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lulu (喬媽)

幫助寶寶克服4大隱性障礙

2007年10月27日
活動量、衝動性、協調性、短期記憶

發展有障礙的孩子會出現學習力不佳的情形,嚴重者甚至會演變成過動或自閉的情形,究其原因,可能與環境上的困難導致扭曲性學習,及大腦學習領域發育不成熟有關,這些發展性學習與行為障礙稱為「注意力缺乏症」。本單元將依活動量、衝動性、協調性、短期記憶等4大發展項目,探討注意力缺乏症的孩子,提醒家長,從小多留意孩子發展,如有可能症狀出現,應多給予導引、啟發學習。

活動量(1p)
名詞解說
  過去有一種用來形容注意力缺乏症的名稱,稱為「過動兒童症候群」意指大多數患有注意力缺失症的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症狀:活動量越來越大。但是,有許多罹患注意力缺乏症的孩童不但沒有活動量增加的情形,有些甚至出現活動量降低的現象。

  根據署立新竹醫院小兒神經科醫師張寶玲表示,過動兒由於天生腦部發育比較不成熟,發展較其他孩子來得慢,因此有活動量過大或過少的特色,做事容易衝動,且精細動作及協調性不佳。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類似問題,若能即早發現,給予輔導及情緒控制,較能協助孩子學習及發展。

衝動性(1p)
名詞解說
  對於可能罹患注意力缺乏症的孩子,衝動是常見的現象。因為個性衝動,使他們容易焦躁不安,做什麼事總是「先做再說」,最足以代表的例子,就是那些不會事先左右張望就直接衝過馬路的孩子,他們完全不知道什麼是「危險」,經常拿自己生命開玩笑,且年齡越大,越能看出他們的衝動性。

  患有注意力缺乏症中「衝動性」現象的孩子,活動量大,會打人、脾氣大,且對事情適應度差,沒辦法配合正常人生活,愛做什麼就做什麼。張寶玲表示,孩子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情緒方面的問題,他們認為大家都覺得他不乖,要打他,因此認為他什麼都做不好,進而自信不足,慢慢地,他也會發展出利用行為來吸引注意。

協調性(1p)
名詞解說
  協調性大致上來說分為三個範圍,大肌肉、小肌肉以及眼睛/手或眼睛/腳部的協調配合。
大肌肉協調性:具備可綜合協調大肌肉的運動,以及可執行各種不同任務的能力,包括學會走路、跑步、跳躍、騎三輪車或腳踏車、可單腳或雙腳平衡、可單腳踏或雙腳跳。

小肌肉協調性:更刺激性的小肌肉運動發展,如一層層疊積木或拼圖遊戲;扣鈕釦或是學習綁鞋帶;以及學習適度穩定寫字的技巧。

眼睛/手或眼睛/腳部的協調技巧:
這樣的技巧讓孩子可以手腦並用或腳腦並用,有助接球、踢球等活動的學習,對於孩子運動能力的提升有極佳的幫助,同時在書寫及畫畫技巧等方面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一般來說,患有注意力缺乏症的孩子不會有全部的協調性問題,絕大多數都偏向小肌肉協調性失調。

短期記憶(1p)
名詞解說
  適度的短期記憶發展,是每個剛開始學習的孩童最想獲得的技巧,不同於長期記憶,它是記憶的一部份,可吸收新資訊,並將此資訊保留一段時間,可能是幾天、幾週,甚至是幾個月,如果在這段期間,孩子再度被傳授重複的資訊,此資訊便因而得到強化,可能成為長期記憶。對孩子來說,當他們想要回想一段資料時,會先從長期記憶去搜尋、取得,然後趁他在整理目前的觀念時,將資訊傳遞至短期記憶中。

  因此,短期記憶是孩子學習能力的中心關鍵,如果他無法保留新吸收的資訊,且達某一時日之久,當他下次再次接觸到同一資訊時,之前所吸收的記憶會完全遺忘殆盡,他也就無力建立起先前儲存的知識,等於毫無所獲的回到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