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智媽咪

【分享】清明吃潤餅 由來有意思

2012年04月04日

說到清明節,就會想到潤餅,這一類獨特的節慶飲食文化,必定有其背後的故事。究竟為什麼清明要吃潤餅?這就得從春秋時期開始說起。

傳說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餓了好幾天,當時大臣介子推便從腿上割下一塊肉,煮熟了給重耳充飢。重耳流亡了19年,返國即位,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後,為了封賞還鄉探母的介子推,親自到介子推的老家綿山探訪,卻找不到他的蹤影。

晉文公為了逼出介子推,便下令火燒綿山,等火熄滅後,人們看見介子推和他的母親被燒死在一棵柳樹下。晉文公十分傷心,即下令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以後每年在這一天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食,以表追懷之意。

「清明」最初指的是中國傳統曆法中的24個節氣之一,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的時間相近,因此古人寒食的活動往往會沿續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沒有什麼區別,今日寒食節更是被清明節所取代,故寒食節的食俗仍有部份保存於清明節中。

因為寒食節不能生火,所以人們會用餅包覆事先準備好的食材食用,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潤餅。不過,北部和南部的潤餅也不太相同,北部潤餅通常口感較溼潤,而且餅皮較小、餡料種類較少;南部潤餅份量十足,甚至連麵條都包進去了!「這是因為南部人吃潤餅有著『祈求豐收』的意義,所以餡料種類可多達10多種;但北部其實在尾牙時就會吃潤餅,這個習慣延續至清明,則代表『祈福』的意涵。」萬福號第四代老闆高海峰說。

此外,清明節的主角不只有潤餅,「草仔粿」也是常見的節慶食物。「草仔粿」,顧名思義,就是用草製作的粿類,為掃墓祭品之一。清明節前後,常生一種狀如小湯匙的淺綠色植物,全身有細絨毛,學名為「鼠麴草」,即閩南人所稱的「赤殼」。將糯米團加入鼠麴草製成綠色外皮,包入碎豬肉、蝦米、蘿蔔絲乾…等餡料,就成了帶有淡淡清香的草仔粿。

客家人在此時也會吃類似的東西,但名為「艾粄」。「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是流行於客家地區上千年的俗語,主要原料「艾草」雖和閩南人不同,但也是一種綠色菊科植物,所製作出來的艾粄,也會帶有特殊的草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