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lulu (喬媽)

玩出感覺統合力

2008年06月11日
採訪撰文�陳其暉
諮詢�臺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講師 高麗芷
臺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部職能治療師 范揚騰

孩子學不會綁鞋帶、聯絡簿上總是漏抄功課、走在平地上也會跌倒…,這些狀況常讓家長們百思不解:「我的孩子明明不笨,到底是怎麼了?」神經醫學專家發現,這些狀況不一定關乎智力,您家的寶貝可能是感覺統合功能失調了。

Part1:理論篇
什麼是感覺統合?
我們的大腦從接收、分析、整合環境中各種不同的感覺訊息,然後指揮人體做出適當回應的整個歷程,都被稱作是「感覺統合能力」。

而身體藉由各種感覺器官接收來自環境中多種的感覺訊號後,會經由一序列繁雜的生理及心理處理過程傳送至腦部神經系統,接著由大腦將這些訊號轉換、分析及整合為具有意義的功能性訊息,然後導引人體做出適當回應的整個歷程,都被稱作是「感覺統合」。

這些感覺可大分為: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本體覺、前庭覺,從字面上來說,視、聽、嗅、味覺是透過眼、耳、鼻、口的感官感覺,而觸覺則是指全身皮膚感受,本體覺(運動覺)從肌肉關節接收訊息,讓身體動作在靜動之間調整,前庭覺則主要掌控身體的平衡。

Part2:實作篇
玩出感覺統合力
高麗芷老師建議家長,應該學習去觀察你的孩子,透過觀察的過程中,給予適當的環境來刺激他的成長,而不是一味地送去各種才藝班,增加孩子的挫折感。

「孩子被動式的接受與主動參與所獲得的領悟和學習,兩者效果相差極大。」高麗芷老師特別提出,因為遊戲具有趣味性,所以能吸引孩子參與,當孩子有意願參與後,引導他主動參與的過程中,對於腦部感覺統合的發展就會有很好的幫助,而且透過設計不同種類的遊戲活動,更能將感覺統合的元素做適當的整合與應用。

Part3:治療篇
觀察你的孩子
「感覺統合不是一套提供動作訓練的策略,而是誘發及建立一種能激活神經與神經間連結的一種方法。」范揚騰職能治療師指出,發現孩子的感覺統合異常,可從許多的行為觀察開始,像是遊戲時的表現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例如:穿脫衣服、綁鞋帶或進食等行為的觀察,有些孩童會出現上述曾提及的問題行為表現,亦有許多孩童在活動進行時會合併出現過度的負向情緒等,這些均為感覺統合失調孩童可能出現的徵兆。以觸覺感官為例,觸覺失調的孩子可能會因為換了不同材質的衣服、不是使用慣用的湯匙器具進食就會以大哭的情緒來表現,一般孩子不愛吃飯並不代表就是感覺統合能力異常,但是假如不愛吃飯又合併哭鬧不停,甚至打人的情形,就會懷疑孩子在處理感覺訊息時有些障礙。

又如前庭覺異常的孩子,在坐旋轉木馬時,除了不愛坐,抱他上去就哭,平衡感不佳,走路很容易撞倒東西、明明地面很平坦卻容易走一走就跌倒、或者只能拖步走路、腳舉不起來,以上種種狀況的發生,家長也都需要注意。

至於本體覺異常的孩子則是動作明顯笨拙,像是綁鞋帶時怎麼指導,就是綁不出蝴蝶結,握筆總是用整個手掌抓握,無法建立較成熟的前三指抓握動作以及字寫得很用力,又大又硬,無法發展精細動作,都是常見的徵兆。

兩位專家都強調,無論孩子感覺過於敏感或不敏感其實都是屬於感覺統合的異常,發現孩子的感覺統合異常與否要從孩子的發展里程碑觀察起,每個時期應該發展的能力,可參照兒童健康手冊「家長記錄事項」中每個時期孩子應該發展的程度來逐一觀察,當發現不太對勁時就應該帶孩子到復健科門診進行評估,讓醫師及職能治療師為孩子進行鑑別診斷及運用特殊工具進行標準化的治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