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波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把握長高關鍵期 0∼3歲很重要

2009年03月16日
公開
46

把握長高關鍵期 0∼3歲很重要 文/顧運梅 要把握好0∼3歲生長發育的關鍵期,尤其是爸媽個子不高的寶寶,更不能錯過這個階段喔。 媽媽們都希望自己的寶寶有健康的體魄、足夠的身高。根據寶寶身高增長規律的資料顯示,2∼3歲時寶寶的身高與成年身高有密切的關係,也就是說2∼3歲時個子明顯小於同齡寶寶,成年後身高有可能比較矮。 影響身高增長的因素 身高是個複雜的問題,首先遺傳因素占70%,其他包括營養、運動、環境和社會因素等占30%。先天遺傳無法改變,但透過後天營養、運動、作息、生活環境改善等因素的調整,身高是可以有一定範圍的改變。為了讓寶寶長得更高一點,爸爸媽媽應注意以下幾點: 營養影響大 營養物質是寶寶身高增長的「磚瓦」,理想的身高與合理的營養密不可分。 研究證實,蛋白質、鋅、鈣、磷、維生素A、碘對身高增長有明顯的作用。而另一些營養物質,如鐵、核黃素、維生素D則透過影響寶寶食欲和免疫功能,間接影響身高的增長。 蛋白質 蛋白質是寶寶生長發育的首要「建築材料」。動物的肌肉及內臟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脯氨酸,也含有骨骼形成和生長中有重要作用的膠原。豆類食品、乳製品、魚蝦、肉蛋類等蛋白質含量都很豐富。爸媽要注意寶寶飲食的多樣化,必須讓寶寶攝取足夠的蛋白質。 鋅 鋅是有助於寶寶身高生長的營養素。鋅的需求量不大,但是作用不小,能促進寶寶食欲;鋅缺乏直接影響骨細胞分化和增殖的基本過程;鋅對生長激素的合成也有重要作用。食物中麵粉類主食都含有鋅,另外,蘿蔔、牡蠣、肝臟和蛋類鋅含量也比較豐富。 鈣和磷 鈣、磷是體內含量最多的礦物質,是骨頭和牙齒重要的礦物成分。骨的鈣磷比幾乎是恆定的,若二者之一在體內的含量顯著變動時,另一個亦隨之改變,因此補充鈣和磷時需一起考慮。99%的鈣和80%的磷均存在於骨骼中,因此骨被譽為鈣庫。鈣促進體內某些

30個花招 讓寶寶吃飯香

2008年10月02日
公開
41

30個花招 讓寶寶吃飯香 寶寶不好好吃飯是最令媽媽頭疼的事,種種 “威逼”、“利誘”的手段都用過了,卻仍舊無法避免孩子因為營養不均衡而導致的發育不良。天下的父母親都希望孩子能攝取到生長發育所需一切營養物質,能避開所有不必要的脂肪和卡路里。其實讓孩子吃得開心、吃得健康並非難事,只要你學會一些“花招”—— 1 即使你的孩子對所有的綠色蔬菜都不屑一顧,你也不要過於擔心。實際上,蘊含在菠菜、番茄中的主要營養物質維生素A和C,也同樣蘊藏在馬鈴薯、芒果和甜瓜中。而大多數孩子對這些食品和水果是喜愛有加,大嚼特嚼的。 2 將家裏常吃的白米飯換成由黑米、白米和小米組成的“混合飯”。黑米富含大於白米三倍的粗纖維,僅1/4茶杯的黑米就包含約1克重的纖維。計算你的寶寶每日纖維需求量,即在她的年齡上加5。例如,一個2歲的孩子,她的纖維需求量為7克。另外,由於主食的色彩豐富,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刺激食欲。 3 大多數孩子不會拒絕添加了調味品的更“有滋有味”的蔬菜,所以你可以在涼拌菜芯中加一些番茄醬補充孩子所需的額外營養。孩子都不太喜歡清炒的蔬菜,因此你最好採用鹽爆或者糖醋的方式來做菜。 4 讓孩子飲用口味多樣的乳製品。很多家長都認為,添加了巧克力、草莓或者香草味道的牛奶只是飲料,而不是“正宗”的牛奶。然而,調查人員新近發現,飲用非原味牛奶的孩子能比同齡人攝取到更多的鈣質——在青少年骨骼發育的過程中,身體每日需要1300毫克的鈣質。這些口味多樣的牛奶並沒有增加糖分攝入,其原因在於,喝過這些乳製品的孩子減少了飲用高糖分軟飲料和碳酸飲料的次數。 5 蔬菜湯在你的家中是不是不受歡迎?那麼,嘗試著去做一款美味健康、冰爽可口的水果湯吧。選擇3種不同顏色的水果(顏色越多,營養越豐富),將水果切成小塊後煮爛過濾,把水果湯放在冰箱中冷藏。水果和蔬菜中包含著許多相同的營養物,比如維生素A和C,而水果湯的香甜更能吸引孩子。 6 鼓勵孩子多喝番茄湯,因為它內含豐富的B胡蘿蔔素,作為一種抗氧化劑,它還可以幫助孩子抵抗重大疾病。你可在番茄湯中放一些卡通形狀的通心面,換個花樣吸引孩子的興趣。 7 很多孩子都不喜歡那些聞著有“怪味”、表面有粗糙紋路,或者看上去顏色深綠的蔬菜。有個巧妙的迂回方法:偷偷地將蔬菜藏在孩子的比薩餅或漢堡包中,即將洋蔥和菠菜切成適合孩子咀嚼的小塊,在加番茄醬和乳酪之前先將它們撒在餅上。孩子們不會嘗出有何不同,更不會拒絕和抱怨它。 8 假如你的孩子一連幾天都纏著你要冰激淋吃,你可先給他做一份西瓜、香蕉果盤:用一個大些的冰激淋匙盛上2∼3塊稍大塊西瓜,這已包含孩子一天所需的維生素B6。再在四周加上些香蕉切片,在頂部澆上香草口味的酸奶——怎麼樣,頗能以假亂真吧? 9 如果你擔心孩子在早晨的匆忙中拿走高脂肪、高熱量的烤麵包或蛋糕,你可為他們準備好夾果凍的全麥麵包。與前者相比,後者含有2倍的粗纖維及不足1/4量的脂肪。 10 要控制孩子甜果汁的飲用量,每天不得超過1玻璃杯。你可以在白開水中加入一片橘子,或者將純果汁的濃度適當稀釋。要知道,果汁不僅不能包含一個水果所有的纖維,同時還會降低孩子對其他食品的食欲,半杯濃果汁就包含了60∼75卡路里熱量。 11 在早晨給孩子喝的橙汁中,摻入半杯胡蘿蔔汁以增加胡蘿蔔素的攝取量。兩者的顏色是如此的相近,孩子又怎能識破其中的秘密? 12 假如你的孩子要喝高糖分的飲料,你可以在給她的礦泉水中加半杯草莓汁,這足以補充她每日所需的維生素C。 13 在巧克力全麥餅乾上撒些低脂乳酪,經冷凍之後,即可用來代替孩子想要的冰激淋三明治。這樣做的好處是既能降低70%的脂肪,又可增添穀物的攝入量。 14 如果你的孩子喜歡喝含糖的麥片粥,你可以讓她在不含糖的白粥上面倒上少量含糖粥。這樣一來,既控制了她糖分的攝入,又讓她的口腔感到了絲絲甜味。 15 冰爽食物是孩子的最愛,媽媽可以將一些小塊的菠籮、甜瓜和香蕉穿成一串,凍在一起,製成冰爽水果,讓孩子攝入更多的高纖維水果。 16 在你下次準備做漢堡包時,可用魚肉來替代牛肉。兩者相比,魚肉的脂肪含量僅為牛肉的一半。 17 蔬菜或者水果沙拉能夠給孩子補充足夠的營養。為了避免沙拉中食物混雜,可用生菜來包住如瘦肉塊、草莓及乳酪等美味食品。同重量的生菜和黃瓜相比,前者維生素A的含量幾乎是後者的7倍。 18 雞肉、火雞肉中所含的蛋白質是孩子肌肉增長的最佳來源。對於不喜歡吃瘦肉的孩子,如果將瘦肉切成小塊,與芝麻、花生醬混合在一起製成美味的肉醬,他們也會狼吞虎嚥的。由此,孩子們可以得到每日所需的蛋白質和鈣質。另外甜酸醬、烤肉醬也可嘗試。 19 孩子不喜歡菜花的原因是“沒有味道”。將菜花烹製煮熟,和土豆泥混在一起,添加少許胡椒粉,會受到孩子的歡迎,同時還增加了3.5克纖維和一天所需的維生素C。 20 充分利用孩子喜愛比薩餅的口味和形式這一特點,創新其他營養食品。比如,在炸好的土豆餅上撒上番茄醬和乳酪。馬鈴薯內蘊含豐富的鉀元素、維生素C及粗纖維。 21 不要以為主食只有米和麵,紅薯也是不錯的選擇。它內含豐富的纖維、維生素A和C。將紅薯切成楔形條狀,裝在塑膠袋中,再加入2茶匙菜籽油和少許鹽,反復搖晃使紅薯條外層均勻附著油和鹽,放置在400度烤箱中烘烤25分鐘,便可大功告成。 22 讓你的孩子多吃一些堅果仁,把它當作平日零食。其實,即使不起眼的胡桃仁也飽含蛋白質和omega-3脂肪酸,而omega-3脂肪酸對於健腦,增強腦部功能開發功不可沒。 23 家中有個酷愛吃肉丸的小傢伙嗎?那麼加進一些麥片吧,這等於給孩子加入了健康的纖維。你還可以將肉丸串在冰棒的小棍上,吸引他。 24 那些對番茄置之不理的孩子,讓他們嘗試一下番茄醬。一勺番茄醬含有3.5克纖維,比一個實際的番茄還多2克纖維。平日,你可以讓孩子在吃蔬菜、肉食或乳酪時蘸著番茄醬吃,不知不覺中增加營養。 25 用燕麥和雜糧混合的麵粉來代替你平時常用的白麵粉,能夠增加四倍的纖維含量。 26 孩子一見到綠色蔬菜就跑得遠遠的?在烹製的豌豆和綠豆中加入少許糖,使蔬菜變甜,即可解決這個問題。 27 孩子都會迷戀那些美味的乳酪甜點。用幾個高腳玻璃杯,將不同種類的乳酪和新鮮水果分層。對比之下,脫脂乳酪不僅只含一般布丁的1/3卡路里熱量,還擁有4∼8歲孩子半天所需的鈣質。 28 孩子酷愛馬鈴薯片,你不妨用“豌豆脆”或其他蔬菜膨化食品來滿足她的要求。豌豆包含有5克纖維,外加蛋白質、維生素A、維生素C、鈣和鐵等元素。此外,它幾乎還不含脂肪。 29 給孩子買個木瓜吧,它蘊含的維生素A及鉀元素是水蜜桃的2倍。 30 孩子們更喜歡吃那些經他們幫忙製作出的食品,所以,讓他們一起參與進來——用乾果點綴三明治,用玉米粉作卷餅,用雙手撕碎蔬菜……或許,還要借用他那有創造力的小手來準備一次健康營養的膳食呢。

如何給寶寶豐富的百科知識

2008年10月01日
公開
35

以下摘錄自「如何教寶寶百科知識」 **何謂百科圖卡? 一份智力元件,一張百科圖卡,就是一份資訊元件。一張百科圖卡可以利用品質優良的照片、精確的繪圖以及描述來呈現;另外,它還必須具備幾種重要的特質:精確、獨特、不含糊、新奇,除此之外,它的設計必須大、而且清楚。 而百科圖卡是一張一面為圖片、一面為文字說明的硬紙卡 **百科圖卡如何分類? 分類的方法乃將一群、十個以上的相關百科圖卡,編在同一類 作者將現有的知識粗分為十項: 1、生物。2、歷史。3、地理。4、音樂。5、藝術。 6、數學。7、人體生理學。8、一般科學。9、語言。10、文學 (細項可參考該書目) **如何教寶寶百科圖卡 在每一類中,至少有十個智力元件。 你和寶寶舒服地面對面坐下,距離大約五十公分,用一種愉快的語調告訴寶寶:「來,讓我們來看看一些昆蟲。」接著以最快的速度向寶寶展示十張圖卡。展示十張圖卡的時間學需十~十五秒,超過十五秒則太久,可能會使寶寶注意力無法集中。 速度,是影響你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 在向幼兒展示圖卡時,「愈快愈好」是最重要的原則。 明智的媽媽知道適可而止,永遠提醒自己:「在孩子喊停之前結束。」如此,你可讓孩子保持興趣,也不會浪費孩子寶貴的時間與注意力。 一天內的節數 剛開始時,每天給孩子五大類、每類十張百科圖卡,共計五十個資訊,一天之內,至少每張圖 卡都重覆過三次,當你覺得有把握後,可以逐日增加類別,至一天可教授十類為止,當然,每一類的展示時間一樣是十秒,而且一天之內,至少都須重覆三次。 汰舊換新 在你已累加到每日可教導十個類別後十天,開始逐日在每一類中淘汰一個舊圖卡,同時,加入一張新圖卡,維持總數不變,每天淘汰一些舊的、換上一些新的。 當你發現,有某一類別的百科圖卡已完全用完時,你可以暫時將此類淘汰,換上另一類全新的十張百科圖卡,教法同上。

