這個方法確實有效,現在她睡覺的時間比以前長了。” 3、白天是白天,夜晚是夜晚。 在寶寶剛剛幾周大的時候,就可以教他白天和黑夜的區別,並且以不同的方法對待白天和夜晚的睡眠, 這樣也有助於讓寶寶早一點形成有規律的睡眠習慣。所以,白天當寶寶醒著的時候,讓他聽音樂,看色彩鮮豔的東西, 和他說說話。這樣他就會意識到白天是玩耍的時間。 當寶寶白天睡覺的時候,不必刻意降低說話的音量,就算是在非常嘈雜的環境中,寶寶一樣可以睡著的。 4、夜晚哺乳的時候儘量保持安靜,時間不要太長。 嬰兒經常在半夜做出一些非常可愛的動作或表情,雖然我們知道你會忍不住地想逗逗他。 但切記現在不是大聲說話的時候,還是儘量在白天的時候再和他玩耍。 5、記住,過度疲勞不一定會帶來好睡眠。 兒子丁丁2個多月了。 〝丁丁媽為了讓孩子晚上睡個好覺,下午總是讓丁丁保持清醒,但結果卻得不償失,到了晚上, 他往往已經過度疲憊,反而變得煩躁,睡不好覺。現在丁丁媽每天下午都推著他出去散步,雖然每次他都會在嬰兒車裏小睡一覺, 但清新的空氣讓她們的心情非常好,而最大的好處還是在於丁丁晚上的睡眠變好了。〞 6、睡覺前的小儀式。 儘早開始睡前的準備工作,如洗澡、吃奶、愛撫和睡床等,寶寶會逐漸地將這些動作與晚間睡眠聯繫在一起, 他會認識到“現在到了晚上了,我該睡覺了。” 7、醒著的時候就上床。 Penney Hames是一位兒童心理學家,她建議: “寶寶到了6∼8周的時候,可以嘗試讓寶寶自己入睡。爸爸媽媽如果想讓寶寶學習自己入睡,那麼就要在寶寶開始困倦, 但還保持清醒的時候就把他放到自己的小床上。” 稍大一點的寶寶 8、曬曬太陽 利物浦John Moores大學的睡眠研究專家說,帶著寶寶一起散步時,讓寶寶儘量多地接觸日光,有助於生物鐘的發展。 在研究中發現,那些睡眠品質好的寶寶,每天從中午12點到下午4點之間曬太陽的時間,是其他寶寶的2倍還多。 9、別讓睡覺成為競爭 不要和別的寶寶比較睡眠習慣。雖然總會有人在你面前得意的說,她的寶寶從2個星期起就開始睡一整夜了。 但睡覺不是競爭,每個寶寶都是獨立的個體,你的寶寶也會形成自己的睡眠習慣。 如果你比較幸運,說不定你的寶寶的習慣就是晚間睡大覺呢。 10、規劃好白天的生活 如果白天寶寶少吃多餐或者一會就睡一小覺,那麼很可能到了晚上他也會延續這個模式, 你要嘗試更好地規劃白天吃奶和睡覺的時間,幫助寶寶養成夜晚睡長覺的好習慣。 11、媽媽的小物品 妞妞已經5個月了。妞妞媽說: “我過去總是把妞妞抱在懷裏哄她睡覺,後來一個朋友建議我把我的體恤衫和她一起放在她的小床上,這樣她可以聞到我的奶味以及身體的味道,這會讓她感到安慰,現在我們倆晚上的睡眠都好極了。” 12、給大孩子一點自由 雖然小一點的嬰兒喜歡被包得緊緊的睡覺,但大一點的孩子卻不願意被束縛。 這樣問題就來了,他們總是會踢掉被子,然後被凍醒。不過,現在市場上有各種各樣的嬰兒睡袋,不但可以保溫,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孩子保持睡眠。夏天的時候記得要選擇薄一點的睡袋,以免孩子太熱。 13、爸爸幫幫忙 毛毛7個月了,毛毛媽說: “在晚上,我丈夫比我更善於哄毛毛睡覺,如果我抱他,他只會聯想到“哺乳機器”,就想吃奶獲得安慰。 但每次毛毛爸爸只要把他放在小床上,撫摸他的頭,很快他就睡著了,而這時候我可能正舒服地蜷在床上聽音樂放鬆呢。” 14、讓寶寶哭一會兒,一小會兒 如果寶寶始終不願意自己入睡,你可以試試哭泣法,不過要提醒你的是,說不定你哭得比寶寶還要厲害。 當然並不是每個寶寶都需要這種方法,但只要堅持,肯定會有效的。 讓寶寶躺在小床上後,吻他並道晚安,之後就離開他的房間。 如果寶寶開始哭,不要馬上就進入房間安撫他,等5分鐘後再進去。下一次要等10分鐘,再下一次如果寶寶還是哭的話,就等15分鐘(最長不要超過15分鐘)。很快寶寶就會意識到他不可能再得到更多的安慰和關注,並且學會自己入睡。 如果你的睡眠總是被打斷,致使你幾乎無法承受的時候該怎麼做呢? ● 讓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來幫忙照看一下寶寶,然後和你的丈夫安靜的休息一夜,曾經這可能會讓你們聯想到無限的激情,但現在那舒適的大床和柔軟的枕頭只意味著一件事,那就是——美美的睡上一覺。 ● 如果你的丈夫第二天不用工作,那麼晚上就讓他幫忙照顧寶寶,實際上,即使第二天他需要工作也一樣可以幫忙,畢竟我們都知道哪一個才是最艱難的工作。 ● 如果你已是黔驢技窮,無計可施,而且生活條件又允許的話,你可以顧一個人專門幫你在晚上照顧寶寶。 這樣可以讓你補充一些睡眠。 寶寶每天需要的睡眠時間: 3個月以下: 寶寶每天需要睡16∼18個小時,中間醒來吃幾次奶。白天大概睡2個小時醒來一次,晚上大概4∼6個小時醒來一次。 3個月起: 寶寶白天的睡眠時間會逐漸地減少,而夜晚睡眠時間會增加。他大概會在晚上睡10個小時,在白天一共睡5個小時。 6個月起: 寶寶現在白天會睡2小覺,大概會有1∼2個小時,晚上則會連續睡上12個小時。 嬰兒睡眠安全事項: ● 摟著寶寶睡在一張床上,對爸爸媽媽來講具有絕對的誘惑力,但小於6個月的嬰兒應該睡在自己的嬰兒床上。而且和嬰兒一起在沙發上打盹也是要極力避免的。 ● 將寶寶仰臥放在床上,不要蓋著寶寶的頭部。 ● 寶寶的小腳要挨著床尾,被子的高度不要超過肩膀,避免寶寶不小心鑽進被子裏。 ● 溫度既不要過高,也不可過低。理想的室內溫度應該在16∼20℃。 有研究表明,寶寶的睡眠是不是好,飲食是不是正常,以及大一點兒後, 他的行為舉止是不是發展得很好等等一系列問題都是相互影響的。 其中睡眠是關鍵所在,因為一個過度疲倦的寶寶肯定不能正常飲食,而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影響到行為的發展。 讓寶寶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其他的事情自然就會跟著走上正常的軌道。

妞四個月囉!!!

2009年05月06日
公開
56

提供"第四個月"的生理指標給大家參考喔~ 第四個月 ●生理指標: 滿四個月,男嬰體重4﹒7-8﹒5公斤,身長58﹒3-69﹒1公分, 女嬰體重4﹒5-7﹒7公斤,身長56﹒9-67﹒1公分。 ●養育手冊: 發展感覺動作技能,即視覺、聽覺和觸覺與肌肉活動的聯合。如眼睛引導手去拿東西、聽到聲音準確轉動眼睛和身體。多給寶寶聽音樂,和寶寶說話。給寶寶做翻身操,鍛煉寶寶的脊柱及泉水的肌肉,幫助寶寶學習翻身的動作。 逗引寶寶說話,與寶寶做問答遊戲,練習發聲,學習“交談”。 適量加副食品,如雞蛋、米粉、菜泥等。 盡可能堅持母乳餵養。母親工作時,要三小時擠一次,促進母乳分泌。擠出的奶在冷藏狀態下,可以留給寶寶第二天吃。有的寶寶已會翻身,父母更要當心寶寶的安全。 ●發育指標: 俯臥時寶寶上身完全抬起,與床垂直;腿能抬高踢去衣被及踢吊起的玩具;視線靈活,能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外一個物體;開始咿呀學語,用聲音回答大人逗引;喜吃副食品。 ●特別叮囑: 該去復查卡介苗是否接種上了。不必太過糾正寶寶吸吮手指的動作,因為吸吮手指能促使寶寶手眼協調行動。一歲以後,隨著寶寶的成熟,自然會停止吃手。孩子發育的個體差異較大,有些指標不能達到不要緊。 據專家研究報告,剛出生時嬰兒的腦容量是美國國家檔案局的十倍,出生後到三個月大之間,腦部以極高的速度成長,三個月起到六歲間是高速成長,在此之後就非常緩慢了。所以嬰兒從出生起就是學習的黃金時期,寶寶本身也很喜歡學習,家長應保握這段非常珍貴的時機,多給寶寶在遊戲中學習的機會。 滿3個月的寶寶頭圍增大了,腦力更是快速增長,他們什麼都想學,視力、手的抓放能力都進步了;會玩躲貓貓;也會對鏡子微笑了,這時可陪孩子玩相關的遊戲以促進各項發展。 一、看移動物品 寶寶視力進步了,已有調節遠近的能力,不但能看綠豆般大小的顏色鮮豔的東西,也能隨物品移動視線。 方法:讓寶寶觀察快速滾動的線軸、小球,或其他移動較遠的物體,如各種電動玩具車、小火車、街上行走的行人、移動的汽車、正在飛的小鳥昆蟲飛機、嬉戲中的小孩等,不但能訓練寶寶的注意力,也可擴大寶寶的視野和認知週圍。 常常抱寶寶到室外觀看小朋友玩耍,儘早接觸同齡的小朋友,有利發展同伴關係。這時的孩子還不懂認生,是結識小伙伴的最佳時機。 二、玩躲貓貓 從4個月起的嬰兒都喜歡玩躲貓貓的遊戲。 方法:拿一條大手帕蒙住自己的臉,然後問寶寶:「媽媽呢?」,為引起寶寶的驚奇,當寶寶去找時,媽媽就扯下臉上的手帕,驚喜的說:「喵~」,寶寶會高興的手舞足蹈。當媽媽臉上蒙住手帕時,一定要和寶寶說話讓他知道你在身邊,因為寶寶最怕看不到媽媽會因此而大哭起來。 下次可換個方式,把乾淨手帕輕輕放在寶寶臉上,寶寶第一次被蒙住臉可能會不知所措,這時媽媽就握住寶寶的手幫他把手帕拿開,並說:「手帕拿下來了」,多次練習以後,他就逐漸學會自己拿下手帕了。有些3個月大的寶寶還會自己藏在被窩裡再鑽出來;有的也會抓毛巾蒙自己的臉,逗大人玩,十分可愛! 躲貓貓遊戲使寶寶發現看不到的東西其實還存在,於是會去尋找,拉開手帕探索,引導他主動發掘身邊的事物。 三、找聲音 寶寶對熟悉的聲音會有反應,胎教時在胎內就被呼喊名字的寶寶,此時聽到他的名字會轉頭尋找聲音。在寶寶視力範圍外發出聲音,可以擴大寶寶的探索領域。 方法:當寶寶平躺在地板上時,悄悄走近他,並親切地叫著他的名字。在你出現他的面前時要多叫幾次,然後你停下來等他回頭。如果他沒什麼反應,再叫大聲一點。如果他回過頭來看到你了,就去抱抱他、摟摟他,然後放下寶寶,換個方向再玩幾次。為訓練他的聽力,在叫他之前不要讓他看見你。如果他做到了,別忘了給他愛的擁抱。 四、照鏡子 讓寶寶認識身體各個部位的名稱,有助於日常生活的學習。例如你告訴他「拍拍手」、「洗洗臉」,常會用到這些相關的名詞,如果寶寶對自己的身體部位越了解,越能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也可透過照鏡子的遊戲,讓寶寶很快認識自己。 方法:放一面鏡子抱寶寶到鏡前,指著鏡中的寶寶說:「這是…(他的名字)」,「寶寶笑一笑」等等。摸著寶寶的嘴、鼻子、耳朵、眼睛或其他部位,告訴他這是什麼。經常照鏡子的寶寶,會注意自己臉上的器官,較快學會認識自己;經常照鏡子的寶寶,在照鏡子時,也會有較多的表情,或笑或做鬼臉,或摸摸鏡子裡的人,十分開心。 五、跳、蹬、踢 經常讓寶寶做蹬腿、踢吊球,讓下肢自由活動,有利於將來坐及爬的學習;也可讓寶寶在你腿上跳來跳去,可發展寶寶的下肢力量,為站立作準備。 方法: 1.吊一個寶寶喜歡的有響聲的玩具,扶著他的雙腳教他「踢」,幾次以後就會了。 2.扶著寶寶腋下站立,讓他在你腿上跳來跳去。寶寶在跳躍時會刺激腦部的平衡或前區庭發育,有助於平衡活動。 姿勢及粗動作發展 4~5個月:從仰臥拉起寶寶時她會有用力感 4~5個月:從仰臥拉起頭不會向後仰 4~5個月:俯臥時會用扭動方式往後移 視覺及精細動作發展 4~5個月:兩手各可抓緊小物品 4~5個月:手腕有旋轉的動作 4~5個月:把玩玩具時會稍微協調手與眼睛,但做的不好 社會互動認知及行為情緒發展 4~5個月:對於熟悉的情境(如餵食,洗澡等活動時)會以微笑,低估聲與興奮 動作等表達認得之意 4~5個月:喜歡洗澡以及其他日常生活例行照顧活動 4~5個月:看到玩具會顯得高興,變得活潑 聽覺及語言功能發展 4~5個月:會自己發聲自娛(玩) 4~5個月:會辨認熟悉的聲音並有激動的反應 4~5個月:大人模仿寶寶的聲音時,會高興地從複高聲音

小兒細支氣管炎的拍痰照顧原則

2009年05月06日
公開
51

什麼是細支氣管炎 東元綜合醫院 兒童過敏氣喘科 陳君毅 醫師   小兒細支氣管炎是指病毒感染後,造成細小支氣管的發炎腫脹,分泌過多痰液阻塞呼吸道,引起幼兒發生咳嗽、喘鳴聲及呼吸困難的一種疾病。 臨床症狀 大多發生在冬季,以呼吸道融合體病毒感染最常見,其他呼吸道病毒也可引起,易發生在2歲以前孩童,尤其6個月以下嬰兒。 初期症狀似感冒,有微燒、鼻水、咳嗽,接著咳嗽逐漸加劇,呼吸速 率變快,吐氣出現喘鳴聲(似吹笛子的咻咻聲)或呼嚕呼嚕的痰聲,肋骨間及肋骨下方皮膚隨呼吸出現凹陷起伏的現象,也可能有食慾不佳或餵食困難的現象,嚴重時甚至會因嚴重的呼吸道阻塞而有缺氧、嘴唇發紫等呼吸衰竭的現象。 拍痰的方式及重要性   痰積於肺部深處,除靠化痰藥幫忙之外,更要靠拍痰改善,否則會逐漸發生呼吸困難,甚至呼吸衰竭。請家屬務必配合拍痰,明顯改善至少需三至四天。 拍痰時間:餵奶前1小時或餵完奶2小時後開始,每次拍15~20分鐘,每4小時一次,如同時有噴霧蒸氣治療,則可吸藥後再拍。 拍痰技巧: (1)小朋友趴於床上或家長大腿上,成頭低腳高的姿勢(可墊枕頭或棉被於下半身)。 (2)家長雙手手指併攏,然後手掌彎成碗狀,再以雙手手掌之邊緣,以適當力道拍擊小朋友之後背。 (3)拍擊時注意小孩呼吸是否順暢,勿遮住口、鼻以免無法呼吸。 拍完痰後,小朋友維持頭低腳高的姿位引流,約15~20分鐘,使痰因重力原理流至大氣管或口鼻。 居家處理原則 吸入溼熱空氣,可增加化痰效果,並配合拍痰及引流(浴室放蒸氣,吸入20分鐘後再拍痰,1天3-4次),若家中有簡易型氣霧機器,每次可加上煮沸過的3-4 c.c.清潔開水,吸入化痰。 安撫病童,避免哭鬧,過度活動會使呼吸更為急促。 補充足夠水份,少量多餐餵食,配合拍痰,避免因咳嗽嗆到造成吸入性肺炎。 下列情形應考慮住院治療 有潛在疾病(如慢性肺病變、先天性心臟病等) 小於3個月的嬰兒 餵食困難,活動力下降 高燒不退 中度至重度呼吸窘迫 照顧能力不足或居家遠者 病程及預後 ---------------------------------------------------------------------    整個病程需1-2星期才會痊癒,急性期約1星期,咳嗽會較久,若反覆出現細支氣管炎或一直不見好轉,需考慮是否合併有其他問題,如嬰幼兒氣喘、胸腔內發育構造異常壓迫支氣管、免疫功能低下等,醫師會依臨床需要做進一步的檢驗及治療。 細支氣管炎是品穎親身經歷,因為六個月以後小朋友的抗體減弱,很容易因為 家裡或接觸的環境有人感冒生病受到感染,因為這麼小的嬰兒不會自己吐痰噌鼻涕,很快的就因為痰佈滿在肺部引發細支氣管炎導致中耳炎`呼吸困難而難以下嚥等症狀產生. 以下是馬偕提供給家屬照顧的須知手冊,將內容擷取出來.希望能提供給大家一個認識此疾病多一點的常識. 也祝大家小寶貝都健健康康~ 細支氣管炎是一種嬰幼兒由於細支氣管發炎所造成的呼吸道疾病. 在冬天及春天最常見,但台灣因為一年四季均有病例發生,發病年齡多為二歲以下的幼兒. 一.發生細支氣管炎原因: 多半是經由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家人傳染給小孩, 或是在公共場所感染所致. 主要的病原體為呼吸道融合病毒,其他的病毒也會引起細支氣管炎,如副流行 感冒病毒`腺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鼻病毒及黴漿菌等. 二.症狀: 病兒開始的症狀似感冒,如流鼻水`打噴嚏`咳嗽及輕微發燒.幾天後出現呼 吸急促`食慾不佳的現象,嚴重時會有哭鬧不安`呼吸困難合併胸部凹陷, 鼻翼隨呼吸擴張及唇色變暗紫色等症狀 三.治療方法: 細支氣管炎是根據疾病的嚴重程度來決定,大部分症狀輕微的病兒可以在家 採支持療法,如拍痰,多喝水,多休息等.少部分的病兒需要住院,住院的適應 症包括年紀太小(小餘六個月)`呼吸困難`食慾很差`發燒不退病發肺炎 等.若病兒本身有早產兒慢性肺炎病`先天性心臟病`神經肌肉無力症及先天 性免疫不全等,較有可能引發呼吸衰竭而危及生病,因此需要住院治療. 細支氣管炎的治療除了口服藥物治療外,主要是提供足夠的水分攝取及潮濕 的氧氣環境,以幫助稀釋氣管內的黏性分泌物,同時配合拍痰及姿位引流,以 促進痰液排出. 必要時給予點滴注射,通常不需要抗生素治療,除非同時病發 細菌性感染,如中耳炎肺炎等. 四.細支氣管炎的預後: 其併發症包括呼吸暫停`呼吸衰竭`肺蹋陷及繼發性感染如中耳炎`肺炎等.若 無併發症大部分細支氣管炎的病兒預後都很好,症狀約7-10天內緩解.

