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nina

日期

#Tag

2004年03月26日
公開
25

和仔仔阿姨一家的聚會

仔仔阿姨是媽媽從高中時期的好朋友 算算到現在已經十多年的老友了 不免想到張曼捐的一篇文章 ********************************************************* "只需讓對方知道: 「如果妳有需要,可以隨時找到我。」" 張曼娟曾說過:「每個女人都有個心靈地帶,是只有另一個女人才能碰觸的。」 進入中年之後,才對這話的感受愈來愈深刻。 因為生命一路走來,無論是愛情、工作,甚至親情遇到許許多多的挫折,每一回也都只有回頭去找相識超過十年的手帕交,才能舒緩心靈的創痛,找到重新面對生活的力量;如果說愛情令我們欣喜,這同性友誼給我們的便是一種安定。 幾個星期前,我們幾個OBS(歐巴桑)決定一起出國遊玩,紀念認識十二年。 這十二年之間,我們各自經歷了生命裡不同的起承轉合: 有的失去了婚姻、有的在感情裡幾乎滅頂、有的不斷做母親、在自我與家庭中迷失了好一陣子、有的在職場上碰撞連連。 我們不斷細心收藏著彼此的變化,因為有了這麼多年的基礎,在任何時候我們都很容易就進入另一個人生命最新的場景裡。 於是,受苦的時候,全心安慰;得意的時候真心分享;迷惑的時候,耐心解憂。隨著年齡的增長,彼此生命的交集愈來愈明顯,因為友誼和生命的軌跡經常同步而行。(生兒育女、子宮頸抹片檢查.男歡女愛.....誰能和妳百無禁忌、感同身受的徹夜長談?) 朋友做了這麼多年,我們早已熟悉彼此價值觀的差異,理解到每個人都有她過日子的方法,做為朋友我們無須挑剔或扭轉不能認同的部份, 只需讓對方知道: 「如果妳有需要,可以隨時找到我。」 所以,我不必為半夜打電話給其中一人而心懷愧疚,因為她會清楚這樣的電話一定有它的必要性;我們其中的任何一人也不必擔心在什麼緊急狀況下得露宿街頭;因為在台北,我們狡兔可以有好幾窟。 在一個花了大部份力氣歌頌愛情(其它的力氣則拿來宣揚親情)的時代裡,我們慶幸從年輕 的時候開始,就懂得為這些同性的朋友準備了一個空間,在為人母、人妻、人女之外,我們也是別人的好朋友。 妳有沒有半夜可以求助的女性朋友?妳可願成為朋友生命的後盾?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也需要時間經營,下次女性朋友邀妳喝個下午茶,別再推託說孩子先生如何如何了吧! 人生中有許多事情是老公孩子插不上手的。緯緯和芸芸妹妹和仔仔阿姨一家的聚會和仔仔阿姨一家的聚會

