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多多的媽

小小孩學說話

2008年03月24日
張妙鄉-台北榮民總醫院 語言治療師
小小孩學說話 對象:1-2歲幼兒

一、二歲孩子的語彙能力發展
 相信小小孩的父母親一定會覺得,嬰幼兒的成長是多麼神奇的一件事情,小嬰兒從哭哭啼啼樣樣都需要依賴父母親,到放手獨立走路;跟在您身邊模仿您的一舉一動,到擁有自己獨特的想法;甚至用說話來告訴您,小腦袋瓜裡想的事情⋯⋯,在二年裡他竟然學會了這麼多的事情,尤其語言是如此抽象的符號,他是如何經由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的呢?,以下將為大家介紹小小孩語言發展的歷程。

 其實胎兒約在六、七個月大時開始對聲音有反應,特別是媽媽說話的聲音。出生之後,嬰兒把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來仔細聆聽媽媽或照顧者的聲音,即使腦部發育還不成熟,也無法控制聲帶器官來說話,但是已能吸收語言的各種資訊,為自己將來的發聲做準備。

牙牙學語
 二至三個月的寶寶會開始對爸媽嘰嘰咕咕的聲音做回應,此時把寶寶從喉嚨發出的聲音稱為「咕語聲」,但還不是寶寶說話的開始。四到六個月大時,寶寶所發出的聲音種類明顯增加,寶寶可以利用雙唇、舌尖、舌根發出聲母,並發出不熟練的韻母與聲母轉換的音,例如:「ㄚ-ㄉㄚ、ㄚ-ㄉㄚ」,這就是所謂的牙牙學語。

 大約從七個月大時,寶寶已能夠熟練的發出韻母和聲母組合的音節,如「ㄉㄚ-ㄉㄚ-ㄉㄚ、ㄇㄚ-ㄇㄚ-ㄇㄚ」,這時我們稱為標準牙牙學語,寶寶會將生活四周所聆聽到的節奏和聲調加入他嘰哩咕嚕的聲音裡,同時也會注意到說話者聲音和嘴型的變化。

 八個月大時,寶寶開始理解一些情境下常用的語彙指令,但是仍需要做多次練習才能真正的說話。此時爸媽應對寶寶的牙牙學語給予正面的回應,並使用正確的語彙來回應寶寶,讓寶寶模仿自己所聽到的語彙、修正自己說話的聲音,讓像語彙的發聲來代替牙牙學語,漸漸說出能被聽懂的語彙。

第一個語彙
 說出第一個語彙大約平均年齡是十二個月大左右,不過孩子的能力差異性很大,可以從最早的十個月大到最晚的二十四個月大。第一個說出的語彙通常和他熟悉的人、事、物或常用的語彙有關。說話的過程在起步時都是緩慢的,剛開始只會說幾個語彙,而且這些語彙通常都是比較容易的字,例如:唇音ㄅㄆㄇ。當遇到較困難的音時會有簡化的情形,造成只發出容易控制的音,或將「小狗」疊字說成「狗狗」,或只說出語彙中的一個字來代替,例如:「蘋果」只說出「果」字。爸媽應鼓勵孩子玩命名遊戲,如此有助於孩子的語言學習。

 從牙牙學語到說出能被聽懂的語彙並不容易,寶寶需精準的控制發聲器官發出不同的語音,這是非常精細的肌肉運動,父母需保持耐心,以陪伴孩子成長。

命名大爆發
 在十八個月到三十個月之間,進入一個快速學習語言的階段,也就是所謂的「語彙爆發期」或「命名大爆發」,此時期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孩子突然間改變他們學 習語言的速度,此期出現在什麼時候說法不一,有些科學家認為一旦孩子能說出三十個語彙,語彙爆發期就開始了,有些則認為要能說出五十個語彙,語彙爆發期才算開始,更有些科學家認為語彙要累積到五十到一百個字才算。即使有許多不同看法,科學家們一致認同要達到此階段之前,一定要有相當數量的語彙存在孩子的腦子裡。

語彙的結合
 當孩子學會一百到一百五十個語彙,他就開始將語彙結合成片語(所謂的電報句)例如:「喝奶奶」、「爸爸抱」、「媽媽果汁」。孩子也會改變結合的順序來表達不同的意思,或加入情境、語調和手勢讓大人容易解讀其意思。例如:「媽媽襪子」再加上手指著小狗,可能表示小狗在玩媽媽的襪子,又或者「襪子媽媽」,可能要媽媽幫忙穿襪子。


父母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重要角色
 孩子在語言的發展上,除了靠先天的條件,後天環境的刺激和引導是相當重要的,所以這時的照顧者(可能是媽媽、爸爸、奶奶、保母⋯⋯等),就扮演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

 孩子在一歲前,通常還不會使用口語來表達意思,但他們卻會使用所謂的凝視、手勢、手舞足蹈、拉人、發出嘰哩咕嚕的聲音或用手指指物來回應大人。在這時孩子應該具備兩樣和他人互動的特質,一是輪流,二是共同注意力。