如何幫寶寶渡過第一反抗期

2008年08月02日
公開
45

反抗是孩子順利成長的標誌   自發性順利發展的孩子,在兩歲前後便開始動不動就說:“不。”這意味著孩子即將進入第一反抗期了。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存在三個比較明顯的反抗期,它們是:兩三歲時的第一反抗期、小學二三年級時的中間反抗期、青春期時的第二反抗期。   反抗是孩子正在順利成長的標誌。所以,若被孩子反抗,做父母的應該感到高興。   當孩子出現反抗言行時,做父母的就可放下心來了:我們的孩子也在順利成長呢。可是令人遺憾的是,很多父母一遇到孩子反抗,馬上就發起火來:“怎麼能對父母這樣。真是不聽話的壞孩子。”   反抗,是與自我的成長同步出現的自然表現,對於意欲的發展來說也是不可欠缺的重要一環。所以,歐美等國非常重視說“NO(不)”。“我們家的孩子能夠說NO了”———很多媽媽會為孩子的這一成長感到高興。在反抗期裏不會反抗的孩子才是令人擔心的孩子。   對於孩子的反抗,父母不要與之對抗,而要巧妙地應付過去。   到了第一反抗期,孩子想自己來做事情的願望變得強烈起來,無論是吃飯還是穿衣都想要自己一個人來完成,常常拒絕媽媽的幫助,動不動就說:“不。”   這時,媽媽會覺得孩子變得非常難對付起來,甚至會想,這孩子真是變得任性了。其實,孩子的這種表現正體現了孩子想自己獨立行事的意欲。因此,在這種時候不要訓斥他,而是要好好地保護孩子的熱情。   想向媽媽撒嬌,或者是自己想做又做不好的時候,孩子會過來向媽媽求教。這時可以稍微幫他一下,然後說“下面的就自己試試看吧”,引導著他向困難挑戰。成功了之後,再表揚他一下:“瞧,自己一個人會做了吧。”這樣一來,孩子的熱情會更加高漲起來。   第一反抗期,是孩子什麼都想通過自己的手來做的時期,因此,無論是穿衣服,還是穿鞋子,都要花很長時間。所以,媽媽若是要帶孩子外出的話,對此要有思想準備,最好提前二三十分鐘就開始讓孩子做準備。並且在打算幫他時,如果他說“不”,那就放手讓他獨自去做就是了。   抱著這種寬鬆的心態來對待孩子,孩子會自然地從第一反抗期中畢業的。   但是在這個時期裏,如果完全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那麼孩子就會變成一個只顧自己的人。因此,父母必須區別清楚:孩子的要求究竟是建立在自發性基礎上的自我主張,還是出自任性的欲望。   當孩子吵著想要自己吃飯、穿衣、大小便等等時,這是建立在自發性基礎上的自我主張,只需放手讓他做就行了;而對於“想要買玩具”、“還想要吃點心”這樣的物質要求,就必須加以限制了。若是無止境地滿足這種物質上的要求,那他就會變成一個任性的孩子。 寶寶在3∼4歲時,對周圍的環境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他希望去探察一切。但由於自己還不能圓滿應付問題,或父母怕出意外,因此經常限制他的活動,這會使獨立個性正在形成,獨立自由需求增加的寶寶大為惱火,常常表現出不服從,與父母違抗;常常因情緒激動而大發脾氣,也常常與小朋友發生衝突。這些特徵表明寶寶正處在反抗期,父母無須為此煩惱,只要你巧妙而妥善的處理,寶寶會順利度過這一必然階段。   發脾氣時   可以允許寶寶儘量地喊叫,來發洩氣憤。若住在郊外,還可讓他到屋外面去叫,讓他把胸中的悶氣吐出來,他很快就好了。   說些傻話,做些奇怪的舉止,或者突然把電燈關掉又打開,以此來轉移寶寶的脾氣便發不起來了。   如果寶寶哭鬧太久,你擔心他會哭得發紺(一種腦部缺氧現象),可以輕輕吹寶寶的臉頰,在他臉上拍一些冷水,或用冰毛巾擦臉。   帶寶寶外出時,如果他突然發脾氣吵鬧,你就靜靜的把他帶到車子裏或洗手間去,等吵鬧平息後,再帶回原處,   當寶寶因你未讓他隨自己的意願行動而發脾氣時,你可按他的方式給他一個機會,比如你給他一個協議,什麼事你來做,什麼事歸他做,然後鼓勵他把一件事從頭到尾完成,即使成果不佳,也要讚揚他。由此寶寶會興致大激,不再和你對著幹了。   有些事你告訴寶寶做不成但他不信,結果真的是不行,寶寶對此會動肝火,比如沒有大小概念的他,硬要把一個玩具塞進一個沒有可能裝進的小盒子裏,在他因裝不進而發脾氣時,你可試著往裏裝,結果當然會與他一樣,你馬上對他說:“媽媽也放不進去嘛!”寶寶會因此而平息怒氣,因為他在把自己和大人做比較。   胡鬧過度時   孩子做出了你不喜歡的舉動時,先要看他做的程度如何?如果只是無理取鬧,或者不會傷害到身體四肢,就不要理他,等他自然平息。你若想控制自己對孩子吼叫,可以和他面對面的站著,就叫不出來了。   孩子太吵的時候,你壓低聲音和他說悄悄話,他就會停下來聽。   規定一個最後期限,用計時器來計算,時間一到就不准再吵;或者宣佈等你數到幾的時候,就不能再鬧,然後大聲的從一開始數。在期限到了以後,你要說到做到,開始一些新的行為,如取消他喜歡做的事情,光是頭威脅是沒有用的。   對寶寶令人討厭的表現乾脆不理他,也不做出任何反應,既不看他也不理他,裝作正在幹自已的事情,一副什麼都沒看見的樣子,這樣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當寶寶在你拒絕了你的要求後糾纏不休時,你不要沒完沒了地說服他,你可堅持用一句簡單的話重複回答他,直到他聽話為止。   在寶寶改正他的行為後,你應立即注意他,並及時表揚。   鬧得太不像話時,罰他面壁坐幾分鐘,或罰他站一會兒,就可讓他靜下來,停止吵鬧。   安撫怒氣   把寶寶緊緊抱在懷裏,一邊搖晃一邊哼些歌使他平靜,然後打些比方來表示你有多麼喜歡他,例如說:“我好喜歡你哦,我的喜歡有花那麼大……有房子那麼大……有天空那麼大……”你要越說越大,還要孩子一起幫忙想出更大的東西。   對著寶寶的耳朵說悄悄話,通常可使他停止哭叫;若你能想出一些更好的話來,說不定孩子聽了心情會變得很愉快。   告訴寶寶,他肚子裏面裝有一個叫做“笑”的東西,如果讓它跑出來就會轉變成格格的笑。這招通常會使他忘了發怒,真的格格地笑出聲來(這方法是先無視他的怒氣,等他氣消了以後,再和他談談剛才到底為什麼發脾氣)。   幫他發洩怒氣   鼓勵寶寶從事體能上的活動,來發洩憤怒。要他到跑步,捶打一大團玩具油土,或用棍子打一棵樹。   要寶寶用很憤怒的聲音,大聲地從1數到5;或在玩具樂器上奏出一首很生氣的歌;或是跳一生氣的舞。   或是你和寶寶一起大聲叫,讓你的聲音越來越低,越來越小,終於沒有聲音。   讓憤怒中的寶寶畫張圖,來表示他的感受,這是具有創作性的發洩感情方法。   和寶寶討論他為何生氣的原因,若只是因為不能稱心如意而生氣,就要勸他要忍耐,要寬宏大量,肯為別人著想。   在公平的原則下,表示出你很同情他的處境:“我曉得你為什麼生小華的氣。”設法讓寶寶說出使他生氣的事情,並建議他牟一遇到這種情形該怎麼辦。   鼓勵寶寶用語言來表達他的憤怒,譬如教他說一些你認為可以接受的表示憤怒的字眼。   平息爭吵局面   限制打架寶寶最想做的活動,如為看電視蘭目而爭執,那麼就告訴他們,不結束這種局面,這一天就不允許他們看電視。   讓爭吵的寶寶們做深呼吸,並讓每個寶寶心平氣和地說明爭吵理由,然後請他們提出解決方法,他們會很樂於接受這個建議。   孩子們吵個不休時,就找個事情給他們做。   看到大孩子想去欺負小孩子時,設法把他貧開,你可以說:“快來,幫我一個忙。”   讓兩個生氣的寶寶幹一件共同的事,如給每人一塊幹抹布,要他們擦玻璃,一個人擦裏面,一個人擦外面,還沒等玻璃擦乾淨,他們又會笑顏逐開了。   罰兩個打架的寶寶相互擁抱對方。這樣他們再想打架時就會多考慮一下,因為沒有人喜歡去抱住正在跟他嘔氣的人。   寶寶打架時,你可以走出屋子,或到浴室去避開一下,跟處理發脾氣的寶寶一樣。沒有觀眾往往就沒有勁再打下去。   要寶寶自己說說有什麼解決紛爭的辦法,即使他們的辦法行不通,也可以緩和一下局面,讓他們去考慮下一步的行動。   要兩個吵架的寶寶,面對面地坐在房間相對的兩個角落裏,沒有得到對方的允許,就得一直坐下去,誰都不准離開。讓他們互相商量,通常能使他們講和。   或要每個寶寶說出一項他認為對方具有的長處,互相稱讚一番便能結束爭吵。   把引起爭執的東西拿走或把寶寶分開,也能強迫他們和解。 從心理成長的角度來說,人生有兩個關鍵時期:一是3—4歲的第一反抗期,二是12—15歲的第二反抗期。而這兩個重要時期的心理發育狀態,往往又會影響到他們今後的性格和情感的健康形成和發展。因此,幫助孩子安然度過“反抗期”,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在三歲之前,孩子在心理上處於與父母一體的狀態;三歲以後,他們能區分自己與環境的不同,產生了獨立行動的願望。當他感到自己受到限制的時候,就會出現反抗傾向。心理學經驗表明,在三四歲期間表現出反抗精神的孩子,更容易成為心理健康、獨立堅強的人,而絲毫沒有反抗表現的孩子,則往往在性格上趨於軟弱和寡斷。   日久天長,孩子就會從反抗的不同回饋中變得聰明、健康成長!另一方面,孩子的“第二反抗期”也極為重要。當孩子生長到十來歲時,由於他們對事物認識能力和世界觀都正在初步形成,開始進入被理解、被尊重的“第二反抗期”;因而此時他們總會有一種“我已長大了”的感覺,時時處處都在表現獨立、自強的個性。在這兩個“反抗期”家長應注意以下三點:   其一、尊重孩子,讓孩子有所選擇。處於反抗期的孩子不喜歡別人吩咐他做某件事或被迫接受某種意見——哪怕這意見和行為是正確的。這時,你可以把自己所期盼孩子接受的做法與其他幾種可能擺在一起讓他選擇。孩子在你規定的範圍行使了自主權,既讓他表現了他的獨立性,又往往能心甘情願地順從你的建議,雙方皆大歡喜。   其二、巧搭梯子,讓孩子自然下臺。孩子有時是為了逞能而耍強,這時,你要顧全他的面子,幫他“搭梯子”,讓他體面下臺。如果因故考試成績一落千丈,你不能對他嘲笑諷刺,否則會適得其反,迫使孩子走上“反抗的不歸路”。   其三、因勢利導,不要破壞孩子情緒。孩子玩得高興的時候,父母打斷而要求他做他不願意的事,這正是引起孩子對抗的導火線,甚至還會發展到父母對抗。近年報刊上不時披露的青少年棄家出走,不少說是孩子在感情上與父母疏遠,對抗而採取的極端之舉。   如此種種,巧施用,就可以幫助孩子健康、自信地度過人生的兩段關鍵“黃金時代”。

媽媽請等等我

2008年08月01日
公開
36

出自~陳安儀的筆下人生~ 每一次,在育兒網站上流連時,總會看到很多新手媽媽急切的詢問:「寶寶多大可以開始訓練小便呢?」「寶寶什麼時候可以開始餵副食品呢?」等到孩子大一點,媽媽又會開始著急:「我教她注音符號,她都不好好學!「怎麼辦,三歲了,還不會數數!我是不是應該要送她去幼稚園?」 通常,我都會安慰這些媽媽們:「別急!別急!再給寶寶一點時間,妳會發現,時間,就是最好的老師!」的確。在當母乳義工這些年來,不論是幫助新手媽媽們順利哺乳,或是傾聽她們育兒的焦慮,甚至是我自己陪著兩個寶貝一路走來,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一個育兒經驗就是:「耐心等待。」 耐心等待有多重要?耐心等待,可以讓所有的事情,愉快而美妙。 生產、哺乳,耐心等待 懷孕的時候,準媽媽如果願意耐心等待,當寶寶終於瓜熟蒂落,身體自然會發出陣痛通知媽媽,然後經過產道、再降臨到這個世界上。除了某些特殊狀況之外,自然生產不但是對於母子最好的生產方式,同時也利於產後哺乳,以及母體的恢復。既不用忍受開刀時種種醫療介入,也不必等候傷口復原,更不用擔心腸道沾黏等副作用。 而寶寶降臨之後,如果媽媽懂得耐心等待,在最初三天勤於餵哺微量的初乳,不要急於用奶瓶哺餵配方奶,那麼,寶寶就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學會吸吮母親的乳房,避免於用奶瓶餵哺所造成的乳頭混淆,並且充分刺激母親的身體泌乳。三天之後,寶寶就可以順利吃到大量香甜營養的母奶,而不會有母乳不足的問題。 回家之後,如果媽媽懂得耐心等待,體諒寶寶的胃很小,一次吃的不多,在寶寶需要頻繁哺乳的時候就密集的哺乳,不要急於一次就要寶寶喝下很多的奶水,那麼,寶寶就會慢慢的長大,慢慢的拉長哺乳的間隔,而媽媽也就可以持續的繼續餵哺母乳,而不會讓配方奶佔據寶寶的胃,也喪失掉了寶寶繼續喝母奶的機會。 至於餵副食品的時機,其實也可以等待寶寶發展的訊息出現。通常,這些訊息包括:已經會坐了、吞嚥動作成熟、頭部可以轉動180度、會自己把東西放進嘴巴裡、不想進食的時候會自己把頭轉開,以及對於食物表現出想吃的慾望。這些訊息大多出現在滿六個左右,因此現在小兒科醫學會、國際(台灣)母乳協會大多建議「滿六個再添加副食品」。事實上,過早添加副食品對寶寶的腸胃道也是一種負擔,因此,媽媽一定要耐心等待。 耐心等待,尿布拜拜 很多媽媽都很心急,寶寶還不會走路,就急著要給他去廁所「噓噓」。結果,弄得媽媽累、寶寶倦,一看到馬桶就大哭,噓了半天也尿不出來,搞得天怒人怨。 事實上,國內外的專家研究結果都同樣顯示,無論妳從多早開始訓練大小便,寶寶大約都要到四歲左右才能夠完全控制大小便,因為我們人類的膀胱括約肌要到四歲左右才會完全的成熟。 我的兩個孩子都完全沒有經過所謂的「大小便訓練」。我很早就買了一個小馬桶,放在浴室裡,我女兒沒事就會上去坐坐,學我們大人的模樣。但我從來不去管她。大約從兩歲半那年的夏天開始,她開始會自己把尿布扯掉,對我說:「屁股痛痛。」我也就依她要求不再包尿布,轉而教導她怎麼樣去廁所。 我家的小馬桶有個小樓梯可以搭在大人的馬桶上,於是,我女兒從那年夏天起,每當想要尿尿的時候,就會咚咚咚的自己爬上小梯子去尿尿。當然,中間偶有失誤。比如說在路上找不到廁所、或是誤把衛浴商店當成廁所,尿在店家的地板上!不過這類事情不多,前後不超過五次。過了半個月,她連夜間的尿布也不用包了,只要睡前去尿個尿,就可以一覺安心到天亮。 老二是男生,按照專家的說法,控制尿尿的年齡會比女生晚。果然,過程就沒有姊姊順利。老二也是從兩歲半開始,自己會把尿布脫掉,他的語言能力比姊姊好,會說:「穿尿布不舒服,我不要穿。」可是,他卻不像姊姊,會自己去尿尿,每次都是憋尿憋到最後一刻,然後跳著腳說:「我要尿尿!我要尿尿!」然後就來不及,尿在褲子上。當然,夜間也經常尿床。 我被他三天兩頭尿床弄得很頭疼,只好試著半夜偷偷給他包尿布。但他只要一發現,就會很生氣的拆掉。後來我發現,他只要睡超過八個小時,就很容易尿床,於是我就在我起床的時候,把他搖起來尿一次尿。白天就是注意他的動作,每當看到他伸手抓褲襠的時候,就提醒他去尿尿。這樣做之後,果然尿褲褲的機會減少很多,只不過我家老二生性固執,不肯坐小馬桶,每次尿尿都要把下半身脫個精光,然後奮力的爬到大人的馬桶上,很艱難的坐著,看起來一副看起來快要掉進去的樣子,令人捏把冷汗。 目前,老二已經滿三足歲,可以完全控制大小便,不會再尿褲子了。而女兒在四足歲以後,就如同成人,可以在路上找不到廁所時忍耐個十幾分鐘沒有問題。所以,依我的經驗,兩歲半至三歲之間,大概是孩子自己要求脫掉尿布的時機,無論之前再怎麼訓練,僅是增加大人勞累罷了!所以,不如耐心的等待,等待孩子自己告訴妳不要包尿布的那一天到來吧! 耐心等待,開竅的那一天到來 我女兒是一個大肌肉發展的很好的孩子,運動神經很發達,跑得快、跳得高。不過,她的小肌肉發展比較慢,畫畫、說話、點數,都慢人家一步。 我清楚記得,她第一次完整的把兩個字「ㄋㄟㄋㄟ」,正確無誤的說出口,表達她要喝奶的意思,大約是一歲四個月。而第一次說了一句完整的「媽媽回來了!」則整整相隔了一年。我一直很擔心,為什麼比起同齡的小孩,她說話的能力差這麼多?可是仔細觀察她其他的表達能力,卻又完全符合兒童手冊中的正常發展。 跟許多媽媽一樣,我當時也訂了一份兒童讀物。剛開始,女兒非常喜歡裡面唱唱跳跳的內容,我也很滿意。不過,隨著年齡的增加,裡面開始多了數數、123、ABC....我發現,這一套教材越來越令我感到挫折!跟著孩子數數,貼上正確數字的貼紙,我按圖索驥的教導女兒用手指點數,她卻怎麼樣也數不出正確數字!畫畫的部分也是一樣,有的孩子已經可以畫出具象的恐龍了,但我女兒還在輕勾楊柳絲,圓不成圓、方不成方的階段!明明同樣是四歲,為什麼差這麼多? 在經過幾次與孩子的衝突之後,我決定停掉這一份不適合我女兒的刊物!我轉而帶孩子溜冰、騎車,讓她自由的發展她擅長的項目。我不再介意她數數老是數不清楚、貼紙貼不準確,或是無法完成幼兒刊物上的練習。 現在,事隔兩年,再回過頭來看,一切豁然開朗:六歲的她,數數、點數早就不成問題,畫圖也畫得跟其他小朋友一樣的好!ABC、ㄅㄆㄇ也一教就會!就連當時語言發展比她好許多的小朋友,也不見的比她會講更多的故書、會唱更多的歌。 我頓時明白:時間是最好的老師!嬰幼兒時的差距,不是人生的差距;成長期的腳步,人人快慢不同!別被「輸在起跑點」這句廣告詞給洗腦了!起點輸,不見得全程皆輸;起點贏,也不見得終點會贏。何必與人相較,自尋煩惱?耐心等待,全心陪伴,是媽媽最重要的功課。 耐心等待,上幼稚園不必急 老實說,我向來對「幼稚園」沒什麼太大的好感。 一群因為媽媽忙碌而沒辦法親自照顧的小孩,擠在一層公寓一樓狹小的空間裡,由幾個辛苦勞碌但並不怎麼有熱誠的老師們照顧著,小小年紀就要按照行程排隊上廁所、洗手、吃飯、睡午覺,公式化的唸著ABC、ㄅㄆㄇ、123….___這就是我對幼稚園的刻板印象。 我小的時候,媽媽尚在上班,我一歲就被送到幼稚園,又因為是年底出生的,整整唸了六年的托兒所、幼稚園。那實在不是一個很愉快的經驗。我曾經發誓,我絕對不讓我的女兒重蹈覆轍。沒想到,女兒在近三歲時,因為我懷了老二又忙於工作,婆婆同時間幫小姑照顧兒子,我只好帶著女兒去讀托兒所。 剛開始,女兒很愛去上學。但是,孩子年幼,抵抗力差,本來一年也很少感冒一次的女兒,上學後三天兩頭感冒。還好,仗著吃母奶的底子好,還比某些藥罐子同學好些。不料,幾個月後,新鮮感減退,她又發現媽媽在家坐月子、沒去上班,竟不肯去上學了。每天晚上睡覺前,她都要含著眼淚問我:「媽媽,明天要上學嗎?」 在參與了幾次學校的活動後,我決定決定縱容女兒「逃學」。而我,則放棄工作,回家照顧小孩。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帶十幾個小孩,一切都以照顧方便為原則:校外教學去兒童樂園,每個人只能玩一趟溜滑梯;玩沙只能玩十分鐘;在教室裡即使是運動也不能太瘋;跑操場的時候,絕對不可以脫隊去玩盪鞦韆。團體生活,要一起去上廁所,就算不想尿尿也得去;吃飯、午睡,都沒有特例。這對一個三歲的孩子來說,的確是很難配合。 然而,時光荏苒,在家混了兩年,女兒滿五足歲了!我們去公園時,她開始很注意那些穿著制服的小朋友。每次經過幼稚園,她都對於那個布置的花花綠綠的房子裡的老師跟課程十分好奇。於是,我找了一天,帶她去參觀一間我選定的公立幼稚園。從那天開始,她就念念不忘要去上學。 去年九月,女兒正式入園唸大班。這半年下來,我終於知道為什麼公立幼稚園要規定五足歲入學,這是有道理的!五足歲,孩子的抵抗力好很多,很多疾病的傳染都是五歲以下比較容易罹患。五足歲的孩子,自己應付自己的日常生活,已經沒有問題;五足歲的孩子,有很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很清楚的告知媽媽,白天在學校裡發生了什麼事。五足歲的孩子,對於朋友以及社交,已經有了明顯的需求;五足歲的孩子,對於與媽媽暫時分離、下課再見,有清楚的概念,不會再有嚴重的分離焦慮。女兒每天早上笑著去學校,中午笑著回家,上學,從一件痛苦的事,變成她每天最期待的事! 這奇妙的轉變究竟是什麼?答對了!就是時間!時間讓孩子成長,也讓一切改變。耐心等待時間的過程,就是做媽媽最重要的一件事。但是,這兩個字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困難。要留心傾聽孩子「媽媽,請等等我!」的訊息,是一份神奇的藝術。 請所有的媽媽們,耐心的等待吧!