2004年03月20日
公開
5

大選投票

大選投票

2004年03月04日
公開
16

八個月到兩歲辦的發展---轉貼文章

易怒 到了週歲時,由於有了相當的自主性,所以有的孩子,就會變得相當易怒。 吃飯、穿、脫衣服等他們都想自己來做,如果不能照著自己的意思時,就會嚎啕大哭。此外不在堆積木時,積木倒了下來,而想要再排卻不會排,或者是大人禁止他做一些事時,他都會大怒大哭。但這是孩子成長過程的必然階段,不要太過於焦慮地認為這就是他的脾氣。 當孩子發脾氣時,如果再對他吼叫,只會使情況更加嚴重。所以這時母親最好能好好的安撫孩子,以穩定孩子的情緒。 向父母親接近撒嬌 剛過一歲至兩歲半的孩子很喜歡坐在父母親的膝上。 經過跑跑、跳跳,玩累了的時候,就會坐到父母的膝上,一個人玩耍時,有什麼不安或恐懼時,也會飛快的坐在父母的膝上。即使是睡著了,也喜歡這樣坐著。 特別是對於日漸信賴的媽媽,孩子一有什麼情況發生,就會黏著媽媽,或者是坐在膝上撒嬌。此時媽媽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可以說是非常密切,也就是這樣,孩子在遇到麻煩或疲倦的時後,就一定會喊媽媽。跌倒了,即使沒有什麼大礙,也會哭哭啼啼的,想從母親身上得到一些安慰。 此外孩子也很喜歡和爸爸一起玩耍。即使從公司回來的爸爸已經疲憊不堪,他也照樣要求要和爸爸一起「玩耍」。不過一些如上洗手間或睡覺的日常生活,還是需要媽媽的照顧。因此孩子對媽媽會產生一種獨佔慾,甚至夫婦兩人談話時他也會湊過來,要打斷爸爸跟媽媽的談話。 媽媽有時因為孩子太過於纏著自己而覺得很煩惱,也擔心是不是因為自己太寵孩子,而且孩子若老是對自己撒嬌,媽媽也許也會覺得對先生或老一輩的人無法交代。無意中就會對孩子嚷著「去,一個人玩去」或者是「沒有媽媽也可以做啊!」但是這種撒嬌的情形其實也只是某個階段的現象而已,而且此一時其是孩子和媽媽最親密的時候,所以請不要冷落了孩子。而事實上這個階段的孩子也是相當順從母的。所以當孩子撒嬌時,可以先接受他的撒嬌,然後抱起他並解釋說「在媽媽還沒說完話之前,你要先等一等,知不知道?」這樣孩子就知道要等待、忍耐了。 玩耍是自主性的表現 八個月至一歲兩個月左右大的孩子,從一步一步學習爬行到站立起來,然後開始學走路,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可以顯見其運動功能的急速發展。 隨著孩子的成長,手的功能也逐漸發達,可以從箱子裡取出玩具或是提著玩具,而食指和大拇指也能夠抓穩物體。 隨著此種運動功能以及雙手靈巧的發展,孩子的生活範圍便也漸漸地擴展開來。對於眼前的一切生活用品,都會引發他拿來摸一摸,咬一咬的興趣,而廢紙簍、餐桌上的碗、母親化妝台上化妝品等,也就是嬰兒玩耍的目標。 這種行動,在大人們看來,也許是「頑皮」、「傷腦筋」的事。但是孩子是因為第一次看到這種東西,會產生「這是什麼啊!」「為什麼會這樣呢?」的疑問,跟著就會產生「試試看。」的行動了。 而對大人來說,孩子們研究、探究事物的行動,就變成所謂的「頑皮」了。但是「頑皮」卻是自主性的發展中心必經的階段,就請盡量的寬容他們吧! 反抗是自主性的表徵 進入頑皮時期的孩子,一方面想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一方面又想幫媽媽的忙,於是常表現出很頑固的一面。 