妞三個月的發育指標!!

2009年04月16日
公開
50

第三個月 ●生理指標: 男嬰體重4﹒1-7﹒7公斤,身長55﹒8-66﹒4公分; 女嬰體重3﹒9-7﹒0公斤,身長54﹒6-64﹒5公分。 ●養育手冊: 通過讓寶寶俯臥、豎抱寶寶,幫助寶寶練習抬頭的動作,鍛煉寶寶頸椎的支撐力。用玩具逗引寶寶發音。 訓練聽力,初步培養追蹤聲音來源的能力,感受聲音遠近的能力。鍛煉寶寶的皮膚,只要寶寶的心臟沒有毛病,就可以經常洗澡。寶寶不會爬,但可能從大床上掉下來,大人離開時,別忘了把寶寶放在有欄杆的小床上。寶寶的玩具不能比嘴小。寶寶還小,母親躺著哺乳有發生窒息的危險。只吃牛奶的嬰兒可加果汁,母乳喂養的嬰兒如果喜歡喝,也可以加果汁。 ●發育指標: 俯臥時,能抬起半胸,用肘支撐上身;頭部能夠挺直;眼看雙手、手能互握,會抓衣服,抓頭發、臉;眼睛能隨物體180度;見人會笑;會出聲答話、尖叫,會發長母音。 ●特別叮囑: 多數寶寶此時應該補鈣了。帶寶寶到公共場所為時尚早。盡早讓寶寶品嘗各種味道,為以後添加副食作準備。 這個月的寶寶手眼開始協調,小手小腳的活動力越來越強,會玩弄小手,也開始想翻身動一動;對外界聲音反應較靈敏了;咿咿啊啊的喃喃自語中開始學發音。此時家長可多陪他們玩些刺激觸覺、聽覺、肢體動作等遊戲或運動,以促進寶寶的腦部發展。 一、伸手抓玩具 讓寶寶反覆練習抓握動作,有益腦部運動。 方法:經常在寶寶床頭放些玩具,讓其俯臥,媽媽可逗引寶寶去抓,或拿起寶寶的手去抓玩具,如果寶寶能抬頭用肘支撐上身,並用其中一隻手去抓玩具,表示寶寶的上肢及頸肌已開始發育。寶寶如能揮動自己的小手去抓玩具,媽媽就要給予適時的讚美,讓他知道你多麼喜歡他這樣做。 二、懸吊鬆手練習 寶寶每次在「抓」東西的同時也在練習「放手」,家長應該多給他練習的機會,懸吊運動就是很好的練習。懸吊能促進寶寶的協調能力及擴張胸部,吸進更多的氧氣供大腦使用。 方法: 給寶寶穿上好活動的T恤與尿片,讓寶寶抓住你的大拇指,然後將他的身體拉離床面幾吋,如果寶寶握不住有鬆手的感覺時,就讓他躺回床上。一天可做好幾回,每回只做一分鐘,一分鐘內可練習好幾次。因為每次寶寶支撐的時間只能五到十秒。 注意: 做任何活動前都應告訴寶寶你要做什麼,除了注意安全外,還要隨時鼓勵他:「你好棒喔!」 三、學翻身 寶寶要先學會翻身才能進一步爬行,移動身體。 方法: 有些寶寶上個月就已學會不必墊後背,或靠他人扥後背就能側翻了。如果寶寶還不會側翻,媽媽可從旁協助扥住背部,輕推臀部,使其容易向另一側翻身。接著學向左右兩側翻身,媽媽在一側逗弄他,或拿玩具吸引他,寶寶為了抓住玩具會順勢翻成側臥、俯臥,此時媽媽要守護在旁。如果寶寶學不會翻身,可能是衣服太厚、太緊或床太軟,妨礙他的行動。有些寶寶對這些練習還是有困難,可延至下個月再進行。 四、和寶寶說話 這個月的寶寶會咿咿啊啊地發出雙元音,此時媽媽應多重複他的「咿咿啊啊」去做回應,並且唇形要明顯地和他「對話」。寶寶喜歡有人跟他說話,你的微笑及聲音會使他感受到你的愛。他由你這兒學到如何發音、笑,以及親近、信賴他人。 這項活動是對寶寶最初的發音訓練,及母子交流的溫馨互動,越早開始越好。在寶寶以後的發展過程中,父母應持續與寶寶「對話」,親切地回應他發出的各種聲音。 姿勢及粗動作發展 3~4個月:協助做起頭可以固定 3~4個月:手可移到胸 3~4個月:可維持側躺 視覺及精細動作發展 3~4個月:俯臥時會有抓或刮的動作 3~4個月:將手抓到物體放入口中 3~4個月:看見移近臉的東西,兩眼會有內向會聚動作(鬥雞眼) 社會互動認知及行為情緒發展 3~4個月:餵食時會不眨眼地注視媽媽並流露出滿意的眼神 3~4個月:會將物件或手放入口中吸允 3~4個月:會駐是自己鏡中的影像 聽覺及語言功能發展 3~4個月:會將眼睛與頭轉向聲源所在 3~4個月:會無意中發出一些語音 3~4個月:聽到準備餵食的聲音時會有吸允與舔唇的反應

爸媽不抓狂完全手冊

2009年04月09日
公開
49

爸媽不抓狂完全手冊 家有發飆寶貝,動不動就大發雷霆,搞得做父母的也快抓狂。其實,孩子愛發脾氣並非沒有理由,多半是因為遇到挫折或無法表達心中想法的一種外在表現,父母如能對症下藥,就能輕鬆降低緊張的親子關係。 學齡前幼兒亂發脾氣是常見現象,因為他們還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多數父母遇到這種情況,經常是手足無措,一旦處理不當,孩子就會愈鬧愈嚴重,事情一發不可收拾,最後父母自己也跟著抓狂,長久下來,親子關係就會變得愈來愈惡劣。要解決上述難題,首先得要了解孩子為什麼發脾氣。 • 了解孩子為何發飆 三歲前的孩子由於語言表達能力不夠,所以當他們遇到挫折或不知如何表達自己想法或欲望時,發脾氣就成了最佳的表達工具。常見的孩子發飆方式有:尖叫、哭鬧、丟摔東西或是賴坐在地上、停在原地不動要你拖才走…等。 平常這些情況若發生在家裡,父母比較方便處理,但是如果一旦發生在公共場所,如餐廳、百貨公司、捷運或公車上,那可就不得了,除了要尷尬面對旁人的側目之外,如何快速平復孩子的情緒,才是考驗所有父母的最大難題。 其實,孩子有時候並不是真的在發脾氣,他們憤怒或哭鬧的表現,有時只是因為父母不懂他們的需求而做出錯誤的決定,導致他們覺得不被尊重。父母應該利用各種方式去了解孩子發飆生氣的原因,以避免下次再出現同樣的情形,進而也能減少孩子發飆的機會。 糾正孩子的惡形惡狀如果你的孩子在公共場所出現以下這些狀況,做父母可要幫助孩子糾正過來。 惡習1 高聲說話、尖叫 惡習2 說髒話惡習 3 沒大沒小,不尊重長輩惡習 4 取笑捉弄惡習 5 隨意打鬧、舉止粗魯惡習 6 東奔西跑、探人隱私惡習 7 行為暴力惡習 8 忸怩自閉 • 父母不抓狂八大法寶 當孩子在公共場所鬧情緒的時候,爸媽肯定是既緊張又尷尬,在眾目睽睽下,想盡辦法要讓他安靜下來,無奈他就是不買帳,您愈急他愈故意。到底要如何安撫怒氣衝衝、又哭又叫的孩子呢?以下提供八大法寶,讓您處變不驚、臨危不亂。 ●保持耐心 深呼吸,不要自己也跟著生氣。你必須避免自己情緒失控,否則事情會更糟。其實孩子的記憶很短暫,只要在事發時運用適當方法,他的情緒很快就會過去。譬如你可以對正在生氣的孩子說:「媽媽知道你很生氣,但是生氣是不能解決問題,告訴媽媽,你為什麼要生氣?」雖然孩子年紀還小,他可能聽不太懂你的意思,也不一定可以完全說出他生氣的理由,但是面對如此情緒平和又有耐心的爸爸或媽媽,他也許會有樣學樣,慢慢和緩自己的怒氣。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當你感覺到孩子開始浮躁不安時,先下手為強吧!用他有興趣的事吸引他,讓他暫時忘了原本的不高興。例如,在餐廳中,他可能一直吵著要下餐桌去玩,這時你可以跟他玩個小遊戲,你可以告訴他:「我們用牙籤來排圖案好不好?看誰第一名!」轉移他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種,但千萬不要用賄賂的方式,如果給他食物或玩具,嘗過甜頭的他可是會變本加厲的。 ●幫助孩子利用其他方式洩憤 當他準備發怒時,試著引導他唱他喜歡的歌,或是要他講他喜歡的故事,或者拿出他最心愛的玩具,你可以告訴他:「小維尼看到你在生氣囉,你這樣生氣不理人,小維尼會不陪你玩喔!」或者你可以告訴他:「小維尼是你最好的朋友,你可以告訴他你為什麼生氣,讓他分擔好朋友的心情如何?」另外,塗鴉也是個發洩情緒的好方法,國外近來使用「藝術」來改變孩子的情緒,如聽音樂、畫畫、演奏樂器等。 ●讓他自己平靜 長輩的干預愈多,他的脾氣可能愈強烈。孩子鬧情緒,有時是帶點試探的性質,爸媽表現得愈在乎,他可能愈是過份,所以,如果不會影響到其他人,就試試讓他哭夠了自己安靜下來吧! ●鼓勵他敘述 例如,當孩子吵著要買東西時,鼓勵他說出:「媽媽不讓我買小火車,我很不高興!」讓孩子學著瞭解自己的情緒與情緒發生的原因,進而嘗試用其他方式解決問題。 ●講道理 告訴他這些行為會對別人造成什麼困擾,教他學習尊重別人,並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 ●適度的處罰 可以用適度的處罰,例如取消例行的散步或點心時間等等,但必須要讓孩子明白處罰的原因。處罰過後,他的心裏一定不是滋味,別忘了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讓他知道處罰歸處罰,爸媽還是愛他的。 ●使用隔離法 孩子變得不可理喻時,可以把他帶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告訴他:「如果你覺得已經不生氣了,就可以出來和我們一起玩。」很多爸媽都用過這個方法,但必須注意隔離處的安全性,而且不能是會讓孩子產生恐懼感的地方,例如黑暗的小房間或不熟悉處;當然也不能是太有趣的地方,否則孩子連玩都來不及,不可能學到教訓。最重要的一點是,您可得隨時注意他,別因為忙別的事而把他忘了。 事情結束之後,記得要把它置諸腦後,別讓它影響自己的心情。孩子的脾氣就像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爆發,別太在意,試著微笑面對吧! 有些教育專家建議父母,當孩子發小脾氣時,不需要刻意去安撫他,因為人都是有情緒的,太過克制或壓抑反而有害身心發展,除非有安全上的考量,否則你可以讓孩子短暫地紓解情緒。 • 孩子有禮貌 脾氣不亂發 你的孩子有沒有良好的行為規範,與他是否經常發脾氣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孩子對許多事都有一定的認知及規範,則會增加他們對周遭事物的理解,明白有很多事情不能做或不可以時,就能減少他們發脾氣的次數。 ●以身作則 要教孩子成為有禮貌的人,身教重於言教。有一家麵包店的老闆娘對客人總是笑咪咪,噓寒問暖,態度和善有禮,所以她那四歲大的小女孩,在媽媽的耳濡目染,待人接物也就自然地和善有禮,客人進門時她會說:「你好!很高興你來買麵包喔。」這不是一貫的生意技倆,而是因為孩子平日看多了母親的示範而自然培養的態度。如果你時常讓孩子看見你等車時排隊、在下車時對司機說謝謝、在公共場所輕聲細語、會在拿其他人東西時先詢問告知…,你可以發現孩子也會跟你這樣做。 ●制定明確的規則 孩子對反覆無常的規則,最沒有辦法應付,而那些不確定、不清楚的規定和教條,對他來說最沒有說服力。最好的方法是明確地告訴他該怎麼做,如「你看那裏有條界線,不要超過喔。」與其對他說「你要對客人有禮貌」、「在公共場所要守規矩」這樣的含糊籠統的規矩,倒不如明明白白具體地告訴他。當然,孩子表現的行為有正面負面,在教導的過程中,獎懲賞罰也就難免。爸媽還必須堅持這些原則,千萬不能因為自己一時情緒不佳或心軟,造成孩子混淆,也就不易建立明確的價值判斷標準。 ●培養孩子的自我滿足感 孩子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有某些反應時,爸媽可以更明確地告訴他:「你看,你對爺爺說晚安,爺爺很高興喔」。引導孩子體會自己正面負面的行為態度所可能造成的影響,尤其是當孩子正在建立自我意識與信心的階段時,如果讓他知道自己真的做了一件令大家高興舒服的好事,孩子會感到十分的有成就感。注意,這並不是助長孩子傲慢,也不可拿這些「規矩」作為一種威脅強迫的手段,應是帶領孩子體會人被尊重、和氣、溫暖對待時的好心情。相信孩子會將這樣美好的經驗延伸貫通,學習發揮自己的善良溫和的一面。 ●認真回應孩子的疑問 為什麼要有禮貌?怎樣才有禮貌?小小孩常會用「問句」表達自己的疑惑,此時爸媽的回應態度必須認真親切,才能讓他進一步對事情有所瞭解。如果只是敷衍、答非所問,不但不能打消他的好奇心,恐怕只有讓他更加懷疑行為的合理與必要性。用孩子懂得、可理解的說法,即使必須重複,也要耐心懇切地說給他聽。