 所謂的輪流,就像對話一樣,當一個人在說話時,等說話者停止時再給予回應,這樣一來一往的互動,才能將對話延續下去。所以照顧孩子說話時,不是一直說話給孩子聽,這樣只會變成單向的刺激。應該在說一段話後停下來,觀察孩子的反應,然後再給予回應,而且對著孩子說話時需使用所謂的慈母式語言或兒語,就是將所要說的話以誇張、重複及音調變化大的方式說出,通常是提高音調,讓說話者就像歌唱般具有節奏性,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也許孩子不懂您所用的詞彙內容,但可以藉由語調上的變化理解您所欲傳達的意思。

 另外是共同注意力,就是孩子會在目標物和溝通對象之間來回的看,所以照顧者在說話時,需在孩子和您同時注意此事件時才說,或只說您們此時此刻當下發生的事情,否則您會發現說的再多,似乎是白費力氣,孩子似乎是聽而不見。


Q&A時間
Q1男女在語言發展上有差異嗎?
A:對於孩子的早期語言發展,最常被問到的就是,男孩子說話是不是比女孩子慢?研究發現女孩子說話的時間比男孩子早。根據國外的研究資料顯示,平均來說女孩子在語言的各項指標:組合使用的語彙、句子的複雜度以及句子的長度上的確都領先男孩。

Q2孩子說的話都聽不懂,該怎麼辦?
A:當孩子從牙牙學語到會說話的階段,通常會有一段發音不清晰的時期,當孩子說話家長聽不懂時,如果在情境下可以大概知道內容,家長可將內容再陳述一次,讓孩子知道應該如何表達,當孩子再度表達時可能也會不清晰,但先不要去糾正孩子的發音,給他時間用口語表達,藉由不斷的口腔動作練習,孩子的發音會越來越精準,當孩子已經會說話有一段時間後,如果說話內容仍有大部分無法聽懂時,則可以請語言治療師進一步評估孩子的語言能力及發音的情形。

Q3當孩子和他人對話時,家長需擔 任翻譯嗎?
A:當孩子和其他人對話時,可以先試著觀察孩子是如何和他人溝通的,因為孩子會試著讓對方理解,如果對方仍然無法理解時,家長則可以適時給予協助。

Q4孩子兩歲了,還不會說話, 怎麼辦?
A:皮皮是個二歲的男孩,到現在都還不會說話,大部分都是用哭、拉人⋯⋯等表現方式或由大人主動滿足其需求,在家時喜歡跑來跑去,對玩具的操弄也只能一下子,對於玩具的玩法相當簡單不會加以變化。即使拿皮皮最喜歡的玩具和他玩時,他也一直想離開椅子,去摸周遭的東西。不理會他人說的話,只要不順其意即開始大哭,有時還會躺在地上,並除了哭的聲音,似乎很少發出其他的聲音,模仿聲音的動機不強。

 由於會不會說話是外在的行為,所以父母親比較容易藉由孩子表達的程度來發現發展的遲滯。父母可以先觀察孩子以下的能力,例如:他如何表達需求?(會不會用手指指物來和他人溝通)、聽懂多少指令?(沒有情境和手勢的提示,從一堆物品中拿出父母說的東西,或從好幾張圖片中指認出父母說的物品名稱 ⋯⋯等,有沒有困難?)先大略了解孩子的情況。如果是類似皮皮的情況,父母目前該做的不是要求孩子說話,而是應該求助於語言治療師。因為孩子的差異性相 當大,所以當您覺得 孩子的語言似乎較 同年齡的孩童發展 緩慢時,不妨讓語 言治療師評估,聽 聽他們的看法與意見。

Q5孩子說話常口齒不清,會不會 有問題?
A:孩子從不會說話到會說話,不會在短短幾年裡,就將所有的音都發得相當漂亮,他們會慢慢從簡單的發音一直發展到困難的音,通常約在四歲時,說話的清晰度應該可達90%。但是不包括翹舌音(ㄓ、ㄔ、ㄕ、ㄖ) ,所以當孩子說一連串的話卻老讓別人聽不懂,這可能就是孩子的構音�音韻發展異常,即台語所說的「臭乳呆」。有些是發展的問題,等孩子大一點可能就會好,有些問題就需要語言治療師適時的介入。要提醒家長一點,孩子說話口齒不清,幾乎很少是因為「舌繫帶太短」的問題,所以當孩子說話口齒不清時,記得要先找語言治療師給予評估,不要讓孩子白白的挨一刀。

Q6孩子某個音總是發不出來怎麼辦?
A:最常聽到父母親形容自己小孩發音不清楚的問題就是──不會捲舌,但經評估之後通常都不是這個問題。其實學齡前的孩子通常都不太會捲舌,家長如果過度強調捲舌,反而讓孩子矯枉過正,或讓錯誤的音更難矯正。

 當您發正確的音時,再配合口型上的提示,若孩子怎樣都無法說正確,一直發出錯誤的音時,可能表示孩子錯誤的音已根深柢固,家長無法自行教導,這時則需要語言發展師的一些發音技巧,才能幫助孩子發出正確的音。


《摘自巧連智月刊寶寶版 2007年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