在玩水或玩弄電視台的頻道時,即使媽媽警告他說「不可以」,他還是我行我素,告訴他「不要到那邊去。」他卻故意同人唱反調。拜託他「拿一下眼睛」時,他反而拿著眼鏡跑開了。 這就是從兩歲左右開始的「第一反抗期」。對父母親來說,是特別棘手的時期。雖然有些父母會擔心,此一時期稍不留心,就會寵壞孩子,但是對於強烈表現出自主性,凡事不想假手他人的孩子來說,卻是在自立成長上跨了一大步! 如何防止意外事件 從開始爬到學走路的這段時期,對孩子來說,家裡的每一個角落可以說是都充滿著造成意外事故的危險。但這些事故往往是因為父母親的疏忽及不注意所引起的。 這個階段的孩子,充滿了好奇心,只要是身邊的物體,都想觸摸一下或者放入嘴裏。所以當孩子在地上爬行時,要先確定在他的身邊沒有玻璃彈珠、鈕扣、硬物等之類的小東西掉在地上。否則要是不小心放到嘴裡,常會卡在喉嚨而導致窒息,此外香煙或煙灰缸也是危險的物品,另外不小心把塑膠袋套在頭上,也會造成窒息。所以要注意孩子玩耍的周圍,不要放有這些東西。 燒傷、燙傷也是經常發生的意外事故。例如,摸到很燙的熨斗、弄翻了熱水瓶,或勾到蒸氣電鍋的電線,而被沸騰的米所覆蓋,碰到了剛烤熱的麵包等…,為了避免這些燙傷事故,這些東西都該放在孩子手碰不到的地方。 爬樓梯也是另一個意外事故的肇因。所以當孩子自己一個人慢慢地爬行時,父母應在後面小心的看護著,而最好的防止意外的辦法,就是在上樓梯的入口處,裝置一個孩子無法爬過的障礙。 此外,溺死在浴缸或洗衣機裏的意外事故也曾發生過,所以只要不使用,一定要把水放掉,而放置有浴缸或洗衣機的某些房間則最好把門鎖上。 窗戶裝上欄杆,陽台上不要放置如凳子之類的墊腳石等,都是防止發生滾落事故的重要防治工作。 這個階段,父母親常因孩子的身體發展而安心,以至於無意間就將眼光離開了孩子。但是此時正是孩子活動旺盛的時期,可以說是幾乎要目不轉睛地看護的階段。因為孩子會漸漸地對新的東西感到好奇,並且想要伸手去拿,所以父母就必須要做個先知去預防這些事故的發生。 培養忍耐的能力 最近的父母,因為不想讓孩子感覺不滿足,所以往往非常溺愛孩子。 所謂溺愛是指不論孩子要求什麼東西(食物或玩具等)一律應允他。尤其在這個經濟豐碩的社會裏,想要什麼東西,馬上就可以在商店買到。 但是想要什麼東西就買給他,不讓他不滿足,乍看之下孩子好像很幸福,事實上,這樣一來則剝奪了孩子體驗忍耐的機會,可以說是父母親的錯誤心態所造成的一大缺失。 就因為我們生活在如此物質豐裕的時代,如果沒有預先培育孩子忍耐的心及控制欲望的能力,要適應社會生活就很困難了,對孩子來說這是很不幸的事。 在超級市場的零食架邊,常會看到很小的孩子哭鬧地吵著「買口香糖」或是「買糖果」,若是父母親覺得價錢不是很貴,而且讓孩子這樣哭實在很不好看就買給他的話,孩子就會覺得只要這樣賴皮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了。等到下次他想買價錢很貴的玩具時,即使父母對他說「這個太貴,不行。」恐怕對孩子已經行不通了。孩子會在地板上蹦蹦跳跳的哇哇大哭,讓媽媽受盡為難。 常常長輩們會說「孩子還小嘛!想買什麼東西就買給他好了,長大之後自然自己就會控制的。」