二歲的孩子應有的表現及父母的態度

2009年04月08日
公開
53

二歲的孩子應有的表現及父母的態度 2008-12-03 Page:1/1 二歲的孩子處於自立期 任何事都想自己學習~所以父母要學習放手 三項重要關鍵~運動.語言.簡單技能 每天散步.儘可能讓二歲孩子每天去散步 因為他們內心非常想多運動~所以要讓他們滿足內心需求 除了平地走.還可以走獨木橋.上下樓梯.雙腿併攏跳上.下台階 在坡道上將球滾下來.讓孩子去追球 剛開始.孩子只能追球.在多次練習.孩子就可預測球的方向 以最短距離追到球 每天讓孩子跑一定的距離∼ 二歲至二歲半會出現語言爆炸期 所以絕不可對孩子童言童語~這會導致語言障礙 儘可能以大人說話方式與孩子交談 語言遊戲是最愉快的遊戲~ 如~房間裡有啥是紅色的東西? 哪些東西以"大"開頭? 盡可能多為孩子買書~不要讓他自己看 由媽媽唸給他聽 只要孩子願意~一天5~10本皆可 二歲兒想知道生活密切相關的事物~對因果關係很有興趣 如~手去摸電暖爐.要跟他說~手會燙到~所以不能摸 讀繪本很重要~但是也別忘了詩集 不必翻譯詩集的意思~只要反覆唸給孩子聽 睡前一定也要唸唸繪本 應該讓孩子在這時期對文字感到興趣 當孩子認字後.會改變頭腦的構造 到處都有文字~可以不時的唸給他聽 先將孩子的名字寫好貼在牆上~每天唸給他聽 二歲兒有強烈欲求~想處裡自己週遭事物 當二歲半至三歲這段期間更加強烈 認同欲求並加以協助是培養優秀孩子的秘訣 洗手.穿鞋.綁鞋帶.扣釦子會花很多時間~也要讓孩子自己嘗試 剛開始父母花較多時間教導.以後就可高枕無憂 盡可能讓孩子幫忙做家事~完成後 要盡情的稱讚~不要在孩子面前重作.不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讓二歲兒自己整理自己的玩具 幫他先分類好~在教導他如何放回去 久了就會自己放了 如果養成一次只玩一種玩具的好習慣~整理工作會比較輕鬆 可用命令方式 滿2歲可以讓孩子學習拿筷子 玩黏土~以範本要求他做出來 玩積木~疊高高或是橫向發展.或和媽媽做一樣的. 及自由創作 組合的房子車子.拼圖之類的 拿豆子分色或迴紋針~以訓練手指能力 二歲兒的第一反抗期 會持續4-6個月~凡事都愛自己動手做 當大人說"不可以"時.他們會表現出強烈反彈 這是他們想要自己動手做.卻無法如願的欲求不滿表現~ 如果只是訓斥.就無法協助孩子度過"可怕二歲"時期 雖然了解孩子想法~不要搶先為他說出 剝奪他自行表達的權利.父母可以告訴他規則.使他懂事 當孩子在做什麼~不要過度插手.應一旁靜靜觀察 如果能在此時期培養孩子高度的語言.處事技能. 就可以避免孩子變成可怕的二歲兒 不要一直對孩子說不可以 2歲兒的幼兒處於天才期.是建立能力基礎的階段. 如果不加以訓練.無法掌握優秀能力~ 所以應該接受嚴格的"記憶訓練" 世界國旗.車子種類.車站名稱.論語.詩集.三字經. 這時期所吸收的知識將一輩子留在潛意識中 排10個盒子∼將東西放3個中~讓孩子猜 排10個東西~~看一分鐘.藏其中一個~讓孩子猜 觀察力~去的地方有些什麼東西? 去公園~看螞蟻.收集樹葉.看看小動物~ 去動物園.水族館.遊樂園.農場.消防隊等不同場所 並訓練他將所看到的一切說出來 讓孩子他火車.公車.飛機.捷運.去海邊.果園 盡可能讓孩子有豐富體驗 2歲適合學習外語~這時期他們對音感非常準確 是語言天才~你教啥他就會啥 多聽世界各地的搖籃曲 越是有耐心重覆教導越能培養孩子高度才能 -------------------------------------------------------------------------------------------------- 寶寶到了2~4歲,他們的大腦發育以及生活經驗的積累,使得他們能夠理解並接受許多道理了。家長可以通過小故事、兒歌來向寶寶宣傳獨自睡覺對身心發育的種種好處;通過心理暗示,激發寶寶潛在的獨立意識,幫助他們建立自信,敢於挑戰自我,做一個勇敢的孩子,從心理上產生自己睡的願望。    還可以帶寶寶到小朋友家串門,爸爸媽媽有意識地當著寶寶的面詢問小主人跟誰睡,並做出驚喜的樣子說:“你真行!一個人睡一張床,像個大孩子了!”    隨後帶著寶寶一起參觀小主人的床,誇小床柔軟、漂亮、乾淨、整潔。這時候,寶寶會因羡慕而產生“我也想擁有自己的床”的願望,並希望在小朋友面前表現一下自己也長大了的樣子,此時,父母則可趁熱打鐵鼓勵孩子單獨睡一張小床。    [循序漸進 逐漸適應]      讓寶寶忽然自己睡小床,甚至獨自睡在一個小房間,的確會令寶寶一下子難以接受,難以適應。所以應該採取必要的步驟,循序漸進,讓寶寶逐漸適應獨自睡覺。   大床入睡,小床清醒。最開始的時候,家長可以先把小床放在大床的一側,讓寶寶先睡在大床,哄寶寶入睡,等寶寶睡著後再把寶寶單獨放到小床上。   清晨寶寶醒來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及時出現在寶寶面前安慰他,並以愉快的情緒感染、鼓勵寶寶:“寶寶真了不起,睡自己的小床,寶寶長大了!”這樣既保護了寶寶的安全依戀,不會產生情感上的失落,還增強了寶寶自己睡的勇氣和信心。   先分床後分房。接下來就應該訓練寶寶在小床獨自入睡了。爸爸媽媽要在小床邊給寶寶充分的愛撫,使他感到安全和溫暖;爸爸媽媽可以在白天加大寶寶的活動量,晚上避免激烈興奮的刺激,從而使寶寶產生睡意;同時還可引導寶寶聽故事或欣賞舒緩的音樂,起到平靜心理催眠的作用。   切忌睡前接觸恐怖的資訊和刺激,以免造成寶寶心理上的恐嚇,從而不利於入睡。在寶寶可以順利地獨立入睡以後,爸爸媽媽就可以嘗試與孩子分房而睡了。   分房不分心。讓寶寶獨自睡在一個房間,首先要把這個小房間好好裝飾一番,使它成為溫馨別致、充滿童趣的“童話小屋”。牆上貼一些寶寶和爸爸媽媽的照片,或者孩子喜歡的卡通圖片;小床可以設計成汽車、小船等形象,周圍掛上卡通小動物、帶有悅耳聲音的小玩具、漂亮的貼畫等做裝飾,再把寶寶平時喜歡的玩具擺在床邊,告訴他小動物是他的好朋友,會陪他一起睡覺。   這樣,寶寶的恐懼感就會漸漸消失,轉而喜歡這個環境。爸爸媽媽要在寶寶睡前多陪他一會兒,讓寶寶感到雖然和爸爸媽媽分開了房間,但是他們的心沒有分開,爸爸媽媽始終是關心他呵護他的,並沒有不喜歡他、拋棄他。 汪培珽的部落格,新書『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2008年春天上市 "父母早該知道的事" 1.結婚前先問:「你要幾個孩子?」通常,婚前志不同的,婚後道也不會合。不要相信愛可以改變一切。 2.不要想錢夠不夠養孩子。「先斬後奏」,有了孩子,就會找出錢來養他們。古諺:一枝草、一點露。孩子生來就有帶路財。 3.生男生女,上帝決定,不要問我。 4.生一個孩子累,生兩個孩子也累。五年,只要撐過五年,一切否極泰來。 5.第一個孩子,餵一口飯要一小時;最後一個孩子,根本不用吃飯也會長大。 6.孩子發燒,不要急著衝去醫院。但是,如果是第一個孩子發燒,連上帝都攔不住父母。 7.孩子真正需要看醫生的次數,比實際發生的次數少很多。甚至少到醫生無以維生。 8.孩子真正需要的食物,比父母「灌」進去的少很多。甚至少到父母要得憂鬱症。 9.上帝派給孩子最重要的一件工作,就是去打翻東西。 10.禪修,不必到廟裡。能夠心平氣和的照顧小孩,就是最好的修行。 11.手足友愛是幸福,不友愛是鍛鍊。給父母的鍛鍊。 12.不是孩子需要上幼稚園,而是父母需要上班。 13.孩子在學校闖禍,永遠都是別人的錯? 14.不要讓孩子決定買哪件衣服穿哪雙鞋,直到他可以獨立出門,或是你的眼睛可以瞎到看不見。 15.當你猶豫要不要幫孩子買一個東西時,就是不要買。 16.當你猶豫要不要幫孩子買書時,就是買。少則損失一本書的錢,多則孩子愛上書本。 17.當你猶豫要不要帶孩子去運動時,就是去。這是好父母的基本配備。 18.沒有孩子不喜歡父母的擁抱和親吻。不是他不習慣,而是你。 19.多幫孩子拍些照片。不要在他一個月大的時後就把底片用完了。 20.不論多大的孩子,當他第一聲叫你的時後,就要立刻回答。不然就得馬上跟他說你聾了。 21.當孩子跟你抱怨學校朋友功課……需要安慰時,最好點頭微笑,拍拍肩就好。注意到了沒?他沒有跟你要答案哦!你不需要說話。 22.父母的大道理,沒有安慰人的效果。而且一定有反效果。 23.不論孩子是三歲還是三十歲,如果沒有向你尋求幫忙,袖手旁觀才是上策。 24.孩子有二分之一的時間聽你的勸告,你就算是稱職的父母了。 25.父母早該知道的事………,我早該知道,它是沒有盡頭的。 哦哦!再加一項--小孩帶來的快樂,遠超過名利爭逐。

創意處罰50招

2009年03月26日
公開
53

家中的小霸王,讓你招術用盡,還是身心俱疲嗎?50個創意處罰妙方,讓你打造自己的「管教百寶箱」,停止再當抓狂父母吧! 場景一:「你要是罰我關在房間裡,我就打開冷氣,把衣服脫光,凍死在裡面!」 小學五年級的小威又跟爸爸起了衝突。 這不是他第一次威脅爸爸。曾經,爸爸要處罰他,他威脅要跳樓,一隻手和一隻腳就懸在窗外。「這可是三十一樓啊,」媽媽、爺爺、奶奶、阿姨都緊張的在旁邊,「拜託」小威把手腳收回來。 結果,小威獲勝!他不但躲過處罰,爸爸之後還把家搬到一樓。 然而,小威的威脅推陳出新,用頭撞牆、開門作態離家出走,樣樣都來。在上海工作的台商爸爸,頭痛不已,今年暑假返台,特別帶著小威一起到醫院尋求專業協助。 場景二:五歲大的芯芯,因為一歲多的妹妹爬過她的玩具,竟然拿起玩具朝妹妹狠丟。剛下班的爸爸看到這一幕,氣炸了。 「我那時想,鎮暴警察驅離這種暴力分子,就是用水噴!」二話不說,他抓起芯芯往浴室走,用蓮蓬頭噴她。他當時只想,讓芯芯也嘗嘗被暴力對待的後果。 沒想到,「事發」一年多,芯芯還經常跟人家說:「我爸爸拿蓮蓬頭噴我。」為此事已自責一年的爸爸,當場面子掃地。 上述兩個場景,似曾相識?面對孩子的負面行為,父母常陷入困境。 小威的爸爸,是忙碌的台商,全家把兒子寵上天。但隨著小霸王長大,目無尊長、打架等行為令人頭痛,每次想管教時,總不敵兒子層出不窮的「創意威脅招數」,他只有屈服的份。 家有怪獸小孩……  威脅、傷人難自制,說不聽、不敢打,父母身心俱疲 令人驚訝的是,芯芯的爸爸,是大名鼎鼎的臺安醫院小兒心智科醫師許正典。八年多來,他總是和藹可親的協助上門求診的無助親子。然而,「父母也是人,也有情緒,」回到家,拖著疲憊的身子、超負荷的大腦,於是,偶爾也會有不當的處罰。 現代父母越來越忙,小孩的功課壓力越來越重,親子間的相處時間變少。當孩子發生負面行為時,父母來不及發現,等到發現時,又常因虧欠而縱容,或用錯處理方法,久而久之變成惡性循環。 兒童負面問題增加,已讓小兒心智科門診負荷越來越大。許正典八年多前開始看診時,每個月約六十個門診量,現在已暴增到五百個,成長七倍。為應付龐大門診量,六月份,臺安還特別開設自費的臺安診所敦南心智發展中心。 小兒心智科醫師超時看診成為常態,台大醫師高淑芬醫師的上午診,常看到傍晚六點;許正典最近一次的下午診,也看到晚上十一點。 然而,現代孩子的負面行為千奇百怪,傳統的處罰方式不再奏效,父母管教方式能更具創意,提高管教效能嗎? 「多數父母壓力已經大到根本沒有創意,只有創傷了,」許正典苦笑。「蓮蓬頭事件」讓他深自檢討,這種處罰可能造成女兒的心理陰影。因此,當孩子出現負面行為時,「有時候,不處理比處理還有效,」「避免創傷,是聰明處罰的第一步。」他說。 管教,要跟上時代……  光用處罰只能治標,看穿偏差行為的背後意涵才能治本 現在,許正典若看到不滿行為,想打小孩時,「手一伸出去,馬上自我提醒,手就轉個彎、假裝要伸懶腰。」他伸出手來示範。當他想罵英文「雪特」(shit)時,轉念一想,「就轉個彎改說雪、雪、雪,『血小板』。」 女兒不解:「什麼是血小板?」他苦笑:「如果你不乖,爸爸就貧血、充血在血小板。」 「負面行為,是孩子表達複雜情緒的方式,他可能要表達痛苦、嘲笑、生氣、難過,」許正典說。若父母只對表面行為處罰,一定無效。 「許多父母都犯了這個錯——他們把注意力放在處罰上,而不是放在偏差行為本身。」美國知名教育學者賽維爾(Sal Severe)指出,「如果你發現,處罰的次數增加了,但負面行為沒有改善,這就表示這個處罰無效。」因此,找出負面行為背後的原因,才是治本之道。 那麼當孩子出現負面行為,父母該怎麼辦? 父母,要從頭學習……  靜下心做三門功課:情緒抽離、正確歸因、對症下藥 第一步,先簡化、抽離,不要把孩子的行為與自己的情緒做連結,以免把事情複雜化。「回到家,先洗手,等於洗去一身的疲憊,換個心情跟孩子相處,」許正典建議。 第二步,分析負面行為背後的原因,也就是「歸因」,這不容易,卻最核心。譬如,孩子總被說上課不專心。然而為何不專心?可能是孩子聽力不佳、甚至有學習障礙?或長期跟著父母作息晚睡,導致精神不佳?或孩子體質過敏、鼻塞?甚或孩子人際關係不佳,導致自卑、焦慮而無法專心等等。 然而,歸因不一定只出在孩子身上,學校、老師、外在環境都可能影響孩子的行為。譬如老師的人格特質、領導風格是否與孩子格格不入;老師最近是否壓力太大,本身也焦慮。 甚至,問題可能出在你家。夫妻常吵架、對小孩責罵多於鼓勵等,都可能讓孩子心理受創,表現不佳,或希望藉此吸引父母注意。 高淑芬舉例,當孩子竄改考卷,是否因「你常用一百分、零缺點做標準,」小孩做不到,只好欺騙?「國中以下的孩子,(負面行為)七成原因來自父母,國中以上受環境影響大,但會受影響,表示家庭也不太穩,」高淑芬觀察。 第三步,對症下藥,找出解決方案。然而,如何擬定聰明的解決方案呢?只要你掌握以下三大要點靈活運用,就可自己打造一個「創意管教百寶箱」,變成天才老媽或老爸。 方法,要掌握三點……  目標確實可行、少用「不」字、親子共同討論決定 一、管教策略目標必須確實可行。 如同Google中國區總裁李開復說,自信心是孩子潛力的「放大鏡」。如果父母能夠協助孩子擬定實際、可衡量的目標,孩子做到了,就開始慢慢有自信了。如果你擬定一個不可行的方案,「就像把孩子放到糖果屋裡,卻要求他不要吃東西;或把電腦擺在他前面,卻要他不去碰滑鼠」一樣,淡大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所長李麗君形容。 第二、必須以正面方式鋪陳,跳脫傳統的負面削弱法。 根據神經語言學,如果對孩子說「不准××」,孩子的大腦往往會忽略了「不准」、「不可以」這幾個字,只記得不被允許的負面事項。 因此,「多用正面的例子,少用負面例子,」李開復舉例,譬如孩子喜歡玩電腦,不要說「不准玩」,告訴他,如果你的成績夠好了就可以玩。把每一個「否定」變成「機會」,把自主權從你身上轉移到孩子身上。這樣不但能培養獨立能力,而且孩子還會為了自己的興趣,更努力做那些「必須做」的正面行為。 第三、管教方式,必須是親子討論後決定。 「規矩,要孩子深深記住,而且相信、理解,」李開復說。即使父母很確定該怎麼做,但如果設定規矩時能把選擇權給孩子,孩子才能瞭解規矩背後的「why」。也因為是共同討論的,孩子有參與感,被處罰時也會心甘情願。 找出孩子的病因,再把握上述三個原則,管教自然有效,若再加點幽默感,你就成為創意父母了。但前提是,「你自己一定要把(管教子女的)道理想清楚,」人本基金會新竹分會主任李慧貞提醒。 小寶,國小三年級學生,平常聰明伶俐,記憶力超強,但一遇到作業,總丟三落四,不是沒帶功課、考卷沒訂正,就是聯絡簿被老師寫紅字:「上課愛講話,影響同學上課……。」 小寶的媽媽是標準的「第一名」學生,她常納悶:「小寶怎麼跟我一點都不像?」每天晚上,媽媽苦口婆心的勸誡小寶,但「屢勸屢犯」,幾乎黔驢技窮。 這天晚上八點,媽媽疲憊的進門,小寶低頭不語。「不對,該不會聯絡簿又是紅字了吧?」她立刻衝進小寶房間,搜出聯絡簿,「天啊!」面對龐大的工作壓力,加上「可能不成材」的兒子,媽媽瀕臨抓狂,手快揮出去了。突然,她收回拳頭,「前幾天已經狠狠揍過他了,還不是沒用!」 生氣的她,決定讓小寶晚上到公寓頂樓睡帳棚。命令一出,小寶的爸爸負責搭帳棚,小寶的姊姊幫弟弟拿了睡袋、手電筒等備用品上樓。漆黑的夜晚,開放的頂樓空間,小寶在帳棚裡,守著一盞微弱的手電筒,哭著睡著了。 整個晚上,媽媽輾轉難眠,不斷上樓查看,對著熟睡中的兒子又抱又親,開始檢討自己的教養策略。同時,這個處罰,顯然也在小寶心中留下深刻的懲罰效果,在第一時間,也避免了親子間的肢體衝突。許正典評論,這在心理學上,既合「暫時隔離法」,也具有「心理懲罰法」的效果。 實行,可以有創意……  頂樓露營一天,剝奪享受學惜福 孩子聯絡簿從此不再被寫缺點 隔天是週末,媽媽還是命令小寶不准下樓,只能在炎熱的頂樓上寫功課,讓小寶體會沒有冷氣、沒有冰水喝的環境,希望小寶能夠因此惜福,不再凡事漫不經心。這個處罰原理,則是「權利剝奪法」的變形,藉由剝奪孩子喜歡的東西或享受,讓他反省。 自從那次以後,小寶的聯絡簿就沒再被寫紅字,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聯絡簿攤在餐桌上,讓媽媽檢查。現在問小寶:「還要不要到頂樓睡?」他馬上就說:「不要!」 小寶媽媽的奮鬥記還沒結束。這一天,吃過晚飯,小寶開始搖頭晃腦,回想今天有哪件事情值得嘉獎,因為媽媽規定,每天要寫一篇日記,題目是:「我今天很棒,因為……。」 原來,媽媽又出奇招了。雖然小寶沒再被老師寫聯絡簿,但學習行為還是稍嫌被動,整天只想著下課出去玩鬼抓人,每天寫日記也是敷衍了事。媽媽很苦惱,忍不住問姊姊牙牙:「為什麼弟弟總要人家盯呢?我怎麼處罰都沒有用?」 「媽媽,我看妳別再處罰他了,既然什麼都沒有用,我想,我們都還不夠瞭解小寶吧!」語畢,媽媽被十歲小妮子的智慧震懾住,「我們應該先找出他的罩門才對!」 一語驚醒夢中人,媽媽開始思索。她後來歸納,雖然小寶與牙牙是龍鳳胎,但因女生發展速度較快,從小,不管學游泳、心算、繪畫等,牙牙樣樣比小寶突出,或許因此,小寶沒有誘因在學習上表現,反而用相反方式引起父母注意,甚至可能認定自己樣樣比較差。 於是,媽媽改變做法,她跟老師商量,希望小寶每天的日記題目固定為:「我今天很棒,因為……」。她打算用「重複練習法」讓小寶不斷練習看到自己的優點,將負面力量轉為正面。 就這樣,「幫老師抬桌子、幫同學還球、撿垃圾……」,這些都成了小寶每天的日記內容,小寶也開始從小地方累積自信。媽媽並每天在聯絡簿上,稱讚自己看到的小寶優點,連帶的,老師也改變只記缺點、不記優點的方式,寫下對小寶的讚美。 兩個月下來,小寶負面行為越來越少,越來越快樂,母子互動也進入正面循環。 根據台大精神科醫師徐澄清與多位心理專家的研究,處罰的方式包括暫時隔離法、自然承擔責任法等十一種類型的交互運用。不過,天主教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臨床心理師杜長齡提醒,「每個父母才是自己孩子的專家,」管教方法要因人、時、地、物而調整。 「無規矩不能成方圓,」台北市私立復興中學校長李珀說,當孩子分不清楚對、錯時,父母需要介入輔導。但人的行為養成都需要一段時間,「多久養成的壞習慣,父母就要有心理準備,花等同的時間幫孩子改掉。」根據她的經驗,一個好習慣的養成,起碼要二十一次以上的練習,而「一旦養成習慣,就會成為人格特質的一部分了。」 李珀直言:「如果沒有耐心,就不要想改,孩子還會是老樣子。」因為從一個想法變成一個行為,再變成習慣,「就是勞力密集工作,一點一滴的。」而「五到十一歲是孩子行為模塑的關鍵期」,之後就會變得加倍棘手,要付出更大心力。「有的父母覺得,小孩小時候就讓他玩,國中再管就好了,風險是很大的。」 不過,最重要的,「小孩負面行為,七成來自父母,」許正典根據他八年多來,兩千個病例歸納結論。 行動前,先照照鏡子……  小孩負面行為七成來自父母 自己做不到,很難要求子女改正 「孩子會看你怎麼做,而非聽你怎麼說。每次孩子做不好的事,你就跟他大叫,甚至說出不好聽的話,他們當然認為,生氣時就該這麼說話。」李開復說。 高淑芬也舉例,父母常「叫小孩念書,自己卻從不念書。」小孩每天賴床、上學遲到,許正典反問:「是不是父母太晚睡?」或者,小孩愛看電視、不念書,「父母是否每天下班就窩在沙發看電視?」 以下是一則網路流傳笑話: 爸爸:「小明,我們來演戲,你演爸爸,我演你。」 小明:「好呀!好呀!」 小明立刻一手叉腰,一手指著爸爸,大聲喊道,「小明,你去牆角罰站!」 它點出了一個事實:孩子是看父母的背影長大的。為人父母者,要管教小孩前,請先照照鏡子吧。 *11種創意處罰類型 讓你不必打罵,也能教好孩子! 處罰類型:暫時隔離法 原理說明:將小孩暫時隔離在特定區域,冷卻情緒。 處罰類型:自然承擔責任法 原理說明:讓小孩自然承擔負面行為的後果。 處罰類型:身體運動法 原理說明:當小孩做出負面行為後,要求其做身體運動反省。 處罰類型:替代補償法 原理說明:扣小孩用零用錢、做額外家事,或透過文字、圖畫、活動等方式反省。 處罰類型:權利剝奪法 原理說明:把小孩最喜歡的東西或享受,在一定時間內剝奪。 處罰類型:不予理會法 原理說明:對其負面行為不要有任何處理。 處罰類型:心理懲罰法 原理說明:剝奪尊嚴,讓他丟臉。 處罰類型:角色互換法 原理說明:讓小孩假扮對方,了解別人的心情。 處罰類型:身體管束法 原理說明:要求小孩立即停止身體動作。 處罰類型:重複練習法 原理說明:要求把對的動作,多做幾遍。 處罰類型:復原及過度修正法 原理說明:要求小孩將負面行為造成的情況,恢復原狀,甚至做到比原來還要完整。 資料來源:《兒童行為治療》等著作 *先冷靜,再捫心自問 別當抓狂父母! 第1步:發生衝突當下,暫停片刻 當孩子的行為令你感到憤怒,情緒就要失控時,心中可想一個公式:「1、3、10」。「1」是告訴自己「鎮靜」;「3」是做三個深沉而緩慢的呼吸;「10」是腦海中默念從一數到十。這可以幫助你先冷靜下來。 第2步:從3大面向,進行自我對話 1、我對孩子管教方式對不對? 我是否常用刻薄羞辱的話語責罵孩子。例:「狗改不了吃屎。」「你沒救了!」 我是否對孩子嘮叨不休,只管說教,不聽孩子的心聲? 我是否缺乏耐心,只要求結果,沒有照顧到過程? 我對小孩講話的方式,是否動不動就生氣? 2、我對小孩的要求對不對? 我評估過小孩的能力嗎?他能做到我要求的標準嗎? 我了解小孩的個性嗎?我訂定的規範,是否他不可能做到? 3、我自己的作為對不對? 我是否叫小孩做的事情,自己從來不做?如:看書、運動。 我是否叫孩子不可做,自己卻帶頭做?如打人、發脾氣、生活散漫、房間雜亂。 我是否曾答應孩子的事不能實現? 我是否在孩子面前爭吵、打架? 我是否在孩子面前說髒話及說別人壞話? *處罰有效後要獎勵,效果更持久 處罰小孩後,若小孩負面行為減少或消失了,就必須予以獎勵,讓孩子的情緒回復平衡的狀態,也可激勵孩子往正面發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建議,獎勵和處罰的比例應達到四:一。但臺安診所醫師許正典說,「台灣父母能做到一:一就可以偷笑了」。 「我常問來求診的父母,你講了一堆都是要孩子改的地方,那你覺得他有沒有優點?通常答案都是嗯……了半天,講不出來。」 獎懲有效的前提是,懲罰要剝奪其「最愛」,獎勵也要給其「最愛」。父母可根據孩子特質、年齡、最愛之不同加以變化。以下舉例一些有創意的獎勵招數: 一、量身訂做型獎勵:送他三個願望;幫小孩養小豬撲滿一次;畫一張他的可愛肖像送他;帶他去拍大頭貼,然後將大頭貼製作成獎狀,寫下獎勵的事跡;帶他去聽最愛歌手的演唱會;送他寫有「你好棒」的三顆氣球等。 二、公開讚美儀式型獎勵:在聯絡簿留言,請老師公開讚美;製作寫上他良好行為的獎狀,由家人簽名送給他;讓他當一週家裡總管,有權決定家人獎懲規則等。 三、免除勞務型獎勵:賦予他一次指揮權,可以監督、分配家人做家事;幫他整理房間一次;幫他洗頭髮一次等。 --------------------------------------------------------------------------------