一、二歲孩子的認知發展

2008年07月01日
公開
26

一歲至一歲六個月的認知發展 ☆整體性的發展 a 探索:孩子為了了解物體的變化,會將動作加以變化,藉此觀察不同的結果。例如:將食物丟出餐具外、不停的玩你丟我撿的遊戲。 b 會使用新的方法去達到目的:例如:利用其他的物品,將他想要的物體推或拉向自己的一邊,所以此時,易移動的玩具,最容易吸引孩子的目光。 c 經由模仿學會新的技能和行為:例如:說再見、謝謝、對不起、手指謠……等,只要平日大人做個好模範,經過一段時間,都可以模仿的唯妙唯肖。 d 了解物體恆存概念:短暫的消失會再回來,不會變成沒有。例如:父母親早上去上班,晚上會再和他一起相聚、對被遮掩的物品不再認為是永久的消失。 e 具有辨識的能力:對幾何圖形、配對的玩具和人物的不同表情或圖片產生辨識力。例如:認識圓形的物品、會將真實的蘋果和圖片的蘋果放在一起。 f 能嘗試拆東西:舉凡能用手抓取、摳、撕、拆的東西,孩子們走過必定留下痕跡。例如:撕破故事書,這個年紀的孩子,最常發生撕書的情形,父母不妨製作一本書,滿足孩子撕的欲望。 g 經由反覆練習學會因果關係:例如:使用水杯反覆喝水的練習,是為了下一次更精確的將水送入口中做預備。 h 不斷的有探索行為:對小孔小洞特別感興趣,好奇心強,喜歡不斷的嘗試與試驗,但注意力很短暫、興趣容易被轉移。 ☆語言的發展  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和認知也有相當的關聯,當認知發展越成熟,孩子的語彙也更加豐富,這兩者是息息相關的。一歲到一歲六個月的孩子,正處於單字期,他不斷的累積字彙,不斷的與他已經認知的物品做連結。此時的他,已經會簡單的語彙組合,能重複句子的最後1、2個字,例如:喝牛奶的牛奶、玩球的球……等,同時也能了解物品的名稱、認得日常生活常見的物品,例如:電視、汽車、捷運……等,所以日常生活中與孩子對話時,家長應該提供更多的人事物,來增加孩子的認知和字彙。  另外,此時期的孩子也能聽得懂簡單的指令和要求別人,例如:把玩具撿起來。孩子必須認知,您所指的玩具是哪項物品,而他的大腦必須要下指令,告知他的小手,將玩具撿起來。他透過感覺來命令肢體動作,進而用言語表達,這樣一連串的過程,其實是很複雜的。 ☆遊戲的發展  給予此階段孩子足夠的探索是很重要的,因為他必須透過他的肢體來感受這世界,因此孩子會開始喜歡玩球、攀爬……等,一旦他學會了爬行(走路),這世界對他而言是如此的新奇,他迫不及待的想趕快熟悉,因此他開始敲擊物品或丟擲,再觀察其中的變化,不斷的探索空間,東看看西摸摸,甚至將物品放入嘴巴,透過他的一雙小手小腳,還有那小口,來感受這世界。慢慢的,他可以行動自如,這世界上就唯他獨尊了。因此這個階段的孩子,大人們必須花更多的心力,來預防孩子受到傷害,但往往保護過度,而使得孩子喪失了探索的機會。 ☆繪畫的發展  此時期孩子的圖畫內容,以點、線為主要的畫作表現,而且是不具有意義的,因為孩子正處於塗鴉期,塗鴉是運動感覺的活動,同時也是孩子在紙上的第一次表現創作,透過塗鴉的過程,培養孩子對色彩的敏銳度,因為孩子對色彩有高感度的興趣,愈鮮豔的物品,愈能吸引孩子的目光。 一歲六個月至二歲的認知發展 ☆整體性的發展  這個時期的孩子,模仿的對象變得比較寬廣,他們能模仿不在眼前的事物,此時表現的心智已經出現象徵性的思考。對因果概念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與認知。孩子會假設別人的思考、感受都和他一樣,以自我中心來推測週遭的事物,缺乏人、事、物的相關性了解,因此無法站在別人的立場和觀點來從事思考。  同時孩子對自己的行為可以預期結果,例如:把球推一下,球會滾出去;另外,孩子的好奇心從物品上轉移到行為,漸漸的與大人或同伴有互動關係,例如:孩子喜歡另一個孩子,也許會用咬他來表示。  除此之外,孩子也慢慢發展出解釋問題的能力,以內在的象徵符號加以思考,來解決問題。此時期也是孩子記憶力的爆發期,對學習或看過的事物會儲存於腦海中,不易忘記。所以,孩子的成長階段是需要大人不斷給予新事物,來幫助孩子的認知發展。 ☆語言的發展  一歲六個月到二歲的孩子,語言發展進入了更複雜的階段,能回答簡單問題並輪流對話、能運用語言表示對物體的需求、模仿環境中的聲音(例如:學狗叫)、能組合語彙、喜歡問問題……等。這些複雜的工作,皆是因為孩子的認知能力已經漸漸成熟,大腦、感覺、動作和語言,相互配合下所發展出來的。 ☆遊戲的發展(探索遊戲)  孩子的認知發展漸漸成熟後,他慢慢知道事情的因果關係,喜歡做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例如:開門、關門,而對於到戶外活動,更是特別喜愛,因為戶外有更多吸引他的人事物,等著他去探索。因此,只要在大人的視線範圍內,確定環境是安全的,您就放手滿足孩子探索的欲望吧! ☆繪畫的發展(象徵期)  這階段的孩子正處在象徵期,也就是他畫的內容裡,是他所認知的物品,不過總是與事實不符,要等到孩子能夠清楚的畫出物品以及事情,則要等到五歲以後。所以大人和孩子分享畫作時,除了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外,您不妨幫他做些註解,來增加與孩子的互動!而這些小小畢卡索的作品,可以留下來,您不但可以察覺孩子的成長,更是孩子長大後對兒時的記憶喔! 如何協助孩子的認知發展 一歲至一歲六個月 ☆利用週遭環境,協助孩子的發展  從孩子開始學會叫媽媽、爸爸……等疊字時,接著孩子在生活中,漸漸的對各種名詞和名稱,產生極大興趣,當孩子開口詢問時,大人們應該耐心的回答孩子的每一句話,來增進孩子的字彙。例如:孩子問:「媽媽這是什麼?」時,家長不要單單只回答︰「冰箱」。大人們應該讓孩子對物品的名稱了解,同時開始擴展他們對物品功能的認知,在對話的過程當中幫助孩子把完整的句子說出來。  另外一個有趣的事情是,孩子對小洞、小孔、小東西特別喜愛,這是孩子發展的需求,我們必須去滿足他們,愛小洞、小孔的年紀,喜歡挖也喜歡搓洞洞,我們可以為孩子準備一些套圈圈遊戲、將物品丟入特定洞洞內的玩具、或是投錢幣的遊戲(但是要注意孩子的安全,避免吞食。)都有助於孩子探索認知環境的欲望。  而令家長們困擾的是,「不要」或「我不要」出現頻率愈來愈多,相信很多家長會從興奮開始轉為困擾,孩子稍微不如意,就回答您「我不要」。此時的他正是自我中心萌芽,加上口語認知的成長,只要多點耐心與孩子溝通,相信這樣的情況會漸漸減少的。 一歲六個月至二歲 ☆從生活週遭事物,增進孩子的認知發展  這個時期的孩子,所累積的認知知識量,只有一部分,家長必須不斷的透過互動以及生活週遭事物,來增進孩子的認知發展。千萬不要小看天上的白雲、小鳥、飛機;馬路上的卡車、汽車、機車;陸地上的小貓、小狗,甚至於小昆蟲、小螞蟻、樹木或野花,當然還有隨處可見的騎樓招牌、社會現象……等。只要家長隨時用心引導,自然的就成為孩子認知發展的一部分。  對二歲的孩子而言,經由大人的引導而讓他感興趣的路邊小草,哪天讓他觀察到小草多長了一片葉子,都可能讓他興奮不已,更可能為二歲以後的自然認知,甚至數量的認知,點燃可貴的引信。 ☆用愛心、耐心來引導孩子  常常會見到孩子不停的問:「這是什麼?」,當然您一定要盡可能的回答,盡可能讓孩子多觀察一會兒,愈有耐心的大人,是更容易創造孩子認知發展的機會,那麼孩子對事物的好奇心更容易熱絡起來。  大人要記得,面對孩子無止境的「這是什麼?」一定要收拾起不耐煩,有耐心的回答孩子的問題,免得澆熄了孩子的好奇心與認知累積的機會。 ☆語言的學習,大人為最好的示範者  一歲半到二歲的孩子模仿性漸漸增強,他會學習成人的語氣和語法,因此和孩子說話要多加注意文法和語氣,以提供較正向的學習。例如:「今天天氣真好,我們要去動物園郊遊!」,最好不要特意的調整語調說:「今天天氣真是棒棒,我們要去動物園玩玩」。相同意思的兩句話卻表現出不一樣的成熟度! ☆繪本、故事書的運用  繪本和故事書都是幫助孩子認知發展和充實新字彙的好管道,不管是真實的照片,或是繪圖的方式呈現的圖畫書,都可以擴展孩子的生活體驗。大人在讀或唸時,將常用的字彙放進故事裡,加上聲調的配合,來提高孩子的興趣,千萬不要只是平鋪直述的將書本唸完,這樣對孩子而言是沒有太大幫助的。  另外,孩子的認知學習是無所不在,讓孩子的眼睛、耳朵都可以接觸到藝術之美,那麼美的認知發展,也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 《摘自巧連智月刊寶寶版 2006年4月號》

嚴禁打小孩的手

2008年06月24日
公開
41

打孩子小手的做法太有誘惑力了!許多父母都不用想就會這麼做,但是請考慮一下這麼做所帶來的後果。 蒙特梭利是打孩子手心的早期反對者之一,她認為孩子的小手是用來進行探索的工具,是孩子天賦的好奇心的延伸。 打孩子的小手實際上是向孩子傳遞了強烈的負面信息。我們採訪過的所有敏感父母都贊成對孩子小手嚴禁進行體罰的,研究也支援了這個觀點。 心理學家們研究了一群16個孩子,他們都是14個月大,與各自的媽媽一起玩耍。當其中的一組孩子試圖用手去抓一個不允許的東西時,他們會被打一下手;而另一些孩子則不會受到體罰。在7個月之後對這些孩子進行的跟蹤研究中,心理學家們發現,受到體罰的孩子探索周圍環境的技巧比較低。比體罰更好的做法是將孩子和不允許碰的東西隔離開來,或者對孩子的探索過程進行監督指導,並且防止孩子的小手受到傷害!! 對小手進行指導 孩子探索中的小手總是在搜尋著可以抓在手裡的東西,因此有必要給這個年幼的探索者一些東西相關的語言聯想,幫助他挑選哪些東西是可以用手碰的。對於安全的東西,你可以說:可去碰;而對於嚴禁觸摸的東西,可以說:不能碰;對於臉和動物,可以說:輕輕碰。為了調教任性的,見東西就抓的小傢伙,你可以試一試鼓勵他"用一個手指去碰一碰試試看"。如果孩子想碰的東西你認為完全應該去碰,你可以聯想到另外一些詞,比如"使勁去碰","值得去碰"。 要尊重見東西就抓的小傢伙 你初學走路孩子手裡拿著一罐橄欖,你預見到不用多久她就會把橄欖弄得滿地都是,於是急忙從她手裡把罐子奪了過來,並想都不想,立即發起脾氣,要她別再弄罐子。這麼做,你確實可以免去打掃地板的麻煩,但是卻惹來孩子情緒上的麻煩要你操心。 從孩子的手中把她珍視的東西奪走,這種做法在社會生活當中無論如何是不恰當的;這有違孩子的天性,而且這也是不好的教養。"別亂抓東西"你對她說,而正是你把她拿去的東西又抓了過來。把罐子從她手上奪過來一定會讓她感到憤怒,而且還會進一步加重了好亂抓東西的心思。 實際上有更好的辦法,對於一個剛學走路的孩子,你可以和她進行目光接觸,把她的注意力轉移到她喜歡的東西上去。對於稍大一點的孩子,你會告訴她你會幫助她打開罐子,讓她拿一粒橄欖,並且指給她看你要把這罐橄欖放在什麼地方。這樣的做法絕對是在禮貌和尊重當中進行的一種練習,採取了"大人指導"的方式。大人希望孩子做到的行為需要大人對孩子的言傳身教。 盡量少用玩具來哄寶寶 哄寶寶,讓寶寶安靜下來,這是一項繁重的工作。我們會用搖床,唱歌的teddy bear、電動玩具等等東西來哄寶寶。為了讓照顧bb變得容易一些,勞累的父母往往會抓過這些人造玩意來哄寶寶玩。當父母需要走開一會兒的時候,偶爾可以用這些東西作為代替品來哄寶寶。但是,經常性使用這些代替品會破壞你對孩子的教養。在帶孩子很吃力的時候,你應該使用自身的才智來提高自己的創造力,耐心和自信心----所有這些都是你教養孩子所必須的。如果你過度使用那些人造代替品,那麼你的寶寶很有可能就學會從物質中尋求安慰,而與人在一起反而會感到不舒服。當你流連於嬰兒用品商店的時候,且慢拿出你的信用卡來付款。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過多地依賴那些人造的替代品會讓你以後感到失望,你會認識到沒有任何代替品可以幫助你養育,管教自己的孩子。 〈摘自0∼10歲兒童教養全書節錄partⅠ~carriebaby111〉

親子共讀:培養孩子閱讀的熱情

2008年06月19日
公開
40

本文轉貼自愛家雜誌網站四月號 親子共讀的重點不只是在教孩子「如何閱讀」, 更重要的是引導孩子「想要閱讀」! 陳銀螢 「媽媽,妳讀這一本給我聽。」停下正在洗碗的動作,瞥見三歲兒子手上拿著他最喜歡的《天使玩具兵》,這是我們一起看了不下十數次、讓他愛不釋手的無字書。我知道他已經會邊看邊講這個故事了,現在他需要的並不只是再聽我講一遍,而是想和我靠在一起,一起看、一起講(甚至一起演)這個故事時溫暖滿足的感覺。 共讀:最有價值的親子互動 為什麼要強調親子共讀的重要?專家、學者與家長都承認,親子共讀時情感性和社會性的互動都是最原始、最自然,也是最持久與最有價值的。此外,心理學家認為,語言與文字是人類賴以體認宇宙萬象並探索人類心智活動最重要的利器。當幼兒的眼睛看著書本上的文字,耳朵聽著成人閱讀的聲音,同時有兩種感覺器官傳送訊息到大腦,對語言和文字都有深刻的印象。因此毫無疑問地,共讀可同時增進兒童閱讀、說話,甚至寫作的能力。 創造樂趣,傳遞價值觀 基於上述理由,我們就不難理解共讀經驗可以為親子帶來話題,進而增進彼此的交心與更深的了解,使親子關係更親密,這正是親子共讀的重要貢獻之一。對年幼孩子而言,共讀更是親子間甜蜜溫馨的共同記憶。我和孩子間許多遊戲的點子都是從書中引發的。舉例來說,小兒子最近喜歡用左手矇著眼睛,右手拿著紙巾捲筒,從這頭衝向那頭。阿公阿嬤弄不清楚這是怎麼回事,但我一看就知道,他是在學幾天前讀過的《騎士和噴火龍》書中的騎士:左手當成鋼盔(還好後來他學會把五指微開,否則滿容易跌倒的),紙巾捲筒當然就是長劍長槍了。當他看到媽媽學他的動作一起玩時,好開心喔!這是我倆共有的閱讀經驗,所以可以心領神會馬上很有默契地玩在一起。 再者,父母在與孩子共讀時,會傳遞給孩子自己所看重的價值觀念,例如:書中的人物、事件多少能啟發孩子一些想法;書中主角的勇氣和信心,也會為孩子開啟面對問題時可能調整的方向,並成為孩子的鼓勵來源。更何況,當父母為孩子選書時,就已經把自己的價值觀與想法注入其中了。 擴展閱讀的廣度與深度 那麼,何時開始親子共讀呢專家們建議越早開始越好,因為越小的孩子越會模仿,他們會學父母翻書、看書、讀書等舉動,並且連結閱讀時文字、聲音與那種愉悅的感受。特別要注意的是,父母固然要鼓勵孩子獨立閱讀,但是對於可以自行閱讀的孩子而言,仍有進行共讀的必要性,因為會閱讀不代表熱愛閱讀,父母持續與孩子一起閱讀,可以增加孩子閱讀的廣度和深度,進而培養孩子成為終身閱讀的人。為了使孩子喜愛學習、喜愛閱讀,親子共讀不應只是為還不識字的幼兒唸書而已,還應該往下扎根,引起孩子對閱讀的樂趣;也要向上延展,提升兒童的閱讀理解力和口味。 家中的圖書不夠怎麼辦?好好利用圖書館是幾位公認的優秀「資深媽媽」共同的建議,她們曾用肯定的口氣對著我說:「老師,妳要常常帶小孩去圖書館,這是最不花錢的親子活動喔。夏天又可以省冷氣……」。在家中布置孩子專屬的圖書角落,固定從圖書館借書回來,就能開開心心地進行親子共讀了。不論是按著書上的文字「照本宣科」,或是用自己的話一邊說一邊問的「加油添醋」,只要過程愉快且具開放性,孩子(當然也包括成人)便能從書中的想像世界(或現實事件)看見無限的可能。 培養「想要閱讀」的熱情 親子共讀很重要,但重點並不只是在教孩子「如何閱讀」,而是引導孩子「想要閱讀」! 記得兩年前,教會請戴繼忠牧師分享傳福音的經驗,他是放棄英國的優渥生活,到中國內地傳福音的戴德生牧師的第五代孫。兒童主日學老師藉機向小朋友介紹戴德生牧師的事蹟。老大回家問我知不知道誰是戴德生,我就拿出圖畫版的戴德生傳(註1 ),當晚為他唸了一章。故事一開始講的就是五歲小男孩戴德生如何對中國產生好奇,正好與兒子同齡,引起他很大的興趣,一定要我每晚講給他聽,後來兒子實在不耐煩我的慢慢讀,乾脆自己讀,雖然有不少地方看不懂,但這反而成為他想要認字,好讀得順暢些的重要動力。自此,孩子發現人物傳記的迷人之處,進而開闊了閱讀的範疇。 「想要閱讀」的熱情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著名的共讀手冊作者Jim Trelease說:「培養閱讀熱情的要素之一,是有人陪伴參與閱讀活動,因為閱讀也是一種社會性的經驗,需要與他人互動,才能有更多的理解和樂趣。」因此,父母提供給孩子的共讀經驗,可以把閱讀的熱情像種子般栽種在孩子身上。 培養孩子「想要閱讀」的熱情與興趣,才是親子共讀真正的重點。 (作者為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系副教授) 註1︰美國Barbour Publishing出版一系列Young Reader's Christian Library,這是關於聖經人物以及知名基督徒的傳記口袋書。