如此一來,對孩子唯命是從,又犯了同樣的錯誤了。忍耐能力必須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培養,這樣孩子才能學會控制自己任性的能力,將來也才能適應團體的生活。 如何擴展言語的能力 嬰兒發聲似的喃喃自語,可以說是土世界共通的語言。但是當開始學習語言時,中國人就是中文,美國人就是以英文發聲。在中文社會裡說的是中文,在英文社會裡說的是英文,小孩每天聽著各自社會的語言而成長。 所以剛開始雖不能理解媽媽所說的意思,但是盡量的多跟他交談,對於擴展孩子的語言能力,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呼喚孩子們的名字,剛開始孩子什麼都不知道,但是在這一而再,再而三的呼喚中,他就能夠了解那是他們的名字,也就會對它有所反應了。此外媽媽講話的口氣高興,也會引起孩子想要自己講話的意欲。 對於這個時期還有另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要將語言與事物或動作結合在一起,讓小孩在體驗中學習語言。一起看著圖畫書,或是在外面看到真正的狗或汽車時,重複的告訴他汪汪,汽車來了,這樣不僅能夠增廣孩子的見聞,同時對於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也有著莫大的幫助。 提昇智力的遊戲 一歲之前的孩子,在看、聽、摸的過程中,享受著獲得知識的快樂。這就是所謂的以感覺遊戲為中心的行為,但是到了兩歲左右時,孩子會開始玩砂,玩水等在戶外做些比較正式的遊戲。 此時期的小孩還不會和朋友一起遊玩。是屬於一種平行的遊戲,也就是說,在同一個遊玩的場所,孩子們都是各玩各的。反而常常會因爭奪玩具,而開始W有了打架的情形。 在沙堆所做的遊戲,包含了各式各樣的快樂,所以孩子都很喜歡。砂子可以簡單的做成許多形狀,又可以馬上改變它的外形,所以可以享受變化的快樂。看到在沙堆裏玩耍的孩子,就可知道孩子正在拼命地利用他們的智慧、思考及行動能力。 此外從玩積木中也可學得很多事情。剛開始,將大積木擺在小積木上,經過了幾次失敗後,就知道將大的積木放在下面才會比較穩,也才可能堆得高些。 像這樣,當孩子一個人玩得很高興時,父母親就不必插手打擾他,此時只要在遠處看護著他就可以了。和孩子一起玩耍時,也不要一邊做著別的事,一邊應付孩子。既然要和孩子玩在一起,就要和孩子共擁快樂的玩耍時間。 數數兒能力的發展 數是在表現東西的個數或數量時所使用的語言。記住語言,並不是指語言表面的聲音或文字而已,而是要能理解其意義,並且能夠正確的加以使用。同樣地,記得數字也不是只須要背得出「一、二、三、四……」的數詞,而是要能夠理解這些數字所代表的意義。用語言說出數字和能夠理解數字所代表的意義是不同的。 數目的概念,和孩子所學習得來的其他概念相比的話,抽象的程度要高多了。例如,五個蘋果和五隻狗,雖然顏色、形狀完全不同,但數字是同樣的。蘋果和狗,從知覺上的性質可以很清楚的分辨,但是數目和顏色、形狀都毫無關係的,所以它的個數遂是最難理解的問題。加上數目並非一個個分散,而是一個整體的概念。所以孩子想要學得數的概念,也是相當困難的。心理學家覺得,懂得「一對一」的觀念,能夠理解「數的存在」的,才算是有數的概念。