幼稚園非念不可?

2009年03月24日
公開
64

2009/03/23  幼稚園非念不可?兩種情況可讓孩子五歲前入學 作者:林佩蓉 出處:親子天下 幼稚園非念不可嗎?孩子幾歲念幼稚園較適當?幼教專家認為,學校永遠無法取代親職,孩子未必需要儘早入學,上幼稚園主要是幫助孩子從家庭過渡到更大團體的國小學校生活。而在兩種情況下,可以考慮讓孩子在五歲之前入學… -------------------------------------------------------------------------------- advertisment 幼稚園非念不可? 幼兒教育並不是義務教育,最重要的目標是提供孩子豐富的生活經驗,讓孩子在日常生活真實的情境下學習各種事物,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適應團體生活,並促進孩子在身體動作、語文溝通、社交情緒、認知思考各方面的發展,並不需要進行學科知識的傳授,所以孩子未必需要儘早入學,如果家中有親人可以照顧,能多讓孩子跟家人相處,反而是現代生活型態中難得的人生經驗。 如果孩子未上學,是由家人自己照顧,父母只要掌握一項原則即可:在安全無虞、不影響他人、不破壞環境設施的前提下,儘量提供孩子主動探索及親身操作體驗的活動與機會,父母可善用社會資源,多帶孩子到社區公園、圖書館、遊戲場走走。 父母如果真能這樣,孩子的發展未必會比那些及早上學的孩子差,甚至更優都有可能。畢竟親子是一對一的「師徒制」,孩子反而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顧品質。 幾歲送孩子上幼稚園比較恰當? 目前依規定幼稚園可招收四∼六歲的幼兒,托兒所可招收二∼六歲的幼兒,但這並不表示幼兒只要滿兩歲就應該或就適合上托兒所、滿四歲就應該或就適合上幼稚園。 原則上只要在上小學之前,讓滿五歲的孩子能至少有一年學前教育的生活就可以了。畢竟,上幼稚園可幫助孩子從家庭過渡到更大團體的國小學校生活,不過,在以下兩種情況下,可以考慮讓孩子在五歲之前入學: 1. 父母親或照顧者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孩子、啟發孩子,想藉由選擇較優質的幼稚園,由專業的老師負責照顧與教育,這當然也是不錯的決定。 2. 孩子各方面發展蠻成熟的,主動表達想要跟哥哥姊姊一樣去上學,或老是吵著大人要陪他玩玩具,就表示他有社會性需求,可以考慮讓他早點去上學了。 如果父母必須送四歲以下孩子上學,最好要選擇班級規模較小,師生比例不能太高的幼稚園或托兒所,三歲孩子的師生比最好不要超過一:十二,兩歲孩子的師生比最好不要超過一:八,才可能提供較佳的教保品質。 另外要注意一點,根據英國大樣本的多年長期追蹤研究發現,就讀全天班的孩子,與半天班的孩子相較,在各方面發展水準並無顯著差異。換句話說,父母不見得要讓孩子念全天班,而且因為目前許多都會地區的幼稚園空間擁擠,就讀全天班的孩子,因為長時間在擁擠的空間一起吃睡玩耍,反而容易增加疾病相互傳染的機會。(本文作者為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副教授;中華民國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會理事長) 延伸閱讀: •家長必讀》上幼稚園之前,一定要教會孩子的四件事 •專家觀點》幼兒教育重點:「五力」開發 •下載》公幼、私幼優劣大評比 •下載》專家特製檢核表,幫孩子挑對幼稚園 •教學解析》注音學習提前開跑,不見得先學先贏 •語言學習》念雙語或全美語幼稚園好嗎?他們如何教孩子? •選幼稚園關鍵25問》

進餐時間父母常犯錯誤

2009年03月16日
公開
42

1、沒有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   要想孩子好好地吃飯你應該首先為他做個好榜樣。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下多吃營養充足食物的成年人,他們的孩子對於健康飲食的態度也會更積極。因此如果想要孩子吃得更健康,做父母的就應該以身作則,不挑吃,吃飯的時候儘量營造最輕鬆愉快的氣氛。      2、給孩子施加過多的壓力   最反對的就是父母給孩子施加過多的壓力,如果父母有這種行為的話,孩子會變得很壓抑,同時孩子還會將進食看成一件受控的事情,食物對於他來說可能就變成了不是食物,他們即使在吃東西,他們心裏面也會希望儘量避免。強迫可能在喂寶寶的第一湯匙的米糊就出現。即使寶寶不想吃米糊,有的父母可能會想盡方法讓他們吃。在吃東西得時候父母不應該給孩子施加壓力,吃多少以及怎麼吃的主動權應該在孩子的手裏。      3、利用賄賂的方法   用賄賂的方法例如飯後的甜食哄孩子吃飯實際上是壓力的另外一種。這可能會增加吃飯的壓力,用這種法方法不能改變孩子對食物的喜好。實際上還可能會產生反作用,因為這可能會傳送錯誤的資訊,可能他們會覺得這些甜食比正餐和蔬菜更加重要。      4、沒有耐心讓孩子嘗試新食物   許多父母可能都會讓孩子吃糖果等,因為他們對這些食物都不會有意見。要想孩子吃多種的食物,父母應該給孩子提供多種的食物,看孩子能夠接受哪種食物。你可以觀察孩子對這種食物的反應:他可能會看著你吃這些食物,然後自己再主動拿起食物來吃。如果孩子不喜歡吃你提供的食物,千萬不要灰心,而孩子吃的時候也不要表現出過度的興奮。      5、提供的食物的分量很大   我們經常會給孩子提供分量很大的食物,而我們經常會忘記孩子還是很小,他們需要的是孩子的份量。過多的食物可能會讓孩子覺得很害怕和逼迫,同時如果孩子吃不完的話父母也會覺得很失望。     6、零食和飲料過多   有些父母允許孩子在飯前喝飲料和零食, 但即使是孩子有很好的飲食習慣的話,他們的胃口也不允許他們繼續進食其他的食物,所以父母應該在飯前控制孩子吃零食的分量。

童併發性鼻竇炎 感冒流鼻涕超過10天 就是警訊

2009年03月09日
公開
56

童併發性鼻竇炎 感冒流鼻涕超過10天 就是警訊 更新日期:2009/03/07 04:09 文�許志煌 最近動物園最紅的明星莫過於團團、圓圓兩隻貓熊了。圓滾滾的體型加上黑黑的眼睛,十分可愛!但是,有一天住院醫師開玩笑說:「醫院也來了個貓熊小病人喔!」 一位原本清秀的小女孩,眼睛卻黑青青地腫了起來。經過初步治療後,我請病人去做電腦斷層檢查。除了眼睛周圍發炎,眼球後方也被波及,急忙會診眼科醫師。同時,斷層片上還發現,滿嚴重的鼻竇感染。我想應該是鼻竇炎沒有好好治療,引起了併發症。和她的父母說明後,她的媽媽自責地說:「我想只是流鼻涕而已,怎麼會這麼嚴重!」 急性鼻竇炎多半是一般感冒的併發症。鼻竇是藏在顏面骨中的空腔,可以協助發音共鳴,以及加溫濕化鼻腔吸入的空氣。一旦鼻竇開口受到阻塞,導致內部的黏液清除不易,又加上病菌感染,就造成了鼻竇炎。 患童會持續分泌濃稠鼻涕、鼻水倒流、鼻塞、咳嗽及眼睛周圍水腫;嬰幼兒常常躁動不安或是活力、食慾減差,學齡兒童可能抱怨頭痛,睡眠不佳。一般感冒約7天痊癒,如果超過10天還在流鼻涕,就要小心是鼻竇感染了。另外,需特別注意小朋友是否有過敏體質。 統計發現,除了上呼吸道感染外,過敏性鼻炎是造成鼻竇炎的好發原因。因此,過敏病患應同時合併治療,加強過敏控制,以免造成慢性或反覆性感染,而且還會讓氣喘更加嚴重。此外,細菌局部蔓延可能造成眼睛及腦部的感染,千萬不可大意。 雖然約4成鼻竇炎可能自行緩解;但如果高燒,持續性黃稠鼻涕時,應該給予抗生素治療。醫師會檢查鼻腔,同時做鼻翼部位的觸診,需要時,以放射線影像輔助診斷。不過,鼻竇炎的診斷需確實,以免濫用抗生素,造成細菌抗藥性。 相反地,一旦確診,應連續使用抗生素10到14天;或症狀消失後,再持續治療7天。現在人多有「抗生素恐懼症」,千萬不可以為病情好轉,就自行停藥。 比較困擾的是,慢性或反覆鼻竇炎,除了施予藥物治療外,應該積極找出相關的致病因子,如前述的過敏性鼻炎。此外,鼻腔構造異常或是胃食道逆流,也會造成鼻竇炎的發生。至於常被問到是否小朋友免疫力不足,才會反覆發作?事實上,免疫缺乏的比例,佔不到千分之五,父母不必過度擔心。極少數嚴重患者需要手術治療。 (作者為台中梧棲童綜合醫院兒童醫學部主治醫師 )

