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lulu (喬媽)

不可不知的抗生素危機

2008年03月03日
抗生素是對抗細菌的藥物,但濫用卻會造成不良後果,除了細菌產生抗藥性之外,近來的醫學研究也顯示,嬰幼兒在成長的前幾年經常或是愈早服用抗生素,日後患有氣喘與各類過敏的機率會提高。根據醫學統計,大人亦不能倖免於這個情形。為了讓讀者詳細了解抗生素的使用、被濫用後的結果,本文摘錄了陽明大學醫學院藥理所潘懷宗教授針對抗生素所寫的文章,並告訴大家正確服用抗生素的觀念。

抗藥細菌越來越強
這幾年來,具抗藥性細菌散播的速度超過科學家們的想像,其多樣性的演化已不是人類可以預期。尤其是醫院,那裡有各式各樣的變種細菌與抗生素的使用,彷彿是細菌廝殺、爭奪地盤、搶得你死我活的大戰場!

在美國,院內感染事故有高達70%的案例是由具抗藥性細菌所散播造成的。據美國疾病防治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統計:每年約有兩百萬人在醫院受到感染,其中九萬人因此死亡。這些多是由具抗藥性的細菌引起。

而越來越強的細菌便需要用更強力的抗生素對付,細菌因此也越來越會應變與演化,如此進入一種惡性循環,人類與細菌的大戰持續淪入無解的循環中。

變種細菌散佈後的嚴重性
上述已說明醫院是個演化戰場,許多細菌往往是不經意地在醫院中「孕育」了他們的抗藥性,當這些變種細菌被帶到醫院外的社區中散佈後,便造成嚴重的傳染與威脅,變種結核菌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結核病目前仍是許多醫院謹慎防範的感染原,一直無法根除的原因即是他們不斷變種。兩年前,在美國曾出現一種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牠們竟然對萬古黴素vancomycin)(註)有抗藥性。當初因為控制得宜,所以並沒有爆發大規模院內傳染,否則後果不堪設想。這個案例卻引來醫界極大的隱憂,哈佛大學分子藥理學教授Christopher Walsh即認為,連萬古黴素都失去效用,這意味著我們在不久的未來也將失去所有對抗細菌的武器。

抗生素危機新解
政府可以這樣做!
有鑒於即將面臨的抗生素危機,各國政府已研擬幾項建議。美國感染疾病學會(Infectious Disease Society of America)提出了幾項措施:
solution1
透過賦稅的優惠,鼓勵藥商投入抗生素的研發。
首先,建議國會設立一個獨立的委員會,這個委員會必須確認目前對人類最具威脅的細菌種類,並將這些菌種名單轉交衛生部。如果藥廠願意對這些菌種投入研究心力,就可以向政府申請優惠。
solution 2. 延長產品的專利期。
solution 3 建議藥物暨食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重新檢討抗生素的審查流程與規範,以加速抗生素的上市。

以上是針對新抗生素的研發而研擬的措施。台灣亦開始重視此一問題,衛生署、健保局對於醫師抗生素的使用都有嚴格規範。根據健保局對抗微生物劑用藥給付的規定是,醫師必須確有臨床需要才能適當的使用抗生素,門診使用以不超過3日份用量為原則,如有必要,每次以7日為限,慢性骨髓炎病患得視病情延長抗生素日數,每次門診處方仍以兩週為限。而2001年2月健保局修定公布有關預防性抗生素使用規則,包括清淨、單純的傷口手術,原則上免用,若在清淨而遭污染的傷口,抗生素使用不宜超過三天。

民眾應該這樣做
目前台灣衛生署、健保局對於民眾的建議有以下的「三不政策」:
policy1. 不自行購買。
抗生素是處方藥物,需請醫師指定服用,有病千萬不要自行買藥解決。
policy 2.不主動要求。
抗生素是用來對付細菌的,所以要在確定細菌感染時才有療效,這就需要專業的評估。如果是感冒就醫,抗生素並不能加速復原,所以不必向醫師要求開立抗生素。
policy 3.不隨便停藥。
抗生素使用需經過一定療程才能見效,因此使用抗生素治療時,應該按時服藥,直到藥物吃完為止,以免讓抗藥性細菌伺機而起。
我在此要再次提醒大家,抗生素抗藥性對全民健康是一大威脅,需要醫界及民眾共同努力達成減量及合理的抗生素使用之目標,我們才能享受在有感染症時,有抗生素可以救命的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