2004年03月04日
公開
19

兩歲半到四歲左右的各項發展 ----轉貼文章

情操的發展 如何培育孩子的好性情 「好性情」這句話說得很容易,但是利弊、得失、好壞的標準該怎麼衡量,倒是個難題。 譬如說,母親希望孩子的行為「不給別人添麻煩」。但什麼情況才算是麻煩別人?認定的標準常因人、地區或國家而有所不同。當孩子吵鬧時,有些人會覺得很吵,而有些人卻絲毫不以為意。這時候母親要是一味地唯恐給人添麻煩而壓抑孩子的話,孩子可能就會畏縮而變得神經質,也會對自主性的發展有所妨害。為了發展自主性,教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意願是很重要的。如「喜歡」、「不喜歡」、「要」、「不要」等。也因此做母親的應該分辨孩子究竟是惡作劇或是反抗而來加以處理。不過因為吵鬧多半給人帶來困擾,所以這就成為母親頭痛的問題了。那麼該怎麼辦才好呢? 最好的方法是,不單只是讓孩子有自主性、自由自在的成長,同時也要培養「不給人添麻煩的孩子」,及「會思考妨害他人是什麼的孩子」。所以就要教導孩子能為他人設想,也就是教導孩子要有一顆同情和關懷的心。例如,跟孩子說「你現在要發出大的聲音,小寶寶會醒過來,然後就會哭喔!」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如果從小時候就開始這樣子教導他的話,孩子非但不會失去自主性,也較能漸漸地成長為「不給人添麻煩的人」。而所謂「漸漸地」,是指不急不緩來施教的意思。關於這方面的問題,是教育孩子的重點所在,所以夫妻倆要好好地商量,採行一個確定的方針才行。 才藝與情操教育 到了三歲左右,父母就會考慮要讓孩子學習才藝、施以情操教育。 但是學彈鋼琴或學畫畫,是否真的能夠豐富孩子的情操,做父母的應該好好地商議一番。如果是為了向別家的孩子看齊,或者想一償自己以前想學卻沒學過的遺憾,就不能算是在施予孩子情操教育。 在雙親的慈愛關懷下體驗充分的撒嬌,情緒上得以安定、能夠和小朋友玩得愉快,這才是最重要的。除了這些之外,若孩子還有學習的興趣,再讓他學習,這樣才有意義!不過在三歲左右要決定讓他學些什麼才,的確是相當不容易的一件事。 在充分的考慮之後如果決定讓孩子學習才藝,則應注意下列幾件事。 首先要找一個能夠充分了解孩子心理的指導老師。不要因為學習才藝而影響孩子的正常遊戲。學習的時間及次數也不應造成孩子身心的負擔。一旦開始學了,就要做好「細水長流、持之以恆」的心理準備。而當孩子覺得厭煩沒興趣時,就有必要重新考慮了。 看電視之道 電視好像已經在孩子的生活當中落地生根了。既然它已成了孩子間的話題,當然就不好全面禁止。 那麼該怎麼處理才好呢。 首先需要父母親的良好管理。如果孩子想看的節目都讓他看的話,無異是推卸父母親的責任,這樣也會引起孩子產生電視中毒的現象。 如何讓孩子收看電視、父母親本身又是以什麼態度還來看電視、而比起電視,更富積極性、創造性的家庭生活又是什麼樣子呢?─關於這些,父母親都要好好反省、討論一下。 最糟的是,母親自己患了電視中毒症。當孩子對母親說話的時候,母親也心不在焉,一味沈溺在電視畫面中,這樣孩子不但會覺得寂寞,同時對母親的信賴感也會動搖。 一天規定看一小時以內 一整天電視機都開著不關,是絕對要禁止的。吃飯時也應該規定不許開機。如果不做如此聲明,長久下來不單是有害於眼睛健康,家庭成員說話的機會也會減少,而這樣下去,就很難培養孩子自我思考的能力了。 而為了保護眼睛,有必要注意以下事項。 在距離螢幕至少三公尺的位置看電視。 螢幕的高度要和眼睛的高度成水平線。 不要將電視放置在螢幕會反光或螢幕後方有光源的位置,看電視時照明光線要充足。 一天最多收看一小時以內的電視。 互相談論感想 電視運用在教育上的作法是,母親一起和孩子看電視,然後就節目內容互換感想。 例如,同樣感覺主角很溫柔、或是破壞的行為是不好的等等,而且針對節目內容做種種討論,自然可知道孩子受了什麼樣的影響。而節目內容對孩子人格的形成是否具有影響,父母親也有必要互相討論。 