輕鬆解決寶寶厭奶問題

2009年02月06日
公開
69

輕鬆解決寶寶厭奶問題 建立日期:2004-03-03 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 方旭彬 (前言) 寶寶從出生後就開始喝母奶或配方奶,喝了三、四個月後,寶寶的奶量不增反減,一直這樣下去,寶寶的營養會不會不夠?寶寶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是不是生病了?能不能改善?本文將帶妳一一了解寶寶厭奶的原因,及因應的方法。 (內文) 小強五個月大了,從四個多月大時,他的牛奶量已經有160c.c左右,可是最近他都不喜歡喝奶,不僅一瓶奶要喝個大半天,而且奶量減少到只有70-80c.c,媽媽擔心的不得了,不知道他會不會越來越瘦。專家說發育不好會影響他的智能發展,到底該怎麼辦? 寶寶厭奶的原因 寶寶厭奶常見的原因有兩種: 1. 生理因素:身體不舒服會導致食慾不振,所以當寶寶出現厭食的症狀,必須排除是疾病引起的厭食。如果厭奶合併嘔吐、便秘、腹脹、腹瀉或發燒等症狀,就不能輕忽,必須立刻就醫診治。 2. 心理性的因素:寶寶從出生至四、五個月大,每天只喝同一種食物,可能會開始主觀性的厭惡喝奶,不過多數孩子在持續一段時間後胃口會慢慢恢復(少數孩子並無明顯的厭奶症狀)。這樣的寶寶通常活動力佳、精神也很好,只是食慾差了點。 許多父母都有一個疑問,到底寶寶一天要喝多少奶才夠?一般四個月以內寶寶計算奶量,是以孩子的體重和每天的餐次來計算: 寶寶的奶量 (體重×150c.c)÷餐次�(天)﹦一餐的奶量 *新生兒的奶量 (3kg×150c.c)÷8餐﹦60c.c�餐 以新生兒來說,體重約3公斤,一天約喝8餐,每餐的奶量約60c.c左右。 * 四個月大嬰兒的奶量 (6kg×150㏄)÷6餐=150㏄�餐 四個月大的寶寶來說,體重約6公斤,一天約喝6餐,每餐的奶量約150c.c左右。 寶寶厭食的發生時間 1.第一次厭食期:四個月大左右 孩子到了四個月大左右,脖子肌肉張力變得比較好,開始變成好奇寶寶,會對身邊的事物有濃濃的好奇心,因此會分散他吃東西的注意力,所以第一次的厭食期多發生在這個時期。有些孩子會提早在三個月大左右發生。而六個月以下的孩子,母奶或配方奶是主食,故主要為厭奶。 寶寶在六個月大以後,不會像之前一樣奶量明顯增加,實際奶量甚至會開始停滯或逐漸減少,所以適時添加足夠的副食品,可彌補奶量減少的營養需求。 2.第二次厭食期:一歲左右 有些孩子在這個時期,會只喝奶不想吃固體食物,而出現明顯的厭食。一方面可能是孩子過晚添加副食品,一方面是父母的餵食方式有問題,所以孩子習慣喝奶,而排斥固體食物。 寶寶厭奶該怎麼辦? 小寶寶厭奶是許多父母都很擔心的問題,4個月大的寶寶出現心理性厭奶的狀況,其實是正常的反應,只要寶寶的生長發育一切正常即可。 父母在寶寶出現厭奶的狀況,可考慮以下的因應方法: 1. 了解寶寶的生長曲線:定時帶孩子去健兒門診,護士會測量寶寶的身高、體重、頭圍,再經過醫師詳細的問診,就可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況,是否已達該月齡的生長里程碑。平日父母也可自行參考寶寶健康手冊裡的生長曲線表,其中有男、女寶寶的體重、身高和頭圍的生長曲線。若寶寶厭奶,但生長曲線一切正常,父母就不用太憂慮。 以男寶寶為例,四個月大的體重大概是6.∼ ,若寶寶低於5.5公斤,就是在10個百分位以下,或者在短時間內百分為下降太快,就須注意寶寶的體重發育狀況,最好能就醫診治。 2. 不要強迫餵食:寶寶若出現現厭奶的情形,父母千萬不要勉強孩子,因為強迫餵食只會造成孩子的反感。讓孩子有時間慢慢調整,七個月到一歲左右,奶量應該會慢慢恢復。 3. 少量多餐:4個月以下的孩子厭奶,若擔心營養會不夠,建議採用少量多餐的方式,只要孩子維持原來的總奶量即可。 4. 減少外界的刺激:有些寶寶的厭奶情況,是因為外界的刺激過多,讓寶寶分心,所以照顧者應該營造一個舒適安靜的環境,讓寶寶專心喝奶。 5. 考慮添加副食品:雖然醫學界建議,父母有過敏症狀的寶寶,可延後至六個月大再添加副食品。但是當寶寶符合以下三個條件:寶寶的體重達到出生的2倍(6公斤以上)、出生滿四個月後、總奶量達1000c.c,其實就可開始添加副食品(如:果汁、米糊、麥糊等副食品)。而寶寶之所以要在四個月大後,才能添加副食品,是因為寶寶此時的腎臟、胰臟較成熟,可以開始處理形態不同的食物。此外,四個月大後,寶寶開始對外界有好奇心,所以寶寶也會對新鮮食物有好奇心,對副食品的接受度高。 6. 藥物治療:若是寶寶有嚴重厭奶的情形,長時間下來可能會影響其生長發育,造成生長遲滯,可以和醫師討論是否要提前添加副食品,不要因為怕過敏反而造成營養不良,仍然可以挑選比較不會過敏的副食品開始添加。若是厭奶情況已經很嚴重,也可考慮以藥物來治療,促進食慾。 7. 注意奶嘴的大小:寶寶越來越大,奶嘴要隨著孩子的成長來更換,因為奶嘴洞太小,孩子不易吸吮,也會影響孩子的食慾。 如何解決一歲寶寶的厭食問題﹖ 這個時期的寶寶,大概一天喝2次奶即可,建議父母能夠訂定以下目標:1. 讓寶寶慢慢習慣喝奶次數遞減;2.寶寶肚子餓時,先嘗試吃固體食物再喝奶;3.吃固體食物時考慮少量多餐;4.多帶孩子動一動,寶寶會比較有飢餓感;5.把握任何孩子想吃固體食物的時機。 添加副食品的原則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簡稱WHO)及嬰幼兒胃腸營養專家們的共識是:寶寶一歲以前,母奶或配方奶是主食;六個月到一歲間是過渡時期,副食品的添加形態是漸進式,由流質—半流質—半固體—固體的方式,讓寶寶慢慢適應;一歲之後,但是寶寶一歲之後,母奶和配方奶即變成副食品,寶寶要慢慢適應成人飲食。 添加副食品要注意以下重點: 1. 一次只添加一種副食品。 2. 嘗試每種副食品後,要先觀察3-7天。 3. 最好以湯匙餵食副食品,讓孩子學習吞嚥。 4. 副食品不能完全取代母奶或配方奶。 5. 種類可以循序漸進添加,越加越多種。 6. 孩子喜歡新口味,不喜歡同樣的食物一直吃。 7. 餵食副食品,不僅讓寶寶學習吞嚥,也讓其習慣吃固體食物。 8. 避免可能過敏的食物。水果包括:草莓、奇異果、柑橘類、芒果等,還有蛋白、花生(堅果類的食物)、有殼海鮮等。 結語 大部分的寶寶都會出現厭食的情況,父母只要仔細觀察寶寶,其活力、精神一切正常,生長曲線也都很標準,就不必太過擔心。只要依照寶寶的月齡,隨時調整照顧的方式及餵食的原則,就能輕鬆渡過寶寶的厭奶期。

須把握黃金治療期的兒童鼻竇炎

2008年12月12日
公開
58

須把握黃金治療期的兒童鼻竇炎 2005-10-09 資料來源:http://www.happychild.org.tw/newscenter/article.php/418 須把握黃金治療期的兒童鼻竇炎 提高抵抗力,拒絕鼻竇炎! 從小就給孩子均衡的營養,以及適當的戶外活動、運動,才能提高抵抗力,不讓孩子成為鼻竇炎的常客!由於環境跟飲食生活習慣的改變,越來越多人有過敏體質,連帶生出的下一代新生寶寶也遺傳了過敏體質。也許是台灣的過敏體質已經讓人太習以為常,許多孩子在起床後甚至去到學校後依然噴嚏連連。不過,如果原本就脆弱的鼻子因過敏或感冒導致續發感染,引發鼻竇炎的話,可就不能再輕忽了! 認識鼻竇炎 何謂鼻竇炎? 顧名思義,鼻竇炎就是鼻竇部位的發炎症狀。那麼,鼻竇又是在哪裡呢? 鼻竇的構造 在我們人體的頭部構造中,由於頭骨既硬又重,為了減少頭部對肩頸的重量壓迫,我們臉部有些部分的骨頭是空的,內部只有類似海綿的組織在其中,以減少重量,而這些有海綿組織的中空部位就稱為「竇」;在額骨部位的稱為額竇,在鼻腔的就稱為鼻竇。人的鼻竇一共有四對,分佈在鼻腔跟眼框周圍的部位。 鼻竇的功能 1. 減輕顱骨的重量。 2. 製造分泌物排至鼻腔,以溫暖並濕潤吸入的空氣,並捕捉空氣中之塵粒。 3. 發揮聲音共鳴的作用。 致病病理 當鼻腔、呼吸道較脆弱或敏感時,鼻竇的分泌物無法順利排出,這時如果再有細菌或病毒侵入導致發炎時,整個鼻竇就會充滿或白或黃的黏液,就是所謂的鼻竇炎。 什麼原因會引起鼻竇炎? 1. 感冒 一般的感冒即被細菌或病毒感染了上呼吸道,使得鼻腔、咽喉發炎,鼻黏膜充血,很容易併發急性鼻竇炎。 2. 過敏性鼻炎 患有過敏性鼻炎的患者,其鼻腔原本就脆弱,若再被空氣中的傳染病病菌侵入,如肺炎雙球菌、嗜血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就會變成鼻竇炎。根據臨床統計,有50%的鼻過敏病童有鼻竇炎。 3. 鼻腔結構性阻塞 例如鼻中膈彎曲、鼻息肉、鼻腔腫瘤……等,都會引起鼻道阻塞,讓鼻竇分泌物積滯於鼻竇中無法順利排出,久了很容易滋生細菌,就會引起鼻竇炎。 另外,還有其他較少見的原因也會引起鼻竇炎,如免疫系統異常;游泳時帶菌的水進入鼻竇;搭飛機時因氣壓的改變,導致鼻黏膜急性發炎腫脹……等,也都有可能會引起鼻竇炎。 鼻竇炎的症狀 鼻竇炎可以分為急性鼻竇炎與慢性鼻竇炎,如果急性鼻竇炎的症狀超過三個月,就會演變成慢性鼻竇炎。 一般的鼻竇炎症狀 1. 頭痛 2. 臉頰腫脹疼痛 3. 眼周和眼窩部位疼痛 4. 流出白色或黃色的鼻涕 5. 咳嗽 6. 呼吸不順暢 7. 流鼻膿 8. 起床後眼睛周圍水腫 9. 鼻涕倒流 10. 鼻塞、張口呼吸 兒童鼻竇炎 大部分兒童鼻竇炎的症狀沒大人那麼典型,常常只會表現出咳嗽跟流鼻涕而已,也因此不易發覺,一不留意就變成慢性鼻竇炎。根據統計,約有5%∼10%的幼兒感冒會併發急性鼻竇炎。 因此,當孩子感冒後不斷地流白色或黃色的鼻涕,並伴隨咳嗽超過10天以上,而且有上述鼻竇炎的任一症狀,就要懷疑可能是鼻竇炎,必須再帶去看醫師。 鼻竇炎的治療 急性鼻竇炎 由於鼻竇炎是細菌感染所導致,必須使用抗生素來治療。一般來說,急性鼻竇炎約須以抗生素治療到症狀減緩後的七天,整個療程約14∼21天。 慢性鼻竇炎 若發現時已是慢性鼻竇炎,則須以抗生素治療一個月,必須注意的是,服用抗生素不能自行停藥,以免細菌產生抗藥性,讓鼻竇炎更難痊癒。另外,有些醫師也會配合開立一些抗鼻充血的藥物來舒緩症狀。 手術引流 如果在用藥治療一個月之後,症狀仍然沒有改善,則可用手術開刀引流的方式,將鼻竇中的膿導流出來,才能夠痊癒。不過,鼻竇炎的手術治療通常是用在成人居多。 如何照護鼻竇炎幼童? 人類必須以呼吸來維持身體的運作,可見順暢呼吸有多麼重要。而鼻竇炎患者最辛苦之處,就是鼻涕連連,整個鼻腔的發炎腫脹,讓他們躺著、站著呼吸都不舒服!建議你可以用下列的方式,來幫鼻竇炎幼童舒緩症狀。 1. 多喝熱水,以濕潤鼻腔保持通暢,並可稀釋黏液,讓分泌物較易排出。 2. 利用洗澡時間,讓浴室充滿熱蒸氣,可以疏通孩子的鼻腔。 3. 以棉棒沾生理食鹽水,幫孩子清除過多的鼻涕,一天約三次。 4. 擤鼻涕時應該一次擤一邊就好,切勿兩邊同時悶住用力,以免形成耳內壓力,讓細菌跑到更深的地方。 5. 可常用熱毛巾敷眼睛及顴骨部位,舒緩鼻竇與鼻腔的腫脹疼痛。 6. 睡覺時可將枕頭墊高,或者讓患者側躺,以減輕鼻塞症狀,幫助入睡。 叮嚀 絕大多數的兒童鼻竇炎,都是由過敏性鼻炎與感冒所引起,屬於續發性的併發症狀,因此,若要杜絕鼻竇炎找上門,仍應從提高免疫力與改善體質著眼。現代人的飲食選擇多,因此只要不偏食,注意飲食的清淡與均衡,營養大多沒問題。一般最容易疏忽的,就是要多運動,尤其是呼吸道、氣管較弱的孩子,曬曬太陽多運動,是捍衛身體健康非常的重要原則喔!

反抗期?

2008年11月25日
公開
51

•嬰兒與母親 2008/11/19 寶寶開始懂得會說「NO」其實是一種成長過程,但是許多親子間的摩擦也會在此時相繼發生,該如何平和的面對寶寶反抗、拒絕的情形,爸比媽咪擁有正面的能量於是顯得格外重要。 【採訪撰文�黃薇潔】 寶寶開始懂得會說「NO」其實是一種成長過程,但是許多親子間的摩擦也會在此時相繼發生,該如何平和的面對寶寶反抗、拒絕的情形,爸比媽咪擁有正面的能量於是顯得格外重要。幫助寶寶培養人格的獨立、自主性,以及建立正確的自我存在感,第一個反抗期是相當重要的時刻,爸比媽咪可得耐心、小心應對喔! 寶寶的第一個反抗期,出現時間通常在2歲左右會出現反抗期,但是1.5歲~3歲之間皆有可能出現。 ●為什麼會有反抗期? 書田診所小兒科陳永綺醫師表示,每一個寶寶都具有與生俱來的獨特性格,在遇到反抗期時其個性的鮮明度將會更為突出。原本很容易相處、不固執的寶寶會因為他的堅持或情緒無法獲得化解而使得反抗期表現更為明顯,時間也會比較長。 雖然每位寶寶都會遇到情緒發展的階段,但並不是每位寶寶都會出現反抗期的表現,某些情緒掌控能力較佳的寶寶就不容易被察覺他的反抗期。 杏語心靈診所心理諮商師李韋蓉並進一步指出,寶寶在反抗期時的心態、反應轉變,都會讓他們更深刻的感受自我存在,也能學習「不」字的用法,同時也瞭解「拒絕」的權力,他們便能夠對於自我權力有好的感覺並奠定信心的基礎,反之,若他們在學習的過程受挫,可能就會對自我的感覺不佳,造成往後較為自卑、不願表達的性格。 ●反抗期寶寶的特徵 李韋蓉心理諮商師指出7點正值反抗期的寶寶可能會出現的特徵: 1.喜歡獨立完成某件事情。 2.開始設立自我規則。 3.固執。 4.較難受約束。 5.與他人爭吵次數增加。 6.坐不住(心情浮躁)。 7.(嚴重時)出現具有破壞性與攻擊行為,例如會去拍打他人、搶奪物品等。 雖然看起來,經歷反抗期的寶寶好像不甚討喜,但是其實這些行為、情緒的背後都代表這是寶寶發展獨立意識的信號,因此他們會喜歡依照自己的喜好、意志行事。此外,寶寶也將因為他們的整體官能接觸了許多種物品、環境、他人的情緒…等。而更有能力去接觸各類事物,使得他們學習的速度更快也更為成熟。 ●反抗期會消失嗎? 寶寶的反抗期也是他們展現獨立意識的開端,往後仍舊會持續地潛伏在腦部,影響情緒、個性的表現。因此陳永綺醫師指出,當寶寶出現反抗期之後,問題便不在於反抗期是否會消失,而在於寶寶將來情緒表現的強弱。 耐心面對寶寶的不忍耐!不妥協! 家長們應在寶寶出現反抗期之前便先為雙方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而非等到反抗期出現了才開始遇到狀況得想辦法逐一擊破。陳永綺醫師與李韋蓉心理師皆認為除了平時便建立良好的親子互動外,家長也應把握原則並拿捏分際。 當寶寶開始有較無法忍耐、不願妥協的情況時,家長應避免直接予以責難或處罰,除了因為過於嚴格的管教方式會讓親子關係較緊繃外,父母的情緒也會容易失控,不論是對親子雙方或是整個家庭環境的正面幫助都很有限。建議家長應從旁觀察寶寶的堅持或需要的部分,假如寶寶是因為衣服的顏色、想要吃零食等原因,家長便可以照當時的情形或是家中的規範來調整,若是無傷大雅的小小堅持,家長可以順從寶寶的想法也無妨;當寶寶的堅持太過無理或是純粹情緒發洩,家長則可運用玩具、遊戲等方式來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爸比媽咪應保持正向態度卻非過於樂觀 在初次面對寶寶的拒絕、反抗時,家長可能會認為這是少見的情形,而且「船到橋頭自然直」,過陣子情況就會好轉。對此,李韋蓉心理諮商師表示,家長應清楚正面思考與樂觀的差別,若是單純樂觀的認為,寶寶現在的反抗表現能夠自然而然的回歸以往,忽略寶寶的需求需要被看見與照顧,親子關係、寶寶的心理狀態較難改變。 但正向思考的態度則應能夠對於寶寶不論好壞的表現都有預期,並且準備接受各種可能,這些持正向態度的家長也將對於寶寶的教養、教育更為有信心,因為有了預期,調整了自我心態,家長也更有能力去面對未來在親子關係上可能出現的狀況。 ●幫助寶寶建立正確的自我意識 寶寶在1歲~3歲之間會藉由肢體、感官的碰觸來瞭解世界,但是探索的過程卻不可避免的存在著危險性,該如何幫助寶寶建立正確的自我意識且能讓寶寶不致暴露在危險中。對此,陳永綺醫師表示,家長應該要隨時注意家中的危險物品,譬如尖銳的刀器、易碎物品、桌(椅)角、清潔劑等,都應放在寶寶不易取得的地方仔細收好,盡量讓寶寶待在妳的視線範圍之內。 李韋蓉心理諮商師並表示,寶寶在成長的階段喜歡探索、學習,如果家長總是制止,即使寶寶因為擔心讓家長不喜歡而停止摸索,卻也同時限制了寶寶的發展。建議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要做的不是限制,而是從旁協助、輔導的姿態,告知寶寶過程中可能會受的傷害,別害怕寶寶受傷,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論是得或失,都非常可貴。 ●獨立與依賴的拿捏 家長必須建立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的觀念,陳永綺醫師表示,家長應多觀察寶寶,了解孩子的需要,用柔軟的身段去抱他,給寶寶安全感和依靠,讓寶寶從小就能獲得滿溢的愛及溫暖,他們也將從中獲得更多的能力去學習接觸外界。此外,家長運用肢體、語言以及情緒等方式表達對寶寶的情感,寶寶也都能夠藉此學習到父母親的處事態度、表達情緒的方式,因此寶寶的反抗期不單單只是情緒問題的展現,同時也是親子間學習如何溝通以及調整相處模式的好時機。 為避免寶寶在學習的過程中因為太過自由、放縱而造成他人困擾時,家長也需適時地用堅決的態度予以制止。 ●爸媽咪應注意自己的情緒掌控,避免出現強烈的情緒波動 暫時的付出耐心也許不難,但是面對教養寶寶這種必須長時間付出耐心的情況,可就不是這麼容易了。李韋蓉心理諮商師表示,「要有耐心!」這樣的話總很容易就能聽到,但是當遇到寶寶(尤其是反抗期寶寶),持續性的耐心可就相當彌足珍貴。 建議家長在情緒不佳的時候,避免對寶寶出現情緒性的言語或行為,即使有時候只是家長小小聲的碎碎念,寶寶也都會聽進去呢!所以在寶寶面前說出的每句話都要小心,多一點正面少一些負面,因為情緒性話語很多都會讓寶寶認為家長是直接否定了他的能力! (諮詢�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 陳永綺、杏語心靈診所心理諮商師 李韋蓉)