耐心+技巧 正確引導寶寶說話

2008年06月14日
公開
47

耐心+技巧 正確引導寶寶說話 表達是人類很重要的能力之一,為人父母應該在小孩出生後,多留意寶寶這方面的進展,並給予充分的誘導;多跟寶寶講講話、帶他認識東西,會有很大的幫助喔! 當寶寶呱呱落地的那一天起,每個為人父母都很希望能快點聽到寶寶發出「ㄇㄚㄇㄚˊ」或「ㄅㄚㄅㄚˊ」的聲音,可以想見,當這兩個音出現時,即使不是太清楚、或是沒有太多認知,任何父母都會揚起驕傲的音調說:「寶寶好棒喲!」 的確,希望寶寶及早說話,是每個父母很大的期望。相反地,當寶寶到了三歲時還不會叫爸爸媽媽時,可能很多父母季開始憂心忡忡了。「我的寶寶是不是聽力有問題?」「為什麼我和他說話,他都沒有反應?」「寶寶是不是舌頭有問題?是不是該去讓醫生剪舌根?」 孩子說話的進度 到底寶寶多大會開始說話呢?學說話的進度又是如何呢?大體來說,一歲以前的嬰兒都會發出喃喃聲、牙牙學語,過了一歲,逐漸開始會說一些簡單的語彙。 通常六個月大以前的寶寶,會發出輕快、愉悅的漱口聲,接著能發出較長而且有音調變化的母音。六個月到一歲之間的寶寶,則會重複一些字辭,像是哇哇、答答、打打、叭叭等,這些音調沒有什麼意義,而愈接近一歲時,他們漸漸能使用不同的聲音來吸引大人的注意。 十二個月到十五個月大左右,他們可能開始會說出生平的第一個字,不外乎「爸爸」「媽媽」等。通常女孩學說話比較早、也比較快,男孩發育比較晚一點,可能一歲半、甚至兩歲才會開始說比較多的辭彙。 兩歲之後,字彙增加的速度也變得很快,他們可以理解幾百個詞彙、也可以聽懂一些複雜句子的意思,他還會將一些會說的辭彙加以組合,譬如說,他會說「媽媽抱抱」、「爸爸車車」等。當然,不同的情境,寶寶的說話就有不同意思,很可能是說「爸爸,我要坐車子出去」,或是「爸爸開車出去了」。 到了兩歲半之後,寶寶的詞彙增加很快速,幾乎每天都有新發現,心路基金會兒童發展中心主任林麗英表示,這通常是人一生中詞彙學習最快速的階段,寶寶的詞彙可能從兩百個增加到一千兩百個。他也能將詞彙組成簡單的句子,譬如他會說「爸爸買車車」「媽媽抱抱我」等,已經跳脫單純是名詞的組合,開始有了動詞或受詞的使用。 至於三歲以上的孩子,大部分都可以了解長的句子及複雜的句子,並且能正確反應或回答。因為他的說話方式已經開始發展文法規則,句子中也會有「很多、很好、這個、那個…..」等副詞或形容詞出現,有個孩子甚至會逐漸了解動詞的時態變化的不同,例如「走」和「走了」的區別。他們也會聽從兩到三個簡單指令,例如「到房間去拿拖鞋、脫掉鞋子和衣服、到浴室去洗澡」。這時候,如果你問他「你叫什麼名字?」孩子幾乎都可以說出答案。而這個時期的語言表達,家人都可以百分之百了解他所說的話,一般陌生人也可以了解七八成左右。 孩子到了四歲、五歲左右,陌生人已經都可以了解他所說的話,不過他可能會說出「我有一個新玩具,但是我破掉它。」類似這樣語法有問題的句子可能偶爾會發生,但整體來說,他會和你順暢的對答,因此日常生活的溝通已經沒有問題。這時候的孩子已經會從一數到十,也會認識一些顏色、並說出顏色的名稱。孩子的發音也大都很正確、口齒清晰。 六歲的孩子已經開始上小學了,當然他應該可以跟得上學校的學習進度,會讀、會寫,他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記得所學的點點滴滴。也就是說,這個階段的小孩,語言表達能力已經發展完成,因此可以很流利地敘述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由於和其他小朋友的互動愈來愈緊密,他的說話表達方式會更多元化。 如何陪伴孩子學說話 小奇的媽媽希望小甜快點會說話,因此每天早上一起床,就和三個月大的小奇甜蜜對話,問他「小奇好乖,起床了」「小奇最乖,想喝奶還是喝水呢?」雖然小奇根本聽不懂,不過媽媽還是運用各種場合和小奇說話,小奇一天天長大,對於媽媽的聲調似乎愈來愈有反應,媽媽說話時,他會聚精會神地看著媽媽,也會轉動他的頭尋找媽媽的聲音來源,漸漸地,還會咿咿呀呀地和媽媽「說話」。也許小奇和媽媽都不懂對方講什麼,不過小奇顯然對「說話」已經有了很濃厚的興趣。 讓寶寶及早開口說話,最基本的就是父母得花時間和他「對話」。即使幾個月大的寶寶沒有什麼反應,也應該不厭其煩和他說話。其實寶寶在媽媽肚子裡對於聲音就已經很敏感。研究發現,媽媽懷孕時,如果每晚睡前固定放一段故事錄音帶,等到寶寶出生後也讓他聽故事,在播放好幾個故事中,穿插懷孕時同樣那一段故事時,正在喝奶的寶寶會有吸吮比較急促的情況,顯然寶寶對於他曾經熟悉的故事音調特別有反應的。因此寶寶出生後,媽媽也應該常常唸故事書給他聽。無論是童話故事、圖畫書、或是小百科等書籍都可以,不會說話的寶寶聽不懂也沒關係,媽媽可以抱著寶寶,以輕柔的音調帶領寶寶進入文字圖畫的世界,讓寶寶覺得聽故事是一種享受。 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教授張湘君說,每天用文字按摩寶寶的腦細胞,對寶寶的智能有很大幫助!如果從小就以輕鬆愉快的方式讓孩子接觸閱讀、接觸故事,孩子的語言學習會突飛猛進,當然孩子也會因此奠定喜愛閱讀的習慣。 當寶寶逐漸長大開始對週遭事物有反應,逐漸了解你說話的意義時,更要多說話和他積極互動。可以設計一些小遊戲,讓寶寶在日常生活的互動中就能培養說話的能力。最基本的,可以先教導寶寶認識頭、眼睛、鼻子等五官。建議媽媽把寶寶抱在懷中,摸著寶寶的頭說「這是寶寶的頭」、摸著寶寶的手說「這是小手」,不斷反覆地說給寶寶聽,慢慢地引導寶寶開口說出這些五官。 也可以拿著色彩板,告訴寶寶這是紅色、黃色,當他穿著紅色衣服時,趁勢教他「這是紅色的」,當吃香蕉時,也告訴他「香蕉是黃色的」。總之,從生活點點滴滴中,認識色彩、說出色彩。 拿著圖畫卡來說故事也是一種好方式,因為圖畫卡繽紛的色彩最能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在說圖畫故事時,還可以拿一些道具玩具結合,例如,說到「泡泡龍出去玩球」,就可以拿起球,陪著寶寶一起玩耍。透過手的把玩、操作,將圖、文和玩具、實物結合,增加學習語文的興趣。 父母須避免的五大錯誤 父母期望孩子及早說話、贏在起跑點的心態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如果太心急而有一些教導上的錯誤,反而會適得其反,心路基金會兒童發展中心林麗英主任特別提醒父母以下幾個方向: 1.不要用疊音字 我們經常聽到父母會對孩子說:「寶寶,你今天吃飯飯了沒?」「寶寶今天穿這個衣衣好漂漂!」這樣的說法其實是不太好的。父母在教導來子說話時,不要強化孩子的疊音字,例如應該教「貓咪」,而不是「咪咪」,應該說「漂亮」,而不是說「漂漂」。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應該讓孩子自然而然知道正確的說法,也訓練他說多音字和短句。 2.有效地導正發音 兩歲以前的孩子,說話發音常常都不準確,千萬不要把孩子不準確的發音當作好玩,故意去逗弄他,或者故意去學他錯誤的發音,小孩子並不清楚自己發音準不準確,如果大人抱持好玩的心態,他只會覺得很好玩,以後當錯誤的發音固定下來,想要改也很困難。 3.說話要自然 教導孩子學說話,不要太重視嘴型,太過於矯情反而扭曲了語言的本質,同時孩子也不容易了解語言發音的真實性,自然讓孩子習慣你講話的速度方式是最好的。 4.親自跟孩子對話 很多人喜歡購買錄音帶或是CD來協助孩子聽故事學說話,雖然聽故事很有趣,也是學習一種好的方式,不過千萬不能依賴這種單向式學習,靠著機器來學說話,不僅很被動,而且孩子根本不可能培養好的表達方式,最重要的還是父母多和孩子互動說話才有幫助。 5.多點耐心去引導 孩子初學說話時,難免會有口齒不清的情況,或是語意表達不明,父母千萬不要大聲訓斥他。可以常常發現一些案例,媽媽聽到小明說話「我…我…今天在學…校被欺……」媽媽可能很嚴厲斥責小明:「說清楚一點,每次說話都口吃不清楚,教你很多次了都一樣。再一次、快點再說一次。」媽媽的大聲訓斥可能讓小明講話更結巴了。其實約有五分之二的口吃幼童會持續一兩年,有個要到十歲左右口吃才會消失,真正需要治療的個案約佔全人口的百分之一。口吃原因很多,可能是遺傳、中樞神經病變、環境壓力等,讓幼童在學說話過程中屢受挫折,而愈來愈失去信心,演變成緊張、逃避,讓口吃惡性循環。因此若是孩子有說話不清楚現象,父母一定要有耐心教導,不要大聲訓斥或是恥笑他,否則只有負面效果。 孩子不會說話的可能病因 每個孩子學說話的進度的確會有差異,不過有些孩子到了三歲還不會叫媽媽、爸爸,或是到了四歲仍說不出有意義的詞彙,這些都有可能是語言發展遲緩的徵兆。究竟是什麼原因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呢? 1.腦部發育:可能有先天的障礙、天生智能不足,或腦部受傷的影響…等。 2.聽力功能:可能是因為聽力有問題,沒有聽力當然就無法學習說話。 3.口腔功能:有的孩子在吸奶吃東西時常常滴落、或是一直流口水不停,這都顯示口腔發育可能出了問題。 4.很少互動:有些孩子因為長期生病,可能遊戲機會或是和其他人互動機會減少,因此不如健康的孩子順利學習語言。 5.個性內向:有些孩子天生性格過於內向、畏縮,天生學習力差,因此幾乎都不會開口,若是沒有適時教導,將陷入語言發展遲緩。 至於如何發現孩子可能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呢?首先要觀察孩子在六七個月左右是不是對聲音會有反應。如果你跟寶寶說話,他幾乎沒有任何臉部表情,在旁邊叫他,也不會轉頭,可能他的聽力的確有問題。或是到了兩足歲,卻一直沒有任何詞彙出現;到了三歲,沒有說過任何簡單的句子;三歲以後的講話仍然結結巴巴不清楚,父母都難以理解。甚至年紀愈大愈不願意說話。 若是有以上這些情況,就應該求助專業意見,及早做妥善處理。不過專家特別提醒,有些孩子昰屬於「大雞晚啼」型,不是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都很快,因此如果孩子稍微晚熟,也不會過度緊張。當然,也不能忽略觀察孩子,當發現孩子真的有語言表達上的困擾,就應該及早求助專家協助,千萬不要抱持著「長大一點就好了」或是「舌根剪一剪」的想法。 寶寶不說話,該怎麼辦? A. 部分醫院有針對孩子語言發展遲緩的治療,尋求協助 B 坊間學術單位、心路基金會等公益團體也有專業人員可以諮詢 C. 和專業人員合作一起參與學習解決計畫 D. 以耐心愛心陪著寶寶學說話是最佳良藥 E. 不要一次長時間強迫學習,讓孩子更失去開口的興趣 媽媽如何與學說話的寶寶互動? A.可以多讓寶寶學習口腔動作 例如可以陪寶寶玩吹氣的遊戲,讓寶寶不斷向羽毛吹氣,保持羽毛在空氣中飄浮不落下。或是讓寶寶用吸管吸住一張小紙片,讓他支撐一段時間,這些可以訓練嘴部的肌肉。 B.多訓練寶寶嘴唇和舌頭等發音器官的協調性 例如喊寶寶一起來比賽,看誰發出的動物叫聲比較像,特別記得,當你在發出動物叫聲要寶寶來模仿時,必須站在和他差不多的高度,好讓他可以看到你的嘴型。 C.要說得巧,就先說得好 其實吃得好不只是營養問題,也要注意從吃的過程中去訓練口腔動作。例如長期吸奶嘴的孩子,因為很少咀嚼,可能口腔發展就會比較遲緩,建議父母及早減少孩子使用奶瓶,不要孩子一哭,就習慣性地塞奶瓶堵住他的嘴。 D.即使再忙,每天要固定撥一點時間說故事 陪著孩子說一段床邊故事,不僅讓孩子身心上感到舒服安慰,孩子每天聽故事對語言學習能力有很大幫助,未來孩子自然而然會很愛閱讀。 E.把握適當時機教孩子說話 例如當你拿著圖畫卡要孩子說「汽車」時,如果孩子遲遲不開口,反而拿起床邊的「筆」塗鴉起來,不要一昧斥責他不說汽車,心頭就該趁機轉個彎對他說,這是「筆」,可以「畫圖」。讓他練習說。 F.找出適合孩子的遊戲 如果要設計遊戲教導學習語文,應該考量適不適合小孩的年紀,也得考量一次遊戲的時間不要太久,否則孩子可能會因為疲倦不耐煩,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 G.別扼殺孩子的創造力 當你聽到孩子可能說出一些奇怪的句子或是不合文法的用語時,不要一昧糾正他,給他一點空間發揮,逐漸引導他正確的使用方法,才不會讓他覺得學習語文很無趣。

和寶寶說話五大忌

2008年06月13日
公開
40

忌:目的不明 棠棠5歲,很愛畫畫。 一次,江老師來領棠棠的時候,趕上棠棠在專心致志地畫畫。江老師對她說:“棠棠,你能把你的畫收起來嗎?老師在等你上鋼琴課呢”棠棠頭也不抬地說:“不,我還沒畫完畫。” 另一位有經驗的老師聽了棠棠的回答後,說道:“棠棠,把畫收起來,鋼琴課的時間到了。”棠棠聽後,乖乖地把沒畫完的畫收好。 專家點評:顯然,使用不同的語氣,會產生不同的效果。疑問句會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和空間,他通常會作出符合自己意願的選擇。    忌:用詞抽象、籠統、華而不實 某個老師這樣對一群3歲左右的小朋友說:“每一個小朋友都應該愛護圖書。”但是沒過多久,就發生了書被撕破的事件。當老師責問犯錯誤的小朋友“為什麼不愛護圖書”時,小朋友問:“老師,愛護是什麼意思?” 專家點評:很多時候,父母和老師們都會有這樣的體會,明明才給孩子說得清清楚楚,孩子卻“明知故犯”。大人氣惱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責任可能就在我們自己?籠統、抽象的用詞,如“愛護”,會給年幼兒童造成理解上的困難。所以,換一種形象、具體的說法是必要的。    忌:“一廂情願”,高估孩子接收資訊的能力 在實驗課上,一個年輕的實習老師計畫教3-5歲的孩子學會播種。她這樣說道:“小朋友,今天我們要學習播種。請每一個小朋友都去水池邊拿一個小紙杯,到門口的藍桶裏盛上大半杯黑土,然後到我這裏來領一粒種子。把種子埋進土裏,再到水池那兒接一點兒水,最後把紙杯放在水池邊的臺子上。”聽完實習老師的指導後,有的孩子站起身,但不知道要做什麼;有的孩子仍然坐在地毯上,看著老師;有的孩子去拿紙杯;有的孩子去捧了些黑土…… 專家點評:研究表明,對不到5歲的兒童來說,一次接收並記住一個以上的指導資訊是有困難的。換句話說,一次給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指導資訊,只會主觀超越孩子有限的記憶範圍,影響孩子的理解能力。   