自主性的發展 第一反抗期 過了一歲,孩子就會什麼都想自己一個人做,特別是從兩歲左右起,脫衣服、穿衣服或者入浴的時候,父母親要是想幫忙,他就會說「我自己來」而把父母親的手撥開。母親才幫忙把衣服的釦子扣好,他就馬上全部解開再重新扣上,如果要幫他刷牙,他就索性把嘴閉上不讓人刷,諸如此類的事常常發生。相反的,如果要他「你自己做!」的話,他就會以「不要」來拒絕。而這就是所謂的「第一反抗期」,這種現象之所以會出現,就是意味著孩子的自主性正在逐步地發展。 每次外出,當他想讀自上下公車,而母親卻加以干涉時,他就會覺得很討厭。而這種時候正是累積社會經驗的好機會,所以只要不會給其他乘客帶來困擾,就盡可能地滿足孩子的要求。當然也要依照他的年齡所能吸收的程度,教導他一些遵守公民道德的方法。 要是對反抗的孩子嚴厲斥責他是「壞孩子」,並且壓抑他的行為的話,雖然孩子會老老實實的聽父母親的話,但是自主性的發展卻會因此而受到耽誤。有時候孩子反而會變本加厲的反抗,讓父母親一籌莫展。這個處在兩歲到四歲間的「第一反抗期」的孩子﹝也就是提出「我想一個人做」的主張、別人插手幫忙時卻又說「不」的孩子﹞,實際上正是在發展自主性的「好孩子」。 與此相對的,所謂任性是說孩子要求糖果或玩具而被大人拒絕時,就會無法忍受而硬要堅持自己的要求。這兩種情形必須加以區別。 而孩子使父母親傷腦筋的行為,是基於自主性而提出的自我主張呢,還是任性的作為呢,面對這些困擾,便唯有靠母親在育兒的過程中,針對自己孩子的發展,而加以判斷了。 打架是孩子學習的一個機會 隨著和朋友遊戲機會的增多,孩子打架的次數也會多了起來。 有的時候打敗對方,有時候則被對方打得落花流水,哭著跑回家。 這時候,或許有的母親會說如果「要打架的話,就不要玩」,而有的母親則對對方的孩子懷有不良的印象。但是孩子就是孩子,和朋友玩的愈起勁,也就愈容易打架。 孩子打架是因各自堅持己見而互相攻擊,而在擊敗對方或被對方擊敗之中,學習到體諒對方、交友之道、以及遊戲的規則等等,同時也培養出處理自己本身慾望的能力。 如同前人所說的「小孩打架,大人不要插嘴」,當孩子打架時,父母親請不要插嘴,耐心地在旁邊看顧就行了。 過了四歲,還未曾和朋友一起遊玩的孩子,不打架的孩子,不能任他們這樣成長下去。因為如果不曾體驗堅持自己的主張而被對方搏倒的經驗,就不能發展小孩的社會性能,使他將越來越無法和朋友相處。 像這類的孩子,為了要培養他的自主性,首先要多多把事情「托付」給孩子去自理,父母親則不要插嘴插手。 適應力的發展 孩子說謊時 三歲左右的孩子說謊,有時候作家長的可以一笑以置之,有時候則不可。家長必須從孩子說謊的方式和內容來辨別孩子究竟是抱持什麼心態來說謊。 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稍微能區別事物的善惡好壞,也懂得做了好事會受到稱讚,做了壞事則會惹人討厭。不過,有時還不太能將自己所見所聞正確地說明,有時則會把空想的事當成實際上發生的事情說出來。於是,當母親聽出孩子在說謊時,就會責罵孩子「不可以說謊」。但是,這是介乎空想和現實之間的事,並不是孩子故意說謊,所以沒有理想責備孩子。倘若這時責罵了孩子,很可能孩子就變得不說話了。 在這兒舉個例子: 明明沒搭國光號,卻說「我昨天搭了國光號」時,就要止住孩子的夢,告訴他「對,你想搭國光號。什麼時候去搭呀?」教導他空想和現實的分別。 但是,對於可以不拆穿的小謊,則必須教導他不能夠撒謊。例如,孩子自己做錯了事,因為怕挨罵就把責任推到弟妹身上,這時候必須明白教導他說謊是不可以的。而母親自己也要注意不要有孩子一做錯就立刻責罵的態度產生。 當父母親經常嚴厲責備孩子做錯事時,就會形成孩子說謊的情形。所以當孩子做錯事時,不要責怪他,反而鼓勵他「下次要當心哦」,如此孩子為了自我防衛而說謊的情形就會減少並至停止了。 遵守時間 人的慾望如果任其放縱而不加以控制,將會無垠地擴大。而為了要適應社會生活,從小養成控制慾望的能力,特別是物質方面,是很重要的。 和物質慾望同樣需要控制的是時間慾望,為了孩子能遵守時間的規定,父母親也要以身作則。 