1歲半∼2歲半小兒訓練方案

2008年10月31日
公開
53

1歲半∼2歲半小兒訓練方案~~**1歲半∼2歲小兒訓練方案 **~~ 一、小兒認知能力的培養。 觀察能力的培養 (1)培養上下、裡外、前後方位意識。如遊戲時說:"球在箱子裡。""小車在箱子外面。"等等。 (2)辨別多少。如分糖果給家人,看看分的是否一樣多,放桌上比比看誰多誰少。也可以用專門的圖畫,訓練孩子認識多少。 (3)比較高矮。讓小兒看爸爸比媽媽高,孩子比媽媽矮。用玩具比比看,哪種動物高,哪種動物矮,或直接帶小兒到動物園實地比較一下,也可看動物的畫片,如小烏龜和小兔子,小猴子和長頸鹿,誰高誰矮?若小猴子爬到高高的大樹上,是不是比長頸鹿更高了? (4)指導小兒觀察事物的特徵,有助於隨意注意的形成和發展。帶小兒觀察動物、自然景物,如"小貓在吃什麼?","它怎麼叫?""小鳥在哪裡?",自然:"紅色的花在哪裡?""聞聞看什麼東西香香的?"。 記憶力的培養。 (1)詞彙記憶。成人在講述孩子較熟悉的故事,或教小兒念他熟悉的兒歌,或唱他熟悉的歌時,有意識地停頓下來讓孩子補充,由簡到難,開始讓孩子續上單字,以後可逐漸讓孩子續上一個詞、一句話這既可促進記憶力的提高,還可發展小兒的語言能力。 (2)實物記憶。讓小兒回憶起不在眼前的實物,可給孩子一件玩具,讓他注視您將玩具放到盒中,蓋上蓋子,讓他說出盒中玩具的名稱。 1歲半以後應在孩子的遊戲中增加一些較為複雜的內容,促進小兒思維發展。 (1)比較大小。用套蛋、套塔、或大小不同的紙盒等玩具,教小兒依尺寸的大小,將小尺寸的套入大尺寸的玩具中,讓孩子在遊戲中進行比較、概括、並做簡單的分析。 (2)按顏色特徵將物體歸類。在遊戲中,成人可讓孩子他在各種顏色的物體中,將指認顏色的物體找出來。在遊戲中,還可以讓孩子按顏色分別放置物體。例如,將紅色的木製小球放到紅色盒子中,而將藍色的小球放到藍色盒子中去等等。 (3)發展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教小兒用小錘子小木板釘進潮濕的沙土中,用木棍將手拿不到的環拉到跟前等。 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培養。 (1)模仿遊戲。遊戲能促進孩子創造性想像的發展。成人可指導幼兒模仿日常生活情節的遊戲,開始可由成人設想遊戲的內容指導幼兒遊戲。 (2)有意識、有計劃地培養孩子繪畫,不僅可以發展孩子認識事物的能力,而且有利於發展手部小肌肉活動的能力,也有利於對孩子進行審美教育。進而可以逐步發展想像力和創造力,培養感受藝術美、自然美和社會生活美的能力。 繪畫還可培養幼兒獨立活動和專心作事的好習慣,促進智力的發展。 (3)培養聽音樂和欣賞音樂的能力。音樂可以給人以美的感受,擴展幼兒對周圍環境中各種不同事物的想像力,促進幼兒情感和智力的發育。 小兒出生後的第一年是其音樂能力發展的起點,可通過培養孩子區分音的高低、音的長短、力度、音色、節奏、旋律等能力,來培養孩子的音樂感受力。熟悉的歌曲、有趣和有節奏的樂曲能發展幼兒的音樂想像力。 二、動作能力的培養 1、扶欄上、下樓梯。訓練小兒學習上、下樓梯。訓練上下樓梯時開始選擇的樓梯不要太多層,以便於孩子能夠較順利地上完樓梯,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2、跑步練習。家長可通過遊戲來訓練小兒跑步的靈活性和穩定性,如靈活的向前跑,轉彎跑。 3、通過遊戲、手工、鼓勵小兒做力所能及的事,促進手動作的穩定性、協調性和靈活性。 三、習慣和生活能力的培養 1、白天睡眠的次數逐漸減為1∼2次,可根據作息制度,將小兒白天的睡眠安排在午飯後,睡眠時間為1.5∼2小時。孩子改用新的作息制度需要有一個過程,家長可根據自己孩子的身心特點,逐漸使小兒的作息時間向新的制度過渡。 2、可安排孩子每日早、中、晚三餐主食,在早中餐及中晚餐之間各排一次點心。培養孩子進餐的正確姿勢,教會幼兒正確使用餐具,不要邊玩邊吃,不要在飯桌上引逗孩子大笑,以防嗆咳窒息,飯後不讓孩子做劇烈活動,可讓孩子輕微安靜地活動半小時,避免嘔吐。 3、教小兒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對於幼兒來說,學會任何一種新的本領都是一件複雜的事。成人要幫助孩子減輕掌握這些新技能的困難。成人要有耐心,使孩子能順利地掌握構成技能的一個個動作。 4、培養幼兒愛護玩具的習慣。 四、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 1、與人交往。此時期的小兒已有了語言,可以較多的和人交往,要教育小兒初步懂得與人交往中一些簡單的是非概念。 2、幼兒在1歲半後,言語發展會突飛猛進,他們不僅重複成人說的言語,而且想要自己說出周圍東西的名稱。語言來源於生活,家長應常帶小兒到戶外、公園去玩,鼓勵他與人交往,並引導小兒仔細觀察遇到的事物,告訴小兒他遇到事物的名稱和特點。 回家後,要他回憶在外面接觸的人,看到的東西,並盡量幫他用較完整的話敘述出來。 這樣,不但豐富了他的語言詞彙,而且鞏固了記憶,增長了知識。 ~**2∼2歲半小兒訓練方案 **~ 一、認知能力的培養 1、觀察能力的培養 (1)觀察事物的特性。 比較形狀。用一些不同形狀的積木,也可用硬紙板剪成不同形狀的紙卡,教小兒學會認識圖形,如圓形、方形、三角形等,懂得選擇同樣的圖形進行匹配。 比較遠近。培養孩子遠近意識。在日常生活中,可用含遠近的詞引導孩子行為,加強對遠近概念的意識,如"和媽媽靠近點"。還可在 遊戲中,教小兒領會遠近的意思。 培養孩子觀察的更全面,這樣孩子可擴大觀察的範圍,促進思維的發展。帶孩子到戶外觀察,教小兒學會先觀察周圍總體概況,再集中觀察某一特定的事物。 (2)發展幼兒注意力 要注意培養幼兒注意的持久性,集中性。 2、記憶力的培養。 (1)複述話語。隨著小兒語言能力的提高,可讓孩子複述成人的話語。可從簡單的短句開始,然後教長一點的句子如背誦歌詞、兒歌、古詩等,以促進小兒記憶能力的提高。 (2)數字記憶。雖然此時小兒對數的概念還不清楚,但機械記憶能力強,通過數字記憶練習,可強化小兒機械記憶能力,如可教小兒記門牌號、電話號碼、歷史年代等各種數字材料。 3、思維能力的培養 (1)培養幼兒對因果關係的認識。讓孩子看看吹風能使小風車旋轉,還能使臉盒裡的水出現波紋,將肥皂水吹出五顏六色的肥皂泡。 這可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其學習探究的熱情,促進認知發育。 (2)歸類練習。可教小兒根據事物的某些性質練習分類。可按聲音分類,將能發出聲音和不能發出聲音的東西歸類,還可按顏色、形狀、大小、用途分類等等,以提高小兒歸納、概括的能力。 (3)發展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意造成一些明顯的錯誤,讓孩子去發現,並鼓勵他說出錯誤所在及解決辦法,以培養小兒分辨問題的能力。 4、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培養。 (1)表演遊戲。可根據故事或童話的情節和內容,讓孩子表演,在表演遊戲中,小兒可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繪畫。通過繪畫可以提高小兒手眼動作的協調性。引導小兒根據自己對周圍世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認識,仔細觀察自己所畫圖畫的構圖,看看由這些粗細不同的線條搭配成的圖像輪廓是否像要畫的事物。 (3)音樂。幼兒兩歲時就具有聽成人有表情唱歌的能力,聽歌曲可大大豐富幼兒的音樂聽覺感受性。教幼兒留心聽歌曲旋律的同時,還要教他留心聽歌詞。引導小兒注意樂器發出的聲音表現的意思,讓孩子根據歌詞、旋律,構思與樂曲相符合的音樂形象。 二、動作能力的培養 1、獨自上、下樓梯練習。用玩具在上逗引或鼓勵小兒上樓,使其能不依靠家長或欄杆自己上、下樓梯。可選擇無扶手、只有3∼4層的階梯練習。 2、雙足跳練習。成人可牽著小兒兩隻手,教小兒蹦跳,逐漸訓練小兒不要扶持,雙足能同時抬起跳離地面。但是,不應當讓孩子過分迷戀於跳躍(特別是從高處跳下),因為幼兒在這個年齡段還沒有形成腳弓,過多的跳躍有可能形成平足。 3、繼續讓孩子多做動手遊戲,發展手部動作。可用積木搭樓房,和孩子玩比賽拾物的遊戲,比賽用繩子串珠的數目,學習用筷子來取東西,折紙等等,發展手部動作。 4、兩歲後可讓幼兒學做主動操。 三、習慣和生活能力的培養 繼續鼓勵小兒做力所能及的事,培養良好的睡眠、飲食、衛生等習慣和愛勞動,關心別人的品德。教小兒自己解開扣子,脫掉衣服,大小便後自己幫忙提褲子,洗手後用毛巾擦乾手並將毛巾放回原處,自己用勺進食,遊戲結束後將玩具收拾放回原處等。 還應鼓勵小兒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這對將來智能發展和學習關係有較大促進作用。如小兒搭積木不成功,要求成人幫助,成人應鼓勵小兒再試一試,而不要馬上伸手相助,當孩子重複多次嘗試成功時,應鼓勵表揚孩子。 四、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 1、與人交往。訓練小兒和別人一起玩合作遊戲,使小兒在遊戲中懂得遵守一定規則,相互合作,團結友愛。多帶小兒接觸社會,教會小兒有禮貌地稱呼周圍的人。 2、利用各種機會擴大幼兒的詞彙量。如帶小兒上公園時,給他講他所看到的花草樹木的名稱,等等。 教小兒用完整的句子表達意思,可經常讓小兒看圖片,給他講簡短故事,教他說歌謠。隨著幼兒理解能力的加強,在適當的時候,可教孩 子掌握一些比較抽像的時間名詞、方位名詞的用法,如"今天不去姥姥家,明天才去。","剛才你吃了一塊糖,現在別吃了。","你在前邊走,爸爸在後面跟著你"等。 並經常在話語中使用常用代詞"我、你、他(它)、我們、你們、他們、自己、咱們",使孩子逐漸理解各個代詞的指代關係。教小兒使用表達動作的詞,如"你拿著"、"扶著我","我領你走"、"抓住我的手"、"他們在踢球"、"上醫院扎針"、"用手拍球"。 還可以通過說"不能一邊吃,一邊玩","我有手和腳",等等,讓孩子掌握"一邊……一邊、也、以及、和、同、跟"等連詞的用法,使孩子能準確、完整、連貫地表達意思,這對於提高小兒的交流能力起了很大作用。 3、培養小兒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情感 此階段小兒已形成了最基本的道德情緒,對成人的讚許會出現滿意的情感,對成人的譴責會產生羞恥的情感。開始能辨別簡單的是非行為。 家長在進行道德教育時,除了以身作則外,還要激發兒童對符合社會道德的行為產生愉快、自豪、羨慕、嚮往的情緒體驗,而對違反社會道德的行為表示厭惡、羞恥、蔑視。及時表揚孩子好的行為批評糾正孩子不良行為習慣。 教育孩子愛護玩具,有禮貌、不亂扔果皮、主動收拾玩具、公園的花不能摘、不隨地大小便,等等。要從小發展幼兒的美感,使他們學會看到美的東西會感到愉快,審美能力。

