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智媽咪

教孩子學會等待

2010年03月29日

教孩子學會等待

((來源:www.sina.com.cn 《怎樣做•好父母》叢書))
目前,有不少孩子性子特別急,控制不住情緒,想要什麼馬上就要求家長照辦,一不稱心就又哭又鬧,使家長束手無策。如果任其發展,勢必影響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所以,家長必須教孩子學會等待。

大清早,李女士還在迷迷糊糊的時候,兩歲的兒子又開始嚷嚷:“奶粉,奶粉,寶寶要吃奶粉,媽媽泡,媽媽泡。”邊嚷邊急切地哭起來。李女士一邊坐起來穿衣服,一邊安慰說:“好了,好了,別哭了,媽媽這就去泡了。”奶粉泡好了,李女士摸了一下,有點兒燙,於是說:“寶寶,奶粉燙,我們等一會兒吃。”可兒子就是不聽,越哭越響:“寶寶吃,寶寶吃。”李女士不睬他,開始做自己的事情。一會兒,兒子不哭了,坐在床上開始自己玩起來。生活中,我們常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邊哭邊要某樣東西,而家長一邊手忙腳亂地找,一邊還要哄孩子:“好了,好了,馬上好了。”要知道,耐心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後天的培養。

延緩滿足孩子的需要也能培養孩子的等待意識,不少年輕父母都有這樣的體會,孩子看見一件價格較貴的玩具,吵嚷著要家長買,可買來沒幾天就棄之一旁,這就是所謂的來得容易去得快。心理學家研究表明,慾望的滿足程度與期待心理成正比。期待之情越迫切,其慾望的滿足程度就越強烈。因此,家長對孩子不必有求必應。逛商店時,告訴孩子為什麼有的東西要現在買,有的東西現在不能買;星期天自己要加班,就告訴孩子去公園玩只能放在下個星期。任何事情都有輕重緩急,父母可以有意製造一種時空的距離,適當吊吊孩子的“胃口”。這種間接的等待能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愛惜財物的習慣。

有一次,沈女士跟五歲的兒子約好上午要去他的阿姨家玩。剛吃完早餐,兒子就來催沈女士:“媽媽走呀,到阿姨家去。”
“媽媽還要洗衣服,等媽媽洗好衣服,我們再去。”
兒子不答應了:“不要,不要,我要到阿姨家去。”
“現在不洗衣服,明天就沒有衣服換了。你先去玩一會兒,等20分鐘,媽媽洗完了,我們再走。”
 “不,不,我要現在就去。”
沈女士了解兒子此刻的心理,知道他等不及了。為了讓兒子明白什麼是等待,沈女士不再理他了。
過了大約20分鐘,兒子又來催沈女士了:“媽媽,衣服洗好了,我們走吧。”
這時,衣服的確洗好了,但為了使兒子有耐心,沈女士並沒有立刻動身,而是讓他再等一等:“媽媽的車需要充一會兒電,你再等一會兒。”
兒子不樂意了,大哭大鬧起來:“媽媽壞,媽媽壞,我就要現在去。”
“揚揚,你要學會等。你再這樣的話,媽媽就不帶你去阿姨家了。”
又過了10分鐘,沈女士推好車,對兒子說:“好了,電充好了,我們可以走了。”

兒子不聲不響地走過來,爬上車,也不跟沈女士說話。沈女士知道兒子還在生氣,於是對他說:“揚揚,你要知道什麼事都不能太著急,必須有一定時間的等待。剛才沒到時間,所以我們不能走。現在我們走了,是因為時間到了。你要記住,做任何一件事都要等到能做的時候才能做好。”
孩子的要求是很多的,如果我們想滿足他的每一個要求,那麼就會成為他們的奴隸,就算是忙得四腳朝天也不會讓他們得到一半的滿足。讓孩子懂得世界不是以他為中心,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每個人都會有要求,即便父母非常愛他,也不能讓他認為自己的要求總排在第一位。

當然,家長在引導孩子時,自己必須有耐心。如果自己都沒耐心,那結果就可想而知了。只有讓孩子學會等待,那麼,孩子才會更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