如果常常購買糖果點心給孩子,或是不商定時間就買玩具給孩子的話,孩子不但無法培養控制慾望的能力,同時也容易把東西佔為己有,而沒辦法和朋相處。 而培養時間的控制能力,那當然首從家裏做起。為了遵守吃飯、就寢、回家、點心以及看電視的時間,在基本上父母親也應確立好生活的態度。 各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務事,父母親應討論協商,決定一天裏大致的時間比例,以確實掌握生活的節奏。 自我防衛的謊言,自我表現的謊言 孩子所說的謊話,有些可以一笑置之,有些則會有發展成不良行為之虞。 因此,要從孩子說謊的方式和內容來辨別孩子撒謊的用意何在,弄清楚這謊話是否可以一笑置之,不去追究。 有的孩子會把想像的事認為是現實而扯出一推謊言。例如對朋友說「我坐過飛機了哦!」時,或許正表現出孩子想搭飛機的心情。類似這種謊話,大可以一笑置之。 此外從這個時期起,小孩為了保護自己,也開始學會撒謊了。 當母親大聲的斥喝道「誰把水弄翻了?」時,孩子馬上會回答說「不是我啊。」父母親如果無視於孩子的心態而一味斥責孩子的失誤,反而會逼使孩子撒謊以求平安。 如果母親能夠平靜地說「啊,水溢出來了,我們一起把它擦乾吧」,沒有受到責罵的孩子往往就會老實地承認「是我弄的」。 孩子一旦說謊而被大人責罵的話,因為討厭被罵,就越來越會撤謊。明明搗蛋惡作劇,卻聲稱自己「決對沒有做」,而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如果父母親常常責備孩子的失敗,也會使孩子變成說謊者。因此孩子失敗的時候,要勉勵他「下次要當心哦!」並要教他如何才不致失敗。 小孩有時候在家裡因為常被父母親冷落,所以為了引起注意,也會開始撒謊。 由其像缺少和母親肌膚相親的機會,無法和朋友相處融洽的孩子,往往為了引起周圍人的關心而撒謊。在這種情況下,就先讓孩子充分領略肌膚相親的溫馨吧。 不論如何,必須去發掘孩子說謊的背景和原因。而多半都是父母親的態度所致。唯有改善這種現象,才能糾正孩子的說謊習慣。因此當孩子說謊時,在責罵之前,父母親本身先要反省一下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 智力的發展 回答「這是什麼,為什麼」的方法 從三歲過後,孩子會指著周遭的各種東西開始發問:「這是什麼?」或是「為什麼?」母親常被問得心煩不已。對「這是什麼?」還可以簡單的回答,但是被問到「為什麼?」時,多半則難以詳細回答。這時候,如果因為沒辦法解釋清楚就說「囉唆!」等搪塞的話語,是絕對不行的。 不過對孩子提出的各種問題,也沒有必要全部都就事實加以回答。如果小孩一問「為什麼」就有人回答的話,會使他變得不肯自己思考,說不定孩子就變成凡事都問母親、要母親代替他來想的人。 那麼該怎麼做才好呢?所謂頭腦好的孩子,並不是什麼都知道的小博士,而是會自己思考、自己動腦,能夠向未知事物探索的孩子。對於孩子所感興趣或關心的事,母親當可一起參與,而如果有令人驚訝或不可思議的事時,就讓孩子更進一步地去思考!當無法回答孩子所提出的問題時,可以回答「媽媽也不太清楚,我們去查查看吧!」然後和孩子一起去查閱圖鑑等資料。這樣一來,孩子就會養成肯自己思考,自己調查的意願了。為了這麼做,孩子過去迄今的整個發展過程中,自主性、自發性的充份培養便益形重要了。 初識文字 到了四歲,有些孩子已經學會念「ㄅㄆㄇ」裏的幾個注音符號了。如果母親經常念圖畫書給孩子聽的話,孩子也會對文字感到興趣。 當孩子在圖畫書的文字,車站的名稱或廣告中,發現自己認識的字時,會高興地叫道:「那是〝一〞!」 開始認識字的孩子,大概都以自己名字作為最初的拿手好戲。然後,孩子將慢慢結識過去對他而言是毫無意義的文字,並成為自己知識的一部分。 再差遣孩子前往辦事的途中,把海報廣廣告或店名念給他聽,讓孩子多認識字,也會增加孩子對文字的興趣。 不過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勉強教導孩子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