做孩子的心理醫生--節錄其中一段

2008年10月27日
公開
49

我們千萬不要忘了,每個孩子都有適合他的位置,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心理 學家早已提出多元智慧的理論,意思是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舞台,都有一 套不同的智慧結構,有些人長於音樂,有些人長於科學,有些人長於運動,會 音樂的人學不成科學;會科學的孩子藝術並非頂尖;我們不要老想把孩子當做 科學家來養,重要的是找出孩子擅長與眾不同的智慧。我們一定要記住一件事 情:行行有狀元,而且未來一定是每一行每一業都有狀元。當然在學習、成長 的過程中,孩子必定是跌跌撞撞,所以,我們要教孩子:這一條路走不通可以 走另一條路,不要因一時的跌倒而失志,人生是可以轉個彎的,柳暗花明又一 村,人生是可以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你是否記得當你的孩子小時候哭鬧時,你敏銳的聽聲音便能知道他是尿床還是 肚子餓。我發現在孩子六歲以前,每一個爸爸媽媽都像心理醫生,為什麼孩子 長大以後,你就不像了呢?你以為孩子長大了嗎?還是你敏銳的特質不見了? 還是有些東西去阻礙了你敏銳的特質?或者是你不夠用心呢?其實這些因素都 包括,但是我認為不夠用心是最重要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請你記住, 孩子的名字永遠叫『小孩』。」縱使是資優,他還是小孩。專制成性的中國父 母最不會利用同理心了解孩子心裡想什麼,我們以為孩子自己生的,應該了解 的;其實不然,孩子在每個年紀都有一些不一樣的成長使命,三歲的孩子與十 一歲的孩子絕對不一樣,孩子需要我們做父母的用心去了解。何謂了解?就是 三歲時就把他當做三歲的孩子來看,五歲時就當做五歲來看,十歲時就當做十 歲的孩子來看,這才是了解。 一個孩子的學習需要動機,動機是成就的原動力。例如:閱讀是一種動機,假 若閱讀不是一種動機的時候,閱讀就是一種考試,如果閱讀是一種考試,那麼 閱讀不會持久,也就不會有成就。因為人生是一輩子的事,閱讀也是一輩子的 事,假如你唸完書就不再閱讀,那麼你就會變成草包。而做學問不是死記東 西,是要知道它在哪裡。所以爸爸媽媽們對面孩子的詢問時,可以常常用「我 不知道,我們一起來查書」來回答。「我不知道」表示人有進步的空間,如果 全知道,就是全不知道,假若一個五歲的孩子全都知道,那就完了,表示他已 經滿了。有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孩子在這個年紀不夠飽滿、不夠豐富,但是換一 個角度來看,也正因為他不夠,表示他正等待吸收很多東西。所以滿分哲學到 底是對或錯?一個每一次都考滿分的孩子,對他而言已經足夠了,因為他沒有 再進步的空間,也不能夠退步,那麼下一次的考試該怎麼辦呢?這時他的壓力 就來嘍!所以我們應該要讓孩子有進步的空間,即使退步了,我們也要給孩子 鼓勵使他有唸書的動力。 孩子專心的時間會因興趣而有變化,例如對數學有興趣的孩子,他的專心時間 就會加長。若孩子常常忘東忘西並不表示他不夠聰明,因為在十歲以前的孩子 腦袋裡頭只能專心做一件事情,但是我們可以想別的方法加強孩子對事情的專 注,使他不容易忘記。例如:下雨天時,我們可以將雨傘掛在電梯門口,提醒 孩子不要忘記帶雨傘。教育是可以用很多種不同的方法,如果一種方法行不 通,我們可以用二種、三種,甚至更多種,盡量少責備、多了解。 在做教育之前,我們要學會一件事:會愛自己的人才會愛別人。人生有四個要 件,而這四個要件是做教育的準備:健康、快樂、時間、美好生活,若再加上 一點金錢,就叫做富有的人。如果一個人只是努力工作、努力賺錢,然後逼著 孩子好好讀書未來努力工作、賺錢,那麼這就叫做有錢人。人生裡頭有二件事 情是很重要的:一是努力得到我們想要的;二是享受我們得到的更為重要。我 們常常盲目的生活、工作、賺錢,而賺錢的目的不就是要讓自己的生活更美好 嗎?但是大多數的人卻不知道要享受我們得到的。我認為人生過四十之後一定 要有兩個圓在交集,一個圓是「精神」、另一個圓是「物質」。四十歲之前我 們可能為了過更好的生活而每天工作、賺錢,假設人的一生能活八十歲,四十 歲已是過半了,所以四十歲之後,我們不能永遠只想到工作而忽略了生活中的 美好。要擁有美好的生活,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健康,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之 母,心理健康是家庭健康之母。沒有健康,教育便是虛假,所以有健康的身體 才會有好心情,有好心情就不會對孩子亂發脾氣,也就能夠有耐心聽聽孩子說 的話,相對的親子關係就會更融洽,家庭氣氛會更和諧。 另一個重要的要件便是快樂。現代的孩子普遍都不快樂,因為功課太多、壓力. 太大,所以如果孩子有機會開懷暢笑時,我們不要去嚇阻他,要尊重孩子的快 樂。研究指出:快樂的人比不快樂的人學習效率多了1.76倍,假若我們的孩子 是快樂的,那麼他的學習≠壓力、學習≠高期望。我們甚至可以花點心思製造 快樂,例如:每天找個時間全家坐在一起說說笑話。當孩子說笑話給我們聽 時,即便不好笑,我們也要笑得很開心,孩子會說得更多,並且從中得到自信 與快樂。 童年,對我們來說已經是很遙遠的事,有些人甚至沒有美好的童年回憶,但我 們別忘了,現在正是孩子的童年,我們有機會再過一次童年,陪著孩子一同成 長、一同過童年。所以,我們要學習拒絕忙碌,錢是永遠賺不完的,事情是永 遠做不完的,而孩子的童年卻只有一個,撥出一些時間陪陪孩子、了解孩子, 親子關係才會建立,互動會更好

如何從容應付幼兒的反抗期

2008年10月20日
公開
40

寶寶到了2歲左右,一般就會出現不聽話的現象,這是幼兒發展的必經階段,是寶寶認識到自我,獨立性開始萌芽、生理心理發展正常的重要表現。雖然很多家長知道這是正常的,但遇到寶寶不聽話時,還是不知所措。   有幾位媽媽,在寶寶的反抗期經過摸索,找出了一些有效的應對方法。   商量著來   陽陽是個小女孩,2歲以前,陽陽非常乖,父母一直覺得,女孩就是省事,不淘氣,又好帶。可自從陽陽過了2歲以後,就開始越來越不聽話。她學會了說“不”。到了吃飯時間,媽媽說:“陽陽,來吃飯了。”“不吃!”陽陽回答。到了洗澡時間,媽媽說:“趕緊洗澡,洗完澡上床睡覺。”陽陽又是:“我不。”最可氣的是有一次媽媽要帶她去外婆家,臨出門了,就是不穿鞋子,媽媽說:“你要是不去,那就一個人在家了,行嗎?”“不行!”陽陽媽媽氣得不知如何是好,來強硬的,孩子哭一場,大人也生氣,可如果不來硬的,又如何制服這個小傢夥呢?   應對措施:   2歲的陽陽,不再總聽大人的話,她有了自己的想法,因此,遇事要和她商量,把她當作一個小大人看待。說話時,要注意不能強制要求她做什麽,而要給她選擇的機會——   1.寶寶經常是吃飯時間到了,卻怎麽叫也不吃,這時,媽媽可以端著飯碗故意讓她看看,寶寶一看到媽媽碗中的飯菜,會勾起吃飯的欲望,於是放下手中的玩具就跟媽媽一起去吃了。   2.有時到了洗澡的時間,寶寶就是不去洗。這時媽媽可以找出幾件戲水的玩具,放在澡盆裏,讓寶寶看看。寶寶一看到玩具,就來了興致,在洗澡間裏玩起來,媽媽借機在澡盆中放上水,讓她一邊玩,一邊在水中洗澡。   3.要出門的時候,媽媽不要跟寶寶說“再不出去你就一個人在家”之類的話,而是問寶寶:“你穿哪雙鞋子,是這雙白色的皮鞋還是粉色的旅遊鞋。”這時寶寶的注意力在選擇穿哪雙鞋上了。   注意力轉移法   天宇有20個月了,以前一直是個情緒快樂的可愛寶寶。可是最近1個月來,他總愛發脾氣,任何事都要滿足他的願望,不然就哭鬧得沒完沒了。有一次,媽媽給他洗澡,洗完後,水有些涼了,媽媽要天宇起來穿衣服,可天宇只顧玩水,就是不起來。說了幾次也沒用,媽媽急了,硬是把他從水中抱出來。天宇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哭得氣都接不上來,足足哭了20分鐘。吵得鄰居都來敲門,問天宇出了什麽事。有了這次教訓以後,天宇媽開始研究起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面對這些難題,天宇媽媽發現只要掌握方法,就不是難事了。   應對措施:   寶寶一般喜歡玩水,所以抱他出來時,他不高興。這時,採取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往往比強硬態度更有效——   1.小孩子的注意力是很容易轉移的,當他玩水不肯出來時,媽媽拿一件好玩的玩具讓他看,但不要是水中能玩的。寶寶看到另外的玩具,也想要,這時媽媽就借機讓他先出來,到床上再玩。   2.告訴寶寶,快點洗完,媽媽獎勵一朵小紅花,得小紅花的寶寶,都是做得好的乖寶寶。   3.對寶寶說:“如果聽媽媽的話,洗完就出來,媽媽給講故事,如果洗得時間長了,就沒時間講了。”   做個旁觀者   樂樂2歲生日的時候,小姨送給他一套積木。這套積木顔色鮮豔,有各種形狀,寶寶的手也得抓得握。自從有了這套玩具以後,樂樂就喜歡上了。每天一睜眼,就拿著積木盒子對媽媽說:“打開,玩!”於是媽媽幫他打開,讓他自己玩。樂樂總是瞎玩一氣,往上壘積木,卻把小塊放底下,剛壘到第3層,積木就倒了。媽媽看他實在著急,就告訴他:“把大塊放在底下,小塊放上面。”樂樂反而生氣了,把積木一推,不玩了。有時,自己壘不上,就又生氣又發脾氣,把積木使勁往地上、牆上扔。家裏人都覺得,樂樂的脾氣怎麽這麽壞,不虛心還沒有耐性,總這樣下去長大能幹成什麽事?   應對措施:   這麽小的孩子,不用擔心他的虛心和耐性,這只是反抗期的典型表現,過一段時間就會好轉。積木對成人來說是非常簡單的玩具,對小孩子可就不一樣了。他需要不斷嘗試、學習,才能掌握正確的玩法——   1.做寶寶的玩伴。寶寶玩積木的時候,和寶寶一起玩,不要硬去糾正他的錯誤方法,只是讓寶寶看到你怎麽玩,寶寶的模仿力很強,看幾次就會了。在玩的過程中,有時寶寶玩不好,你也可以借機幫助他。   2.指導方法要得當。這個時期的寶寶,不能硬叫他聽你的,而要耐心地對他說:“你看看,要是把大塊的放底下是不是更好一點,樓就不會塌了?”引導寶寶嘗試。如果寶寶不聽,也不要緊,沒必要非要寶寶按照你的要求做,自己玩最終他也一樣會找到正確的方法。   3.及時鼓勵。有時寶寶拿出個幾個長條形的積木當火車,或者用半圓形拼成一個太陽,這時家長要及時鼓勵,讓他有自信心。   4.先從簡單的玩起。比如壘不好高樓,可以先搭一座橋,蓋個小房子等等,只需三四塊積木就能完成,讓寶寶從中感到成就感。慢慢就會有興趣,有困難也不會起急了。   給個實踐機會   一個休息日,蕊蕊的媽媽正在用手洗襪子。蕊蕊上衛生間,看見了,蹲在媽媽身邊不走了,把小手也放在盆裏,洗起來。媽媽擔心她衣服沒洗了,水倒灑一身。於是,勸她和爸爸出去玩。蕊蕊怎麽叫也不動,就是要和媽媽一起洗衣服。   應對措施:   在大人看來,洗衣服是家務勞動,在小孩子看來,這是有趣的遊戲,看著許多泡泡在水中越洗越多,他們覺得非常好玩——   1.父母應當尊重寶寶,給寶寶學習和鍛煉的機會。比如,可以給寶寶一個小盆,一塊手絹,讓他自己洗洗看。在洗的過程中,媽媽要教他先沾濕手絹,塗上肥皂,兩隻手握住、揉搓等等, 使寶寶在玩中鍛煉動手能力。   2.寶寶的皮膚嬌嫩,當洗完後,讓寶寶用清水洗淨雙手,然後把手絹晾起來。   3.在洗的過程中,寶寶的衣服容易弄濕。這時可以在洗之前,把寶寶的袖子往上捋一捋,提醒寶寶不要把水灑到身上,這樣就不容易弄濕衣服了。   有事可做   都都2歲多了,媽媽發現他現在變得不聽話了。以前父母說什麽是什麽,現在可好,你說東他就說西;你說不讓他動的東西,他非要碰一碰;你說讓他把水果吃完,他偏一口不動。一個下雨天,都都和媽媽都在家裏。在屋裏呆的時間長了,都都不幹了,非要出去玩。媽媽說:“你看,外面下著雨,怎麽出去?”“不行,就要出去,就要出去!”“出去容易淋感冒,還是不出去。爸爸新給你買的車呢?”“不玩,就出去。走!走!”說著就拽起媽媽的手,拉著往外走。   應對措施:   在家中呆得久了,小孩子會感到沒興趣,所以鬧著要出去——   1.如果雨實在太大,就抱著寶寶到窗前,讓他看看雨,聽聽雨的聲音,看看窗外的景象。轉移了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也就不再鬧著要出去了。   2.孩子感到無趣,才想出去玩,這時媽媽要想一些好玩的遊戲,讓寶寶玩。比如,可以讓小動物們坐成一圈,和寶寶一起玩丟手絹的遊戲,寶寶會認爲所有的小動物都和他一起玩,因此會感到很快樂。   3.如果雨很小,不妨就帶寶寶出去,撐把傘,讓他呼吸雨中的新鮮空氣,體驗一下下雨的感覺。   總之,對付這一時期的小淘氣,成人要用智慧戰勝他們,而非強制與武力。 聰明媽媽4應對策略 方法1、該出手時就出手 當你在寶寶那裏碰了一鼻子灰的時候,不要太惱,也不要和孩子鬧對立,聰明的就采取回避的措施,當孩子想做好可又完不成的時候,他自然會回過頭來向他聰明的媽媽求教,這時候你就可以幫助他了,引導他向困難挑戰。成功之後,你可以誇誇孩子能幹,這時候孩子自主能力不僅會高漲,他同時也明白適當的時候請媽媽幫助也是一個很不錯的主意。 方法2、尊重小傢夥自己的意願 反抗期,是孩子向你表示“我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無論是穿衣服,還是穿鞋子,還是玩游戲都想獨自完成,對此家長要有思想準備,如果孩子對你的幫助說“不”,那就尊重小傢夥自己意願,放手讓他獨自去做就是了。 方法3、堅持你的原則 面對反抗期的小寶寶,你一方面要尊重小傢夥的意願,另一方面大人的原則性也不能喪失。例如,上街前,你同小傢夥講好,不買東西,可是一路過玩具店,他就走不動了,非要你給他買一個自動小汽車。這時候你可不能心軟,給他講明道理,幷將他及時帶走。幾次之後,小傢夥就會明白,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用哭鬧可以得逞的,在生活裏還有很多“不可以”、“不行”。 方法4、轉移注意力 處在反抗期的孩子,幷不瞭解自己的能力,所以常常會做一些他們幹不了的事情讓你哭笑不得,你不妨表揚他能幹,另外分派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轉移他的注意力。 面對寶寶的反抗期的錯誤態度 錯誤1、以粗暴對待粗暴 這種態度最可怕,你如果認爲孩子翅膀還沒有硬就這麽不聽話,不明就理以粗暴對待粗暴,這樣很容易傷害小小孩的自尊,逐漸失去學習成長的熱情。另外你的這種粗暴的態度還會影響與孩子的親子溝通,讓孩子失去對你的依賴和安全感。 錯誤2、放任和溺愛 雖然不能用粗暴對待孩子的反抗,但是放任和溺愛也是不可取的。當孩子一次又一次向你提出的“媽媽我要買這個”、“媽媽我還想要吃那個”這樣的物質要求時,你就必須認真思考幷加以限制了。若是你總是無止境地滿足孩子物質上的要求,那他很快就會變成一個任性的孩子,讓你覺得更加頭痛。 錯誤3、限制孩子的發展 孩子因爲能力有限,自己處理日常生活時可能會花費更多時間。你不能因此包辦代替,這樣只會挫傷孩子的學習熱情,變得順從和依賴,缺乏自立能力。

教養倔強孩子有法寶

2008年10月20日
公開
59

教養倔強孩子有法寶 ◎六大錦囊妙計助你遊刃有餘 常常聽到家長有這樣的抱怨:「我的孩子很活潑,也很聰明,就是脾氣太倔強了,真拿他沒辦法。」相信為數不少的父母都有同感。其實,倔強的孩子往往有他獨立的見解和個人的意志,你若是以強硬的態度去對待孩子,他就會「頂撞」你;但是,如果你任由他去,則更容易助長他的倔強。因此,教育倔強的孩子不僅要多動腦筋,還要多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才是。以下是克制倔強的六大法寶: ◆講道理父母立場:孩子往往只知道他「想做什麼」和「不想做什麼」,而無法明白「為什麼要這麼做」和「為什麼不應該這樣做」的道理。因此,隨著孩子智力的發展,逐漸有了自主意識,家長應該提出正當及充分的理由告訴孩子,什麼事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有了判斷是非的標準,孩子便能自己處理事情。孩子立場:很多父母往往剝奪了孩子知的權利,只會無來由地命令孩子:「我叫你這樣做,你就這樣做。」一味強迫孩子無條件地服從自己,只會讓孩子覺得莫名奇妙,結果反而更加固執己見。例如,一個一歲的孩子,雖然走不穩,但是他可能推開你的手,堅持要自己走路;此時就不算是倔強,你應該支持他,即使摔倒也沒關係。 ◆態度必須明確父母立場:想要孩子接受意見,你的態度必須要明確堅決,如此孩子就會知道,無論自己再怎麼任性吵鬧也不會被接受。千萬不能說「求求你,聽媽媽的話吧!」這類的話,這樣只會突顯父母的無能;若父母採取軟弱的態度向子女哀求,只會讓孩子更任性。孩子立場:不過,有時候家長也應避免高姿態,把自己的意見當聖旨,要求孩子無條件地接受,而忽視了孩子的情感和需求。有一些超出家長允許範圍的事,可能只是孩子的好奇心作祟;例如,一個兩歲的孩子,看見外頭下小雨了,可能會想到雨中去玩耍,然而卻得不到家長的允許。其實,孩子的原始動機只是好奇而已,這時你不該硬性阻止,而應有條件地軟性限制,陪孩子出去看看雨、聽聽雨的聲音等。 ◆訂定紀律父母立場:給孩子訂立一些明確的行為準則,例如,晚上幾點鐘一到,必須關掉電視上床睡覺,以及不許吃零食等規定。同時,你應該讓孩子明白,你對他的一些規定是出自於愛心和關心。孩子立場:家長應該明白孩子不斷地在長大及成熟,過分的教條主義,可能會限制孩子想像和發展的空間。例如,一個三歲的孩子,家長可能會硬性規定他學鋼琴或小提琴,但是孩子可能偏偏喜歡畫畫或劍道;這時你應該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而不是強求他學什麼或做什麼。只要你認為孩子有道理,就應該及時更改紀律。 ◆管教要有原則父母立場:要使教育發揮作用,就得確立一個管教的原則,而且要幫助孩子遵守。當孩子違反了規定,你不能有時責備,有時原諒,否則久了以後,規定就會變得沒有意義。孩子立場:父母經常是很隨性的,依據自己的標準來制定原則,而且說制定就制定,說執行就執行,但是對於一些規律性很差的孩子,卻不容易做到。例如,一個四歲的孩子,他之前已經養成了睡前吃點心的習慣,無法馬上改掉,這時候,家長應該讓孩子有一個緩衝期,慢慢地改正習慣,因為習慣的改變不是一蹴可幾的。 ◆採取強制手段父母立場:有時候,矯正孩子的任性行為必須要採取強制手段。有位兒童心理學家主張,糾正孩子偏食的方法是──在正餐的時間內,給孩子吃足夠分量的食物,如果孩子不吃就收回,到下頓飯之前,即使孩子哭叫吵鬧,也不要給他吃任何東西;如此不到三天,孩子就會接受父母所給的食物,不再偏食。類似這種情形,不遷就孩子的任性便可以達到教育的目的。孩子立場:父母有時會很難拿捏尺度,高興時放孩子一馬,不高興了又把孩子逼得要死,這樣對孩子是很不公平的。例如,一個五歲的孩子,也許他看卡通片看得正高興,當你叫他吃晚飯時,他便聽而不聞;這時候,最好的辦法不是堅持他立刻吃飯,而是讓他在規定看電視的時間後再吃飯,這樣孩子就可能接受,習慣也養成了。 ◆給予適當懲罰父母立場:當孩子故意搗亂而不聽勸,有時也可以採取適當的處罰,但是要小心,千萬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完全不採取懲罰,可能會助長孩子的任性,讓他以為父母在鼓勵他,而重複犯下同樣的錯誤。孩子立場:父母對於孩子的懲罰要適度,既不能傷害他們的人格,更不能損害他們的身體,以免發生意外。另外,父母也應注意以理服人,以免孩子表面接受,心裡面卻不服。例如,對於一個六歲的孩子,如果他不高興而故意打翻了果汁,除了要他自己收拾殘局外,你還可以取消當天他看卡通的時間,而不是對他大聲斥責,借題發揮,發洩自己的不快情緒。同時必須注意,有懲罰就應該有獎勵。 其實,大多數的父母還是受到傳統思想影響,過分要求孩子聽話順從,認為聽話的孩子就好,不聽話的就是倔,就是不好。其實,父母應該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現代社會需要的是有個性、富挑戰的新人,而不是唯唯諾諾的乖寶寶,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時,應該有意識地保留孩子的個性。此外,人際關係是互動的,教育孩子不能只站在父母的角度來看問題,也不應完全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而是要盡可能地尊重孩子,也要盡可能地對其要求。

