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duen

停、收、等、慢~培養孩子11大能力

2007年08月15日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977 期^^

提醒家長「要收回一隻手」。檢視一下,自己是怎麼和孩子相處的∼

• 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表示,現代孩子最需要具備的十一種能力包括:(同理力、自信力、勇敢力、接納別人的能力、適度的表達力、決定的能力、等待力、親和力、尊重力、合作力、智慧力),經過核對後發現:被寵溺的孩子幾乎樣樣缺乏。
• 尤其,父母溺愛孩子的「首要傷害」,會造成孩子缺乏同理心。因為孩子從未被父母喝叱「不行!」,他就無法體會別人的情緒、需要、想法。被溺愛的孩子也容易沒有自信,因為父母為他做了一切,他還能做什麼?而總是伸出一隻手要幫孩子的父母,也要小心孩子表達力會有問題,因為在他還沒表達前,父母就已為之代勞了。

● 停:給愛前,先問這是誰的需要? 溺愛的父母在行事前要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現在要替他做的,是我的需要,還是孩子的需要?」

●收 :孩子的問題,留給他們解決有一些事要收手,好父母最好是少一隻手。:父母應該問:「現在發生的問題,問題所有權人是誰?」讓孩子處理屬於他自己的問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政大心理系教授鍾思嘉指出,父母這樣做並不意味停止對孩子的愛,而是肯定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這個管教態度對子女而言,就像送給子女一份『信任他』的禮物,不用花錢,卻是一份無價禮品。」
如何劃分問題所有權呢?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這事有沒有干擾或妨礙到我的生活?」、「這事對孩子和他人是否造成傷害,甚至危害生命安全?」

● 等:不立即服務,讓他為自己負責,父母要學會等,等一等,不要立即反應,讓孩子經歷自然與合理的行為結果。父母一直為孩子做太多不必要的服務,叮嚀嘮叨,結果讓孩子養成不在乎的習慣,父母就得一直扮演「為孩子負責」的角色。很多父母一早就耳提面命要孩子帶外套,到學校要記得隨溫度變化穿脫,出門前又親自將衣服穿上。如果這時父母能夠停下來,讓孩子自己嚐到沒帶外套的自然結果,父母往後就不需要再吃力不討好的提醒了。(和「德國教育法」一文提到的一樣,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慢:延後享樂,競爭力更強,心理學家華特˙米歇爾針對史丹佛大學附近的四歲小朋友們進行一系列為期十多年的追蹤研究。當時,他手上拿著兩種零食,讓每個孩子區分出最喜歡和次喜歡的。然後他告訴小朋友說,他會出去這個教室,但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不想等的小朋友會拿到次喜歡的食物;如果可以等,但不知道會等到何時的小朋友,會拿到最喜歡的食物。十多年後,米歇爾發現:「等待越久的小孩,長大後處理挫折的能力越好,比較專心,表達力、邏輯力、計畫力等也越好,且其日後大學入學學力測驗的分數也越高。」這就是被稱為「延後享樂」的經典研究。

要父母突然改變與孩子長期相處的模式,並非一蹴可幾。初期,父母可先將溺愛的頻率降低,然後再將「給愛」的方式移轉成孩子真正需要的。
「停、收、等、慢」,將你的愛昇華,才能真正對孩子有幫助。

-----------------------------------------------------------------
十一種大能力,敦似乎也很缺乏,慢慢學習「要收回一隻手」。