常和寶寶說話好處多多

2008年06月12日
公開
43

父母平時多和寶寶說話,將有助於孩子日後的學習專注!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可以藉由玩具、讀故事書等,讓寶寶學習辨識並理解不同的聲音,以及話語傳達的不同意義,以提升寶寶語言發展,並促進其心智的發展。 從懷孕六、七個月開始,我的寶寶就會等爸爸下班跟他隔著肚皮說話,然後,將近一個小時我跟爸爸聊天的時間,也是一天中胎動最厲害的時間,從孩子出生至今,寶寶還是每天興高采烈的等爸爸下班,跟我們玩一個小時才算是做好每一天的親子功課,我相信跟孩子和諧親密的互動,一定會是孩子未來生命發展的助力。 寶寶在胎兒期就已經發展出聽力,聽覺是寶寶探索外界事物的第一步,研究證實寶寶透過懷孕期的聽覺發展,從懷孕開始寶寶辨認母語的聲音,出生後在短短一年至兩年,迅速發展為聽得懂聲音的意義,讓許多家長想如何幫助孩子語言順利發展的方法。有人指出經常唸書給孩子聽、常跟孩子說話,引導他體驗各種事物,有助提昇孩子的語言發展,同時也可以促進其心智成長。 各月齡對聲音的反應 出生後的寶寶對聲音已經有很敏銳的反應了,喜歡聽輕柔的音樂,聽到熟悉的照顧者說話聲,情緒會安定下來,聽到突然的巨響會嚇到眨眼或睜大眼睛;一個月大的嬰兒會轉向聲音來源的方向,已經知道如果哭泣,能得到回應,或會有人來抱他,要時常叫他的名字,讓寶寶開心回應。 三個月後,大腦的視覺皮質已較能控制眼中所見,此時,寶寶會用眼睛追蹤人與動作,對著鏡中的自己或照顧者微笑;接著四、五個月,寶寶對生活周遭的聲音反應敏銳,像塑膠袋揉搓的窸窣聲音、開門關門的聲音、電話鈴聲、春節時期的鞭炮聲、大人的說話聲、電視廣告等聲音,都能引起寶寶好奇與注意,同時,他也逐漸能分辨聲音代表著不同的訊息;半歲前後的寶寶喜歡重複簡單的遊戲,例如:藏東西、躲貓貓等,一天內可以多玩幾次,他們可是樂此不疲。 七、八個月大的階段,寶寶大腦的語言路徑迅速成長,已經能發出韻母或聲母,模仿特定的音調,並開始結合視、聽、嗅、味、觸覺等感官對外界物品所建立的豐富概念,逐漸聽得懂簡單的指令,例如:拍拍手、給我球;發展到十一、十二個月大,寶寶的記憶力已經很棒了,會進一步模仿大人說話,並且透過聽到自己說話的聲音進行調音,越來越能說出有意義的語彙。 親子對話遊戲促進語言發展 語言發展過程是先「聽」再「說」,滿一歲的寶寶在聽了一年後,進入牙牙學語的階段,除了聽辨聲音的能力大增,對於語詞運用的觸類旁通也很有進展,例如:寶寶學會在圖鑑書上指著小狗說「汪汪」,看真的狗也會叫「汪汪」,已經有簡單的半具體的概念類化的能力。 面對不同階段寶寶,透過不同遊戲可以提昇其語言成長與發育喔! 0∼6個月 遊戲名稱:叮噹!叮噹!歌謠鈴聲伴唱 準備物品:童謠音樂CD、有鈴聲的手搖玩具 引導小技巧: 1.讓嬰幼兒躺在床上或抱坐在大人膝上聽熟悉的音樂、童謠。 2.一起用有鈴聲的手搖玩具打拍子。 3.邊唸、邊唱、邊玩,還可加上有節奏的肢體運動與按摩。   6∼12個月 遊戲名稱:「閱翻閱樂」親子圖書 準備物品:幼兒硬版或布質的圖畫童書。 引導小技巧: 1.引導孩子一起翻閱硬版或布質的圖畫書。 2.由大人唸給幼兒聽,觀察孩子有反應的地方,可停留或重複唸。 3.可邊唸邊玩,翻開、合上或遠、近變化,給幼兒不同的視聽感覺。   1∼2歲 遊戲名稱:頭兒、肩膀、膝、腳趾 準備物品:幼兒身體、五官的圖畫童書;「頭兒、肩膀、膝、腳趾」兒歌CD。 引導小技巧: 1.教導幼兒指認身體各部份 2.放「頭兒、肩膀、膝、腳趾」兒歌,邊唱邊做動作。 3.延伸其他有身體部位名稱的兒歌,如:兩隻老虎中的「一隻沒有…」,自己變換身體部位名稱。   2∼3歲 遊戲名稱:認識事物 準備物品:嬰幼兒圖鑑書、日常生活的情境與事物。 引導小技巧: 1.隨時隨地教導幼兒生活的事物,(名稱)這是什麼;(用途)這是做什麼用的;(性質)這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的…等。 2.一起翻閱圖鑑書,邊指邊唸圖案的名稱。 3.問孩子問題(名稱)這是什麼;(用途)這是做什麼用的;(性質)這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的…等。   3∼6歲 遊戲名稱:親子閱讀樂 準備物品:幼兒感興趣的圖畫童書。 引導小技巧: 1.讓幼兒坐在大人身旁或對面。 2.一起翻閱圖畫書,先引導孩子圖畫有些什麼東西或情景?劇中人物在做什麼?再說或唸故事給幼兒聽。 3.由孩子複述故事給大人或其他孩子聽。 (詳文請見6月號育兒生活雜誌)