兒童成長 5歲前很關鍵

2008年10月02日
公開
51

兒童成長 5歲前很關鍵 文�曾文智 15個月大的小寶去診所,護士幫小寶量身長、體重和頭圍。「啊!只有9.3公斤,體重怎麼沒增加呢?」小寶的媽媽不禁疑惑地問醫師;醫師翻開小寶的兒童健康手冊,先在「生長曲線圖」上點幾下,再翻到後面的「1歲至1歲半健康檢查記錄」填上一些數字。媽媽注意到醫師在體重記錄填上第10百分位。 人的身體在青春期以前,每天都在生長中。如果有營養不良、作息不佳,或長期生病的話,生長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所以在青春期前,兒科醫師會經常測量小朋友的各項生長指標,來評估其健康狀態。 ◎如何評斷孩童的生長是否正常呢? 最常見的方法就是使用生長曲線圖,求出該孩童各項生長指標的百分位數。所謂百分位數,就是假設有100位相同年齡的兒童其某項生長指標由小而大排序,看受測者應該排在第幾位,就是第幾百分位。 例如小寶的體重為第10百分位,就是指小寶在同一年齡層的100位兒童中,排在第10位;換言之,小寶的體重只比9個人重,但是比90個人輕。 百分位數並不是越大就是長得越好。通常小朋友只要不是大於第97百分位,或是小於第3百分位,醫師就不會診斷為異常。但是如果小朋友沒有照著正常的生長速率長大,例如第一次是第75百分位,第二次是第50百分位,第三次是第10百分位,醫師也會認為小朋友的生長有問題。所以除了當次的測量外,還要參考小寶先前幾次的生長記錄,來判斷其生長歷程是否正常。 值得注意的是,百分位數值與其參考母群體有關。世界衛生組織於2006年發表了由收集不同國家8440位健康嬰幼兒的生長資料所得來的嬰幼兒國際生長標準,並證實兒童前5年的生長主要是受營養、環境及健康照顧等影響,與人種無關,所以最新標準可適用於全世界各地的嬰幼兒,國人也根據此標準製作了自動計算網頁(http://www.wellchildtech.com/anthro/AnthroTool.php),供家長與醫師免費使用。 與我國現有的生長曲線比較,可發現在6個月大之前,國內與世界標準差別不大;但是6個月之後,國內男孩第75百分位以上的體重標準,就比世界標準來得重,這可能跟我們的飲食習慣有關。希望父母們有空能多關照小朋友的生長狀況。 (作者為新竹縣曾文智小兒科診所負責人)

看電視,不良影響篇

2008年09月26日
公開
56

看電視,不良影響篇 問到對於寶寶,尤其1歲以下的寶寶,到底可不可以看電視,穆淑琪醫師表示,「不建議給寶寶看電視。雖然電視的強烈聲光效果可以吸引寶寶注意,可以稱之為一種『刺激』,但是這樣的刺激方式,並非正向的、也非合適的,因此不建議讓寶寶看電視。」那麼究竟看電視對寶寶會產生哪些不良影響呢?讓我們一一來告訴您。 Part 1 眼睛、視力 「鬥雞眼」好不了? 許多寶寶在2歲以前會有「假性內斜視」的狀況發生,也就是所謂的「鬥雞眼」,穆淑琪醫師說,這是因為寶寶的眼球肌肉尚未發育完全,所以會有這樣的現象,通常在寶寶2歲大左右,就會自然發育完全,而不再有鬥雞眼的現象。但是若寶寶長時間受到電視螢幕亮光的刺激,眼球肌肉協調度的進步就會受到阻礙,可能會使發育時間延長,或甚至無法發育完全。 研究文獻怎麼說? 穆淑琪醫師說,雖沒有研究報告直接指出看電視一定會近視或斜視,但是曾有文獻指出,看電視的確會影響寶寶視覺細胞的發育。 Part 2 專注力、思考能力 剝奪寶寶學習的權利 相信許多爸媽一定聽過,看太多電視的寶寶,其專注力不佳,不易集中精神。穆淑琪醫師表示的確如此,因為長時間接受強烈的聲光效果刺激,聲音的高低起伏很大,電視畫面變化得很快,讓寶寶的腦部長期暴露在高度刺激下,逐漸無法接受靜態的事物,在兒童氣質特質養成中最容易影響的應該是專注力不易集中。另外,穆淑琪醫師指出,像電視這樣的平面影像,對於寶寶的思考能力發展沒有任何的幫助。寶寶看電視時,到底可以就內容吸收多寡因孩子而異,這方面的影響不易量化,但另一顯而易見的影響可見的是因為畫面不斷轉換,他接收了第一個畫面,還來不及消化,下一個新的畫面又出現了,在這樣「來不及」的情況下,寶寶就只有不停的接收,卻無法在腦海中沉澱,慢慢的消化吸收。這樣寶寶在思考能力與創造力的學習上受阻,無形中照顧者也就剝奪了寶寶學習的權利。 Part 3 語言發展 過度刺激•適得其反 為什麼寶寶只愛廣告,不愛「連續劇」呢?當然除了看不懂劇情之外,緩慢節奏也是不受寶寶喜愛的原因。通常廣告人物說話的速度會較戲劇演員快,因此較易吸引寶寶的注意力。關於這點,穆淑琪醫師表示,的確曾有研究報告指出,寶寶長期暴露在說話速度較快的環境下,對其語言發展有負面的影響。穆淑琪醫師進一步解釋,不僅是長期看電視的寶寶會出現這樣的問題,若是主要照顧者(通常是媽媽)的說話速度過快,也同樣會影響寶寶的語言發展。媽媽說話速度過快,除了會讓寶寶無法學習正確的發音之外,同時寶寶也會去學習媽媽說話的速度,但寶寶的語言發育尚未完成,使得寶寶雖然已習慣用媽媽說話的速度來思考事情,但是說話的速度卻跟不上,便會漸漸造成「口吃」的問題。 「口吃」絕非天生 穆淑琪醫師說,若是媽媽(主要照顧者)本身說話速度過快,比較容易養出「口吃」的孩子。媽媽對寶寶的影響是無遠弗屆的,一天24小時,寶寶都在聽媽媽說話,不僅有媽媽對著寶寶說話時會有影響力,媽媽在講電話、跟鄰居聊天等,都會影響到寶寶對語言的學習。因此,電視節目說話的速度,也是相同的道理,並不適合讓寶寶長期收聽,甚至學習其說話的方式,以免造成日後不良的影響。穆淑琪醫師還提醒爸媽,幫寶寶選擇說故事的CD時,除了故事內容及生動性要注意之外,當然也要注意其說故事的速度是否適中。當然,最好還是由爸媽親自說故事給寶寶聽喔! Part 4 行為發展 缺少「互動」的學習 電視是單向輸入的媒介,寶寶在看電視時,只是不停且被動地在接收外來的訊息,電視無須等待寶寶有所回應,才產生下一個畫面。穆淑琪醫師說,這樣的狀況下,便是剝奪了寶寶學習「互動」的機會,若是與爸媽進行遊戲,通常都是在有互動的狀況下,才有辦法持續進行遊戲,這時寶寶便會學習到對於人、事、物的互動及反應,相反的「電視」是無法提供寶寶這樣的互動環境。 非「個人化」設計 針對這樣的問題,現在也出現一些互動性的兒童節目或DVD,強調可以讓寶寶互動學習。穆淑琪醫師認為,也許這樣的節目設計會較優於原本的單向、無互動的節目,但是這些節目或DVD也非「個人化」的設計,每個寶寶的反應時間及互動的方式一定不相同,有時甚至造成爸媽對於寶寶發展的狀況產生疑惑,認為寶寶是不是發展有問題,怎麼會看不懂?因此,穆淑琪醫師強調,寶寶最好的玩伴還是爸爸媽媽,同時也是最佳的學習對象。

戒掉孩子的戀物癖

2008年09月22日
公開
50

戒掉孩子的戀物癖 嘴、奶瓶、母奶、手指、娃娃、被子 採訪�林潔欣 諮詢�林口長庚兒童牙科主治醫師 張佩菁    馬偕醫院牙科主治醫師 張家豪    台北市保母協會理事長 何雲鳳 孩子也會對某些東西上癮嗎?當然會呀!在出生後二歲以內,原本就是孩子的吸吮期,但當過了這個時期,還對奶嘴、奶瓶、手指等物品戀戀不忘時,就應該想辦法讓他們戒掉,以免往後影響牙床咬合,至於對娃娃、被子等東西的依戀,或許就要追溯至父母給的壓力了。 小baby有所謂的口腔期,所以在二歲之前喜歡吸母乳、奶嘴、奶瓶、手指等是自然的,但當二歲以後,如果還有這些習慣,可能就得想辦法戒除囉! 【Part1.長期有吸吮習慣會影響牙齒咬合】 小朋友到了一歲以上還有吸奶嘴、手指的習慣,會影響牙齒咬合嗎?林口長庚醫院兒童牙科主治醫師張佩菁表示,會的,雖然在六個月以前有吸吮反射是正常的,但如果一直延長到長恆牙之前,確實會對上下顎骨的發育有影響,尤其是到了4、5歲之後還有這樣的習慣,正中間的門牙就會出現開咬(open bit)的情況,就得強迫戒掉了。 馬偕醫院牙科主治醫師張家豪表示,長期使用品質差的安撫奶嘴及不當的吸食姿勢,也會造成乳牙移位及奶瓶嘴。所謂乳牙移位是指,因長期吸奶嘴,會將上排乳牙推向前、下排乳擠向後的情況,因而產生咬合不正及開咬等問題,所以及早戒除奶嘴其實是必須的。 戒奶嘴有黃金時期? 根據統計,0∼2歲的嬰幼兒大約有50%會有吸奶嘴的習慣,張家豪說,這是因為當胎兒還在母體內便已經自然地將手指放進口中,到寶寶出生到2歲左右進入了口腔期,寶寶會藉由口腔的活動來獲得滿足,除了以吸吮的方式來進食,維持生長發育之外,更可經由吸吮的動作促進唇與舌頭附近的觸覺,進而得到滿足的感覺,因此,奶嘴便成為寶寶身旁重要的用品。如果在此時期,父母一味地禁止寶寶吸安撫奶嘴,反而會讓寶寶因為得不到滿足,而產生悲觀、退縮的行為。 如果寶寶在四歲之後還戒不掉吸奶嘴的習慣,因吸食不好的安撫奶嘴所造成的咬合不正等問題,將永遠無法自然矯正,因此父母最好在寶寶二歲左右,就幫寶寶戒除吸安撫奶嘴的習慣。張家豪也提醒家長,如果家中寶寶長期吸吮手指頭,除了因為手指頭不乾淨,容易影響上下顎的發育,甚至連手指形狀、皮膚、指甲都會因長期吸食而變形。 而張佩菁認為,太晚戒奶嘴、手指,會使牙齒門牙出現「開咬」的情況,她解釋,所謂開咬(open bit)即上下門牙咬合位置不正確,在中間會形成一個洞,如此會影響咬斷食物,例如吃麵時,就不容易將麵咬斷,如此多半是因為小朋友習慣吃手指或奶嘴所造成,如果已經到了4歲左右還戒不掉這些習慣的話,就得看醫生了。 戒奶嘴、手指要循序漸進 何謂奶瓶性蛀牙? 【Part2.孩子有戀物癖該怎麼辦?】 人類在嬰幼兒時期時,寶寶即會透過各種感官來滿足探索的需求或安撫情緒,例如:為滿足口腔吸吮慾望,就有了吸奶嘴、手指等動作出現;為滿足觸覺舒適的感覺,就出現了撫摸棉被角,或是藉覆蓋熟悉柔軟的毛巾、毛毯、棉質紗布、玩偶、枕頭等方式。 但是從發育的觀點來看,這些現象都是自然的過程,尤其是小baby時期,當因為想睡覺、肚子餓、尿片濕、興奮、不順意的憤怒情緒等情形出現時,父母或照顧者可能會隨手拿些替代物來安撫孩子的情緒,這些經常被隨手拿來使用的物品有:奶嘴、紗布、柔軟的毛巾、被子、枕頭、娃娃等,只要不是的過度或不當使用,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人際關係的拓展與生活作息正常化,多數的孩子是不會對這些替代慰藉物產生依戀情形的,長大後自然對嬰幼兒期所依附的人及物品會慢慢的轉移,而不再強烈需求。 但是如果這些習慣就是一直戒不掉時該怎麼辦?台北市保母協會理事長何雲鳳表示,其實不用刻意禁止已經養成的習慣,因為戒不戒掉這些習慣對於孩子的日常生活完全沒有影響,有的只是外觀上的不好看,但如果這些習慣是孩子的自信心來源,或許等到時間到了,孩子自然會不喜歡,因為對孩子來說,這些東西是他所能掌控的,如果孩子一直戒不掉這些習慣,或許該回溯原因,是不是在口腔期時得不到應有的滿足,或者是父母親沒有給他足夠的安全感,再來想想該如何戒除這些習慣。 何雲鳳說,如果大人都一直戒不掉煙、酒的壞習慣,又何必強迫孩子一定不能如何呢?只要等到他大了,靠自知能力或者群體的力量約束他,自然而然這些習慣就會消失了。但如果父母一定要孩子戒掉這些習慣,還是有方法可循,以下我們就逐一來說明。 ◆奶嘴 何雲鳳建議家長,戒奶嘴要有技巧,儘量減少孩子吃奶嘴的時間與次數,慢慢地,他就會對這樣東西生疏,但是幫助其改善的父母要持之以恆,不是孩子一吵鬧就拿給他。 當孩子一直吸奶嘴時,家長可以跟他說:「你吸嘴嘴我聽不清楚你說話,你要拿開再跟我說喔!」,或者和孩子約定好,起床後就不要再吸了,睡覺前再吸就好了。儘量不要將焦點擺在這件事上,以淡化處理的方式,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忘記這件事了,如果家長一直說,他反而更喜歡這麼做,為的是要引起你的注意,因為唯有做這個動作時你才會注意到他,演變成一種故意的行為。 而當孩子已經長了牙齒,可以吃副食品時,儘量讓他們吃固體食物,唯有在口腔期得到滿足,才能對於奶嘴的需求不那麼強烈。 ◆手手 ◆奶瓶 ◆母奶 ◆娃娃、被子 父母或照顧者的育兒方法,可能與寶寶的戀物依賴習慣互為因果,人類的成長是一連串由依賴到獨立的發展過程,從依賴母親的子宮孕育胚胎,成熟了就獨立脫離母體出生了。而嬰兒期同樣也從依賴喝奶吸收營養以維持生命成長,到成熟了就自然會跟奶奶說bye bye了。 對於大人的依賴也是同樣的道理,從幼兒時期依附著照顧者,等安全感、自信心成熟了就邁向獨立了。父母在育兒的過程中,也許不會將孩子依戀的物品視為是有害的東西,但是癖好一形成,可能會發展成寶寶對某些特定物品產生強烈的依賴,因而影響獨立健康人格的發展,父母親千萬不能忽視這些事喔!   (詳文請見8月號育兒生活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