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lulu (喬媽)

打造幼兒健康腸胃道

2008年01月04日
日前發生數起幼兒腸胃炎引發腸穿孔的病例,原來是強力止瀉藥惹的禍!面對拉肚子、便便出不來這些小兒常見的腸胃道症狀,爸比、媽咪該有什麼觀念?如何配合醫師診治及時處理?《媽咪寶貝》提醒家長為寶寶的腸胃道健康作第一道把關!

幼兒腸胃道疾病常見原因
若將人體腸胃道比喻成一條馬路,食物比擬為車子,車子一天到晚在馬路上壓來壓去,路總是要縫縫補補,腸胃道從一出生每天要處理吃進去的食物、細菌,人體的腸黏膜、食道、大腸、小腸、胃多少會有些破損受傷,慈濟綜合醫院台北分院小兒科醫師余俊賢指出,造成腸胃道破損受傷可能有下列的原因:
1.食物不耐:例如乳糖不耐症,喝牛奶後會產生腹脹氣、腹痛、腹瀉等。
2.病毒、細菌、寄生蟲等感染。
3.自體免疫疾病:自體免疫疾病會侵犯腸道和黏膜,產生腸胃道的症狀。
4.藥物:有些止痛藥可能會對胃的黏膜有輕微的刺激,吃進去會造成胃些微受傷;或是像類固醇這類的藥物會刺激胃黏膜;有些抗生素會加速腸胃道蠕動,服用後造成小朋友腹瀉,這些都是藥物造成腹瀉、腹痛的症狀。
5.腸套疊:因為蠕動不佳造成腸子套到自己本身的腸管中而造成阻塞。
6.腸穿孔:腸子破掉所造成。
7.腸沾黏:嚴重腸子發炎而形成。
8.先天性腸胃道功能結構異常:
初生的嬰兒和幼兒有些腸胃道疾病會在早期就發生而診斷出來:
a.新生兒
嬰兒一出生腸胃道結構的異常,像神經結構異常,例如巨腸症是因為腸子沒有神經無法鬆開,導致上面的腸子阻塞而變大。較常見先天性結構性腸胃道異常還有腸胃道阻塞,比如食道閉鎖不全,胃的閉鎖,比如幽門狹窄、小腸的閉鎖、扭轉不正、長兩套腸子、長小小的憩室,像梅克爾氏憩室。還有一些少見比如小腸的酵素缺乏,這也是先天性腸胃道的問題。
b.幼兒
比較大的幼兒,例如六個月∼一歲才出現蔗糖酵素不足,這些小寶寶只要吃了含有蔗糖的東西就會拉肚子。另外,西方人的小腸對麥片、蛋白質較無法消化吸收,也會產生過敏,像是腹瀉的症狀,這就會較晚被診斷出來。

拉肚子吃瀉藥?
針對日前小朋友吃瀉藥引發腸穿孔的案例,余俊賢醫師提出他的看法,他認為,一般會發生腹瀉的情況腸子的蠕動變得很快!這是身體自然產生保護機制,加速腸子蠕動把這些受傷的黏膜和感染的髒東西排出來,腸子把髒東西清掉讓腸黏膜長出來約需要一個禮拜的時間,只要腸黏膜長好,腹瀉的症狀就會消失。

而使用止瀉藥其實對整個疾病的病程沒有幫助,吃瀉藥可以減少排便的次數,讓家長覺得拉肚子情形已減緩,但事實上瀉藥的作用是讓腸子不動,腸子不蠕動,細菌和髒東西就容易在裡面孳長,造成腸子愈漲愈大,漲到一定程度後就有可能會破掉,就是所謂的腸穿孔。

事實上小朋友有排便照顧者還可以去觀察便便的狀態,如果便便都停留在體內,很難去判斷小朋友是否脫水,因為水分停在腸子裡,小朋友的體重不會明顯下降,讓家長看不出脫水而延誤就醫,而停留在受傷的腸子裡的水就像死水一樣,只會讓細菌生長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