汪培珽-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

2008年06月10日
公開
45

適用:0-6歲孩子的家長及老師 出版社:時報 定價220元 特價187元 促銷特價 176元(限量售完為止,隨即調漲)(恕不送本店贈品) 如何和孩子分享愛的時間、建立親密互動? 想要讓孩子愛上書本、主動閱讀? 希望孩子能養成好品格和大能力? 不用討好、不用說教,只要唸故事書就好! 唸故事書給孩子聽,是父母給孩子最珍貴的「愛的禮物」。 本書告訴你如何為孩子唸書、選書,並提供私房書單, 千萬別錯過這段和孩子分享愛與智慧的幸福時光! 「唸故事書給孩子聽」,是兼具關愛和教育功能的最佳親子活動, 不但能幫助孩子陶養理想品格、提升學習能力、建立閱讀習慣, 更能讓孩子在父母專注而親密的陪伴下,感受到滿滿的愛與關懷; 父母也能在付出的同時,得到孩子最直接真誠的回饋。 在本書中,親子教育實踐家汪培珽, 經由親身體驗和積極研究,提醒父母如何藉由「唸故事書給孩子聽」, 陪伴孩子在充滿愛、智慧與生命溫暖的環境中成長, 並提供實用技巧與私房書單, 建議父母如何為孩子選擇理想讀物、培養一生的閱讀愛好。 請付出愛心、耐心與時間,為孩子的每一天多添加幾個精彩故事, 讓他們的童年更加歡樂、人生更有滋味! 【父母最想知道的Q&A】  為什麼要唸故事書給孩子聽?唸故事書對親子關係有何助益?  怎麼為不同年紀的孩子唸故事書?已經上小學了再唸還來得及嗎?  怎麼唸,最能讓孩子接受?唸完故事一定要問問題嗎?  可以讓孩子看漫畫嗎?只看圖、不看字有沒有關係?  如何按照孩子的程度來選書?買套書或一次買幾十本好嗎?  忙碌的雙薪父母要怎麼唸故事書?可以用錄音帶代替嗎?  如何為孩子打造閱讀環境?怎麼督促自己編列預算買書?…… 作者:汪培珽 美國紐約聖約翰大學MBA,在投入銀行職場工作九年後,決定成為全職媽媽。在用心陪伴一對兒女成長的過程中,看到孩子滿足喜樂、熱中學習、與人為善的表現,深覺在親職教育上「用對方法」的重要性;於是將親身的教養經驗整理研究,自創「愛孩子也愛自己的7堂課」教養理論,在幼稚園、小學、基金會、圖書館和成長團體之間積極推廣,開辦課程、舉行演講並接受諮詢。   強調「父母的1堂課,勝過孩子的100堂才藝課」,汪培珽希望提供另一種務實新穎的教養態度與方向,幫助父母深切體會到教養孩子的喜悅與感動。而「閱讀」是一切教育學習的基礎;「愛」則是親子間最珍貴的資產,汪培珽相信,「唸故事書給孩子聽」同時涵蓋了這兩樣孩子最需要的東西,因此希望所有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都不要錯過這個與孩子親密互動、貼心交流的寶貴機會。 【汪培珽「愛孩子也愛自己的7堂課」教養理論】 Lesson1:為故事書長大的孩子 Lesson2: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 Lesson3:我家沒有電視機 Lesson4:孩子知道你愛他嗎? Lesson5:世界是自信心創造出來的 Lesson6:起跑點和終點雙贏的健康基石 Lesson7:好習慣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汪老師的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wangpeiting http://www.babyhome.com.tw/calendar/0,o1de,mid1147816,cid116940660.htm 把故事書當牛奶,「餵」給孩子聽 九年前,當我開始對還在襁褓中的女兒唸故事書時,並沒有想太多。做為一個媽媽,奶也餵了、尿布也換了,能變的把戲都耍過了之後,媽媽和嬰兒,大眼瞪小眼,要怎麼好好地過日子呢? 從有記憶以來,我就是個不用父母擔心的孩子,一路順遂地唸到大學畢業、出國留學,回國工作了八年,正準備向事業飛黃騰達的目標前進之際,家人、先生、朋友,沒有人想像得到,我會放棄工作,心甘情願地,回家專心做個全職媽媽。 剛開始,三不五時就會有朋友帶著狐疑的眼光問我:「這樣的生活不會無聊嗎?每天的二十四小時要怎麼度過呢?」無聊?會這樣問的人,一定沒有「專心」地帶過孩子。全職媽媽比上班還辛苦,不累出憂鬱症已屬萬幸,怎麼可能會有無聊的時候呢!怎麼好好過日子、同時又能兼顧孩子的學前教育,可能是很多媽媽都會面臨的問題。 於是,我發明了「餵孩子故事書」的方法。 你可能會納悶,故事書又不能吃,要怎麼拿來「餵」孩子呢?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大概沒人像我一樣,把故事書當牛奶「餵」,照三餐外加點心和宵夜,每天唸給孩子聽。 孩子上小學前,我平均每天「餵」一個小時的故事,從未間斷(連一天也沒有)。甚至在孩子兩歲左右時,每天早中晚,外加午睡和晚上就寢前,我都會給他們一瓶奶和一瓶水,然後依著他們身旁躺下,他們餵自己牛奶,我則「餵」他們故事書,結果往往該喝的東西早已喝完,孩子卻根本不想起來,因為太享受了嘛!所以我常常一唸就是四十分鐘,而一天五次就是三小時。 你或許已經在想:「這個媽媽是不是瘋了!」其實,這些時光都是在不知不覺中自然流過,沒有人強迫我唸,也沒人強迫孩子聽。故事書之於孩子,就好像陽光空氣之於人類,我只是找出了一個媽媽和孩子彼此都喜歡的生活方式。然而,這些不知不覺中流過的「聽故事書」時光,卻在孩子的生命中留下了不可忽視的重要性。 讓我很放心的一對兒女 一直待在家裡跟我混日子的女兒,直到幼稚園中班的年紀才入學。第一次學校的親師懇談,具有多年幼兒教育經驗,在家長口碑中素以耐心和愛心聞名的老師,娓娓述說起女兒在學校「守規矩、人緣好、善體人意、學習專心」的種種表現,我雖然放心不少,卻也猜想著,為了鼓勵媽媽的辛苦,老師應該也是在說些好聽話吧。但是,老師卻突然話鋒一轉:「我自己有兩個兒子,都讀小學了,我卻常常還在想,如果能再生一個女兒的話,我真希望她能像妳女兒一樣。」這樣的肯定,當下讓我感動得無言以對。 身為兩個孩子的媽,幼稚園每年兩次的親師懇談這樣一路參加下來,我已經駕輕就熟。到了第七次時,我一走進小兒子的大班教室,連招呼都來不及打,老師劈頭第一句就是:「如果全班二十幾個孩子都像你兒子,我就太高興了!」這時兒子的「守規矩」已經算是基本配備,其他像是「人緣好, 笑口常開」、「有領導能力,會替同伴排解糾紛」、「會主動幫忙老師」、「學習專心,心情穩定」等表現,都讓老師讚賞有加。其實,第二個孩子已經有點「照豬養」了,但老師的意外稱許,還是讓我深覺欣喜。然而這時,我自己也納悶了起來:我的運氣真的這麼好嗎?連生了兩個,都是不讓人擔心的好孩子?不過,請注意這個訊息:我餵故事書的動作,從孩子出生到當下,還是一直在進行中。 女兒自動自發,表現學習熱忱 一向照顧孩子無微不至的我,卻從他們升上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刻意地放手讓孩子去做自己該負責的事—每天早上自己聽鬧鐘起床;回家後自動自發寫完功課;書包自己整理收好;連考試都要自己準備。我只丟給孩子一 句話:「有需要媽媽幫忙時,隨時來找我。」 然而,孩子卻很少來找我,可能是因為一找上媽媽就免不了被囉嗦,所以能免則免吧!這樣的模式已經邁入第三年了,我還是繼續我的「放牛吃草」政策;三年級的課業愈來愈多、當然也愈來愈難,但孩子的學校生活和 學習進度,卻是完全不用我擔心。我相信,孩子的學習和成就,只能靠他自己的力量來累積,媽媽是逼不出來的。, 但是學習熱忱呢?孩子的學習熱忱要如何培養呢?當女兒快唸完小學一年級時,我突然發現,一直只看故事書插圖的她,開始主動閱讀起文字來了,而且自此一發不可收拾。只要我準備足夠的書在家裡,她就會很有主見地選擇自己喜歡的書來看—先是看圖多字少的繪本,然後不知不覺就進步到了純文字的章節故事。 「孩子愛不愛看書?」從此已不再是我需要擔心的問題了。雖然要比其他孩子晚學注音符號,這卻無礙於女兒想要以文字來表達、抒發內心感受的熱忱。她主動為自己準備了一本日記,也常常寫些小便條、小卡片,對父母和老師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心情。 有一回,她與別人家的寵物小鳥相處了一個下午,當晚就要求我們也讓她養一隻;從小皮膚過敏的她,當然不被答應。哭得傷心之餘,只見她無助地坐到桌邊,邊哭邊寫著什麼;寫好後,她便把信放入信封,從門縫塞進我的房間。信上寫著:「我愛小鳥,就像我愛妳和爸爸一樣..等我長大,可以養小鳥嗎?」我幾乎被她的文字震懾了一下,感動得有些不知所措。 就讓她養隻小鳥吧?你又快上當了喲—當然不行,感動是一回事,養小鳥是另一回事。 不用說教,唸故事書就好 唸故事書給孩子聽,可以培養孩子的好品格、大能力..這些事情,哪個父母不知道!那為什麼還要花這麼多力氣,強調、重申這些父母全知道的事呢?問題就在於:父母明明知道是重要的事,卻沒辦法做到啊! 有多少父母,都是忙著工作賺錢,專心聽孩子說話的時間卻少之又少?有多少父母,送孩子學才藝、上安親班,卻不管孩子的童年在哪裡?又有多少父母,是會幫孩子唸故事書的呢?所以,重點根本不在於故事書怎麼唸、怎麼選,這些都是其次的問題。真正的關鍵是—,父母有沒有「心」、有沒有「熱忱」和「渴望」,要幫孩子做這件事 。 我就是希望藉由這本書,把自己的熱忱和渴望傳達給各位父母。—,有了熱忱和渴望,你們才會把教養孩子的重心鎖定在這個方向上,並且付諸實行;否則立意再好、若是不付諸行動,還是一樣於事無補。我是在連續為孩子唸了八年的故事書之後,才反過來想要告訴全天下的父母:一定要唸故事書給孩子聽,因為我強烈感受到了這樣做的好處。 看看現在的父母為了孩子掏心掏肺、照顧有加,接送孩子學才藝、補功課,一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種種作為的本意都離不了一個「愛」字;但是除了「愛」以外,父母最想要給孩子的是什麼呢?是不是父母對孩子有著更深切的期許,希望他們能夠養成理想的人格特質與能力,以開創更美好順遂的人生?而唸故事書給孩子聽,就能在潛移默化之中,幫助父母朝這樣的目標邁進。 故事書V.S.好品格 *不用說大道理,唸故事書就好 「好品格」已經是這個世紀的教養領域裡最重要的顯學。它的涵義鋪天蓋地,從人格養成—誠實、尊重、樂觀、同情心、自信、謙虛、知足、熱忱、耐心、勇敢..;到人生態度—守規矩、有禮貌、友愛、分享、同理心、認真、關懷、感恩、負責任…,這些特質不僅是一個人能夠成功立足於社會的基石,也是讓孩子擁有快樂人生的堅實支柱。 對於學齡前正處於似懂非懂年紀的孩子,好品格要怎麼教?為什麼兄弟姊妹要相親相愛?為什麼玩具要輪流跟別人玩?為什麼不可以隨便批評別人?為什麼每天都要早起上學?父母當然可以用「說道理」的方式,慢慢說給孩子聽。但是「說道理」要看時間、看場合、看孩子的心情,還要看父母有沒有說道理的天份。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呢?—費盡力氣、腸枯思竭地對孩子解釋完了一個道理,只見孩子還是兩眼發直、表情疑惑;別說是孩子聽不懂了,你自己可能也覺得邏輯不通呢! 或者,若真要和孩子來上這麼一大段對話,父母可能也要慚愧地承認,自己不是沒有時間、就是沒有力氣這麼做。幾位雙薪家庭的朋友也表示,能顧好孩子的三餐、加上打理生活起居,已屬盡責,哪還有力氣和孩子慢慢說每件事情的道理呢!當孩子頑皮的時候能忍住不發脾氣,就已經算是很厲害囉。 道理不好說,但孩子不能不教啊。那好品格要怎麼教呢?其實,不用說大道理,只要唸故事書給孩子聽就好。我也想不到任何一個更簡單的方法,會比唸故事書更好用。 書中自有好品格 忠孝節義的大道理,光是透過教條式的訓話是無法深入人心的。然而藉由故事書的情節,有些難以解釋的道理,卻好像立刻活靈活現了起來。以下這些故事書,都是我隨機從家裡的書架上摘選出來的,每本書都有特定的主題,將好品格的觀念和正確的人生態度穿插於其中,透過故事的生動情節先引發孩子的興趣,自然而然地,這些概念就會潛移默化地植入孩子的內心。 好品格書名出版社 誠實《珊珊的月光》巨河 勇敢《我的名字叫國王》格林 謙虛《綠笛》和英 尊重《是蝸牛開始的》三之三文化 分享《手套》遠流 友愛《小莫那上山》台灣英文雜誌社 同情心《看誰在搞鬼》格林 同理心《小貓鬥公雞》格林 自信《做得好,小小熊》上誼 努力《媽媽的紅沙發》三之三文化 負責任《安娜想養一隻狗》上誼 自動自發《花婆婆》三之三文化 團隊合作《沒有聲音的運動會》信誼 關懷《下雨天接爸爸》台灣英文雜誌社 樂觀《叔公的理髮店》三之三文化 助人《陪你一起飛》格林 知足常樂《好一個餿主意》遠流 人生道理何只千百,只要是父母想教孩子的東西,百分之百都會涵括在童書作者的寫作範圍內。現在的出版業非常發達,舉凡我們想教孩子的東西,不論是什麼樣的議題,都能在故事書裡找著。從怎麼鼓勵孩子用小馬桶?為什麼每天都要刷牙?到單親、殘缺、死亡、如何保護自己的身體隱私,甚至什麼是知足常樂?這些看似較難解釋給小孩聽的人生態度,故事書裡通通都有。 例如,《穿過隧道》這本書的故事,是敘述一對原本不太和睦的兄妹,因為哥哥執意進入一個隧道而變成了一座石頭雕像,結果妹妹勇敢地進了隧道去抱住哥哥冰冷的身體,雕像於是因為妹妹的體溫而漸漸溶解,才救了哥哥一命。整本書裡沒有提到一句「兄弟姐妹要相親相愛」,但透過故事中那種兄妹相依為命的情境描繪,當孩子再三要求我唸這個故事的同時,也等於不費吹灰之力幫助了我,傳達或加強我想教給孩子的道理。 兒子剛上小學一年級時,因為對環境還不熟悉,於是和三年級的姐姐相約,每節下課在操場見面一起玩。一天下課回家的路上,姊姊說:「媽媽!今天有一節下課,我幫老師送完東西,正準備走回教室,突然往操場看過去,天氣好熱,好大的操場只有一個人站在中間,仔細一看,竟然是我弟弟。」「我太忙了,忘了要去找他,所以趕快跑過去,摸摸他的頭、親他一下,後來上課鐘響,我們才分開了。」「摸摸頭、親一下」,這好似連續劇的場景,真教人感動這樣親暱的手足之情,也不禁要慨嘆現在只生一個孩子的家庭愈來愈多,讓我簡直想去幫社會局拍「鼓勵生孩子」的宣導短片呢。 *故事書能發揮潛移默化的功效 學齡前的孩子,對於同一本故事書可以一唸再唸,毫不厭倦。試想一本故事書一旦說了十遍,就算是再小的孩子,都會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誰是好孩子?誰不該仿效?大人也就不必再囉嗦一些連自己都不想聽的大道理了。孩子年紀雖小,心思卻是很細密的,我只是不間斷地唸故事書,但孩子大部分的好習慣和好品格,就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形成了。 當孩子漸漸大了,開始需要教導他們一些規矩時,很神奇的是,道理我只要說過一次,不用費太多唇舌,兩個孩子就能輕易了解我的話,並且確實地遵守、執行。連我自己都常常不由得暗自讚嘆,這兩個孩子為什麼「這麼受教」! 有一回坐捷運,一個小朋友看見空位,就一屁股坐了上去,完全無視於身旁父母的存在。於是,我趁機簡單地跟當時讀幼稚園中班的兒子講解了一下「禮讓的道理」;沒想到自此以後,如果捷運上只有一個空位時,就會聽到一個小男孩大聲地問:「姐姐要不要坐?媽媽要不要坐?」等我們都搖頭了,才見他不疾不徐地坐下去。他的禮貌,常常會「驚嚇」到其他的乘客。 確立人生態度,必須趁早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當口,常可能因為太在意孩子當前的問題,有時使出渾身解數還解決不了事情時,牛角尖就會愈鑽愈深,往往造成親子關係兩敗俱傷。殊不見所謂的「橡皮擦媽媽」,每天跟在小學一年級的孩子身邊做功課,孩子寫一個字、媽媽擦一個字,一個邊哭邊寫、一個邊罵邊擦。不知道有多少父母在孩子中、高年級之後才後悔,很多自己太重視的東西,當時都以為是在幫孩子的忙,其實卻是在不知不覺中扼殺了孩子的學習興趣。 「二十年以後,假設孩子都已經長大、進了社會,不論他們從事藍領或白領工作,想要讓事業成功的關鍵因素會是什麼呢?」我喜歡把問題推向未來,讓父母跳脫現在,這樣心中的疑問,有時反而會變得明白。學歷、語文、人脈、家世背景、吃苦耐勞…等,每個人的條件組合都不相同,—,但大多數的成功者都有一個共通點:對的態度。 如果你是老闆,希望雇用抱持什麼態度的員工呢?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即使學歷再高,只要態度不對,你還會願意雇用他嗎?如果你是個受雇於人的員工,又希望遇上什麼樣的同事呢?是遇事推託、遇錯推諉;還是負責任、願意與人合作的夥伴呢? —,態度關係著事業的成功,也關係著家庭的和諧,根本就是關係著整個人生。像是當今有多少人在使用現金卡或信用卡擴張消費,而金錢觀、價值觀和消費習慣,也是人生態度的一環。如果一個成年人可以去跟人借錢,只為了買一個名牌包,這樣的人生是否還真的能快樂起來,實在令人存疑。 如果二十年後,父母才發現孩子的人生態度有問題,這樣可就太遲了。 —,不趁孩子還是一張白紙時多花些心力,等到人格都已定型後,父母的教育功能早已衰退,對孩子的影響力也已經有限。不要繼續溺愛他、不要繼續幫他處理一筆又一筆的負債,可能是到時候唯一能做的事。 *家庭教育才是根本 有一回參加孩子小學的運動會,當全校正為大隊接力比賽歡呼沸騰之際,即使我的孩子並不是選手,也深深為那些拚命向前衝的孩子們所感動、激勵。正當我的眼淚都快被這種團結一致的氣氛逼出眼眶時,卻突然看到殿後那一隊跑倒數第二棒的孩子,在交棒線的兩公尺前,大概是發覺大勢已去,「竟然不跑了」,讓等著接最後一棒的孩子,趕忙著急a回頭去「搶下棒子」,以完成自己的任務。 什麼是運動精神?跑得快不快不重要、跑第幾名也不重要,但是一旦參加了比賽,不管是為自己或為團體,盡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它,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精神和態度。 身旁也同時見著這一幕的家長,在同等驚訝之餘,開口說的竟是:「這學校是怎麼教孩子的..」「教改、九年一貫如何如何…」其實不只是這位家長,只要社會上一有學生出現嚴重偏差行為的新聞,輿論也是一致將矛頭指向學校、指向教改,或是打些於事無補的口水戰;甚至還有人建議,「現在流浪教師這麼多,何不讓這些人學點心理輔導的技巧,每班多配一位輔導老師也不錯?」 我很想大聲疾呼:「配幾位老師都沒用,父母一對一都無法教好孩子,只祈求一對三十的老師幫我們教孩子,實在是本末倒置。」現在的父母孩子生得少,而且都將全副心力放在孩子身上;但學生的偏差行為為什麼反而愈來愈嚴重?教育的環節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當大家一面倒地檢討學校教育的同時,有沒有人回頭想想,家庭教育才是根本。—,請把孩子教好了再送去學校,而不是指望別人來幫我們教孩子。 *你要好品格的孩子、還是聰明的孩子? 我曾親眼看過一個幼稚園年紀的孩子在公園打人,他坐在一旁的媽媽卻只是淡淡地說:「這孩子就是特別皮。」完全不當一回事,既不向孩子問清楚,更別提說聲對不起了。但是,那可是一個花了大量氣力與時間在孩子身上,還是高學歷的全職媽媽耶!為什麼這麼重要的事,她卻可以視而不見? 如果要父母選擇:你要好品格的孩子、還是聰明的孩子?相信幾乎所有父母都會選擇好品格。這是我在演講中常提出來的問題之一,而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父母敢選聰明。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路上,父母又花了多少的力氣和時間,在培養孩子的好品格呢? 孩子還小時,對於吃飽睡好,錙銖必較;孩子上學後,又只盯著學習進度,學校的功課、課外的才藝、升學的補習,以為只要孩子功課好、有才藝,其他的事都可以再說、再等。這些父母也不是覺得好品格不重要,而是他們投入的心力實在會讓人以為,孩子的好品格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好像只要家裡經濟狀況不差、能滿足孩子的需要,孩子自然就會有好品格。 訪問幼稚園或小學的導師最清楚,有多少父母在被告知孩子有偏差行為時,都是大感驚訝、失望,甚至不肯接受事實:「我的孩子在家裡很乖啊!是不是學校有問題?還是跟某某同學學壞了?」 我曾聽一位極富耐心與愛心的小學低年級老師語重心長地說:「學生其實好教,真正難溝通的是家長。」我們應該捫心自問,孩子從小到大,我們花了多少時間在教導孩子的好品格?還是總要等到問題出現了,再說說大道理、或是劈頭訓斥一番,就以為這是在教育孩子了?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只會讓父母一輩子疲於奔命。 養出好品格孩子的因素,當然不會只有一項。但是「幫孩子唸故事書」這一項,絕對是父母不能錯過的。 故事書V.S.大能力(上) 自從女兒上了小學,開始對友誼非常重視。一回接她放學時,發現她的表情和平常不大一樣,追問之下,她才說起當天因為重新換座位,而新交了一個朋友小佩,但她原本的好朋友阿真卻要求女兒不要跟小佩玩,甚至要求另一個同學不要跟女兒說話。看得出來女兒的心情非常沮喪,不斷質疑著「為什麼大家不能一起當好朋友?」我於是趁勢拉著女兒到了住家附近的公園,想要安慰她一番。 我說:「妳知不知道,阿真為什麼不喜歡妳跟小佩在一起玩?」 女兒不解地說:「不知道,而且小佩也很好啊!」 我說:「有沒有可能是阿真太喜歡妳了?所以她看妳交了新朋友,怕妳被別人搶走,才不小心對妳說了些不好聽的話?」 女兒若有所思地想著,我又說:「說不定明天她們就忘了這件事,又會跟妳一起玩了。」 說實在的,當時我只是想跟女兒聊聊天,也不知道該怎麼教她「在不拋棄新朋友的前提下,又能挽回好朋友的友誼」。但是到了第二天去接她放學時,從她的表情來看,我就知道一切都沒事了。原來,她用剛學的注音符號,寫了一封信給阿真: 親愛的阿真: 我喜歡妳,我可以跟妳玩嗎? P.S.不是只有跟我玩,也跟小佩一起玩。 「自己想辦法解決生活中的難題」,這不是孩子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很需要的一種能力嗎?有愈來愈多定名為「如何培養孩子的大能力」、「小小孩大能力」之類的書籍出版,也吸引了不少父母的目光;而所謂的「大能力」,則意指考試是否名列前茅、日常生活能否自理之外的其他能力,舉凡想像力、思考力、觀察力、推理邏輯能力、機智反應..等都在此列。 這些無形的東西或許無法直接幫助我們的孩子「考高分」,卻可能在未來面對種種人生關卡時,幫助他們更有智慧地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方向,少走一些冤枉路;孩子的人生也可能因為這些能力的發揮,而變得更加精采。 如果孩子的好品格能夠透過「說故事」而潛移默化地傳承給孩子,那麼故事書是否也能啟發孩子去發展抽象的「大能力」呢? *想像力 故事書裡的插圖,只是內容大綱的展現,而文字描寫的細節場景,就要靠孩子自己去想像。而且繪圖雖然是靜止的,但透過文字的朗讀,在孩子腦袋中的畫面,則會有如電影般是不斷活動、流轉的。加上孩子自我想像力的發揮,他們每次構思的畫面,都可以有所變化、永遠不會相同。 推薦書目:《小真的長頭髮》、《卡夫卡變蟲記》、《哈拉老爹說故事》 *思考力 基本上,兒童故事是由「為什麼」組成的,即使是平鋪直敘的文字,對孩子小小的心靈來說,也可能充滿新奇疑問—「三隻小豬為什麼長大以後要搬出去自己住?」「小紅帽從大野狼的肚子裡出來,為什麼還是活的?」 孩子的好奇程度,超乎大人的想像,而故事書裡的「為什麼」,正好滿足了孩子熱愛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也給了孩子更多思考的機會。有時候,故事書只是父母與子女互動的媒介,即使孩子提出的問題或許已超出父母馬上能解釋的知識範圍,但這一來一往的討論,更能激發孩子的思考潛能。 推薦書目:《哈利的花毛衣》、《想生金蛋的母雞》、《小貓逗公雞》 *觀察力 故事書的繪圖簡單時,可以訓練孩子的想像力;繪圖複雜時,則可以訓練孩子的觀察力。而且,透過一次又一次重複地閱讀,孩子對繪本的觀察力也會愈來愈仔細,甚至能夠發現繪圖中的錯誤或不合理之處。 往往當唸故事書的大人都已經被複雜的情節弄得暈頭轉向時,孩子卻可以對故事的來龍去脈一清二楚、沒有一點混淆。故事中的角色如果太多,孩子則會透過觀察衣著、造型等,去自行比對前後出現的人物。有時當故事已接近尾聲,孩子便會像發現新大陸似地,要求翻到書的前面部分,去印證他們之前對故事的疑問。 推薦書目:《巫婆與黑貓》、《家》、《貝克的紐約》 故事書V.S.大能力(下) *邏輯徽z能力 我們可以觀察一下兒童書店裡那些還不會讀字、只是靠著繪圖,就能一本書接一本書看了起來的孩子們;他們是根據繪圖中的前因後果,再加上自己的邏輯推論,而完成「讀書」的動作。這就像是「看圖說故事」,看的圖愈多、說的故事愈廣,邏輯推理的能力自然就更得以發展。 推薦書目:《爺爺一定有辦法》、《三隻小狼和大壞豬》、《公主的月亮》 *機智能力 「遇上問題的臨場反應」關係著人的機智能力,但是在孩子單純的生活中,並不會真的經常上演這些需要機智反應的情節。不過,故事書中倒是有很多「不知道怎麼辦才好?」的處境呈現在孩子面前,透過每個作者的穿針引線、旁敲側擊或抽絲剝繭,終究會出現一個令人莞爾或豁然開朗的答案;而這些故事主人翁的機智反應,讓孩子彷彿也身歷其境地走完了這些過程。孩子是需要啟發的,機智能力當然也不例外。 推薦書目:《阿文的小毯子》、《聰明的小烏龜》、《看誰在搞鬼》 *幽默感 我不知道學理上所謂的「大能力」,有沒有包括「幽默感」在內,但這卻是我個人偏愛的特質,我希望自己是個充滿幽默感的人,也喜歡和有幽默感的人在一起。其實,絕大多數的人遇上幽默感,應該都是愉悅而開心的,它可以拉近距離、緩和衝突、化解尷尬,使自己和別人都得到精神上的積極慰藉。兒童故事書裡的幽默感,多得不勝枚舉,不論用字遣詞、故事結局都是如此,甚至光是繪圖,也可以蘊含著無限的幽默感。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畫面是:一隻母雞邊跑邊生蛋,而且蛋還朝空中飛去;我也還清楚地記得,孩子指著這隻天不怕地不怕的母雞,笑得東倒西歪、樂不可支的模樣。 這些從故事書中自然浮現出來的幽默情境,並不是日常生活裡所能遇到的、更不是一些搞笑卡通所能提供的。要讓三歲小孩體會真正的幽默感並不容易,但舉手可得的故事書裡卻處處得見,而且常常幽默到連我這個大人讀起來都拍案叫絕,不得不發出讚嘆之聲呢。 我喜歡稱這些幽默故事為孩子版的「心靈雞湯」,不論是逗出孩子的哈哈大笑或淺淺微笑,好希望全世界的孩子都能接觸到它們;如果讓孩子的童年錯過了這些書,也確實太可惜了。 推薦書目:《我不知道我是誰》、《有趣的小婦人》、《明鑼移山》 認知科學學者洪蘭在其著作《講理就好》中,曾經對智慧下了新的定義—在新的環境中適應新情境的能力。 這讓我聯想到女兒升小學一年級的暑假,我們曾到美國探親,於是就順便想送一路讀美語幼稚園上來的女兒到當地學校體驗一下。第一天進入美國學校之前,我什麼話也沒對她說,她也什麼事都沒問我,只見行政人員帶她進入一間教室,隨後全班就被帶到體育館自由活動。其實,我當然暗自擔心她在學校第一天,新環境加上新朋友,會不會放學後就告訴我明天不想再去了呢? 學校規定下午四點到六點是接孩子的時間,我於是四點一到就急急趕去,沒想到她卻是滿面笑容,第一句話就對我說:「媽媽,妳明天可不可以六點再來接我?」我真的很驚訝,她的適應力怎麼會這麼好?因為她並不算是個非常外向的孩子。 當然,適應力好壞的成因不會只有一種,但不是有人說「打開一本書,就打開了一個世界」嗎? 她既然看過了千百個世界,只是再多經歷一個,又怎麼會難適應呢! 故事書V.S.專注力 有一回,我從書店買了五本新書回家,當時三歲的兒子和五歲的女兒很興奮地在客廳沙發上排排坐,準備聽我唸新的故事書;剛巧這時孩子的爸爸租了一捲錄影帶,也準備進房間去看他的電影,一個家、兩個空間,各自進行著不同的活動。結果,看完一個半小時電影的爸爸,走到客廳時驚訝地大叫:「你們三個人怎麼還坐在這裡講故事啊?木乃伊都不可能像你們一樣坐這麼久!」 三歲的孩子,可以連續聽一個半小時的故事而不離開位子,這意味著什麼? 除了故事很好聽、他已經愛上聽故事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訊息就是:這個孩子很專心。 *聽故事是培養專心的好方法 「專心」在孩子未來的學習過程中,重不重要? 父母一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論在上課、畫畫或從事各種學習時,都能展現專心的習性,因為在聰明才智等其他因素都先不談時,能專心的孩子,在學習上就事半功倍了許多。然而,專心又是如此抽象,甚至抽象到超出父母所能掌控範圍之外。我們可以強迫孩子回房做功課,卻對孩子會不會專心寫完功課似乎無計可施;我們可以約束孩子的外在行為,卻無法規定他們的腦袋要想些什麼。 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藉由唸故事書給他們聽,來慢慢培養他們的專心度,就是一個好方法。這是長期的培養與練習,無法一蹴可及。我們可以視孩子天生的氣質和興趣,慢慢將聽故事的時間拉長,從一次十分鐘、十五分鐘,慢慢往上增加。若是孩子每次聽故事,都要我們唸到精疲力竭才肯罷休時,這些聽故事的機會,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養成孩子專心的習慣。 *靜態的閱讀,更能養成專注力 但是,我的一位朋友卻提出了這樣的疑問:「我的兒子看電視也很專心啊?」 認知科學學者洪蘭曾提及:「電視螢幕是每秒二十四張的連續畫面,眼睛無法倒退回去尋找前面的資訊。」聲光音效加上應接不暇的畫面,只需要人腦短暫的專注力;而之前提到的想像力和思考力,在此時是無法派上用場的。但是聽故事對小孩來說,由於他們面對的只有許久才翻一頁的繪圖,既沒有聲光音效、也沒有快速轉換的畫面,這樣靜態的活動,將會需要較久的專注力。 如果孩子從小就沒有機會接觸這類靜態呈現、又需要專注力閱讀的書本,反而總是讓電視或電玩來填補生活的空檔和休閒,等到入學後,父母才發現孩子不專心的問題十分棘手,這到底是孩子的錯、還是父母的疏忽呢? 從孩子上小學開始,對於他們的功課,我幾乎沒有提供任何協助或加以督促。看看小三女兒的期中考,光是國語一科,八課的生字就有一百多個,如果她沒有專心的學習能力,實在很難去應付當今如此多樣的學習環境,而且還能每天快快樂樂去上學。 故事書V.S.閱讀習慣 會彈琴的人,可以用音樂豐富生活;會畫畫的人,可以用創作滿足人生;會閱讀的人,可以永遠不寂寞。彈琴、畫畫似乎可以靠後天練習養成;那麼愛上書、喜歡閱讀呢?坊間好像沒有這樣的才藝班,要教養出這種孩子,於是變成了可遇而不可求的願望。父母送孩子學才藝、學語文,時間、金錢花得無怨無悔,那麼更重要的閱讀習慣,又該如何養成呢? *唸得夠久、夠多,孩子就愈能體會閱讀之樂 書和孩子不是天生就會互相吸引的,我們幫孩子唸故事書,就跟商品在做廣告一樣,只要廣告播得夠久、夠好,我們就會愈發認同這項產品的可信度;同樣地,只要父母的故事唸得夠久、夠多,孩子就愈能發現書本帶給他們的愉悅感覺。 讓孩子愛上書本、主動閱讀的秘密在哪裡?就是父母要不間斷地幫孩子唸故事書,而且從愈小開始愈好。就這麼簡單嗎?沒錯,而且這是父母最積極主動的做法。「積極主動」乃是造就成功的基石,我們不能只是聽天由命,光想靠老天爺送我們一個天生愛書、喜歡閱讀的孩子而已。 「沒學過注音符號,就直接去上小學」—我為什麼對兒子這麼有信心,敢讓他輸在起跑點?其實,對從小飽聽故事書的孩子來說,故事裡豐富的背景知識和語彙基礎,就是讓他們得以從容面對各種學習的根本;而他們在學前對語文長期的耳濡目染,就是我對他們的信心來源。 當孩子熟悉了注音符號之後,我還是繼續唸故事書給他們聽。由於聽力會走在閱讀力之前,三歲的孩子可以聽五歲程度的故事書;五歲的孩子,則可以聽國小程度的故事書。會不會認字的「技巧」並不是重點,對書本有沒有「熱忱」才是關鍵。技巧可以靠短時間密集學習,但熱忱可絕對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養成了。 *別光「叫」孩子看書,請直接拿書「唸」給孩子聽 女兒在完全沒有外來壓力的情形下,直到小學二年級才真正開始主動閱讀書本裡的文字,面對這麼久的「自動自發醞釀期」,換成是大多數的父母,早已心急如焚—「注音符號學了這麼久,怎麼還是光看圖、不讀字呢?」「老師規定的圖書館借書,明天就要還了,怎麼連看都還沒看呢?」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不要光用嘴巴「叫」孩子去看書,請直接拿起書本「唸」給孩子聽。所有優良的教育方式都無法速成,只要我們持續地唸故事書給孩子聽,一旦將「自動自發閱讀」的開關啟動之後,父母只要順水推舟,確定孩子身邊的書本不虞匱乏,這個一輩子受用的閱讀嗜好,就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唸故事時間,就是愛的時間 好品格的孩子、大能力的孩子、專心的孩子..不要以為這是我當初唸故事書給孩子聽所想要達到的目的,通通都不是!那是結果,是自然而然、日積月累所得的結果。 之所以先講結果,當然是希望這些有形的東西,能吸引住現代忙碌父母的目光—「哇!她的孩子一點都不讓人操心,她是不是有什麼教養孩子的訣竅?」訣竅、秘密、捷徑..這些我都沒有,我有的,只是做父母都可以付出的耐心、愛心和時間。 九年前,看著還在襁褓中的嬰兒時,我怎麼知道他們將來會是什麼樣的孩子呢?在我根本不確定這些好品格、大能力一定會發生在他們身上時,到底是什麼力量,讓我無怨無悔、甘之如飴、日復一日地為孩子唸故事書呢? 打開故事書,和孩子分享「愛的時間」 *唸故事書時,不要只想著品格與能力 可能是靜靜的午後、可能是冷冷的冬天,也可能是手邊工作剛好告一段落,只要我大喊一聲:「說故事時間到了!」不論孩子在家裡的哪個角落,總是會連忙朝我飛奔而來:「我要唸這一本!」「不行,我要唸那一本..」「媽媽今天很有力氣,一人選一本,全部都唸!」於是,歡歡喜喜的我們三人,便跳上軟軟的床鋪、鑽進暖暖的被窩,彼此肩靠著肩,聽我娓娓道來一個又一個故事。 不論外面的天氣多麼惡劣、環境多麼吵雜,我總覺得那小小的被窩,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地方。有一天,孩子不論走到天涯海角、或是經歷多少人生起伏,這個童年的回憶,都將是陪伴他們一生的重要情感。 這就是我當初幫孩子唸故事書的動機,就這麼簡單。 當父母想要幫孩子唸故事書時,不能一心只想著好品格、大能力。一旦讓親子互動淪為有目的可圖的心態,我便要懷疑父母的耐心可以持續多久? 教養孩子的過程可不是一百公尺的短跑,而是需要耐力的馬拉松;如果不能細細感覺說故事時的那份幸福,父母可能在忍著性子幫孩子唸了三個月,卻納悶怎麼還看不到好品格時,便認為:「這方法沒用,別唸了!」然而,其實心目中期望養成的孩子就在眼前,只要父母繼續往前走,就一定會看到的。 *唸故事書不是工作,而是你對孩子付出的愛 對學前年紀的孩子來說,父母就像是他們的天與地;他們最愛的人若能放下全部的工作,只是專心地為他們唸個故事,即使沒有對他們說出「我愛你」,孩子也可以深深感覺到父母對他們的愛。 每回當孩子聽了一堆故事書之後,我似乎總能感覺到他們心裡的那份滿足感;那就像是我們自己讀了一本好書、或看了一部好電影之後,所獲得的那種充實的感覺。 我常常在一邊唸故事書時,一邊冷不防地給他們一人一個吻、或是說聲「我愛你」;也可能在他們問了一些令人讚嘆的好問題後,只是故意瞪大眼睛,對他們投以佩服、讚嘆的眼光。這時,我每每可以看到他們的眼睛裡透出幸福的光芒,臉上則洋溢著自信的微笑。 孩子上小學後,我開始為他們讀精采的章節故事,因為內容較多,必須分天分次、慢慢唸。而每當一有新的故事開張,雖然明明已經看到孩子聽得津津有味了,我卻還是淘氣地問他們:「好不好聽?」當聽得目不轉睛的孩子每每爆出一句:「好聽死了!」那份滿足的神情,就是做媽媽的我無窮幸福的泉源。 唸故事書不是我對孩子所做的工作,而是一種生活,一種感動,一種活在當下。 每一本書,都是父母給孩子「愛的庫存」 孩子還小的時候,我總愛讓他們坐在腿上,我會一邊熱情擁抱他們,一邊不疾不徐唸著一個又一個故事。有一回,已經讀小一的兒子依偎在我身旁聽故事,我突然像是想起什麼地對他說:「咦!你還記得小時候,姐姐去上學以後,你總是坐在我腿上聽故事嗎?」 然後他便立刻跳到我腿上,想要重溫小時候的甜蜜時光。只是「歲月不饒人」,小一的兒子即使個子並不特別高大,但他的頭就是會硬生生擋在故事書前面,讓我唸起來挺彆扭的,但我們倆都捨不得離開這份溫暖回憶,就還是這樣把故事書給唸完了。 如果幫孩子唸故事書是「愛的時間」,以一天一本來計算就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三年就是一千本;這一千本相當於七天七夜不眠不休的時間,也就是父母給孩子「愛的庫存」。 *請和孩子眼望眼、心貼心地互動交流 我們常有機會聽到父母對子女的抱怨或無奈:「這孩子很不聽話,我好說歹說,他老是當耳邊風,根本管不動!」「老師對這孩子很頭痛,我也是威脅利誘、用盡各種方法,為什麼他還是我行我素呢?」 問題的根源,可能不在於孩子聽不聽父母的話,而是父母平時和子女的對話與交集都是哪些內容。如果親子之間不交集則已,只要一有交集,不是催促、就是責罵或抱怨;即使是和善的父母,也常因生活步調太過快速,和子女的溝通慢慢只剩下日常生活的對話,這樣又如何能苛求孩子和父母心靈相通,並且感受到父母的溫暖關愛呢? 當孩子興高采烈告訴我們一件事時,我們可能正想著公司的業績數字;當孩子很有自信地拿剛完成的圖畫與我們分享時,我們可能正在洗碗。現代的父母已經愈來愈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雖然不至於會說什麼「好煩,走開!」之類的話,卻可能不自覺地用「嗯!啊!」應付孩子,不然就是用一句「等一下」堵死一切。 我們也不是故意不理孩子,但是「等一下」的結果,常常就變成了「不了了之」。日復一日,親子之間真正的交心互動少之又少、甚至沒有,卻從來沒有人發現,「愛的庫存」在教育功能上的重要性。 我家先生的工作非常忙碌,根本是朝九晚九,雖然他是個愛孩子的好爸爸,只要一放假總是以孩子為重,開車帶孩子到處玩,但有一回我還是提醒他與孩子的互動太少了,這當然招來了他的抗議。我說:「你雖然陪著他們,但是在家裡時,你就像個活動家具;出門去玩,又變成了開車的司機。仔細想想,孩子已經九歲了,你真正放下工作與雜務,靜靜和孩子眼望眼、心貼心互動交談的時間,到底有多少?」你和孩子應該要一起下盤棋、一起騎車去兜風,而不是他拼圖,你在旁邊看報紙;他騎車,你還是在旁邊看報紙。 *「愛的庫存」愈多,孩子也愈容易受教 如果父母能藉由唸故事書,慢慢累積這些「愛的庫存」,在短短兩、三年之間,或許還感覺不到它對教育子女的影響力,但等到有一天,我們要在生活中教導孩子規矩、或是設下父母的規範時,就會發現我們給孩子愛的庫存愈多,孩子就愈容易受教。 當我要為孩子立下規矩時—早上自己起床、自動寫完功課、每餐吃青菜、飯前不吃零食、在7-11不買玩具、不看電視、不玩電玩〈可憐的孩子,族繁不及備載〉…,不只是毫不費力,而且他們願意遵守的程度,甚至超過我的想像。 孩子犯錯當然是難免的,但不管錯誤大小,道理只要解釋過一次、甚至不用說第二次,他們就不會再犯了。「我輕輕地說,他們重重地聽」,不用威脅、不用利誘,孩子卻不會將我的話當耳邊風,其中的關鍵原因是什麼?就是「愛的庫存」。 別以為這些愛的庫存得浪費我們好多時間去累積;這些一點一滴的愛,孩子都會感受於心,而且一定會在某方面回報給我們。 愛孩子的方式很多,親吻、擁抱、買玩具、吃大餐、出國渡假...;但是,千萬不要錯過唸故事書給孩子聽,因為它同時兼顧了關愛和教育的功能,這是對孩子最重要的兩件事,卻可以透過唸故事書達到一舉兩得的雙重效果。愛孩子的父母們,有誰願意錯過它呢! 故事書的插圖,是美育的最佳教材 女兒在兩歲半時,我曾經用坊間流行的方式,以字卡教她認國字,這是一種藉由孩子對圖像的記憶,每天做三次、每次練習幾分鐘的簡單方法,而女兒也在短時間內就神奇地認得了許多國字。我原本還驚訝於女兒的「聰明」,但後來與朋友談起,才知道大多數孩子都能靠這種方法快速認字。 但是,我那經營幼稚園的母親所說的一番話,改變了我的做法。 她說:「觀察幼稚園裡那些認字、讀字能力發展較快的孩子,往往會因為專注於閱讀文字,而忽略了繪圖的欣賞。」母親只是將她觀察到的正反兩面情形告訴我,而我當下就打住了教女兒讀字的工作。 *經典童書的插圖,就像一座「書本美術館」 我為什麼不再教孩子讀字了呢?因為在德、智、體、群、美之中,美育是最抽象、也最難教導給孩子的;但故事書中的繪圖,其實就是教導孩子美育的最佳素材。想想那些禁得起時間考驗的繪本童書,那一頁頁呈現在孩子眼前的插圖,就像是把美術館的名畫搬到眼前一般。當我一頁唸過一頁時,有時文字較多的頁數會需要停留一段不算短的時間,而幾本故事書唸下來,就等於陪著孩子逛了一趟美術館。而且,只有學齡前的孩子有這樣的能力,對於「書本美術館」可以一逛再逛、百看不膩—有經驗的父母應該都知道,對於同一本故事書,孩子往往可以一聽再聽、一看再看,好像永不厭倦。 就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不用分心去閱讀文字,所以他們可以全心全意地去感受故事、欣賞繪圖。繪圖的欣賞應該要比閱讀文字更為優先,因為在整個人生中,閱讀的機會非常豐富,但只有這個年紀的孩子有此能力和興趣,可以只用耳朵多聽我們朗讀,眼睛則能盯著繪圖看個不停。所以我當然很想好好把握這個階段,讓他們多欣賞美的東西。 *技巧可以速成,美育的感受卻必須發自內心 送孩子學音樂、學畫畫,似乎是父母除了智育以外,最常為孩子做的美育投資。然而美育是一種感覺教育,而非只是教會孩子如何彈琴、如何畫圖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孩子有沒有發自內心,對這些事物產生感覺與熱情。 技巧可以靠著練習養成,也可以是不需要感情的;而感覺則是完全無法量化的東西。喜歡畫畫的孩子,即使是隨手塗鴉,也可以對自己的創作愛不釋手,這是美育;兩歲的孩子喜歡玩石頭、排樹葉,達到忘我的境界,這也是美育。只要孩子能發自內心,對事物產生感覺和感動,都是美育。兒子唸小一的時候,會對著照片裡朋友剛學步的孩子說:「娃娃好可愛喲!」這也是美育。 父母幫孩子唸故事書,就等於在為美育播種。孩子愛這個故事,就會在心裡產生感覺;孩子目不轉睛地看著繪圖,就是美的欣賞。孩子當然無法用言語告訴父母他感覺到了什麼、欣賞到了什麼,但是那些深沉的美感教育,就會這樣在一本一本的故事書中累積出來了。 雖然我不想陷父母於俗氣的功利目標之中,但若真要從實際的狀況來觀察,目前各企業的求才趨勢,對國外MBA的需求比例確實已大降,對藝術專業人才的需求卻反而大增。某個暑假時,有機會帶唸小二的女兒和幼稚園大班的兒子去紐約訪友,我很想趁機重遊大都會博物館,卻又顧慮到這麼小的孩子哪有耐心看藝術作品?沒想到在我詢問之下,他們竟毫無異議地說要跟我去。 當時博物館正在舉行美術大師馬諦斯的特展〈其實我對藝術一竅不通,但欣賞應該不限於專業〉,入口大廳則有自動導覽的耳機可以租借。許多展覽作品前都有一個編號,只要對著耳機輸入編號,它就會開始介紹這件作品的歷史淵源、創作動機或是藝術家的生平事蹟等,每則介紹的長度約是七、八分鐘不等。而當孩子要求我租耳機給他們聽時,我心裡根本不相信他們聽得U去。 還好,我給了孩子機會。從頭到尾的一個半鐘頭裡,他們倆完全不理會我,一選到自己喜歡的畫,就逕自輸入編號聽了起來,還不時和我分享他們聽到的解說〈我並沒有租借耳機,一來我不覺得自己有能力和耐心聽這些東西;二來則是覺得待會兒就可以接收他們不想聽的耳機了〉。其中有一幅名畫四周擠滿了人,只見兩個個頭很小的孩子,鑽到最前面,似乎只有他們倆帶著耳機,而且目不轉睛地看著那幅畫,表情專注而肅穆。這一幕不僅震撼了我,連周圍的大人們也覺得訝異,紛紛對他們投以感動的眼光。 不要問我,這麼小的孩子為什麼有這種欣賞的能力與耐力,很多事情可能只有老天爺才知道答案。我只知道,不要讓孩子錯過故事書。

出人意料「日式」育兒經

2008年06月03日
公開
44

來源:網路好文轉貼 旅日畫家莊凌在日本生活了十多年,在東京、橫濱、長崎、札幌等地舉辦過個人畫展。莊凌獨自一個人把女兒帶大。 女兒在日本從一歲半開始上保育院直到畢業回中國上小學,她親身體驗著中日育兒方面的巨大差異。儘管這種差異,曾經給她帶來過許多困惑,但是,看著女兒健康快樂地長大,看著她成為優秀的小學生,莊凌說,這些年的付出完全值得。而那些曾經困擾著她的「日式」育兒方式,也讓她由衷地感到讚賞。 莊凌非常慶幸女兒擁有一個真正無憂無慮的快樂童年,她沒有強迫女兒上各種興趣班,而是更多地擁抱孩子,陪孩子在大自然中玩耍。儘管女兒在上小學前不會中文、不會中文拼音、不會算術,但從一年級回國後到現在,一直是班上的優秀學生。 ◇什麼時候開始訓練孩子大小便?   大小便順其自然,等待孩子的覺醒 女兒兩歲了,每天上保育園都要帶兩個大書包,一隻裝乾淨衣服,一隻裝尿布。一個班11個1到2歲的孩子,2名老師,除了午睡用紙尿片,其他時間都用尿布,可想而知老師的工作量有多重。我想,女兒不會大小便,一定給老師添許多麻煩,於是和老師探討。 老師說:你太心急了,孩子還太小,和她講是講不通的,這時候孩子的膀胱還太小,沒有什麼感覺,也存不住尿,我們大人膀胱感到漲了,會意識到要小便,這麼小的孩子怎麼理解得了呢? 我放棄了對女兒的「訓練」,讓她順其自然,等待她的「覺醒」。女兒兩歲半時的夏天,突然就會叫「我要小便 」從此很少大小便在身上。 女兒也從來沒有穿過開襠褲。很想告訴那些和我一樣心急的媽媽,放棄那些教寶寶早日學會大小便的努力吧。老人們讓孩子穿開襠褲,想尿就可以隨時尿的方法,更是使不得。 很多外國人來中國旅遊,看中國孩子的開襠褲是一道「有趣」的風景。中國的經濟、文化都在努力與世界接軌,我們也應該從教育寶寶開始,讓我們的現代文明生活與世界接軌,不要再讓寶寶穿開襠褲了。 ◇給孩子穿多少衣服合適?   大冬天穿短袖光腳丫,喝從冰箱裡剛剛拿出來的冰牛奶 記得女兒在保育園的第一個冬天,當我把孩子送到教室,老師立刻不客氣地說:她穿得太多了,活動不方便,把襪子脫了,光腳不會滑倒。東京的冬天,室內大約22-24攝氏度,室外一般在0到3攝氏度。保育園對1-3歲的幼兒規定,冬天,內衣只能穿短袖,外罩一件絨衣,外出可以加穿一件絨背心,在室內要光腳。穿短袖內衣是因為孩子洗手常常把長袖內衣浸濕,容易著涼。3歲以上孩子穿著比較自由、內衣可以是長袖,也可以是短袖,襪子穿不穿隨意,但要穿屋內專用的布鞋。在保育園裡,很少有孩子穿毛衣,大多是純棉的絨衣,沒有一個孩子冬天穿兩條褲子,都只有一條單褲,我的女兒也不能例外。 保育院的孩子們,無論冬、夏,牛奶、飲料全是涼的。即使是在北京的冬天,女兒早晨依然是喝從冰箱裡剛剛拿出來的冰牛奶,也從沒有因為喝冰牛奶、冰水鬧過肚子。女兒3歲以後,保育園「散步」的活動便多了起來。散步的日期是每月初就定好的,無論這一天陰天還是颳大風,只要不下雨,就不屬於「惡劣」天氣,老師照樣帶孩子們去散步! 孩子們散步路途之遙遠,讓我十分驚訝,二三站地,走去走回,還在公園裡玩一個小時!只要散步就是一個上午,還不讓穿大衣!女兒卻說:媽媽,我不冷,還出汗呢。 育兒書上說:給寶寶穿衣為難時,最簡單的方法,即是讓寶寶比媽媽少穿一件衣!從此,這就成了我給女兒穿衣服的標準。別擔心,孩子是個小火爐。 ◇和小朋友打架怎麼辦?   希希打架,老師在旁邊加油 女兒一歲半入市立保育園。入園3個月後的一天下午接女兒時,我剛剛踏入教室,兩位老師不約而同地對我說:「您早來一步就好了!剛才真是精彩啊!」老師告訴我,女兒入園後,經常跟在老師身後,或與比較文靜的女孩玩,有時,調皮的男孩子搶她的玩具,她只是愣愣地看著,或者再去找別的玩具玩。 那個經常搶別人玩具的小男孩剛才又搶了她的書,她先是愣住了,坐著發呆,突然站起來衝到男孩子面前,使勁打了小男孩一巴掌,書落地,兩個孩子開始搶起來,小臉兒憋得通紅,誰都不肯放手。老師興奮地說:「我們全班都為希希鼓掌加油呢!」「希希加油,希希加油!」也許男孩子被這聲勢嚇住,終於放棄了。 我聽了老師的敘述,有些茫然,不知說什麼好。老師看出我的表情,解釋說:「孩子之間動手是正常的。打架不好,打痛別人更不對。但是他們才不到2歲,根本聽不懂不能打架的道理,更不知道打了別人,別人是什麼感覺,所以,嘗一嘗被打的滋味,才會明白打人是很痛的,所以不能動手打人。1-2歲的孩子動起手來力氣有限,一般只是隨手而動,沒有心計,不太容易受傷,當然,我們也會看在眼裡,絕不會讓孩子受傷。」 在保育院裡,小小一個班,只有11個孩子,其實也是一個小小的社會,孩子在這個生存環境中自覺地學習怎樣「生存」的本領,就好像是本能。 一個從沒有被人「打」過的兒童開始「體驗」被打,這是他人生路上必然遇到的「事件」,做父母的用不著過於驚慌,這是他的寶貴經驗,他會漸漸認識到人與人的不同(即有的小朋友不打人),學會辨明是非,學會選擇朋友。 ◇男女同浴? 與爸爸一起泡澡,浴室裡有各種玩具 在日本,孩子們和父親洗澡是孩子們的一大樂趣,據說日本過去很多女孩和爸爸一起洗澡到五六年級甚至到初中,這在我聽來,實在不能接受。我的女兒與爸爸一起洗澡到6歲,我說:「你已經是個小女人了」。在這之前,經常是我給她洗澡,爸爸陪她泡澡,浴室裡有各種玩具,他們一起「過家家」、「開商店」、「打仗」、「講故事」,在浴室裡度過的快樂時光,是女兒也是父親美好的記憶。 在保育院也是同樣,3歲前,每年的夏天上游泳課,男孩女孩都是光著身體,3歲後開始穿泳衣,但是換衣服還是在一起,他們很小就看到自己與異性的不同之處,甚至男孩女孩因為好奇互相看如何小便,老師也不大驚小怪地嚴厲斥責。我想,從小讓孩子認識自己和異性的身體的區別,也是一種教育,當他們長大後,也會少了許多對身體的神秘感。 ◇如何培養動手能力? 大班幫小班穿衣,玩「開飯店」的遊戲 女兒5歲升班了,喜悅之情漾溢在紅紅的小臉上。「媽媽,老師說,從今天起,我們就是大哥哥大姐姐了!」女兒興奮地向我講述「新鮮事」:今天老師選我和另外七個小朋友午睡後到2歲的「鬱金香班」,幫助小弟弟小妹妹穿衣服。 後來我知道,5歲大班的兒童,每天午覺後,有一個小組去小班幫小朋友穿衣服,其餘的人把疊好的被褥,協助老師放到壁櫃中。 日本的保育園、幼稚園非常重視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以及兒童之間相互交流、協作的能力。每學期都有「開飯店」的遊戲,雖然叫「遊戲」,但做出的食物是真正可以吃的。 「開飯店」前兩天,孩子們用紙疊成錢包,用彩筆畫「錢」,大班的孩子還把錢包和錢送到小班的小朋友手中。「開飯店」當天,孩子們人人帶上漂亮的小圍裙,頭上帶上三角巾。3歲的孩子把生菜洗淨,用手掰成小塊放入筐中,把煮熟的土豆剝去皮;4歲的孩子用削皮器,削下胡蘿蔔、生土豆、的皮;5 6歲的孩子用小刀把削了皮的蔬菜和香腸切成塊,在老師的指導下煮咖喱飯、油煎香腸,還有一些孩子做蔬菜沙拉和大醬湯。 大家在小禮堂裡熱火朝天忙到中午,香噴噴的飯菜做好了。2歲的小朋友在大哥哥大姐姐的帶領下,首先拿了「錢」來「買」飯,接下來是3歲、4歲的孩子們,而大班的孩子給所有小朋友服務完之後,才坐下來吃飯。 其實,每學期做的飯菜都一樣,但每一次孩子們在幾天前就開始興奮地期待。 ◇華人家庭教育的十大誤區◇ ◇「只要身邊有人照看就好」 很多華人父母以為孩子只要身邊有人照看,沒有危險就好。其實從出生開始,孩子就需要和別人交流:肌膚接觸、擁抱、關注的目光、有人和他說話……有些華人家庭的孩子是在沒有關注的環境下長大的,他們會思維遲緩,缺乏愛的安全感。 ◇把孩子當作比較的對象 華人父母愛面子,又想鼓勵孩子上進,於是常常說,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績多好。把自己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只能給自己帶來不滿和痛苦,又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這種比較心理也可能導致家長之間的難以相處。 ◇不尊重孩子的隱私和權利 很多父母抱著傳統觀念,認為子女是屬於父母的,也就不尊重孩子的隱私和權利。於是,不被尊重的孩子長大以後也就不知道如何尊重別人。因此,父母進入子女房間應該先敲門,移動或使用孩子的東西應該得到他的允許,任何牽涉到子女的決定應該先和子女商談等等。 ◇給孩子指定發展方向 很多父母把自己沒能實現的願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設定的路上走。即使孩子並不適合,也不喜歡。譬如學鋼琴,譬如出國。在這些壓力下,家庭變得不快樂,親子的和諧關係被犧牲。 ◇把學習成績當成一切表現的指針 在學校的成績並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影響孩子前程的重要因素。 ◇認為早起很好,睡覺就是懶惰 成長中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但現在很多孩子每天睡眠不足8小時。睡眠不足會影響發育,腦力會減退。 ◇認為孩子應該把全部時間拿來學習 有調查顯示,常做家事的孩子將來生活比較幸福。透過處理家事,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增強,長大後比較能面對挫折。華人父母為了讓孩子學習,不讓孩子做家事,也就剝奪了他學習工作、分擔責任和學習面對問題的機會。 ◇缺乏幽默感和輕鬆的一面 因為各種壓力,家庭的基本氣氛就是逼孩子學習。父母因為生活壓力,失去了幽默感,失去了輕鬆。親子或夫妻在這種緊張的氣氛下,一個小矛盾就會引爆衝突。 ◇認為父母的愛是對子女任何要求的藉口 愛不是為所欲為的藉口。很多父母常對子女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這樣做,也是因為愛你,為你好啊。父母不該把愛當作對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擋箭牌。 ◇認為養孩子是艱苦的義務,不是享受 華人父母習慣把養育兒女當成艱苦的義務,並常常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回報、孝順。比較正確的態度是,養孩子是一種命運賜予的享受。應該享受和子女相處的時光,享受看著他們成長的樂趣。

嬰兒學走階段7大重點

2008年06月02日
公開
30

嬰兒學走階段7大重點 (一)發展時機:十∼十五個月左右 (二)發展狀況:寶寶走的動作發展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十∼十一個月):   此階段是寶寶開始學習行走的第一階段,當父母發現寶寶在放手後能穩定站立,可以開始嘗試走路了! ◎第二階段(十二個月左右):   蹲是此階段重要的發展過程,父母應注重寶寶站→蹲→站連貫動作的訓練,如此做可增進寶寶腿部的肌力,並可以訓練身體的協調度。 ◎第三階段(十二個月以上):   此時寶寶扶著東西能夠行走,接下來必須讓寶寶學習放開手也能走二∼三步,此階段需要加強寶寶平衡感的訓練。 ◎第四階段(十三個月左右):   此時父母除了繼續訓練腿部的肌力,及身體與眼睛的協調度之外,也要著重在訓練寶寶對不同地面的適應能力。 ◎第五階段(十三∼十五個月):   寶寶已經能行走良好,對四周事物的探索逐漸增強,父母應該在此時滿足他的好奇心,使其朝正向發展。   (三)所代表的意義:當寶寶開始走路就代表著具備以下三項條件:   a.寶寶能自主性的握拳,並隨其意志使用手指及腳趾。   b.寶寶腿部肌肉的力量已經足以支撐本身的重量。   c.寶寶已經能靈活的轉移身體各部位的重心,並懂得運用四肢關節,上下肢各動作的發展也已經能協調得好。   (四)關於骨骼的問題:有些寶寶在學習走路時會出現墊腳尖走路的行為,這到底是正常或異常呢?劉士嘉醫師表示,父母可觀察寶寶墊腳尖走路的頻率來判斷是否為異常現象,若寶寶有時用墊腳尖的方式走路,有時恢復正常狀態,則毋需擔憂。一般來說,寶寶大約在三歲之後運動協調才發展成熟,在此之前走路走不穩都不用過度擔心。很多剛學會走路的寶寶最容易發生的意外就是扭傷,再加上這時候的寶寶通常不能表達的非常清楚,父母就要細心觀察寶寶的一舉一動來得知。劉士嘉醫師表示,父母應仔細觀察寶寶走路是否出現一拐一拐的,或者躺在床上踢一踢,看寶寶是否能踢得好,除此之外,也可壓一壓寶寶腿部各部位,看看寶寶是否會感到疼痛。 (五)父母給予的輔助方式: ◎第一階段: 父母可利用學步用的推車或是學步車,協助寶寶忘記走路的恐懼感學習行走。 ◎第二階段: 訓練寶寶學習蹲→站的方式為,父母將玩具丟在地上,讓寶寶自己撿起來。 ◎第三階段: 父母可以各自站在兩頭,讓寶寶慢慢從爸爸的這一頭走到媽媽的那一頭。 ◎第四階段: 讓寶寶練習爬樓梯,如家中沒有樓梯可利用家中的小椅子,讓寶寶一上一下、一下一上的練習。 ◎第五階段: 可利用木板放置成一邊高、一邊低的斜坡,但傾斜度不要太大,讓寶寶從高處走向低處,或由低處走向高處,此時父母須在一旁牽扶,以防止寶寶跌下來。      依以上五個階段走路動作發展的不同而給予不同的輔助方式。   (六)安全環境的安排:學走路的寶寶所碰到的危險比前面幾項動作接觸的危險來得更多了,在環境安全的注意上,父母可要費更多的心思。除了居家環境的安全外,父母也可幫寶寶穿上防滑的鞋襪,以防止寶寶跌倒。   a.陽台:寶寶一旦學會行走,「到處亂走」是必然的情形,此時父母就必須特別留意寶寶走到陽台上。沒有圍欄或欄杆在85公分以下,欄杆間隔過大(超過10公分以上),或者陽台上擺小凳子....等容易使寶寶誤爬上,而導致危險。    b.傢俱:傢俱的擺設應儘量避免妨礙寶寶學習行走,父母宜將所有具危險性的物品放置高處或移走,並且須留意所有傢俱中具有尖銳的,角以防寶寶去碰撞。   c.門、窗:寶寶容易在開關門中發生夾傷,父母可使用門防夾軟墊來避免危險;至於窗戶方面,最怕寶寶走窗邊玩窗簾繩,如此容易發生被繩子纏繞造成窒息的危險

12個月寶寶的發展遊戲

2008年06月01日
公開
64

快週歲了,大部分的寶寶都能獨立站立,有些已會扶著東西移步前進。學會走路的孩子會四處走動,個人的發展差異逐漸加大,隨著活動範圍的擴大,真實的智能也開始萌芽。 研究報告指出,給寶寶活動的空間越廣,刺激腦部的機會越多,發揮作用的能力就越佳,到了3-4歲的智能就越好。所以不要讓寶寶在雜亂的空間,或玩具太多的房間內活動,會妨礙他的積極探索,影響智能發展。 週歲的寶寶,有的雖說已會「學走」了,但是手腳尚不靈活,一定要不斷的重複練習,不要限制任何寶寶可練習走路的機會,讓他自己走,不要老是牽著寶寶的手走,在搖搖晃晃及愛的掌聲中,他學會如何平衡及有獨立成長的機會。但要注意周圍環境的安全,注意家具是否有尖銳的角及邊緣,收好危險物品等,讓寶寶在寬敞ˋ安全的空間中成長。 一、推紙箱前進 有些寶寶快週歲了還不太會走路,除特殊情形外,家長不必過分擔憂,可透過有趣的遊戲活動,幫助努力嘗試要站起來的寶寶開始走路。 方法:找一個和寶寶站起來時,可用手撐在上面同高的空紙箱,重量不宜過重。讓寶寶在乾淨的地板上推著紙箱練習走路,媽媽從旁鼓勵、引導他。當寶寶發現他可以自己推著東西前進時,通常會雀躍不已,孩子都很喜歡這個充滿樂趣的遊戲。 二、貼五官 父母可透過這個遊戲讓寶寶認識自己的五官外形,從認識自我開始,再認識動、植物等其他事物。 方法: 1.在厚紙板上畫一個人的頭形及臉形,最好也畫上頭髮,臉部空白留做貼五官用。用紙片製作眉毛、眼睛、鼻子、耳朵、嘴等,用來黏貼。 2.首先,家長指著自己的五官讓寶寶辨認,接著教他用手指出媽媽的鼻子、嘴巴…..等。也可拿出鏡子讓他看,告訴他這是寶寶的眉毛、眼睛、鼻子、耳朵、嘴。 3.父母示範貼圖,有時可故意貼錯,讓孩子指出糾正過來。 4.讓孩子自己貼五官,只要貼對位置就好,不要求貼的比例正確。 三、裝手電筒 手的功能發展能促進大腦的發育,透過寶寶觀察大人拆裝手電筒的過程,讓寶寶自己動手裝手電筒,可培養寶寶的觀察力、專注力及訓練手部操作的靈活度。 方法:家長把手電筒從拆開、放上電池、套上燈泡,栓上蓋子、然後按上開關使燈泡亮起來,每一個步驟慢慢地、仔細地做給寶寶看,寶寶在旁觀看也會學大人的樣子去拆裝,家長從旁可看看寶寶能做到哪一步,寶寶能完成多少就完成多少,不要勉強他。此時也要告訴他,要愛惜物品,不要將手電筒亂扔、亂敲,否則會弄壞燈泡,燈泡就不會亮了。 四、分享好東西 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增強,漸漸懂得想佔有或得到一件東西了。教寶寶與他人共同欣賞物品,凡事不能只從自我為出發點,從小培養他與人共享的情懷。當他體會大人願意與他分享事物時,漸漸地他也可能拿出自己的玩具,要與大家分享。 方法:家長在平日應經常和寶寶一同分享生活中的點滴,將身邊美好的事物不論大小,都與寶寶分享。例如:你在摺棉被時,和他一起欣賞被單可愛的圖案:澆花時,和他一起看看美麗的花朵,耐心教他觀察葉子的紋路;出外郊遊時,跟他一起欣賞天上的白雲……等。你對他無微不至的關愛,建立他對他人的信任,長大後也較會替他人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